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回眸郑和下西洋:“纵得奇宝回,于国家何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ul 12 13:53:59 2002) , 转信


  1405年7月11日,一支27000人的船队驶离了江苏刘家港。

  在此后的30多年中,这支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出航,经东海、南海,穿马六甲海峡,
沿孟加拉湾、阿拉伯海、阿曼湾、亚丁湾向西航行,然后过红海南下东非海岸,到访了暹
罗国(泰国)、爪哇国、真腊国(柬埔寨)、溜山国(马尔代夫群岛)、锡兰山(斯里兰
卡)、天方国(麦加),最远到达了今天肯尼亚东南角的蒙巴萨港。

  因为率领这支船队的正使名为郑和,因此中国历史上将发生于明永乐至宣德年间的这
七次大规模远航称之为“郑和下西洋”。

中国有史以来的航海壮举

  郑和,原名马和,回族,1371年出生在云南。祖先是唐、宋时期来中国定居的阿拉伯
人的后裔。1381年,明举兵30万进发尚处于元朝梁王手中的云南。马和在战乱中被裹挟到
明营,并受到阉割。

  1399年,创建了明朝的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发动兵变,于1402年夺取了皇太孙朱允炆的
帝位。马和因在战事中立功,被赐予“郑”姓,命为内宫监太监。郑和在宫中一向“公勤
明敏,谦恭谨密”。当明成祖朱棣决定派船队出驶南洋、印度洋时,选中了郑和为船队的
正使太监。

  郑和船队的船员大都来自明时负责南北海上粮运的漕军。其所乘的海船长132米,宽5
4米,三层甲板,九根桅杆,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海船只。除了卓越的造船技术外,那时
,中国人还掌握了先进的测航、导航、天文、水文、计量知识。这一切使“郑和下西洋”
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的航海壮举。同时,郑和的船队所到之处,带去了中国的茶叶、丝绸、
陶瓷、铁具等,并将当地的珍禽、宝石、香料、金器带回,这种物物交换后来流行至民间
,沟通了中国与南洋、印度洋地区的贸易往来。郑和的船队在30多年间七次远航,中国强
大的财富所显示的力量渐渐渗透进了沿途各小国的政治事务中,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后,
外国来明廷朝贡的使臣络绎不绝,明皇朱棣得以使“大中国”的统治影响至广袤的地域。


  1430年郑和率船队最后一次出航,至1433年归来。此后郑和任南京守备,于1435年65
岁时去世。

“纵得奇宝回,于国家何益?”

  中外学者大都根据世界民族分为“海洋型”和“大陆型”而将中国列为“大陆型”民
族。中国历朝的统治者从来都认为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是大陆,因而不曾间断过囤边;同
时,中国历朝统治者又认为对这个国家的威胁也来自大陆,因而修起了绵延起伏的城墙。
中国人性能优良的大船几乎没有出过“稗海”——战国时的阴阳家将内海称为“稗海”,
而将广阔的大洋称为“大瀛海”。郑和下西洋当属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驶向世界的远航


    但是,郑和所进行的远航既没有地理发现的愿望,也没有海外征服的任务,更没有为
中国商品打开市场的打算。庞大的船队虽然满载着“中华物产”,但无不是中国皇帝对沿
途各国的赐品,其远航的最大目的是展示中国皇帝的威仪,以使四方“蛮夷”领略、臣服
中国皇帝的强大与慷慨——“振纲常以布中外,敷文德以及四方。”郑和七次下西洋,惊
涛骇浪,死伤无数,花费巨大,每一次归来最直接的结果是给皇帝带来满船“无名宝物”
——从大象到观音竹。这些“异邦贡物”的最直接的作用是让皇帝观赏之后更加认定自己
的国度是“天下”的中心。由此,明臣都对郑和远航的实际意义产生了怀疑:“三宝太监
下西洋,费钱粮数千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回,于国家何益?”

  于是,当1487年葡萄牙水手迪亚士航行至非洲最南端,并将其命名为好望角的时候,
当1492年西班牙水手哥伦布在寻找新大陆的航行中发现美洲的时候,当1498年葡萄牙水手
达伽马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的航线的时候,明成祖朱棣之后的中国皇帝宣布:下西洋为一
大“弊政”。为了消除其影响,开始实施“海禁”。朝廷强迫民间海船“悉改为平头船”
,之后更是“片帆寸板不许下海”,往来于海上的一切贸易均被停止,以致“四五千金所
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沿海居民,萧岑索寂,穷困不聊之状,皆因海禁”
。此后,明、清两朝中国不曾有过任何出海之举。这最终使早已掌握了制造和驾驭舟楫技
术的中国失去了跻身于15~16世纪之交世界地理大发现并随之成为世界强国的机会。(王
瑛)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 修改:·ersy 於 07月12日14:09:08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97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