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二战东线:切尔卡瑟钢铁合围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8 08:28:54 2006), 转信


来源:二战历史网

    1943年,东部战线上的苏军开始逐渐扭转战局,将不久前还势不可挡的德军打得节节败退。到1944年初,战略主动权已被苏军牢牢抓住。但形势的好转并不意味着大局已定,事实上自开战已来,苏军阵亡、失踪人员已经高达780万,而德军仅损失了近200万人,在物质损失上,苏联同样数倍于德国。当时,苏联的后备力量已近枯竭,而德国相对还比较雄厚。因此对苏联而言,在敌方后备力量充分发挥出之前,一定要利用现有形势和兵力优势置敌于死地,而1944年初东线南翼的切而卡瑟地区的形势恰好为苏军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自1942年夏天以来,南线一直是苏德战场上的焦点,双方最大最强的主力集团在这里展
开着激烈的厮杀。1944年初,苏联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下间称乌一方)占据基辅以西的大登
陆场,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下简称乌二方)则近至切尔卡瑟登陆场并占据基洛夫格勒,对两
登陆场间的卡涅夫突出部德军形成挟击之势。为了取得向南布格河自由行动的权利,苏军决
心拔除这个突出部。时值冬春,雨雪不断,道路泥泞翻浆,不适合大部队作战,可苏联人却
偏偏选定这个时候进攻,在他们看来,恶劣的气候恰恰是攻击突然性的保证。

    苏军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对这时的德国统帅部来说,固守东线是最重要的任务,面对卡
涅夫的危险形势,无论是陆军总参谋部还是在南翼作战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曼施坦因都有
所认识。但一方面由于希特勒坚持保住这个突出部,另一方面德国人也没有料到苏联人会在
解冻季节动手,因此德军几乎没有采取防御措施。

    苏军的合围行动

    卡涅夫突出部宽130千米,面积大约10,000平方千米。苏军计划以乌一方从该突出部底
部北面,乌二方从南面实施向心突击,合围德军。为此,红军集结了乌一方40集团军(以下
简称集)一部、27集、坦6集、乌二方52集、近卫4集、近卫坦克5集。总兵力约15万人,坦
克,自行火炮370辆

    (门)。扼守突出部的德军步42、11军,辖步第88、168、198、57、72、389师及相当
于一个师的“B”集团军群(步112,255,332师残部),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和党卫
军 “华洛尼”装甲掷弹旅,总兵力说法不一,但估计应在10万以上。德军拥有坦克和自行
火炮,而“维京”师由于刚从装甲掷弹师改编过来,仅有90辆Ⅲ、Ⅳ号坦克。德军在人数上
比苏军少50%,坦克的数量和质量也劣于苏军,但在基洛夫格勒以西他们拥有第3、11、14装
甲师,至少150辆坦克(一半是

    “豹”式,这只部队一旦加入战斗,力量天平将出现大的倾斜。1月24日,苏军进行了
侦察进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时间短促(苏军大本营只给了5--7个昼夜准备时间),
到这时苏军尚未完成进攻准备,好在德方也未构筑完工事。地二天,苏军发动了总功。

    攻击首先由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发动,苏联只进行了短短10分钟的火力准备,然后便将由
坦克掩护的步兵投入了进攻。战斗进展得异乎寻常的顺利,苏军很快便在德军第一防御地带
上打开了一个口子。当天下午,曾在库尔斯克与德国最精锐的党卫装甲军激战于普罗霍罗夫
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的坦克第20、29军便顺着这个口子突入德军纵深,直扑德军后路兹维
尼哥德卡。面对苏军的进攻,德国人迅速做出反应。第二天,“维京”师从东面,装甲3、
11、14 师从西面向破口上的苏军进攻。苏军则派出了近卫军坦5集第二梯队的18军迎战。数
量上占有优势的德军装甲部队充分发挥“豹”式坦克和88炮的火力,击毁了苏军大量的T-3
4坦克,苏军在坦克战中失利。到了21时,德军封闭了突破口,并将此前突入的苏军坦20、
29军合围。

    对苏军来说,形势真是急转直下,本想包围德军,结果自已反被包围了。被困的坦20、
29军各旅与集团军司令部失去了联系,并遭到了部分分割。可这两个军毕竟有着丰富的战斗
经验,反而做出了一项令德国人大吃一惊的举动:将坦20军的坦克开足马力向原定目标继续
突击。一路上,德国警戒部队四散奔逃,苏军如入无人之境。1月28日13时,坦20军与由背
面乌一方派出的坦233旅穿插部队回合于兹维尼哥罗德卡,形势又一次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被围苏军反倒切断了德军的后路。一时间德国人乱了阵脚,乌二方乘机组织进攻,将德军装
甲部队打退,重新打开了突破口。经过一系列后续战斗,终于将德军2个军部、10个师,约
8万人合围于卡列涅夫突出部。

    德军的救援行动

    两个精锐军被合围的消息传到德军最高统帅部后,才令他们如梦初醒。陆军元帅曼施坦
因急忙飞回前线,这位德国较为优秀的战略家作出了一个与他手中所握势力不符的决定:不
仅要救出被围部队,而且要重创苏军。为此,他下令停止德军在乌曼、文尼察地区的反击作
战行动,并抽出整个东部战线三分之一强的装甲力量从西、南两个方向对苏军进行合围。这
个大胆的计划在准备阶段便遇到了极大的麻烦,调动中的坦克和车辆在泥泞的道路上举步为
艰,走走停停,到原定的进攻日期2月3日,西面德军大都还在路上,南面单独进攻的德军却
碰了个头破血流,总功时间只好推迟。

    苏军在发觉德国人正在抽调比被围德军要强大得多的装甲部队解围后,意识到这场战役
正在演变为一场对整个战局有着重大影响的决战。为此,苏军也向这一地区调配强大的增援
部队(包括坦克第2集团军),在恶劣条件下构筑了一道双层防线,外层用以抗击救援德军
,内层用以阻击被围德军。

    2月10日,德国军事史上空前庞大的救援部队集结完毕,西线有第3装甲军的第1、16、
17、“希特勒”师、“贝克尔”重装甲团、步34、198师主力,南线有第47装甲军的第11、
13、14师,共有500~600辆坦克。仅“贝克尔”装甲团就有34辆“虎”I、47辆“豹”式。除
第17装甲师外,各装甲师均编有“豹”式坦克。苏方抗击兵力为乌一方40集一部,坦6集、
乌二方近卫坦5集、53集步49军,计22个步兵师,2736门火炮、迫击炮,坦克和自行火炮30
7辆。从对比看,德方在装甲力量上占有较大优势。

    2月11日,天气稍有好转,在德卡涅夫天空中出现了德第8航空军轰炸机群,空中突击后
,两只庞大的德国装甲群开始压向苏军阵地,他们的预定突破口是雷相卡。双方很快就 爆
发了激战,从南面进攻的第47军遭到了苏军坦克的猛烈反扑后被迫后撤。而第3装甲军虽然
在苏军反坦克炮阻击下损失惨重,但仍不顾一切的向前突击,并最终在乌克兰第一方面军4
0集团军地段上打开一个突破口,并使该集团军指挥失灵,以至苏军不得不在其后方用另一
个集团军的司令部进行指挥。很快,德国坦克推进到了雷相卡附近的239.0高地的格尼洛伊
提基河,而被围德军也向这一方猛冲,双方相距不到10千米,眼看德军就将突出合围。再这
千钧一发之际,近卫坦5集再度成为苏军的救星其坦20、29军及233旅火速赶到雷相卡,其先
头部队于2月12日凌晨与德装甲1师遭遇,据说德军一个坦克排(7辆“豹”式坦克)再交战
中巧妙地击毁了27辆T-34。但这一战术胜利并未给德国人带来成功。苏军主力赶到后,双方
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239.0高地地域展开了残酷的战斗。在彼此都付出了沉重代价后,苏军
最终还是将德军阻止在了格尼洛伊提基河。

    其后几天,德军又进行了几次新的尝试,却未能成功。2月15日,曼施坦因无奈地电告
被围部队:救援部队力量以耗尽,你部只能自行突围。

    暴风雪之夜的血战

    凄风苦雨中的被围德军心情极为沮丧。自被围以来,他们在上级鼓励电报的激励下,拒
绝了苏军的劝降,一直浴血奋战。如今他们弹尽援绝,被压缩在饱受苏军火力覆盖的一小块
地域内,而曼施坦因的这封电报无疑于敲醒了他们的丧钟。尽管如此,他们仍要作困兽之斗


    2月16日夜降下了暴风雪,能见度仅10--20米。被困德军丢弃了所有火炮、辎重,烧毁
文件,集合起所有能拿枪的人(两个军的司令部人员也编成了战斗群)。他们以“维京”师
为先头,在坦克掩护下企图悄悄突围,但很快就被苏军发现,在照明弹照射下,苏军坦克和
夜航轰炸机向德军纵队猛烈开火,暴风雪之夜突起腥风血雨。德军车辆在炮火中燃起了熊熊
烈火,大批的士兵和战马被苏军坦克碾成肉饼,紧跟其后的骑兵又冲上来猛砍猛杀,甚至连
投降德军举起的双手也被劈掉。当幸存德军密密麻麻地拥到苏军阵地前,又被机枪成排扫倒
(据说一个女集体庄员就用轻机枪射杀了上百名德军)。然而苏军这时却犯了一个愚蠢的错
误:他们认为德军突围人数仅有2万人,而实际上却有4万以上。判断失误导致苏军阻击兵力
严重不足。突围的德军冲上了239.0高地,经过残酷的白刃、肉搏后,被围德军终于再2月1
7日中午冲到了格尼洛伊提基河,在丢弃了重装备后,他们从那里

    渡河逃出了合围圈。突围的4万余名德军官兵中,有一万多人遗尸荒野,其中包括被围
德军最高指挥官施特默尔曼上将。

    战役结果与评述

    战斗结束后的切尔卡瑟地区到处都是阵亡官兵的尸体和技术兵器残骸。苏方宣称德军遭
到全歼,而事实上8万德军约有3万得以逃脱,其中有2万名伤病员,在合围圈外,德方还丢
了2万具尸体和500余辆坦克。相比之下,苏军阵亡失踪2.4万人。苏军得胜利不仅仅体现在
伤亡对比上,从战术上讲,他们获得了向南布格河挺进的自由的同时,重创了对德军来说极
为宝贵的装甲部队,使其遭受了重大损失。再战略上,此役打乱了南线德军的全盘部署,为
苏军最终取得苏德战争的胜利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双方在战斗中的表现而言,苏军在各方面显然有很大进步,特别是在机动和协调能力
上,而近卫坦5集的突出表现更是反应出苏军装甲部队战斗力的日益提高。德军表现最突出
的是被围部队,他们不仅在恶劣条件下坚持到底,并且最终依靠自身的力量突出重围。另外
,德装甲部队的一些部队在个别战斗中也有很不错的表现。但其在优势条件下既未大退苏军
进攻,也未打破苏军防御,足见其战术素养已大不从前。而作为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统帅的曼
施坦因,且不提他队苏军进攻时机的错误估计,单看他组织的这场兴师动众却劳而无功和损
失惨重的救援行动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就可见他这次失算的代价。不过曼氏还尚有自知之
明,没有硬说这是一场“大胜仗”(当然他把失败的主要责任推给了希特勒).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4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