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rclight (萧瑟秋风), 信区: Green
标  题: 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Jan 11 14:52:40 2000), 转信




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
战。从战役规模而言,它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 次坦克战,而就其意义而言,正像
希特勒本人在写给当时德军将领的一封信中所说的:“这次对苏战争的成败可能将取决
于库尔斯克会战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
战称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一些史学家不久前根据最新解密
的史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德军 在那场会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
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 相反,德军在战役后期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这
些专家认为,真正使德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 
战役中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

两军对峙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惨重。为了挽回败局
,振作士气,夺回战略主动,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攻势。由于苏
军在库尔斯克的突出部虎踞,给德军的防线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希特勒决定拔掉
这颗眼中钉、肉中刺。德军力图通过库尔斯克创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进
而占领顿河、伏尔加河流域,攻占莫斯科,完成其1942年未竞之业。

 为了取得战役的胜利,德军统帅部从1943年4月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准 备,并制订了
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同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南北两侧,即别尔哥罗
德地段和奥廖尔区域,以“中央集团军群” 和 “南方集团军群”为主,共集结了17
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和18个 步兵师,配有2700辆坦克、2050架作战飞机,约1万门
火炮和迫击炮,总兵力达90余 万人。此外,德军还大量装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
—“虎”式、 “豹” 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强击火炮。“虎”式坦克装有88毫米的
大口径火炮, 火力十分猛烈,同时,由于其前装甲厚达100毫米,具备较强的防护能
力。显然,同苏军的T-34坦克相比,德军坦克占据了相当的优势。

  德军的战略意图是摆出钳型攻势,从南北双方同时夹攻库尔斯克。在战区南线,由德
军第4装甲师和肯布夫集团组成的南方集团军16个师 的兵力, 在曼施泰因元帅的指挥下,
由南向北进攻;在北线,克卢格元帅指挥中央集团军15个师的兵力,由北向南进攻。此
外,德军还准备了20个师为战略 预备部队。按照其作战计划,两支部队将在库尔斯克
以东会合,完成合围。

  面对德军的强大兵力,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牙还牙,倾全力与敌人对抗。苏军的战
略部署是:由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率领中央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北线;巴什钦大将率领沃
罗涅什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南线;以 草原方面军为战略预备队。苏军投入的总兵力为
133.6万人,配备36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2万门大炮和3130架飞机,总指挥由朱可夫元
帅担任。

惨烈血战
1943年7月,双方完成了战略集结,200万大军对垒,一场血腥厮杀一触即发。也就在这
时,苏军从捕获的战俘口中得知,德军将在7月5日拂晓开始进攻。于是,苏军最高统帅
部当机立断,决定先下手为强。

  1943年7月5日凌晨2时,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大规模炮击而宣告开始。面对这一形
势,德军决定改突袭为强攻,以坦克为先锋,大量步兵紧随其后。各路进攻的坦克排成
楔型,以每平方公里100辆的密度实施冲击。 与此同时,120架德国轰炸机在战斗机的
掩护下对苏军阵地展开了疯狂的轰炸。 坚守在第一道防线的苏军同德军展开了敌众我
寡的激烈战斗, 他们凭借坦克、反坦克炮,以及装满汽油的燃烧瓶给德军以迎头痛击。
一时间,整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炮弹的呼啸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自动
武器的射击声,坦克马达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

  经过两天激战,苏德两军均遭到重创。到7月6 日傍晚,南北两方面的德军均突破了
苏军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尽管德军连续发动猛烈进攻,仍未达
到完成对苏军进行合围的目的。7月11日, 德军南线司令官曼施泰因制订了新的作战计
划,决定于12日在南线对苏军发起新的攻势。至此,库尔斯克会战进入了关键的第二阶
段,这也正是目前众多二战史学家们存在争议的一个阶段。

  为了取得第二阶段战役的胜利,曼施泰因将德SS装甲军和第48装甲军等(即党卫队
装甲军)主力部队投入了战斗。德SS装甲军是德军的一支精锐摩托化装甲部队,由希特
勒近卫师(又译警卫元首师)、达斯赖希装甲师和托坦科普夫装甲师 等3支装甲师组成,
是曼施泰因手中的一张王牌。7月12日,以SS装甲军为核心的德军在普罗赫洛夫卡附近同
赶来增援的苏草原方面军的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
坦克遭遇战。这一天,苏军出动约850辆坦克,德军则投入了约650 辆 坦克,双方在15
平方公里的战场上进行了一场坦克“肉搏战”。  

  这场战斗是二次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战。在几乎所有有关苏德战场东线战役的
文献史料中,人们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普罗霍洛夫卡战役” 的记载。这些文献有关
1943年7月12日那场战斗的记载通常是这样 的:当时,德军SS装甲军的3个师齐头并进,
“虎”式重型坦克在前,马克—5型坦克在后,以每平方公里150辆坦克的密度向苏军展
开了冲锋。尽管虎式坦克攻击力极强,但其行驶速度每小时不过20公里,加之德军战线
狭长, 500至700辆德军坦克拥挤在一起,难以发挥优势。苏军抓住这一机会,决定以快
制慢。战斗一开始,苏军坦克就开足马力冲入敌阵,利用其T—34坦克的灵活性,以近
战消灭“虎”式坦克。这一大胆的战略令德军始料不及,顿时阵 脚大乱。最终,在一
片混乱中,德SS装甲军遭到重创,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扔下了大约400辆东倒西歪的坦
克残骸,其中包括70至100辆“虎”式 坦克。 这次战斗彻底摧毁了德SS装甲军的战斗
力,完全扭转了库尔斯克南线战局,使南线德军的进攻计划以失败告终。

重写历史

然而,根据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秘密文件,一些专家
认为,以前对这场战斗的描述并不准确。这份资料显示,首先,德SS装甲军并非像史
料所记载的那样拥有700余辆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SS装甲军也不过只有211
辆具备完全战斗力的坦克。其次,在12日 的战斗中,SS装甲军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
样损失惨重。根据一份德军 1943年7月13日的内部统计,SS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
163辆可以战斗的坦克,仅仅损失了48辆。这同苏军第5装甲军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 
另据 1984年的一本苏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仅需要大修的
坦克就有400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军损失的坦克数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
明,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些苏联时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
文字:“第5坦克集团军在这次遭遇战中损失约650辆坦克,由于无法恢复攻击能力,
已将剩余坦克编入步兵连队。”

  根据这些解密的材料,史学家们对那场发生在55年前的战斗进行了重新描述:7月
12日凌晨,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的阵地附近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坦克马达轰鸣声,
这表明,正有一支苏军装甲部队向这里进发。 早晨5点钟左右,数百辆苏军坦克出现
在阵地前沿,这些坦克多为苏T-34坦克和T-70坦克,分成40至50组铺天盖地向德军
阵地冲来,坦克上还运载着步兵。见此情景,德军立即投入了战斗。顿时,火炮、穿
甲弹在双方阵地中爆炸,硝烟笼罩了整个大地。战斗一开始,苏军T-34坦克就径直杀
向敌阵。然而,T-34坦克的76毫米口径火炮在远距离无法击中德军坦克,因此,大量
苏军坦克在接近敌人之前就已经被德“虎”式坦克击毁。战斗结束后,战场上苏军坦
克的残骸数以百计,苏181坦克团在战斗中全体阵亡。 如果当时的情景的确如此,那
么有关东线作战的历史应该重新撰写, 7月12日的战斗也将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
整个战役的分水岭,更不是德军南线全部撤退的根本原因。事实上,12日的战斗后,
德军依然拥有较强的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围了苏
军的几个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德军
最终在南线放弃进攻,全军撤退的呢?专家们认为,导致德军溃败的原因恰恰是希
特勒本人。
  
1943年,二次大战进入了关键的转折阶段。7月初,就在苏德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
热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
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大举登陆。接到这个消息 后,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
苏德战场的会战,将军队撤出以保存实力,为防御做准备。德军南线指挥官曼施泰
因对希特勒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如果坚持到底,德军将有可能包围苏第5坦克近
卫集团军主力,并最终占领战略要地普罗霍洛夫卡。然而,刚愎自用的希特勒并没
有采用曼施泰因的建议,而是将SS装甲军等主力部队调离了普罗霍洛夫卡地区。7月
17日至18日,这些部 队正式撤出了战场。此后,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被调往意
大利。 德军撤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希特勒丧失了继续同苏
联红军作战的勇气和信心。随着希特勒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最后一
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史学家们指出,最新披露的档案使人们对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战役有了更为
准确的认识,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德国法西斯在二次大战中注定失败的命运。历时50
余天的库尔斯克会战最终于1943年8月23日 以苏军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这场会战后,
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转入了战略进攻。斯大林在评价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时
说:“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覆灭的边缘。”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sys03.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