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法学者谈阿富汗局势: 美国战争目标不是本·拉登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Nov 18 18:58:07 2001) , 转信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11月18日 18:44 千龙新闻网 
 
  千龙新闻网讯据凤凰网11月18日发表题为《阿富汗:美国的战争目标不是本·拉登》
的未署名文章,对目前阿富汗局势作出分析,全文如下:

  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虽然受到很多批评,但美国的战略却是完整的。“9·11事件”显
示人类社会秩序受到了新的威胁。布什总统在多次讲演中反复提到的“保护文明人世界”
的提法,就是美国21世纪战略的宽泛表述。随着塔利班政权的覆灭,美国在打击恐怖主义
的战争中取得了第一个战役的胜利。

  法国学者奥里维埃.罗伊(Olivier Roy)就阿富汗问题接受世界报专访(详见11月17日世
界报)时认为,美国这场战争的目标并不是本拉登,而是塔利班政权。对于美国来说,摧毁
塔利班政权不仅仅是消灭一个庇护恐怖分子的政教体制,更重要的是摧毁恐怖主义“圣殿
化”的观念和标志。

  美国固然要追捕本拉登,但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目标如果仅限于捉拿本拉登或者逼迫
塔利班交出本拉登,那么战争的实际效果将会引起质疑,而且庞大的军事手段至今并未达
到目标。不排除美国军事行动包含着具体性,美国领导人的战争演说几乎每次都提到本拉
登,但随着战争的展开,对战争目的的解释也上升为一种美国的全球战略。这表现在美国
决心“处理”塔利班问题,把这类政权视为对文明世界构成威胁的根源。美国甚至不信赖
塔利班温和派,因此美国为了战争目的宁可不阻拦北方联盟打进喀布尔。美国虽然赞成阿
富汗战后建立包括普什图族在内的多民族联合政府,但美国在外交场合提到塔利班温和派
参政的可能性时,仅仅是为了安慰巴基斯坦。

  假设这场战争直接的目标不是本拉登,而是塔利班,但在塔利班溃败之后,美国追捕
本拉登也就成为战争的下一步。随着阿富汗战局的变化,本拉登及其庇护者奥马尔最终可
能众叛亲离。对这两人而言,最大的危险莫过于部下向“胜利者”投诚。只要大势已去,
大批叛逃者将决定塔利班最后覆灭的命运。

  至于本拉登的去向,目前可能还藏在阿富汗。据说本拉登拥有一支铁杆卫队,不会轻
易落入普什图族叛将的手里。法国学者罗伊认为,本拉登已经陷入困境,其最坏的结局是
被美国空军炸死在阿富汗山中,最好的结局可能是长期潜逃,因此而失去行动能力。但是
,如果美国不派地面部队追剿本拉登及其同党,光靠情报和轰炸一时恐难置本拉登于死地
。但由于本拉登已经成为美国在全球捉拿的头号恐怖分子,故难以想象会有哪一个国家敢
收留本拉登。

  塔利班不具备游击战能力

  首先,塔利班是一场激进运动;在1996年成功夺取政权之后,又成为宗教意识形态在
政治上的实验,有政教极权制度的特点,但塔利班军队并不具备军人的心理素质;其次,
这里面也有某种可以归结为阿富汗人历史命运的传统逻辑在起作用,塔利班军人(确切地说
是一种靠信仰维持的自愿民兵制)不像某些阿拉伯族群那样具有“赴死”的悲剧性格。因此
,塔利班的战争方式与阿富汗其它族群(包括北方联盟)的战争方式相同,在很大程度上是
一种部落民战争,而在保守和极端的伊斯兰法权形式下,其天然的脆弱性被掩盖了。

  罗伊认为,塔利班主要是“城市运动”。无论从政治上还是军事上考察,塔利班都不
具有流寇特点,因此塔利班军人根本没有游击战的经验和能力。塔利班虽然一度控制阿富
汗90%以上的领土,但从崛起到败落,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并且集中在普什图族历史区域。


  在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打响之后,人们以为控制阿富汗90%领土的塔利班及其精锐部队
会像真正的军人那样展开一场保卫战,结果发现这些被视为“圣战者”的意识形态战士不
过是阿富汗一个民族的普通成员,在强大的战略攻势面前几乎不战自溃。罗伊认为,塔利
班的情形其实属于阿富汗民族的历史人格,甚至是这个民族整体的历史逻辑和缩影。过去
,无论1992年前苏联扶植的阿富汗共产党政权倒台时的情况也好,或者是1996年马苏德政
权败落也好,已经提供了这种先例。

  若撇开阿富汗共产党意识形态化时代不谈,则在近20年的内战中,拥护塔利班政教合
一体制的“伊斯兰学生军”应是阿富汗唯一的意识形态军队,而且是一种有纪律的国家军
队,尽管塔利班政权未曾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诚如罗伊指出,在历史学家和政治学者们
看来,这种在宗教意识形态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圣战”军队的士兵通常会有有殉道者的精
神,但塔利班的情形不是如此。

  罗伊认为,阿富汗战局迅速发生戏剧性变化可以用塔利班突然显露的“平常化”(ban
alisation)民族性来解释,即地域性、城邦性和部落性的人格。这个论点可能包含了“常
人”的抽象含义,但至少可提供一种民族学和社会学上的客观分析,避免战争宣传语言所
导致的那种“妖魔化”简单模式。面对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在宗教、文化或意识形态方
面把一切对立者“圣战化”的提法是危险的。这个词的扩大使用可能会造成阿拉伯世界“
圣战化”的印象。

  塔利班在撤出喀布尔之后,不是立即转入山区,而是退守其历史发源地坎大哈。这从
战略上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在北方重镇马扎里沙里夫和权力中心喀布尔等主要城市相继失
守之后,塔利班想守住北方大城坎大哈是不大可能的。这种战略错误说明,塔利班根本没
有退路。因此,有关塔利班战略转移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既然塔利班没有游击战的能力,那幺它继续退守城市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罗伊认
为,结局的假设只有两种:一是彻底崩溃;二是将兵力集结到坎大哈继续抵抗,踞守这一
历史堡垒以期形成南北对峙。如果坎大哈守不住,那么塔利班就只能是灭亡。

  阿富汗伊斯兰通讯社日前有消息说,塔利班最高领袖奥马尔决定撤出坎大哈,将该城
交给两位非塔利班成员的普什图族将领。这一消息尚未得到证实,目前亦无迹象显示塔利
班逃往山区。

  然而,不管塔利班是不是退至山区,全军覆灭的命运都将很快来临。这种迹象甚至已
经显示出来:军心涣散的塔利班士兵已经纷纷逃离城市,跑回他们乡下的老家去了。在紧
要关头,占上风的不是宗教意识形态的圣战“信仰”,而是这个民族集体意识中最深层最
传统的内在性,即罗伊所说的一个民族的“平常化”历史性格。这个历史性格中包含着最
保守的东西:企图恢复伊斯兰法典所规定的古老社会秩序。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