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波黑内战(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3月31日01:16:49 星期六), 站内信件

难以化解的民族积怨
    由于南部斯拉夫人长期没能建立起统一国家,其原因除了受外族的统治和压迫之
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这些斯拉夫民族之间缺乏凝聚力,存在着矛盾和互相
仇恨的种子。这种状况即使在统一国家建立之后依然存在。其中,尤以克、塞两大民
族的积怨最深。
    1918年12月,第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人国家“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
尼亚王国”建立后,占主导地位的是塞族统治者。他们推行大塞尔维亚主义,只公开
承认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民族,即所谓的塞尔维亚——克罗地区——斯洛文尼亚人,
不承认波黑、马其顿和黑山南部的斯拉夫人是独立的民族,把他们当作塞尔维亚人,
禁止他们使用自己的文字。亚历山大国王1929年发动政变,实行独裁,极大地损害了
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其他斯拉夫民族的自尊心和利益,激化了它们之间的矛盾。
    有一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留下来的照片:几名乌斯塔沙武装分子手提一个塞尔
维亚族的人头在狞笑。所谓乌斯塔沙,是克罗地亚语“起义者”的音译。德意法西斯
占领南斯拉夫后,扶植了一个独立的克罗地亚傀儡政权,乌斯塔沙就是这个傀儡政权
的武装。在分割南斯拉夫时,德意法西斯把临近贝尔格莱德的大片塞族人的土地和整
个波黑划归克罗地亚傀儡政权。克族人不满足于此,还要扩大版图,并且采取极其残
酷的手段驱赶、杀戮塞族人,或强迫塞族人皈依天主教,变成克罗地亚人。因此,乌
斯塔沙分子对塞尔维亚人采取了种族灭绝的做法:在农村,将他们赶到空地和森林中
进行屠杀;在城市,将其统统抓到集中营。二战期间,在萨格勒布市东南的一座集中
营里,有7000名塞族儿童被克族杀害。一名意大利战地记者采访乌斯塔沙头目帕维利
奇时,曾看到他的办公桌上有一只篮子,内装2公斤塞族人的眼珠。
    塞族人也采取同样残酷的手段进行报复。流亡在外的前南斯拉夫王国国王,在国
内也有一支英国支持的武装,叫切特尼克,按塞尔维亚语的音译,是“义勇军”之义。
他们将矛头对准克罗地亚人和穆斯林。1941年 7月,切特尼克分子在波斯尼亚城市福
恰杀害了数千名穆斯林,并将尸体抛入河里。纳粹德国投降后,塞尔维亚游击队将10
万名克罗地亚战俘处决。
    有人统计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共有 170万人丧生,其中一半以
上是克塞两族自相残杀的结果。民族间的如此深仇大恨,如何能轻易消除呢?
    战后,以铁托为首的南共联盟实行民族自治政策,对于缓解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
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除了塞尔维亚族以外,南
斯拉夫其他各民族对于维系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意识淡薄,而要求实现民族分离、
建立独立主权国家的愿望十分强烈。其次,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别加强了民族离心力。
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北部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最发达,中
部的塞尔维亚和黑山居中,南部的黑山和马其顿最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了落后
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矛盾,增强了民族离心意识,而南联邦为了消除这种发展差距实行
的“劫富济贫”政策,使各共和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最后,南共联盟从60年代开
始推行非中央集权化政策,使经济发展大权基本上操在各共和国手中;各共和国是南
联邦内的“主权国家”。经济权力的分散化和政治权力的下放为民族分离提供了客观
条件。
    1980年铁托去世,南联邦失去了维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支柱,南斯拉夫
的政治危机日见端倪。政治体制逐步由集中走向松散,各共和国拥有的权力越来越大,
形成实际上割据的局面。与此同时,南斯拉夫经济发展趋于停滞,久不见好转,使各
种矛盾尖锐化。1989年,在整个东欧发生剧变的形势下,南共联盟也宣布放弃一党制,
实行多党制。各共和国纷纷成立以民族划分的政党。1990年 1月,南共联盟发生分裂,
随后又解体,维系南斯拉夫多民族统一的又一重要支柱也不存在了。民族主义迅速膨
胀。各民族之间的“新仇旧恨”一起迸发,而且不可收拾。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间根深
蒂固的彼此仇视心理,是波黑战火久久难以平息的深层原因。
    生存空间之争与领土划分方案
    波黑三大民族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争夺生存空间上面。生存空间的大小和质量
高低,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延续的基本物质保证。波黑共和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
是兵家必争之地。不仅如此,波黑更有丰富的地产资源,如铁矿的蕴藏量占南斯拉夫
的86%,褐煤占40%,铝矾土占40%,石棉占60%,水力资源占25%,木材储量占30%。正
因如此,在波黑内战中,塞族、克族和穆斯林都力争夺得更多的领土,扩大自己的版
图。三方在国际社会调解下多次达成停火和领土划分方案,立马又被隆隆的炮声打碎。
    第一个领土划分方案是1993年 1月出台的“万斯——欧文计划”。在这个计划中,
关于领土划分是这样规定的,将波黑划分为10个省,其中3个省以塞族为主,3个省以
穆斯林为主,3个省以克族为主,1个省主要由穆、克两族混居,首都萨拉热窝为非军
事化自由城市。三方分得的领土比例分别是,塞族43%,穆斯林38%,克族19%。
    经过激烈地讨价还价,三方虽然接受了“万斯——欧文计划”的第一项内容,即
实现全面停火并将重武器交给联合国维和部队管理,但在涉及到切身利益的领土划分
问题上陷入了僵局。塞族方面提出,内战爆发前塞族居住区面积为波黑全部领土的64%;
这项计划要塞族让出的领土太多;塞族为主的几个省互不相连,多为资源贫困地区,
而且 1/3左右的塞族居民划在了穆、克两族为主的省份。因此,塞族认为万斯——欧
文计划严重地损害了塞族的利益,“接受它比拒绝它更危险”。塞族议会两次表决拒
绝,5 月15~16日举行的波黑塞族全民公决,也以绝对多数拒绝欧文——万斯计划。
此后,波黑塞族领导人公开宣称欧文——万斯计划“已经死亡”。
    第二个领土划分方案是1993年 6月塞、克和波黑领导人在日内瓦和谈中联合提出
的“三分波黑”计划。根据这项计划,建立由塞族、克族和穆族三个主权共和国组成
的“联邦”。塞族和克族是否同其“母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合并,由全民投票进
行公决。领土划分以民族分布和实际控制区为基础,塞族占50%,克族占30%,穆族为
20%。 这个领土划分方案显然不利于穆斯林。但是,面对着塞克两族联合,力量对比
悬殊以及国际社会的压力,穆族虽然不同意,也只好走到谈判桌旁,就此进行谈判。
    第三个领土划分方案是1993年 8月欧文——斯图尔腾贝格提出的一揽子和平计划。
这份计划包括一个三分波黑的版图文件。根据这一方案,塞族占据波黑领土的 52%,
克族占17%,穆族占31%。首都萨拉热窝以及穆克两族争夺激烈的莫斯塔尔市的归属及
其地位先搁置起来,过两年再解决,在过渡期间分别交联合国和欧共体管理。
    第四个是美俄等五国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1994年 4月下旬在戈拉日代危机期间,
美、英、法、俄为了协调它们的波黑政策,在伦敦商定成立了包括德国在内的 5国联
络小组。这个联络小组除了协调五国的波黑政策外,还代表五国与波黑冲突各方进行
谈判。5 月五国外长在日内瓦首次一致通过了一项和平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塞族占
有波黑全境的49%,穆——克联邦得到51%;塞族将让出它当时控制的包括战略重镇布
尔奇科、多博伊在内的13个城市;争议比较大的萨拉热窝由联合国托管2年。
    围绕上述四个方案,波黑交战三方多次举行谈判,但都没有能找到认同点,达成
一致。版图争执始终是谈判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1993年12月的和谈中,塞族按穆斯
林的要求进一步作出让步,从而使穆斯林达成占有波黑领土的 33.3%。然而穆斯林不
仅要求领土的数量,而且要求领土的质量,即多占领波黑东地的矿产区和农业区、工
业比较发达的中部地区、奈乌姆出海口和奈雷瓦河以东地区,波黑西部的几个穆斯林
聚居的城镇。这些要求无论是塞族,还是克族都是难以接受的。
    外界对波黑内战的插手和干预
    波黑内战不是孤立的。战争爆发以来,联合国已经通过了30多个关于波黑内战的
决议、决定等文件。从1993年 6月开始,联合国的蓝盔部队进驻波黑,负责人道主义
援助、保护少数民族和维持和平。与此同时,联合国秘书长还不断派遣特使到波黑斡
旋调停。所有这些虽然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起了缓冲作用,但整体看来,起的作用
有限,甚至有将国际社会卷入波黑战争的危险。
    波黑冲突各方也都不是孤立的。就前南斯拉夫而言,塞尔维亚共和国为了使“所
有的塞尔维亚人生活在一个国家里”,便不遗余力地支持波黑塞族武装,已有 8万多
前南斯拉夫人民军改编为塞族地方武装。克罗地亚共和国为了建立大克罗地亚,也在
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支持波黑克族武装,并派5万多人直接参战。
    就国际社会而言,南斯拉夫分裂后,历史上曾经占领过南斯拉夫的奥地利、土耳
其、德国、意大利等国,都将波黑视为一块肥肉,竭力染指,一方面对塞族实行武器
禁运,经济制裁,另一方面又暗渡陈仓,向穆斯林和克族武装提供各种援助。除此之
外,美国与俄罗斯两个超级大国介入波黑内战,更使波黑形势扑朔迷离,复杂多变。
    波黑内战伊始,美国采取了消极观望的态度。当时的布什总统认为,巴尔干半岛
各民族之间矛盾积累非止一日,互相残杀了几百年,情况十分棘手,美国难以担负起
干预的责任,搞不好还要把自己陷进去。另外,巴尔干地区在战后属于苏联的势力范
围,不是美国的战略重点。鉴于这些考虑,美国希望欧共体出面解决波黑危机。可是
另一方面,美国同西欧又有利益冲突,它尤其不愿意看到一个经济上和政治上强大的
欧洲出现,害怕巴尔干地区完全被纳入欧共体的影响范围。因此,在欧共体和联合国
的调停活动屡屡陷入僵局的情况下,新上台的克林顿总统开始积极介入波黑和谈,力
图给波黑危机的解决打上美国的印记,借此显示其超级大国的地位。
    俄罗斯作为最大的斯拉夫民族国家,在巴尔干半岛有很大影响。但是,在解决波
黑问题方面,西方一直将俄罗斯排斥在外,提出各种解决方案时都不与俄罗斯商量。
俄罗斯对于西方这种无视俄罗斯利益和影响的作法一直耿耿于怀,但因国力衰微,经
济上有求于西方,也只能心怀不满,敢怒不敢言。1994年以来,随着内部政局趋于稳
定,俄罗斯外交政策也发生变化,越来越多地强调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因此,
当1994年 2月北约向波黑塞族发出最后通牒时,俄罗斯不再沉默了,明确表示反对北
约采用突袭手段打击波黑塞族。俄罗斯副外长丘尔金说,如果北约空袭波黑塞族,将
会给西方同俄罗斯的关系蒙上一层阴影。叶利钦总统在接待英国首相梅杰时也指出,
没有俄罗斯的参与,谁都无法解决波黑问题,不仅如此,俄罗斯也“不允许这样做”。
通过干预这场危机,俄罗斯反客为主,从波黑危机的一个旁观者一下子成为举足轻重
的角色,其作用令人刮目相看。

--
                    鱼说:你看不见我眼中的泪,因为我在水中.
                   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欢迎来crazy的主页作客:         
              http://goodgood.yeah.net   email:ecool@0451.com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iometrics.hit.edu.c]
※ 修改:·crazy 於 03月31日01:18:01 修改本文·[FROM: biometrics.hit.edu.c]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6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