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特写:阿富汗战火中的新闻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Nov 18 19:00:05 2001) , 转信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11月18日 12:35 南方周末 
 
  驻京记者方三文

  新华社前所未有的战地记者阵容

  "见到拉登了吗?"
  
  2001年11月13日中午,戚恒刚刚回到新华社大院,就遇上他的同事这样问他,问题引
得双方哈哈大笑,仿佛这友好的笑声可以扫尽从阿富汗战场上带回的尘土、紧张和疲倦。


  这天上午,新华社记者陈俊峰、聂云、戚恒作为首批进入阿富汗的中国大陆记者,结
束了采访,转道莫斯科回到北京。与此同时,他的同事吴志强、李小果已经在赶赴阿富汗
的路上了,他们另外的同事许钺乃、刘卫兵可能还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的难民营里奔忙。

  而在他们回国的时候,他们的三名国外同行----两名法国记者和一名德国记者,已经
在阿富汗的采访中以身殉职。在他们回到国内的时候,阿富汗北方联盟已经攻下了喀布尔
,随着北方联盟军队徒步进入喀布尔的BBC记者在镜头前大出风头。

  显然,在塔利班、北方联盟、美国人、英国人为民族,为国家,为党派,为利益,为
信仰而战的同时,一场新闻战也在阿富汗打响了。作为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是中国
惟一一家直接参与这场新闻战的重量级选手。

  据新华社有关负责人介绍,9·11事件发生之后,新华社就成立了9·11事件报道策
划小组,负责研究和制订报道方案。随着美国宣布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报道的重点很
快转移到阿富汗和周边地区。形势对新华社有些不利:驻喀布尔分社已在多年前关闭,中
亚地区只有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有分社,在与阿富汗接壤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
坦,新华社都没有常驻机构。巴基斯坦是塔利班官方信息的主要披露地,新华社在那里有
3名常驻记者。

  新华社的对策是,调兵遣将,兵分几路支援"前线":一路是从莫斯科抽调孙战林、王
长山、杨敬忠三名记者赶往乌兹别克斯坦,准备从那里进入阿富汗;二路由总社派遣陈俊
峰、聂云、戚恒三名记者经塔吉克斯坦进入阿富汗;第三路则从总社和香港亚太总社派许
钺乃、刘卫兵两名记者赶往巴基斯坦白沙瓦支援;另外,从中东总分社派摄影记者王建华
取道伊朗,前往阿伊边境。

  10月15日,陈俊峰、聂云、戚恒从北京经新疆飞至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并于16日抵
达塔吉克斯坦。从反塔联盟驻当地使馆获得入境签证之后,他们和来自十多个国家的100多
名记者于10月23日一同进入了阿富汗。他们成了阿富汗战事爆发后最先进入战区的中国大
陆记者。

  继他们之后,孙战林小组也取道塔吉克斯坦进入阿富汗。几路人马,都是新华社的精
兵强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年轻、精通一门或几门外语,携带着顶尖的设备:数码相
机、手提电脑、海事卫星电话。

  战地记者分外香及其他

  派出如此强大的阵容采访一场发生在第三国的战争,这在新华社的历史上,可以说是
空前的。但新华社对类似事件的积极介入,则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就开始了。

  "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再到阿富汗,新华社发挥了一个世界级通讯社的作用。"新华
社副总编辑俱孟军说,"我们的影响一直在扩大,对一些重要的事情,我们能够发出自己的
声音和独家的报道。"

  在1991年的海湾战场,给新华社带来最多荣誉的是唐师曾和他的报道。绰号"鸭子"的
唐师曾是一名摄影记者,在海湾采访时,因时势所迫,文字照片并用,发了不少独家报道
,并且成了多国部队轰炸巴格达前最后一个撤离的中国记者。

  在1999年的南联盟,一名女摄影记者黄文为新华社招来了更多的"眼球"。她的出现,
不光令塞尔维亚军警和科索沃解放军感到惊讶,也让西方各国同行大跌眼镜,这是他们在
战场上看到的惟一一个东方女记者。

  在这个和平年代里,没有比战地记者更能激起人们想像力的职业了。同样,当陈峻峰
、聂云、戚恒等走下飞机时,惯于采访别人的他们,一下子成了别的媒体的采访对象。北
京的一些媒体上,对新华社赴阿记者动态的报道成了他们关于阿富汗局势报道的重要组成
部分。

  记者像明星般受崇拜,一个客观原因就是,中国能有机会去战区采访的记者太少了。


  如果说参加战地采访的中国记者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这场战争中的若干重要场面
,他们没能亲历。

  美国当地时间2001年10月7日13时,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对阿富汗塔利班实施军事打击,
美国的导弹和飞机袭击了喀布尔。作为新华社的主要竞争对手,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
都发出了电头为喀布尔的新闻,新华社没有。

  这样的遗憾在11月13日又重演了,这天,北方联盟攻入喀布尔,尾随着北方联盟士兵
进入喀布尔的是大批各国记者,用喀布尔电头发新闻的将不再是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
等有限的几家。而此时,新华社先期进入阿富汗采访的两个小组都已经撤出阿富汗,前去
接替的记者则还在路上。

  "我们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后续报道能力、投入的力度,都不能和他们相比。
"新华社副总编俱孟军说。

  尽管新华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了在阿富汗的采访,但与国外大的新闻机构相比,
也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据新华社记者刘卫兵说,仅在巴基斯坦,BBC就有记者和雇员近2
00人在各地同时采访。法新社在巴基斯坦摄影记者也有七八个,并同时雇佣许多临时雇员
。他在巴基斯坦见到的香港记者也有几十人之多。他感慨道:"新闻竞争绝不是单纯的一次
采访、记者与记者之间的竞争,它是新闻媒体综合实力的抗衡,这包括新闻观念、新闻机
构管理体制、运作方式、经济实力等等许多方面。"在北方联盟控制区,更是云集了来自世
界各地的记者。大的新闻机构都在这里设立了固定的据点,搭起帐篷,架起天线,每天定
时"现场直播"。

  无论是海湾战争中产生的"战地名记"唐师曾,还是在南联盟战场上成名的黄文,还是
刚刚从阿富汗回来的戚恒,都认为中国记者从拥有的设备到个人技能,都不会输于外国记
者,"如果不是更好的话"。

  唐师曾回忆道,在海湾战争中,美联社记者开着埃及产的吉普车,而中国记者开着奔
驰,一辆抵人家5辆。中国记者不但开着最好的车,还往往拿着最好的设备,敢住最好的酒
店。

  "做好新闻,器材不是问题,技术不是问题,我们还是观念和体制上的问题。"唐师曾
说,有一次他的领导就教训他:你胆子这么大,捅了娄子怎么办,你死了我怎么办。

  正是太多观念上的画地为牢使中国的记者不能做、不敢做太多的东西。

  唐师曾是那种有"战地记者"情结的人,他把"战地记者"这个词看得很神圣,甚至不愿
意别人把他称为"战地记者",尽管很多人认为在中国他最有资格享有这样的称呼。唐说:
"这(战地记者)是个很神圣的词,是一种精神上的,勇敢的人,充满人性的人,没有任何力
量能桎梏他,怀着一种普遍的对人的关怀,客观、公正、全面,持之以恒地追随人类社会
进程中重要的事情。这样的记者,都是国际主义者。"对"国际主义",唐的解释是"他能越
过思想的边界"。

  CNN为何败给半岛电视台

  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美国有线新闻电视公司(CNN)和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竞争。在
阿富汗的新闻战中,最剧烈的争斗是在这两家之间展开的。

  对重大事件尤其是海外战事的现场报道,向来是诞生于1980年6月1日的CNN的长项。借
1991年的海湾战争,CNN打造出来自己"媒体大牌"的形象,它甚至成了当时美国的敌人萨达
姆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它藉以取胜的是它所标榜的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在美国和
伊拉克大打出手的时候,它不是光报道美国方面的消息,也大量报道伊拉克方面的消息,
甚至播出对萨达姆的专访。

  然而在阿富汗的新闻战中,CNN却败在中东小国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这个新闻新手上。
开战以来,观众们从CNN的电视画面上见到的,多是美军轰炸塔利班的场面。这样的大路货
当然不能让观众感到满足,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关于塔利班,关于拉登。这方面,CNN的报道
却少得可怜。这个空白由半岛电视台填补了。拉登的多次书面和录像讲话,都是由半岛电
视台播放的,这使得半岛电视台的收视率直线上升。

  现在,对于CNN来说,要使自己的报道客观而全面,就不光要报道美军轰炸,还要报道
塔利班、拉登方面的情况和看法。从美军司令部获得情况,对CNN当然不是什么难事,但要
从塔利班尤其是拉登方面获得情况,那就有点麻烦。

  首先的问题是,他们能否采访到拉登。目前没有证据表明CNN有渠道能采访到拉登,有
渠道的是半岛电视台。有消息说,拉登愿意接受CNN的书面采访,这个消息也是通过半岛电
视台透给CNN的。剩下的一个问题是,即使CNN采访到了,又能不能将采访结果播放"以飨观
众"。这也是一个问题,因为白宫多次要求不要播放拉登讲话的录像,怕里面有恐怖行动的
暗号----这听起来多少有点荒唐。CNN的主持人布利策说得暧昧而言不由衷:"我们虽然提
出了问题,但是并不一定要播出拉登的答复。我们将听他(拉登)的录音,然后决定是否播
出和播出多少。如果我们认为拉登的话一点新闻价值也没有,我们就不会播出。"

  分析人士指出,媒体赖以立足的是报道中超乎双方利益的客观态度,这也就是所谓的
"国际主义"。在9·11事件中,美国本土遭受攻击,美国的国家利益要求全国人民"同仇敌
忾",作为CNN这样的媒体,就很难独立于国家的利益之外,所以它的制作人感到左右掣肘
,"迷失在阿富汗的沙漠里"。从某种程度上说,CNN成了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牺牲品。这也
是新闻媒体经常要面对的悖论。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4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