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dfox (不灌水!), 信区: Green
标  题: “第二战场”上的秘密档案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ul 29 12:02:55 2000) , 转信

“第二战场”上的秘密档案




    1942年隆冬,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由被动转入主动的关键时刻。伟大的苏联
红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开始准备反攻;轴心国中的日本在太
平洋战区惨遭失败;德国隆美尔军团在北非遭到沉重打击,整个世界战局对美英联军
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极为有利。
    1943年春天,当第一缕春风掠过摩洛哥滨海城市卡萨布兰卡时,美英最高级军事
会议悄悄达成协议,选择适当时机在意大利和法国实施登陆作战,开辟第二战场。为
了实现这个宏伟计划,美英两巨头罗斯福和丘吉尔亲自批准成立了代号“考沙克”的
联合计划参谋部。随着战斗序幕的拉开,参谋部情报官的保密柜里,有了一份份鲜为
人知的秘密档案。

    “肉馅”行动

    1943年 4月30日,东方刚刚破晓,加的斯海上罩着一层薄薄的雾。谁也没有想到,
在摩尔渔韦尔附近的西班牙沿海,英国的“天使”号潜艇神秘地浮出水面。舱门打开
了,一群士兵打开一个铝质圆桶,抬出一具挂着少校军衔的尸体,并把一个皮质公文
包牢牢拴在尸体上。随即尸体被抛入海中,汹涌的波涛把尸体向着不远处的海岸线推
去。
    一具普通的军官尸体,何以用潜艇运送,又为什么抛入海中?原来,这是英军实
施的“肉馅”行动。
    1943年4月,北非战役即将结束,盟军在欧洲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呢?联合计划参
谋部的作战指挥官们眼睛几乎都盯住了地中海上的最大岛屿——西西里岛。
    呈三角形的西西里岛,像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飘浮在波涛汹涌的地中海上。由
于它地处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德、意军队在这个面积仅 2.5万平方公里的小岛
上,修筑了10个飞机场,部署了13个主战师和1400多架飞机,总兵力达36万多人。尽
管如此,盟军对西西里岛依然志在必得。因为攻占西西里岛可使地中海运输线更为安
全;分散德国对苏联前线的压力;增强对意大利的压力。
    面对德、意庞大的守军,盟军将领们一时也束手无策。辽阔的海峡、坚固的工事
和精良的装备,如果全凭武力攻占,那将是一场十分残酷的战斗,即使盟军攻下西西
里岛,付出的代价必将是惨重的。变强攻为智取,联合计划参谋部的高参们侃出了一
条妙计:炮制一个重大的战略欺骗,让希特勒认为,盟军攻占西西里岛已不是什么秘
密。而且因其太明显反而失去了意义;盟军的进攻目标是撒丁岛或者希腊。因为,依
据战略局势分析,盟军登陆,除去西西里岛之外,不外乎要么攻占希腊以便向巴尔干
推进,要么在撒丁岛登陆,以作为进攻法国南部的跳板。根据这种设想,联合计划参
谋部的情报官们抛出了“肉馅”行动的重大战略欺骗。

    随着“天使”号缓缓沉入深海,那具穿着救生衣的少校尸体被海浪涌动着,不断
靠近海岸。终于,一排海浪把他抛上了沙滩。
    西班牙沿海的一座小镇,连年的战火使渔民都躲藏了起来。这天早晨,渔民胡里
昂因为小孩发烧,想到海边捞点小虾,当他驾着小舟从港口驶向海边时,沙滩上一团
桔黄色的东西吸引了他的视线。开始,他以为是外国商船上掉到海里的货物,可走近
一看,他吓了一跳,原来是一具军官的尸体。
    真不吉利,大清早遇到一具尸体。他正想返回小船时,心底又生出一丝怜悯。这
个倒霉的家伙,没有死在疆场,偏偏淹死在大海里。他自言自语着,把尸体拴在小船
上,拖到了港口,并马上报告了驻守在小镇上的西班牙海军办事处。
    一群西班牙海军军官赶到港口,他们马上认出,这是一位淹死在大海中的英国少
校军官。很快,他们又发现了那个与尸体紧拴在一起的公文包。战时特有的警惕,使
他们疑窦顿生,他是谁?为何淹海而亡,怎么又会出现在这里?
    按照惯例,他们立即搜查了尸体的衣物和皮包,初步认定:死者系英军联合计划
司令部参谋、皇家海军上尉(代理少校)威廉·马丁,代号 09560。在他的上衣口袋中
有一张银行的透支单和一封寄自劳埃德银行的催款信。马丁少校似乎刚刚订婚,随身
带着一张向邦德街的国际珠宝商菲普斯赊购订婚戒指的账单。有两封情书已被海水浸
湿,但署名处依然可见:“爱你的妮莎”等字样。
    平心而论,西班牙海军办事处人员对马丁的身份没什么怀疑,但马丁文件包里的
一份文件却使他们大为震惊。文件透露:盟军准备进攻西西里岛,但那是一个假象,
是一次战略佯攻,目的是为进攻撒丁岛和希腊作掩护。
    当时,西班牙表面是中立国,实际上暗地里与纳粹德国关系密切。如果发现情报,
西班牙人肯定会先告诉德国人。这就是英国人为什么选择西班牙海岸抛尸的原因。果
然,在有关部门的授意下,他们先向德国在西班牙的间谍部门作了汇报。无孔不入的
德国间谍马上拍摄了马丁身上的全部文件和物品。而西班牙海军办事处和德国间谍都
没有想到,这是盟军布下的一个陷阱。
    德国间谍比西班牙海军办事处的人狡猾得多。他们除对上面提到的信件物品一一
核对外,甚至还找出了马丁父亲和家庭律师的信件。从信的寄发地点、日期到收信地
点的邮戳,都反复核证。这一切当然都是无懈可击的。要知道,为了这一套材料,英
国谍报部门费了整整四个月时间才搞出来的,几乎每一个细节都作了反复的推敲。
    在马丁的公文包内,德国间谍还发现了蒙巴顿写给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的信,还
有英国总参谋部副参谋长阿契巴尔德·奈将军致英军指挥官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的
信。信上都说到了为了迷惑德军,打算以佯攻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掩护对希腊的登陆作
战。
    面对称得上“绝密”的军事情报,德国间谍既兴奋又迷惘,如此重要情报居然“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可这样的机密又怎会出现在一个少校军官的身
上,上司又怎么如此信任他?德国人的疑心,英国人早就考虑到了。一封由蒙巴顿写
给地中海舰队司令、海军元帅安德鲁·卡宁汉的一封信中说:马丁少校是应用登陆艇
的专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起初总是沉默腼腆,但他确实有两下子。他在迪埃
普对事态的可能趋势比我们当中一些人预料得更为准确,而且对在苏格兰搞的新式大
船和设备做试验时,他也一直表现得很好。恳请一待攻击结束,就立即把他还给我。”
信末,蒙巴顿还附了一句:“待他回来时给我捎一些新鲜的马丁鱼来,因为马丁鱼在
英国是配给的。”德国间谍马上意识到,马丁鱼是撒丁岛的特产。看来,英国人下面
的登陆点在撒丁岛是确定无疑了。
    不仅如此,为了防止德国人对尸体进行解剖,他们专门选择了一具死于肺炎、肺
中有积水的男尸。这样,如果解剖尸体,就会觉得这是一个在海上溺死的人。当英国
驻韦尔瓦的领事被告知有一具溺死的英国军官尸体需要认领时,德国驻西班牙间谍已

接到柏林总部指令,着手对马丁少校提供更详尽的细节。很快,德国情报网络频频出
击:先是藏身伦敦的间谍出动了,按照纳粹情报条例,驻伦敦的间谍不到万不得已是
不会出动的。可这一回事关重大,谍报机构不惜代价。派出的间谍很快搞到了 4月29
日英国海军公布的阵亡将士名单,代理少校威廉·马丁名列其中,身份、姓名与西班
牙发现的尸体情况完全一致。接着,潜入西班牙的德国间谍也向柏林报告:马丁少校
的尸体已按正式军礼安葬在韦尔瓦。此前,为了进一步迷惑德国人,英国情报部门还
安排马丁在英国的“未婚妻”为葬礼送来一个花圈和一张悲痛欲绝的明信片。这一切,
德国间谍自然没有放过。他们甚至连英国副领事在马丁墓前设立的碑文内容也向柏林
作了报告。而这正是英国人所企求的。
    德国情报局为了辨别这些情报的真伪,专门指令由西线德军情报分析科科长冯·
罗恩纳上校负责鉴定工作。也许是英国人设计的圈套太逼真了,颇为精明的罗恩纳竟
然找不到一丝破绽,对文件的真实性深信不疑。罗恩纳的结论是:情报完全属实,盟
军的主攻方向在撒丁岛和伯罗奔尼撒,同时对西西里岛采取佯攻。
    对此结论,德国统帅部也有人担心,英国人丢失了这些文件以后,会不会改变计
划。但谍报机构认为,英国人并不知道德国人截获了这些文件,英国副领事领回马丁
少校尸体时,所有文件及书信“完璧归赵”。
    正当希特勒和德国统帅部在作最后论证时,在撒丁岛的一座海滨城市的海岸线上,
海潮又冲来一具尸体,死者身穿英国突击队制服,身上的证件和笔录证明,他属于一
支正在侦察撒丁岛的小分队。其实,这是英国潜水艇的又一篇“杰作”。
    这一切,更坚定了德国情报局的判断。德国统帅部不得不采取行动了。希特勒于
1943年5月12日下达了调动部队的命令:
    “在即将结束的突尼斯战斗之后,可以预料,英美联军将试图继续在地中海迅速
行动……我要求所有与地中海防御有关的德国指挥机关迅速地密切合作,利用全部兵
力和装备,在所余不多的时间内,尽可能加强特别危险的地区。对撒丁岛和伯罗奔尼
撒采取的措施要先于一切。”
    德军根据这一命令,神速地向希腊和撒丁岛调动兵力。当陆军元帅隆美尔把他的
大本营搬到希腊时,国家元首党卫旅被调到撒丁岛,又从驻法德军中抽出一个装甲师
增援驻岛的四个意大利师。希特勒甚至还批准从苏联前线撤出两个装甲师,准备用320
列火车,9天时间赶到希腊。
    希特勒彻底中计了,“肉馅”计划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以至盟军主力于1943年 7
月 9日夜在西西里岛登陆时,德军还以为是佯攻。没想到英美联军进攻神速,一举攻
占了西西里岛。德意军队伤亡及被俘22.7万余人,从而为盟军向欧洲大陆全线进攻创
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次危险的旅行

    “肉馅”行动使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成功,被传为佳话,倘若能重演第二个“肉
馅”行动该有多好。于是,联军指挥部和情报机构又绞尽脑汁炮制了一项称之为“坚
忍”计划的多项欺骗活动。
    1944年 1月14日傍晚,伦敦沉浸在一片战争气氛中,艾森豪威尔来到这里走马上
任。罗斯福和丘吉尔把他们最王牌的干将组成盟军中坚。英国著名战将蒙哥马利任英
军地面部队司令。随时准备横跨英吉利海峡,给德军以毁灭性的打击。
    战争使精明的英国人和吝啬的美国人都前所未有地慷慨大方起来,他们动员了强
大的军事力量来保证登陆成功,投入这次战斗的有6500余艘战斗舰艇和运输船只,约
1.1 万架作战飞机,2300架运输机以及近2600架滑翔机。由于盟军舰队控制了大西洋、
北海和地中海,盟国空军也完全掌握了英吉利海峡的控制权,加上美英之间的有利地
理条件,美英和加拿大三国的主力部队顺利地在英伦三岛实现了集结,犹如一柄锋利
无比的尖刀,随时准备插入敌人的心脏。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联军指挥部经反复研究,决定把登陆的日期代号定为“ D
日”。然而,从什么地方突破?登陆时间选在什么时候?以及登陆的突然性,都是事关
全局和盟军官兵命运的大事,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盟军的战将们深谙此理。
    巨幅军用地图前,将军们在苦苦思索:横隔在法国和大不列颠之间的英吉利和多
佛尔海峡,总长约560公里,西部宽达220公里,最窄处在东部的加来,只有33公里宽。
登陆点选在什么地方呢?多佛尔海峡深度为36至54米,而英吉利海峡西端深达105米,
且风强浪猛,暗礁林立。从地理上看,多佛尔海峡明显占着优势。
    然而,兵不厌诈,熟谙海峡地理的艾森豪威尔及其幕僚,却出乎意料地把登陆地
点选在法国西北部塞纳海湾的诺曼底地区,横渡英吉利海峡。至于登陆日期,艾森豪
威尔认为6月5、6、7日潮水和月色均为适当。
    “ D日”方案一经敲定,“坚忍”计划随即出笼。英国政府采取了有史以来规模
最大,不同寻常的保密安全措施。
    4月1日,英政府发布命令,集结登陆的海峡地区10英里地带内,禁止外人进入。
4 月17日,英国限制外交人员特权,任何外交人员及其随员进出英国国境以及信件,
必须接受检查,5 月25日,从英国寄出的信件,被勒令延期10天发出,美方人员不得
使用大西洋电话、电报及海底各项通讯设备,美军人员的信件从4月1日起一律进行严
格检查。
    为了把德军部署在丹麦、挪威、芬兰和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将近90个
师的兵力牵制在远离诺曼底的地区,“坚忍”计划把大量由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登陆
舰艇”调运到泰晤士河和梅德韦河上,大量“坦克”出现在德国飞机能够拍摄到的地
区,多佛尔附近已经人去营空的英军军营依然炊烟袅袅,车辆来回奔跑。在号称美第
一集团军司令部里,巴顿将军频频露面,制造即将对加来地区实施大规模登陆的假象。
他们在多佛海岸和港口设置了大量假登陆艇、假物资器材,树立明显的上船和登陆准
备标志;在已知的德国特务机关周围,建立假无线电网,适时发出各种假情报;战场
侦察、战略轰炸也围绕加来进行。登陆前夜,在佯攻方向布伦地区施放模拟登陆的舰
队,用飞机投放铝箔片,造成有护航机群掩护登陆的假象。联军的欺骗不仅使敌人对
登陆日期捉摸不定,而且对登陆地点的判断也完全错误。
    不过,英国情报部门精心策划的“坚忍”计划的最得意之作,还要数詹姆士中尉
冒名顶替英国指挥登陆作战的总司令官蒙哥马利元帅。因为在德国人的眼里,蒙哥马
利是英军的象征,只要他不在前线,英军就不可能马上进行登陆作战。应该说,德国
人的判断没有错,问题的关键是他们错认了“元帅”,把陆军中尉詹姆士当成了蒙哥
马利。
    詹姆士中尉长相酷似蒙哥马利元帅,由于连年征战,使他略显苍老,而这为他扮
演“元帅”创造了条件。战前,詹姆士是一家剧团的职业演员,由于他的天赋,无论
扮高层人物还是演黎民百姓,都演得活灵活现。参军后,战友们都戏称他“将军”,
后来蒙哥马利升任元帅,詹姆士也被大伙“升”为元帅。有一次,一家晚报的记者拍
摄了一张詹姆士戴着贝雷帽的照片,解说词写道:“你错了,他不是蒙哥马利元帅,
而是詹姆士中尉。”虽是一则轻松的花边新闻,却也说明他与真的蒙哥马利元帅有惊
人的相似之处。
    由于詹姆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他被英国情报部门瞄上了。他们精心构思了一
个天衣无缝的“骗剧”,在开战之前,把詹姆士当“元帅”,抛头露面地跑到远离战
场的地方,使德国人造成错觉。当然,这并不容易,因为德国人肯定会十分重视蒙哥
马利的行动的,如果露馅,吃亏的将是盟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只准成功不
许失败的赌博。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在两名军官的具体指导下,他一遍又一遍地琢磨
报上的蒙哥马利照片和新闻影片中的一举一动。还熟记了“元帅”生活中成千上万的
细节,以至连蒙哥马利吃饭时麦片粥要不要放牛奶和糖等都了如指掌。最后,还特意
安排詹姆士到元帅身边生活几天,进行实地模仿。也许是当过演员的缘故,詹姆士扮
“元帅”特别投入,进步也很快。以至最后连警卫员也难辨真伪。
    1994年5月14日,詹姆士接到命令,明天晚上6点30分,以蒙哥马利元帅的身份前
往机场,执行到西班牙直布罗陀市访问的任务。
    早在此命令下达前的好几天,英国情报部门已到处放风,扬言蒙哥马利元帅将到
直布罗陀执行重要任务。明眼人一看就可以分析出此时元帅赴西班牙,肯定部队要在
法国南部海岸登陆。否则,作为陆军主要指挥官的元帅怎么能临阵出访直布罗陀呢?
德国陆军统帅部对此十分敏感,但一直半信半疑。倒不是他们优柔寡断,实在是“肉
馅”行动让德军吃够了苦头。眼下,他们不得不谨慎一点。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元帅”像往常出征一样戴着他那顶黑色贝雷帽,佩着装甲
军团的军徽,在海伍德准将等一大群僚属的陪同下,在作战司令部大楼前,微笑着行
了一个人人都熟悉的蒙哥马利式的敬礼,然后跨进挂着三角旗的专车。送行的高级军
官一个个毕端毕正地站着,这些常年与元帅打交道的官员们谁也没有识别出这是个冒
牌的假元帅。
    别看詹姆士潇洒地坐着专车,一会还要登上首相的专机。可这是一趟十分危险的
旅行。也许,他并不知道,德国情报机构正在为如何处理蒙哥马利直布罗陀之行争执
不休。开始,德军统帅部下令不惜一切代价,炸毁蒙哥马利的专机,或者派人到直布
罗陀机场暗杀蒙哥马利。但此举受到希特勒的否决。“谁知道是不是又是个骗局。在
没有弄清真假之前,不要盲目动手,否则,连我们自己也搞不清楚。”希特勒对统帅
部的属下说。
    希特勒之举并非愚蠢。他想证实如果蒙哥马利真的此时出访直布罗陀,说明盟军
登陆作战暂时还不会实施。另外,因蒙哥马利对加来地区的情况了如指掌,此时外访
若真,那么盟军的登陆地点必在加来。倘若蒙哥马利外访是假的,那么,推测的结果
正好相反。
    弄清真假蒙哥马利成了德国情报部门的当务之急,一批又一批男女间谍被派到直
布罗陀和蒙哥马利沿途访问的其它地区。因为蒙哥马利的座机要在这些地方降落。
    翌日清晨,飞机徐徐降落在直布罗陀机场。透过机舱玻璃,“元帅”看见停机坪
上站立着迎接他的官员,还有一些工人模样的人。他当然知道里边有不少德国的谍报
人员。海伍德准将轻轻地在他耳边说:“要镇静,要尽可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你。包括
德国间谍,只要蒙住他们,成功就有把握。”“元帅”点点头,似乎在深思着什么。
    欢迎仪式结束后,“元帅”的汽车直驶直布罗陀城的大街。在市政府大门口,“
元帅”一眼就认出了在照片和电影中见过的蒙哥马利的老朋友、直布罗陀总督罗夫·
伊斯伍德将军。自然,将军也认出了老朋友。“喂,蒙迪,再次见到你真高兴!”将
军伸出双手。“罗斯蒂,你好吗?你看来长得顶健壮。”“元帅”亲热地挎起他的胳
臂,俩人热烈拥抱起来。
    “元帅”此时可谓旁若无人。其实,在不远处的围墙边,一堆粉刷工人中,有两
双眼睛一直盯着“元帅”,还不时掏出身边的一个小东西对照着。
    根据直布罗陀政府的安排,“元帅”会见了两个西班牙银行家。10分钟的会谈时
间,客人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这位神奇的英国元帅。“元帅”时而用蒙哥马利特有的
快活语调询问西班牙金融界的现状,时而又以元帅的军事家风度回答了客人关于战争
和时局的估量。会见结束,两名为德国人工作的“间谍”确认来访的是千真万确的蒙
哥马利元帅。
    德国人似乎还不放心,希特勒亲自选定了两名据说是经过盖世太保特别训练、最
有才能且一直隐藏在直布罗陀的间谍。
    很快,罗夫·伊斯伍德将军的住宅来了两位总督熟悉的客人,而且刚巧又是在罗
夫宴请“元帅”的时刻。罗夫心里真不痛快,但碍于都是熟人,只好出面应付,但他
隐隐感到不大对劲。
    “元帅”却十分坦然。在后花园,“元帅”和罗夫肩并肩地散步。这时,两名不
速之客也从另一侧转过来。“元帅”装作没有看见,大谈特谈英国战时内阁和“ 303
计划”的情况。见对面有人,罗夫用手碰碰“元帅”,示意“元帅”有外人打扰。“
元帅”突然煞住了话头,对不速之客的出现表示十分惊讶。罗夫按西班牙礼节,把“
元帅”介绍给两名“客人”。两名客人眼光直勾勾地盯着“元帅”,“元帅”则用蒙
哥马利那种典型的样子,把手放在背后。然后,抬头看看天,以漫不经意的口吻说:
“今天天气不错,我希望天气一直这样好,下面还有很多飞行任务呢!”
    “不速之客”离开总督府不到两小时,希特勒在马德里的代表已经得到报告:“
蒙哥马利已抵达直布罗陀,将乘坐飞机到非洲……”
    接着,在非洲的阿尔及尔,一位“法国少校”强烈要求见“元帅”一面,一位身
穿美国陆军妇女制服的金发碧眼女司机要求“元帅”签名,还有一位自称萨尔瓦多的
教授拜访“元帅”。“元帅”一概没有拒绝,十分潇洒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而这些
情况,都很快反馈到德军情报局官员的办公桌上。
    也许,对冒名顶替产生的作用,詹姆士当时还不十分清楚。可事实上,他的成功
扮演,使英军成千上万士兵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希特勒终于相信了蒙哥马利出访直布罗陀的消息。他放心了,既然英国指挥登陆
作战的指挥官不在前线,短时间内就不可能有大仗。于是,德军许多高级军官都纷纷
休假、养病。为加强加来地区的防御,希特勒又把布置在诺曼底地区德军的两个坦克
师和6个步兵师调往加来,从而大大削弱了诺曼底地区的力量。
    事实上蒙哥马利元帅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英国。“ D日”的几天前,詹姆士扮演的
元帅结束访问,返回伦敦,走进他的司令部。接着,他换上得体的中尉服,悄悄飞往
开罗,直到“D日”来临。
    6月6日凌晨,英吉利海峡狂风怒号,波涛汹涌,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队1136架飞
机对塞纳湾德军炮兵阵地投掷了近 6万吨炸弹。拂晓前,美国陆军第八航空队又出动
1083架轰炸机,再次把1763吨炸药倾泻在德军阵地上。尔后,盟军各种飞机,轮番出
击,对各个预定目标实施了毁灭性打击。凌晨 6时30分,英军第一批登陆部队踏上塞
纳湾海岸,突破了希特勒狂妄吹嘘的“大西洋壁垒”。
    正当英军突破防线之时,担负防守任务的德军 B集团军司令官隆美尔,正在为他
夫人生日做准备呢。当他被急电告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不由大惊失色,一束
准备献给妻子的鲜花失落在地毯上……
    迟了,一切都迟了。詹姆士以他成功的冒名顶替为诺曼底登陆成功立下了赫赫奇
功。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4.9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