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am (网恋同好会会长), 信区: Green
标  题: 战斗3天3夜尸体堆积如山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Nov 29 15:44:52 2001) , 转信

扬子晚报 

  在阿富汗北方重镇马扎里沙里夫城外不远处,一座19世纪的古老城堡在阳光下静静地
矗立着,天空一片昏黄,几只乌鸦在无助地呻吟。谁能想到,在过去的三天中,这里曾爆
发了一场激战,震耳的炮声和炫目的血光令全世界为之震惊。 

  战斗进行得非常惨烈。最新消息称,有超过700人在炮火中化为乌有,永远地离开了2
1世纪这个浮躁的世界。交战双方实力悬殊,一方拥有最先进的通讯系统和武器装备,而另
一 
方则是刚刚放下武器的战俘。 

  心理不平发起监狱暴动 

  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抵抗,困在阿富汗北方堡垒昆都士的塔利班终于和围攻他们的北
方联盟部队开始了投降谈判。虽然遭到1000多名外籍塔利班顽固派的强烈反对,但协议还
是达成了:阿富汗籍塔利班士兵只要放下武器,可以立即回家;但在美国的坚持下,外籍
圣战战士要被囚禁起来,验明正身,如果是恐怖分子,等待他们的将是军事法庭的审判。
 

  11月25日,暮色降临,北方联盟士兵押解着约600名在昆都士投降的塔利班外籍武装分
子,风尘仆仆地赶到马扎里沙里夫城外。因为人数众多,北方联盟的指挥官杜斯塔姆将军
决定将他们关押在城外的一个叫Quia-i-Jhangi的古老城堡里。 

  刚刚攻克了塔利班在北部控制的最后一个据点,北方联盟士兵们个个喜形于色。然而
,战争的阴影随着夜色的降临逼近了这座孤零零的城堡。北方联盟士兵开始逐个搜查被俘
的塔利班外籍圣战者,准备将他们关进城堡中不同的房间。 

  这些外籍圣战者远道跑到阿富汗来,是为了追随塔利班最高领导人奥马尔,为他的“
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他们同北方联盟可谓是不共戴天,势不两立。从心理上
讲,他们是咽不下沦为敌人阶下囚这口气的。 

  而且,美国人和英国人还趾高气扬地审问他们,问他们奥马尔在哪?本.拉登在哪?为
什么来阿富汗?另外,英美两国摄影记者的聚光灯在他们面前晃来晃去,这简直就是火上
浇油。抑制不住愤怒的他们,抢过身边看守的枪开了火。暴乱就这样打响了,而且一打就
是三天三夜。 

  美“武装飞船”扫射俘虏 

  夜色中,马扎里沙里夫北面的这座城堡火光冲天,枪声不绝于耳。这是美国对阿富汗
实施军事打击以来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短兵相接的战斗。一名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官员乔尼
.M.斯潘正在审问俘虏,结果几颗子弹射进了他的胸膛,这名CIA官员在暴乱刚开始就中弹
身亡。除他以外,另有5名美军士兵在暴乱中受伤,而击中他们的却是美国投下的重磅炸弹
。有消息称,美军投下的炸弹偏了向,炸死了3个美国人,其中包括2名特种部队士兵。 

  600名俘虏之所以能坚持到第三天,是因为他们“急中生智”,抢占了古城堡附近的一
处北方联盟的军火库,并立即武装了自己。 

  一开始,北方联盟士兵处于劣势,有20多人中枪倒下。看形势不妙,在场的美国特种
部队“督导员”通过卫星电话,请求炮火空中支援。不久,美军派来了AC-130“武装飞船
”和“黑鹰”直升机,瞄着几百名暴动的俘虏开始了猛烈地扫射。 

  混乱中,有60多人中弹倒下,其他人开始逃跑。可是北方联盟和美英的特种部队士兵
早已控制住了周围的多处制高点。只要俘虏跑出城堡,所有火力都集中在他们身上,格杀
勿论。交火中,一名塔利班外籍士兵被子弹打穿眼睛,在他的恳求之下,另一名士兵结果
了他的性命。 

  最后一名俘虏宁死不屈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战斗进行到第二天时,城堡周围遍地都是尸体。一些北
方联盟士兵忙着脱下死亡的外籍圣战者脚上的皮靴、迫不及待地找寻其他战利品,指挥官
们不得已用木条和皮鞭抽打他们,让他们归队继续作战。在三天的镇压中,共有50多名北
方联盟士兵丧生。 

  到27日下午3时,600名塔利班外籍战士只剩下3人。北方联盟士兵驾驶一辆俄制T-55坦
克冲了进去。坦克在近距离内向3人开火,2人应声倒下。北方联盟士兵叫剩下的最后一名
外籍士兵缴械投降时,那名士兵手持冲锋枪,大声说:“你们是美国人,我不会向美国人
投降的。”接下来,T-55开了炮。 

  外国记者28日进入古城监狱后看到的是:尸体及残肢堆积如山。在古城外,当地居民
在围观一名塔利班外籍士兵的尸体,他可能是在企图逃跑时被击毙的。一名居民搬起石块
,朝这名塔利班外籍士兵的尸体砸过去,并猛踢其头颅。北方联盟和美英都于28日宣布,
监狱暴乱被成功镇压,所有俘虏都被打死。众众 宋悦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43.239.248.2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