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信区: Green
标  题: 基辅会战(会战)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Fri May 27 10:03:10 2005)

维尔纳·豪普特 [德国] 
                       第四章 基辅会战 
从杰斯纳河到罗缅河  
   9月1日, 第17集团军克服了苏军在克列缅楚格附近意外微弱的抵抗后,建立了桥头堡
。此时,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对形势作了如下分析:  
   “看来,红军西南方面军的第38、26、5集团军的指挥仍是有条不紊和严格有力的。
杰斯纳河以西切尔尼戈夫西北地区的红军,在第2集团军的进逼下,正在对第6集团军的第
聂伯河桥头堡的北翼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此外,红军想尽可能长时间地坚守基辅,也是
第6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受到顽强抗击的原因之一。本集团军群的作战意图之一是,把较强
的敌军牢牢地牵制在杰斯纳河下游。”  
 
  陆军总司令部十分担心进攻莫斯科的计划付诸东流。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对此十分理
解。但他认为,尽管如此,仍必须首先进行基辅会战,以便能够在翼侧不受威胁的情况下
继续向莫斯科实施突击。同一天,他让人向陆军总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
部递送了一份更详细的形势分析报告,对基辅会战的实施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9月1日递送的这一形势分析报告指出,第2集团军第2装甲集群不应只推进到杰斯纳河
,而应越过该河继续进攻。同时应在南方集团军群的编成内进行战斗。普里卢基——罗姆
内一线是此次向南进攻的暂定目标。形势分析报告特别强调指出:  
   “……如果不将东乌克兰境内的敌人歼灭,那么,无论是南方集团军群还是中央集团
军群都将无法顺利地实施作战……南方集团军群业已开始的作战和中央集团军群南翼相应
的行动已有相当大的进展。此时再改而进行莫斯科作战,似乎为时已晚……”  
 
  冯·龙德施泰特元帅以此清楚地表明.他的集团军群已开始一场会战。对这一会战,
陆军总司令部对此仍漠然置之。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想以这个形势分析报告正式迫使陆军
总司令部下达必要的基本命令,以便协调一致地指挥和实施这场会战。南方集团军群参谋
长冯·佐登施特恩步兵上将在9月1日给第2集团军参谋长冯·维茨勒本参谋部上校的私人信
件中,谈及了龙德施泰特元帅的忧虑、想法和对利弊的权衡。他写道:“要想占领莫斯科
,必须击败布琼尼,而且越快越好!”陆军总司令部没有作出反应。这时,冯·龙德施泰
特元帅开始采取行动了,9月4日,他命令第17集团军在建立克列缅楚格桥头堡之后立即发
起进攻,越过米尔戈罗德-卢布内一线;同时命令第1装甲集群沿克拉斯诺格勒-波尔塔瓦一
线推进,这样,这位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就将陆军总司令部置于既成事实面前。  
  陆军总司令部之所以一直犹豫不决,原因在于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目前还处
在危机之中。当陆军总司令部日益清楚地看到,苏联将越来越多的兵力投到杰斯纳河的第
聂伯河沿线时,才承担了这场业己开始的会战的整个指挥权。  
   9月6日,作战处处长通知南方集团军群:  
   “南方集团军群原则上可按原计划实施第聂伯河东部业已开始的作战,然而,陆军总
司令部希望尽快结束这一会战,以便使中央集团军群随后的作战行动不致延误太多的时间
。”  
 
  陆军总司令部从9月6日开始以强有力的姿态参预了会战的指挥。南方集团军群迄令的
行动,虽然原则上获得了同意,但仍有变化,即第1装甲集群不向波尔塔瓦方向,而是向罗
姆内方向进攻,并在那里与第2装甲集群建立联系。第17集团军以其大部兵力掩护东翼,只
以一个军参加会战。  
   9月7日,哈尔德大将动身去乌曼,冯·龙德施泰特元帅的指挥所就设在这里,哈尔德
总参谋长听取了情况汇报,并与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和他的参谋长进行了磋商。这一次磋
商产生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第8号指令。按照这一指令,部队最终将投入这一会战。指令
指出了这次会战的目标:  
   “……从克列缅楚格、涅斯欣和科诺托普地区出发,以两翼包围歼灭尚在第聂伯河中
游和杰斯纳河下游的敌军。”  
 
  至此,基辅会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典型的歼灭战——才算“正式”开始,尽管参
加会战的各集团军都已在会战之中了。德军3个步兵集团军的大部兵力、2个装甲集群(共
计581辆坦克)和第4航空队(203架轰炸机、166架歼击机、39架重型歼击机、60架俯冲式
战斗机和13架侦察机),与苏军的7个集团军展开了一场争夺乌克兰的会战。  
  古德里安大将的第2装甲集群是这一钳形突击的左翼,不过,该装甲集群只能投入一个
军,因为另一个军(第47摩托化军)必须掩护整个左翼。这种不幸的安排根本不是吉德里
安的意思,古德里安情愿不顾翼侧的敌人,以他的两个军向南实施突击,以迅速赢得这场
会战。但古德里安大将的这种意图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实现,因为集团军群司令部不充许第
47摩托化军在杰斯纳河以东实施进攻。集团军群与装甲集群之间的意见分歧越来越大,甚
至发展到有人想解除古德里安职务的地步。  
   9月3日,第2装甲集群就第24摩托化军尔后的行动下达了一项命令。这项简练的命令
称:  
   “敌人正从第2集团军左翼前方向东和东南方向撤退,第2装甲集群应以右翼(第1骑
兵师、党卫军‘帝国师’和第10摩托化步兵师)向该敌发起进攻,第24摩托化军(第3和第
4装甲师)继续向巴赫马奇-科诺托普一线突击……尔后第10摩托化步兵师由科罗普桥头向
南推进……”  
 
  这一天,第1骑兵师的大部兵力正由戈梅利向这里开进,离此尚远。党卫军“帝国”师
目前只有“元首”团到达了阿夫杰耶夫卡地区。“元首”团未等师的大部队到达,冒着飘
泼大雨为第二大的进攻做好准备。第10摩托化步兵师在坚守9月1日夺取的科罗普桥头堡,
但3天来苏军以优势兵力进攻德军阵地。负责掩护杰斯纳河以北的翼侧的第41步兵团被迫与
敌4个师展开激战,第20步兵团第1营甚至被苏军大批坦克合围,但最后终于向北突出重围
,军急令第4装甲师开往科罗普,以扭转那里的局势。  
   9月3日,第3装甲师进展顺利,又获大胜。莫德尔中将派出各个战斗群成功地强渡了
列季河,并于黄昏时与第3步兵团(冯·曼陀菲尔上校)一起攻入克罗洛韦兹。步兵在这一
天抓获了两个对该师下一步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的俘虏,当第6装甲团截获敌人一个运输队并
俘虏了车上的人员时,发现其中一个人是列宁勋章获得者,此人就是奇斯托夫总工程师。
他作为最高苏维埃的全权代表正在杰斯纳河畔领导工事的构筑工作。另一名是当时俄国一
个军司令部的军官,这位军官携带有地图和敌阵地配置图。  
  尽管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第24摩托化军仍于9月4日拂晓发起了进攻。第1骑兵师以急
行军前进,以封闭与友邻的第2集团军第45步兵师之间的缺口。5时,“帝国”师在没有进
行大规模炮火准备的情况下向敌强大阵地发起进攻。  
  由于敌人火力十分强大,第一次进攻受挫,第二次、第三次进攻也均告失利。他们高
喊看“乌拉”再次发起进攻。这一次,由哈尔梅尔党卫军上尉指挥的“元首”团第2营成功
地突破了敌人的防线,此后,该营不顾两翼的敌人,继续向前冲击,追击逃跑之敌,并于
当天下午突然强渡了乌别德河,攻占了敌人的一个师司令部。苏军未出驻地就作了俘虏。
另外,该营还缴获了20门野战榴弹炮。“元首”团第2营的突贯也为黄昏前到达乌别德河畔
的“元首”团第3营(林内尔党卫军上尉)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次进攻解除了位于科罗普周围的第10摩托化步兵师的后顾之忧。同时,由于第4装甲
师突入苏军的翼侧,敌人在科罗普桥头堡的抵抗也瓦解了。苏军开始向谢伊姆河撤退。在
这一地段,第10摩托化步兵师的损失最大,但仍在最近8天里抓获俘虏3700人,击毁敌人坦
克18辆,火炮8门。  
  第24摩托化军9月4日报告,该军自8月25日到9月4日共抓获俘虏1万3千7百人,击毁和
缴获敌人火炮101门,坦克26辆。由于各师只能沿很少几条泥泞的公路运动,因此那些远离
公路的村庄和森林地便成了德军鞭长莫及之地。俄国的小股部队汇集在一起,不断从那里
出发袭击德军的补给线。古德里安大将为肃清后方地区的敌儿曾派出一个由巴赫尔上校指
挥的战斗群,此时该战斗群已抓获了敌散兵游勇1200名。  
  黄昏时,在第3装甲师的地段内取得了近日来的最大战果,莫德尔中将把他的指挥所移
到了克罗洛韦兹学校的楼房里,一架苏联侦察机多次在上空盘旋。指挥所的轻型高炮进入
阵地并向空中发射曳光弹,敌机被击中燃烧并在离学校楼房不远的地方坠毁。该机的飞行
员跳伞后未被抓获,但被机枪击毙。师里的侦察谍报军官冯·德姆·克内泽贝克少尉在搜
寻死者制服口袋时,发现了有关修建莫斯科和布良斯克防空设施的命令,以及一份第24摩
托化军对面敌军部队的详细配置图。  
  他们立即将这一意外收获报告了装甲集群。当标图员判定第3装甲师确定在苏第13和第
21集团军之间的缺口中的时候,古德里安大将和盖尔·冯·施韦彭布格上将都感到十分惊
喜。  
  莫德尔中将无愧于“前进”将军的称号,他命令部队不停地追击敌人并于当晚前出至
谢伊姆河。第6装甲团第2营(蒙策尔中校)和第1侦察支队(齐福格尔上尉)于9月5日6时
发起了攻击。该战斗群一举占领了穆季诺北面的高地。当第3步兵团第2营赶来时,步兵们
高喊着“乌拉”冲进了穆季诺城。不过,俄国人在德军到达谢伊姆河之前不久炸毁了桥梁
。莫德尔和他的师到达了谢伊姆河畔。  
  第3装甲师的突击也改善了右邻第4装甲师的处境,在这里的和在第10步兵师前的苏军
也开始撤向谢伊姆河。党卫军“帝国”师所属各部队逐渐汇集到一起,不停顿地向西南方
向突击,古德里安大将看到敌人在党卫军的迅猛突击面前仓惶而逃。  
   9月6日拂晓,党卫军“帝国”师冒雨继续进攻。“元首”团第1营作为先头部队在姆
耶纳斯附近楔入敌军纵队,并将敌人击溃。这样,通往杰斯纳河畔的马科斯欣的道路就畅
通无阻了。苏军两个重型坦克排企图在这里掩护部队撤过60米宽的河流。“帝国”师被迫
停止进攻,请求航空兵支援。但是,所期待的俯冲轰炸机一直没来。此时正在“元首”团
指挥所里的古德里安大将仍命令部队于14时发起进攻。摩托车营急驰向前,士兵们奋勇当
先,他们突入马科斯欣城,并将顽强抵抗的敌人一步一步赶出城外。  
   14时30分,比要求的时间晚了一个小时,俯冲轰炸机飞来了。飞机发出了震耳欲聋的
轰鸣声,对马科斯欣城进行了俯冲轰炸。德军挥动信号旗、发射信号弹,试图阻止飞机的
轰炸,但徒劳无用。炸弹在冲击的摩托车兵中间和敌人的两个重型坦克排的头顶上爆炸了
。敌我双方两败俱伤,损失惨重。但是,由于苏军损失了坦克排,火力大减,被迫放弃了
抵抗……  
   “元首”团第14连连长弗兰克党卫军少尉和党卫军第2高炮营第2连连长伦特罗普党卫
军中尉,趁这个机会,带领4名士兵穿过这座燃烧着的城市,扑向铁路桥,排除了炸药包,
接着占领了杰斯纳河南岸。在这同一瞬间,苏军也认识到,如果党卫军夺取了桥头堡,他
们将陷入险境。于是,使用重炮和迫击炮一齐向大桥开火。德军的其他各班无法跟上,只
有这么几个孤立无援地呆在南岸。他们身体紧贴地面,坚持待援。直到夜幕降临,两门自
行火炮和几名摩托车兵才得以通过大桥。  
   9月6日,第4装甲师的进攻也取得进展,第35装甲团占领了巴图林,但由于苏军将桥
梁炸毁未能渡过谢伊姆何。在其左侧作战的第3装甲师,在这一天也未能渡过该河,该师虽
然企图在各个地段上都取得进展,但是由于敌人相当强大。各战斗群只到达了谢伊姆河,
未能渡过河。  
  古德里安大将以其第24摩托军突入敌人一个缺口之中,不过现在他发现,该军已处在
危险之中,敌人有可能从东面打过来,将它与其他部队分割开来。“大德意志”摩托化步
兵团(冯·施托克豪森上校)虽然位于第17和第3装甲师之间,但是也无力保障日益延长的
翼侧的安全,9月6日,该团接到占领格卢霍夫以保障翼侧安全的命令。与此同时,第10摩
托化步兵师受命撤离迄今的战线,开往东面。  
  作为进一步的加强措施,第1高炮军作为第24摩托化军的东翼,进入第48摩托化军后面
的阵地。第1高炮军军长冯·阿克斯特黑尔姆上将命一个高炮团留在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
基两侧掩护杰斯纳河渡口,另一个团随第24摩托化军跟进。  
   9月7日,德军各师终于到达谢伊姆河南岸,第3装甲师克勒曼上校的战斗群在梅尔尼
亚附近强渡谢伊姆河成功。第394步兵团第1营(哈斯少校)将桥头堡的纵深扩大到了3公里
。工兵即刻赶来架设军用桥,到第二天凌晨4时桥已架好。第4装甲师的第33步兵团在米特
申基附近也建立了一个桥头堡。第79工兵营冒着敌人猛烈的空袭架起了一座桥。  
  这样,第24摩托化军便有充分把握于第二天从这些桥头堡发起突击。9月7日黄昏时,
中央集团军群下达了向罗姆内方向突击的命令。命令指出,第24摩托化军右翼在与第2集团
军建立联系后,应在博斯纳-罗姆内一线停止突击。古德里安大将于9月7日夜间签署了一项
命令,其中有一段称:  
   “在第2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北翼当中的苏第5和第21集团军,为掩护其侧翼,试图在
谢伊姆河畔及其南部建立一道防线。第2集团军左翼已渡过杰斯纳河,进抵博尔斯纳。第2
装甲集群应继续向博尔斯纳-罗姆内一线进攻,以阻止第2集团军当面之敌向东撤退。  
 
  第24摩托化军所属各师应强渡谢伊姆河,继而向博尔斯纳-梅德韦斯赫一线进攻,夺取
博罗斯纳河和罗缅河上的桥头堡……。”  
 
  在进攻发起之日的傍晚,第24摩托化军的情况怎么样呢?在右翼战斗的党卫军“帝国
”师终于粉碎了敌人在马科斯欣附近的顽抗,正面以“大德意志”团、“元首”团和摩托
车营在普拉奇附近实施突击。第4装甲师正由米特申其出发向巴图林突击。第3装甲师突击
了涅列夫基北面的敌军阵地,已到达克拉斯诺波列-波波夫卡公路。  
  现在,苏第5集团军司令部发现,德军装甲部队已出现在它背后。波塔波夫少将请求布
琼尼元帅,在德军切断这条公路时,批准他的集团军向东撤退,布琼尼元帅,这位国内战
争时期从不知退让的老勇士,终于认识到了他的军队所面临的危险处境,同意撤退。这时
,莫斯科大本营进行了干预。斯大林严厉禁止任何部队撤退。他把在德第3装甲师的突击下
与“布良斯克方面军”失去联系的第21集团军(库兹涅佐夫中将)拨给布琼尼元帅指挥。
斯大林确信,这样一来,布琼尼就有了足够的部队去阻止古德里安的推进。斯大林由于对
布琼尼提出的撤退建议无法理解,很快失去了对这位老哥萨克将军的信任。几天以后,布
琼尼便被斯大林免职了……  
  从9月9日起,盖尔·冯·施韦彭布格的各师开始越来越多地以追击形式向前推进。党
卫军“帝国”师沿马科斯欣-巴赫马奇公路前进。其所属各团交替前进,9月10日拂晓,由
库姆党卫军少校指挥的“元首”团便攻人巴赫马奇。第4装甲师在俯冲轰炸机进行火力准备
之后向戈罗季谢发起突击。第35装甲团第1营和第12步兵团首先攻入该城。第3装甲师以弗
兰少校的先遣支队向罗缅地段发起进攻。该支队突袭并夺取了科拉布托沃的各座桥梁,坚
守桥头堡直到冯·曼陀菲尔上校的后续战斗群于夜间到达这里。  
  在这一天夜里,第3装甲师的官兵们明白了,他们的将军为什么命令他们不停顿的一直
前进,尽快与由南方开来的己方装甲师汇合,现在连普通士兵也预感到,他们将为在某地
合围布琼尼的部队贡献力量。  
  夜间,坚守在科拉布托沃的第3装甲师的先遣支队接到了发起进攻的命令:  
   “……弗兰克指挥的先遣支队于1941年9月9日夜间向罗姆内实施突击。”  
 
   9月10日,天空乌云密布。一场暴雨转眼间使公路和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许多车辆陷
在泥潭之中,只有靠牵引车才能将它们拖出,摩托车的驾驶员只有用右手紧紧抓住卡车的
后挡板,车子才能前进,弗兰克少校的先遣支队尽管遇到了这种无法形容的困难,但仍没
有停止不前。虽然队形已七零八落,但仍在缓慢开进。  
  第1侦察支队的装甲侦察车和第6装甲团第8营的P-IV型重型坦克行驶在最前面,在将近
中午的时候,官兵们在一座犹如海中孤岛一样的山岭的东北麓看到罗姆内的房屋。驾驶员
加大油门,坦克、装甲侦察车和摩托车冲上罗缅河的第一座桥梁。用反坦克壕和铁丝网来
保障其河岸纵深安全的苏军,被突然出现的涂有铁十字标记的车辆吓得目瞪口呆,以致于
未能进行认真抵抗。  
  德军没有停止前进,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冲上布尔什维克罗缅河上的大桥,几分钟
以后就从西北面攻入了罗姆内。他们没有停留片刻,横穿罗姆内城,突至该城另一端的苏
拉河桥前。当战斗车辆抵达敌岸时,苏军仿佛才从昏睡中清醒过来。  
  霎时间,苏军从这座清洁的城市的各个角落出现,他们向德军行军纵队射击,袭击单
个车辆,伏击侦察小组和突击小组。当下午克勒曼上校的行军纵队赶来时,战斗才逐渐平
息下来,德军开始有计划地搜查住宅区。这时,苏军的飞机来了。尽管天气不好,强击机
和低空飞机仍对该城进行了轰炸,并以航空炮和机枪射击德军。炸弹夷平了房屋,黄昏时
,罗姆内已变成一片火海。在夜幕降临之前,苏军对这座灾难沉重的城市进行了25次轰炸
。  
  夜间,阴雨连绵,第3装甲师的官兵们都已精疲力竭。但是苏军小股部队仍不断在这座
还在燃烧的城市四处袭扰,搅得他们不得安宁。由于卡车无法在泥泞的公路上行驶,给养
断绝了。此时,莫德尔的部下大概没有时间思考这一段史实:1708年12月,罗姆内曾是瑞
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的大本营,翌晨,他的陆军在波尔塔瓦遭到了彼得大帝的歼灭性打击。
  
   9月10日,古德里安大将前往第3装甲师。在这里,他不仅收到了各军、师的战报,而
且也接到了集团军群的指令。指令指出:由于天气不好,预计第1装甲集群只能缓慢前进。
因此,第2装甲集群必须越过本来应是南方攻势终点的罗姆内,推进至洛赫维察。  

 
第2集团军的进攻  
  第2装甲集群下辖的第24摩托化军侥幸在9月3日——如前所述——遇上了敌人兵力薄弱
的地段。与此相反,其右邻的第2集团军却碰到了部署在绵亘正面上的数量庞大的敌人,只
有第260步兵师成功地实施了一次大胆的深远突击,强渡杰斯纳河,并接着在切尔尼戈夫东
南方向建立了一个桥头堡。这样,该师的3个团就象一把利剑插入了苏第5集团军的防线。
  
  苏第5集团军司令部企图摧毁切尔尼戈夫东南方向的桥头堡,为此,集中了第15和第6
6步兵军所属各师。苏军从东面实施的进攻对我尤为危险。在东面,苏军尚有10个步兵师和
3个骑兵师,正对已进抵杰斯纳河北部的德第131和第293步兵师发起攻击。德第2集团军命
第45步兵师急速越过戈梅利前出至苏第5集团军左翼,从而使苏军失去在这里达成突破和从
东北方向突破德军战线的可能性。  
  这时,德第24摩托化军再次发起了强有力的进攻,从而减轻了第2集团军左翼所受到的
压力。当第10摩托化步兵师和党卫军“帝国”师到达科罗普周围地区时,苏第67步兵军为
免遭包围匆忙后撤。9月5日,第2集团军当面的苏军开始撤退。  
  为支援第2集团军向前推进,第2航空队司令官凯塞林元帅此时投入了强大的第2航空兵
军(勒尔策尔航空兵上将),9月初,由于天气不好,几乎无法作战。德军轰炸机、战斗机
和歼击机中队一直还没有痛痛快快地行动过。现在,德军的飞机直接参加了地面战斗,空
军的参战尤其是使位于受到威胁的桥头堡中的第260步兵师有了行动自由。俯冲轰炸机和战
斗机迫使一批又一批发起冲击的苏联步兵转入防御。随即工兵便在48小时内架起了一座横
跨杰斯纳河的军用桥。  
   9月6日,德第2集团军司令部下达了在全线发起进攻的命令。这是一个雨天,拂晓,
战斗机和炮兵连向南实施了火力突击。第13、43军和第35军级司令部,将从右至左的第17
、134、260、131、293、112和第45步兵师同时投入战斗。苏第5集团军的抵抗出人意料的
软弱。因为它担心,在这一天,它的背后会遇到盖尔·冯·施韦彭布格的坦克的攻击。因
此,急忙从正面抽掉部分师调整往东面。  
  在这第一个进攻日的黄昏时分,德第2集团军已取得很大胜利。右翼第13军的第17和第
134步兵师迄今仍坚守在铁路和公路枢纽切尔尼戈夫西北的阵地上。友邻第260步兵师粉碎
了敌人在维布利前面的抵抗,正顺利地向西南方向推进,英勇的施瓦本师的先头部队在这
一天黄昏时,到达了阿尼索沃对面的切尔尼戈夫-基辅公路。  
   9月6日凌晨,第43军的第131步兵师就已渡过杰斯纳河,占领了维布利桥头堡,现在
在第260步兵师的左侧向南突击,第293和第112步兵师正在杰斯纳河以北向该河逼近。第1
12步兵师很少遇到敌人的抵抗,于黄昏时分就到达了杰斯纳河畔。第45步兵师正在该师后
面向南行进。  
  从这时起,梅纳地区的敌军就陷入了第35军级司令部和由东向西进攻的党卫军“帝国
”师的钳形突击之中。苏军放弃抵抗,于9月7日继续南撤,第43军在这一天也渡过了杰斯
纳河,并以第131步兵师向南实施深远突击。苏军在切尔尼戈-涅任铁路线沿线仓促设防固
守。  
  国防军统帅部的报告对上述情况作了如下报道:  
   “在东线的中央,德军经过艰苦奋战到达了这条河的沿线。在泥泞不堪的道路和沼泽
地上,人们耗尽体力才将弹药和给养及时送到前方,从而保证了战斗行动能按计划进行。
强大的苏军部队被我击溃,丢下许多尸体,仓皇逃遁。”  
 
  苏第5集团军北部防线的情况在明显恶化。在此期间,德第6集团军在宽大正面上自西
向东发起进攻,迫使苏军撤向东方的狭小地区。苏军瓦解的端倪已能觉察。甚至于连政治
委员也不能再牢固地控制其部队了。倒戈者与日俱增。向前推进的德军沿途发现了大量被
苏军丢弃的轻武器、来不及运走的装备和翻倒的火炮、拖拉机。毫无疑问,坚守基辅的敌
军已发生动摇。  
  苏军撤离杰斯纳河南岸后,于9月8日开始沿切尔尼戈夫-涅任铁路线设防。现在只有切
尔尼戈夫城这个向北伸出最远的支撑点掌握在苏军手中。在北边进行防御的苏第62、200、
232步兵师一部已从南面抵近这里并与第17步兵师建立了联系,因此,切尔尼戈夫仅在东南
方向有一条与苏第5集团军主力进行联系的狭窄通路。  
  苏第5集团军司令部认识到了形势和危险性,于9月9日下令实行总退却。敌军企图摆脱
追击的德军师,部分部队开始向东南方向逃窜。德军穷追不舍。战斗异常激烈。只有当狂
热的苏军确实打完了最后一发子弹,战斗才会暂时地停歇。森林地、沼泽地和有枞树丛的
地形有利于防御者。几天来阴雨连绵,所有道路均已泥泞难行,我军的重武器几乎都无法
运上来。车辆陷在泥潭里不能自拔,唯有忠实可靠的军马能拖曳着炮车、给养车和弹药车
随部队前进。伤员的救护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  
   9月9日,切尔尼戈夫落入德军之手。第17步兵师(洛赫中将)击溃当面的苏军。从西
面攻进了该城。已经包围切尔尼戈夫达数天之久的第134步兵师(冯·亨豪森中将)从北面
和东面发起了进攻。第260步兵师(施密特中将)以一部兵力由南面转而向这里突击。这样
,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特地区东南边缘上的最重要城市)的命运就注定了。  
  与此同时,苏第5集团军下一步的命运已不难预料。苏军防线被割裂成许多段。德军4
3军(海因里希步兵上将)正好插入沿铁路线推进。尽管苏军在局部地区还不时以各种形式
进行抵抗,但基本上已失去统一指挥。苏第5集团军的第5、21和第37师已七零八落,仅有
一些战斗群还在德第2集团军地段前进行战斗。9月10日,第2集团军司令官、大将冯·魏克
斯男爵给其部队下达了一项命令:  
   “……敌人的顽强抵抗、低劣的道路和持续不断的大雨,没有能够阻止你们前进……
你们的这次进攻,为几天内即将开始的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先决条件。敌人被我们从
四面八方包围在这里,并加以歼灭……我知道,你们在经过艰苦奋战之后理应得到休息。
但现在,这次会战的胜利取决于第2集团军的步兵师能否迅速地击溃、打退并歼灭还在顽抗
的敌人。每一个小时都是宝贵的,都决定着胜利的大小。因此,必须全力以赴投入这次会
战……”  
 

 
基辅北部之战  
  现在,该轮到冯·赖歇瑙元帅的集团军全力以赴了。为使第2集团军顺利通过杰斯纳河
中游,陆军总司令部要求第6集团军迅速在基辅北面渡过第聂伯河。第6集团军司令部认为
,由于基辅两侧形势紧张,它目前无力这样做,并希望最好由第2集团军在切尔尼戈夫附近
发动一次进攻,为第6集团军打开前进的道路。  
   9月1日,德第51军(赖因哈德步兵上将)的第111步兵师和第98、113步兵师一部坚守
在加尔诺斯泰波尔附近的桥头堡中,在已被烧毁的大桥的东面,步兵们在纵深达7公路的沙
滩地和草地上构筑了简易工事。苏军以优势兵力实施连续冲击,企图摧毁该桥头堡。苏军
从左至右展开的兵力有第28、135、124步兵师,第19、41坦克师和第228步兵师。双方寸土
不让,展开异常激烈的战斗。9月的头4天里,德第111步兵师第50步兵团处在苏军坦克冲击
的中心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第6集团军司令官在1941年9月1日的一份简短命令中,对基辅北面的桥头堡的意义作了
清楚的说明。  
   “第聂伯河桥头堡的官兵们!你们在进攻、防御和艰苦的作业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凌厉的攻势建立你们的业绩吧!每个人必须知道,我们正在开辟通往德国最后胜利的道
路!”  
 
  该集团军从9月3日开始加强桥头堡。第98和第113步兵师利用橡皮艇和由工兵架设的便
桥渡过河。第262步兵师的先遣支队也在同日渡过河。第17军的第56、62和第298步兵师从
西面和西南面接近了加尔诺斯泰波尔西面的第聂伯河。  
  第51军在实施了短暂的炮火袭击之后,由桥头堡发起了进攻。苏军顽强抵抗,毫不退
缩,这时,第51军的左翼成功地击溃了苏第228步兵师,迫其缓慢地向东撤退。第98步兵师
在正面上向苏军发起进攻。其右邻第262步兵师在集中兵力向东南方向突击。该方向上多为
遮蔽地,茂密的松树与一人高的王米搀杂交错,妨碍了部队的快速前进。苏军常常隐藏起
来并进行巧妙伪装,他们先让德军从其身旁过去,然后从背后向他们开火。  
   9月5日,德第262步兵师(泰森中将)突入苏第228和第171步兵师之间的缺口。此后
苏第171步兵师又恢复了同其友邻的联系,但同时却失去了与其左邻第124步兵师的联系。
这样,德第262步兵师得以出敌意外地大踏步向东南方向推进。  
  负责防守这一地段的苏第37军司令部看到形势危险,急令配置在奥斯捷尔和莫罗夫斯
克之间的第20坦克师和第35步兵师撤过杰斯纳河。但为时已晚。  
  德第262步兵师抓住良机,快速东进。到9月6日黄昏时,其强大的突击队已到达莫罗夫
斯克附近的杰斯纳河。该师是第6集团军中第一个到达杰斯纳河的兵团。但勇敢的军官和士
官们不以此满足,决心乘胜前进。部队以班为单位乘坐橡皮艇渡河。9月7日天刚蒙蒙亮,
第262步兵师的大部兵力就已到达河东岸,占领了位于莫罗夫斯克和古塔图曼斯卡亚之间的
一个狭长的、向东突出的桥头堡。  
  在该桥头堡南面很远的地方,第111步兵师也在向杰斯纳河前进。第51军企图充分利用
这一有利时机,为此,它急忙从第聂伯河西岸调来了第62步兵师。第62步兵师的先遣支队
9月6日就已前进至第262和第111步兵师之间的杰斯纳河沿线。9月7日,第62步兵师主力随
后抵达这里,同一天,第79步兵师的一些营也渡过第聂伯河。  
  苏军这时还根本没有判断出业已开始的歼灭战的整个规模。他们准备不惜任何代价坚
守基辅。为此,他们加强了位于杰斯纳河畔的奥斯捷尔两侧的防线,甚至从切尔尼戈夫西
南地区调来了部队。  
  苏军部队的这一调动改善了位于杰斯纳河西岸的德第98步兵师的处境。其所辖各团转
而向北进攻,在从莫罗夫斯克到切尔尼戈夫的中途夺取了斯莫利诺。第98步兵师击退了许
多苏军部队,继而与自北向南进攻的第17步兵师对这些苏军形成夹击之势。苏军的这些部
队——4个步兵师的部分部队——在尔后几天里,被德军的这两个师在一次小型合围中全部
歼灭了。  
   9月8日拂晓,敌人实施了局部反突击,苏第20坦克师的突击点恰好是莫罗夫斯克以南
第262与第62步兵师的接合部。德军奋力抗击敌人的这次强大反突击。当时,部队在得不到
固定补给的情况下,连续战斗了8天,在前沿作战的步兵连有一星期之久没有吃上热食。 
 
   9月8日,苏军进至杰斯纳河。但此后,德军的抵抗加强了。勇敢的德军军官和士官率
领士兵发起冲击。黄昏时,零散人员和伤员在后方阵地集中起来,组成战斗群和预备队,
从敌人突破地段两侧向前沿运动。炮兵被补充了弹药,第一批步炮和反坦克炮被运过了杰
斯纳河。  
   9月9日,德第262步兵师实施反击。其所辖各营不顾重大伤亡,英勇地向东北方向进
攻,攻占了奥利宾,俘敌350人,从而在敌进攻正面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苏军开始撤退,
放弃了靠近基辅至切尔尼戈夫公路的科谢列茨地区。  
  第51军已预先将第79步兵师调到奥斯捷尔,命该师向第262和第62步兵师之间推进,充
分利用已取得的战果,乘胜追击仓皇溃逃的敌人。同日,第62步兵师得到了第164步兵团第
2营的加强,开始直接从奥斯捷尔向科谢列茨推进。  
   9月10日黄昏,第51军各师均在向切尔尼戈夫-基辅公路挺进。向北进攻的第98步兵师
与第2集团军的第17步兵师建立了可靠的联系。溃散的敌军向西退入沼泽地区,但又遇上了
德军第98侦察支队和歼击队。鉴于第2集团军的第260和第131步兵师向南突击,该集团军司
令部即命令第260步兵师停止前进,以肃清尚在公路两侧的苏军第200步兵师残部。  
  德军第262、79和第62步兵师(从左至右)迫使敌人向东撤至公路,有的则撤过公路。
第79步兵师占领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宽大公路,9月10日,第62步兵师曾在科谢列茨附近越过
这条公路。奉命在这里防守的苏第9机械化军溃败后,被迫撤向奥斯捷尔河以北。  
  苏第9机械化军被赶到一个狭窄地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有秩序地撤到公路和铁路
枢纽涅任去。而在此期间,德第2集团军已从北面突人该军的翼侧,迫使该军不得不对三面
进行防御。第79和第62步兵师跨过宽大公路向东方突击,为第262步兵师迅速接近创造了条
件。梅茨格少校指挥的第4282步兵团第1营控制了科普季与谢梅尔之间的公路,师长泰森中
将亲临该营视察。正当梅茨格少校向他汇报情况时,北面出现了有铁十字标记的车辆。来
的是德第131步兵师的侦察小组。  
   9月11日,自西向东进攻的第6集团军与由北向南突击的第2集团军在第二个地点会合
了!第6集团军依靠自己的力量不仅强渡了第聂伯河和杰斯纳河,而且赢得了参加基辅大会
战所需要的行动自由。  
  冯·赖歇瑙元帅下达的一项命令对这一战果作了如下评价:  
   “在南方战场上,决战的时刻已经到来。从南至北,德军到处都在给敌人以歼灭性打
击。  
 
  在我集团军北翼,勇猛的第51军渡过第聂伯河和杰斯纳河实施了决定性的突击。他们
的卓著成绩是在克服了极为困难的地形,战胜了地面和空中的敌人之后取得的,应受到最
高嘉奖。苏军完全没有料到这一进攻如此神速,因而被彻底击败。现在,通往新的行动的
道路已经打开。  
 
  第6集团军的官兵们,这一切已向敌人表明,你们并没有因过去一个月的艰苦奋战而疲
惫不堪,反而越战越强了。  
 
  红军南部战线已处在崩溃的前夜。  
 
  现在,胜利和嘉奖正向你们的快速行动和果敢精神招手。  
 
  前进!向敌人冲击!”  
 

 
由杰里耶夫桥头堡实施突破  
   8月28日20时,南方集团军群就“下一步巴巴罗萨作战行动”发布了第7号指令(指挥
处第1850/41号文件:绝密)。指令的第一点分析了整个敌情,估计苏军可能撤离第聂伯
河地段,因此集团军群应立刻实施追击。现将指令的其余各点摘要如下:  
   “2. 在这种形势下。应最大限度地发挥部队的积极性。进攻时不要顾及补给问题。
  
 
   3. 因此我命令,第1装甲集群、第17和第6集团军立即转入进攻。为此特作如下具体
规定:  
 
   ①进攻时,不要相互依赖,无需顾及友邻。部队一旦渡过河,即应首先建立战术桥头
堡。  
 
   ②在取得胜利的地方,必须以所有运输工具和补给品建立重点补给站。  
 
   ③应利用一切就便器材,在尽可能多的地段——象敌人过去多次做过的那样——强渡
第聂伯河。  
 
   4. 各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的任务是:  
 
   ①第17集团军:克列缅楚格及其南面为渡河的重点地段。在建立战术桥头堡后,应毫
不迟延地向前突击。以建立集团军所需的桥头堡……  
 
   ②第6集团军:……  
 
   ③第1装甲群:……装甲集群的其余部队必须尽早赶到克列缅楚格南面,视情况的发
展,装甲集群的任务将是,向哈尔科大方向突击,拦截东撤之敌,情况许可时,还可与第
2装甲集群协同作战;第2装甲集群已于8月27日在科诺托普附近的诺哥罗德-谢韦尔斯基以
南的地段渡过杰斯纳河,现正向南发展进攻。”  
http://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kiev_campaign/001.jpg
图:第17集团军的第聂伯河桥头堡 
1941年9月初,德第52军(军长是冯·布里森步兵上将)守卫在杰里耶夫卡桥头堡中。在尔
后几天里,苏军向杰里耶夫卡东北防线调遣了大量部队。因此可以判定,苏军决不想放弃
这一地段,而是决心要夺回该桥头堡。  
  德军认识到了处境的险恶,遂奋力加设坚固的桥梁,以使更多的部队进入桥头堡。同
时还计划,让第1装甲集群出发,向东面的波尔塔瓦方向进攻,为此决定架设一座载重8吨
的军用桥。  
  第700工兵团团长受命负责完成上述任务。由他指挥的有:  
  第902强击艇司令部(装备有73艘强击艇);  
  第50、97、100、157、176、651和658工兵营;  
  第4、8、9、13、16、97、99、100、111、125、176、209、298、2/410、537、539、
602、610、612,630、639、660、667、672、995、2/60舟桥纵列;  
  第51、403建筑营,“托特组织” [ 译者注:“托特组织”是德国工程师和公路总监
弗里茨·托特于1938年建立的一种组织,担负“西部堡垒”和其他重要军事工程的施工任
务。 ] 第59大队;  
  第551筑路营。  
   9月2日,德军开始架桥。为了阻止苏军加强兵力,在这一天德国空军以强大兵力攻击
了苏军的后方交通线。轮番的轰炸,使克列缅楚格-波尔塔瓦和克列缅楚格-皮布内铁路线
多处损坏,陷入了瘫痪状态。  
  工兵在很短时间内就准备好了所需要的渡船,以将器材输送过河。9月2日黄昏,便在
杰里耶夫卡北部的支流上架起一座桥。但这时发现用来铺设木板道的木板不够用。要通过
“蜗牛岛”上的一段沙滩地,木板道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车辆就无法行驶。直到9月4日木
板才运到,然而就在当天晚上,工兵指挥官就报告说1253米长的大桥已经竣工并可交付使
用。9月8日,当进攻开始时,该桥已改建成载重16吨的大桥。改建工作是工兵在3小时45分
钟之内完成的。  
  这些天,第52军在32公里宽的正面上进行了极为艰苦的防御战。第76步兵师(德·安
格利斯中将),配置在右翼,位于沃尔斯克拉河河口到普拜鲁之间。截至9月10日,该师在
这里抗击了苏第14、28、34骑兵师、第47坦克旅的进攻。苏军暂时在普拜和奥济奥尼之间
达成了突破,但后来,又被德军猛烈的突击击退了。德第97轻装师(弗雷特尔-皮科少将)
配置在战线的中央。在其当面展开的是苏第3骑兵师、第37和第110坦克旅。敌人频繁向该
师右翼发起进攻,第204轻装步兵团顽强抗击,守住阵地。截至9月13日,德军第97师共击
毁苏军坦克138辆,第10O轻装师(赞纳少将)为该军的左翼,其当前是苏第199、300和第
304步兵师。后来,苏第132坦克旅在克列缅楚格-波尔塔瓦铁路线附近出现。德军轻装步兵
同驶来的苏“T-34”型坦克、“I型战斗车”进行了战斗。在最初10天里,第52军击毁了1
76辆苏军战斗车辆。为改善该军的处境,集团军想尽了一切办法。最后,命第57、295步兵
师通过杰里耶夫卡大桥,进入了桥头堡。  
  在此期间,第52军左邻实施的进攻也取得了进展,9月4日,第11军(冯·科茨弗莱施
步兵上将)所辖第101轻装师(布劳纳·冯·海德林根中将)、第125步兵师(施内肯布格
尔中将)和第239步兵师(诺伊林中将),在沃罗夫斯科沃两侧强渡了第聂伯河。在德军第
一波兵力渡过河不久,工兵们就在沃罗夫斯科沃附近架起了一座载重8吨的军用桥。  
  第617工兵团团长冯·阿尔芬中校辖有第73、74、260、257、239工兵营,第109建筑营
以及第107帝国劳工队。同日,工兵和劳工又运来架桥器材,架起了往返通道,排除了“堤
坝岛”上的地雷,进行了监视河流的工作。  
  第11军3天内出击至从河口的克列缅楚格-波尔塔瓦铁路的普肖尔河一线。该军的翼侧
师第101轻装师在加列什奇纳火车站附近,与右邻第52军建立了联系。第11军已于9月7日命
令部队由行进间强渡普肖尔河。第125步兵师在苏军还未来得及炸毁肖尔河铁路桥之前,即
以强攻夺取了该桥。该师不停顿地向西北方向推进,到达克列缅楚格右侧。  
   9月7日,第239步兵师通过由第125、239工兵营架设的载重8吨的军用桥渡过普肖尔河
,从东面对克列缅楚格实施了正面进攻。该军组建了一个战斗群。该战斗群由冯·阿尔芬
中校指挥,下辖第125和第239步兵师的各1个营,第125步兵师的1个步炮连、1个自行火炮
连、第260工兵营、第109建筑营和3个舟桥纵列。  
  德军横渡普肖尔河使苏联人大吃一惊。苏联人失算了。他们将大量的师用于对付德军
52军,从而削弱了它在克列缅楚格的防线,在克列缅楚格城中和河岸上,苏军仅部署有第
297步兵师。尽管远在卢布内的苏军第38集团了司令部立刻命令第300步兵师出击列什奇纳
地段西渡普肖尔河,但为时已晚。  
   9月7日夜间,在克列缅楚格以西的塔布里什切附近,由萨克斯中将指挥的德第257步
兵师趁着夏季明亮的月光,在4000米宽的第聂伯河南岸开始了进攻的准备工作。集团军将
强大的炮兵包括迫击炮连,调进该师的地段内。第257和第295工兵营,以及第73工兵营第
1连和一个舟桥纵列,在晨雾中将68艘强击艇和150个橡皮舟放入水中。  
   6时整,塔布里什切两侧响起了雷鸣般的炮声。野战榴炮和迫击炮炮弹拖曳着火蛇飞
向敌岸,弹道划破了晨空。与此同时,强击艇发动机也一齐轰鸣起来。第457和第477步兵
团的官兵跃身跳上强击艇和橡皮舟。敌人被突如其来的猛烈炮火炸得晕头转向,还未来得
及抵抗,德军步兵和工兵就已经登陆。  
  敌人在各处的抵抗强弱不一,因此,德军在一些地段进展顺利,而在另一些地段却进
展缓慢,在这些地段,苏军在狂热的政治委员的指挥下顽强抵抗,直到打尽最后一颗子弹
。因此在右翼,第457步兵团第2营在冯·卡普里维上尉指挥下,为夺占克里武希村不得不
进行了数小时苦战,直到最后占领该村。9月8日天黑前,第257步兵师建立了一个纵深5公
里,宽12公里的桥头堡,俘获苏军1000人,而自己仅有轻微的损失。  
  夜间,大雨滂沱,几分钟之内,第聂伯河北岸附近的沼泽地带就变成了一片泥潭。我
军几乎无法运动。由于只剩下一小部分强击艇可供使用,因此,前送重武器既不适宜,也
根本不可能。拂晓时,桥头堡战斗打响了。出人意料之外,敌人的防御比前一天更加顽强
了。苏军以20倍的优势兵力向位于先头的第475步兵团第5连(罗森布罗克上尉)实施突击
,使该连在沼泽中根本无法继续前进,被迫在穆德罗夫卡附近停了下来,而别恰诺耶附近
的德军在下午却成功地与前进到克列缅楚格北面的第239步兵师建立了联系。  
  这时,苏军认识到了克列缅楚格北部正在形成的危险态势,遂将第212机械化师调到第
297和第300步兵师之间。这样一来,敌人虽然暂时加强了它的防线,阻止住了德第257步兵
师的进一步推进,但是,当苏军最后一批部队觉察到已被德军包围之后,克列缅楚格的守
军便放弃了战斗,该阵地不战而落入德军之手。  
  由于攻占了克列缅楚格,德第17集团军为继续向第聂伯河彼岸进攻赢得了基地。9月9
日,第11军工兵指挥官接到了在克列缅楚格附近架设一座载重16吨的军用桥的命令。为此
,第17集团军司令部决定,拆除第11军目前在沃罗夫斯科沃附近架设的桥梁。9月10日,第
11军给冯·阿尔芬中校下达了如下命令:  
   “第611工兵团自15时30分开始拆除目前的这座军用桥,将其运往克列缅楚格,用于
架设载重16吨的桥。”  
 
  第73、74工兵营,第107帝国劳工队和18个舟桥纵列,按照规定时间开始作业,到9月
11日中午12时,2OO米长、载重16吨的桥就已横跨在克列缅楚格附近的河上。  
  这样,第17集团军司令部就有了渡河的可靠通道。第48摩托化军受命于9月11日通过该
桥并作好继续进攻的准备。夜晚一片漆黑,第9、13、16装甲师和第16、25摩托化步兵师冒
着倾盆大雨通过了这座长长的大桥。第14摩托化军的第14装甲师、第60摩托化步兵师和第
198步兵师在杰里耶夫卡附近渡过第聂伯河,第1装甲集群主力也到达大河彼岸。  
  按照南方集团军群的意图,第1装甲集群不应直接参加业已开始的合围战,南方集团军
群9月4日的战争日志这样写道:  
   “在占领桥头堡后,第17集团军应竭尽全力尽早向北方米尔戈德-卢布内(这里是主
突击方向)一线推进,以便与已越过列特基-涅任一线、正在加紧向东南方向进攻的第6和
第2集团军的兵力协同歼灭第聂伯河中游和基辅东部之敌。掩护第17集团军深远东翼的任务
,将由越过克拉斯诺格勒-波尔塔瓦的第1装甲集群承担。”  
 
  陆军总司令部将这一计划作了变更。它想将第1装甲集群作为封闭合围圈的主要集群来
使用。南方集团军群9月11日的战争日志谈到了这一使用计划:  
   “……得到几个步兵师加强的第1装甲集群,在克列缅楚格桥头堡,向罗姆内-苏拉河
河口一线进攻。第2装甲集群的快速兵力应向巴赫马奇-罗姆内一线进攻。任务是渡过罗缅
河和通过苏拉河地区,插到第2和第6集团军当面敌军的背后,并将其歼灭。  
 
  第17集团军主力向波尔塔瓦-哈尔科夫方向推进,以掩护东翼……”  
 
  装甲部队的这种使用计划符合陆军总司令部的意图,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早在两天前
就已将此计划列入给各集团军司令部下达的第8号指令中。照此指令,第1装甲集群转而向
西边的苏拉河进攻、封锁罗姆内与卢布内之间的苏拉河地段,最紧要的任务是,阻止苏军
肯定将实施的突围并将其牵制在此,直到第17集团军的步兵师抵达这里。此后,装甲部队
可视情况继续向皮尔亚京或亚戈京突击。  
   9月11日零时,第1装甲集群接管了两座第聂伯河大桥的交通调整,勤务部队和后勤部
队均由第1装甲集群统辖。这一措施保障第14摩托化军和第48摩托化军的战斗部队顺利,迅
速地通过了大桥。  
   9月12日,第1装甲集群由克列缅楚格桥头堡向北发起了进攻,第48摩托化军率先进攻
。在夜间完成准备工作之后,炮兵实施了短暂的火力袭击,随后,第48摩托化军以第16装
甲师在左、第9装甲师在左后,由桥头堡发起进攻。这两个师的任务是,切断卢布内至哈尔
科夫之间的军用公路。  
  第11军的步兵团突入苏军的第一道阵地。粉碎敌人抵抗,打开了一个缺口。肖普夫上
将指挥他的各装甲师通过这个缺口向前突击。费克连科少将指挥的苏第38集团军的部队,
防守着几乎达200公里宽的正面,德军的强大攻势使它们惊慌失措,因此,未能进行协调一
致的抵抗。  
  泥泞和松软的道路给摩托化部队带来的麻烦比敌人造成的困难大得多,尽管如此,进
攻仍在顺利发展。第10装甲师的先头战斗群(第2装甲团、第79步兵团第1营和第16炮兵团
第1营)不顾敌人在各处的抵抗一直向西北挺进:不久便占领卡尔皮夏。第2装甲团第1营在
少校冯·施特拉赫维茨伯爵指挥下向谢姆伊奥诺夫卡突击。  
  苏第38集团军司令部的指挥所位于距这里不远的韦斯约雷伊波多尔火车站的大楼里。
德军的战斗车辆像从地下钻出来的一样突然出现在苏军面前。苏军哨兵被搞得懵懵懂懂,
竟将德军的坦克当成己方坦克,让其径直驶向集团军指挥所。费克连科少将及其参谋部军
官们从窗口跳了出去,夺路逃生。施特拉赫维茨的战斗车辆占领了敌集团军指挥所。  
  日落前,德第16装甲师的坦克前进了70公里,到达克列缅楚格西北105公里处。苏第3
8集团军的抵抗在这一天似乎已陷入瓦解状态。德第9装甲师尚未发起进攻,正在横渡第聂
伯河。  
  继第16装甲师之后第11军在宽大正面上向西北方向发起了进攻。由于敌人抵抗微弱,
该军下属各师进展顺利,但尚未赶上第16装甲师。左翼第257步兵师——其第477步兵团为
夺取涅多加尔基进行了极其激烈的战斗——前进了20公里,抓获了1100名俘虏,大部分是
苏第239步兵师的人员。  
   9月12日,由第聂伯河桥头堡实施的突破获得成功。下列数字清楚地说明了德军迄今
所取得的战果:抓获俘虏1万6千人;击毁敌人坦克75辆,火炮48门,飞机76架,其中19架
是被高炮击毁的。  
  第16装甲师楔入苏第38集团军防线的纵深,使得第17集团军司令部能在9月13日以其主
力向北发起总攻,以掩护德军的东翼。第9装甲师被迅速向前调整,随第16装甲师之后跟进
。第14摩托化军奉命插到第48摩托化军右侧,参加了北方的总攻。与此同时,受到苏军强
大部队攻击的德军第52军的阵地得到了加强。  
  苏军最高统帅部虽然这时还未认识到德第48摩托化军这次突破在其整个行动中的作用
,但已看出了这次突破的危险性。从9月13日清晨起,敌出动空军攻击了德军先头坦克部队
,企图阻止其前进。6时30分左右,德第48摩托化军的第16装甲师继续向北挺进。该师的目
标是卢布内。其装甲战斗群绕过构筑有坚固工事的霍罗尔,沿苏拉河东岸推进12O公里,到
达了卢布内以南不远的地方。  
  由于苏军有了警惕,德军第16装甲师对卢布内需实施的突袭未获成功,于是,第16装
甲营第3连一举通过苏拉河大桥,进至卢布内城郊。但是,苏联近卫军、民兵和高炮部队在
这里的抵抗十分顽强,德军前进受阻。德军工兵以迫击炮(士兵们称之为“地面的俯冲轰
炸机”)向苏军防守的房屋和支撑点发射了烟幕弹,第64步兵团第2营(冯·德尔曼上尉)
乘机通过苏拉河大桥,并于黄昏前在苏拉河畔的城郊站稳脚跟。巷战和房屋战持续了整整
一夜。  
  因此,第16装甲师只留下该营的一个连,而将其它分队撤回,在苏拉河东岸转入防御
,在此之前不久,俄国人构筑了一条简易防线,这条防线起自季什克东北15公里处,经格
列比什切、别列索托奇卡和佩斯基,一直延伸至苏拉河。由于苏军估计德军将从西面,而
不会从他们背后向这里进攻,因此,防线是针对西南面构筑的。  
   9月13日黄昏时,第48摩托化军先头部队已远远向北突击。第16和第9装甲师的西、东
翼侧均已暴露。在此地段,目前还没有强大敌军,因此,这支先头装甲部队暂时还没有被
分割的危险。第11军——尽管这时还远在南面——承担了掩护西翼的任务。左翼外缘的第
267步兵师占领了绍夫宁附近的苏拉河沿岸。这里河宽40米,河水蜿蜒流过荒芜的村庄之间
的高低不平的洼地。  
  第14摩托化军从9月13日起也加入战斗。第14装甲师由行进间向霍罗尔和米尔戈罗德方
向发起进攻。由于防守这一地段的苏第81机械化师没有进行顽强抵抗,进攻取得了出人意
外的进展。第14装甲师编成了两个战斗群,在第一天就赢得了可达成突入敌深远后方的行
动自由。得到大大加强的第52军仍防守在克列缅楚格北面和东面的坚固阵地中,正准备向
波尔塔瓦发起进攻。  
   9月13日黄昏时,战场的态势已毫无疑义地表明,苏军“西南方面军”生死存亡的时
刻已经到来。自德第17集团军在克列缅楚格建立桥头堡的那一天起,“西南方面军”司令
部就认识到了所面临形势的严重性。基尔波诺斯上将早在9月9日就已命令第5和第37集团军
向杰斯纳河撤退。  
  这一天,基尔波诺斯上将向布琼尼元帅报告说,情况十分危险,方面军的两翼均已暴
露,他本人已役有预备队。布琼尼元帅无法否认这些理由,于是,在与军事委员赫鲁晓夫
商谈后,于9月11日向莫斯科呈送一份报告:  
   “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会认为,鉴于当前态势,方面军有必要请求准予向后方阵地实
施总退却……我们认为,现在已能清楚地看出,敌人的企图是从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和
克列缅楚格方向包围西南方面军。为能挫败敌人的这一企图,必须集结强大的军队集团但
西南方面军对此无能为力。如果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目前不能集中如此强大的军队集团,那
么,西南方面军便有充分理由实施退却。军事委员会采取的包括从第26集团军抽调两个师
在内的各项措施,仅仅是权宜之计。西南方面军撒退行动的延宕会造成部队和大量技术兵
器的损失……”  
 
  基尔波诺斯上将在征得布琼尼元帅同意后,于9月11日亲自动身去莫斯科。然而,他的
建议和请求遭到了拒绝。斯大林对方面军已发布的撤退命令非常恼火,断然禁止任何进一
步的撤退。他明确命令,基辅无论如何要守住,“西南方面军”必须准备对古德里安装甲
集群实施反突击。  
  基尔波诺斯上将毫无所获地返回他设在普里卢基的指挥所,与此同时,斯大林的一名
传令官飞向别尔戈罗德的布琼尼元帅指挥所,向布琼尼元帅递交了免去他职务的函件。斯
大林解除了布琼尼南俄总司令的职务,将他派往西伯利亚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官。9月1
3日,“中央方面军”司令官铁木辛哥元帅来到了别尔戈罗德,接管了乌克兰境内红军的指
挥权。  
  但是铁木辛哥元帅也无法扭转局势。他派“西南方面军”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再赴莫
斯科。这次斯大林根本没有露面,而是让他的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接见了图皮科夫将
军。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坚持让“西南方面军”守住基辅及其周围地区。  
  这样一来,苏联4个集团军的命运就决定了……  

 
封闭合围圈  
  第聂伯河突出部的苏军的结局,不仅是由于斯大林下达“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坚守”的
强硬命令造成的,而且也是由于德军翼侧取得的进展所致。早在莫斯科的苏最高统帅部发
现德军开始包围基辅,第聂伯河东部的苏军指挥机构就对势态作了准确的估计。基尔波诺
斯上将及其司令官们受自己责任感所驱使,曾下达了局部撤退的命令。  
   9月12日天气好转,德空中侦察机侦察到了敌强大兵力由普里卢基地域向卢布内-洛赫
维察-罗姆内一线撤退的可靠征候。当日17时,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命令部队在整个正面上
不顾一切地实施追击,与此同时,空军重点对合围圈北部的科诺托普-里尔斯克和南部的卢
布内-波尔塔瓦铁路段实施了猛烈的轰炸。  
   9月12日,第2装甲集群司令官古德里安大将命令第3装甲师越过洛赫维察,进逼皮尔
亚京。为了使敌人来不及巩固其防线,尽管车辆短缺、气候恶劣,古德里安大将仍命其全
部装甲部队发起进攻。第3装甲师这时只有20%的坦克尚能使用,但由于缴获了一个容量为
400立方米的油库,目前仍能起到尖兵作用。  
  当天黄昏,莫德尔中将在罗姆内组建了一个先遣支队,该支队由弗兰克少校指挥,由
第521反坦克营第3连、第3步兵团第2连、第1侦察营第1连、第75炮兵团第6连、第6装甲团
第2营的两辆P-II型坦克、两门轻型高射炮和一个工兵排组成。天黑前,先遣支队从该城向
南进攻,先粉碎了一些担任警戒任务的小股敌人,接着连续推进了45公里。到21时15分,
弗兰克少校指挥的各个分队占领了姆利尼附近苏拉河上的桥梁。对面就是洛赫维察。  
  苏军被德军在洛赫维察附近的突然出现惊得丧魂落魄,但很快便恢复常态,将现有的
部队调往苏拉河。德军这支小型先遣支队有被吃掉的危险。夜间,弗兰克少校向师部提出
了立刻给予支援的请求。次日上午,莫德尔中将便从师属各部队中抽人组建 了另外一个由
冯·莱温斯基中校指挥的战斗群。该战斗群于9月13日中午出发,途中,接到了全速前进的
命令,因为我军侦察机报告,敌坦克正向我先遣支队的阵地实施冲击。德军俯冲轰炸机出
动,对苏军战斗车辆实施了俯冲轰炸。当莱温斯基的战斗群进入姆利尼时,敌人战斗车辆
已被摧毁。  
  莱温斯基和弗兰克这两位指挥官决定,不等师部队到达即以现有各连直捣洛赫维察。
坦克、人员输送车、摩托车沿河堤疾驶前进,先后攻占了姆利尼以南苏拉河上的3座桥梁。
两个战斗群立刻建立桥头堡,并停止了前进。此时,苏军开始活跃起来,其炮兵便从相距
仅1.5公里远的洛赫维察对德军的先头坦克进行了炮击。  
  莱温斯基和弗兰克的战斗群冒着炮火占领了苏拉河起伏不平的南岸,从而得到了某种
程度的掩护。各连为了免遭敌人杀伤,以极快的速度向前推进,使队形变得七零八落,混
乱不堪。但不久,军官们就将其分队集中起来,继续向洛赫维察前进,第521反坦克营第3
连的自行火炮负责火力掩护,而第6装甲团第2营的战斗车辆则组成突击队向前冲击。然后
,坦克停下来,负责掩护,自行火炮向前开进。两个战斗群便这样到达了洛赫维察附近,
并于17时前占领了该城的东部。  
  苏军进行了十分顽强的抵抗。但是,当坦克开来时,他们的一切牺牲精神都徒劳无用
。经过半个小时的战斗,苏军撤退了。第3步兵团第1营紧追不放,一直推进至城中心的十
字路口。这时敌人调集了火炮、迫击炮、反坦克炮和高射炮,阻止住了德军各连的前进。
  
  因此,19时,冯·莱温斯基中校命令坦克和自行火炮撤离该城,占领城边缘深谷中的
警戒阵地。只有第3步兵团第1营(韦尔曼少校)留在原地,坚守洛赫维察东部城区。  
   9月13日黄昏,第24摩托化军的态势如下:第4装甲师占领了盖沃龙,党卫军“帝国”
师到达了博尔斯纳以南14公里的地方。第10摩托化步兵师缓慢地离开科诺托普,随第3甲师
向罗姆内前进。装甲兵上将盖尔·冯·施韦彭布格发现,第1装甲集群的第16装甲师已前进
到洛赫维察以南40公里处。这40公里长的地段尚敞开着,越来越多的敌人正从这里逃之夭
夭……  
   9月14日来到了,这是晚夏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个愉快的礼拜日。这一天,在
遥远的家乡,教堂里鸣响着阵阵钟声,同时,这一天也是苏联“西南方面军”覆灭的开始
。  
  胡贝少将指挥的第16装甲师开始进攻卢布内。经短时间的炮火准备后,第78步兵团(
冯·阿伦施托尔夫上校)和第64步兵团第2营(冯德曼上校)向该城发起强攻。苏军放弃战
斗,撤出卢布内。  
  与此同时,第3装甲师也在强攻洛赫维察。9月14日天一亮,第3步兵团第1营的部分兵
力和第6装甲团第3营就向洛赫维察的敌抵抗枢纽部发起了进攻。昨天没有实现的,今天实
现了!第3步兵团第3连(佩施克上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穿过该城,突然占领了北面的
大桥,在一片“乌拉”声中俘虏了敌守卫大桥的一个高炮连。敌人的抵抗彻底崩溃了。将
近10时30分时,第6装甲团第2营的战斗车辆抵达这里,苏军举手投降了。洛赫维察落入德
军手中!  
  第3步兵团第1营通过大桥,占领了洛赫维察以南的亚什尼基高地以及该城西面的哈里
科夫齐高地上的阵地。第3装甲师主力在中午时分进入了洛赫维察,并立刻占领了环形防御
阵地。莫德尔中将亲临前线,将他的指挥所设在洛赫维察一所学校的房子里。下午,古德
里安大将到达这里;在关键时刻,他总是出现在前方。  
  当天下午,古德里安和莫德尔这两位装甲兵指挥官便下令组建了一支干练的侦察小分
队,小分队奉命立刻继续向南突击,与第16装甲师建立联系。这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战事频繁的历史中,一个几乎绝无仅有的插曲便由此开始了。可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1914
年的骑兵远程侦察。  
  第6装甲团第9连连长瓦特曼中尉被任命为该侦察小分队的队长。但是,他仅有唯一的
一辆P-Ⅲ型坦克、一辆载有无线电台的指挥坦克和几辆人员输送车。该侦察小分队共有2名
军官——瓦特曼中尉和米勒-豪夫中尉、l名战地记者(特种任务指挥官海辛)和45名士兵
。为封闭基辅合围圈,他们开始了大胆的坦克奔袭。  
  侦察小分队顶着烈日开始行动。洛赫维察以南公路的路面很坚硬,偶尔有几处沼泽地
段。两辆坦克和几辆人员输送车在伊斯科维齐-森昌斯基那附近驶过弗兰克少校指挥的先遣
支队的前方警戒线,进入了宽阔的、地势略有起伏的敌占区。从这时起,与师部的联系就
只能通过无线电台来进行了。  
  行驶两公里后,这个临时编组的侦察小分队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有几辆车,其中包
括仅有的一辆摩托车,由于发动机和传动装置损坏而停止不动了。其中一部分乘员后来遭
到敌坦克的拦截,当了俘虏。侦察小分队继续前进……  
  行驶3个小时以后,看到了第一个村庄。苏军的一个运输队正在公路旁休息。当先头坦
克靠近时,敌人慌忙丢下运输车辆,躲进附近的向日葵地,机枪对向日葵地进行了一阵扫
射,燃起了一片咝咝作响的火焰。侦察小分队并没有停止前进。当车辆驶过一个高地时,
看到有红星标记的卡车正在穿越公路。  
  又打了一阵机枪。继续前进!当走了500米后又遇到一批苏军,这是一支由火炮、辎重
车、火炮前车、轻便马车和牵引车组成,且由哥萨克骑兵护卫的长长的纵队。机枪又响了
起来。德军坦克和人员输送车用机枪火力在敌纵队中开辟出一条通路,冲了过去。  
  瓦特曼中尉不知道什么叫停止。他指挥其侦察小分队通过深壑隘路、低洼地、森林地
、田野和摇摇欲坠的木桥,一刻不停向前冲击,他们在季奇附近过了苏拉河,这里恰好是
洛赫维察到卢布内的路程的一半。这时,无线电联络中断了。当车辆又到达一个高地时,
洛赫维察师指挥所的无线电报务员才收听到了“16时零2分到达卢卡高地”的声音。  
  太阳西下,霞光万道,此时,瓦特曼中尉才第一次让侦察小分队在一个高地上停了下
来。坦克和人员输送车开到粮垛后面,隐蔽起来。军官爬到田边用望远镜观察前方:对面
出现了卢布内的紫罗兰色的城廓,房屋上面烟云燎绕。  
  这时已可以清晰地听到炮弹、手榴弹的爆炸声和机枪子弹的呼啸声。无容置疑,侦察
小分队已到达苏军防线背后很近的地方,离南方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仅有几公里了。  
  这时,天空中出现一架德军侦察机,越飞越低,接着缓缓降落在指挥坦克旁边一片收
割后的田野上,一位不知姓的空军少尉从飞机上跳下来,朝两位坦克军官跑来。他报告说
,他是莫德尔中将派来的,目的是查明侦察小分队的位置,同时通知第16装甲师,第3装甲
师的侦察小分队正向他们靠近。数分钟后,飞机又腾空而起,向卢布内方向飞去,它在卢
布内城上空盘旋,投下一颗深紫丁香花色的烟幕弹。这是预先约定好的信号,表示:“我
们来了!”  
  瓦特曼中尉命令:“坦克,前进!”侦察小分队继续前进,穿过一条深谷,向突然从
暗处钻出来的苏军进行了射击。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军官们找到了一座桥。但当P-Ⅲ型坦
克开动之后,他们才发现这座桥已被炸毁了,于是坦克只好停了下来。这时河对岸突然出
现了着土灰色服装的人影,他们满身泥土:下巴和面颊上布满胡茬,肮脏不堪,但是他们
在不停地招手致意。这是林琴中尉指挥的第16工兵营的第2连到了。  
  瓦特曼中尉看了一下表说:”现在正好是1941年9月14日18时20分整。我们成功啦!”
  
  工兵标明渡河通道后,两辆坦克和人员输送车便涉水过了河,驶进卢布内。几分钟后
,第3装甲师的这位中尉就来到了第16装甲师师长的面前。炮塔上涂有很大的“G”字标记
的P-Ⅲ型坦克,停在了炮塔上涂有“K”字标记的指挥坦克的旁边。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装
甲集群的先头部队会师了。  
  基辅合围圈业已封闭!  
http://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kiev_campaign/002.jpg
图:1941年9月14日合围圈封闭 
这一天幕色降临时,第3装甲师进至洛赫维察城下。由西向东突围的敌人给德军施加的压力
每时每刻都在增长。不久,洛赫维察城也被敌人从四面八方包围了。为减轻北面所受到的
压力,第39工兵营的一个战斗群企图向卢卡发动一次进攻,炸毁卢卡附近的桥梁。但这一
企图被敌人防御火力所粉碎。  
   9月15日,第3装甲师将其部队集中在洛赫维察城内及其周围。第39通信营营长冯·贝
尔少校受命担任城防司令官。他的首要任务是保障补给,其次是接待纷至沓来的电影界、
广播电台和报刊的战地记者。这些战地记者想以文字和图象的形式记载下有关德军两个集
团军群在辽阔的乌克兰实现历史性会师的全部细节。  
  弗兰克少校的战斗群负责防守洛赫维察的东南面。阵地中的步兵、反坦克兵和炮兵一
直在抗击着企图突围的苏军小股兵力,尚未得到休息。在一次小规模战斗中,他们俘获了
一名苏联将军。他是苏军第21集团军的后勤部副部长。  
   9月15日将近中午时分,东面尘上飞扬,一群坦克自东而西疾驶而来,越来越近,对
第3装甲师的阵地构成了威胁。弗兰克少校发出了警报。坦克驶近了。第394步兵团第1连的
士兵们突然跃身而起,欢呼着向涂有铁十字标记的灰色钢制庞然大物奔去。原来就是德军
第9装甲师先头部队的坦克。  
  基辅合围圈在第二个地点封闭了!  
  胡比基中将指挥的东马尔克第9装甲师,9月13日尾随第16装甲师向卢布内挺进,14日
奉命东进,继而又快速北上,翌日晨7时15分,占领了洛赫维察以东森恰附近苏拉河上的桥
梁。这一天,该师位于一个纵深达50公里而正面极狭窄的楔形地区,该地区处在森恰和已
被第14装甲师占领的米尔戈罗德之间。第9装甲师需同时对三个方向作战,向北推进的先头
部队,第33装甲团,此时与第3装甲师建立了联系。  
  第3装甲师也在对三面作战。第3步兵团向北、向南扩大了阵地,并占领了亚什尼基附
近的桥梁。第394步兵团前出至洛赫维察和正在向普里卢基方向推进的第4装甲师之间。第
1侦察营将敌人赶到了切尔努希。苏军企图在什达内附近达成突破。第3摩托车营和随后赶
来的第6装甲团第3营截住了这股敌人。  
  由于第3装甲师还在辽阔的地区孤军作战,尚未与第16和第9装甲师建立牢固的联系,
莫德尔中将向各个方向派出侦察和突击小分队,以便第3装甲师免遭敌人的突袭,由二等军
士长克雷奇马尔和上士鲍代因指挥的第3步兵团第1连的一个班,与第16侦察营的尖兵相遇
了。  
  这样,基辅合围圈就在第三个地点封闭了!  

 
合围圈内的会战  
   9月下半月,在基辅东部杰斯纳河-第聂伯河巨大突出部内的乌克兰地区,俄国西南方
面军遭到了悲剧性的覆灭。西南方面军的覆灭,应归咎于斯大林不容变更的坚守命令,归
功于希特勒在军事上迅速认识复杂态势的能力和德军官兵的勇敢精神。在这块生长着向日
葵、玉米、谷物以及果树的辽阔土地上,若干世纪以来,风车一刻不停地在转动,农民赶
着马车在坎坷不平的沙路上行驶,可是,从这时起,这宽广的大地将为数千具官兵的尸体
、成千上万匹腐烂发臭的马匹,以及毁弃的火炮和坦克所覆盖……这里将成为东方战局中
最大的战场。当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装甲集群的先头部队在洛赫维察的卢布内会师时,这
里的战场呈现为一个三角形,它的北角是罗斯拉夫尔,西角是基辅,南角是克列缅楚格,
与德国施特廷 [ 译者注:即现在波兰的什切青。 ] -科隆-慕尼黑三地构成的三角形相似
。该三角形边长约为500公里,总面积约达13万5千平方公里。  
http://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kiev_campaign/003.jpg
图:1941年8月-9月的基辅战场相当于施特廷-科隆-慕尼黑三地所构成的三角形地区
德军3个集团军和2个装甲集群包围了苏军5个集团军。9月15-16日,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合
围战打响了。虽然斯大林格勒会战和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可能会更令人痛心和更富有戏剧
性,但基辅会战是在俄罗斯帝国的辽阔领土上进行的规模最大、最激烈、而且就其对以后
的影响和作用而言大概也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会战。  
   9月15日黄昏,德军的情况如下:第2装甲集群的第46和第24摩托化军在最北面作战。
由于第24摩托化军开始在罗姆内以东的宽大正面上向南推进,第46摩托化军不得不负责掩
护东翼。右邻的第35军级司令部还远在党卫军“帝国”师之后,第2集团军的另一个军,即
43军,也由于第24摩托化军向南运动而退居第二线,该军命其所属各师停止前进,并于黄
昏时转而向北行进,在这一天,第2集团军实际上并没有对正在升级的会战发挥作用。9月
16日,第2集团军司令部奉命撤出该线战斗,并于以后3天里,重又回到中央集团军群的中
央地段。  
   9月15日以前,第6集团军司令部命令第51和第17军从北面包围了基辅。第51军选中苏
第5和第26集团军的接合部为突破口,其第79步兵师(施特雷克尔中将)在这里达成纵深突
破。第29军从西面和南面包围了基辅;第34军级司令部、第4和第44军在基辅与克列缅楚格
之间的第聂伯河沿岸担任警戒。  
  第17集团军的第11军已抵达从米尔戈罗德到苏拉河河口之间的苏拉河沿线。第48摩托
化军正在卢布内周围作战。第14摩托化军在向米尔戈罗德以南的普肖河挺进。第55和第52
军正在宽大正面上向东北波尔塔瓦方向缓慢推进。国防军统帅部9月16日的报告讲到了这一
情况:  
   “在乌克兰,德国陆军部队在空军的有力支援下,大胆进攻,在宽大的第聂伯河下游
的几个最重要的地段建立了桥头堡。他们在数天的战斗中,顶住了得到部分坦克支援的强
大敌人的猛烈进攻,守住并扩大了桥头堡(除克列缅楚格桥头堡外,还有第聂伯罗彼得罗
夫斯克桥头堡),现在,德军已从这里出发,在宽大正面上乘胜向东实施突击……”  
 
   9月15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及其下属指挥机构发现,德军行动已加快,合围西南方面
军的合围圈已经封闭。9月16日,位于合围正面北部的苏第5和第21集团军陷入瓦解状态。
它们被分割在普里卢基两侧,部队已混乱不堪。仍坚守在基辅的苏第37集团军几乎遭到三
面包围,只能在半径为2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防御。苏第26集团军仍在第聂伯河沿线设防,
在克列缅楚格西北方向的第38集团军残部也由它指挥。同日,铁木辛哥元帅指挥下的“西
南”方向总指挥部命令第40和第38集团军以及第2和第5独立骑兵军,从东面发起进攻,以
求割裂德军的合围正面,击退德军的装甲集群。尽管俄国部队企图坚决实施这一命令,但
在向东推进的德国陆、空军部队的抗击下,这一企图化成了泡影。  
  苏军“西南”方向总指挥作战部部长巴格拉米扬少将乘飞机飞进合围圈,来到了普里
卢基“西南方面军”指挥所。在这里,他口头向基尔波诺斯上将传达了撤离基辅、率方面
军向东突围的命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对这个口头传达的命令表示怀疑,命令发报员与莫斯
科进行联系。9月17日3时40分,终于与莫斯科联系上了。基尔波诺斯问,他是否应放弃基
辅,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回答说:“同意放弃!”  
   17日清晨,基尔波诺斯上将下令实施总突围。按照他为各集团军规定的突围路线,第
21集团军经罗姆内突围,与此同时,第2骑兵军由东面向罗姆进攻。第5集团军向洛赫维察
方向突围,第37集团军随后跟进。第26集团军以及第38集团军残部经卢布内突围,各集团
军司令部均给普里卢基回电说“明白”。只有弗拉索夫中将指挥的第37集团军司令部没有
回音:方面军与基辅的联系中断了。  
  自战争开始以来,曾不止一次使南方集团军群局部受挫、迄今一直在坚固防线内战斗
的苏军部队,由于指挥已完全失灵,在合围战的头两天便已陷入混乱之中。苏军各集团军
被分割成了相互没有联系的战斗群,只能根据情况和地形各自为战。紧缩基辅合围圈并不
是按计划进行的,而是像有孔的气球一样逐渐收缩的。在最初的几天中,合围圈已收缩到
普里卢基-基辅-绍夫宁(相当于德国的维尔茨堡-斯图加特-慕尼黑)这一三角形地区。  

  德第17集团军司令部命令部队于9月17日向西发起进攻。直到该日,苏拉河畔的战线还
是相当平静的。苏军渡河突围的几次尝试被挫败。5时40分,德第11军在苏拉河河口附近渡
河,继而沿第聂伯河向西北推进。第31和第32步兵团粉碎了敌人最初的抵抗,为本师开辟
了继续前进的道路。第257步兵师在9时前占领了苏拉河西边的高地,并俘敌290人,缴获7
6.2毫米反坦克炮10门。在这里随部队渡河的冯·科茨弗莱施步兵上将负了伤,萨克斯中将
任代理军长:他的第257步兵师由炮兵指挥官安格尔少将接替指挥。  
  第一批强击群渡过河不久,师属工兵即开始架设军用桥,并于18时30分将桥架好了。
当一个装备100毫米火炮的炮兵连通过该桥时,桥塌了,因此并未能加快渡河的速度。拆桥
和架桥工作又随即开始。直到次日14时30分左右新桥才交付使用。9月18日,第477步兵团
夺占了佩尔沃迈斯科耶西南的高地,到达了苏拉河西面20公里的地方。  
  第二天,第477步兵团又前进了20公里。黄昏时,第257步兵师进至索尔托诺沙前10公
里处。9月20日,该师到达了索尔托诺沙-皮尔亚京铁路线。这时,接到军的命令:由于己
方部队已开进索尔托诺沙,因此不必越过铁路。第79步兵师的任务是在这一天与第11军的
左翼师即第24步兵师建立联系。  
  第24步兵师在过去4天里占领了第聂伯河北岸纵深达100公里的地区。在与自北面而来
的第79步兵师会师后,第24师离开该线,被调到军的北翼。赋予它的新任务是粉碎敌人突
围的企图,并向苏军部队中打入一个楔子。也就是说,将基辅大合围圈分割成许多个小合
围圈,使敌人逐渐地自行崩溃,同时,也使敌人指挥机构无法集中兵力对德军的合围正面
实施协调一致的大规模突围。  
  德第24和第257步兵师现已转向东北以突击在奥尔斯希察附近针对东面设防的苏军的背
后,或者迫使该敌向德第16装甲师靠近。制定这次进攻时遇到的麻烦是,各级司令部几乎
都没有足够的地图资料,不得不使用缴获的地图,而这种地图不是质量很差,就是来源于
沙皇时代。  
   9月2O日,第24步兵师在诺维伊尔斯哈韦兹做好了向奥尔斯希察发起进攻的准备。左
翼为第31步兵团,右翼为第102步兵团。敌人进行了异常猛烈而又顽强的抵抗,直至打尽最
后一颗子弹,使我军的进攻毫无进展——即使第32步兵团加入战斗后,仍无起色,第125步
兵师渡过苏拉河后立即转向北方,迫使苏军从南面和西南撤向苏拉河。苏军企图在塔拉索
夫卡村附近渡过苏拉河,继而向东逃窜。他们向已占领该村东面桥梁的第125侦察营发起了
攻击,该营损失惨重,开始撤退。这时,第421步兵团团长赖因哈特中校亲自率领得到几门
反坦克炮加强的连,攻入塔拉索夫卡村,与被打得疲惫不堪的第125侦察营会合。苏军有1
700人被俘。  
  在该作战地段的东北方向,第48摩托化军在此期间已到达奥尔斯希察河汇入苏拉河的
河口处。9月17日晨5时30分,该军以(从左到右)第25摩托化步兵师、第16和第9装甲师,
从卢布内西部地段发起进攻。敌人进行了特别顽强的抵抗,迫使我军逐村争夺,用了将近
6个小时才到达奥尔斯希察河。第64步兵团第1营在亚布洛涅沃附近建立了第一个桥头堡,
俘敌500人。  
  至此,该军完成了赋予它的任务,停止前进。从9月18日起该军进入了针对西南建立防
御阵地。从西南面进攻的第11军和从北面进攻的第51军,奉命将苏军赶到德军装甲师前。
第16装甲师在沿丘尔奈和奥尔斯希察河进行设防,防守正面为25公里。  
  这一天,苏军首次试图向东突围。9月19日,苏军加强了其主要针对第16装甲师右翼的
进攻。第64步兵团第1营陷入危机之中,该营的步兵在菲利波维奇和别洛夫索夫卡的断垣残
壁中顽强扼守,以机枪、卡宾枪和手榴弹来对付绝望的、其中一部分是醉醺醺的苏军。他
们弹药用尽后,就用铁锹和枪托打击敌人,没有放弃半寸土地。下午,有两支部队从北面
接近这里,它们是己方第45步兵师和第293步兵师第512步兵团的先遣部队。  
  但是敌人并未因此而放弃战斗,4个师又以部分兵力于9月20日再次向第16装甲师发起攻
击。苏军在奥尼什基渡过河,在东北方向突破合围。下午,德第64步兵团第1营、第16炮兵
团第2营和后来的第79步兵团第1营实施了反冲击。它们的第一次反冲击被英勇奋战的苏军
击退了。我们的步兵上了刺刀,发起了第二次反击。这时,敌人才被击退,南翼被突破的
缺口重又封闭。  
  在第16装甲师的北段也不平静。为了减轻损失惨童的第64步兵团第1营所受到的压力,
第64步兵团团长赫费尔上校命其第2营向克鲁波杰连祖发起进攻。但是,工兵在19时30分以
前才将被炸毁的桥修复,进攻只得在夜晚实施。第64步兵团第2营(雷曼中校)在夜暗中遇
上了一支庞大的纵队。由于不清楚是敌是友,前卫分队便问道:“口令!”对方没有回答
。这时,德军机枪开始咆哮起来。几分钟后停止射击,俄国人走了过来——但没有拿武器
。这个受命突击德第64步兵团第1营背后的苏军战斗群投降了。  
   9月22日, 第24和第125步兵师从南面和西南面发起的进攻终于取得了进展。第24步兵
师的第31步兵团攻占了奥尔斯希察西面的沼泽地。第102步兵团第5连以喷火器消灭永备工
事内的苏军,苏军放弃了对德军第24步兵师的抵抗,撤向奥尔斯希察,他们竭力拼杀,像
野兽一样扑向第16装甲师的警戒阵地,以求打开一条通路。他们在这个硕大的合围圈内横
冲直撞,想找到一个防守较为薄弱的地段。  
  第79步兵团再次陷入危机。苏军顺利冲过了该团第1营(沃塔少校)的阵地,攻到了炮
兵阵地前。德军炮兵将火炮旋转180度,以直射火力压制疯狂无羁、绝望挣扎的敌人,成批
成批的敌人倒在阵地前。但是仍然不断有新的苏军步兵班、连和营,以及炮兵、辎重部队
和骑兵出现,他们越过倒下的同伴的尸体,继续冲击。9月23日,苏军暂时从德军装甲兵的
手中夺回了索洛图奇和佩特里基。第24步兵师赶来了,其第31步兵团突击奥尔希察附近的
堤坝,占领奥尔斯希察,继而与第16装甲师建立了联系。  
   9月24日,德军战线上的缺口被封闭了。第125步兵师的第421步兵团这时已抵近奥尔
斯希察河,占领了普列晓沃。该地位于奥尔斯希察河汇入苏拉河的河口附近。晕头转向的
苏军在实施最后反冲击时又一次遇上了第421步兵团第2营,前面是德军的机枪,后面是沼
泽地,苏军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们的反冲击已属最后的挣扎。在这一时期,基辅合围
圈内的战斗发展是不平衡的。  
  在这些天里,第24摩托化军已命第346和第4装甲师转而向西实施突击。党卫军“帝国
”师在向南实施突击。第10摩托化步兵师正在罗姆内附近顽强抵抗敌数个师自东面实施的
进攻。第2装甲集群已命第3装甲师向西实施战斗侦察。由于第6装甲团此时仅剩下10辆坦克
,战斗的重担便落到了步兵的肩上。战斗车辆被集中起来,统一由施奈德-科斯塔尔基少校
指挥。9月16日上午,德军的这些战斗车辆攻占了梅列希,第394步兵团被留在皮尔亚京东
面担负掩护任务。第3步兵团的任务是与左邻第4装甲师建立联系。  
   9月15日,第4装甲师受命向西进攻,越过利萨季尔河,切断普里卢基-罗姆内公路。
第二天,该师攻占了谢基连济,并于将近中午时穿过了普里卢基-罗姆内公路。至此,该师
便完成了所受命的任务。第4装甲师在这一地段又坚守了两天,此后其全部战斗群均转移到
了罗姆内,因这里似乎已成了第2装甲集群的危机的中心。  
   9月16日,党卫军“帝国”师攻占了交通枢纽——乌代河畔的普里卢基,从而堵死了
苏军从这里撤退的道路。在9月19日以前,党卫军“帝国”师也被从业已缩短的战线中抽出
,派到了东面的罗姆内地段。  
  德军的空中侦察发现,敌军从9月17日起已开始缓慢地向东南移动。第3装甲师随即受
命追击敌人并前进至乌代河。由于在这炎热的夏季天气里吹着阵阵凉风,步兵们几乎没有
遭到炎热之苦。9月17日下午,第3步兵团和第6装甲团一部兵力就已到达乌代何畔。但是,
它们未能渡过该河,因为在西岸的苏军兵力占优势。  
http://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kiev_campaign/004.jpg
图:1941年9月18日黄昏时的态势  
9月18日,敌人甚至还能以第9骑兵师和两个完整的坦克旅向东北方向突围,第2装甲集群发
现了这一危急情况,遂请求第1装甲集群快速增援。于是第1装甲集群命第9装甲师立刻行动
,前出至第3装甲师背后。  
   9月19日,第2装甲集群命令第3装甲师与第25摩托化步兵师协同作战,肃清皮尔亚京
东部地区之敌并对这一地区实施警戒。敌人粉碎了德军的这一企图。夜间。敌强大的骑兵
和步兵部队在第25摩托化步兵师的地段达成突破,并切断了它与第3装甲师的联系。第3装
甲师以第6装甲团第2营、第521反坦克营部分兵力和第3摩托车营实施了反冲击。蒙策尔中
校命其为数不多的坦克从苏军部队中冲过去,不久就在梅列希东北部与第9装甲师的警戒部
队建立了联系。这样,已突围的敌人重又陷入了德军的罗网。  
  但是苏军实力仍然十分强大,终于逃出重围,撤向什达内。第6装甲团、第3摩托车营
和后来的第33装甲团的一部兵力,又立即将这些敌人击退,敌人被迫撤至德里尤科夫希纳
,进入那里的森林和深谷。第3摩托车营第1连(冯·科亨豪森上尉)和第521反坦克营第3
连(林克中尉)从正面向德里尤科夫希纳发起进攻,在粉碎敌之顽强抵抗后进入该地。他
们摧毁了敌人大量火炮和装甲侦察车,抓获了大批俘虏。苏第5集团军炮兵指挥官谢坚斯基
少将及其参谋部人员被德军俘虏。  
   9月20日傍晚至21日凌晨,苏军撤进了皮尔亚京东南和洛赫维察西南方向的森林深处
。夜间无法实施追击。待天一破晓,我军战斗群立即又发起了追击。苏军躲在隐蔽的角落
里拼命抵抗,毫不动摇和退缩。德军不得不用手中武器和喷火器来逐个消灭他们。在茂密
森林中进行的这场战斗,特别艰难而又残酷。苏军的抵抗慢慢减弱了,确切地说,在战斗
足足持续了5个小时之后,机枪和卡宾枪地响声才渐渐平息下来。  
  第3摩托车营第1连地摩托车兵开始肃清最后一片森林里地残敌。他们不得不搜索每个
地洞、每棵歪倒的树木、每一簇茂密的树叶,因为俄国人即使赤手空拳也极擅长伪装。当
摩托车兵又搜索一个地洞时,大声叫喊起来:“这儿有俄国人!”这时,一位衣冠楚楚的
苏联军官站了起来,他就是苏第5集团军司令官波塔波夫少将。他是红军中最有才干的战略
家之一,正是他曾使德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都未能攻克基辅。现在他向莫德尔中将的
部下投降了。  
  至此敌人在基辅合围圈西部战线上的抵抗就崩溃了。9月21日,太阳照耀着死尸遍野的
战场。第3装甲师的一位军医这一天在他的私人日记中写道:  
   “一副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在各种武器和装备之间横七竖八地躺着人和马的尸体。
其中有一辆修理车,上面装有电动机床和钻床等机械。这种东西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装满
医疗器械的救护车翻倒在地。重型高炮、加农炮、榴弹炮、坦克、卡车和轿车,一部分陷
在沼泽里,一部分撞进房屋和树丛中,有的则从斜坡上倾翻而下,摞在一起,还有的被烧
毁……”  
 
  这就是苏联“西南方面军”的结局。自9月19日起,该方面军就已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军
团了。在这一天,从各个方向进攻的德军师将合围圈收缩到了40公里。合围圈的范围为北
到克鲁波尔,西到巴雷舍夫卡,南抵佩列斯亚斯拉夫尔,东达亚戈京。苏军各集团军遭到
分割,逐渐陷入许多小的合围圈之中。  
  苏第37集团军的第9步兵师和第2坦克师尚在基辅以东战斗。此外,保卫乌克兰首都的
还有第6和第284步兵师。苏第26集团军的第9步兵师、第1骑兵师和第1坦克师在基辅和克拉
斯诺耶之间的第聂伯河沿线上。苏第5集团军的第17步兵师、第2骑兵师、第1坦克师和内卫
军第1师防守在亚戈京地段上。  
  参加围歼敌人这些兵力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德军两个装甲集群的各个师外。还有第6集
团军。9月19日,第6集团军司令部命令第17、34、35和第51军的第44、45、79、62、111、
134、168和第298步兵师向被包围的敌数个集团军发起进攻。  
  第6集团军早在9月13日就已在勒希什切夫附近渡过第聂伯河,开始向亚戈京方向实施
突击。第79步兵师切断了基辅-涅任铁路线,为第6集团军的这一突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该师的这一行动,实际上切断了基辅要塞与东部的联系,因此,要塞内的苏军已无法再对
合围圈内的作战行动施加任何影响。  
  在会战的最初几天里,苏军对德第6集团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例如,德第111步兵师
为了夺取瓦尔维恰、第262步兵师为夺取基谢尔约夫卡,曾进行了极其激烈的战斗。后来俄
国人让步了,撤向了亚戈京。但现在苏军的抵抗又变得强硬了,以致于德军不得不靠近战
从他们手里夺取每一座房子、每一片森林、每一个交叉路口。德第56步兵师在为夺取布洛
霍沃、萨维纳、谢米波尔基和德梅尔卡而进行的6天战斗中,损失了54名军官、1141名士兵
,其他师的损失也并不比该师轻微。在整个合围战期间,第44步兵师上报的损失数字为:
41名军官,1006名士兵。第45步兵师痛惜地说,它在亚戈京附近进行的一系列战斗中损失
了40名军官和1200名士兵。  
  苏军的损失惨重得多。仅在德军第44步兵师的地段内,后来查明苏军阵亡的军官有19
8名,而阵亡的士兵则达到了1万3千589名。历史将不可能再确切知道红军在基辅合围战中
的损失了,永远不会有人知道至9月底伤亡的人数了。  
  当俄国最高统帅部发现“西南方面军”有被合围的危险后,竭力想从外部突破德军的
合围圈。为了割裂罗姆内-克列缅楚格一线东面的德军战线,为其被围部队突围打开一条通
道,它从后方调来了所有能动用的作战部队。  
  割裂德军战线南部的希望,从一开始就很渺茫。因为这里正是预备军第17集团军强大
部队的坚固的战线。这些部队 —— 从南向北为第4军(第76、68步兵师)、第52军(第9
7轻装师、第295步兵师)、第55军(第101、100轻装师和第57步兵师)和第14摩托化军(
第14装甲师、第16摩托化步兵师),在击退苏军第一次突击后,乘势向东发起进攻。9月1
8日,冯·布里森将军的第52军占领了铁木辛哥元帅的指挥所所在地——波尔塔瓦。此举不
仅保障了在基辅合围圈内作战的德军的安全,而且也使苏军从外部实施突破的企图破灭了
。  
  只有位于罗姆内地区的北部战线,德军兵力最为薄弱,有可能变成爆发危机的“病源
”。苏军恰好向这里投入了坦克、骑兵和步兵部队,向第2装甲集群的阵地发起了攻击。自
8月底开始,苏空军不断空袭杰斯纳河上的德军桥梁,暂时切断了在杰斯纳河以南作战的第
24和第46摩托化军的人员和物资补给。  
  第46摩托化军的第17装甲师、“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团与第24摩托化军建立了联系
,9月15日,第17装甲师渡过谢伊姆河,占领了普季夫尔。但是由于苏军得到了加强,占有
明显的优势,第17装甲师被迫停止进攻,转入防御。苏军不断以重型和超重型坦克发起进
攻,将我军官兵逼到了绝望的境地。  
  苏军进攻的重点是罗姆内地区。9月18日,古德里安大将正好在罗姆内。正是在这一天
,他亲眼目睹了苏第9骑兵师的优势兵力同德第10摩托化步兵师的两个营在宽阔的草原上进
行的充满风险、但最后结局有利于德军的战斗。  
  在这些天围绕着罗姆内进行的战斗中,我们使用的重武器是冯·阿克斯特黑尔姆高射
炮兵上将指挥的第1高炮军的火炮。该军有一个团部署在合围圈内,另一个团部署在诺夫戈
罗德-谢韦尔斯基与罗姆内之间。由于敌人的进攻没有减弱,上级又给该军配属了“赫尔曼
·戈林”高炮团。为了直接指挥,把指挥所设在罗姆内。  
   88毫米高炮是唯一阻止俄国坦克前进的武器。9月18日至22日,仅第11高炮团第2营就
在罗姆内东部摧毁苏军战斗车辆20辆、火炮23门。战斗中,由施密特少尉指挥的该团第10
连的一个排勇猛出众,战功卓著,在一天内该排就以2门火炮摧毁了11辆敌坦克。当合围圈
内的战斗结束时,罗姆内城前留下了33辆被摧毁的苏军战斗车辆。  
  合围战线的东翼终于守住了!  
   9月20日,古德里安大将向所属各装甲团下达了退出战斗的命令,因为,在此期间陆
军总司令部和中央集团军群已开始组织下一步针对莫斯科的攻势……  

 
基辅的陷落  
  德军第29军军长在1941年9月13日下达了如下命令:  
   “第29军的官兵们:  
 
  第6集团军司令官号召他的部队勇猛奋战,快速行动。北翼诸师为支援我们,英勇作战
: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们不能甘居人后,要向世人表明:昔目的进攻精神和进攻锐气
仍在激励着我们,乌克兰的首府、重要目标基辅就在我们前面。‘让帝国的战旗飘扬在基
辅城堡上’将是我们今后几天的口号!”  
—— 冯·奥布斯特费尔德  
  这样,德军就作出了最终夺占基辅的决定。迄今,这座城市已经受住了德军的历次进
攻。按照斯大林的意见,苏军应继续将基辅城作为要塞来防守。虽然“西南方面军”司令
部自9月11日以来一直力促莫斯科下达撤退命令,但是斯大林却坚持自己的意见,命令它“
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坚守!”  
  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基辅作为一加盟共和国首府的一切光采都已消失殆尽,变成了
一个地地道道的要塞。炮弹、炸弹昼夜不停地落在市区内,灰色的烟云,在房顶和许多教
堂钟楼上空翻滚,街道上死一般的沉寂,居民们躲进了房屋的地下室。在房屋已倒塌的地
方,人们只好带着少量财物随便找一个栖身之处。每当射击间断时,街道和广场上军事活
动便顿时繁忙起来,装满弹药的卡车和装着生活用品的马车匆忙驶住前线;而迎面来的却
是长长的救护车队。火炮都进入了街角的阵地。主要街道上挖掘了反坦克壕,布设了地雷
。  
  斯大林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下达坚守基辅的命令。他的聪明才智足以使他认识到,坚守
基辅已不能带来战略上的利益,但是,基辅是俄国历史的一部分,俄国的旗帜能否继续在
基辅上空飘扬,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涉及到威信和面子的问题。  
  基辅城坐落在第聂伯河(宽600米)近100米高的左岸上,据传说是由基辅、谢克和霍
里夫三兄弟建立,并用第一个人的名字命名的。公元864年,基辅被诺夫戈罗德的诺曼人占
领。882年,被基辅罗斯大公选为首府。106年以后,圣弗拉基米尔将基辅变成了全国的宗
教中心。后来,蒙古人来了,并于1240年将基辅化为一片灰烬。该城随之消失,以后才又
从废墟中复兴。1320年,基辅从属于立陶宛,1569年归属波兰,1686年回到沙皇帝国。19
17年至1919年,基辅是独立的乌克兰的首都,1934年,被苏联定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
共和国的首府。  
   1939年,基辅共有居民84万6千人,是乌克兰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基辅有一所大学、
几座博物馆和图书馆,以及各种工业公司,港口附近设有一个造船厂,坐落在高地上的古
老城区被现代化的商业区和高楼大厦环绕着。  
  要塞的城堡坐落在列宁斯克市区、即过去的佩切尔斯克区。要塞最早的建筑是11世纪
建造的一所岩洞式修道院。这座取名为“佩茨赫尔斯卡亚·洛夫拉”的修道院是俄国最古
老、最著名的修道院。当然,在这儿现在既不举行弥撒,也不再做祈祷了;今天这里安上
了大炮,布设了带刺的铁丝网——昔日的修道院已变成兵戎遍布的要塞。  
   1941年9月15日,德第6集团军向集团军下令开始从西面进攻基辅。第6集团军认为,
鉴于桥头堡中的苏军特别是敌炮兵己被削弱,己方的突击能够获得成功。第29军(在9月1
5日,该军辖有第75、95、296、299步兵师和第99轻装师)奉命实施这次进攻。  
   9月16日,在实施了强大的炮火准备之后,德军各师向构筑有坚固工事、布设有地雷
并配备有重武器的苏军阵地发起进攻。战斗极其激烈和残酷。但远不如7月份的艰苦。显然
,苏军的抵抗已大为减弱。9月17日,斯大林终于下达了撤离基辅的命令。  
  第29军(后来又得到了第71步兵师和第294步兵师一部兵力的加强)突入了敌人的第一
道阵地防线。9月18日,第299步兵师攻占了加特诺耶。该师右邻的第99轻装师迅速北进,
现已通过霍托夫,进入了基辅的保障地带。第95步兵师在沿第聂伯河西岸推进。强击部队
乘摩托艇渡过第聂伯河。苏军试图在基辅南部乘炮艇撤过第聂伯河,但其炮艇有27艘被德
军炮兵击沉。  
  苏军在要塞外围工事里的抵抗已明显减弱。城内一片恐慌。9月19日,苏军炸毁了第聂
伯河上的所有桥梁,军政要员飞离基辅。同日,苏军撤离了城西要塞的前沿地带。  
  在伊尔片河畔60公里的正面上向前推进的德第71步兵师的突击队,占领了伊尔片河东
岸一个12公里宽的地段,这里是苏军夜间刚刚丢弃的。  
   9月19日6时,第296步兵师(施特默尔曼少将)在第聂伯河和古塔梅斯希戈尔斯卡亚
之间,继续向南发展进攻。德军在第聂伯河西岸进展顺利。但争夺杰米多沃——在师的右
侧——南部永备工事的战斗,却异常激烈,损失严重,经过两个小时的战斗之后,古塔斯
希戈尔斯卡亚才被占领。苏军开始向基辅撤退。第296步兵师各团立即发起追击,经过3个
小时的战斗,第519、520、521步兵团和其他师属部队突入了基辅北面纵深26公里的筑垒地
域,并攻进了乌克兰首府。  
  与此同时,在第聂伯河西部的第95步兵师(西克斯特·冯·阿尼姆中将)已从南面进
抵基辅南郊。第278、279、280步兵团官兵们的进攻锐气丝毫不亚于第99轻装师(冯·德·
谢瓦莱里中将)。这两个师在第聂伯河与比亚拉采尔克夫通往基辅的公路之间攻入了基辅
南城区。这样,德军就同时从北面和南面突入该城,逼近了城堡。10时刚过,第95和第29
6步兵师的突击队就攻到了城堡前面,11时,血红的帝国战旗就已飘扬在乌克兰首府的上空
。  
  从西面进攻的第71步兵师(冯·哈特曼少将),由于其左、右两翼实施的突击均获成
功,现已全线强渡伊尔片河,其所属各团争先恐后向基辅疾进。第211步兵团第2营在公路
以南的戈边尼奇附近渡过了伊尔片河,现正一鼓作气沿平坦的公路向东挺进。第71步兵师
于9月19日中午过后攻进了基辅。乌克兰的首府落人了德军手中!  
  下午,争夺基辅的战斗结束了。第29军涌进城内。帝国劳工队和建筑营负责清除废墟
、建造公路桥,德军各师则由此继续向东实施突击。第71步兵师由于损失惨重——46名军
官、916名士兵阵亡,108名军官、3150名士兵负伤——未参加向东方的突击,后来被调往
法国进行休整,翌日,第95步兵师与由北向南击的第56步兵师在基尔波诺斯上将过去的指
挥所所在地布罗瓦雷附近会师了。这样,德军战线便超越了基辅,推进至基辅以东……  

  国防军统帅部9月20日的报告指出:  
   “正如专题报道所宣布的,德国步兵师在空军的支援下,经过整天奋战,已突击第聂
伯河岸上的坚固的基辅筑垒地域。昨天,他们大胆突击,驱走苏军,攻入了该城,并在城
堡上升起了帝国的战旗……”  
 

 
“西南方面军”的覆灭  
   1941年9月19日国防军统帅部宣布:  
   “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和冯·博克元帅的集团军群实施的向心突击:已……发展成为
一场新的大规模包围战。戈梅利会战后,我强大兵力随即向杰斯纳河上游和下游实施突击
。经过顽强战斗,强渡了杰斯纳河,尔后从这里继续向南发展进攻,以求与自南向北进攻
的兵力集群会合。该兵力集群已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12O公里宽广正面上于克列缅楚格两
侧渡过第聂伯河。9月13日,上述兵力已在基辅东部200公里处会师。苏军4个集团军已被合
围。现正处在被围歼中。”  
 
  这样,世界舆论就在9月19日第一次获悉了有关基辅东部会战的消息,然而此时会战实
际上已近尾声。在这一天,苏军“西南方面军”作为建制军团已不复存在。这次会战是空
前绝后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的合围战(斯大林格勒、中央集团军群、鲁尔)中再也
没有出现过。  
  对于分布在东乌克兰沼泽地、森林地和田地里的基尔波诺斯上将的方面军的覆灭,不
能用合乎逻辑的军事思想去分析。自6月22日起,该方面军尽管遭受了各种挫折,但一直有
战斗力,并且在局部地区占有优势,只是当合围圈在洛赫维察和卢布内之间合拢时才瓦解
了。苏军各集团军、军和师之间的联系尚维持了几天时间。9月19日,即在基辅被占领的这
一天,这种联系才最后地中断了。  
   10年后.德国总参谋部的一位军官在描述这一奇异的现象时写道:  
   “几乎在德国战旗在基辅城堡上升起的同时,被分割并赶进3个小包围圈的红军的突
围企图也破灭了……想必是由于战术方面的失误,他们的突围一直没有成功。基辅的陷落
成了红军突围失败的信号,这两件事在时间上的巧合并不是偶然的。因为随着基辅的陷落
,逃生的最后一线希望也消失了,对于最强大的苏军集群在已被合围之后仍向基辅地区蜂
拥而来这一事实,除了解释为基辅对周围广大地区的红军部队具有一种近乎神奇的吸引力
之外,还能作何解释呢?——除非最高统帅部不惜如此高昂代价命令它们到那里去。”  

 
  西南方面军迅速覆灭了。它的覆灭,既不归咎于基辅的神奇的吸引力,也不应归咎于
最高统帅部的命令,而纯粹是由于突然崩溃引起了混乱所致。  
  从9月18日起,基尔波诺斯上将已无法对他的各集团军实施指挥。在这一天的早晨,鉴
于与各集团军司令部的联系业已全部中断,已没有什么命令可下,且德军已开始炮击指挥
所所在地,基尔波诺斯上将下令撤消了方面军指挥所。  
  他将其参谋部、第5集团军司令部参谋部、警卫部队和第289步兵师的部分部队编成两
个战斗群,分两路向东突围。巴格拉米扬少将(后来晋升为苏联元帅)的战斗群编有3000
人。基尔波诺斯上将的战斗群编有800人,这两个战斗群开始艰难地向东突击,企图在罗姆
内地段的任何一处与由东向西进攻的苏军部队会合。  
  与此同时,被任命为西伯利亚司令官的布琼尼元帅正在与斯大林和红军最高统帅部军
事委员会委员们话别。他指挥的各集团所遭受的惨重损失,使这位元帅痛不欲生。斯大林
对他心平气和地进行了劝慰,才阻止了这位老战友的自杀。但对苏军在东乌克兰的失误不
无责任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却指责说,是这位哥萨克将军的“异想天开的战略导致了这次
毁灭性的失败。”  
   9月19日,莫斯科已无法否认“西南方面军”的失败——9月19日德国国防军统帅部的
报告已将此消息公诸于世。  
  基辅大合围圈分成了若干个小合围圈。9月20日,敌人的一些部队还坚守在博里斯波尔
周围、卢布内西北、洛赫维察附近和切尔卡瑟北面的索尔托诺青周围。苏军的每一个师、
每一个团、每一个营、每一个连、甚至每一个班都竭尽全力千方百计向东突围。  
  苏联士兵死伤不计其数,成千上万人被德军飞机投下的炸弹炸死;成千上万人在炮弹
、机枪子弹和手榴弹面前丧命;成千上万人在沼泽地和原始森林中悲惨地了结了一生;成
千上万人则象动物一样在灌木丛和沼泽地中过着非人的生活,直到饿死;而还有更多的人
则麻木不仁地听从命运的摆布。  
  没有人知道,哪儿还有“西南方面军”的官兵,他们的结局如何。  
   9月19至20日,巴格拉米扬少将的战斗群进至森恰地区。在这里,该战斗群第一次向
德军部队发起突击,但被击散了。当巴格拉米扬少将9月24日在加德亚奇附近遇到其它苏军
部队时,其3000人的战斗群仅剩下50名军官和52名士兵。  
  只有少数苏军部队向东突围获得了成功。其中有第21集团军司令官库丝涅佐夫中将及
其参谋长戈尔多夫少将、军事委员科洛宁少将。第26集团军司令官科斯坚科中将及其军事
委员科列斯尼科夫也与已方援军取得了联系。第37集团军司令官弗拉索夫中将也逃出了合
围圈,他被斯大林调往莫斯科,奉命指挥第20集团军。此外,红军将军中历尽风险突出重
围的有:莫斯卡连科少将、科尔孙少将、洛帕京少将、什马琴科少将和鲍里索夫准将。鲍
里索夫以其4000名骑兵组成的最强大的战斗群,冲出了德国的合围圈。  
  方面军司令官基尔波诺斯上将始终未能突出合围圈。9月18日,他的战斗群在舒梅科沃
森林遭到德第24摩托化军的截击,被迫退回德尔尤科夫奇纳,苏第5集团军司令官波塔波夫
少将被俘。基尔波诺斯上将带领其战斗群的剩余部队继续战斗在茂密的森林中。9月22日,
当德军炮轰他的战斗群时,他周围仅剩下几名士兵和军官。基尔波诺斯被弹片击中要害阵
亡。他的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和他的军事委员布尔米斯坚科于同一天也阵亡了。  
   “西南方面军”的覆灭不仅断送了千万名俄国士兵的生命,而且也断送了被卷进合围
战漩涡中的许多德意志人的生命。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这方面的情况。同时,对于在苏
联出生和成长的德意志血统的人的处境也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实例。  
  苏联最高统帅部在8月底认识到,德军在占领整个第聂伯河突出部之后,现正进而威逼
乌克兰工业区。然而,这里的工业对于维持苏军的战斗力是至关重要的,决不能落入德军
之手。为保护该工业区,苏军最高统帅部采取了严厉措施:一些指挥官被派到方面军的后
方地区,他们对于参加构筑第聂伯河防线的军人和民工拥有全权。在苏密-哈尔科夫-波
尔塔瓦一线构筑了第二道防线。  
  为构筑上述防线,苏联不仅征召了当地的居民,而且还从全国各地调来了集体农庄庄
员和共青团团员。9月3日,伏尔加河沿岸和北高加索村里的德意志人突然被派到火车站去
装货,4天后又被派到皮尔亚京东南方向的拉祖尔基去卸货。当天夜里,他们又被派往索卢
奇段的奥尔斯希察河畔构筑阵地。  
  这些天,苏联人总共将5万名德意志人弄到“西南方面军”后方地区修筑工事。这些德
意志人被分成两个大队,一个大队约有3万人,负责在基辅东北的涅任附近修筑工事,另一
个大队1万9千人,负责在皮尔亚京-奥尔斯希察地区修筑工事。  
  计划建立的防线永远不会竣工。德军轰炸机不断轰炸正在施工的劳工大队。不久,德
军炮兵也对刚刚构筑的永备工事和反坦克壕进行了炮击。俄国监工惊恐万状,无心监工,
德意志人便成群结队地趁机逃脱了。  
   9月14日,纳尔奇克的德意志人劳工逃向皮尔亚京。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俄国近卫军
部队,不得不转而向东逃跑。在位于卢布内西部的切雷夫基附近,它又遇到了俄国骑兵的
阻击,这样,队伍便逐渐走散了。一部分人逃向卢布内,接着又奔向乌代河。苏联的军官
巡逻队曾多次盘问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但他们都顺利通过了盘问。到了乌代河
畔,他们再也无法前进了。这时,来了一位本地的老人。他愿意为他们当向导。黎明时,
这位老者领这些德意志人过了河。此时,前面出现了带铁十字标记的坦克。这些德意志人
得救了!  
  许多人未能突出合围圈,他们中有俄罗斯人、鞑靼人、吉尔吉斯人、哥萨克人、伏尔
加德意志人、佐治亚人、阿塞拜疆人、立陶宛人和来自苏联各地的成千上万的人,人们被
困在杰斯纳河-第聂伯河-苏拉河之间的这个大三角地区。东乌克兰成了一个巨大的墓地。
一位曾参加了这些天战斗的人对他亲眼目睹的情况作了如下描述:  
   “……留下一片凄荒杂乱。上百辆卡车、轿车零乱地躺在野地里。车上人员下车时遭
到火力袭击,被烧得像黑色的木乃伊一样歪挂在车门口。车子周围躺看上千具尸体,田野
里也到处是残缺不全的尸体……”  
 
  剩下的几股苏军自行解体了。他们烧毁了车辆、火炮、帐篷和其他物品。浓烟在玉米
和向日葵地上空滚动,还不断从森林和灌木丛中徐徐冒出;房屋如同火把一样熊熊燃烧。
许多苏联人在被俘前的几分钟不断在狂呼乱叫,他们匆忙喝光了瓶里的伏特加酒,胡乱朝
天打完了卡宾枪和机枪里剩余的子弹。  
   “西南方面军”遭到了军人完全不应该遭到的失败!  
  基辅会战结束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合围战结束了!  
  历史上最典型的歼灭战于1941年9月24日结束了……  
   ★ ★ ★  
  关于这次会战的利弊,军事家和历史学家写了许多回忆录,列举了不少数字,并进行
了探讨。但是在当时,在1941年,人们对此并未予以重视。  
  无论是友人还是敌人撰写的历史书籍,几乎都没有反映出基辅会战的特点。德国人评
论说,基埔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但对东方战争尔后的进程只起了
“消极”作用。苏联的历史学家和军事家对此自然是保持缄默。在最新出版的俄文书籍中
几乎找不到有关这次会战的内容,因为苏联人不愿意承认失败。  
  《伟大的卫国战争》这一官方著作虽然不否认东乌克兰境内发生的事件,但把它看得
无足轻重。该书断言,德国的统计数字是完全错误的。它认为,苏联“西南方面军”原有
67万6千零85人,其中有15万零541名官兵在9月底以前就已冲出合围圈,由于自9月初开始
,该方面军一直在连续作战,且损失严重,因此被德军俘虏的人数可能有20万人之多。  

  如果看一看德军参加合围战的各战斗部队的战报,就会发现,俄国人的这个数字显然
是站不住脚的。当然,德军也可能报重数字,但是任何一个亲身经历了基辅会战的人,都
可以作苏军络绎不绝的俘虏队伍的见证人。  
  第1装甲集群于9月23日结束其地段内的战斗,它报告说,截止9月21日俘敌4万3千人。
第6集团军于9月25日结束战斗,截至9月21日俘敌6万3千人。大部分俄国部队自然是在长时
间失去联系、于会战结束后才投降的。第48摩托化军报告说,截至9月底,俘10万9千零97
人;这比在1914年的坦能堡会战 [ 译者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第8集团军(司令
官冯·兴登堡)同俄国第2集团军(司令官萨姆索诺夫)在波兰的小村庄坦能堡附近进行的
一次会战。这次会战,德军俘虏俄军9万2千人。 ] 中抓获的全部俘虏还要多。  
  第2装甲集群的情况也是如此:在8月25日-9月21日这段时间内,该装甲集群共俘敌8万
2千人,其中第24摩托化军俘敌3万1千人,在这3万1千人中,第3装甲师俘敌竟达1万8千人
。  
  其他地段上的步兵师并不比装甲师逊色:第45步兵师在亚戈京地区俘敌人1万6千226人
;第24步兵师在奥尔希察河畔俘敌3万5千人。各师所属的团也取得了巨大战果。第394步兵
团(第3装甲师)报告说,它仅从9月18日至22日就俘敌约9000人。“元首”团(党卫军”
帝国师)俘敌1万5千人。第421步兵团(第125步兵师)也报告说,它抓获了1万9千名俘虏
。  
  敌人在作战物资方面也遭到了重大损失。这里仅举以下数字:第2装甲集群击毁和缴获
敌坦克220辆,火炮850门。此外,第24摩托化军还击毁敌反坦克炮23门,高炮6门。这里还
有第24和第45步兵师在这方面的详细数字。萨克森第24步兵师击毁和缴获敌人火炮62门,
卡车4500辆,马车1200辆,军马400匹。东马尔克第45步兵师击毁和缴获敌人火炮50门、反
坦克炮3门,迫击炮32门,机枪52挺,军用列车3列,装甲列车4列。  
  无容置疑,空军参战部队对上述战果的取得起了决定性作用。但遗憾的是,至今仍缺
少这方面的数字。现仅知道第77歼出机联队的战果:这一战果对所有航空兵部队以及高炮
、航空通信和空军建筑部队是有代表性的。第77歼击机联队在汉德里克中校和沃尔登加少
校指挥下,从6月22日至9月21日,共出动270O架次,飞行1万1千个小时,击毁敌机729架;
还有88架敌机可能被击毁,此外,该联队还摧毁苏联在地面的飞机183架;在实施的165次
俯冲攻击中,摧毁敌坦克15辆,机动车辆100辆,机车8台,输送弹药的火车1列,满载货物
的火车5列。  
  国防军统帅部9月27日发表的关于基辅会战的总结报告称:  
   “正如专题报道所宣布的,基辅附近的大规模会战已经结束。在辽阔地区实施的两翼
包围,成功地粉碎了第聂伯河防御,歼灭了苏联5个集团军,甚至连小股部队也未能逃出包
围圈。  
 
  陆军、空军密切协同作战,共俘敌66万5千人,缴获和摧毁敌装甲战斗车辆884辆,火
炮3718门,以及无数其他作战物资。”  
 
  就在电台广播和报刊刊载这一总结报告的同时,德军东线陆军又开始实施1941年的最
后一次进攻行动了。第2装甲集群9月19日已得到向莫斯科进攻的预先命令,9月23日起开始
变更兵力部署。迄今一直指向西方和南方的各师,现在开始转而向东方和东北方进军,进
入罗姆内-格卢霍夫地区。  
  陆军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9月27日给此次作战的主要承担者南方集团军群下达了一
项命令:  
   “几星期前,我在为乌曼会战取得胜利而发出的嘉奖令中就希望,当时所取得的胜利
能为集团军群尔后作战的成功创造条件。现在我的愿望已在杰斯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进行
的会战中实现了。这次会战在战争史上实属罕见。在久经考验的集团军群司令官冯·龙德
施泰特元帅指挥下进行的合围战,歼灭敌人约50个师,从而打开了通往俄国腹地的道路。
  
 
   “我十分赞赏出色地计划和组织实施了这次会战的集团军群指挥机构及其下属指挥机
构,对参加这一会战的部队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致敬,祝贺它们取得的又一次胜
利。  
 
   “战局尚未结束!还有一系列最重要的任务等待着集团军群去完成。我相信,为完成
这些任务,每个人都将全力以赴!”  
    

 

--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尤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12.8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