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核危机秘闻录1—人们所认识的"核妖怪”(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Nov  1 17:58:04 2002) , 转信

    1.4"核恶魔"与"核冬天"

    发现核大战可能带来灭绝人类的"核冬天"效应,是近年来科学研究所取得的一项引
人瞩目的成果。
    不论天晴、天阴还是滂沱大雨,由于我们每天都和阳光打交道,自然而然地接受或
强或弱的阳光照射,所以从来没有感到过阳光的宝贵。其实,人类需要太阳,就与需要
空气一样。太阳是我们的生命维生素,没有太阳,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就会患病,我们的
地球就将漆黑一片,死气沉沉。
    有史以来,长崎暗无天日的事情在地球上没有发生过,但我们不要以为这种情况永
远不会发生。据研究,如果真的发生核大战,核恶魔就可能一手遮天,在几个月内剥夺
我们重见天日的权利,从而引起影响全球生态系统的"核冬天"效应。
    1982年和1983年,联邦德国和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就开始发表其有份量的论
文和研究报告,有根有据地阐述惊世骇俗的"核冬天"理论。
    “核冬天"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场50亿吨当量的核爆炸所掀起的尘埃和引起的大
火,必产生大约22500万吨的烟云。这些核烟云升空,将会把地球或北半球笼罩起
来,遮挡住阳光对地面的照射。
    由于烟云遮盖,天昏地暗,地球上几乎没有白天,因而温度急剧下降(一般都降低
摄氏30度左右),即使在夏天,也将变得和冬天一样寒冷,甚至比冬天更加寒冷。江
河湖泊冰封,植物因停止光合作用而枯萎,恶劣的气候和放射性沾染,使农作物颗粒无
收或无法食用。核战争中即使有幸存者,这些幸存者也将饥寒交迫,一片混乱,面对一
个死寂的、流行病蔓延的、没有白天和温暖的世界,很难生存下去。一些科学家断言,
如果发生大规模热核战争,就很可能把北半球的现代文明彻底摧毁,甚至可能把人类拖
入灭绝的可怕深渊。他们认为,大规模热核战争,对于整个地球上的生命,都将是一场
灭顶之灾。
    严格说来,"核冬天"理论还只是一个推测,并没有也不可能用实验来验证这个理论。
这就难免发生这样一个问题:“核冬天"理论是否有充分的根据?
    不过从80年代初到现在,不论是提出这一理论的科学家,还是那些深思熟虑的政
治家,都越来越对"核冬天"理论坚信不移或兴趣越来越浓了。
    “核冬天"理论的主要依据有四个。
    (1)恐龙灭绝。据研究,恐龙对地球的统治旷日持久,达到2亿年。它可能是迄
今为止在地球上生活过的最有成就的动物。可是在6500万年之前的白垩纪,在一个
不长的时间内,强大的恐龙却全部灭绝了。
    有的科学家认为,这一剧变是由小行星或彗星与地球发生碰撞引起的。一颗直径为
6英里的小行星在与地球碰撞时,会把相当于它体积60倍的岩石粉末抛射到大片层中,
其中很小一部分——恐怕有10亿吨重的粉尘——曾在高度为10英里或10英里以上
的地方进入大片层同温层,并在同温层滞留数年之久,逐渐蔓延至整个地球上空。这样,
就使地球失去了光明,使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的中断,又会导致陆生植物、
浮游生物以及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出现大范围的死亡。恐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灭绝的。
    “核冬天"理论的提出者把恐龙的灭绝与"核冬天"联系起来,认为足够大的行星猛烈
撞击地球,与大规模核战争发生时把大量尘埃抛向天空,遮断阳光,引起全球生态系统
的剧烈变化,两个过程的效应是一样的。
    (2)火星表面极为寒冷。1971年,以美国康奈尔大学天文学教授卡尔·萨根
博士为首的一批天文学家,对"水平—9号"宇宙探测其从火星上发回地球的关于火星尘
爆的信息,进行了详细研究。他们发现,尘爆过程中有一个有趣现象:火星上空大片层
的温度很高,而火星表面却正好相反,显得极为寒冷。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反差呢?经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火星上空大片层温度高,
是由于火星上空的尘埃层吸收了巨量太阳辐射的结果;火星表面的低温、寒冷,则是由
于火星尘埃的阻隔,使火星表面照不到阳光所致。由此可见,核尘埃达到一定的浓度和
厚度,"一手遮天",遮断阳光,造成“核冬天"不是没有可能的。
    (3)火山爆发时造成某些地区没有夏季。历史记载中最大的一次火山喷发,发生
于1815年4月10日和11日。当时,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上的坦博腊火山(高约
4270米)的13B被抛向空中,不仅造成该岛和与之毗邻的另一个岛上至少8。8万
人丧生,而且把大量火山灰喷向高空,这些火山灰不久就飘落到1000英里远的地方。
被抛射到大片层的火山灰的体积总共有100立方英里。遮天蔽日的火山灰,使方圆3
00英里的范围内,即使到了中午时分,天空仍然是一片漆黑。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两天。
    不仅如此,这次火山爆发还在欧洲和北美造成了"无夏之年"。火山喷发形成的烟柱
高达10—20英里,一直进入大气层的最高层——同温层。由小颗粒的火山灰所构成
的一片巨大的烟云,逐渐在地球上空扩散开来,并在次年夏季飘游到欧洲、北美上空,
遮断阳光,导致那里1816年夏天的消失。
    (4)广岛盛夏的寒冷。据广岛核浩劫中的幸存者回忆说,原子弹爆炸之后,有一
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是:天空异常黑暗,虽然时值盛夏,却使人感到格外寒冷。这可以说
是一次小小的核爆炸,在不大的范围内所造成的一次"核冬天"。大规模的核爆炸在全球
范围内所造成的"核冬天",情况无疑会更加严重。两种情况的道理则是相同的。
    研究者从已搜集到的论据中得出了三个结论:(1)尘埃,尤其是烟尘,其中包含
核爆炸时产生的烟云,假如在空中达到足够的浓度和密度,而且持续一定的时间,笼罩
了地球,那么,整个地球就将处于严寒和黑暗之中。(2)"核冬天"是一场可能发生的
大规模的物种灭绝的灾变。尤其是核大战带来的"核冬天"如果发生在春季或夏季,由于
日照的锐减和严寒的侵袭,那么,不仅河流和山涧都将封冻,而且大部分庄稼和其他植
物,其中包括树木都会遭到毁灭,许多动物也将死于饥饿和寒冷。日照水平和气温也许
3个月之后可能恢复到正常,然而"核冬天"所造成的大毁灭已无法挽回。(3)人类很
难经得起核大战的摧残。有人指出,即使北半球有相当多的人在核战争的直接杀伤下得
以死里逃生,也很难想象他们怎样应付随之而来的寒冷、饥饿、电力缺乏、供水不足、
污水系统堵塞中断、交通运输困难、流行病、医疗救援匮乏、几乎无处不在的核污染、
战后产生的巨大心理压抑等一大堆问题。
    另外,一场大规模的核战争将造成尸横遍野的恐怖景象,战后数十亿人和动物的尸
体得不到埋葬,那些耐寒的以死尸、腐物为食的动物很可能恶性膨胀、大量繁殖。那时
候,人们面临的世界,很可能是一个以老鼠、蟑螂、苍蝇为主的幸存生物的世界。
    当然,"核冬天"理论所描述的细枝末节未必完全可信。这个理论所包含的某些推测,
也不是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过,这一理论的主要之点却是可信的,即大规模的核爆
炸,无疑将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早在1953年,世界武器库中储备的核武器,就已经超过了足以引起严酷"核冬天
"的限度。随后,两个超级大国拥有的核武器更是与日俱增。有识之士对此无不忧心忡忡,
反复提醒人们警惕核大战的发生。
    1983年10月,一些杰出的生物学家在华盛顿集会,他们在讨论大规模核战争
所带来的危险后果时所得出的一致意见是:我们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即这些分散
的幸存者根本不可能再繁殖人口。他们可能生存几十年或一个世纪,然后消失。换句话
说,我们无法排除大规模的核战争会毁灭人类这一可能性。
    当然,核战争、"核冬天"都不是不可避免的,"核冬天"并不是人类的必然归宿,对
原子裂变的控制,与一旦发生就将主宰人类命运的"核冬天",也并没有必然联系。然而
核大战、"核冬天"的危险不能绝对排除。也许,人们对核恶魔、核妖怪的惨绝人寰认识
得越是清楚,越是充分,核大战、“核冬天"降临的危险就会越少,人类的安全就会越有
保障。

    1.5酣睡的理智与理智的呼唤

    “理智的酣睡会产生出怪物。"这是伟大的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的名言。如
果理智地深入思考过核战争或使用核武器的后果或结局,就很难想象还会提出"有限的"
或“旷日持久的"核战争、"可以取胜的"全面核战争之类怪诞、荒谬的主张。提出这类主
张是丧尽理智的行为,或者说是理智酣睡的表现。
    帮助美国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爱德华·特勒,在研制原子弹的时候理智非凡,在核
武器竞赛中却由于理智的昏睡而近似于疯狂。当他得知苏联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之后,曾
大发雷霆。他梦寐以求的目标是使美国永远保持核优势,因此,他作出的反应是,生产
一个威力更大的原子弹,这种原子弹的威力应比原有的原子弹大一百倍,实际上是要制
造一个用核聚变引爆的氢弹。1949年秋天,他发动了一场制造"超级原子弹"(当时
对氢弹的称呼)的运动。他试图说服他所能找到的所有决策者,一旦拥有这一神奇的破
坏力极大的核武器,美国就能再次夺取对苏联的核优势。可是,理智的酣睡却妨碍了他
对另外一些问题的思考。例如,如果竞赛双方都想夺取核优势,那么你争我夺的局面何
时何处才有止境和尽头?假如没有止境和尽头,双方所拥有的数量与日俱增和杀伤力越
来越大的核武器,对世界和平与人类安全究竟是祸还是福?假如没有止境和尽头,需要
把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填入这竞赛的"黑洞"?
    健全的理智教导人们认识善和恶,使人们的行为摆脱盲目热情和个人的不合理的欲
望的驱使。
    1949年10月下旬,即特勒正紧锣密鼓地发动制造"超级原子弹"之时,美国物
理学家奥本海默的原子委员会却一致投票,反对研制新原子弹。他征询了其他成员的意
见,公开的表态是认为有技术问题:“超级原子弹"太大,它将使用太多的可裂变燃料。
实质上是他对研制这一武器持保留态度,不赞成制造氢弹是出于道德考虑。他警告说:
“超级原子弹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仅限于军事目标,而实际上几乎是一种种族灭绝的
武器。”
    历史上纳粹原子弹未响之谜的谜底,不少研究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现代物
理学的泰斗之一沃纳·海森堡。
    德国本是现代物理学的发祥地。二次大战开始时,"第三帝国"不仅在创制原子弹理
论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获得至关重要的核材料的工业实力,而且还拥有世界上最出
色的科学家,其中包括奥托·哈恩、主持纳粹德国原子弹科研工作的海森堡。海森堡年
仅31岁时,就因其在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成绩而荣获诺贝尔奖。他不仅首创测不准原
理,而且在本世纪初创立新的原子模型方面,也是功不可没的。
    令人迷惑不解的是,纳粹政权在短时期内就改善了许多创新性的战争机器,如自动
武器、喷气式发动机和第一枚进入太空的火箭等,但是核武器的制造,甚至任何一样与
核武器接近的装置,都与纳粹德国无缘。一直到1945年,德国在研究核武器可行性
方面的工作,仅处于小规模、半投入状态,尽管早在1938年奥托·哈恩就发现重原
子能以能量爆发的形式发生裂变。
    原来有人认为,纳粹政权想要拥有原子武器的幻想破灭,是因为海森堡在关键性的
技术上没有取得突破。但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纳粹原子弹未响应归功于科
学家的理智。
    战后,海森堡曾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声明,声称自己在为纳粹研制核武器
时良心感到不安,因而和同事们一起,避开了对原子弹的研究,转而研究反应堆和回旋
加速器。此外,他还认为,战时的德国也根本不可能实施一项类似美国"曼哈顿计划"的
计划。
    出自当事人的声明,人们当然有理由怀疑其内容的真实性。然而在海森堡1976
年去世十多年之后,人们却得到了与他自己声明的内容一致的新证据,证明了海森堡是
一位暗中阻止希特勒研制原子弹的智者,而不是一位不合格的原子弹专家。
    前不久英国报界披露了如下情况:1945年,海森堡等10位德国核科学家(其
中3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在英国的一座农场宅第中被拘禁了6个月。英国情报
人员在宅第中每个房间都暗藏窃听器,录下了这些科学家在房间里的一切谈话。录音表
明,这些科学家当时对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第一个反应是震惊。一天深夜,海森堡
对奥托·哈恩说:“格拉克是我们当中唯一盼望德国获胜的人。"他还向哈恩介绍了制造
原子弹的过程,讲得很详细,其中还讲到"反射器"和"临界质量"等制造原子弹的核心部
分。一星期以后,海森堡对他的同事们就这个问题作了专题报告,而他的同事们似乎是
第一次听说原子武器的可能性。这表明海森堡对制造原子弹的秘密早已洞若观火,却没
有在这以前对同事们讲过这些内容。
    值得深思的是,假如丧失理智的希特勒加上理智酣睡而又掌握了核武器制造秘密的
科学家,会产生出怎样的怪物,使世界变成什么样子?
    人类进入核时代以来,理智酣睡的最突出表现是人类多次被拖进世界大战乃至核大
战的边缘。有人通过统计得出,从1945年9月至60年代末,世界共发生局部战争
和武装冲突132场,占战后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总数的72.5%,爆发的频率大约
是每两个月一场。这一阶段所爆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乃至危机,绝大多数都有一个
共同点,即每一冲突都带有美苏对抗的性质,或者都有美苏两大国的影子出现,其中有
的冲突明显地孕育着核大战的危险。
    据美国已经解密的材料透露,美国曾制定了众多的使用核武器的计划,准备进行有
限或全面核战争。在多次局部战争和冲突中,美苏曾多次想下手对第三国实施核打击。
1972年,莫斯科宣称,它曾四次使中国免遭美国的核攻击;1973年春,美国官
员们私下里暗示,美国同中国的接触,正在使中国免遭苏联的核攻击。这些话当然很难
使人完全相信,但也说明一个问题,两个超级大国都曾试图对中国实施核打击。据美国
布鲁金斯研究所公布的材料透露,战后美国讨论使用核武器的次数不下30次。
    美国的"世界末日计划"和前苏联深挖洞建地下城,都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世界核
大战的危险确实存在过。
    1992年报载:从5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奥姆斯特德空军基地
就驻扎了一支精锐部队——第2857试验中队。试验中队由直升机飞行员和机组成员
组成。60年代,这个试验中队被调到特拉华州的多佛空军基地,一直驻扎到1970
年。
    中队的公开身份是"遇险军人和平民救援分队",但其真正使命却是在发现有核突袭
迹象时抢救总统。具体行动计划是,一旦发现有核突袭迹象,立即扑向白宫,迅速而秘
密地将总统带走,送往早已挖好的山洞掩体或停泊在大西洋岸边的、通讯设备齐全的"北
安起顿号"军舰上。
    试验中队的直升机里还装备着防毒面具、撬棍和乙炔手枪,以便打通埋在白宫下面
的"总统地堡"的墙壁。如果飞行员未能突破墙壁,第二支整装待发的救援队将用品重机
将总统救出。队员们全副武装,身着重达20磅的防核保护服。帆布包内还装有额外的
防辐射服,供总统和平家庭成员使用。这是美国在冷战时代曾严格保密的"前哨使命"计
划。
    然而,"前哨使命"仅是美国庞大而神秘的核袭击应变计划——"世界末日计划"——
的一部分。
    “世界末日计划"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期间初具规模。政府每年都要依照计划举行大规
模演习。“地下五角大楼"设在弗吉尼亚州的葛底斯堡附近,代号为"高点";国会避难所
在该州萨尔佛温泉旁边的豪华别墅下面的地层深处;总统和内阁成员的主要避难所是深
埋在超硬绿岩结构的山中、面积达20万平方英尺的气象山基地。几乎每一个联邦机构
都有自己的“世界末日计划"存放在各自机构的地下室和迁移地内。
    假想敌苏联解体之后,"世界末日计划"已显得不合时宜。因此,苏联解体后,避难
所或准备封存,或改为他用。
    在冷战时期,想到核袭击的大难临头的不仅仅是美国的决策者。前苏联共产党的上
层领导,为逃避核袭击,也建立了莫斯科地下城。
    地下城有好几层,最深处为900英尺。地下城是60年代开始修建的,到70年
代中期竣工,比美国人在弗吉尼亚山中为总统在核战争中使用而修建的掩体更为先进。
地下城里有电影院和游泳池;地下城的巨大仓库里贮存着大批食品和其他生活用品,足
够让党的上层领导人及其家属——多达3万人——过上30年。如果发生核战争,他们
有足够的时间等地面上放射性消失后再出地面。
    为了唤醒酣睡的理智,科学家们把目光转向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发出理智的呼唤:
核大战可能断送人类文明!这呼唤,似乎是"核冬天"理论的一种回声。
    有些科学家认为,太平洋地区原先有过进步的文明: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和长程航海
的能力,而且有建筑大城市的技巧。但是,后来这些地区由于突然的剧变毁灭了辉煌的
文明,才导致各个岛屿孤立不相往来和土著文化水平极低的现象。
    今天的核武启发展历史不到半个世纪,却积聚了如此巨大和骇人听闻的毁灭、杀伤
力。这个事实和许多历史线索,都使联想丰富的科学家从历史中看到了非同寻常的东西。
许多科学家,其中包括最初发明核弹的几个科学家,都深信这样一个事实:人类史前曾
进行过一场核大战。
    美国原子弹计划主持人,被人们称为"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对印度古代史诗《摩
诃婆罗多》进行过研究。他认为,史诗中记载了史前人类发生核大战的情形。《摩诃婆
罗多》是这样描述一种神秘武器的:

    这是一枚弹丸,
    却拥有整个宇宙的威力。
    一股赤热的烟雾与火焰
    明亮如一千个太阳,
    缓缓升起,光彩夺目……
    这是一种神秘武器,
    是钢铁的雷电,
    死神的巨大使者
    把整个伏里斯尼斯和安哈克拉斯民族
    烧成灰烬……

    不仅如此,而且全球各地都充斥着各种传说与古籍,描写类似于使用核武器时的情
景。有的传说这样描绘史前的一场大战:飞翔在空中的战车,把可怕的新死亡洒落在敌
人身上,可怕的铁制弹丸凌空而降,夷平房舍,毁灭整个种族。
    科学家们断言史前人类发生过核大战,除文字记载的根据外,还有考古学上的证据。
    考古学家曾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谷发现类似古代大城市的广大地区,而这些城市却
未曾记载在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史籍中。在太平洋复活节岛上也曾发现这类文明的遗迹。
    在这些古城遗迹挖出的尸骸散布各处,其姿势和古代庞贝古城所挖出的尸首十分相
似,显示出死亡是突如其来的,他们没有逃生的机会。研究死亡的原因时发现,这些古
城不曾有发生过地震的迹象,可是死者的骨骸却无一例外地含有足以与广岛、长崎原子
弹死难者相似的辐射线含量。
    在伊拉克南部幼发拉底河河谷,考古学家也发现并挖掘到几个与印度河谷类似的古
代文明的遗迹。一层层地挖下去,他们挖掘到曾经在这儿居住的巴比伦、查尔丁、苏摩
林文明,以及约8000年前的几个史前文明。最令人吃惊的是,到了最底下一层,考
古学家挖出了类似熔合玻璃的东西。科学家最初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直到后来美国
在内华达州核试爆场留下了与这种遗留物完全相同的熔合玻璃,科学家才恍然大悟。
    关于史前人类发生过一场核大战的判断是否能成立,是不宜轻下断语的,但即使这
一判断不能在短期内被证实,也不失为一种表达忧患意识的理智的呼唤。它提醒人们:
核大战可能彻底摧毁人类文明,担心核大战灭绝种族乃至人类并不是杞人忧天。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 修改:·ersy 於 11月09日09:58:46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2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