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南斯拉夫危机纪实(2)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r 19 02:36:12 2000), 转信

历史恩怨:一个不和睦的大家庭
    位于欧洲南部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斯拉夫,是一个山清水秀、多姿多彩的国家。蜿
蜒曲折的海岸线,纵横迤逦的河流,崎岖起伏的山峦,繁茂浓密的森林,构成了一幅
景色迷人的画卷。
    这个不大的国家有24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有6个,即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
斯洛文尼亚族、马其顿族、黑山族和穆斯林族,他们都是南部斯拉夫民族,任何一个
民族在这个大家庭中都不占绝对多数,而且民族混居现象又十分严重,因此他们之间
的关系十分复杂。
    南部斯拉夫人原生活在波罗地海和黑海之间的辽阔土地上,公元6至7世纪,南部
斯拉夫部落在民族大迁移中来到巴尔干半岛定居下来。此时的巴尔干半岛已一分为二,
西北部属罗马帝国,东南部是拜占庭帝国的势力范围。因此,定居在西北部的斯洛文
尼亚族和克罗地亚族接受了天主教,而定居在东南部的塞尔维亚族、马其顿族和黑山
族信仰了东正教。
    南部斯拉夫人长期受异民族的统治。塞尔维亚在10世纪即归顺拜占庭帝国,11世
纪曾成立塞尔维亚王国,但14世纪末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灭亡。奥斯曼帝国统治塞尔
维亚、波斯尼亚和马其顿达400多年。克罗地亚在 10世纪末被并入当时十分强盛的匈
牙利王国,以后随匈牙利与奥地利合并,成为奥匈帝国中受匈牙利管制的一个自治地
区,这段历史长达800多年。斯洛文尼亚人生活的地区最初属于罗马-德意志帝国,13
世纪落入哈布斯堡王朝之手,被奥匈帝国统治达6个世纪之久。
    南部斯拉夫人虽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帝国统治之下,但他们的遭遇和苦难并无二
致,战乱频仍使这一地区的民族经历了多次变动。
    土耳其在完成对南部斯拉夫人的地域占领后,又挥师北上,屡次侵犯奥匈帝国的
疆域,威胁到维也纳的安全。1683年,奥匈帝国军队打败土耳其人,解放了塞尔维亚。
但不久,奥匈帝国军队北撤,土耳其军队又重新占领塞尔维亚,并进行残酷的报复,
使大批塞尔维亚人逃往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克罗地亚。奥匈帝国为了防止土耳其人入侵,
在与土耳其占领区接壤的地区建立边屯区,让塞族难民居住在那里,一手拿枪,一手
耕种,免去某些捐税和劳役,并给以宗教信仰自由。这就导致了今天克罗地亚境内塞
尔维亚人的地位问题。
    土耳其在打败塞尔维亚不久,也征服了波斯尼亚,并强迫那里的南部斯拉夫人改
信伊斯兰教,不愿改变宗教信仰的人遭到残酷迫害,这种政策造就了波黑的穆斯林。
    不同民族的长期统治,给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各个方面的发展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这种影响涉及文化、艺术、建筑、经济、语言,乃至人们的风俗习惯和性格。
    19世纪末,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塞尔维亚获得了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
匈帝国崩溃,使长期遭受异族统治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民族终于与它们的塞族
兄弟走到一起,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这也就是历史上的第一个南斯拉夫国家,当时
称作“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但是,这个国家的大权一直
握在塞尔维亚王室和资产阶级手中,他们推行大塞尔维亚主义,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
导致了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其中塞、克两族的斗争尤为激烈。克族甚至认为,生活
在南斯拉夫还不如生活在奥匈帝国。1928年,塞族议员公然在议会中刺杀了克罗地亚
农民党领导人。1929年塞尔维亚国王亚历山大发动政变,解散议会,实行独裁统治,
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王国”,剥夺其他民族的权力。此后克族人建立了以“无条件地
仇恨塞尔维亚人”为宗旨的乌斯塔沙组织,对塞族采取恐怖手段。1934年,乌斯塔沙
分子与“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共同谋杀了正在法国马赛访问的亚历山大,又引起了
塞族人的强烈不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法西斯入侵并肢解了南斯拉夫,还扶植了傀儡政权
“克罗地亚独立国”,流亡在意大利的乌斯塔沙头目安特·帕维利当上这个国家的元
首,德、意把塞尔维亚的大片领土和几乎整个波黑划给了克罗地亚傀儡政权。乌斯塔
沙对塞尔维亚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农村他们把塞族人驱赶到空地上或森林里屠杀,
或者把塞族人撵到东正教堂里关上门放火烧死。在城市,塞族人、犹太人和吉普赛人
都被抓到集中营。当时克境内有200万塞族人,被害多达60~80万。战后发现300多个
“千人炕”、“万人坑”,其中一个“万人坑”竟起出 5吨多尸骨。另一方面,塞族
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切特尼克武装,又往往残杀无辜的克族人和穆斯林,从而使各民族
间结下了不解的冤仇。
    由于千百年来异族的压迫和同化,加之民族间的矛盾、宗教间的仇视,使南斯拉
夫各民族建立统一国家的意识比较淡薄,共同的民族凝聚力比较差,民族离心倾向和
分裂意识比较严重,这妨碍了统一的南斯拉夫的发展。正如前南历史学家莫·泽切维
奇所说:“几个世纪的异民族统治不仅使南斯拉夫各民族在领土上被分割,而且把他
们在交通运输和经济上与世隔绝。这样,由于没有共同的领土和经济生活,尽管这些
民族保留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但他们不可能融合成一个民族。”
    铁托遗产:联邦宪法危机
    铁托是南斯拉夫历史上一位最富有影响的人物,他是克罗地亚人,一生的经历丰
富多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作为奥匈帝国战俘在俄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30年
代以后成为南共的主要领导人,并领导南各族人民进行了4 年的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
游击战争。在建立新国家的过程中,他在国内高举民族平等和自治社会主义的大旗,
在国际上顶住了来自苏联的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尊严,并积极倡导不结盟运动,
这使他成为国际上著名的政治家。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称赞:“铁托是铁。”
无疑,他对南斯拉夫各族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南斯拉夫历史发展有着巨大的影
响。同样,他死后,南斯拉夫的瓦解与他留给南斯拉夫的体制和政策不无关系。
    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在二战中提出“友爱和团结”的口号,团结各族人
民与法西斯作战,缓解了尖锐的民族矛盾。战后建立了联邦制国家,也就是历史上的
第二个南斯拉夫。建国以后,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党和政府为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
团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稳定十分复杂的民族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南斯拉夫的
民族政策也出现了一些重大失误。其主要表现是,过分强调民族平等,强调各民族的
个性,削弱了南斯拉夫民族的整体性,为国家分裂埋下了隐患。
    南斯拉夫危机,首先表现为宪法危机。60年代,南斯拉夫曾有过一次题为“有没
有南斯拉夫人”的全民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南斯拉夫只是对外国而言才存在,在国
内则每个人都具体地属于某个民族。在这个基调下,通过制订和修改宪法,联邦的权
力不断下放到共和国和自治省,到1974年通过宪法时,联邦的权力所剩无几。根据19
74年宪法,在政治方面,联邦只管维护政治制度的统一、外交、军事和内务工作中的
国家安全部分;在经济方面,联邦只保留维护全国市场统一所需要的权力。但在共和
国、自治省制定发展方向、自行计划、自筹资金、自理财政的情况下,联邦的这一权
力并不落实,作用十分有限。至于文化、教育、科技、保健等问题,均一概下放自理,
联邦政府中不再设专门机构。更有甚者,联邦的人事权和决策权也分散了。联邦机构
中的干部由各共和国、自治省自行选派,各共和国和自治省拥有主权,具有国家性、
联邦的重要决策要由各共和国和自治省协商一致才能决定,一家不同意就形不成决议。
实际上每个共和国和自治省都有否决权,许多大的问题在联邦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联邦大权旁落。这样一来,6个共和国和2个自治省有了自己的民族经济体系和政治体
系,并逐渐形成了某种封闭性的权力中心,这实际上为国家解体准备好了体制上的条
件。对这种现象南斯拉夫人自嘲地把自己的国家说成是一只“无舵手八人划艇”,其
实当时还是有舵手的,就是铁托。
    铁托时期南斯拉夫的民族政策不难发现一条主线,这就是钳制和制约塞族。虽然
他也反对大克罗地亚主义和其他形式的民族主义,但性质是不一样的,这是他自身狭
隘民族主义情绪的反映。在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下,1974年宪法扩大了塞尔维亚境
内两个自治省的权力,使它们几乎与共和国处于“平起平坐”的地位,结果使塞尔维
亚无法在共和国内行使其职权,助长了民族分裂势力。从70年代起,南斯拉夫党、国
家和政府的领导机构中普遍实行由各共和国选派等额数量代表的做法( 包括驻外机构
和社会团体 ),在领导人的配置上也强调“机会均等”,实行“轮流坐庄”。这对于
人口占全国40%,幅员占34%的塞族来说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和剥夺。在70年代初,通
过修改宪法把波黑的穆斯林视为 6个主体民族之一,这种把宗教信徒划为民族的做法
在全世界绝无仅有,而且本身也自相矛盾。因为这个“民族”仅限于波黑,而不包括
其他地方的穆斯林。如塞尔维亚境内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也信奉伊斯兰教,也是穆
斯林,但南政府只承认他们是阿尔巴尼亚族,而不是“穆斯林族”。从历史上看,波
黑穆斯林就其主体来说是塞尔维亚人,70年代以前,南斯拉夫一直把波黑穆斯林称为
“民族集团”。如果不把穆斯林从塞族中划出来,波黑岂不成了第二个塞尔维亚。因
此把波黑穆斯林封为与塞族不同的民族,是有其特殊政治考虑的。塞尔维亚舆论界把
铁托的政策归结为:“强大的南斯拉夫,孱弱的塞尔维亚”,看来不无道理。这种政
策播下了南斯拉夫解体、地区动荡和波黑战争的祸根。
    1980年铁托去世,南斯拉夫失去了这位最具有权威的领袖。许多原来被掩盖的问
题开始表面化,逐渐演变成危机。1982年南共联盟开始意识到宪法问题,决定重新进
行审查,但这一审查就是 4年。1986年南共联盟就国家的政治体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分歧很大,焦点是联邦与共和国的权力问题,并决定对宪法进行修改。1987年修宪的
重点之一是对协商一致的原则实施的范围作明确的界定,防止“滥用”这一原则,但
为时已晚。在以后的几年里,随着国内经济危机的加深,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国际
大气候的变化,孕育已久的民族分裂的惊涛骇浪,把这艘“无舵手八人划艇”淹没在
风浪之中。

--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