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二战西线:安齐奥战役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Apr  5 08:47:35 2007), 转信


来源:二战历史网

(一)

  1944年初意大利战场上,盟军被阻止在德军“古斯塔夫”防线面前,尽管盟军以美军第
5集团军、英军第8集团军和英军独立第5军组成的第15集团军群,由亚历山大上将指挥,共
计19个师又4个旅,还得到近4000架飞机的支援,却无法突破德军C集团军群的坚固防线,该
集团军群由凯塞林元帅指挥,下辖第10、第14集团军,共23个师,370架飞机。其中的第10
集团军15个师防御“古斯塔夫”正面,第14集团军8个师则位于第10集团军北部,作为后援
,并负责肃清意大利北部的游击队,保障交通线的畅通,同时警戒意大利北部海岸。

  大名鼎鼎的“古斯塔夫”防线,从那不勒斯以北60余公里的地中海沿岸直至亚得里亚海
边的奥尔托纳,横贯意大利,防线的中枢要点是高耸入云的卡西诺峰,这座陡峭山峰的脚下
就是通往罗马的必经之路——六号公路,德军占据着卡西诺峰,就可以居高临下封锁六号公
路,切断盟军向罗马的通路。整条防线到处都是构筑巧妙的混凝土工事和密布地雷的雷区,
加上又是凭借着天险之利,绝对是易守难攻,因此盟军在1943年9月至1944年1月四个月中,
付出了数万人的重大伤亡,依然没有取得突破。

  亚历山大将军于11月制定了代号“鹅卵石”的作战计划,准备投入1个师在“古斯塔夫
”防线北面的安齐奥海滩登陆,协同正面部队突破“古斯塔夫”防线。但由于盟军12月初对
“古斯塔夫”防线发动的两次攻击均告失利,而且盟军正全力组织即将于1944年6月发起的
诺曼底登陆,地中海战区的一些精锐部队和装备都被陆续调往英国,有鉴于此,美军第5集
团军司令克拉克建议取消该计划,并随即得到亚历山大的批准。

  12月1日刚结束德黑兰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觉得盟军在地中海集
结着优势的海陆空部队,而诺曼底登陆要到次年6月才会发动,他实在不愿意足足半年的时
间里,毫无作为,应此强烈要求盟军地中海部队采取行动,攻占罗马,解放意大利全境,威
胁德国南部。他与艾森豪威尔、亚历山大、坎宁安等地中海战区将领进行商议,就这样已经
被束之高阁的“鹅卵石“又提了出来,在丘吉尔的坚持下,该计划的兵力由1个师增加到2个
师。丘吉尔将其比喻成一只牙尖爪利的野猫,去撕开德国人柔软的下腹部,一举抓碎德国人
的心脏!

  但是当时盟军地中海战区并没有能够运输2个师的登陆船只,同一时刻里诺曼底战役也
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之中,登陆船只是战役准备的重中之重,而地中海战区是绝对不能影响诺
曼底战役准备的,一时间,登陆船只似乎成为无法克服的困难。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仔细
研究了登陆船只的使用,丘吉尔也向美国总统罗斯福请求增派登陆船只,在罗斯福的亲自过
问下,盟军仔细协调了登陆船只的使用,推迟了56艘登陆舰离开地中海的时间,终于拼凑出
了87艘登陆舰,勉强能够运送2个师,但这些登陆舰只能供地中海战区使用两天,随后就将
调往英国——求战心切的丘吉尔接受了这一苛刻的条件。

  1944年1月8日,丘吉尔批准了“鹅卵石”计划,以2个师在安齐奥实施登陆。

(二)

  安齐奥,这个小渔港位于“古斯塔夫”防线以北100公里,罗马以南45公里,在战前是
周末的休假胜地,海滩沙砾晶莹松软,四周树木掩映,却即将成为血腥残酷的战场!

  盟军战役总指挥是刚接替艾森豪威尔就任地中海战区总司令的坎宁安海军上将,登陆部
队是从美军第5集团军序列中抽调出的第6军,军长是美国陆军少将卢卡斯,下辖2个师、1个
伞兵团和5个海军陆战营,共约5万人,其中由特拉斯科特任师长的美军第3步兵师和彭尼任
师长的英军第1步兵师都是盟军的精锐之师,久经战阵,美3师经历过突尼斯战役、西西里战
役和萨勒诺战役,英1师则参加过远征法国、敦刻尔克撤退和北非战役,而两位师长都是深
受部下爱戴的,极富军事才干的将才!

  海军由美国海军少将洛里指挥,共150余艘登陆船只和126艘军舰,分为两个编队,南部
登陆编队由洛里兼任司令,由51艘运输船、5艘登陆舰、4艘火炮登陆艇、34艘步兵登陆艇、
33艘其他舰艇和1艘潜艇组成,护航军舰为2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1艘防空舰、2艘护卫舰
、2艘炮艇和23艘扫雷艇,负责运送美第3师在代号X滩的安齐奥以南滩头登陆。

  北部登陆编队由特鲁布里英国海军少将任司令,由3艘步兵登陆舰、3艘坦克登陆舰、4
艘火炮登陆艇、29艘步兵登陆艇、17艘坦克登陆艇、1艘火箭炮登陆艇、30艘其他舰艇和1艘
潜艇组成,护航军舰为2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1艘防空舰和16艘扫雷艇,负责运送英1师
在代号“彼得”的安齐奥以北滩头登陆。

  空中支援力量为700架作战飞机。

  此外,还有美军第45步兵师和第1装甲师、英军第56步兵师作为第二梯队,准备在第一
梯队登陆成功后上岸扩张战果。

  德军认为盟军根本没有力量在进攻“古斯塔夫”防线的同时组织侧后登陆,所以在安齐
奥一带只部署了1个工兵营,兵力极其空虚。甚至还在盟军登陆前的数小时,取消了这个工
兵营的戒备状态。但在德军诸多杰出将帅中,凯塞林堪称佼佼者,他仍做了必要的预防准备
,制定了周密详尽的部队机动方案,在意大利北部乃至德国本土的预备队,可以迅速根据这
一方案南下增援,所有通行的道路都事先进行了准备,即便是在最恶劣的天气情况下也能保
证通过大批部队,工兵部队对道路冰封以及桥梁损坏,都有针对性的处置预案。在一些偏僻
的叉道上,还处心积虑地设立了很多隐蔽的补给点。

  与丘吉尔雄心勃勃相反,“鹅卵石”行动的两位关键人物——美军第5集团军司令克拉
克和美第6军军长卢卡斯却忧心重重,克拉克经历了萨勒诺的惨烈战斗之后,是典型的“一
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根本不相信英国情报机关通报的德军主力全都集中在“古斯塔
夫”防线,认为这是英国人用以鼓舞士气的拙劣把戏,而且一想到海军在部队上岸两天后就
要撤走,更是觉得心里没底。还有好不容易拼凑出的87艘登陆舰中,只有14艘是可以携带登
陆艇的新舰,其余73艘都是只能携带两栖车的老式登陆舰,而两栖车速度慢,载重小,适航
行能有差,驾驶人员也没有经验,就在1月17日的演习中,就有40辆两栖车翻沉,不仅淹死
了不少人,还损失了10门火炮,基于这些原因,他给卢卡斯的命令中只是要求在确实占领和
控制安齐奥及其附近地区后,再向阿尔班山前进,深怕第6军孤军深入,遭到全军覆灭。临
行前还特意嘱咐卢卡斯,不要梦想一举夺取罗马,千万不要贸然进兵。第5集团军作战部部
长布莱恩准将明确指示,第6军上岸后可以根据情况自行更改作战计划。

  卢卡斯比他还要悲观,还要谨慎。在日记里多次流露出对此次作战的恐惧和担忧,心底
里一直有着浓重的阴影,非常害怕重蹈一次世界大战中加利波利登陆的覆辙,那场死伤惨重
却一无所获的战役就是由当时担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一手策划指挥的,与现在的情况简直如
出一辙!更要命的是卢卡斯的好友,大名鼎鼎的巴顿将军也对此次作战深表忧虑,这所有的
一切,都给此次作战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三)

  1944年1月17日,“古斯塔夫”防线正面的盟军美第5集团军和英第8集团军,发起了全
面攻击,力求取得突破,即使无法突破,至少也要吸引德军注意力,牵制其预备队,使其无
力顾及安齐奥。同一时间里,美第6军开始登船。

  1月21日下午,盟军登陆部队3.6万人和所有装备、补给,分乘253艘舰船从那不勒斯起
航。为迷惑德军,船队先经卡普里岛向南航行,直至夜幕降临后,才转向安齐奥。

  午夜前后,登陆船队顺利到达换乘海域,随即开始换乘登陆艇等小型登陆工具突击抢滩
。盟军吸取了萨勒诺的经验教训,在所有登陆艇的艇首都加装多管火箭炮,对登陆海滩实施
密集猛烈的火力准备。

  1月22日二时,即预定的登陆时间,盟军首批登陆部队准时上岸,几乎没有遭到抵抗,
担负防御任务的德军工兵营大部被俘,其中很多人在被俘时还穿着睡衣!

  八时,美军先头部队已占领安齐奥镇。盟军继续推进,顺利占领了预定目标,美3师到
达墨索里尼运河,英1师到达莫莱塔河河口。至二十二时,3.6万人的登陆部队和3000辆车辆
全部上岸,并在海滩建立起了长15公里的环形阵地,德军只有零星空袭,盟军损失极其轻微
。此时,距海滩仅24公里之遥的阿尔班山和山脚下通往罗马的六号、七号公路,只有德军几
个哨所,完全可以说,这一切都将是垂手可得!但卢卡斯置第15集团军群司令亚历山大必须
迅速占领阿尔班山的指示于不顾,他打定主意,只要“古斯塔夫”防线正面盟军没有取得突
破,他就决不向纵深推进,因此他只是下令加强防御,巩固滩头。22日整整一天,第6军就
在滩头止步不前。

  凯塞林得知盟军在安齐奥登陆的第一反应是瞠目结舌!因为此时从安齐奥到罗马沿途已
无一兵一卒!换言之,罗马已经是盟军的囊中之物了!但出乎意料的盟军竟然在海滩逗留不
前,凯塞林不愧是杰出的军事家,立即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组织力量进行反击。他凭
借事先拟订的计划,迅速将意大利北部的第14集团军调往安齐奥。

  1月23日,火速赶来的第一批德军首先控制了咽喉要点——阿尔班山,所有通向内陆的
公路均在德军炮火的控制下,第14集团军司令冯?马肯森中将也赶到了,他将负责直接指挥
安齐奥一线战斗。从第10集团军、第14集团军共8个师中紧急抽调出的部队正陆续到达,开
始建立起防线,还有5个师的部队正日夜兼程赶来。

  黄昏时分,德国空军几个月来第一次大举出动,击沉了盟军1艘驱逐舰,德军还使用了
HS—293型无线电遥控滑翔炸弹,盟军很快掌握了对付这种炸弹的有效方法,对滑翔炸弹的
无线电遥控频率实施无线电干扰,使其改变弹道坠海。至1月29日,在德军的空袭中,盟军
有巡洋舰、驱逐舰、运输船和医院船各1艘被击沉,2艘驱逐舰和1艘坦克登陆舰被击伤,此
外还有登陆舰、扫雷舰、步兵登陆艇、扫雷艇各1艘触雷沉没,防空舰和驱逐舰各1艘触雷受
伤。

  滩头上的盟军开始感觉情况不妙了,美第3师师长特拉斯科特和英第1师师长彭尼见卢卡
斯坐失良机,听任德军集结,心急如焚!强烈要求迅速出击。而亚历山大和丘吉尔也都来电
质问,为何不迅速占领至关重要的阿尔班山?此时,卢卡斯仍不打算向纵深推进,在上下的
压力,以及考虑到滩头还比较狭小,这才决定向外扩张,美军攻占奇斯泰尔纳镇,英军则攻
占卡姆波莱奥火车站。

  奇斯泰尔纳镇,位于蓬廷沼泽的边缘,七号公路和从那不勒斯至罗马的铁路都从该镇经
过。卡姆波莱奥火车站则正处在安齐奥通往阿尔班山山脚阿尔巴诺镇的公路上,两地都是安
齐奥地区的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

  美3师在进攻奇斯泰尔纳镇的战斗中遭到了德军顽强抗击,每一条田埂,每一间房屋都
要经过激烈争夺,师长特拉斯科特见正面进攻进展缓慢,便决定实施渗透穿插,投入精锐部
队——陆军别动队,这支部队曾在西西里和萨勒诺一展身手,训练有素,作风顽强,善打硬
仗恶仗,堪称虎贲劲旅。他们将在夜间穿越德军防线,突袭奇斯泰尔纳镇。当晚,别动队沿
着被称作“潘塔诺壕沟”的水沟悄然而行,一路上匍匐前进,穿过德军防线后,到达距奇斯
泰尔纳镇中心街区仅800米,这才一跃而起,冲上公路向附近房屋扑去——说时迟,那时快
,德军的炮火铺天盖地倾泻而下,原来,德军早已发现他们的行踪,一直等到他们进入开阔
地带,才以密集火力实施覆盖射击,美军这支精锐之师完全像落入陷阱的猎物,任人宰割!
在出击的767人中只有6人逃回美军阵地,其余非死即俘!美军的行动终以惨痛的损失宣告失
利。

  英军首先派出了侦察分队,沿着通向阿尔巴诺镇的公路搜索前进,一直推进了近5000米
,才遭到了从卡罗切托村一处有着红围墙的坚固建筑里的射击,侦察分队把这幢红墙建筑称
为“工厂”,实际上一处大型的居住点,是意大利政府为开垦沼泽地的农民修建的。“工厂
”是该地区的制高点,居高临下控制着四周的平原,绝对是双方的必争之地。

  英1师师长彭尼得到侦察分队的报告,意识到德军集结的速度远远超过预料,因此必须
在德军大部队到来之前,尽快夺取“工厂”和卡姆波莱奥火车站。他随即向卢卡斯请战,卢
卡斯碍于彭尼是友军,勉强同意这一请求。

  英军于26日凌晨发起攻击,德军在“工厂”顽强抵抗,甚至还在凶猛炮火支援下组织反
击,双方展开激战,英军每前进一步,每夺取一幢房屋,都要付出巨大代价。英军最终以惨
重的伤亡夺取了这一重要的据点。

  特拉斯科特和彭尼两位师长都意识到了情况越来越危急,一再要求卢卡斯趁德军还没全
部到来尽快发动总攻。而丘吉尔、亚历山大也对美第5集团军司令克拉克施加压力,克拉克
于1月28日乘鱼雷艇亲自到达安齐奥,督促卢卡斯发展进攻。就在同一天,盟军第二梯队美
第1装甲师和第45步兵师相继到达,使盟军在安齐奥已集结了6.8万人、500门火炮和250辆M
—4“谢尔曼”坦克,卢卡斯这才觉得心里有了底,决定立即组织总攻。殊不知,此时德军
也已集结了重兵,凯塞林甚至确定了反击的具体时间表。

  1月30日,盟军终于发动了总攻,左翼英1师和美第1装甲师为主攻,负责攻占卡姆波莱
奥火车站,美3师和45师为右翼,攻击奇斯泰尔纳。

  2月1日,右翼美军由于伤亡惨重,进攻逐渐停顿下来,残部掘壕坚守,准备应付德军反
扑。

  左翼英军所处的地形比较狭窄,为了发动更为有力的攻势,英军首先投入爱尔兰禁卫营
和苏格兰禁卫营,夺取有利的攻击展开线。爱尔兰禁卫营和苏格兰禁卫营面对德军弹如雨下
的火力射击,拼死冲杀,以巨大的伤亡达到了预期目的,夺取了预定的攻击展开地域,这样
,英军已从滩头向内陆推进了20公里,如同一把利剑深深锲入德军阵地!最前沿的英格兰希
罗普郡营已夺取了阿尔班山的第一道山坡,但附近德军力量在不断加强,英军急需美第1装
甲师的增援,然而该地区遍布深沟高壑,坦克几乎无法活动,唯一可供坦克行动的道路就是
通往阿尔巴诺镇的公路,但在公路上德军早已设置了大量障碍,而且又是处在德军火力控制
之下,如果装甲师贸然出击的话,必将遭受严重损失,因此,原来要求坦克支援的英军,反
而要先为坦克扫清障碍!担负这一任务的是英军舍伍德山地营,该营越过英格兰希罗普郡营
的阵地,向火车站冲去,但很多官兵好不容易突破德军迫击炮、机枪和自动步枪组成的交叉
火网,冲到罗马至那不勒斯的铁路旁,却根本无法越过铁轨到达对面的火车站,因为这里地
形非常不利,铁路两边是山崖,铁轨路基则正处在中间低洼地上,英军从山坡上冲下路基,
却正好陷入了致命的绝地!路基一带简直成为可怕的屠宰场,英军士兵就如同活靶子,被德
军的火力成片成排地扫倒!美第1装甲师的先头坦克营,竭尽全力提供支援,却徒劳无功。
第1装甲师师长哈蒙少将面对尸横遍野的战场,感慨地说从没见过在一个地方死了这么多人
!此战之后舍伍德山地营只剩下8名军官和250名士兵。

  盟军的进攻徒有伤亡,毫无收获。盟军官兵开始感受到困惑和担忧,原来大有成功希望
的突袭战,眼看却要成为免遭全军覆没而进行垂死之斗了。盟军被困在正面不足25公里宽,
纵深不过25公里的狭小滩头,“牙尖爪利的野猫”简直成为搁浅的鲸鱼!德军则于2月3日发
起了反击,攻击矛头直指英军阵地,英军坚守阵地的第1师第3旅经受了德军的疯狂冲击,德
军先以猛烈炮击,再以装甲部队实施突击,步兵则穿插迂回,对英军实施分割包围。由于连
日大雨,加之战场上硝烟弥漫,盟军空军无法出动,英军得不到空中支援,伤亡惨重。彭尼
向卢卡斯求援,但卢卡斯却要求其撤退,在这种情况下,撤退无异于自杀!幸亏盟军又一批
增援部队英军第168步兵旅和第1特勤大队约1800人到达,第168旅原在“古斯塔夫”防线苦
战,刚被紧急调来,就立即在坦克配合下,全力救援,终于击退了包围英军的德军,第3旅
这才冒着密集炮火带着大部分伤员突出重围。英军以巨大代价所夺取的楔形阵地却失去了。
英军第1师退至“工厂”、马莱塔河和墨索里尼运河一线构筑防线。卢卡斯见德军攻势凌厉
,开始在英军第1师防线后面5公里处建立最后防线,以备万一。

  2月7日,德军对卡罗切托河的渡口发动了钳形攻势,英军第1师竭尽全力拼死抵抗,守
住了渡口,但却失去了战略要地——布翁里波索岭,这个高地俯瞰着通往阿尔巴诺镇的公路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英军还控制着山岭下的阵地。

  2月8日,连日苦战的英1师拼尽最后力量反击布翁里波索岭之敌,激烈异常的战斗整整
持续了一天,英1师投入反击的部队伤亡惨重,军官几乎全部阵亡,残部被迫于黄昏时放弃
重夺布翁里波索岭的努力,向卡罗切托河的渡口撤退。当晚,德军在实施猛烈炮击之后,发
起了总攻,经过连日血战的英1师,伤亡巨大而又得不到补充,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因此防
线很快被德军突破,潮水般涌入的德军随即乘势向“工厂”猛扑,双方在“工厂”展开了激
烈争夺,尽管海面上的盟军军舰也连连开火,为英军提供火力支援,但仍未能阻止住德军的
进攻。9日凌晨,德军占领了已是一片废墟的“工厂”,随着英军防线上这一关键阵地的丢
失,盟军态势更趋险恶。天亮后,德军集中所有能够集结的兵力,继续扩张战果。

  2月10日,英军苏格兰禁卫营坚守的卡罗切托村也告失守,英1师残部退至卡罗切托河岸
大堤,继续组织防御。

  由于“工厂”失守,以及英军防线的一再告急,盟军登陆滩头环形防御有全线崩溃的危
险,卢卡斯投入最后预备队——2个步兵营和2个坦克连,于2月11日发动反击。但盟军的最
后反击,也未能挽回危局,反击还是以失败告终。

(四)

  此时,安齐奥海滩上的十多万盟军,拥挤在狭窄滩头阵地上,整天在德军密集的炮火轰
击下,从将军到士兵,都明显感受到了危在旦夕的恐慌!但经过数年战火考验的盟军不再像
战争初期,一触即溃,而是寸土不让,拼死抗击!2月的安齐奥正值雨季,连日大雨,遍地
泥泞,在雨中,在泥中,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完全是一幅人间地狱的惨象。

  2月14日,指挥意大利地区盟军地面部队的第15集团军群司令亚历山大亲自到达安齐奥
,在视察了前线后,他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向记者保证,安齐奥绝对不会成为第二个敦刻尔
克!然而,盟军在地中海抽调不出更多的军舰,也没有足够的后备部队,即便有,也没有船
只运送;即便有船,狭小的滩头也容纳不下更多的部队。因此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意大利南
线全力猛攻“古斯塔夫”防线,企图迫使德军从安齐奥抽调部队南下,减轻安齐奥部队的压
力。现实竟然如此具有讽刺意味——安齐奥登陆原是要解决无法突破“古斯塔夫”防线的难
题,现在正面战线的盟军反倒却要救援那些原本是要帮助他们的部队。

  2月15日,英军第8集团军对“古斯塔夫”防线的核心卡西诺峰发动了强攻,英军中最骁
勇善战的廓尔喀兵曾一度冲上了山峰制高点的修道院,但随即被德军击退。英军三次攻击,
均无功而返。盟军认为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修道院被德军作为炮兵观察哨,实际上凯塞林在
构筑“古斯塔夫”防线时就严禁德军官兵进入修道院,更没有将其纳入防御体系,甚至还为
修道院派出了警戒哨兵,修道院里一些珍贵文物则被转交给了梵帝冈的教皇全权代表——盟
军并不知道这些,凭着修道院在卡西诺山峰上的重要位置,想当然的出动近300架次B—17重
轰炸机,向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修道院投下了453吨炸弹,将其夷为平地,这反而使德军
打消了一切顾虑,在修道院断壁残垣下的坚固地下室里,建起了理想的炮兵观察所。

  现在,希特勒也对安齐奥关心起来,因为,近一年多来,德军在各个战场上迭遭败绩,
正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民心士气。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在安齐奥取得胜利,必将对
英美即将开始的法国登陆产生重大影响,迫使英美取消或推迟登陆,这样就可以赢得至为宝
贵的时间,先集中力量打败苏联,再腾出手来从容对付英美。正因为如此,安齐奥在整个战
略上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希特勒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务必取得胜利。为了配合军事行动,
德国的宣传机器也开动起来,通过无线电广播、阵地前沿广播和传单等手段,一面宣称安齐
奥即将成为第二个敦刻尔克,以涣散盟军军心;一面极尽所能挑拨英、美军队之间的矛盾。


  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德军不顾盟军海空火力的打击,不断向安齐奥调集部队,在安齐奥
海滩周围,德军已集结了3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和1个空降师,总计12.5万人
,超过了盟军的总兵力,而且还有4个装备最先进的“虎式”和“豹式”重型坦克的坦克营
,拥有的地面炮兵火力也丝毫不比盟军逊色。

  2月15日六时,德军全线总攻开始了,首先是猛烈炮击,盟军炮火随即还击,双方的炮
战惊天动地,炮击还未停止,德军步兵就在烟雾掩护下发起了冲锋,德军计划先以小群坦克
直接支援步兵,以不停顿的攻击,打开盟军防线的突破口,然后以“虎式”和“豹式”坦克
营为核心的装甲集群沿安齐奥至阿尔巴诺的公路实施强力突击,力争一举打到海滩,将盟军
赶下大海。德军还投入秘密武器——280毫米K5列车炮,该炮实际口径达283毫米,重218吨
,发射CR42特种榴弹时,射程达62公里,威力巨大。

卢卡斯察觉了德军主攻方向,相应调整了部署,将苦战多日而残缺不全的英1师调到距安齐
奥10公里,距“工厂”4公里的公路铁路立交桥,作为预备队;刚从“古斯塔夫”防线正面
调来的英军第56步兵师第169旅和美军第45步兵师第157团部署在公路左侧;美军第45步兵师
的其余两个团,第179团和第180团部署在公路右侧;美军第3步兵师则位于奇斯泰尔纳镇附
近。

  德军主攻方向是美军第179团的防区,德军攻势如潮,步兵蜂拥而来,根本不顾同伴的
死伤,一味向前猛攻,美军依托村落的房屋和匆忙构筑的野战工事,顽强抗击。但德军的攻
击一波接一波,几乎没有停顿,美军的阵地在德军优势兵力的强力冲击下,相继失守。眼看
德军就要突破整个防线,直捣海滩。这时,盟军在海滩上的炮兵和海面上的军舰,一起开火
了,这些炮火早已精确测定了德军攻击路线上的坐标,密集而猛烈的炮火呼啸而来,死亡之
网准确覆盖了德军的攻击队形,德军先头团遭到了灭顶之灾,军官几乎全部阵亡,士兵死伤
大半,侥幸逃回阵地的士兵被如此猛烈的炮火完全吓破了胆,再也不愿前来送死!直至黄昏
,美军依然掌握着阵地。

  天黑后,德军改变战术,集中力量对美军157团和179团结合部发动夜袭,终于在美军防
线上撕开了突破口。

  2月16日天刚亮,德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大举出击,奋力扩大夜间撕开的突破口,最终
在盟军防线上打开了一道宽约3公里的缺口!毫无疑问,接下来德军必将以装甲部队从这一
缺口直扑海滩。但是为了尽可能发挥装甲部队的突击威力,3公里的宽度还不够,需要宽度
更大的展开地区,因此德军集中全力向缺口两侧冲击。盟军在缺口两侧阵地上的部队并没有
因为防线出现缺口而崩溃,相反继续在阵地上拼死奋战,使德军始终无法进一步扩大缺口,
只能局限在3公里宽的狭长地域。卢卡斯也向克拉克报告了目前的紧急态势,请求空军支援
。克拉克立即与空军协商,说服了地中海战区的战略空军暂停对德军军事工业目标的空袭,
将全部飞机都投入到安齐奥。

  2月17日,意大利南部正面战场上,盟军在持续五小时的猛烈炮击,消耗炮弹达五万余
发之后,再度猛攻卡西诺峰,依然没有得手。——凯塞林甚至对“古斯塔夫”防线懒得一看
,全心关注安齐奥,根本没从安齐奥抽调一兵一卒,亚历山大的企图落空了,第8集团军只
得停止了进攻。  而在安齐奥,激战依然在继续。由于白天盟军航空兵和舰炮的强大火力
,德军的攻击很难奏效。所以就在入夜后,发挥其擅长的穿插迂回战术,对盟军防线实施渗
透。盟军战线上的各个支撑据点都陷入了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很多阵地被德军一一击破,
但其余阵地上的盟军还在顽强战斗,死战不退。

  2月18日清晨,德军发动了第二次总攻。此时盟军防线已经支离破碎,由于很多阵地失
守而组织不起完整的防御,德军只需再粉碎美军157团1个连的抵抗,向前推进900米,就可
以到达由英1师残部防守的立交桥一线的最后防线,一旦突破了英1师那薄弱的防御就可到达
海滩,取得胜利。德军第一攻击波为2个步兵团,第二攻击波为2个装甲团,作为后援的则是
2个摩托化师,无论从战场态势,还是兵力对比上,德军都是处于上风,看来简直可以说胜
券在握了。

  德军很快肃清了美军最后1个连的微弱抵抗,步兵或是在坦克掩护下,或是伴随坦克一
起向立交桥冲来,此时盟军在海滩上的大炮和军舰的舰炮再一次发挥了威力,密如雨点的炮
弹在立交桥前的开阔地构成了无法逾越的死亡地带,数以千计的德军倒在炮火之下,德军无
法越过盟军火制地带,也就无法突破防御非常薄弱的最后防线。

刚被提升为第6军副军长的特拉斯科特,在此危急关头,表现出了异常的坚毅果敢,他坚决
主张在德军倾尽全力却未能如愿取得突破的情况下,立即实施反击,来彻底摆脱被动挨打的
困境,以扭转战局。他计划以英军第56步兵师师长坦普勒少将指挥该师第169旅,从立交桥
左侧出击;美军第1装甲师师长哈蒙少将指挥第1装甲师和刚到达的美军第6摩托化师和第30
步兵师,从右翼出击,以钳形攻势消灭进犯德军。就在盟军积极准备反击时,德军投入了最
后预备队,再次组织猛攻,盟军死守阵地,顽强抵抗,很多人一直战斗到最后。海面上,盟
军5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累计发射炮弹达2万发,与海滩上的地面火炮一起构成了令德军心
惊胆战的死亡之网!就在立交桥下不足千米的开阔地上,布满了德军的尸体。

  天黑后,德军还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盟军的防线尽管已是千疮百孔,却依然还没有崩
溃。德军待夜幕降临后,照例发动了夜袭,盟军集中所有火炮以绵密火力严密封锁德军进攻
的必经之路,德军付出惨重的代价,冲入盟军防线,短兵相接的鏖战随处可见,连西方军队
不大常见的白刃肉搏战,也在很多地段上发生了。盟军清楚意识到,此时已经是生死系于一
发的紧急关头,将厨师、司机等勤杂人员甚至连海滩上操纵吊车的工人都组织起来,投入战
斗。德军也深知,这是取胜的最后时机,拼尽所有勇气和力量,作最后的奋力一击!战斗之
惨烈难以用语言形容,——2月19日拂晓,盟军官兵透过淡淡晨雾,惊讶地发现德军正在从
遍布尸体的战场上后撤!正是盟军官兵一天一夜英勇卓绝的浴血奋战,使德军明白,他们投
入了最后的预备队,耗尽了全部的勇气,拼光了所有的力量,依然无法突破盟军的防线,胜
利终于与他们擦肩而过。在这次规模空前的攻势中,德军伤亡超过了3500人,付出如此巨大
的代价,还是没有取得渴望已久的胜利。此后直至战役结束,德军再也没有到达过立交桥一
线,而在安齐奥海滩,这片战前宁静祥和的土地上,残酷的战斗还将继续。

  盟军随即乘胜出击,坦克引导步兵冲出阵地,德军刚从战斗中撤下来,正在整顿建制,
组织力量,没有料想盟军会突施回马枪,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顿时乱成一团,全线后退数公
里,才勉强稳住阵脚。

  德军在不甘心失败的希特勒严令下,重整旗鼓,于2月29日投入4个师,以美3师防区为
目标,再次发动攻击。此时特拉斯科特已接替卢卡斯就任美第6军军长一职,由于他一个多
月来的卓越表现,深得广大官兵敬佩,再加之刚刚取得一场艰苦战斗的胜利,盟军的士气正
高,而德军新败,又没有获得增援,士气低落,双方军队在心理上的这一差异很大程度上影
响了战斗发展,盟军轻松击退了德军的攻击。

  3月2日,连日阴云低垂的天空终于放晴,几天来因恶劣天气而无法升空的盟军航空兵大
举出动,全天出动飞机高达数百架次,对阵地前的德军进行了猛烈轰炸扫射,给德军造成了
巨大伤亡,眼看已无取胜可能,德军终于放弃了最后努力。

(五)

  自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再也经不起集团军规模的部队损失,凯塞林只得指挥第1
0、第14集团军不再抱有歼灭安齐奥盟军的幻想,转而采取战略防御,准备在意大利实施持
久防御。而盟军方面,正集中全力准备即将于1944年6月发动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地中海战
区既不可能得到地面部队的加强,也不可能增添新的装备,所以在意大利战场,盟军不论在
南部的“古斯塔夫”防线正面,还是在北部的安齐奥地区,都暂处守势。

  1944年3月中旬,在“古斯塔夫”防线正面的盟军在500架飞机的支援下,对卡西诺山峰
再次发动猛攻,战斗中盟军共发射各种口径炮弹19万发,投掷炸弹1000余吨,但德军凭险死
守,盟军即便消耗如此巨量的弹药,仍再一次无功而返。

  至此,意大利战场特别是安齐奥地区,激战终于沉寂下来,双方形成了如同第一次世界
大战中阵地战的对峙局面。但这种平静,只是表面现象,双方都在利用这段时间,重整部队
,调配装备,加紧训练,准备再战。在“古斯塔夫”防线正面,盟军是16个师对德军6个师
,安齐奥盟军是6个师对德军5个师。

  春季来临后,随着诺曼底战役开始在即,盟军从战略上考虑,迫切需要意大利战场上的
盟军采取积极行动,牵制吸引当面德军,以配合诺曼底战役。因此,盟军经过休整补充后,
决定发动进攻,“古斯塔夫”防线正面盟军首先开始攻击,其中英军第8集团军以主力12个
师进攻卡西诺山峰,美军第5集团军则沿海滨地区发展进攻,两路大军齐头并进,向北推进
,以求与安齐奥部队会合。

  5月11日深夜二十三时,英军第8集团军主力在300架飞机和2000门火炮的强大火力掩护
下,对“古斯塔夫”防线发起了总攻,先是40分钟火力急袭,完全破坏了德军通讯系统,接
着开始全线冲击。主攻卡西诺山峰的波兰军在安德森中将指挥下,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前
赴后继,攻势一浪接一浪,却仍无法突破德军防御。

  然而,在两翼的美军和自由法军的攻击却取得了进展,分别击溃了当面的德军,尤其是
法军,攻占了毛奥峰,打通了七号公路,并迂回到卡西诺山侧后的六号公路,严重威胁了防
线上的德军,德军被迫撤退到丰迪,在那里德军有预先构筑的防御阵地,并得到了后备部队
加强。但盟军继续发展攻势,德军坚守了七个月之久的“古斯塔夫”防线,终于被突破了!
此时,凯塞林再也不能像2月中旬那样,对“古斯塔夫”防线置之不理,立即从安齐奥抽调
最具战斗力的第26装甲师前来增援。

  5月13日,盟军终于攻占了“古斯塔夫”防线的核心要点——卡西诺峰,德军开始全线
后退。盟军乘胜向通往安齐奥的七号公里推进。凯塞林决定不惜代价阻止正面盟军与安齐奥
盟军会合,因此投入全部预备队3个师中的2个师,在经过激烈战斗后,在利里河与萨科河汇
流处稳定了防御,但盟军仍保持着对德军的巨大压力。

  5月15日,英军第8集团军开始沿利里河谷进攻,眼看英军即将取得突破,凯塞林不得不
投入了预备队最后1个师。在海滨地区,美军和法军以优势兵力继续发展进攻,不仅深入德
军第10集团军的侧翼,而且已威胁到了防御安齐奥盟军的第14集团军后方。而凯塞林已经耗
尽了所有预备队。很明显,如果安齐奥盟军再发起攻击,第14集团军就相当危险了,因为尽
管双方都是5个师的建制,但盟军每个师是9个齐装满员的营,而德军每师仅6个营,人员和
装备还由于连日战斗又没有及时补充,根本达不到编制数量。所以双方实际兵力几乎相差一
倍,而且盟军还拥有绝对优势的技术装备和空中支援。

  5月22日凌晨,安齐奥盟军也发动了进攻,英军第1师在500门火炮支援下率先向外冲击
,作为佯攻。天亮后,盟军60架飞机赶来助战,猛轰德军阵地。美军第1装甲师、第3、第4
5步兵师随即向奇斯泰纳尔镇猛攻,尽管奇斯泰纳尔镇已成为废墟,但德军仍拼死顽抗,一
天的激战,德军蒙受了惨重的伤亡,也给美军造成了巨大损失,美军仅坦克就损失100余辆
,天黑前,盟军只推进到奇斯泰纳尔镇至罗马铁路沿线,进展十分缓慢。

  同一时间里,英军第8集团军的攻击也未取得大的进展。倒是美军第5集团军所属的第1
1军越过了加里利亚诺河,前锋直指特拉切纳城,法军也开始向利里河和萨科河推进,上述
两军的行动严重威胁着德军两个集团军,迫使凯塞林调整部署,将部队后撤至从西海岸台伯
河口到东海岸佩斯卡拉横贯意大利半岛的“恺撒”防线。德军第10集团军以坚强部队担任后
卫,掩护主力后撤,与已经部署在“恺撒”防线的第14集团军会合。

  南线盟军乘势推进,5月24日美军第5集团军攻占了距奇斯泰纳尔镇仅50公里的特拉切纳
城,法军也正在翻越莱皮尼山,向阿尔班山区前进。

  安齐奥的盟军也在一步步向外突进,美3师终于推进到了奇斯泰纳尔镇近郊,美第1装甲
师的坦克穿过已是一片废墟的奇斯泰纳尔镇,驶上了镇北面的七号公路,而美加特别勤务大
队也控制了镇南部的安齐奥至阿尔巴诺的海滨公路,这两条公路尤其是七号公路是德军第1
0集团军后撤的必经之路,对于处境异常危急的第10集团军而言是至观重要的退路,美军第
1装甲师切断了七号公路,就切断了德军第10集团军与第14集团军的联系,也就是切断了第
10集团军的生路。

  5月26日,北上的美军第5集团军第11军先头部队与安齐奥第6军的先头部队在海滨公路
胜利会师。此时,盟军几乎已经完成了对德军第14集团军正面的突破,而且对德军第10集团
军也形成了合围,完全可以围歼这两个集团军,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美军第5集团军司令
克拉克却命令第6军军长特拉斯科特率主力直取罗马,仅以美3师和美加特别勤务大队夺取瓦
尔蒙托内封闭六号公路,特拉斯科特接到这命令也是大吃一惊,因为他明白这样就会使全歼
德军两个集团军的计划,在即将实现时功亏一篑!但军令如山,他只好照办。盟军第15集团
军群司令亚历山大和英国首相丘吉尔都对这一命令表示强烈反对,但克拉克对这些都置之不
理,仍坚持命令第6军主力沿七号公路攻占罗马。

  而德军统帅部却将战略预备队精锐的“戈林”装甲师调给凯塞林,第14集团军得到这一
生力军的加强后,先是阻止了盟军对“恺撒”防线的进攻,但盟军拥有兵力和技术装备上的
绝对优势,突破“恺撒”防线是迟早的,因此凯塞林决定果断放弃“恺撒”防线主动后撤。


  5月30日,美军第36师突破了“恺撒”防线,而法军也从阿尔班山区以西威胁着德军的
侧翼,只要美第6军扼守住六号公路,就可全歼德军两个集团军,但由于克拉克的愚蠢命令
,使几乎成为瓮中之鳖的德军得以突破美3师的阻击,扬长而去。

  而美第6军对罗马的进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德军后卫部队一直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不断
进行迟滞作战,第6军不得不一路粉碎德军的顽抗,夺路前进,推进十分缓慢。

6月2日,凯塞林不愿背上破坏罗马这座欧洲名城的罪名,命令德军撤出罗马,并宣布罗马为
不设防城市,德军在撤出罗马时,没有破坏城市设施,甚至连台伯河上桥梁都未破坏,保全
了这座历史名城。

  6月4日,克拉克率领美军第6军进入罗马,受到了罗马人民的热烈欢迎。

  但德军两个集团军残部却退至从圣马力诺到卡拉拉一线的“哥特”防线,继续作战。

  战争结束后很多年,亚历山大仍对此耿耿于怀,在回忆录里他这样说:“我一直向克拉
克将军保证,一定让他的部队占领罗马。我只能这样认为,他的这一决定与其说是出于军事
上的考虑,还不如说是受到沽名钓誉的动机所支配的!”

  安齐奥战役,盟军伤亡伤亡约4万人,德军伤亡约2万人,被俘约1万。盟军终于突破了
德军坚固的“古斯塔夫”防线,并攻占了意大利首都罗马,为全歼意大利境内的德军,解放
全意大利奠定了基础。

(六)

  安齐奥战役经过将近五个月的苦战,盟军终于突破了德军苦心经营的“古斯塔夫”防线
,并占领了罗马,基本实现了战役企图。但在战役初期,盟军一度险些被德军赶下海,几乎
到了失败的边缘,加上整个战役时间拖沓之久,人员伤亡之重,物资消耗之巨,可以说盟军
的胜利毫无值得夸耀之处。

  很多军事战略家和军事历史学家都认为发动这样一场有限登陆战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
安齐奥战役最坚决的倡议者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出发点是不愿在诺曼底战役准备期间近半年之
久的时间里,盟军在地中海战区拥有重兵却无所作为,他希望通过组织这样一场登陆战,来
吸引德军注意力,牵制分散德军在法国的兵力,为诺曼底战役创造有利条件。实际上,对于
决定战争进程的战略行动——开辟第二战场的诺曼底登陆,盟军倾注了极大的精力,投入的
兵力、物力,几乎是倾尽所有,在这样情况下,对于安齐奥登陆,盟军不可能投入足够的兵
力兵器,就连登陆船只都是千方百计才挤出来的,因此安齐奥登陆就显得有些“先天不足”
了,不过,也正是由于德军认为盟军是无力同时组织两次登陆的,所以对安齐奥登陆毫无防
范,盟军在登陆初期确实取得了极大的突然性,以非常微小的伤亡一举奏效。

  但是在登陆最初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后,美第6军军长卢卡斯以及第5集团军司令克拉
克,对登陆作战的前途悲观沮丧,呆板地坚持只要意大利南部“古斯塔夫”防线正面盟军没
有取得进展就不向纵深推进的原则,部队在安齐奥登陆成功之后整整两天在海滩上裹足不前
!听任来之不易的大好战机白白流失,坐视德军预备队源源赶来,将一场出敌不意的奇袭战
,变成了步步推进的阵地战。卢卡斯这一指挥被很多军事权威认为是安齐奥盟军初期失利的
最主要原因。

  不过,最负盛名的二次世界大战军事历史家英国人利德尔?哈特却认为卢卡斯没有及时
利用德军防御薄弱的大好时机向纵深推进,不是坐失良机,反而是令盟军“趋福避祸”,因
为盟军登陆部队仅2个师,区区3.6万人,如果留下一部分固守滩头阵地,主力向纵深推进,
以德军的反应和部队机动速度,极有可能会在纵深遭到德军优势后续部队的合围,甚至有全
军覆灭的危险,而且盟军推进的越深远,遭到的危险也就越大,平心而论这一观点不无道理


  几乎所有军事历史家公认的是盟军的海军在战役中的表现,可谓完美无缺,登陆时换乘
、抢滩均颇具章法;在岸上部队处境危急之时,海军的舰炮支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舰炮火
力成为盟军赖以坚持安齐奥最牢固的支柱;战役中后期,海军在海滩不断遭受德军炮火轰击
,又只有吞吐量很小的港口和平坦的海滩可共利用的极其不利情况下,依然克服了重重困难
,把4个师约7万人和50万吨各种物资运上岸,保障了战役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盟军海军
已经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通过历次登陆战,从混乱不堪,毫无章法到秩序井然,从“菜鸟
”逐步成长为“老手”,战术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是飞跃性的进步,在这些登陆战中
所积累的经验教训,都成为诺曼底登陆最宝贵的财富,为诺曼底战役的辉煌胜利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德军方面,其迅捷的反应,快速的机动,无疑是极具特色的,这也是险些置盟军于死地
的最重要原因,从中反映出凯塞林元帅出色的指挥艺术和战略眼光。德军在盟军登陆时,部
署在安齐奥地区仅1个工兵营,但在数小时之后,就不断有部队陆续抵达,并迅速控制了具
有决定意义的阿尔班山和公路,将盟军困在狭小的滩头阵地,要知道,在盟军优势航空兵力
的空中封锁下,德军这样的反应速度、部队机动、开进道路的保障以及后勤补给,不能不令
人叹服!

  由此,盟军不由联想到即将开始的诺曼底登陆,德军在法国驻军的战斗力、机动力和通
信能力都远远强于在意大利的驻军,而且法国的公路铁路情况也要比意大利的好得多,因此
完全可以想象,诺曼底登陆将会遭到怎样的情况,——盟军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周密细致,
甚至不惜代价进行诺曼底登陆的各项准备工作,从而保障了诺曼底战役胜利。毫不夸张的说
,安齐奥登陆暴露了德军的底牌,使盟军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是组织实施精心策划的
战略欺骗,为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可以说安齐奥是诺曼底的开路先锋
,最终使诺曼底登陆成为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

  安齐奥的意义就在于此,正是那些在安齐奥海滩浴血苦战的将士,他们的生命和鲜血,
铺就了诺曼底的胜利之路。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6.4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