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苏德国境交战:国境交战十八天(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Apr  1 08:54:39 2007), 转信


来源:二战历史网

战争刚刚开始

一 “次要方向”的战斗

北极之战的开端

  战争进行到1941年的6月底,苏军在中、南、北3个主要战略方向的反击都以失败而告终
。而从战争开始以来还比较平静的国境线北南两端,此时也燃起了战火。

    1941年6月26日,芬兰像匈牙利一样,以苏联飞机空袭其城市为借口,对苏联宣战。实
际上,早在1940年10月,德国驻芬兰武官就向芬兰人暗示苏德必战。当年12月18日,就在希
特勒批准巴巴罗萨计划的同一天,芬兰将军塔尔韦拉访问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在那里,德国
陆军的首脑们向芬兰人提供了更多这方面的信息。1941年5月25日,国防军统帅部的约德尔
炮兵上将向来访的芬兰总参谋长海因里克斯将军通报了德国的侵苏计划。此后,两国总参谋
部达成了联合侵苏计划;德国向芬兰派出了以埃尔富特将军为首的德国代表团,芬兰则向德
国派出了埃克维特将军率领的芬兰代表团。在1941年的6月9日芬兰已经开始秘密局部动员,
到当月17日,50余万人加入了军队。 

  至6月18日止,由作战军、本土军、边防警卫部队组成的芬兰武装部队总数已达65万人
,其中作战军47万人。陆军被编成12个师,5个军,3个总司令部,1个海军司令部。全军配
备有556000支普通步枪,14500支速射步枪,5400挺机枪,13700支冲锋枪,3500门火炮、迫
击炮,86辆坦克,22辆装甲汽车,761门高炮,180挺高射机枪,海军另有336门海岸炮,16
9门野炮。芬兰人打算通过此次战争夺回在1940年苏芬战争中被苏联割去的领土。 

  当然,苏联对芬兰的空袭也并不是虚构的。按苏联史料的记载,在1941年6月25-30日,
苏联航空部队对驻扎在挪威、芬兰的德国第5航空队以及芬兰空军发动了连续6天的空袭,并
击毁德国飞机130架。但按德国的资料,在6月25日,第5航空队并没有损失任何飞机,芬兰
空军也只有2架飞机受伤(苏联宣布当天摧毁了41架德国飞机),而苏联空军却损失了23架轰
炸机。 

  对德国人来说,在北极地区作战的意义主要在于夺占苏联在巴伦支海上的重要港口摩尔
曼斯克。作为重要军港和北极圈内最大的港口城市的摩尔曼斯克,虽然地处寒冷地带,但由
于墨西哥暖流的影响,即使在每年最冷的月份,水温也不低于3摄氏度,是一个难得的不冻
良港。通过该港口,向西可以到达大西洋,向东可以进入太平洋,如果由此进入白海,则可
以通过运河抵达列宁格勒。该港口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是苏联与西方之间一个重要的海上
交通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俄兴建这座港口的目的,就是为了接受西方对俄国的援
助物资。而一旦该港口落入德国人手中,西方输入苏联的物资无疑将会大幅度减少,这将为
德国带来不小的战略优势。 

  除了占据摩尔曼斯克之外,德国人的另一个企图就是保护芬兰的佩萨莫镍矿。德国本土
非常缺乏镍,而这种战略物资对于制造优质合金钢又是不可或缺的。为此,德国人早在194
0年10月1日就和芬兰人达成了协议,以向芬兰提供武器为条件,取得了该矿的全部开采权。
但对镍感兴趣的显然不仅仅只有德国,苏联人也非常想得到这个矿。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北
极地区是他们发动进攻的最佳位置。对希特勒来说,不消除这个隐患,他是睡不安稳觉的。
 

  就自然环境来说,北极地区的气候非常寒冷,常常出现令人难以入眠的极夜现象。即使
在夏季,太阳依然照射不足,气温变化幅度很大。同时这一地区的地形也非常复杂,森林、
沼泽遍布。这一切都大大增加了作战的艰巨性。 

  正因为这样特殊的环境,希特勒才将夺占苏联北极地区的任务交给了福肯霍斯特大将指
挥的德国“挪威”集团军。该集团军富于山地作战和寒区作战的经验,它的“挪威”称号便
是希特勒对这支部队曾成功占领寒冷、多山的北欧国家挪威的奖励。 

  1941年6月底,“挪威”集团军在芬兰空军和德国第5航空队(司令施通普夫大将)掩护下
,已经在毗邻苏联北极地区的国境线附近展开。集团军司令部于6月15日设立在芬兰中部的
罗瓦涅米。按照计划,该集团军的攻势计划将分3路进行。 

  北路是挪威山地军(军长迪特尔山地步兵上将),下属2个山地步兵师(山地步兵第2、3
师),兵力27500人。他们的目标是占领摩尔曼斯克尔,确保芬兰佩萨莫镍矿安全。 

  中路是第36军级司令部(司令法格骑兵上将),下辖步兵第169师和党卫队“北方”战斗
群。该战斗群实际兵力相当于1个满员师,拥有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75毫米野战炮36门
,75毫米山炮4门)、反坦克营、防空营、侦察营等部队。全军总兵力4万余人。第36军级司
令部的任务是占领白海港口城市坎达拉克沙。

  南路是芬兰步兵第3军,下辖芬兰步兵第3、6师和德国步兵第163师步兵第324团。这路
的任务是在洛希方向进攻,以切断基洛夫斯克铁路。

  综上所述,“挪威”集团军编成内,共有4个师(包括兵力为1个师的党卫队“北方”战
斗群),兵力总计97041人、装备火炮迫击炮1037门,在其编成内还有2个坦克营,即坦克特
别第40营和坦克第211营(“挪威”山地军编成内),共有坦克113辆。以上不包括2个芬兰
步兵师的兵力。

  与这3路德军对峙的,是弗罗洛夫中将指挥的苏军第14集团军。属于他指挥的部队包括
4个步兵师和装备有392辆坦克的坦克第1师(该师很快就被调走,只留下了1个坦克营和1个
摩托化步兵团)。集团军兵力52600人,有火炮、迫击炮1150门。总的看来,在北极地区,
苏军地面部队仅相当于德军的一半,在兵力对比上处于劣势。 

  在空中力量方面,德国第5航空队在6月24日拥有作战飞机316架,其中包括Bf-109E战斗
机52架、Bf-110C/E驱逐机12架、He-111H型轰炸机31架、Ju-88A轰炸机65架,Ju-87B俯冲轰
炸机42架。而苏军在这里仅有67架斯勃快速轰炸机,170架老旧的伊-15、伊-16、伊-153战
斗机,49架水上飞机(包括第1独立航空师和北方舰队航空部队的装备)。无论飞机数量还
是质量,苏联航空部队都处于下风。 

  尽管兵力处于劣势,但是苏军第14集团军的战备却比较充分。为了集中兵力,集团军和
下属的各步兵师在防御中都只能编成1个梯队,各步兵师仅留有1个营的预备队。但弗罗洛夫
中将还是尽可能地建立防御纵深:在由步兵第14、52师掩护的摩尔曼斯克方向,苏军在距边
境2公里处建立了边防区,由步兵第95团和独立侦察第35营、第100边防总队防守,主力部队
则部署在比较深远的西利察河东岸。在坎达拉克沙方向,苏军以步兵第104师作掩护,步兵
第122师则主要负责掩护洛希(该师得到1个坦克营的加强)。另外,第14集团军还得到了红
海军北方舰队的8艘驱逐舰,7艘护卫舰,15艘潜艇的掩护。在这一地区,苏联人仍然牢牢地
控制着海洋。 

  1941年6月29日,经过一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和120架轰炸机的轰炸后,德国“挪威”山
地军首先越过苏联第1号国界界碑,发动了进攻。尽管得到了德国空军第1教导联队第4大队
42架Ju87式俯冲轰炸机的直接支援,但在预先有准备的苏军抵抗下,德国“挪威”山地军的
进攻还是很不顺利。在最初几小时的战斗中,德军就有300人被打死。直到7月7日,该军才
克服得到海军舰炮支援的苏军步兵第14师的顽强防御,推进到大西利察河,并且契入苏军步
兵第52师阵地。这一战斗中,苏军步兵第14师师长祖勒巴少将在德军的空袭中丧生。由于战
时的混乱,这个阵亡师长的名字曾被长期收入失踪人员名单。 

  为了缓解陆军的压力,红海军北方舰队于7月7日将1个边防营由海路送到德军侧后,在
2艘驱逐舰的掩护下实施登陆。苏军的这次行动完全出乎德军的意料。由于摸不清此次登陆
的规模,德国山地步兵第2师投入了3个步兵营去消灭苏军登陆的边防营。趁着这机会,红军
步兵第52师于第2天发动了反突击,到当日日终,德军被打退到了大西利察河西岸。 

  3天后,德国人再次发动进攻,但在苏联军队的顽强抵抗下进展不大。7月14日,苏军又
一次将包括步兵第325团(欠步兵第3营)和1个海军步兵营在内,共计1350人的登陆部队送
到了德国人的侧后。为了消除这支兵力比上次登陆还要雄厚的苏军部队所造成的威胁,德国
不得不调来大量的部队,包括山地步兵第136团,步兵第14团第1营。7月20日后又增加了山
地步兵第139团、摩托车第67营、山地步兵第2师的全部炮兵。尽管德军投入了绝对优势的兵
力,消灭苏军登陆部队的战斗还是持续了15天。而德军对摩尔曼斯克的进攻则不得不停了下
来。 

  在7月1日才发动进攻的中路和北路,德军也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按英国历史学家艾伯
特·西顿的说法,在北极战区,芬兰军队凭着对当地气候和环境的熟悉,表现得比德国军队
强的多。但西顿或许并不了解的是,芬兰军队的两个师所对付的苏军部队,只有步兵第104
师的1个团和内务人民委员会所属的第72边防总队而已。在德国人于7月底把党卫队“北方”
师级战斗群配属给芬兰军队之前,芬军也没有能够突破苏军的主要防御阵地。 

  总的来说,在达不成突然性的情况下,德国军队在北极地区没有取得他们所预期的战果
,同时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到7月11日为止,在短短12天战斗中,德国“挪威”集团军的
死伤总数已达3000余人。 

  芬兰军队在派出一小部分军队配合德军在北极地区行动的同时,将主力部队15个师(内
有1个德国师)又3个旅部署在芬兰东南部,由前沙皇将军曼纳海姆指挥。此人曾担任沙皇军
队的骑兵师长和沙皇本人的侍从武官,做到了中将军衔。1918年芬兰独立后,他又成为了芬
兰摄政,以后长期掌握军队实权,在1933年获得了陆军元帅军衔。在苏芬战争中曾给苏军造
成重大伤亡的“曼纳海姆”防线就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

  曼纳海姆指挥下的部队被编成2个主力集团军,即海因里希将军指挥的卡累利阿集团军
(包括拉迪凯南的步兵第2军、塔尔韦拉指挥的步兵第6军、海伦格的第7军,共有9个芬兰师
和3个芬兰旅的兵力,另外德军在这一地区还派出第163步兵师)、东南集团军(包括第1军
和奥许的第4军,共5个师)。战斗力最强的卡累利阿集团军从拉多加湖以东进攻,在其当面
是波波夫中将指挥的红军北方方面军(7月10日,该方面军被并入西北方面军)下属的第7集
团军的4个师(集团军司令员戈列连科中将)。而在拉多加湖以西对抗芬兰东南集团军的苏
军,是北方方面军第23集团军(司令员普申尼科夫中将)的6个步兵师。

  在两个方向上,芬兰军队都占有兵力优势,而苏军也没有在这一线死守的意思。因而,
芬兰军队自6月29日发动攻势以来进展非常顺利,很快便前出至1940年苏芬战争前的国境线
,切断了本来应该由德国挪威集团军切断的基洛夫斯克铁路。但也就在这一线,芬兰人放慢
了速度。在德国军队取得更大胜利之前,他们不打算继续前进并与德国军队会合于列宁格勒


  另一方面,芬兰军队夺取汉科半岛的战斗却进展缓慢。该半岛位于芬兰西南部,1940年
苏芬战争后,苏联强行从芬兰手中租借汉科半岛30年,并在岛上设立了海军基地。芬兰对苏
宣战后,该半岛与苏联的联系只能依靠海路,岛上的2.5万名苏联守军(包括独立步兵第8旅
,1个边防总队,若干工程建筑部队、炮兵营及岸炮、高炮连,1个有20架飞机的机群,1个
水警区)基本上陷入孤立。但芬兰军队的多次进攻(从7月1日开始)却都以失败而告终,此
后只能对半岛进行封锁和炮击。直到当年12月2日,半岛上的2万2千余名苏军主动从海上撤
离后,芬兰人才收回了汉科。 

罗马尼亚之战 

  罗马尼亚在德国进攻苏联第一天就参加了战争。罗军参战的14个师10个旅被编成所谓的
“安东内斯库”集团军群,指挥官是罗马尼亚实际的独裁者安东内斯库。这个据说以廉洁著
称的将军于1933年担任罗马尼亚总参谋长,1938年做到国防大臣,1940年9月担任罗马尼亚
首相后便以所谓“国家指导者”自居,将大权抓到手中。作为一个强烈的反苏主义者,早在
1941年1月14日,他就在希特勒的山间别墅同意“以(罗马尼亚)全部力量参加(对苏)军
事行动”,用他的话来说“在反对斯拉夫人上,永远可以指望罗马尼亚人”。虽然名义上,
全部罗马尼亚军队都归他指挥,但德国驻罗马尼亚国防军军事代表团团长埃里克·汉森骑兵
上将从某种意义上才是真正的司令官。 

  “安东内斯库”集团军群主力为第3、4集团军,但有4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和兵力仅相
当于1个摩托化旅的第1装甲师主力被编入德国第11集团军。 

  虽然罗马尼亚人殷勤地把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用来配合德军对苏联的入侵,但对德国来说
,该国最主要的价值却是她的石油。为了保住油田,希特勒特别指示驻扎于罗马尼亚的德国
第11集团军(属于南方集团军群)暂时不采取积极行动。只是在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主力在边
境交战中获胜,迫使苏军西南方面军向旧国界地区撤退后,罗马尼亚的德国军队才开始采取
行动。此前,罗马尼亚军队到6月底一共损失了1455人。 

  1941年7月2日,朔贝特陆军大将指挥的德国第11集团军(编有7个步兵师)和罗马尼亚
军队渡过了普鲁特河。抵抗他们的是新组建的红军南方方面军(司令员秋列涅夫大将)。该
方面军编有由敖德萨军区改编的第9集团军,和在哈尔科夫军区领率机关,以及基辅军区部
分部队基础上组建的第18集团军(编有步兵第l7军,机械化第16军,包括山地步兵第96、6
0师和步兵第164师,坦克第15、39师和摩托化第240师,航空兵第64师,混成航空兵第45师
,6月30日又增加步兵第55军和2个筑垒地域),以及独立步兵第9军。 

  在兵力上,南方方面军的苏军并不处于劣势,而且由于航空部队躲开了德国空军的突然
袭击,因此保存了相当力量。超低空飞行的苏联战斗机经常给行进中的罗马尼亚军队,特别
是骑兵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但南方方面军北面的西南方面军此时已被德军击退,这就迫使
南方方面军在侧翼暴露的威胁下不得不边打边撤。按照德国方面的记述,红军的撤退井然有
序,后卫部队沿途没有丢下一个死伤人员。 

  相比之下,缺乏重型装备的德军在苏军部队的阻击下,只能在尘土飞扬、炎热多雨的苏
联大地缓慢前进,每天不过行军十几公里。在这样的开阔地形一旦遭遇苏联坦克,德军只能
匆匆忙忙的散开队形予以还击,而如果对手是重型坦克,就硬着头皮爬上去用集束手榴弹或
者炸药包爆破几乎是唯一的有效手段(有时德国人甚至把手榴弹塞进苏联坦克的炮口)。7
月3日他们进至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地域。7月4日占领了奥斯特罗格,得以和南方集团军群
主力同时逼近苏军旧边界筑垒地域防线。但红军南方方面军仍然在普鲁特河下游地区活动到
7月25日。

二 战役总结与尾声

德军的成果与损失

  截至7月10日,德国军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战果。在北方,德军推进了400-450公里,占
领了立陶宛、拉脱维亚以及俄罗斯的部分领土,其前锋直指列宁格勒。在中部,他们突入苏
联纵深450-600公里,抵达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一线,夺取了几乎整个白俄罗斯,由第2、
3装甲集群编组而成的第4装甲集团军正在克鲁格陆军元帅指挥下扑向通往莫斯科的重镇斯摩
棱斯克。在南方乌克兰和摩尔达维亚地区,德国人也打到了旧国界线,前进了300-350公里
,乌克兰首府基辅处于危险之中。 

  德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在为期18天的边境交战中,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按照德方当时的统计,仅在6月的9天战斗中,东线陆军就损失了41087人(其中死亡8886人
,失踪2707人,受伤29494人,不包括病员以及德国海空军、盟军在东线的损失,也不包括
在芬兰战线德军的损失)。而在7月的头13天,东线陆军又损失了5万余人。其在边境战役中
的总损失达92000余人,其中死亡约2万余人。 

  上述数字显然已经不小,但根据德国1999年公布的最新数字,6月份东线德军的实际死
亡人数达25000人,7月死亡63099人(德国战时统计为6月死亡8886人,7月37584人)。由此
推算,边境战役期间(6月22日-7月10日)德军在东线的实际死亡数字估计在5万左右,而伤
亡总数按照前苏联军事历史研究所所长在80年代末的保守估计,应该在15万左右。在北极战
线,德军另外损失了3000余人。 

  德军技术兵器损失也很大。据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的日记,截至7月10日,首批投入进
攻的17个装甲师已损失了41%的坦克(约1500辆),但其中大部分得到了修复,最终彻底损
失的坦克、强击火炮有616辆。另外,德国陆军还损失了12154辆汽车、牵引车,9000多辆摩
托。 

  自战争开始以来,在6月份,德国空军在东线战斗损失的飞机数为699架(水平轰炸机2
86架)。到7月5日为止,已经在苏联的战斗中损失了807架飞机。到7月12日前,损失数字上
升到886架。因为故障和事故损失的飞机不包括在其中。在人员方面,仅在6月份的9天战斗
中,德国飞行员(不包括地勤人员)在东线就死亡了156人,另有229人受伤,418人失踪。
 

  在边境战斗中,德国的盟友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也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其中罗马尼
亚军队从6月22日到7月26日,在对苏作战中一共损失了22765人(4271死亡,12326受伤,61
68失踪),飞机被击毁58架。匈牙利和芬兰军队的损失情况不详。连同这部分损失,德国集
团在边境交战中的损失大约在20万左右。 

  红军的抵抗不仅给德军造成巨大人员物资损失,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第4集
团军参谋长博卢特里特回忆:“即使在(争夺明斯克)的第一次战役中,俄军也比西方军队
顽强,他们在被包围时仍然坚守阵地,继续战斗”。而哈尔德则在私人信件中对他的敌人做
了这样的描绘:“俄国人可不像法国人,他们在战术上已经被打败了,可还是不肯逃跑,必
须一次一个的把他们杀死在半森林半沼泽地里”。希特勒则告诉他的女秘书:俄国士兵宁可
在掩体里自爆也不向德军投降。在听过希特勒的评价后,这位女秘书写道:“我们看到了俄
国士兵的坚韧,如果他们指挥的更合理,将和我们势均力敌。感谢上帝,他们没有那样的领
导能力。” 

  在战斗过程中,红军数量众多的技术装备同样令德国人吃惊。“红军的装备一次又一次
地使我们震惊”,一个德国军官在巡视战场后惊叹道。而这种震惊尤其体现在坦克上。红军
的T-34、KV坦克使德国人在装甲兵器上的优越感深受打击,奇形怪状的苏联多炮塔坦克也给
德军以深刻的印象。对此,以坦克技术权威自居的希特勒也不得不感叹:“一个半野蛮的民
族怎么可能取得这样的技术成就。”

  苏联空军在边境交战的表现同样很引人注目(空军是斯大林很爱用来救急的军种)。战
役期间,红军的轰炸机始终都以数十架甚至数百架的规模不间断的对德国地面目标进行袭击
。袭击范围不仅包括德军前线部队,也包括纵深的机场和工业目标。按苏联的统计,在6月22
日到7月10日,苏联空军共动用4700个架次对德军机场进行了1000多次袭击。在对敌方纵深
目标的袭击中,比较成功的战例之一是在1941年7月13日下午,由6架苏联轰炸机对罗马尼亚
普罗耶什第油田炼油厂的一次袭击。以4架飞机为代价,苏联轰炸航空兵摧毁了罗马尼亚90
00多吨石油储备(在6月26日,红海军黑海舰队也进行了一次类似的袭击。该舰队的一艘巡
洋舰、数艘驱逐舰对罗马尼亚的康斯坦萨进行了炮击,据称摧毁对方一座大油库,并烧掉了
大量备用石油)。从6月23日起,遭到苏联远程轰炸航空兵袭击的还有德国本土的柯尼希斯
贝格和但泽、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芬兰的赫尔辛基等地。

  但多数情况下,苏军的空袭由于没有战斗机掩护,加上编队呆板,在德军密集的高炮火
力和性能先进的Bf109战斗机拦截下往往损失巨大,而给敌人造成的实际损害却非常有限。
仅在6月30日一天时间里,苏联空军在对勃布鲁依斯克的袭击中就损失了上百架轰炸机。在
北方的一次战斗中,苏联空军在损失43架轰炸机的情况下,仅凭借有限的自卫火力击落了5
架Bf109。如果考虑到双方飞机在性能上的差距,应当说苏联轰炸机飞行员干的还不错。

  和击落性能落后、得不到掩护的苏联轰炸机相比,德国空军与苏联战斗机的战斗却不是
那么轻松。虽然大批伊-15、伊-16战斗机在速度、火力、机载设备上都大大落后于德国战斗
机,苏联飞行员中菜鸟也太多,但在空战中,少数优秀的苏联飞行员仍能够驾驶这些老式飞
机击落先进德机。而在遭遇苏联新式战斗机的情况下,德国空军受到的挑战更大。因此,在
大量击落对方战斗机的同时,德国的战斗机损耗也非常严重。以第2航空队第51战斗机联队
为例。在6月24日,该联队有第1流的Bf-109F型战斗机160架,从6月22日到7月5日,损失却
有89架。 

  虽然损失很大,德国还是相信他们已经打赢了战争。因为在18天的边境交战中,苏联军
队遭到的损失更是空前巨大。据苏军总参谋部的战时统计,在41年的6、7月,红军的损失达
651065人。和德方的战时统计一样,这个数字也是不完全的。 

边境交战中苏军的损失 

  战争结束近50年后的1993年,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学者在研究了全部苏联有关军事民事
档案及德国档案后,发表了苏联武装力量在卫国战争中损失的决定版数字。据统计,在194
1年6月22-7月9日(西南,南方方面军的统计截至到7月6日),红军及红海军(不包括芬兰
方向苏军)一共损失了778751人,其中死亡、失踪、被俘(即所谓纯减员)598305人,伤病
员180446人。纯减员与伤病减员不成比例的状况反映出大量苏军遭到了合围(包括众多的伤
病人员)的事实。从德方发表的数字分析,这些人中大约有30-40万人在弹尽援绝、没有组
织的绝境中被俘,剩下的10-20万人或者在战斗中阵亡,或者潜伏了下来。后者中有不少人
后来加入了游击队,并一直坚持到苏军打回来。 

  在技术装备方面,红军损失了11703辆坦克,火炮、迫击炮18749门,作战飞机3985架。
这些武器绝大部分是在弹药和油料耗尽,或者发生技术故障又无法修理的情况下被遗弃或报
废的,战斗损失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以红军第8机械化军为例,该军装备的48辆T-35多炮塔
重型坦克在边境战斗中损失了47辆,其中因故障而丢弃的占36辆、因驾驶事故损失5辆,而
在战斗中损失的仅有6辆。必须特别指出的是,这48辆T-35坦克在战斗打响前只有6辆需要中
修或大修,比苏军其他老旧坦克的技术状况要好得多。 

  苏军的新式坦克也好不到哪去:机械化第15军第10师全部63辆KV重坦克,在边境战役中
损失了56辆,但只有11辆在战斗中损失,另外45辆中11辆因为驾驶失误而损失、34辆因为故
障而被放弃。第8坦克师50辆KV重坦克损失43辆,也仅有13辆毁于战斗,另外的30辆中有2辆
沉入了沼泽,其他28辆因故障而放弃。坦克第41师损失的22辆KV-2坦克中,只有5辆是被击
毁的,其余都是故障损失。新式坦克尚且如此,战前已经近乎报废的旧式坦克更是被一堆一
堆丢得遍地都是。随着大片土地被德国人占领,这些大量被遗弃的装备几乎全部落入了敌人
的手中。这一点得到了德方资料的证实。按照他们的统计,截至7月30日,已有12025辆苏军
坦克被缴获。据笔者估计,这些坦克约占苏军同期损失坦克总数的80-90%。这些坦克和车辆
在某种程度上还为德国人找了点麻烦。当时是陆军高射炮军人、后来成为德国总理的施特劳
斯就曾回忆他们的部队被塞满道路的苏联车辆挡住去路的糟糕情形。 

  红海军在这一时期损失了1艘驱逐领舰(黑海舰队的“莫斯科”号),3艘驱逐舰(2艘
波罗的海舰队,1艘黑海舰队),12艘潜艇(11艘波罗的海舰队,1艘黑海舰队)。 

  苏军损失的惨重并不仅仅体现在损失数字的巨大上。应该看到,那些整师整军被消灭的
红军部队虽然有许多的缺点,但毕竟在战前受过相对较好的训练,不少人还有一定的实战经
验。在这些部队被歼灭后,苏军短期内将无法训练出与之战斗力相当的部队,而只能靠大量
速成训练、甚至没有训练的新兵来弥补巨大的伤亡。而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武装力量与德军
之间素养上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只能意味着更为巨大的损失。而丢失的技术兵器,特别
是在战前花大本钱集聚起来的大量新式技术装备,在短期内也是无法弥补的。 

斯大林的补救措施 

  呆在莫斯科的斯大林虽然对前线的具体情况并不十分清楚,但也已经明白,由他本人下
令进行的反突击,在前线的几乎每个地段都遭到了可怕地惨败。巴甫洛夫的西方方面军失败
的最惨:他不仅丢掉了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这个消息,斯大林还是从德国人的广播里知
道的),还把几十万军队丢在了德国人的合围圈里。我们不知道斯大林是否意识到他自己对
此所要负的责任,但斯大林显然意识到,他曾经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威信可能因眼前这场突如
其来的巨大灾难而发生动摇,为此斯大林离开了自己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这一事实最初
是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死后披露的,后来发表的一些当事人的回忆文章也时有提及,而新近俄
罗斯公开的档案更为此事提供了准确的依据:根据克里姆林宫里的“来访者登记簿”,在6
月29日-30日,没有任何斯大林接待来访者的纪录,这说明他恰恰是在明斯克失陷后(6月2
8日)离开的。 

  斯大林的离去令苏共政治局的委员们陷入一片混乱。据说有人曾建议由莫洛托夫取代斯
大林领导国家进行抗德战争,但熟悉斯大林秉性的莫洛托夫深知他绝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
。最终政治局的委员们都来到斯大林的别墅,据当事人的回忆,斯大林向来访者们表示出想
辞职的意思,因为他怀疑大家想把全部责任都推给他斯大林一个人。战友们马上信誓旦旦的
表示,他们不仅绝无此意,并随时准备让任何别有用心的人“去见鬼”,因为“没有任何人
比你更能胜任”。 

  斯大林又回到了克里姆林宫。面对极端危急的形势,他必须把全部权力都集中起来。还
在战争爆发的第二天,苏联就成立了领导全部武装力量的统帅部大本营。虽然大本营的主席
名义上由国防人民委员会主席铁木辛哥担任,但实际上任何决策只要得不到斯大林的批准(
这位领导人有时对一个KV坦克排的使用,或者铁丝网的发放都要插手),就毫无效力可言。
斯大林才是真正的、具有无上权威的最高军事统帅(相形之下,希特勒的军事统帅权在当时
要有限的多),而且他还要把全部后方权力也抓在手上。为此在6月30日,成立了由他本人
担任主席的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为莫洛托夫,成员包括伏罗希洛夫、马林科夫,以及在战后
史料中被“省略”了的贝利亚。所有苏联边疆州区、各军事工业人民委员会、甚至主要工业
企业、基建单位都在该委员会,或者更准确的说,在斯大林本人的直接控制下。 

  虽然斯大林不愿承认战场上的不利形势很大程度上是他所造成的,但巨大的失败毕竟已
经给斯大林上了一课,并迫使他做出了战略撤退的决定。西北方面军奉命退至普斯可林和奥
斯特罗夫地域,掩护列宁格勒方向;西方面军则退至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掩护斯摩棱斯
克方向,阻止德军扑向莫斯科;而西南方面军必须撤退到旧国界一线防御。 

  在作出撤退部署的同时,缺乏现代战争知识的斯大林在战术上倒也拿不出更多的办法来
提供给前线部队。和他的敌人希特勒相比,此时的斯大林对现代战争还了解的太少、太少,
但他对空军却颇为倚重。在战争初期,一旦战况恶化,斯大林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动用空军
。而为了更集中的对空军实施领导,他在6月29日设立了拥有副国防人民委员权利的空军司
令员(首任司令是日加列夫将军),这一职务的设立对未来将发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在现代军事领域,战争初期的斯大林多少还是一个生手的话,在运用铁腕方面,
他的经验却是丰富的。在战争形势极为紧张的时刻,斯大林也没有忘记用铁腕去惩罚那些他
认为应当对失败负责的人:西北方面军司令员库兹涅佐夫上将被撤职,表现不错的第8集团
军索宾尼克夫少将接替了他的职务,而副总参谋长瓦杜丁中将被任命为这位少将的参谋长。
 

  和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相比,被革职的库兹涅佐夫算是幸运的。按照斯大林的指
示,巴甫洛夫在被解职之后(铁木辛哥接替了他),与原方面军参谋长、通讯主任、第4集
团军司令员科罗勃科夫少将(此人所以被捕是因为斯大林指示必须处死西方方面军的1个集
团军指挥员,而科罗勃科夫少将是当时唯一一个能够找到的该方面军集团军指挥员)一道被
送交军事法庭。 

  尽管巴甫洛夫等人对惨败所应负的责任并不足以处以极刑,尽管他们愿意以普通士兵的
身份上前线效力,但是为了维护领袖的尊严,法庭还是按斯大林的意思,于1941年7月22日
将4人全部判处死刑并没收全部财产。急于完成任务的军事法庭在匆匆宣判后,当晚就直接
将4人拉出去枪毙。另外,西南方面军空军司令员普图辛、第41步兵军军长科索布茨基少将
和在德国空军偷袭中惨遭覆灭的第9混合航空兵师师长齐尔尼奇也遭到了枪决。同时为了审
查突出德军合围的红军军人,斯大林还批准建立了15座甄别营。 

  为了逃避同样命运,有不少苏联将领自杀。其中包括西方方面军空军司令科佩兹、机械
化第17军副军长科若钦,当然还有前面提到的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瓦舒金,虽然他还不是一
位将军。 

  今天的人们完全有理由指责斯大林专横、独裁。但对当时面临空前危机的苏联和俄罗斯
民族来说,要顶住强大的敌人,就不得不接受斯大林和他的手腕。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任何软弱和犹豫都会导致整个民族的灭亡。斯大林这位并不十分精通军事的领袖最大的突
出之处就在于:他有足够坚强的神经去承受一次又一次最可怕的打击和令人震惊的损失,并
且在这所用千百万人的生命去交学费的战争大学校中学会战争。正如斯大林这个名字所显示
的那样,他是“铁打的人”。

  但光有“铁打的领袖”是不够的,还需要同样坚强的人民。要由他们用亲人甚至自己的
血肉之躯去承受战争所带来的无穷无尽的苦难、牺牲。今天的战略家尽可以大谈苏联在领土
、资源、人力上有多么大的潜力,但这一切潜力需要俄国人民以世界上其他民族、任何时代
都未曾承受过的空前惨重的巨大民族牺牲去发掘。人类的历史上,又有不知多少也很有潜力
的国家、民族无法承受那仿佛置身地狱般的战争而选择了妥协与投降。但苏联人民没有这样
做。这并不是因为所谓的“高压统治”,经历了残酷战争的人民已失去了对恐怖的敬畏。作
为一个长期在落后的深渊里挣扎,并被鄙视的民族,绝大多数的苏联人不需要去看德国保险
柜里的绝密文件,也能够意识到被当成“贱民”的他们,在高贵上等人统治下会得到什么样
的待遇。在这一生死攸关的时刻,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命运都与生存了千年的民族紧紧连在
了一起,民族的概念不再是空泛的说教和别有用心的煽动,而是千万上亿人民生存的集合体
。为了这人类最可宝贵的伟大生存,人民愿意忍受一切苦难和牺牲,一切他人或自身的罪恶
与肮脏,和带着死亡而来的高等人奋战到底。为生而死,为死而生,罪恶的善良与善良的罪
恶,这一切本来就是人类的伟大与魅力之所在。

  斯大林了解他的人民,他要号召起他们。在做出了一系列具体部署后,1941年7月3日,
约瑟夫·斯大林以苏联领袖的身份向人民发表了广播讲话。这个并不特别善于演讲的格鲁吉
亚人用他那口带有土腔的俄语打动了人民,他们决心响应他的号召,通过坚壁清野、游击战
争和超人的努力去反抗侵略。正是坚韧不拔的人民无数的血肉之躯造就了伟大的领袖。

希特勒对形势的估计 

  在东普鲁士的拉斯登堡,呆在名为“狼穴”的东线大本营里的希特勒在得知斯大林的讲
话内容后表现得非常高兴。在他看来,斯大林的号召将为德国军队毫无顾忌的对俄国平民采
用暴力提供借口,而坚壁清野将把苏联人自己饿死。希特勒对此的评价是:“多亏斯大林提
出毁掉一切的口号,现在千百万人注定要挨饿了。”至于俄国人响应斯大林的号召反抗德国
人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并不重视。他们相信,苏联已经完蛋了,游击战
争也改变不了这一结局。 

  对此深信不疑的希特勒,早在7月8日就开始安排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命运了。他决心把
这两座苏联城市连同数百万居民一道夷为平地,莫斯科应该变成一个水库,这样就“免得到
冬天由我们去养活他们”。希特勒估计:“到8月15日将进入莫斯科。到10月1日,将结束俄
国战役。”这种情绪并不只属于他一个人。国防军统帅部的一位官员也在6月29日的私人信
件中估计,再有14天就可以进入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了!由于担心自己的估计太保守,他又加
了一句:“不过,可能比我们设想的更快。” 

  德国人的看法不是没有依据的。他们虽然也充分认识到了俄国人的顽强和技术力量的强
大,但还是对自己的胜利深信不疑。因为苏联军队和他们的装备遭受的损失是如此巨大,要
恢复元气是几乎不可能的。对此,德国国防军统帅部7月4日的作战日记是这样评价的:俄国
人损失了这么多飞机和4600辆坦克,他们一定所剩无几了。当天希特勒告诉他的将军们:“
实际上,他们(苏联)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一开始我就消灭了俄国的坦克和空军,这再好
不过了,俄国人在这方面是不能恢复元气了。”希特勒在这里也是在为自己表功,因为正是
他选择了这么一个绝好机会。出于同样的目的,在保持了一个星期的新闻沉默后,在6月29
日,希特勒下令发布了10项胜利公报——每小时发布一项。真可谓风头十足。 

  哈尔德当天也以军事专家的身份在工作日记中记录了对形势的分析:“被我方查明的敌
人164个步兵师中有89个师已经全部或大部被消灭,在战场上有作战能力的俄国步兵师还有
46个,另外18个师被牵制在其他地方,在后方作为预备队的显然还有11个师,被我方查明的
敌29个装甲师中有20个已大部或全部被歼,9个师还有充分作战能力,敌人凭这点兵力甚至
在最重要的正面也无力构成稠密的正面。我坚持认为俄国战役在两周之内已经取得了胜利。
” 

  苏德战场上德军的节节胜利使苏联周边的形势也变得非常不利。这一时期英美诸国对苏
联的援助还仅仅停留在酝酿阶段,而德国的盟友及仆从国却纷纷对苏联绝交、宣战,并将大
量的部队投入直接对苏作战。从6月22日当天,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对苏宣战以后,芬兰和斯
洛伐克又先后于6月26日和27日对苏联宣战,匈牙利先在6月23日断绝与苏联的外交关系,再
于27日对苏宣战。在苏联战场上,这些国家投入了近百万兵力和近千架飞机配合德军。丹麦
和维希法国也分别于6月27日和30日对苏绝交,后者还派出拥有3000多人的法国反布尔什维
主义志愿军团。西班牙“蓝色师团”也于7月13日运向德国,准备开赴苏联。西班牙和维希
法国的飞行人员也在德国空军的编成内侵入苏联。 

  在亚洲,正在谋划夺取东南亚殖民地的日本也按耐不住。经过磋商,日本陆海军内部达
成在不妨碍对英美开战态势的前提下,达成等待有利时机发动对苏战争的共识。天皇批准了
陆军大臣东条英机的上奏,决定从7月7日开始,由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进行“关东军
特别演习”。7月13日,日本开始对苏战争准备的动员,将3个陆军师团,200多支独立部队
编入关东军,同时还组建了所谓的关东防卫军(以陆军第51师团为基础)。关东军总兵力由
35万人增至85万人(包括朝鲜军),飞机达600架。日本海军则新编了第5舰队准备对苏作战


  苏联远东的形势紧张起来。虽然从6月29日开始,苏军就从远东调动足额的陆军师到西
部作战。但在关东军实力增强的情况下,远东苏军的兵力在整个1941年内非但没有减少,反
而从70万增加到120万。或许是出于对日本这个盟友的“回敬”,德国人也在7月1日正式承
认了日本扶植的汪精卫伪政权,第二天,重庆的国民政府断绝了与德意的外交关系。

  但德国当时并不希望日本进攻苏联,而希望其在亚太地区扩大侵略,以牵制美国的力量
。深受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影响的希特勒相信日本联合舰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日本人应
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不是用它孱弱的陆军来和德国争夺消灭苏联的“荣誉”,“给死人脱
衣服”。在这一点上,早期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对日本陆军不高的评估显然也发生了作用。(
出于公平,应当指出的是,被希特勒看重的日本海军却看不起德国纳粹。在他们眼中,那是
一伙专门哗众取宠的流氓,而受到藐视地日本陆军却对纳粹德国崇拜得五体投地)。

  在近东,土耳其虽然与英美保持着相对密切的关系,但如果苏联真到了崩溃的边缘,她
也同样乐于在宿敌苏联的庞大遗产上咬上一口。战后发表的德国外交档案表明,土耳其对苏
联的巴库油田有着特殊的兴趣。 

  当然对这两个当时还置身于苏德战争以外的国家来说,他们的行动还要受到多方面情况
的牵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已有4年,中国国民政府虽然屡战屡败,但却不肯轻易妥协
,使日本陆军相当一部分兵力在中国关内无法抽身。而在太平洋,日益尖锐的美日矛盾也使
日本人多了一份顾虑。对土耳其来说,对苏发动战争也要冒与英美翻脸的危险。但另一方面
,一旦战场上的形势发展到了苏联败局已定的地步,日本,甚至还有土耳其,都没有理由不
去摘熟了的桃子。现在,他们正等待这种形势的出现。 

  可是这种形势却没有像希特勒、哈尔德以及其他德国将军的结论所预言的那样来临。俄
国军队虽然遭到沉重的打击,可还完全没有被消灭。就在德国人相信他们已经胜利的时候,
庞大的苏军战略预备队(总数达48个师)已经开到了战线。这些本来用以对德军实行战略反
攻的部队,现在则被用以组织防线以挡住德军的进攻。 

  为了防止德军突向莫斯科,预备队主力被投入到了西方方向。早在6月25日,苏军就已
组成了以内战时代的骑兵英雄布琼尼为司令员的大本营预备队集团军群(下辖19,20,21,
22集团军),7月2日上述部队被编入西方方面军,而原来准备调给西南方面军的第16集团军
也在斯摩棱斯克展开。在更深远的地区,第24,28军也在作准备。 

  被分散而匆忙投入战场的预备队显然不足以改变苏联军队所处的劣势,但他们能够稳定
住战场上的局势,使德军暂时无法向苏联的心脏部分推进。而在这些战略预备队的背后,红
军正在急速扩充。到7月1日,已有530万人入伍。诚如德国人所估计的那样,这些新兵无法
在短期内被配养成合格的战斗部队,但他们将通过自身的巨大牺牲一点一点的消耗掉德国最
精锐的部队。对指望靠一支战前组建的军队和少量的战时补充就打平天下的德国来说,这最
终将会演化成一场致命的大灾难。 

  希特勒不久就会明白,战争其实才刚刚开始。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9.2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