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战争的后备力量---决定战争的胜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7月31日13:42:05 星期一), 站内信件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集中三百万兵力,在北起波罗的
海,南至喀尔巴阡山的一千四百公里边境,对苏联发动了所谓闪电进
攻。
  战争的第一周,德军即攻占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苏军三个集团
军被歼,三十三万人被俘。三周后,德军深入苏联领土近六百公里,
苏军损失了九十四个正规师,占前线兵力的70%。
  7月16日,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苏军又损失四个集团军,约
四十万人。
  10月,苏联西部重镇基辅、布良斯克、维亚兹马等相继陷落,
苏军损失共达二百三十万人,相当于战争爆发时苏正规部队的60%
,占前线总兵力的90%。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苏联处于极度危
难之中。
  “谁的后备多,谁的力量来源多……谁就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列宁关于战争的这一著名论断,极大地鼓舞着苏联人民。他们在党
和斯大林同志的坚强领导下,迅速完成了国家战时体制的转化。
  6月23日,各地首先对二十三岁到三十五岁的公民实行动员,
仅七天之内就有五百三十万人应征人伍,新组建了九十六个野战兵团
。由于苏军在斯摩棱斯克、乌曼和第聂伯等战役中未能阻止敌人的攻
势,前线部队损失巨大。8月,苏联进一步征集十八岁和四十至五十
岁的人入伍。
  当时,苏共的四百三十万党员,就有一百一十万走上前线。共产
党员的模范行动,对全国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战争的头几个月里
,各城市有四百万工人自动参军,组成了六十个师支援前线。德军围
困列宁格勒时,这座三百万人的城市,竟动员了五十万人直接参加保
卫战。
  1941年12月,苏联又从后备兵员中动员了三百个师和一百
五十九个旅。并且以一百个师的战略预备队,向围攻首都的德军展开
全线反攻,一举解除莫斯科之围。
  到1942年5月,苏联全国共动员起一千八百万人,使苏军总
兵力扩大到一千万人以上,输送到前线的作战部队有五百五十万之多
。而此时,由于德军后备力量不足,战线就基本上稳定在斯大林格勒
、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这样,苏联军民便迎来了战略上的伟大转折。
  苏军在战争中发挥出巨大的兵员潜力,主要取决于平时的军事制
度,特别是一整套后备力量管理体制。苏联国内战争结束后,红军由
五百万人减少到六十万人。
  1924年3月军队改革。实行了以正规军为骨干,与地方部队
、民兵相结合的混成体制。
  改革后的武装力量只有29%是正规军,共三十三个师,全部驻
守在边境军区。
  内地军区的地方部队,有六十七个师,占武装力量的71%。每
个师中约有20%左右的职业军人,担当技术骨干和指挥员,其余的
都是附近城乡基本不脱离生产的预备役战士。地方部队一般每省编一
个师,每县编一个团,每个基层单位(乡村、农庄、企事业单位等)
编一个连。
  每个军区还编有后备旅。
  为了适应战时快速动员的要求,苏联还建立了完整的后备力量管
理体制。国家有兵役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后备力量的事务。苏军总
参谋部设有兵员动员部和普遍训练部,具体指导后备兵员的训练和管
理。全国各地、各单位也都有相应的机构和专职人员。
  战前苏联各地成立了四千三百个普及军训办公室,有几千个教研
组和五万名教官从事后备兵员训练。训练中的优秀者则被选送到军区
后备旅深造,每个内地军区均办有一个后备集训中心。
  从二十年代起,苏联对有技术专长的人,如拖拉机手、司机、摩
托员、报务员、电工、机械师、医护人员等,实行专业登记制度,有
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有关的军训,使其专业与军事工作更加接近。苏
德战争爆发后,苏后备训练机构立即归口,专门从事战时紧急培训。
  到战争结束,苏联共伤亡二千七百五十万人,其中有二千万是军
人。但全国战时军训系统在这期间共训练了九千万人,为前线提供了
充足而有素的兵员。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bs.ndc.neu.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