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dfox (不灌水!), 信区: Green
标  题: 盖世太保秘密档案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ul 29 12:05:03 2000) , 转信

恶魔出世——盖世太保秘密档案




    不经意的发明

    直到今天,只要一说起德国的情报机构,许多人的脑子里马上就会蹦出这样 4个
字:盖世太保。其实,盖世太保原本是一个与间谍无缘的警察机构,后来虽然演变成
了一个间谍色彩极浓的组织,但也不纯粹是间谍机构,更不能代替德国的间谍机构。
不过,盖世太保所从属的德国中央保安局才是德国最大的情报机构之一,而盖世太保
则是这个庞大的情报机构的基础和核心。
    “盖世太保”,是德国“秘密国家警察”的音译。
    1933年 1月30日,德国纳粹时代宣告开始。因为这一天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在年迈
的兴登堡元帅的办公室里获得了盼望已久的德国内阁总理任命书。当时担任国会议长
的戈林作为不管部部长隶属于内阁,同时兼管空军和普鲁士内政部的事务。
    2月2日,戈林以普鲁士内政部长的身份接管了普鲁士警察局的领导权,并对其进
行了清洗,开除了一批长期以来有共和思想的官员,继而由可靠的纳粹分子取而代之。
至此,后来的盖世太保开始从纳粹党中受压制的状态逐渐崛起。
    盖世太保的领导人最初叫警察部长,它的第一任部长自然是由内政部长戈林兼任。
13年之后的1946年10月 1日,就是这个当年的警察部长戈林,成了纽伦堡国际军事法
庭上坐在第一个被告席上接受审判的战争元凶。
    戈林曾经是希特勒的法定接班人。当时由于不可一世的希特勒与他的情人服毒自
尽,戈林这个纳粹二号人物实际上成了国际法庭审判的头号战犯。身穿灰色麂皮空军
制服的戈林最终被判绞刑,这是他罪有应得的下场。判决的结果害死了不知多少无辜
者而他自己并不想死的戈林在行刑前2小时服毒自尽,从而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这一年戈林53岁,一个本应颐养天年的年龄。
    生于1893年的戈林,幼年没有得到母爱。母亲生下他仅 6个星期便将其托付给了
别人,自己去了丈夫的工作地:海地。因此,幼年的戈林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母爱。
戈林的母亲是他父亲的第二个妻子,戈林是母亲生的第 4个孩子,再加上他父亲前妻
留下的5个孩子,戈林在家中排行老九。
    戈林的父亲称得上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曾就读于波恩大学和海德尔堡大学,获得
过博士学位。这个昔日龙骑兵的将校,和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关系甚好。戈林出生
之时,老戈林刚刚荣任德国驻海地总领事。
    3年之后,老戈林退休之时,家中已积蓄无几,加之要抚养9个孩子,老戈林一家
在柏林郊区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面对年老的丈夫、清贫的生活,戈林依然年轻的母
亲不甘寂寞,开始红杏出墙,偷偷和丈夫早年的一个朋友有了些来往。戈林母亲的这
个情人叫易宾斯坦,当时这个富甲一方的男人依然过着独身生活。
    戈林在12岁那年进入德国西南部巴登邦的卡尔苏路易军官学校,4 年之后转入柏
林附近的里约费德军事训练大学。在军事训练大学期间,戈林严守纪律、刻苦学习、
成绩突出,可谓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12年,19岁的戈林毕业后到一个步兵连队服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戈林随所在部队在莱茵河附近与法国人作战。戈林勇敢
善战,颇有胆略,时不时能取得一些小的战绩。应该说,这又是一个好的兆头。从小
有着英雄情结的戈林当然不会满足于这些。当他看到一个好朋友去参加飞行员训练时,
也积极要求前去,但没被批准。戈林的倔强第一次显现了出来。他自作主张,私自跑
去了。为此,他被军事法庭判处 3个星期的禁闭。然而,出乎戈林的预料,离开禁闭
室之后上级却批准他去参加飞行员训练,这让戈林高兴异常,感到 3个星期的禁闭没
有白蹲。之后,戈林先是当侦察机飞行员,继而当战斗机飞行员并成为大名鼎鼎的战
斗英雄。然而,就在年轻的戈林刚刚升任上尉、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德国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中战败了。
    对于德国的失败戈林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他怎么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然而,
现实毕竟是现实。不久之后的1919年底,戈林上尉只得复员。
    复员后的戈林由于找不到工作,成了一个流浪汉。为了糊口,他曾浪迹天涯,先
是出走丹麦,后来总算在瑞典的航空公司谋到了一个职业。就是在瑞典,他认识了一
个比自己大 7岁的已婚女人。这个女人为了戈林而同自己的丈夫离了婚,后来随着戈
林来到了德国。可是,戈林刚回到德国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他没有想到的倒霉事,一战
中胜利的协约国要求引渡德国战犯,并且在战犯名单中就有戈林的名字。这样,曾经
站在父亲的坟头发誓要光宗耀祖的戈林一下子从英雄变成了囚犯。对此,他气愤至极。
    1922年11月的一个星期天,一些德国人在慕尼黑的国王广场上举行了反对协约国
引渡战犯的抗议大会。就是在这次大会上,戈林和一战时的上等兵、现在是刚刚成立
的纳粹党头目的希特勒第一次相遇了。这一次的相遇对戈林来说至关重要,他的命运
从此得到了改变。一周后戈林第一次参加了纳粹党人的集会,两周后他就成了纳粹党
的正式党员。当时纳粹党还很软弱,纳粹党的冲锋队更是没有一个合适的领导人。19
23年 1月初,曾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雄的戈林在寒冷的北风中接管了纳粹党武装
冲锋队的指挥权。
    现在,纳粹党的羽翼渐趋丰满,成了德国巴伐利亚邦右派势力中举足轻重的政党。
然而,当时的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刚刚失败不久,战争赔款而导致德国马克严重
贬值,国内一片混乱,民众怨声载道,法国军队又明目张胆地强占了德国鲁尔,与此
同时,墨索里尼进军罗马却轻松取胜,上述这一切,让纳粹党人感到推翻现政权的时
机已经成熟,他们打算把巴伐利亚的所有反共和的民族主义势力联合起来,发动一次
进军柏林的行动。
    纳粹党向柏林进军的行动发生于1923年1月8日晚。当时巴伐利亚的政府主要领导
人正在慕尼黑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作演讲,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人带着数百名党卫
队员冲进啤酒馆,用手枪威逼他们与纳粹党合作,组建新政府。希特勒宣称:
    “全国革命已经开始!”
    然而,当纳粹党人离开啤酒馆上街游行的时候,与警察发生了火并。气势汹汹的
纳粹党人一触即溃,几分钟之内就作鸟兽散。希特勒等人尽管扔下他们的党徒逃离了
现场,但不久即被政府捉拿归案,后来盖世太保的第一任部长戈林由于身体肥胖跑得
慢了一步,身负重伤倒地。这次事件被称为“啤酒馆事件”,不用说,“啤酒馆事件”
是以纳粹党人的失败而告终的。
    不过,事情并没有到此了结。1924年 2月26日,法庭对希特勒等人判罪时,希特
勒凭其三寸不烂之舌,以法庭作讲坛发表演说。在法庭上,他的民族主义热情赢得了
当时在场的绝大多数人的心,人们不时地向他报以阵阵热烈的掌声,因此,希特勒可
谓虽败犹荣。他虽然最终被判了5年徒刑,但是他和纳粹党的威信却从此大增。
    希特勒受审之时,戈林正带着伤痛东躲西藏,还是后来一家犹太人救了他的性命,
戈林虽然没有死,但中弹的伤口由于未得到及时治疗,迟迟未愈。鉴于逮捕令,他又
不能回到德国去,于是这个二战的主要战犯又在奥地利、意大利和瑞典飘泊了 4年。
在飘泊生涯中,由于伤口剧痛,他不得不长期服用过量的吗啡,并在逐渐中毒之后患
上了精神错乱症,一会儿哭哭啼啼,一会儿又大发脾气。
    1927年秋天的大赦之后,戈林回到了德国慕尼黑,与早已从牢狱中释放出来的希
特勒、戈培尔、施特莱彻、罗森堡等人相见了。这一次相见,戈林还遇到了一个过去
不曾见过的新面孔,他就是后来的著名间谍头子希姆莱。当时希特勒正在考虑让这个
希姆莱改组他的党卫队。
    经过这几年的风风雨雨,戈林与希特勒见面之后,双方都是感慨万千。在如何进
行“革命”的问题上,他发现自己与希特勒的看法不谋而合,那就是要通过和平的政
治的手段去夺取胜利,而不是采取暴力。
    1928年的国会选举中,戈林成了纳粹党人所获得的12个议席中的一员。后来的几
年,随着纳粹势力的增长,他们在国会中的议席最多时达到了 107个,戈林也就顺理
成章地成了国会的议长。
    1933年纳粹头子希特勒担任内阁总理之后,即于 4月26日公布了一项法令正式建
立秘密警察组织,取代普鲁士邦原政治警察处。戈林最初只打算把这个组织叫秘密警
察处,然而,由于这个名称的德文缩写(GPA)同俄文的“国家政治保卫局”太相似了,
一个无名的邮局小职员奉命为这个新成立的组织设计一种免费投递的邮票图样时,便
提议把它叫做秘密国家警察,简称GESTAI(音译为“盖世太保”)。从此,谁也没有想
到,盖世太保这个名称先是在德国后来在全世界令人不寒而栗,成了恶魔的代名词。

    “上等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犹如一个乱糟糟的马蜂窝,各种帮派林立,各类
政党横生。1919年 9月,上等兵希特勒参加了一个名叫安东·德莱克斯勒的德国工人
党,并控制了这个小党,在后来的冲锋队领导人罗姆的帮助下,于1921年上半年把这
个党改变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该党还把其他三个社团的成员吸引了过去。不
过,尽管这样,它成立时也只有68个党员。然而,由于该党常用醒目的标语进行有效
的宣传鼓动,因而成长十分迅速,到1921年11月,已发展为3000名党员,此外还成立
了一个打手别动队,其主要任务就是用拳头或橡皮棍子来堵住那些敢于在党代会上发
言的政敌的嘴巴。“冲锋队”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它的简称是SA。
    1925年11月 9日,希特勒在“啤酒馆事件”周年之际又成立了自己的贴身卫队—
—党卫队,简称SS。1926年初,党卫队与冲锋队合并后,本应归冲锋队的领导人罗姆
领导,然而,由于这支卫队的特殊性和领导人希姆莱从中作梗,它并没有真正成为罗
姆的部下。1929年1月6日,希姆莱接管党卫队,当时该队只有 280人。人数虽少,但
个个都是久经考验的精兵。野心勃勃的希姆莱接管党卫队一年之后就把人数发展到了
3000人,1931年增加到10000人。1934年4月20日,当希姆莱从戈林手中接过盖世太保
的领导权时,党卫队已发展到了5.2万人。
    希姆莱为了提高党卫队在德国人中的地位,尽可能地把各行各业的所谓精英都吸
收为党卫队员,诸如社会名流、贵族阶层的人物等等。当然了,这些人有的是真正的
党卫队员,有的仅是名誉上的党卫队员,从而使党卫队成为德国一个所谓的精英组织。
无疑地,盖世太保的许多头头脑脑也都是党卫队的成员,尤其在希姆莱成为盖世太保
头子之后更是如此。因此,1934年之后,希姆莱一个人领导的盖世太保和党卫队两个
组织的界限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模糊了,不仅在人员上有交替,在行动上更是互相
配合,他们狼狈为奸,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领导着盖世太保和党卫队的头子希姆莱是怎样的一个人。
因为对本书而言,这个人物十分重要,在我们后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到,这个人可谓纳
粹德国的一号大间谍头子,纳粹德国令人不寒而栗的间谍网最初就是由他直接领导的。
    希姆莱中等偏高的个头,长得很结实,脸有点胖。这个而立之年才从事警察和间
谍活动的人长着又薄又苍白的嘴唇,夹鼻眼镜后面一双蓝色的小眼睛总是发出令人惊
异的冷若冰霜的目光。这个刽子手不是长着一双有力的大手,他的手非常小、非常细
嫩,面对来人,他的两只小手就会习惯性地平放在面前的写字台上,来人可以清晰地
看到他的白皙的小手上的一根根脉络。在他命归西天之前,其部下施伦堡在国际法庭
上作证时说,这个人对部属从来不表扬也不批评,他的命令总是很笼统,他喜欢让部
下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间谍头子希姆莱的精力十分旺盛,对他来说从早晨 8点工作到深夜是司空见惯的
事情,时不时地还工作到第二天凌晨 2点以后,这个人生来似乎就是为了盖世太保和
党卫队而工作的,他没有什么私生活。他在办公室里工作,外出时也在工作,无论是
在飞机、火车还是汽车上他都在不停地工作。每份重要的报告他都要亲自过目,一边
仔细的阅读一边用绿铅笔在边上做摘记,最后签上自己名字开头的两个大写的“H”,
中间划上斜线。他与前任戈林不同,戈林总是用一支红色铅笔在文件的边角上做摘记,
尽管字数不多,但看上去非常夸耀。这与戈林喜欢张扬的性格有关。
    不过,我们上面说的这些仅是希姆莱的一些外形上的特征。那么,希姆莱到底是
怎样的一个人?
    前希特勒武装部队副官弗里德里希·霍斯巴赫评价说:“这个人是希特勒手下的
恶魔,冷酷狡黠,权迷心窍,也许是第三帝国里最野心勃勃的人。”
    V-2 火箭部队将领多恩贝尔格对希姆莱的印象则是:“像个有才华的小学教员,
肯定不像使用暴力的人。他是一个罕见的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天才,是一个举止文静
异常沉着的人。”
    前德国装甲部队上将古德里安说:“他不是这个星球上的人。”
    前国际联盟驻但泽高级专员布克哈特说:“他之所以令人憎恶,是因为他对部下
要求极严厉,固执己见,采用像机器人那样的不近人情的工作方法。”
    尽管大家对他的评价各异,不过有一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希姆莱表面上看去是
一个性格很开朗的人,但是,与他接触久了便能看出曾经不幸的经历在他内心深处留
下的创痛。1900年寒风劲吹的10月,希姆莱出生于慕尼黑,在家中排行老二,他的父
亲是枢密院的教育顾问。在他呱呱坠地之时,父亲就预感到这个降生时 7磅重的孩子
将来会有一番作为。老希姆莱满心欢喜地把喜得贵子的消息告诉给他的王室学生海德
里希亲王时,后者表示愿意做这个孩子的教父。因此,老希姆莱给他起名为海德里希
·希姆莱。
    在家庭和教父的双重影响下,希姆莱从小是在忠于国王的传统资产阶级影响下学
习和生活的。希姆莱和别的孩子一样,也有一个童年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去当一个
百战百胜的军官。成年后这个后来的间谍头子想到海军去,但是,海军不收戴眼镜的
人,于是他决定到陆军去。可是,他的陆军生涯才刚刚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结束
了。1918年10月1日,希姆莱在候补军官训练班和一个机枪连训练班毕业才2个月,就
奉命退出现役。这时候他的教父已死,国防军也进不去,他的父亲看到战后的德国一
片混乱,于是建议他学一门可靠的职业以便谋生。父亲建议他学农业,希姆莱同意了。
然而,他告别家人后刚刚到一个农场学手艺没有几天应当要上了严重的伤寒。医生告
诉他,至少要停止工作1年。后来,希姆莱又改进慕尼黑农业大学技术学院学习农业。
    然而,希姆莱大学还未毕业便在一次集会上遇到了后来的冲锋队领导人罗姆,这
个款来的间谍头子旋即参加了由罗姆和希特勒领导的“德国战旗”组织。1923年11月
8日的“啤酒馆事件”是一战中未能走上战场的希姆莱的政治和军事生涯的真正开始。
    “啤酒馆事件”失败后,希特勒和罗姆进了班房,希姆莱这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
生就像一个找不到娘的孩子,心中一片茫然。这时候的他不要说搞政治了,连在哪里
找饭碗都不知道。好在希特勒很快就被保释出狱,希姆莱随即又投入到这位战争狂人
所领导的政治运动之中去了。希特勒也确实没有亏待希姆莱这个年轻的大学生,几年
功夫,就把他提拔为党卫队领袖。不过,那时纳粹党还没有成气候,比希姆莱大 7岁
的妻子并不拿丈夫当回事儿。由于在经济上希姆莱主要的依靠他的妻子,所以希姆莱
在妻子心目中的地位一直不怎么样。他曾用妻子的钱办了一个养殖场,但失败了,后
来又在妻子的建议下种植中草药,也没有赚到钱。两次失败的经商,加之他患有局部
阳痿症,在妻子心目中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后来妻子根本看不起他,提出了离婚。
不愿离婚的希姆莱采取了一个不得已的办法:和妻子分居了。然而,希姆莱又是一个
不甘寂寞的人,不久之后他又认识了另外一个女人,并很快同居了。这个女人给希姆
莱生了一男一女后,终于与他结了婚。这样,本来就经济不宽裕的他要照顾两个家庭,
手头更加拮据。不过,他还算一个廉洁的官员,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很少用手中的

职权去进行腐败行为。
    希姆莱领导的党卫队,特别是盖世太保,是纳粹种族信念的绝对执行者。党卫队
作为纳粹的英部队,希姆莱是严格按照纯北欧血统来招募的。每一个党卫队的候选人
都将进行闻所未闻的严格的考试和审查,平均从 100个人当中至多挑选10~15个。挑
选时不但要看其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政治荣誉书,还要上溯到他们1750年的家谱。每个
人都要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才能得到“希特勒青年团”的证书。得到了希特勒青年
团”证书才是走进党卫队行列的第一步。除此之外,还要一份无遗传病的证书。更为
可笑的是,希姆莱还规定,每个党卫队员结婚时,其对象必须证明她的家族在1800年
以前仍然是亚利安人种;对于党卫队的军官更严格,要追溯到1750年。
    希姆莱对希特勒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序,他要求党卫队的每个成员都要对
“元首”绝对服从。每一个新队员加入党卫队时都要向“元首”这样宣誓:
    “我向您——帝国元首和总理阿道夫·希特勒宣誓:为您效忠,勇敢战斗,至死
服从您和由您指定的上级,我向上帝发誓。”

    间谍网的建立

    党卫队是一个保卫组织,从它创建的那一天起,侦察反希特勒分子和反纳粹党人
物就成了其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因此,宽泛地说,每一个党卫队员都是间谍、特务。
从1925年起,党卫队开始搜集有关观点不一致的党员精神生活的机密报告,后来把其
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地方党卫队各单位必须向党卫队高级指导处报告有关当地国旗队、
德国共产党等敌对组织的情况,以及共济会会员、犹太籍著名人物的有关情况和政治
事情。希姆莱改组党卫队后对情报工作更加重视。1931年 6月,即将成为盖世太保头
子的希姆莱给党卫队发出命令:
    “敌人使德国布尔什维克化的工作在日益加强。我们在揭发并尽力打击犹太人和
共济会等敌人方面的情报工作,乃是党卫队今天的一项最重要任务。”
    为此,党卫队各地区开始建立秘密的侦察部门,负责监视党内外敌对组织及负责
人的情况。不久,后来的另一个大间谍头子、当时的海军中尉海德里希加入了党卫队,
海德里希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得到希姆莱的赏识。希姆莱让曾在海军情报机构工作过的
海德里希建立一个所谓的IC部门,后来这个部门成了纳粹最大的情报机构,它的名字
叫党卫队保安处,缩写为SD。
    由于党卫队的特殊地位加之海德里希在情报方面确有杰出才能,IC组织很快就发
挥了它的作用,从而使党卫队日益成为纳粹党的最重要的情报组织,于是,希特勒于
1932年1月25日任命希姆莱为褐色大厦——坐落在慕尼黑市里恩纳街 45号的刚刚整修
的巴洛夫宫——纳粹党中央机关所在地的保安处处长。
    不过,盖世太保头子希姆莱并有真正具体去领导这个保安处,这个处实际上一开
始就是由海德里希领导着。几个月后,在希姆莱的建议下,海德里希被正式任命为保
安处处长。1934年初,希姆莱又任命海德里希为盖世太保总领导,坐上了盖世太保的
第二把交椅。
    在海德里希领导下的盖世太保和党卫队保安处这两个组织监视着公众舆论。刚开
始的分工是:作为党的机构的党卫队保安处负责情报工作,而作为国家执法机关的盖
世太保则负责逮捕、审讯、抄家等任务。然而,后来盖世太保和党卫队的间谍色彩越
来越浓,几乎每个成员都变成了间谍。他们监视敌人也监视自己人,包括德国的寻常
百姓。
    不过,后来自不必说,就是在1934年的时候,盖世太保从党卫队保安处那里得到
的情报也远远不是他们唯一的情报来源。在那时候的纳粹德国,党组织的基础如同国
家的基础一样是“元首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各级权力掌握在某一个人手里,党的
法令宣布:元首永远是对的;党组织的基础就是元首的思想,所有政治领导人都是由
元首任命的,这些人在所管辖的部门里都享有极高威望。
    所有人不仅对“元首”,而且对“元首”任命的领导人都要绝对服从,每个德国
人从上学开始就要牢牢记住“元首原则”。在等级制度的金字塔里有15个德国领导人
排列在希特勒的后面,其中间谍头子希姆莱排在第三位,他的前面有党务部主任赫斯,
后来由鲍曼接替——还有宣传部长戈培尔。
    现在,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纳粹的间谍网在国内是如何布设的。
    1933年初,德国被划分为32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下设县,每个县下设镇,镇下
面为乡,乡下面为村。行政长官、县长直至村长都是这些单位的领导人,一般统称为
“地主长官”。直接由元首任命的地方长官全面负责授予他们的最高权力,他既是国
家政权的支柱,同时还是地方长官,一般说来,他要负责当地的政治领导人、党员和
居民的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
    地方长官还必须发现那些对纳粹不满的人并向他们解释一些引起“误会”的规定
和诸如此类的事情。如果这样做还不够,他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如“忠告”等,告诫
他们,使他们懂得个人的错误行为会给他自己和集体造成怎样的损失。
    地方长官可以确定他所管辖的地段内哪些是散布恶言的人并把他们的情况汇报给
支部,以便国家主管部门,即盖世太保能够掌握情况。1935年6月26日,鲍曼规定,
“为使党的所有部门用它们的支部同秘密警察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盖世太保的领
导人“在今后参加党和它们支部的所有正式大型会议”。
    这样,盖世太保就能依靠上万个镇长和村长的耳目来窃听和侦察每个德国人的最
细小的活动。他们在国内的间谍网就这样形成了。
    二战结束后驻纽伦堡的美国起诉人多德在纽伦堡作证时说:盖世太保通晓每个纳
粹支部或每个镇的内部秘密,调整收音机上的波段,不信任的面部表情,神父和忏悔
者之间的不可侵犯的秘密,父子间的那种古老的信任关系,甚至婚姻的神圣性,所有
这一切都是他们的业务范围。没有任何事能逃脱盖世太保的眼睛。
    然而,盖世太保对于有着成千上万个志愿间谍仍嫌不够,还要追踪每个人的职业
活动,一般人在外面娱乐消遣时也要受到监视,公务员首先受到监视。1933年 6月22
日,戈林在一份传阅文件中指示,干部们要监视公务员的言行,要把那些对政权持批
评态度的人通报上来。这是盖世太保用的一种自我监视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每个
人都在暗中监视他周围的人,自己又被别人监视。为了保证这个密告制度行之有效,
戈林威胁说,谁不监视别人就被认为是敌视政府。
    同公务人员一样,每个工厂里的工人、企业里的工作人员也都同样受到监视。因
为工厂和企业都设有纳粹党的支部,罗伯特·莱伊控制着社会保险、合作社、工资等。
他的劳工阵线代替了工会,所有工人和职员都受到严密监视。1933年 6月30日,戈林
规定,要盖世太保们把态度上怀疑有问题的人,包括党员、工人或职员上报给劳工阵
线的代表。
    宣传机构控制在戈培尔的手里。每个记者必须加入德国新闻协会,由协会负责监
视他们。只要发现有所不满,哪怕仅是含沙射影,那么他的文章就再也别想登在报刊
上了。
    作家协会把所有靠写作为生的人也都监视了起来。只有该组织的人才能发表文章,
而只有政治上可靠的人才能加入该组织。
    医院、大学同样受到这个间谍网的监视。
    在纳粹的间谍网形成之初,纳粹党的“外国组织”和“外籍日耳曼族人的中转站”
是他们在国外的主要侦察机构。这两个组织名义上是负责管理所有日耳曼族人返回德
国的事情,实际上是间谍活动的场所,成员无疑都是盖世太保的帮凶。后来有名的第
五纵队所以能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隐蔽下来,就与这两个组织的协助分不开。德
国流亡到国外的纳粹政敌们首先受到他们监视和迫害,如果在国外不好下手,那么他
们一回到德国保准立马被送进集中营。尤其是德国入侵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
之后,盖世太保的间谍对流亡到这些国家的可怜的反对派们的迫害达到了令人发指的
地步,曾经当过德国财政部长的民主党人士希尔费丁就是在法国的南部被盖世太保的
间谍们逮捕后押回德国送进集中营并被杀死的。
    1936年,希莱姆成为德国警察总监后,将盖世太保和中央刑事警察局合并为保安
警察总局,任命海德里希为局长。这个总局下设 4个处:行政和法律处、政治警察处、
谍报警察处和刑事警察处。与此同时,对间谍工作情有独钟的海德里希把他原来起家
那个党卫队保安处扩充成了保安局,其下属机构有:
    组织处(Ⅰ处)、镇反处(Ⅱ处)、国外处(Ⅲ处)。
    处之下又设有科,例如Ⅰ处下设有组织和督察科(Ⅰ1科)、组织任务科(Ⅰ2科)、
人事任免科(Ⅰ3科)等。
    知识分子实行无情迫害的海德里希也十分清楚,在搞情报这个行当里利用知识分
子十分必要,因此,被他任命的处长、科长基本上都是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例如:
任命阿尔贝特博士为组织处处长,梅尔霍恩博士为勤务督察科科长,西克斯教授为镇
反科科长,约斯特教授为反谍报情报科科长等。
    海德里希启用知识分子的做法没有错。当时还鲜为人知的梅尔博士在把保安局办
成德国最现代化、设备最齐全的情报机构方面立下了汗马之功。比如,梅尔博士几乎
把保安局的卡片索引制度搞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他把50万张最重要的人士的卡片打
上洞,然后按照次序编入一只圆平的大卡片盒内,由一架电动机带动的卧式大齿轮围
绕盒子的轴承转动,只要简单地按一下电钮,这架机器就会准确无误地把所需要的那
张卡片提供出来。梅尔博士的发明是打洞资料卡片系统的一个极大的突破,据有关资
料介绍,此类先进的卡片索引设备在当时估计全世界只有这么一家。
    然而,梅尔博士不会想到,卡片索引设备的研制成功是他的杰作,更是他倒霉的
原因。他的上司海德里希在他研制成功这台新设备不久,就把他流放到了远东的一个
极其偏僻的地方,理由是他犯了不忠之罪,而实际上是杀人不眨眼的上司要把功劳记
在自己的账上。
    和盖世太保的组织体制相仿,海德里希领导的保安局在德国的每一个行政区都设
立了区局本部,区局之下又建有分局,分局之下有站。因此,如果把全德国的盖世太
保组织称为一张其大无比的间谍网还有些勉强的话,那么,保安局在全德国则有着一
张名副其实的大间谍网。
    然而,尽管盖世太保和党卫队的情报机构如此之庞大,但它们却在很长一段时间
里还不是名正言顺的德国情报机构。德国情报机构的第一把交椅还轮不上它们,这两
个机构充其量只能算个得宠的妃子。
    那么正宫里的“皇后”是谁呢?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附件: (0 字节)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88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