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oitforyou (我天天都来), 信区: Green
标  题: 猎杀伊52号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4月28日17:03:26 星期六), 站内信件

二次大战期间,盟军最具作战能力的反潜单位是以1艘护航航空母舰和4~5艘护航驱逐
舰所组成的“猎潜” 小组。这些“猎潜”小组有航母的飞机作空中搜索, 同时又有护
航驱逐舰配合,所以有不少轴心国潜艇败在他们手上。“猎潜”小组最有效的运用方式
是主动去搜索、猎杀潜艇, 而下是等着敌人上门。不过,面对汪洋大海,如果漫无目的
地搜索,是很难找到目标的。所以,“猎潜”小组必需要有“猎物”大约位置的情报,
才能有效进行猎杀行动。
在二次大战期间, 盟军有两个方法可以确定出敌方潜艇的大约位置。 首先盟军的情报
单位破译了德军及日军的战术通讯密码,可以通过敌方的通讯获得轴心国潜艇报告位置
的信号。 另外,当时的潜艇要依赖高频无线电与指挥部或其他潜艇联络。 盟军在多处
设立“高频测向站” 可以用2、3个测向站以“三角定位”定出使用无线电的潜艇位置。
不过,通过上述渠道提供的资料需很快分析,然后传给猎杀小组,要不然敌人潜艇就远
离原来发信的位置了, 情报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 美国海军特另“设立了大西洋“
第10舰队”指挥部,这个单位根本没有舰艇, 其功能就是作为美国及盟国海军在大西洋
的反潜作战指挥总部。 所有情报单位提供的有关敌军潜艇位置的资料,均集中在第10舰
队的指挥所,以这些情报,第10舰队就随时追踪敌人潜艇的位置,并指挥最接近的盟军
舰队前去截击。
1944年6月,第10舰队收到通报,情报显示有一艘日军潜艇正在开往当时为德国占领的法
国途中。 这艘伊52号的任务是运送一些重要物资(橡胶、 钨、钥及奎宁)给德国。伊
52号的水下排水量达3644吨,是一种大型远洋潜艇,所以特别适合担任这个任务。在6月
15日,伊52号与德军U-530号潜艇用高频无线电联络安排会合时,被盟军的高频测向站探
出位置。同日,美海军的TG22.2猎潜小组接获第10舰队指示,开往北纬21°,西经40°
的位置截击这之艘敌人潜艇。
6月23日, 伊52号与U-530号会合,德军潜艇提供给日军一套可以截收盟军雷达讯号的警
报系统,和1名负责带伊52进入波尔多港的领航员。同日22时3分,TG22.2的旗舰布格号
派出VC-69混合中队的4架TBM鱼雷攻击机前去搜索攻击敌人。 VC-69中队的TBM机均配备
ASB雷达。CRT-1声纳浮标和Mk24被动音响制导鱼雷。 CRT-1和Mk24是美国哈佛大学等民
间科研单位发展出来的。CRT-1设计简单,用一个全向声纳接收器侦测潜艇桨叶产生的噪
音, 然后用高频无线电传回飞机。Mk24鱼雷直径482.6毫米, 弹头重41公斤,用被动
声纳导引,最高航速12节。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这种刚刚投入使用的新型鱼雷,Mk24是
用“水雷”为代号。
23时39分,泰勒中校驾驶的TBM飞机机载雷达侦测到1个水面目标,在距离目标1.6公里
时,泰勒投下1个CRT-1及2个火焰浮标(用以标记声纳浮标的位置)。CRT-1开启后,立
刻传来桨叶声!由于泰勒驾驶的TBM机没有装配探照灯, 所以在离目标0.8km时,他下
令投下1枚照明弹。在照明弹的强光下,泰勒看见1艘很长的潜艇正紧急下潜。泰勒立刻
急转180。向目标投下2枚Mk54深水炸弹,2枚Mk54均在目标右舷旁爆炸。投弹后泰勒再转
向准备投放1枚Mk24鱼雷。不过,由于事发突然,
泰勒中校一时忘记将武器选择电门从深水炸弹转到鱼雷的位置, 结果泰勒不得不再次转
向360。才能飞抵目标下潜的大约位置投下MK4。鱼雷下水后3分钟,声纳浮标传来一个大
爆炸声,接着就是一连串像铁罐被压扁的声音。其后CRT-1传来的桨叶声亦告停止。泰勒
中校兴奋地报告可能击沉1艘潜艇。不过为了确定目标已经被毁。“布格”号再派出之架
TBM机进行声纳浮标搜索。
2架TBM机抵达目标区、开始投放“声纳浮标阵”。由于CRT-1缺乏测向及三角定位能力,
所以要用“浮标阵”的方式定出目标大约位置。基本的浮标阵是用5个CRT一1构成3公里
调3公里的正方形(每个角和中央各1个浮标) ,每个CRT-1用不同的无线电频率播放信
号。飞机亦在投放CRT-1的同时投下不同颜色的火焰浮标。 CRT-1的最大侦测距离大约只
有4公里,如果有之个浮标同时测到声音。目标就很可能在这之十浮标之间。不过,当时
的电子技术仍未成熟,各个CRT-1的无线电输出功率大都不平均,操作者很难靠CRT-1输
出的声音大小来判断目标离浮标的远近。而Mk24鱼雷的有效追踪距离只有1公里左右,光
知到目标在那一个CRT-1的4公里直径侦测范围内是不够的。 在没有其他方法的情况下,
 操作人员只有用耳机监听, 看那个CRT-1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大(即目标越来越接近那个
浮标),然后就在那个浮标的上空投下Mk24。
由此可见, 用这个方式攻击潜航中潜艇的成功机率并不高。不过这次作战中,后来2架
TBM中的一架,刚好载有1名美国“海军水下声波研究所”的声纳浮标专家,这位名叫费
舒的专家在戈登中尉驾驶的TBM上,加装了直接记录CRT-1传来声波信号的记录器,这个
记录器可以让操作人员更容易判断CRT-1传来的声音是否越来越大,而不再只依赖耳朵,
 戈登中尉用机上的新设备判定有水下目标接近声纳浮标阵其中一个CRT-1,戈登在这个
浮标上空投下一枚Mk24,这枚导向鱼雷在行进长达18分钟后, 终于命中目标,从声纳浮
标中可以听到巨大的爆炸声,其后船壳破裂的声音持续达1分钟之久。
天亮之后、海面上可看到长达25公里的油迹和115块橡胶。伊52号再也没有消息了。 这
次作战中,泰勒中校的第一枚Mk24可能只击伤伊52号, Mk24的弹头只有41公斤,所以只
命中一枚,不一定能炸破像伊52号这种大型潜艇的压力壳。 要等到戈登中尉投下第二枚
Mk24,才把这目标报销。 现代Mk44和Mk46鱼雷的弹头都和Mk24的大小接近,使用时也要
考虑可能1枚不足以摧毁1艘现代潜艇, 要多补上几枚才能确保击毁目标。
猎杀伊52号的整个过程,从破解密码到击沉长达2星期,由此可见C3I资料处理及通讯对
反潜作战的重要性。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21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