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纳粹德国海军重建过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Apr  3 08:44:01 2007), 转信


来源:二战历史网

第一节 旧的终结,新的开始

  1.彩虹

  1918年十一月,德意志第二帝国战败。驻扎在德国基尔港内的德国公海舰队理所当然的
被协约国收缴,总数超过七十艘的大小船只被押解到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驻地,位于苏格
兰北部的斯卡帕湾基地。从1918年十二月到1919年的六月底整整六个月间,这支曾经使世界
上最强大的海洋国家都感到如芒刺在背的庞大舰队,现在却如同一群待宰的羔羊,凄惨的漂
浮在斯卡帕湾的冰冷海水中。与此同时,旨在抑制德国从新崛起的凡尔塞条约正在紧锣密鼓
的制定中。这些熬过了日德兰漫天炮火的军舰,似乎最终也会像那些海外殖民地一样被战胜
国所瓜分。

  然而,就在凡尔塞条约签字前的一周,一件让世界震惊的事发生了。1919年六月二十一
日上午十点二十分,德国舰队指挥官鲁伊特(Reuter)从巡洋舰埃姆登号上发出了一个简短
的信号——彩虹。

  斯卡帕湾似乎依然平静,但是不到两个小时,这种平静就被船只沉没时产生的旋涡和水
流声所打破。十二时十六分,腓特烈大帝号沉没;十二时五十六分,阿尔伯特国王号沉没;
一时十分,毛奇号沉没;一时十五分,威廉王储号沉没……到下午十七点,兴登堡号战列巡
洋舰坐沉海底。至此,除巴登号战列舰抢滩搁浅以外,其他所有停泊在斯卡帕湾内的德国大
型舰艇全部沉没,在苏格兰北部的海底泥泞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属于战舰的归宿。

2.一无所有的结局

  面对那一片耸立的在水中的桅杆和烟囱,协约国方面恼怒非凡。不久,原本允许德国保
留的四艘拿骚级和四艘赫尔戈兰级战舰(也是德国最初的两级级无畏型战列舰)被宣布引渡
用以赔偿斯卡帕湾的损失,1919年十一月五日,这八艘战列舰被德国海军除级。拿骚号最后
被赔偿给了日本,剩下的三艘赔偿给了英国,而四艘赫尔戈兰级战舰,则分别被英、美、日
、法四国瓜分。至此德国海军失去了所有的现代化战列舰,曾经拥有世界上第二强舰队的德
国海军,现在变的家徒四壁。

  当时德国海军并无一艘可以作战的军舰。随后英国发还八艘老旧的战列舰,这些舰除了
用于训练及海岸防御外,规定不做其它用途。除了这八艘老旧的战列舰外,德国还有留有其
它数艘过时的老式巡洋舰,这些舰支大多老旧不堪,有许多军舰的舰上武器都被英国人拆卸
,根本不具备战斗力。 

  不仅如此,条约还对德国海军的编制进行了同样严格的限制。规定海军规模不得超过一
万五千人,军官不得超过一千五百人。同时规定海军军官必须服役二十五年,虽然战后德国
一片萧条,失业率惊人,各种高素质人才不会放弃入伍的机会,但是如此漫漫无期的服役期
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士气。

  1919年德国国民议会在魏玛市首次举行会议,并制定宪法,德国变成了共和国。总之,
在满目创痍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废墟上,魏玛共和国成立了,而德国海军,也开始了漫长的
重建过程。

第二节 艰难中起步

1. 最初的几件大事

  凡尔塞和约签定后的第一年并不太平,1920年三月,一起形同闹剧的政变发生了。国民
议会中的一位议员,试图推翻脆弱的魏玛共和国,少数右翼退役军人表示支持。当时的德国
海军司令,阿道夫·冯·特罗塔不明智的对政变者表示支持,然而他未曾想到的是因为缺乏
足够的支持者,仅仅三天政变即告失败。而海军司令本人不得不极不体面的引咎辞职。更糟
糕的事,时任海军总参谋长,也是未来的德国海军总司令,经验丰富的老将雷德尔也被牵连
,虽然被相关的调查委员会排除同谋的嫌疑,仍然不得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调任闲职。

  开局的不利并不能阻挡海军重建的脚步。1920年英国允许德国只建造一艘不超过六千吨
级的巡洋舰以替换老朽不堪的旧舰。于是德国把握机遇,在1921年十二月建造了埃姆登号轻
型巡洋舰。因为设计人员缺乏等种种原因,该舰的设计依旧沿用了一战时期的设计模式。1
925年一月七日,蒙蒙细雨中轻巡洋舰埃姆登号在威廉萨文海军基地造船厂下水,许多海军
官兵冒雨出席了和约后首艘德国军舰的下水典礼。尽管该舰有种种的缺陷,但是海军还是艰
难的迈出了重建的第一步。

  几乎在建造埃姆登号的同时,海军对威廉敏娜海军基地通往北海的航道进行开挖,以便
大型水面舰艇可以通航。在那一时期,基尔运河也进行了类似的疏浚。

  在二十年代最初的几年里,还有一起似乎同德国海军没有任何联系的事件——啤酒馆暴
动,很少有人能在当时预见到政变的首领之一,阿道夫·希特勒最终会给那个国家以及那个
时代来多么大的震撼。

2.“不合法”时期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虽然海军方面还不敢太过明显的在条约监督委员会的眼皮子底下捣鬼,但
是海军还是在想方设法的同和约打擦边球,相继完成了舰上蒸汽弹射器、可用于鱼雷和水雷
的磁触发引信、航空鱼雷、航空炸弹和SK C/28型五点九英寸舰炮等新技术的开发。然而最
胆大包天的莫过于围绕着一个被称为IvS公司的一系列鬼把戏。

  凡尔塞和约禁止德国海军拥有潜艇,但是德国人很清楚这种武器的价值。一战中德国海
军就是凭借着

  这种在当时还原始和简陋的水下杀手,创造了惊人的战绩。

  大约在1922年,条约允许英、美、法、意和日本被获得原应在1922年解体的德国潜艇以
供研究。同年,一直和德国关系密切的阿根廷,试图和德国人合作,以谋求建立一支潜艇部
队,阿根廷人的计划甚大,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的设计办公机构。没过多久一家名为“
船舶建造工程局”(简称IvS)的企业在荷兰注册,显然这是为了回避凡尔塞和约所规定的
“即使用于商业目的也不允许德国获得后者建造任何潜艇”的相关条文而搞的鬼。该企业其
主营业务是为土耳其、西班牙、芬兰、阿根廷等国建造潜水艇,IvS的造船台分布在伏尔甘
公司在汉堡和斯德丁的两个船厂,以及克虏伯拥有的两个船厂,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和不
来梅的威塞尔船厂。一开始,该企业试图通过商业运营的方式来进行运作,但是从1925年起
以海军司令部高级幕僚沃尔特·罗曼为首的一个秘密集团为了能在不破坏条约的前提下研制
潜艇以及相关技术技术,通过某个专门为海军而设立的“皮包公司”对该该企业进行大规模
援助,根本目的在于为德国海军进行新一代潜艇的研发和技术储备。

  不仅仅如此,德国人还在基尔秘密建立了潜艇学校,利用那些为土耳其、芬兰等国建造
的潜艇进行试航和调试的机会,用以培训自己的学员。其意图在明显不过了——用不了多久
,德国海军就要重建自己的潜艇部队。

  这种背着条约监督委员会也同样背着国会的勾当没有能延续多久,到了1928年早些时候
,风声传到了德国国内那些反对扩军的人士那里,于是国会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调查组。事实
不久就被查明,于是相关人物不得不引咎辞职,这也是八年里德国海军内部的第二次“大清
洗”,沃尔特·罗曼上校和海军总司令阿道夫·曾克尔以及一大批相关人员被撤换。海军总
司令的人选自然成了问题,于是有人想到了一直被闲置的雷德尔。虽然有人认为雷德尔过于
古板,但是事实上这种担心并没有持续下去,新任海军司令很快以自己的能力证明了这种担
心是毫无必要的。

  事件很快就被平息,并且在雷德尔的努力下,官员们消除了对“罗曼计划”的不满,并
承认了该计划的重要性。更加重要的是政府为此专门通过了一项秘密拨款法案,利用一些比
较隐秘的渠道相关计划提供资金。用雷德尔自己的话说这是“争取了某种程度的合法性”。


3.海军重建工作全面展开

  到了1925年底,德国海军旧时代的“遗产”之一——四艘老式轻巡洋舰达到了条约所规
定的二十年的舰龄,于是议会通过了建造三艘六千吨级和一艘五千吨级轻巡洋舰的相关法案
,于是在1926年初三艘轻巡洋舰的首舰正式动工建造。这两级级轻巡洋舰使用了全新的设计
,配备口径为一百五十毫米的主炮三联装九门,安装了全新的射控系统,以及较强的防空火
力,战斗力比之埃姆登号有了显著的提到,也因为使用了新设计的动力系统,其航速可达三
十二节以上。两型军舰唯一的区别就是,五千吨舰的航速略低而且只有一个烟囱。

  1927年三月六千吨级舰的首舰下水,取名为“柯尼斯堡”(Konigsberg),因此三艘巡
洋舰定为柯尼斯堡级轻型巡洋舰。到了三十年代早期,该级的三艘军舰全部完成并服役。而
五千吨级的“莱比锡”号轻型巡洋舰(事实上由于一再修改设计和提高建造要求,该舰的排
水量比前三艘都要来得大!)也于 1928年开工并同样于三十年代早期建成服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首个十年,就这样过去了,到了三十年代初,德国海军已经拥有了
五艘新型巡洋舰,虽然比起海军最辉煌的时期来说,这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但是“这个头
开的不错”。

第三节 建造袖珍战列舰

1.凡尔塞条约带来束缚,而华盛顿海军协定给予新的希望

  德国人的军舰曾经在日德兰大海战中,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影象,强大的生存能力和较
小口径但是密集而准确的舰炮火力都使强大的英国海军吃够了苦头。战后,在彻底肢解了德
国公海舰队以后,又在凡尔塞和约中添加了许多用以抑制德国舰队重新崛起的条款。

  除了第一章中所提到的限制人员与机构,限制舰队规模和更新速度的以外,限制军舰的
性能也是套在德国海军头上的绞索之一。排水量不得超过一万吨、主炮口径不得大于二百八
十毫米,这使得德国海军在条约许可的前提下不可能造出可以和其它列强新锐战舰(英国的
纳尔逊级、美国的科罗拉多级、日本的长门级战列舰)相抗衡的军舰,从而使之只能成为一
支能力有限的地区性海上力量。

  1922年二月六日,华盛顿条约(限制海军军备力量条约)正式签署,数十艘在船台上建
造中的新锐巨舰被陆续拆毁和改建。德国人仿佛看到了一线曙光,因为该条约规定:用来进
行战斗的、非航空母舰和战列舰以外的舰船,其排水量不得超过一万吨(一万零一百六十公
吨),或主炮口径不得超过八英寸(二百零三毫米),而和约允许德国人建造排水量不超过
一万吨的可以携带十一英寸口径的舰炮的军舰。只要这种军舰航速能在二十五节以上(当时
最快的战列舰航速二十五节),面对战列舰时加速逃逸,那么只要能在广阔的大西洋上避开
英国人仅有的三艘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声望号、反击号),她将可以无所顾及的去破坏英
国人的海上动脉。

  正因为逝去的时代几乎没有给新兴的德国海军留下什么象样的遗产,而海军建设并非一
朝一夕可以完成,更何况脖子上还套着凡尔塞和约的沉重绞索,所以在下一次战争中,德国
舰队不可能、也没有实力以夺取制海权作为主要作战目标。对于它的主要敌人英国皇家海军
,虽然有着庞大且实力强悍的舰队,却又有漫漫的海上航运线需要守卫,这些来自于世界各
地的航运线给它运来了出产自其遍布于全世界的各殖民地的丰富的物产,正是这些物产,在
长达三百五十年的时间里滋养着这个国家,而今天这也是维持着日不落帝国最后余辉的关键
。掐断它!这是德国海军在下一次战争中的主要使命。所以,重建德国海军需要袖珍战列舰


2. 袖珍战列舰的设计和建造

  就在雷德尔继任海军总司令一职后不久,德国国会开始进行有关建造袖珍战舰的表决,
不例外的如同其他一些武器建造提案一样,该计划也受到了一些议员的质疑,“到底是要军
舰还是要孩子赖以成长的食物?”但是表决终究是以微弱优势通过了建造五艘袖珍战列舰的
提案。大约在二十年代的最后一年的两月,袖珍战列舰的首舰开始动工,她被命名为“德意
志”号。该舰于1933年四月一日完工入役。

  该舰的设计是在条约限制下的极限,结合德国海军的战术需求而精心设计建造的。战舰
设计的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尽可能的将排水量限制在一万吨内满足袭击舰所要求的大航程,
解决之道就是使用柴油机作为动力来源,虽然在重量上并不比蒸汽轮机更轻,但是油耗却远
低于使用锅炉的蒸汽轮机。因此该舰安装了八台总输出功率为五万四千马力的“MAN柴油机
”,双轴四驱动布置,极速达到二十八节,该舰设计载油量超过三千吨,低油耗的动力系统
加上较大的燃料储备量使其续航力更高达以十五节经济速度航行时一万六千海里,此外该舰
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广泛使用焊接技术建造的军舰,船体重量比之铆接的同类舰艇轻至少百分
之十五。德意志级的主要武器为六门十一点一英寸的舰炮,为三联装布置,前后各一个炮塔
。辅助武器为八门单装五点九英寸副炮,在长艏楼型的舰尾处左右各有一具四联装五百三十
三毫米鱼雷发射管。该级的前两艘各安装了三门八十八毫米高射炮和一定数量的三十七毫米
、二十毫米的对空机关炮,而于1936年完工的三号舰格拉夫·施佩号则用六门双联装的“S
K C/33型四点一英寸(一百零五毫米)”高射炮代替了八八炮,同时装甲也教前两艘有了一
定的强化。

  1931年,在首舰“德意志”号的下水仪式上,时任德国总理的海因李希·布吕宁说道“
在本次典礼上,德国人民将要向世界证明,尽管我们身上还套着条约的枷锁,经济也不景气
,但我们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家园,捍卫我们的荣誉!”这一级军舰,可以说是寄托了德国人
的莫大希望。当时德意志级的二号舰舍尔海军上将号即将开工,而三号舰格拉夫·施佩伯爵
号也正在筹备中,海军司令雷德尔一直为此忙碌着,全然不管当时德国国会内部共产党人和
纳粹的的勾心斗角,他一心只想重建德国海军。

  首舰“德意志号”于1929年二月五日开工建造,并于1933年四月一日建成服役;二号舰
舍尔海军上将号于1931年六月二十五日开工,1934年十一月十二日建成服役;三号舰格拉夫
·施佩伯爵号于1932年十月开工兴建,1936年一月六日完工入役。

  这三艘袖珍战列舰的建成使德国人有了一支初具规模的舰队,而原计划还将继续开工建
造五艘中的D号舰和E号舰,而这一切却因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到来而被完全的改变。

  1933年三月魏马共和国国会通过了给予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党魁阿道夫
·希特勒以独裁权利的《授权法》,该党派的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在国会会议上高呼道“
魏马时代结束了!”

第四节 海军建设的高峰

1. 重建驱逐舰部队

  1934年,也就是纳粹党上台的第二年,德国人开始了大规模的建造驱逐舰。一战后的第
一级舰队驱逐舰“1934年型(或者叫Z1型)”被大量的建造。这种装备五座单装五英寸炮以
及四联装二十一英寸鱼雷管,航速达到三十八节的舰队驱逐舰排水量高达两千两百吨。到了
1935年第一季,这一型驱逐舰一共被建造了十六艘。

  作为在长达二十年的空白时期后新设计的第一种驱逐舰,“1934年型”未免存在着诸如
:适航性不佳、稳定不良、引擎震动太强此类的问题,德国人也很清楚这些问题的存在。所
以,当最后的六艘“1934型”还在船台上的时候,他们又拿出了“1936年型驱逐舰(Z17型
)”的方案。该型其实是“1934年型”的改进,排水量更大,稳定性和适航性以及续航力有
了较大的提高。该级驱逐舰的建造一直持续到了二战爆发前几个月,共被建造六艘。 

  不仅仅是上述的二十二艘舰队驱逐舰,德国人还兴建了数量庞大的大型鱼雷艇,其中一
些大吨位的鱼雷艇比之小型驱逐舰在性能上没有太大的差离。主要有 “1923年型”六艘;
“1924年型”六艘;“1935年型”十二艘。1940年四月十三日的“纳尔维克海战”中,驱逐
舰舰队损失惨重,在那段缺乏驱逐舰的困难时期中,这些大型鱼雷艇在很大程度上分担了驱
逐舰的职能。

2. 英德海军协定的签署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海军建设

  就在魏马共时代结束后不久,1933年十月,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德国政府借口其他国家
不给德国以平等待遇,宣布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就在这一年的财政会议上,德国的军费比
上一年(1932年)翻了三倍,达到了三十亿马克。在将来的岁月里,这个数字还会不断的提
高,在开战前的一年,这个数字将会提高到二百七十亿马克,达到了国民收入的百分之三十
四之多……

  1935年六月十八日,《英德海军协定》正式签署,德国表示自愿将水面舰只总吨位和潜
水艇部队的总吨位限制在英国人的百分之三十五和百分之四十五。英国人喜气洋洋,认为这
是德国人为了表示永世和平而作出的诚意。而事实上当时的德国海军总吨位不足十一万吨,
也根本就没有什么象样的潜艇部队。反观英国人,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总吨
位超过一百二十万吨。因此,德国海军得到了可以公开的大规模扩建的许可证。

  1935年七月六日,早已设计好了的重型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铺设第一块龙骨,
这种新型的重巡洋舰标准排水量超过一万四千吨,安装有八门“SK C/34型八英寸(二百零
三毫米)”舰炮,两联装四座炮塔,水线处和要害部位有较厚重的装甲保护,战斗力远远胜
于那些如同纸糊的“条约型”重巡洋舰。为了应付来自空中的威胁,该舰还安装了六座双联
装的“SK C/33型四点一英寸(一百零五毫米)”高射炮以及大量小口径速射炮。到了1939
年四月二十九日该舰正式服役,而该级的二号舰“布吕歇尔”号也于二战开始后不久的九月
二十日建成服役。

3. 建造比德意志级更庞大的主力舰

  《英德海军协定》规定在吨位许可的前提下,德国可以建造一支舰队。而希特勒也曾向
海军总司令雷德尔表示,他“不想追随第一次大战前的海军建设政策去建立一支强大到足以
和英国制海权挑战的舰队,但是他要抗击法国正在进行的造舰计划。”并且多次向英国人暗
示“德国海军的政策将不是针对英国的。”所以在取得英国人的信任后,他授意海军停止建
设于1934年开工建造的D号、E号战舰(也就是德意志的四、五号舰)转而建设新设计的战列
巡洋舰。于是 “沙恩霍斯特”级应酝而生。 

  “沙恩霍斯特”级安装有三座三联装的十一点一英寸主炮,前二后一布置,本来希特勒
还想给她换装三座双联装的十五英寸主炮,但是因为因为担心“步子迈的太大,狠狠摔上一
交”而作罢。不过德国人留了一手,两艘“沙恩霍斯特”级的主炮塔座圈都是按照双联装十
五英寸主炮的后坐力来设计的,所以一旦战争爆发,她们可以轻易换上十五寸的巨炮。除了
三座主炮塔以外,该级还装备了总计八座五点九英寸的副炮(四座联装、四座单装),和七
座双联装的SK C/33型高射炮以及相当数量的小口径速射炮。为了顺应德国海军在下次大战
中的主要任务——远洋破交,该级拥有着在那个时代看来惊人的航速,原本设计功率为一万
两千五百马力的主机,实际上能够发挥近百分之一百三十的功率,“格耐森诺”号能达到十
五万马力的输出极速三十点五节,而“沙恩霍斯特”号的主机的输出功率超过了十六万千瓦
的从而使最大航速超过三十一节。

  “沙恩霍斯特”级一共建造了两艘,“沙恩霍斯特”号和她的姐妹舰“格耐森诺”号,
两舰分别于1935年六月十六日和同年六月六日铺设龙骨。“沙恩霍斯特”号于1939年一月七
日建成,“格耐森诺”号于1938年五月二十一日建成服役。(因为舰首需要重新设计,所以
先期下水的“沙恩霍斯特”号不得不回到船厂大改一番) 

4. 实验性的西班牙内战

  1936年七月十八日清晨,“整个西班牙晴空万里”西属摩洛哥的电台播发了这样一则奇
特的天气预报,西班牙内战爆发了…………

  德国和意大利都派部队参加了那次内战,许多新研制的武器,都在西班牙找到了试验场
。而德国海军也理所当然的参与了对共和国军主要港口的封锁与炮击。但是由于西班牙共和
国方面并没象样的海军力量,所以德国舰队除了封锁共和国军的各个港口以外,一直难有作
为。唯一一件使德国舰队出名的事却有讽刺意味, 1937年五月二十九日在佛郎哥海军基地
“伊比萨港”停泊时遭到西班牙共和派飞机的攻击,“德意志”号被直接命中两弹,虽然并
未造成舰体多大的损伤,但舰员死三十八人,伤七十八人,共和国方面宣称“此次攻击是为
了报复‘舍尔海军上将’号两天前对共和军控制的“阿尔米里亚港”的炮击。”

  总之,相对于空军“秃鹰军团”的辉煌战绩,德国海军在整个西班牙内战中表现的平平
淡淡。

  在建立了一支出具规模的舰队后,希特勒的扩张野心仍旧欲壑难填,“要大炮不要黄油
”是纳粹党疯狂扩军的口号,同时也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最好写照。 

  很快的,一个规模空前的宏大造舰计划就要被提上议事日程,如果该计划实现,德国海
军将具备同世界头号海军强国英美较量的实力!那就是“Z计划”。

第五节 重建

1. 重建潜艇部队

  如同上文所阐述的那样,早在二十年代早期,德国人就开始了新一代潜艇的研制,IvS
成立后的那些岁月里也在一直的进行不间断的研究和开发。到了1934 年德国重建潜艇部队
前,IvS先后给阿根廷、土耳奇、芬兰、瑞典、西班牙、苏联等国建造了至少十二艘潜艇,
共完成了八种潜艇的设计,可以说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34年初,基尔港里秘密建立起了几个被严格保密的厂房,第三帝国的第一只潜艇就要
在这里诞生。次年六月底,德意志第三帝国海军的第一艘潜艇正式建成下水,这是一艘U I
I型小型潜艇,编号U-1。到了这一年的岁末,这支新组建的水下舰队拥有了约二十五艘潜艇
。自德意志底二帝国瓦解以来,德国海军终于再次拥有了一支潜艇部队。

  这第一批潜艇的绝大部分属于小巧的U II型,排水量均在二百五十吨左右,只适合在近
海活动。不久,新建成的U I型远洋潜艇被发现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仅仅建造了两艘就被
停建。德国人及时吸取教训,改良了设计,到了1937年,新型的U IX型开始建造,这一型的
建造工作一直持续到大战爆发前的一个月。

  组建潜艇部队的工作一直没有松懈过,一战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时任轻巡洋舰“埃姆登
”号舰长的卡尔·登尼兹被任命为这支部队的指挥官。虽然在一开始有人怀疑他的能力,因
为一战后十五年里,登尼兹差不多已经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水面舰艇指挥官,但是在后来
的岁月里,这项任命被事实证明是非常合适的。而新的U VII型潜艇,也正在被IvS的相关部
门紧锣密鼓的设计出来。

2.建造“卑斯麦”级大型战列舰

  第三帝国的元首大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权份子,这点没什么值得怀疑的。另外在这个
童年一直梦想成为艺术家的奥地利人的画作中,我们时常可以看见大型军舰的影子。希特勒
十分喜欢大型军舰,或者说是迷恋或痴迷。德国要建造能象征日尔曼人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巨
型战舰,一直是此君的梦想。

  早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开始对建造排水量为三万五千吨的战列舰进行了理论性研究,
并对其武备、装甲和航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1934年,德国海军建造局便准备建造两艘战列
舰,以用来替代已过时的“汉诺威”号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前无畏舰型(这两
艘军舰在二战中依然在服役)。1934年后来被安装在“卑斯麦”号上的SK C/34型15英寸舰
炮开始进行研制。

  到了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签订后,德国就抓住了可以建造标准排水量为三点五万吨级
、十六英寸主炮战列舰的机会,决定开工建造超级战舰,建造代号为G 和F,这就是后来的
“卑斯麦”号和“提尔比兹”号。英国方面曾要求德国将两舰的排水量严格限制在三万五千
吨,但是被德国方面以“德国不是《华盛顿条约》的签约国”为由断然拒绝。到了1936年,
《华盛顿海军协定》到期,德国的两个盟国拒绝在《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这下德国人可
以名正言顺 + 理所当然的开工建造这两艘战舰了。

  这两艘战舰的设计挺有特色,首先,她们不同于同期的其他军舰所采用的“重点防护”
,而是沿用一战时期的“全面防护”概念,也许在德国的设计人员看来这样恰好适合适应海
军在战争中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对于卑斯麦级主炮,究竟是选择十六英寸还是十五英寸口径
,德国设计人员也作了一番权衡。显然,十六英寸的主炮,不论在口径、射程还是弹重上都
要胜过十五英寸的主炮,但是德国没有制造这样大口径主炮的经验,而且在一系列方面需要
对已有的设计方案进行重大修改,权衡利弊后决定使用十五英寸四十七倍径舰炮作为“卑斯
麦”级的主炮。F舰和G舰的设计初期,曾考虑过使用柴油机为动力,但是因为没有用柴油机
为动力驱动如此庞大军舰的先例和经验,于是海军还是选择了传统的蒸汽轮机。

  “卑斯麦”号标准排水量四万一千六百四十吨、满载排水量四万九千一百吨,姐妹舰“
提尔比兹”号标准排水量四万两千三百四十吨、满载排水量四万八千八百吨。全长二百四十
一米,舷宽为三十六米,为了能通过平均深度为十米的基尔运河,两舰的最大吃水被限制在
十米以内,均为九点九九米。主机输出功率为十三万六千二百马力,使她们的最大航速均超
过了三十节,“提尔比兹”号更是接近了三十一节超过八千吨的载油量使她们能以十九节航
速航行超过九千海里。除了四座双联装十五英寸主炮以外,还安装了六座双联装五点九英寸
副炮,和八座双联装的四点一英寸(一百零五毫米)高射炮和总数三十六门的小口径速射炮
。就她建造的那个年代来说,是一艘令人感到“非常恐怖的军舰”。 这两艘军舰,是当时
欧洲历史上最大的军舰。

  “卑斯麦”号于1936年七月一日开工建造,四个月后姐妹舰“提尔比兹”号在船台上放
置了第一块龙骨。大约四年后,“卑斯麦”号将建成服役,德国也将重新获得足以使最强大
敌人畏惧的庞大战舰。

3.“Z”计划

  不得不承认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胆的造舰计划之一,他的规模大到足以使一个二流海军
国家,在短短数年间拥有向最强大的海权国家挑战的实力。

  该计划始于纳粹上台初期,最初分别为主张大量建造大型战列舰的代号为“X”,以及
作重建造小型化远洋舰艇的代号为“Y”的两个不同思路的造舰计划,为海军内新老两批人
所拥护。主张优先建造小型远洋舰艇的是以时年四十三岁的海军上校赫尔默斯·海耶为首的
一批年轻军官,他们主张在无法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制海权的情况下,因该以尽可能的破坏英
国人的海上优势和航运线为主,而不是靠造大舰的方式和英国人硬碰硬。而与之相对立的是
以海军副司令京特·古泽上将为首的资深海军军官们,他们大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思
路相对的还停留在一战时期的舰队决战上。

  这种矛盾在1938年八月的造舰方案委员会会议上达到了白热化,海耶上校在年初向海军
最高统帅部提交的一份报告里这样写道:

  “海军即使有更多的大型战列舰也未必能够打赢英国海军,因为和英国人强大的战列舰
部队硬碰硬不是一种合适的应对之道,英国人的弱点在大西洋上,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航线
位于那里,英国需要靠那些航线来维持。所以建造一些小型的、并具备一定战斗力的军舰才
是真正的对应之道,海军应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建设大批小型的、快速的、有强大续航能力
舰艇去用以破坏那些海上生命线,而不是用来建造仅仅那么几艘短期内无法投入使用的大型
军舰”

  然而对于这种观点海军内部的传统派人士则不已为然,因为他们认为对于海军来说舰队
决战才是真正的任务,海军副司令在会议上针对海耶上校的报告这样问道:

  “先生们,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方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们不能依靠舰队击败英国
海军?”

  蕴涵在这番话里的意思很明白“如果要放弃建造大型战舰等于是自动承认了德国海军的
失败”。基于以上认识所以,德国因该致力于大型战舰的建造,用那些军舰撕开英国人对德
国的海上封锁。

  双方为此在造舰方案委员会会议上争论不休,谁也不能说服对方。最后,迫于海军司令
部上层的压力,赫尔默斯·海耶的方案被委员会否决。

  八月底委员会向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提交了一个为期十年的造舰计划,该计划决定兴建一
大批巨型军舰,包括排水量达到五万六千吨的“H级”战列舰。但是雷德尔并不完全赞同这
种方案,他起用海耶的方案给这份计划起草了一个修正案,但是大型军舰依旧被放在优先位
置。

  到了这一年的九月,海军将这份计划提交给希特勒,对大型军舰一直迷恋甚深的希特勒
,自然没有什么意见,当雷德尔对他诉说关于“假使一两年内开战的话,那些大型军舰将无
法及时备战”的担心后希特勒向他表示说“我的政治蓝图里,在1946年前不会动用海军大型
舰艇”。于是,1939年一月最高统帅部正式通过了代号为“Z”的大规模造舰计划,“Z”计
划正式启动。

  Z计划的核心是两级大型战列舰:“卑斯麦级”和“H级”,H级是比卑斯麦级还要巨大
的战舰,设计排水量为五万五千四百余吨、长度接近二百六十六米、航速三十节,装备有十
六英寸的舰炮八门,装甲比卑斯麦更厚,该级一共计划兴建六艘。计划建造排水量三万零五
百吨柴油机、蒸汽轮机混合驱动的“O级”战列巡洋舰三艘,这三艘军舰装备了和卑斯麦号
同一型号的三座双联装的十五寸巨炮。为了破坏敌国的海上航运,专门设计了 “德意志级
”的发展型完全柴油机驱动的“P级”袭击舰该舰在排水量、航速以及装甲防护上都要远远
超过“德意志级”续航力更高达两万五千海里/十三节。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计划开工两艘
“齐柏林伯爵级”航空母舰,两舰都是排水量达到两万吨的舰队航空母舰。该计划中的中小
型舰艇包括:已经完工和正在建造的总计五艘“希佩尔级”重巡洋舰;排水量近八千吨,航
速达到三十六节的“M级”轻巡洋舰;还有一大批的驱逐舰和驱逐领舰,以及二百六十七艘
各型潜艇。

  以下是“Z计划”中的主要军舰的数据和建造数量:

  “H”级战列舰(头四艘被命名为:有兴登堡号、鲁登道夫号、毛奇号、腓特烈大帝号


  计划建造数量:六艘

  标准排水量:55453吨

  航行性能:极速30节,18节下航程9000海里

  武器装备:四座双联装15.9英寸主炮(403毫米),六座双联装5.9英寸副炮,八座双联
装4.1英寸高平两用炮,双联装37毫米高炮八座,四座四联装20毫米高炮,21英寸鱼雷发射
管三联装两座。

  装甲防护:舯部轮机舱和主炮塔弹药库装甲最厚处为327毫米,主装甲带向船头船尾方
逐渐变薄约为150毫米;炮塔装甲最厚处为390毫米,顶部和侧面为 240毫米,炮座340毫米
,副炮装甲150毫米;司令塔装甲350毫米;全舰覆盖50毫米厚的装甲甲板,轮机舱上方和炮
座周围增加到80~120毫米装甲。

  载机数量:Ar-196型水上侦察机六架

  备注:1939年7月15日和8月15日开工建造第一和第二艘,于1941年8月29日停工,后被
解体。全部六舰均未建成。

  “卑斯麦”级战列舰(卑斯麦号、提尔比兹号)

  计划建造数量:两艘

  标准排水量:41700吨(提尔比兹为42300吨)

  航行性能:极速30.1节,19节时航程9500海里(提尔比兹为19节时9200海里)

  武器装备:四座双联装14.96英寸主炮(380毫米),六座双联装5.9英寸副炮,八座双
联装4.1英寸高平两用炮,双联装37毫米高炮八座,总计二十门20毫米高炮,21英寸鱼雷发
射管四联装两座(此为提尔比兹号专)有。

  装甲防护:舯部轮机舱和主炮塔弹药库装甲最厚处为320毫米;炮塔装甲最厚处为360毫
米,顶部和侧面为150毫米和203毫米,炮座340毫米,副炮装甲80毫米;司令塔装甲360毫米
;全舰覆盖50毫米厚的装甲甲板,轮机舱上方和炮座周围增加到80~120毫米装甲。

  载机数量:Ar-196型水上侦察机四架

  备注:分别在1940年8月24日和1941年2月22日建成服役。卑斯麦号在1941年5月27日被
英国皇家海军优势舰队击沉,提尔比兹号则于1944年11月12日被英国皇家空军炸沉。

  “O”级战列巡洋舰(巴巴罗萨号、施里芬号、华伦斯坦号)

  计划建造数量:三艘

  标准排水量:38540吨

  航行性能:极速28节

  武器装备:三座双联装14.96英寸主炮(380毫米),六座双联装5.9英寸副炮,七座双
联装4.1英寸高平两用炮,双联装37毫米高炮八座,五座双联装20毫米高炮。

  装甲防护:舯部轮机舱和主炮塔弹药库装甲最厚处为360毫米,主装甲带向船头船尾方
逐渐变薄约为170毫米;炮塔装甲最厚处为360毫米,顶部和侧面为 190毫米,炮座340毫米
,副炮装甲80毫米;司令塔装甲360毫米;全舰覆盖63.5毫米厚的装甲甲板,前第一主炮塔
至后主炮塔之间舱段装甲为150 毫米。

  载机数量:Ar-196型水上侦察机四架

  备注:八台MAN柴油机、四台锅炉的混合动力船,功率为涡轮机功率输出为66000马力,
MAN柴油机则为121000马力,续航力不明。该级军舰在1939年底被取消,三舰均未开工。

  “P”级远程袭击舰

  计划建造数量:十二艘(不久就被削减为八艘)

  标准排水量:23700吨

  航行性能:极速34节,13节时25000海里,19节时15000海里。

  武器装备:两座三联装11.1英寸主炮(283毫米),四座双联装5.9英寸副炮,八座双联
装4.1英寸高平两用炮,单装37毫米高炮四座,单装20毫米高炮十座。

  装甲防护:舷侧为带有倾角的150毫米装甲,首尾减弱到50和40毫米;炮塔装甲125毫米
,炮座150毫米;司令塔装甲140毫米;全舰覆盖40毫米厚的装甲甲板,前主炮塔至后主炮塔
之间舱段装甲为70毫米。

  载机数量:Ar-196型水上侦察机两架

  备注:完全柴油动力的大型远洋袭击舰,用以取代德意志级。共安装12台“MAN”柴油
机,输出功率高达165000马力。计划在1940年8月开工,到1948年底全部完工,但是因为二
战爆发与1939年底取消。

  “齐柏林”级舰队航空母舰

  计划建造数量:二艘(齐伯林伯爵号,另一艘舰名未知)

  标准排水量:19250吨

  航行性能:极速32节

  武器装备:八座双联装5.9英寸炮,六座双联装4.1英寸高平两用炮,双装37毫米高炮十
一座,双联装20毫米高炮十四座。

  装甲防护:舷侧为90毫米装甲;飞行甲板装甲19毫米;机库装甲40毫米。

  载机数量:22架Me109舰载型、18架Ju-87C

  备注:Z计划中唯一的一级航母,“齐柏林伯爵”号于1936年12月28日开工建造,1938
年底下水开始进行舾装,1940年6月停工,最终未能建成服役。

  以上所罗列的这些只是Z计划中的大型主力军舰的数据和性能简介。计划所中要建造的
和已经拥有的所有大型水面舰艇总吨位超过105万吨,这还不包括大量的鱼雷艇、驱逐舰和
潜艇。德国舰队的复兴,似乎成了定局。

  正所谓世事难料,1939年四月二十八日,希特勒发表声明,谴责英国在德国和波兰的但
泽走廊问题上偏袒波兰,并宣布德国退出《英德海军协定》。在四月初,德国最高统帅部就
制定了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随着局势的日趋恶化,战争的气息也越来越浓烈。这些紧张
与不安贪婪和野心汇集到了一点,在等待着战争爆发所能带来的宣泄。

尾声

  1939年九月一日拂晓,德国的百万大军越过两国边界突入波兰境内,海军的石勒苏益格
-荷尔斯泰因号训练舰也于进攻开始的时刻炮击了但泽港。

  1939年九月三日,在佛得角西北约560海里的平静海面上,有两艘船:格拉夫·施佩伯
爵号和补给船阿尔特马克号,正拌着日出缓缓的游弋在这波澜不惊的海面上。然而,施佩伯
爵号舰长汗斯·朗斯多夫却明白在这一片祥和之后却弥漫着浓重的杀机,因为早在八月中旬
最高统帅部就下令远洋舰队驶向大西洋,以避免战争爆发时舰队被封锁在港口。

  表面的宁静非常容易被打破,就在这一天的上午,英国法国正式对德宣战,从陆地到海
洋,战争已经全面爆发……而此刻,施佩伯爵号的姐妹舰德意志号,正巡弋在格陵兰与冰岛
一线,一支由二十二艘潜艇组成的艇群正在不列颠群岛以西展开。

  我们无从得知雷德尔海军元帅在的知英法对德宣战那一刻的心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战
争如此提前的爆发,对海军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虽然三万吨级的战列巡洋舰“沙恩霍
斯特”号和“格耐森诺”号已经于年初建成服役;虽然战列舰“卑斯麦”号已经完工,“提
尔比兹”号也已经下水进入晒装阶段……但是庞大的Z计划似乎将不得不被搁置起来了。

  然而,军人是天职就是服从命令,不管征途有多危险,许许多多像汗斯·朗斯多夫那样
的舰长都必须勇敢的指挥他们的军舰去同强大的敌人搏斗。德国海军这艘装备并不完全的战
舰也不得不早早的伴随着陆上的战车驶向远洋,驶向一片充满未知的危险的世界……

  此时此刻,格拉夫·施佩伯爵号将在朗斯多夫舰长的指挥下向着南方驶去,南大西洋将
是她的狩猎场,也将是她的坟墓……

  参考资料出处:

  《第三帝国丛书——远海之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李·德尔哈特)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蒂佩尔斯基希)

  《德意志军事思想研究》

  《第三帝国的兴亡》

  《舰船知识杂志》

  《驱逐舰发展史》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3.0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