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二战苏军对德军著名的10次突击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r  7 08:57:25 2007), 转信


来源:春秋战国

经过1943年的一系列成功的进攻战役,德军损失了400万左右兵力,这样德军不仅失去了战
略进攻的能力,而且连在过长的战线上建立战略防御也很困难了。 到了1944年初,在苏德
战场的德军只有490.6万,而苏军却有610万。武器上苏军有8500架飞机,4914辆坦克和自行
火炮,88900门火炮迫击炮,德军只有3070架飞机,5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4000门火炮迫
击炮。而且由于资源等各方面原因,德国的武器生产能力已不如苏联了,另外德军运输线过
长,苏军则刚刚相反,再加上苏军士气高涨,预备队充足,进行连续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成
熟。 

苏联最高统帅部因此决定在1944年实施一系列迅猛突击,肃清在苏联境内的德军并把德军打
回德国本土。这就是著名的10次突击。 

第一次突击(1944年1月14日——3月1日) 

苏军虽然在1943年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可并没有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威胁,列
宁格勒随时都有再被围困的危险。德军统帅部命令“北方”集团军群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列宁
格勒和诺夫哥罗德地区,以保障德国舰队在波罗的海的自由行动以及同瑞典芬兰的畅通,保
持德军对列宁格勒和苏军北翼的威胁。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下辖48个师,共74.1万人,1
0000门左右火炮迫击炮,38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70架飞机。德军利用围困列宁格勒27个月
的时间构筑了大纵深的防御工事,目的是长期坚守。为了彻底解决威胁列宁格勒的德军并歼
灭北翼德军集团,苏军的3个方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和远程航空兵的支援下,对德军“北方
”集团军群展开了强大的进攻,经过1个多月的激战,歼灭德军3个师,重创23个师,同时苏
军向西推进220~280公里。 

成果:彻底解除列宁格勒的危险,为进一步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消灭卡累利阿地峡和斯
维尔河地区的芬兰军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次突击(1944年1月24日——4月7日) 

德军统帅部为了达到以战略防御拖延对苏战争的目的,扼守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地区就显得
十分重要,因为这里不仅是巨大的粮食和原料基地,而且掩护着克里木和巴尔干半岛的接近
地,为此德军在这里集中了96个师,180万人,其中坦克师占苏德战场德军坦克师的70%以上
,摩托化师近半数,装备有火炮迫击炮16800门,坦克自行火炮2200辆,飞机1460架,此外
在雅西有1个集团军的预备队。德军统帅部称能否坚守这一地区将决定德国在整个东线战场
的命运。苏军为了彻底歼灭战场南翼的德军集团,解放整个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地区,并为
以后向巴尔干进攻和从南面歼灭白俄罗斯境内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创造条件,集中了乌
克兰1、2、3、4方面军兵力为200万人,其中包括火炮迫击炮28654门,坦克自行火炮2015辆
,飞机2600架。这次突击是在广大的地域展开的,地形极为复杂,况且当时正直早春,融雪
、降雨、河水泛滥、地面泥泞,德军根本没有料到苏军会在这种不利于作战的季节发动大规
模战役。苏军的突然袭击使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受到重创。此次突击歼灭德军10个师又1
个旅,重创56个师,同时苏军在400公里的正面上前出到国境线,把德军防御分割成2个部分
。 

成果:解放了整个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战争已经开始转移到敌占领土上进行。

第三次突击(1944年3月——5月12日) 

德军统帅部认为敖德萨地域和克里木半岛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境内的港口敖德萨、塞瓦斯
托波尔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只要能坚守住,就能缩短海上交通线,并给苏军黑海舰队造
成困难,另外德军在克里米亚设置的机场网,能从空中控制苏联南部地区,威胁苏联南线和
后方登陆场。敖德萨地域和克里木半岛同时可以阻挡苏军向罗马尼亚挺进,为此德军利用这
一地区的江河障碍修建了防御工事,部署重兵21个师,还有2个航空队,700架飞机,此外德
军在黑海有100余艘军舰。苏军由乌克兰2、3、4方面军和独立濒海集团军实施此次突击。3
月26日至4月14日实施了敖德萨战役;从4月8日开始实施克里木进攻战役。在这两次战役中
苏军歼灭德军第6、第17集团军及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夺回黑海沿岸两个重要的海军基地敖
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 

成果:解放了整个克里木半岛,充分保障了苏联的黑海控制权,为以后的进攻罗马尼亚和保
加利亚境内的德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四次突击(1944年6月——8月) 

苏军完成以夺取克里木半岛而告终的春季攻势后,东线德军尽管受到很大的削弱,但是希特
勒于5月中旬仍然责成东线德军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扼守所占领的地区”。6月6日,盟军
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使德军处于两面夹击的困境,这时苏德战场上的德军兵力减
少到430万人,兵力武器只有苏军的60%,在这种情况下苏军开始了1944年夏季及以后的进攻
战役,连续实施了7次袭击。苏军在1944年6月至8月,在北冰洋芬兰湾的宽大正面上对芬兰
军队实施突击。这次突击有2个战场:卡累利阿地峡战场和卡累利阿战场。由于苏军兵力比
芬兰军队多一倍,火炮坦克多5倍,航空兵多2倍,并有波罗的海舰队的支援,因此进攻顺利
,8月25日芬兰政府要求与苏联和谈,9月15日苏芬停止军事行动,9月19日签订停战协定。
 

成果:不仅解除了列宁格勒北面的威胁,而且保证了以后向西挺进的右翼安全。 

第五次突击(1944年6月23日——8月29日) 

苏军的第五次突击就是著名的白俄罗斯战役。对苏军来说解放白俄罗斯对于迅速进入波兰、
攻占东普鲁士和开辟通往德国本土的捷径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德军来讲白俄罗斯是在苏联境
内的最重要的一块立足之地,企图不惜一切代价固守白俄罗斯。德军在这里配置了66.5个师
,共计120万人,火炮迫击炮近1万门,坦克自行火炮1000辆,飞机1400架。为了粉碎白俄罗
斯境内的德军集团,苏军参战4个方面军140万人,火炮迫击炮31000门坦克自行火炮5200辆
以及5个空军集团军的5000架飞机。1944年6月23日发起进攻,至8月29日全歼德军17个师又
3个旅,使其50个师损失过半,约2000架飞机被击毁(德军后期有增援兵力)。德军整个“
中央”集团军群被击溃。 

成果:解放了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以及拉托维亚与爱沙尼亚的一部分,在卢布林至华
沙方向上解放了波兰的大片领土,在东普鲁士方向上越过涅曼河进入德国境内,苏军在德军
防线上打开了宽500公里深550~600公里的巨大突破口,远远隔开德军南北两个集团军,为以
后苏军在南北两翼对德军连续实施歼灭战创造了条件。

第六次突击(1944年7月13日——8月29日)

苏军的第二次突击使德军整个防线在喀尔巴阡山前被分割,现在喀尔巴阡山防线以北的防线
又被苏军在白俄罗斯突破,这样就造成了苏军在喀尔巴阡山至白俄罗斯一段西乌克兰地区进
攻的有利条件,德军固守西乌克兰,企图阻止苏军的进攻,为此德军修筑了三道完备的防御
地带,纵深达40~50公里,担任防御的德军有40个师又2个旅,除后勤部队外有60万人的兵力
,配备火炮迫击炮6300门,坦克自行火炮900辆,飞机700架。苏军进攻部队共计120万人,
火炮迫击炮13000门,坦克自行火炮2200辆,飞机3000架。苏军于7月13日发起进攻,27日收
复利沃夫城,8月18日攻占散多梅希,8月底在维斯拉河西岸建立登陆场,击溃德军23个师,
全歼15个师,战役结束。

成果:解放了乌克兰西部和波兰的东南部,为以后苏军在罗马尼亚实施突击创造了有利的条
件。

第七次突击(1944年8月20日——9月末)

德国非常重视对苏、罗边境的防御。德军一旦在罗马尼亚失败,不仅会失去石油、粮食和供
应基地,而且希特勒的反动联盟也会土崩瓦解,因此德军在苏、罗边境的雅西——基什尼奥
夫地域部署了实力强大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共50个师,90万人,火炮迫击炮7600门,
坦克自行火炮400余辆,由德、罗810架飞机支援。苏军参战的兵力有乌克兰2、3方面军和第
4方面军的一部,计有125万人,火炮迫击炮16000门坦克自行火炮1870辆,作战飞机2200架
,并有海军舰队支援作战。苏军于8月20日发起进攻,仅8天战斗就歼灭20个师,击毙俘虏士
兵25.6万人。这样致使罗马尼亚的安东尼斯库的亲纳粹政权下台。8月23日罗马尼亚民主政
府成立,25日对德宣战。9月5日苏军前出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边境,苏联宣布对保加利亚
处于战争状态。当日保加利亚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起义,推翻反动政府,建立了祖国
阵线新政府,并立即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同时对德宣战。

成果:不仅解放了摩尔达维亚,而且使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脱离德国的反动联盟,并对德宣
战。另外,苏联打开了通向德国在欧洲最后一个盟国匈牙利的通道,也为援助南斯拉夫人民
的武装斗争创造了条件。

第八次突击(1944年9月14日——11月24日)

对德国来说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既掩护着东普鲁士又保护着德国舰队在波罗的海行动的安全,
同时还可以从这里与北欧各国保持联系,因此德军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坚守这一地区,担任防
御的是德“北方”集团军群,拥有50个兵团,70万人,装备了火炮迫击炮7000门,坦克自行
火炮1200辆,作战飞机约400架。苏军方面,参战兵力有4个方面军共计90万人,有175000门
火炮迫击炮,3080辆坦克自行火炮,2060架作战飞机。苏军于9月14日发起进攻,11月底结
束,德军的“北方”集团军群大部分被歼。

成果:解放了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

第九次突击(1944年9月28日——1945年2月13日)

苏军在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人民武装力量的配合下,开始第九次
突击。主要战场是匈牙利境内的蒂斯河与多瑙河之间。苏军于1944年9月28日开始进攻,10
月20日解放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1945年2月13日解放了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成果:使德国失去了在欧洲的最后一个同盟国,因而陷入完全孤立的境地,苏军则因此取得
了从德国防御最薄弱的南部直捣纳粹老巢的通道。

第十次突击(1944年10月7日——11月1日)

苏军第四次和第八次的成功突击已使战场北翼的战略形势有利于苏军,德军从1944年9月开
始把军队撤向挪威北部,并建立了完备的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有三道防御地带组成。正面
宽约60公里,纵深达150公里,左边临海,右边暴露。苏军根据战场上形成的有利形势,决
定抓住战机在北极圈内实施一次进攻战役,歼灭这一德军集团。参战的是第14集团军,人员
比德军多0.8倍,火炮多1.8倍,坦克多1.5倍,飞机多5.3倍。战斗于25日结束。

成果:完全解放贝辰加地区,并进入挪威,为挪威人民解放奠定了基础。

总之,1944年的十次突击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共歼灭德军136个师,解放了苏联被占的
全部国土,将战线向西推进1100公里,德军在东线已退至本土,苏军在大部分地区已逼近德
国边境,部分军队已经进入德国境内。此外,由于苏军的强大打击,德国的法西斯国际联盟
彻底崩溃,其盟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先后退出战争,建立民主政府,并对
德宣战,这样,德国失去了宝贵的战争资源,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为最后战胜德国创造了极
为有利的条件。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