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信区: Green
标  题: 基辅会战(向会战地区进军)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Fri May 27 09:57:50 2005)

维尔纳·豪普特 [德国] 
                   第三章 向会战地区进军 
希特勒的计划与斯大林的失误  
  大局已定,德国军队没有继续东进,而是挥戈南下了。  
   8月22日下午,总参谋长哈尔德大将同他的作战处处长豪辛格参谋部上校进行了第一
次预有准备的讨论,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后来也参加了讨论。这次讨论产生了基辅合围战
的第一批预先命令。  
   8月22日黄昏,陆军总司令部命令中央集团军群以戈梅利地区的所有兵力向切尔尼戈
夫实施突击,以切断苏第5集团军的退路。同时,就第二天的行动下达了详细的命令。命令
(作战处第43540/41号文件,绝密)指出,第2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群须从戈梅利-斯塔罗
杜布一线出发,向杰斯纳河实施突击,与此同时,以右翼向切尔尼戈夫推进,“截往红军
第5集团军正在撤退的部队,使第6集团军顺利渡过第聂伯河”。  
  陆军总司令部的这第一道命令,旨在协调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之间的这场新
的进攻行动,因为这两个集团军群目前仍处于被它们之间的一个巨大缺口隔开的状态。  

   8月23日,陆军总司令部又下达了一个补充命令:  
   “歼灭苏第5集团军尽可能多的兵力,尽快为南方集团军群渡过第聂伯河扫清障碍。
为此,应组成一个最好由古德里安大将指挥的兵力集群,并准备以其右翼越过切尔尼戈夫
。”  
 
  这样,作战的主要任务便明显落到了一个强大装甲集群的肩上。8月22日,第2集团军
司令部向第43、13军和第35军级司令部 [ 译者注:波兰战局结束后,德国在东部边界组建
了7个边防司令部(相当于军级),自1939年10月15日,改称军级司令部。该司令部因军属
部队不足,通常只在次要方向上遂行阵地战任务。 ] 的共计8个步兵师下达了准备发起进
攻的命令。根据集团军群的命令,第12军和第35军撤离前线,向第2装甲集群的东北方向开
进。  
  此日黄昏,中央集团军群与第2装甲集群司令官进行了联系,向他通报了所采取的准备
措施。古德里安大将对这个新的进攻计划不甚感兴趣,并强烈反对从他的装甲集群中抽调
部分兵力去支援他认为使用在错误方向上的第2集团军。  
  因此,冯·博克元帅在集团军群指挥所组织了一次讨论,陆军总参谋长也参加了。哈
尔德大将于11时左右从元首大本营直达这里,出席了会议。他向在场的司令官冯·克卢格
、冯·魏克斯男爵、施特劳斯、古德里安和霍特,传达了希特勒进攻乌克兰而不进攻莫斯
科的不可更改的决心。  
  集团军司令官们对希特勒下了这样的决心感到十分不安。他们与精神上受到极大震动
的总参谋长都一致认为,这一新的作战方向必将导致一场冬季战争,而德国陆军对此毫无
准备。就如何还能对希特勒施加影响的问题,元帅和将军们商讨良久,仍是一筹莫展。此
时,古德里安大将提出,他的几个装甲师从战争爆发的第一天起一直在战斗,战斗力已下
降到了危险程度,不可能再不间歇地驰骋数百公里路程了。  
  冯·博克元帅赞同古德里安的这一看法,命他立即和哈尔德大将一起乘飞机去东普鲁
士,力促希特勒改变主意。古德里安大将在到陆军总司令那里报到时,即被泼了一盆冷水
。冯·布劳希奇元帅断然禁止他提起莫斯科,他说:  
   “向南行动的命令已经下达,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执行而已。任何申辩都没有意义。”
  
 
  几分钟以后,当古德里安大将被允许单独谒见希特勒时,又一次使他感到震惊。在这
里,他仅看到了国防军统帅部的代表,而没有看到陆军总司令部的代表。希特勒以冠冕堂
皇的理由将冯·布劳希奇元帅和他的总参谋长排斥在外了。这是一个明确的迹象,说明陆
军总司令部这时权柄已失,而且也无意把这场权力之争进行到底了。  
  古德里安和他的计划在这里孤立无援,希特勒耐心地听完古德里安的申述、抱怨和恳
求,猛地站起来,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导致他作出放弃进攻莫斯科决定的理由。他一个字一
个字地说,“我的将军们对军事经济一窍不通!”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地表明,这位德国国
防军的最高一级军人之所以发动这场战争是出于经济政策,而不是出于军事和世界观方面
的原因。  
  希特勒在讲话结束时下了一道严格的命令:必须毫不迟延地向下一个战略目标基辅进
攻。古德里安大将被击败了。他感到势单力薄,孤立无援,因为国防军统帅部的凯特尔元
帅和其他人对希特勒的话莫不点头称是。在这种情况下,古德里安大将只希望至少能撤消
肢解他的装甲集群的计划。如果这次进攻势在必行,那么至少应集中他的整个装甲集群,
以迅猛攻势将敌歼灭,以便在恶劣天气到来之前结束作战。  
  古德里安大将获准离去。  
  但是,苦酒并未饮尽。  
  古德里安到总参谋长那里去告别,哈尔德大将当时神态沮丧,看上去象一个神经临近
崩溃的人。这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在这决定德国陆军未来命运的时刻争辩不休,僵持
不下。古德里安坚持要使用其整个装甲集群,哈尔德考虑到下一步的作战,对此断然加以
拒绝。这两个人,一个强悍、务实,另一个通科学、重理论。双方互不相让,最后不欢而
散。  
  从这一天起,古德里安大将对希特勒和陆军总司令部的信任就开始消失了,他返回他
设在舒姆亚奇的指挥所。回来后,他获悉,集团军群为组建预备队已将第16摩托化军从他
的装甲集群调出,这样第2装甲集群的分散使用就变成了既成事实。  
   8月24日,古德里安大将违心地签署了一项命令,从而揭开了一场使他的名字永远载
入战争史册的会战的序幕。下面是该命令的摘录:  
   “8月25日,第2装甲集群以第24摩托化军为右翼、第47摩托化军为左翼,向南发起进
攻,一举渡过杰斯纳河和谢伊姆河向巴赫马奇-科诺托普-别洛波利耶铁路实施突贯……第
24摩托化军重点从斯塔罗杜布两侧,向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实施突击,尔后,在诺夫哥
罗德南面渡过杰斯纳河和谢伊姆河,向科诺托普实施突贯。”  
 
  装甲兵上将盖尔·冯·施韦彭布格重新以他的军组成了装甲集群的先头突击部队。夜
间,他下达了一个简短命令,指明了此次作战行动的艰巨性:  
   “第24摩托化军以第10摩托化步兵师为右翼,第3装甲师为左翼,经霍尔梅-诺夫哥罗
德谢韦尔斯基一线,向南突击,以分割戈梅利西南之敌。第4装甲师在第3装甲师之后跟进
。我暴露了东翼的安全,须通过采取进攻并将敌人击退来加以保障。”  
 
   8月25日凌晨5时,第2装甲集群由行进间向南发起进攻……  
  在此期间,南方集团军群的情况如何呢?  
  苏第5集团军司令部在戈梅利会战结束后认识到,坚守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南部边缘阵地
,从作战上讲已不适宜。从8月21日起,在牵制性作战和艰苦的后卫战斗的掩护下,该集团
军开始有计划地慢慢与德军脱离接触并撤向第聂伯河。  
  南方集团军群发现苏军在撤退,遂命令第6集团军实施追击。第6集团军在此期间已得
到其他地段部队的补充,其北翼兵力已与敌人旗鼓相当。8月21日黄昏,该集团军的势态如
下:  
  第213警卫师从西部进入了辽阔的普里皮亚特地区,孤立无援。第17军位于科罗斯坚地
段。新补充的党卫军骑兵旅负责警卫左翼的外缘。位于中央的军是该集团军北翼的重点。
位于科罗斯坚和马林之间的第51军在这一天下辖(从左至右)第98、113、111步兵师。在
第二线,正在待命或开进的有:第262、298步兵师和第11装甲师。第34军级司令部下辖第
296和第168步兵师。防守着直到基辅西部的地段。  
  我军在8月21日、22日进行的空中侦察发现,敌人正仓皇向东撤退。但敌人在西南方向
留置了强大后卫部队,企图欺骗我军,隐蔽其撤退行动。经过一个星期的战斗,第6集团军
司令部在北翼第一次赢得了行动自由。位于翼侧的两个军受命立即向东北方向发起进攻,
直指第聂伯河。第17和第51军内翼进展神速,已突人北面无设防地区。第17军奉命留在该
方向上,第62步兵师沿科罗斯坚-奥夫鲁奇铁路线推进,而第51军则将进攻的矛头转向了东
方,有些敌人已由撤退变成了逃窜,所以翌日的进攻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第17军由奥夫鲁奇东面向普里皮亚特推进。第164师第1步兵团(伦茨少校)和第2步兵
团(法施中校)以强攻拿下了奥夫鲁奇城,第62步兵师派出一支先遣支队,沿铁路通过沼
泽地继续向莫济里挺进。第51军也打开了一个缺口,继而经基辅北部苏军部队的近旁向东
实施突击。第11装甲师越过己方步兵的战线,驰向捷捷列夫河,攻占了加尔诺斯泰波尔,
接着其先遣支队在加尔诺斯泰波以东通过了完好无损的第聂伯河大桥(但是,敌人仍可利
用飞机和炮艇炸毁桥梁并暂时切断德军的补给)。这一战绩给第44军级司令部以极大鼓舞
,它已开始将西北方向上的守敌——(从右至左)第87、171步兵师、第28山地师和第81机
械化师——压向第聂伯河。这样,基辅就被从北面封锁了。  
  从此时起,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开始积极参与作战指挥。它从苏第5集团军的撤退和中
央集团军群为向南进攻而进行的准备活动中,发现了转入进攻、突破敌第聂伯河阵地和向
哈尔科夫方向突击的有利时机。  
   8月23日,南方集团军群命令(指挥处第1718/41号文件,绝密)第6集团军,不仅要
在基辅北部渡过第聂伯河,而且还要强渡杰斯纳河,尔后,以左翼经科泽列茨向亚文亦进
攻,以便在这里与第2集团军的部队建立联系,基辅可暂且搁置不理,等苏联人自动撤出后
再予以占领。  
  这样,第6集团军北翼的进攻矛头便直接指向了东方和东南方向,陆军总司令部不同意
这一命令,倾向于让第6集团军继续向北和东北方向推进,以策应第2集团军对切尔尼戈夫
的进攻。这一分歧持续了三四天,直到8月27日哈尔德大将与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步兵上
将冯·佐登施特恩通过电话进行交谈之后,才得以消除。  
   8月24日,基辅北部的情况继续向有利于德军的方向发展。第11装甲师的先遣支队立
即由第聂伯河桥头堡向东实施突击,已逼近奥斯捷尔地区的杰斯纳河。第111步兵师师长施
塔普夫中将指挥的快速战斗群受命在这里强渡杰斯纳河。苏军发现其基辅北部的部队有被
包围的危险,遂于昼间将其撤至第聂河东岸。第44步兵师已进抵德梅尔附近的第聂伯河,
距位于南部的基辅20公里。  
  南方集团军群8月24日的形势分析报告(指挥处第1822/41号文件,绝密)称:  
   “……从河口到基辅南部的第聂伯河两岸已牢牢掌握在德军手中。与此同时,已有迹
象表明,在加尔诺斯泰波尔附近渡河似有可能。此举虽然可能在杰斯纳河地段遇到敌人新
的抵抗,但必然会给红军在基辅附近的防守带来影响,如果中央集团军群将部分兵力使用
在切尔尼戈夫,那么,就在可能与第17集团军在克列缅楚格及其北部的波河遥相呼应,从
而促成红军第聂伯河防线的崩溃和苏拉河沿岸苏军正在构筑的阵地的瓦解……”  
 
  这个充满乐观情绪的形势分析报告似乎在第二天就得到了应验,第6集团军北翼进展顺
利。第17军的一个战斗群经叶利斯克向莫济里突击,第一次沟通了自6月22日以来两个集团
军群在普里皮亚特地区一直尚未建立的联系。  
  第11装甲师和第111步兵师在向杰斯纳河推进的过程中,遇到苏军强有力的反突击。但
并未能阻止德军扩大加尔诺斯泰波尔附近的第聂伯河桥头。在加尔诺斯泰波尔南部,第34
军级司令部正接近第聂伯河。第262步兵师第482步兵团第1营(梅茨格少校)已进至德姆尔
东部格洛博夫卡附近的第聂伯河畔。敌人用炮艇炮击正在接近的德军步兵。泰默尔少尉(
第482步兵团第3营)立即命令将反坦克炮运到河岸,并用一门37毫米反坦克炮击毁敌人一
艘炮艇,敌炮艇随即撤走。  
  南方集团军群攻占了除基辅两侧以外的整个第聂伯河沿岸。但苏第5集团军逃掉了。俄
国最高统帅部成功地(根据情况判断)对德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隐蔽了撤退企图,突然
从全线撤退”。  
  苏第5集团军从战争爆发的第一天起就对德第6集团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现在虽被击
溃,但尚未受到致命打击,正加紧在杰斯纳河后面休整部队,力图坚守该地段。  
  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认为,苏第5集团军为保住基辅桥头堡将不惜同德军进行决战。因
此,对基辅必须予以特别的注意。基辅是通往东方的紧锁着的大门。如果南方集团军群能
成功地继续保持其北翼的进攻势头,同时,又能从第聂伯河中游诸桥头堡向前实施猛烈突
击,从而对敌防线形成钳形攻势,那么,基辅也可能成为一场大规模作战的转折点。  
  集团军群从南向北实施的进攻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从北向南实施的突击却遇到了重
重困难。加尔诺斯泰波尔桥头堡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利用。经普里皮亚特地区到加尔诺
斯泰波尔,只有一条可以利用的路堤,不能同时通过大量兵力。部队虽然可以从第聂伯河
桥头堡向前推进,但是走不了几公里,杰斯纳河这个同样困难的障碍就会挡住去路。因此
,只有中央集团军群在杰斯纳河以东投入强大部队,北翼才得以向前推进。  
  为此,第2装甲集群开始向南实施突击。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希望对这次计划歼灭敌人
一个集团军的大纵深作战拥有全部指挥权。因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向陆军总司令部建
议——以后又多次建议……将第3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群拨给它指挥。陆军总司令部以协调
整个东线战争为由拒绝了这一建议。  
  南方集团军群正在积极筹划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8月27日,它打电报(指挥处第183
9/41号,绝密)向陆军总司令部建议,为了与第6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协同动作,第17集团
军应从克列缅楚格附近正在形成的桥头堡出发,经过卢布内,向西北方向实施突击,而第
1装甲集群则应在沃尔斯克拉河与普西奥尔之间向北进攻,以便与第2装甲集群会合。南方
集团军群司令部8月27日认为,第2集团军的进攻和本集团军群由克列缅楚格地区发起的进
攻,可能使第6集团军的推进更易于进行。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和他的参谋长估计,苏军将
向苏拉河撤退,并且只有到达该处后才能再次投入战斗。陆军总司令部的意见则不同。鉴
于敌人到处都在撤退,它命令第2集团军停止前进。陆军总司令部认为,必须为最后向莫斯
科大举进攻而保存中央集团军群的实力。  
  于是,南方集团军群又建议,第17集团军在成功地渡过第聂伯河后,应与中央集团军
群的南翼协同作战。南方集团军群为这次进攻拟订了第一批计划。这些计划特别考虑到了
季节的变化。为了将自南向北突入苏军背后所需要的时间减到最低限度,刚占领第聂伯罗
彼得罗夫斯克桥头堡的第1装甲集群,不应由此地,而应从克列缅楚格地区发起进攻。第1
7集团军奉命在克列缅楚格扩建桥头堡,第1装甲集群将从该桥头堡出发,向卢布内方向突
击,步兵师负责保障波尔塔瓦方向的翼侧安全。  
  这时,第聂伯河一线已牢牢掌握在南方集团军群的手中,攻势的第一阶段终于结束了
,现在,官兵们正等待着第二阶段的到来,不过,这一阶段的作战将如何实施,向哪个方
向发展,确实还无人知晓。师、军和集团军的制图部门正在赶制地图。因为陆军总司令部
、总参谋部军用地图测绘部门配发野战部队的地图仅够使用到第聂伯河,所以,当部队到
达第聂伯河后,便已没有下一步行动所需要的地图。这是计划这一战局时过于匆忙的又一
证据。在这一战局中只有宣传工作一帆风顺。在这种情况下,制图部门只好将缴获和通过
其他途径弄到手的40年前沙皇时代的地图(比例尺约1:126000)进行换算、改制,以应急
用。当然,这些地图是错误百出,简直不堪采用。与苏联纯粹有意制造许多错误的新地图
相比,这些地图标示的公路、村庄和铁路线更少。  
  国防军统帅部8月27日宣布:  
   “正如专题报道所宣布的,冯·克莱斯特大将指挥的装甲集团军,经过艰苦奋战,已
于8月25日已夺取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桥头堡和该城。在第聂伯河河口附近和基辅南部
,仍在第聂伯河西岸作最后抵抗的敌军,有一部分也已在近战中被击败。”  
 
   8月25日,第13装甲师攻占了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其摩托化步兵利用破损的木筏桥
飞快地通过了1000米宽的大河。翌日,第60摩托化步兵师完成渡河,替换了第13装甲师的
部分部队。8月30日,第198步兵师到达东岸,9月1日,党卫军“诺曼人”师也到达东岸。
  
  苏第17集团军司令部认为,德军不久将从第聂伯罗彼德罗夫斯克继续发起攻势。为了
夺取这个危险的桥头堡,该集团军在第聂伯河突出部集结了大量部队。德军3个师遭到了苏
(从右至左)第255、169、226、276、275步兵师,第8装甲师,第26和第28骑兵师的攻击
。尽管面对优势之敌,党卫军“诺曼人”师、第60摩托化步兵师和第198步兵师不仅守住了
阵地,而且还将桥头堡向西扩展到了卡缅卡,向北扩展到了基尔琴河,向东扩展到了200米
宽的萨马拉河。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桥头堡远离基辅合围战的战场,在“马肯森集群”(由第3摩托
化军和意大利军编成。前者辖第60摩托化步兵师、第198步兵师和党卫军“诺曼人”师,后
者辖3个快速师和“托里诺”师)9月23日从这里向罗斯托夫发起进攻之前,该桥头堡只能
作掩护基辅会战的翼侧之用。  
  南方集团军群命令第17集团军在克列缅楚格地域勘察并夺取一个地势有利的渡口,以
便第1装甲集群从这里出发,向北进攻。8月20日,第52军(军长冯·布里楚步兵上将)下
辖的(从左到右)第100,97轻装甲师和第76步兵师开始向克列缅楚格地段开进。该军接替
向东南运动的装甲集群的部分部队,占领了克列缅楚格东南的河岸。同日,该军从集团军
那里受领了判定渡河可能性的任务。由于在克列缅楚格地域的所有桥梁均被炸毁,这一任
务将遇到巨大困难。  
  当第52军正紧张准备渡河的时候,由冯·科茨弗莱施步兵上将指挥的第11军也从其左
侧接近了第聂伯河。第11军(下辖第257、125步兵师,以后又增加了第239步兵师)接替了
第3摩托化军的警戒部队——意大利“帕苏比奥”师,并接管了第聂伯河岸边阵地。各师的
地段大大延长了,如第257步兵师就部署在诺沃格奥尔吉耶夫斯克两侧30公里宽的正面上。
  
  第11军象第52军一样也接到了勘察渡场的命令。8月23日,该军军长在奥努夫里耶夫卡
下达了行动命令。由于敌侦察机昼间很容易发现在第聂伯河西岸纵深两公里内沙滩上行进
的每一支部队,因此,为了保障这次行动的安全,规定部队只在凌晨和黄昏时行动。  
  同一天,军属第617工兵团团长冯·阿尔芬中校带领第73工兵营的一个由军官组成的侦
察小组,勘察了这条一公里宽的河流。傍晚,这位中校便向集团军工兵指挥官雅尔少校呈
送了一份器材申请报告。报告认为,在乌片斯科耶和普西奥尔河河口可以渡河,为了渡河
,第11军需要:150至200艘强击艇;15个舟桥纵列,以架设一座载重8吨,长约800米的军
用桥;以及两个轮渡重装备的舟桥纵列。  
  为了占领进攻出发地位,必须攻占坐落在蜿蜒的支流中、有敌强兵防守的岛屿。第25
7步兵师派第466步兵团攻占克列缅楚格西面2公里长、0.5公里宽的岛屿,该团虽然登上该
岛,但遇到了敌人激烈的抵抗,只能缓慢地向前推进,一直到月底也未能将敌人完全逐出
该岛。  
  第52军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该军在杰里耶夫卡——河西岸一个很大的村庄——附近勘
察了一个渡场。但两个大岛——士兵根据其形状称之为“火腿岛”和“蜗牛岛”——对顺
利渡河构成了障碍,8月28日夜间,德军开始向这两个岛屿发起进攻。第100轻装甲师的进
攻较有成效。在夜暗中,第207轻装步兵团的一个连在“蜗牛岛”北端对面做好了进攻准备
。而另一个连则在该岛南端对面用灯光信号和声响来欺骗苏军。翌日拂晓,工兵悄悄将橡
皮艇放入河中,在类似原始森林的灌木丛中摸索前进,当遇到第一批苏军时,立刻遭到其
激烈的抵抗。在短兵相接中,经过艰苦战斗,才逐渐将敌人击退。直到下午,当第207轻装
步兵团第2营登上该岛时,敌人才放弃战斗。  
   8月29日,第11军和第52军完成了强渡第聂伯河的准备工作。为加强作战部队,8月2
9日和30日,集团军向前方输送了最后一批火炮和工程技术器材。仅在杰里耶夫卡附近第9
7轻装甲师的地段内,除了师属炮兵外,还配置有第501炮兵团参谋部及第46炮兵团第2营、
第176炮兵团第4营、第863炮兵团第2营,以及迫击教导团第1营和第48高炮营第1连。  
   8月31日,第52军发起进攻,6时,位于左翼的第100轻装甲师命其第54步兵团在晨雾
中向“火腿岛”发起冲击。该团步兵第二次踏上了灌木、树木丛生的“火腿岛”,与敌人
展开了近距离厮杀,经过7个小时的顽强战斗,占领了该岛。这样,就消除了敌对我翼侧的
威胁。  
  第97轻装甲师命第204轻装步兵团从杰里耶夫卡渡河,与此同时,第207轻装步兵团也
从“蜗牛岛”登上了强击艇。我军的火炮和迫击炮压制了苏第300步兵师的诸炮兵连,并向
东岸施放了烟幕,强击艇高速前进,轻装步兵们登陆后,高喊着“乌拉” [ 阿修比注:原
文如此,乌拉为俄文“胜利”。 ] 向苏军岸边阵地发起冲击。此后,他们迅速向博祖雷推
进,在击退敌人之后占领了该地。靠近河岸的地带被我占领后,弗雷特尔-皮科少将率领第
204轻装步兵团登上了敌岸,该团奉命向西北方向的皮德戈拉高地发起攻击,并于黄昏时占
领了该高地。第203轻装步兵团随后也跟了上来。这样,整个第97轻装甲师就占领了一个纵
深4.5公里、宽4公里的桥头堡。  
  两天后,友邻的第11军为了加强该桥头堡西南的杰里耶夫卡桥头堡,也渡过了河,9月
1日夜间,第101轻装甲师和第125、239和257步兵师做好了渡河的准备。由第617工兵团团
长指挥的第101、125、239工兵营,以及第901和902强击艇司令部及其135艘强击艇,作为
渡河的第一波,在整个正面上,渡河均获成功。只有257步兵师留在西岸执行其他任务。 
 
  第4航空队派出其战斗机中队为渡河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不过,现在已有证据表
明,当时对两个航空兵军提出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他们以其所拥有的的飞机根本无法完
成这些艰巨而又困难的任务。在最后几星期和几次月的战斗中,虽然战绩卓著,但损失也
很大,以致于出现了飞机的短缺,难以再补充满额。由于没有飞机,一些中队只好被撤销
了。与此相反,苏联空军在飞机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却日渐明显。  
  尽管处于劣势,且战斗中的困难一星期比一星期严重,航空兵部队的斗志却依然如参
战第一天那样旺盛。战斗机和歼击机中队紧紧伴随着陆军部队前进。飞机常常降落在步兵
刚刚占领,未经整修的田野或草地上,为使飞机不久即能重新起飞,飞行员、技师和建筑
工程兵,以及帝国劳工队,都争先恐后地参加修建临时跑道和野战机场的工作。  
  现以第3歼击机联队为例来说明一下航空兵部队的战况。该联队自战争爆发的第一天起
一直在战斗,截至9月1日,在空战中共击毁敌机1016架。其中,轰炸机竟占727架。战果最
显著的日子是战局刚刚开始的那几天。从6月22日到26日,该联队的各歼击机中队在空战中
击毁敌机163架。其中仅在26日一天就击毁敌轰炸机60架、歼击机8架。在这5天中,击毁停
在地面的敌机155架。到9月1日,这一数字增加到243架。7月8日是该联队战绩最为辉煌的
一天——在这一天,该联队有9名军官佩带上了骑士十字勋章。他们的歼击机在15分钟内就
击毁了一个正在实施突击的苏军机群中的28架轰炸机。  
  截至9月1日,第3歼击机联队联队长吕措夫少校在空战中赢得了第56次胜利。他在击败
其第89个对手后,于1941年10月11日荣获了镶有剑和橡树叶图形的骑士十字勋章,他是德
国国防军军官中第4个、南方集团军群和第4航空队军人中第1个获得这种荣誉的人。  
8月底到9月初,南方集团军群已为参加下一步的基辅会战占领了出发地位。这些天来,集
团军群司令部发现了由于迅速占领克列缅楚格桥头堡而出现的良机,决心贯彻陆军总司令
部为即将开始的会战所下达的不可违抗的基本命令。  
  南方集团军群9月1日的形势分析报告指出:“第2装甲集群和第2集团军不仅要前出至
杰斯纳河畔,而且要渡过杰斯纳河,与南方集团军群协同作战,直至会战取得胜利,这对
于东乌克兰的歼灭战是必不可少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南方集团军群认为:第2装甲集群
和第2集团军向南夹击可以消除中央集团军群最后向莫斯科发起攻势时在翼侧所受到威胁。
此外,还可以使第6集团军的兵力转隶到中央集团军群。  
  陆军总司令部对冯·龙德施泰特元帅的想法不置可否。无论是冯·布劳奇元帅还是哈
尔德大将,这时竟都没有干涉业已开始的作战行动。因此,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也如同南
方集团军群一样,经过独立苦战占领了出发地位。  
   8月26日,第2集团军的第13和第43军正向南开进,另外两个军正向叶利尼亚突出部靠
近。第35军级司令部从普里皮亚特地区出发,已接近戈梅利。撤退中的敌人没有进行认真
的抵抗,以致于该集团军能在宽大正面上向杰斯纳河推进,但尚未与友邻的第2装甲集群和
第6集团军建立联系。  
  第2集团军各师——从右至左:第17、134、260、131、112步兵师和第1骑兵师——越
接近杰斯纳河,苏军的抵抗就越激烈。这说明,苏军已决意要坚守杰斯纳河防线。第2集团
军司令部给其各个师规定的进攻目标是切尔尼戈夫,因此,在进攻正面中央开进的第260步
兵师于8月29日夜间接到了这项命令,命令它在基谢列夫卡两侧强渡杰斯纳河,并在维布利
附近建立一个桥头堡。  
  第260步兵师命第470步兵团立即由行进间发起进攻。在通过切尔尼希高地时,部队遭
到敌人猛烈的炮击。第47O步兵团第2营压制了敌人的炮火,并一举占领了河岸。一个年轻
军官发现对岸有一条小船,便跃身跳入水中,将小船拉了过来。第470步兵团第1营和师长
施密特中将随即利用这只小船渡过了河。  
  工兵终于来了。他们立即准备好了橡皮艇,第470步兵团第2营渡过了河。随后,第47
0步兵团第1营也涉水通过了没膝的河流。杰斯纳河畔的桥头堡建立了。对这一类似突袭的
行动,敌我双方都深感意外。军司令部虽然从电话里接到了关于这次成功的渡河尝试的报
告,但仍然表示怀疑。同样,苏军过了半个小时才从震惊中醒过来。开始有计划地以强大
炮火压制这一地区。  
  在这个不平静的、凉爽之夜还未逝去的时候,英勇的步兵们便紧握卡宾枪和手榴弹跃
跃欲试了。冲击开始,步兵们冲过泥泞不堪、间有稀疏灌木的开阔地带,在一片“乌拉”
声中,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阵地,不久便攻进了维布利。这样,杰斯纳河对岸的第一个较
大的村庄就被占领了。此时,第26O步兵师的官兵还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正好与苏军第5
集团军右翼的外围部队遭遇。苏第5集团军司令部发现了这一危险情况,马上命令其第15步
兵军以第24和第55步兵师残部发起反突击。反突击前,敌人对我军后方地域进行猛烈的炮
击,基谢列夫卡大桥是这一地段唯一的一座桥,由于该桥被炸毁,给养和弹药均无法前送
到第470步兵团。  
  德军拼命进行抵抗,但未能阻止苏军向维布利推进,在维布利,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
的战斗,损失都很惨重。苏军每时每刻都在得到加强,午夜前,苏第62步兵师和第45机械
化师投入了这一激烈的战斗。苏军随“T-34”坦克向维布利挺进,并于9月2日拂晓再次进
行反突击。昼间,苏军向第470步兵团的临时阵地实施了15次冲击。德军步兵们打完了子弹
,只能以栅栏的板条、枪托和铁锹进行自卫。但他们没有屈服,用这种原始的近战工具打
退了敌人15次大规模进攻。  
  黄昏时,该师另外两个团终于抵达这里。第480步兵团从维布利右侧、第460步兵团从
维布利左侧投入战斗,直到这时,敌人才停止进攻。施密特中将对他的英勇的士兵说:  

   “集团军已经对你们不抱希望了,但是我满怀信心地向它报告说,我的施瓦本士兵 
[ 译者注:德国的一个民族,从古老的斯威本族演变而来,主要居住在内卡河和多瑙河上游
。 ] 能够守住他们的阵地。”  
 
  第26O步兵师的勇敢行动,为第2集团军进行大规模会战赢得了出发地位。  
  第2装甲集群在6天前就已占领了出发地位。这是德军官兵以大无畏精神、果断和勇敢
换来的战争中为数不多的幸事之一。莫德尔中将的部下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占领了有利位
置。尔后,他们即从这里出发去封闭基辅合围圈。  
   8月25日黄昏时分,第3装甲师进抵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城郊。此处的杰斯纳河宽
达800米。莫德尔中将在随其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开进途中,被榴弹片打伤。他下令停止对这
座有许多教堂和修道院的城市进行的夜间攻击,在漆黑一团的夜晚,想攻下这座由敌人占
领的城市是不可能的。  
   8月26日拂晓,第3装甲师以两个战斗群向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发起进攻。3时45分
,北面战斗群的先遣支队——第6装甲团第1营、第394步兵团第1营、第543装甲步兵营第3
连、第394工兵排离开出发阵地,发起冲击,坦克和人员输送车冒着敌人的炮火驶过罗马桥
,突破苏军前沿的防步兵障碍物,冲垮了敌人的机枪阵地。敌人进行了顽强抵抗,迫使我
军步兵在离该城3.5公里处跳下人员输送车,以便将苏军逐出公路。不久,他们就到达了诺
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城的北边。坦克和人员输送车停止前进。眼前出现了一幅绚丽的景象
:左边是杰斯纳河的宽大的支流,前面是一座坐落在许多山丘上的、建筑美观的城市。在
它的后面是一座700米长的高高耸立的大桥,桥上马车、小轿车和载重卡车来往不绝,川流
不息。  
  这个小型战斗群的指挥官福佩尔中校激动地命令:“坦克前进!”德军迅速开进城。
他们以寥寥数发炮弹便驱散了敌人,摧毁了敌人的载重卡车,接着穿过了广场。一名俄国
俘虏被迫带领福佩尔中校及其先头坦克通过市区驶向大桥。当战斗群接近高高的、由4对桥
墩支撑的大桥时,正好是10点整。  
  守护大桥的苏军进行了抵抗,福佩尔中校命令其先头装甲部队以宽正面队形驶向大桥
。工兵排长施特克少尉搭乘人员输送车冒着敌人机枪和步枪火力,冲向大桥,在离大桥不
远的地方,这位少尉和4个工兵跳下了车。他们上桥后,便开始在桥板上搜寻苏军为破坏桥
梁而设置的炸药包。苏军发现了他们的企图,遂以火炮、轻武器和机枪对大桥进行射击。
工兵们时而快速隐蔽,时而跃身向前,终于找到了第1个炸药包,接着又找到了第2、第3、
第4、第5个。他们把炸药包从隐藏处拽出来,投人高高的拱形桥孔下的水中。敌人又开火
了,工兵们只好再次隐蔽起来。敌人炮弹随时都可能击中炸药包,从而将大桥炸得粉碎。
  
  福佩尔中校等不及了。他命令坦克冲过大桥。坦克隆隆驶上大桥,从正在作业的工兵
身旁急驶而过。士官博罗夫策克驾驶他的P-Ⅳ型坦克首先到达了杰斯纳河南岸。11时,德
军坦克到达了大桥对面。  
  他们马上通过无线电向团和师报告了这一战绩。第6装甲团团长施密特-奥特中校立即
命令所属各部向大桥方向开进。此后不久,莫德尔中将来到大桥。他发现这一突袭行动所
带来的战略利益。遂命令扩大桥头堡,以夺得尽可能大的地域。  
   8月27日拂晓,第3装甲师继续向前推进,横穿基辅-布良斯克铁路线,占领了沃罗涅
日西面的高地。该师的另一战斗群在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以南的皮罗戈夫卡附近建立了
第2个桥头堡。它的西南方向,由普拉格曼少校指挥的第10摩托化步兵师的一个战斗群建立
了第3个桥头堡,并占领了奥博隆耶。第40连(豪斯上尉)第3排乘橡皮艇渡过了河。  
  第2装甲集群以突袭方式夺取了3个重要地点,为继续向南实施突击创造了条件。古德
里安大将急忙赶到第24摩托化军,他想利用一下面前的这一有利时机。第24摩托化军似乎
已楔入敌人的一个缺口,准备一直向前推进并达成突贯。  
  但古德里安大将的手脚被束缚住了。他充其量只有两个军,而且其中第47摩托化军还
得负责掩护第24摩托化军的东翼,抗击敌人越来越强的反突击,从一开始,他就想前调他
的第46摩托化军,但这一建议被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和陆军总司令部否决了,当他主张在
杰斯纳河东面以攻而不是以守来对付敌人时,陆军总司令部甚至对这位久经考验的装甲兵
指挥官进行了指责,陆军总司令部和集团军群不同意“助跑运动 [ 译者注:古德里安的战
斗行动犹如体育运动中爆发动作前的助势动作,故得此名。 ] ”——这是它们对古德里安
所计划的战斗行动的称呼。直到8月31日,当古德里安再次恳求将第46摩托化军拔给他时,
陆军总司令部才作了让步,将“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团派往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将
第1骑兵师和党卫军“帝国”师调到第24摩托化军的右翼。  
   1941年8月的最后一天,第2装甲集群的第24摩托化军占领了一个大型桥头堡,它从诺
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经索比奇,一直延伸到科罗普。由于连续的进攻和敌人日益增强的
抵抗,该军的装甲实力迅速下降。第3装甲师仅剩下34辆可使用的战斗车辆,位于诺夫哥罗
德-谢韦尔斯基桥头堡中的第4装甲师还剩下52辆。强大的第1高射炮兵军(冯·阿克斯特尔
姆高射炮兵上将)的前调,是对第24摩托化军及时有力的加强。在抵御苏军坦克冲击时,
重型高炮连常常是最后的救兵。  
   8月末,第2、6、17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群均已占领可直捣东乌克兰心脏的出发地区。
这样,德国陆军就完成希特勒于8月21日为其拟定的关于改变主攻方向的计划。希特勒对这
变更迷恋不舍,指望由此而一举决定战局的胜负。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和古德里安大将是
希特勒这一指令的卓有成效的执行者,而冯·布劳奇元帅和哈尔德大将此时对这一指令能
否行通还深表怀疑。  
  但是,希特勒的计划最后却被一个谁都料想不到的人实行了,这个人就是斯大林。  

  斯大林和他的总参谋部8月底发现,德军似已放弃对莫斯科的突击,将进攻方向转向了
乌克兰。新组建的、由叶廖缅科中将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相当强大,足以坚守住远
远向西延伸的莫斯科防御圈的左翼阵地。自8月26日起,该方面军对德第2装甲集群的东翼
连续实施了突击。  
  现在,斯大林做出了一项对我军取得基辅会战的胜利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决定。8月底
,他命令“西南方面军”立即停止撤退。部队要返回原地,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杰斯纳河
、苏拉河和第聂伯河防线。正在撤向东部顿涅茨地区的物资,要坚决运回西部地区。要动
员城乡居民到前方去修工事。一批又一批的师从俄罗斯帝国的遥远地区源源开来。它们将
进入杰斯纳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大突出部地区,要塞城市基辅便位于该突出部的顶端。  

   9月初,共有28个兵团被斯大林派往这一地区,奉命加强“西南方面军”。这28个兵
团,在不足3周的时间内就将不复存在了。  
   
 

--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尤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91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