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gemouse (LION), 信区: Green
标  题: 复仇战美军三大精锐部队军力剖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19日21:52:41 星期三), 站内信件

美国陆战精兵:陆军
  这是一个兵戎相见的大时代,三亿美国人民发出的怒吼,连震耳欲聋的战机螺旋噪
音也掩盖不住了。人们都矢言要抽出疑凶沙地阿拉伯富商拉登,这就非要深入敌阵不可
。海军的航空母舰鞭长莫及,空军大规模空袭会殃及池鱼,肩负重任的,非他们莫属—
—四十七万美国陆军。
  美国陆军的编制体系仍处于调整阶段,现役部队约五十万人,主战坦克装备约七千
八百多架。美国陆军的最高领导机构是陆军部和陆军参谋部,以下依次编有战区陆军,
集团军群、野战集团军、军和师以下部队和分队。
  在有关编制内,军和师是美军的基本战役兵团,美国陆军共有四个现役军,第一军
驻本土刘易斯堡;第三军驻胡德堡;第十八空降军驻布莱格堡;第五军驻欧洲,是唯一
一个驻海外的军司令部。
  此外,美国陆军的师,是自一七七五年美陆军成立以来,保持至今的固定编制。它
作为地面部队的作战骨干,在美国两次国内战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
历次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至于野战集团军,是实现战区战略、执行作战任务的基本军团,并无固定编制,只
到战时才由上级调拨给所需完成任务的军或师级部队。美军现有三个现役的野战集团军
司令部,第三集团军司令部驻在本土、第七集团军司令部驻在德国,而第八集团军司令
部驻在韩国。
  美国陆战精兵:刺针导弹
  美国复仇记一旦揭开战幔,将会是一段炮声隆隆日子。美国陆军手握约六千门火炮
,还未计算陶式导弹、刺针导弹等。刺针导弹应用灵活,不但可以装置在攻击直升机和
装甲车上,也可以手提发射,是陆上进攻不可或缺的武器。
  刺针式导弹于一九八二年上场,使用红外线导引系统,可向空中战机施以不同角度
的轰击。刺针具有反干扰能力和敌我识别系统,能判断出空中的战机是敌方还是战友,
这是依靠一个形状小如饭盒的敌我识别装置,佩戴于炮手的腰带上。发射时炮手肩部担
起发射管,把导弹装入管内,手拉握柄上的扳机发炮。
  不过刺针导弹并非美军独门武器,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也拥有这种先进火炮,这是由
于美国在冷战时期支持阿富汗叛军抵抗苏联,美国不惜将刺针引入阿富汗,据说刺针在
抗苏战役中表现可人,时至今日却已成为美国人的心腹大患了。
  举世知名的美制火炮还有一种利用光学跟踪的反坦克导弹武器——陶式导弹。陶式
导弹主要用于攻击各种坦克、装甲车辆、碉堡和火炮阵地等硬性目标。该种导弹于一九
六三年试验发射成功,七○年代开始大量生产,并遍设于陆军军车和直升机,亦可由步
兵手携发射。越南战争及中东战争都曾大量使用过陶式导弹,在海湾战争中,北约共发
射了六百多枚陶式导弹,歼灭了伊拉克军队四百五十多个装甲目标。
  美国陆战精兵:贝雷帽部队
  目前整个美国陆军特种作战部队约有二万九千人,其中现役部队有一万四千七百人
,后备部队一万四千三百人。美国陆军特种作战部队是整个美军特种作战部队的主力,
占总兵力的百分六十七,统归陆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指挥管理,下设特种部队司令部、民
事与心理战司令部和特种作战支持部三个司令部和一个特种作战中心。
  美国的陆军特种部队以特种作战群(绿色贝雷帽部队)、三角洲部队及游骑兵为主
力,当中以三角洲部队为精兵中的精兵。由于三角洲部队身负重要任务,专职反恐怖活
动,部队内人人身怀绝技。而专责袭击、破坏敌人核生化武器及丛林战的游骑兵部队,
其能力亦不能小觑。至于绿色贝雷帽部队,主要任务是在美国以外的地区组织游击战行
动及进行战略侦察等。
  值得一提的是,三角洲部队及绿色贝雷帽部队都曾参加一九九一年波斯湾战争,支
持美军作战,与其它特种部队同样战功显赫。
  曾参与波斯湾战事的绿色贝雷帽部队,又名“绿扁帽”部队,因专司游击战及战略
侦察等工作,因而被称为“敌后神兵”。整个部队归特种部队司令部管辖,下设第一、
三、五、七、十等五个现役特种作战群,分别在亚太地区、非洲、中美和南美及欧洲活
动。各作战群常设情报、培训及后勤等部门,负责组织、计划和实施作战等。
  波斯湾战争地面战争开始前,十多个绿色贝雷帽小组先潜入伊拉克境内,监控伊拉
克部队的动向,以确保美军在对伊拉克共和国队发动包围战或攻击时,不为伊军其它部
队所偷袭,其中一小组据报更深入敌军阵地,在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不到一百哩的地方
进行侦察。

--

                         故国虽大  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

我是一只大老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1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7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