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核危机秘闻录2—核阴云飞渡朝鲜上空(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Nov 1 18:00:36 2002) , 转信
朝鲜战争发生在核时代初期,是核时代发生的第一次重大冲突,也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规模最大、卷入国家最多的一场局部战争。
美国当时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核大国。5年前,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扔下两颗原
子弹,对加速太平洋战争的进程起了一定作用,但更重要的,则是要抢在大战结束之前,
检验一下原子弹的实战威力,向全世界显示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和核威慑力
量,树立美国的核大国的威慑形象。由于美国直接插手朝鲜战争,因而核阴云几度濒临
朝鲜、中国上空,战场上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核威胁的阴影。
2.1朝鲜半岛烽烟突起
1950年6月25日拂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朝鲜战争,
像止不住的火山一样,来势汹涌地爆发了。
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国空军、海军部队给予南朝鲜部队掩护支持,
下令把美国海军第7舰队部署在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水域,并且以联合国的名义纠集
十几个国家出兵侵略朝鲜。3天后,美国陆军第8集团军直接参加地面作战,朝鲜半岛
局势急剧恶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朝鲜半岛的矛盾由来已久。
1910年,朝鲜被日本完全占领。
1943年12月,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国首脑在开罗宣言中承诺,在打败
日本后,要"使朝鲜自由独立"。
1945年7月,苏、美在波茨坦会议上讨论对日作战问题时,双方商定,大致以
朝鲜半岛的38度纬线,作为双方海空军的对日作战分界线。该年8月15日,日本宣
布投降,苏、美遂以三八线作为接受日本投降的分界线,即三八线以北的日军向苏军投
降,三八线以南的日军向美军投降。
美军在占领南朝鲜后,对整个朝鲜半岛的统治权垂涎欲滴,不能马上得手,便急不
可待地在南朝鲜导演了"单独选举"的闹剧,把不得民心的李承晚扶上台。1948年8
月15日,南朝鲜正式成立了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政府。在美国的怂恿支持之
下,李承晚政府大肆扩军备战,不断向北方发出战争叫嚣。
在这种形势之下,北方于1948年8月25日宣布成立了以金日成为主席的朝鲜
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北朝鲜的矛盾日益尖锐,在三八线上的武装冲突接连不断,仅
1949年一年之内,三八线上的武装冲突就达1000次以上。
1950年6月25日,南北朝鲜之间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内战。战争打响后,北
朝鲜人很快占领了汉城。南朝鲜政权不稳定,没有能力自卫,反抗薄弱。李承晚在南朝
鲜得不到多少支持。李承晚被金日成的军队追赶到南方最后一个海港城市釜山时,虽然
在那里组织了顽强的抵抗,但要是没有美国人的支持,釜山也就早被攻破了。从195
0年6月25日至9月14日,朝鲜人民军单独与南朝鲜军队及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
军"作战,连续进行了汉城战役、水原战役、大田战役、洛东江战役和釜山战役等5次战
役。经过80天的作战,由三八线推进至洛东江,歼灭南朝鲜军队和美军9.4万人,
向南推进250—350公里。
战争一打响,美国人就用空军进行了干预,接着麦克阿瑟将军又从留守在日本的力
量不足的驻军中,尽可能地抽调了一些地面部队投入战斗。战斗的头几天,美国人死伤
惨重,一名师级少将作了俘虏,但还剩下足够的人员死守朝鲜南端的釜山滩头堡。同时,
麦克阿瑟已在准备扭转战局的仁川两起进攻。美军仁川登陆,使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
不得不全线撤退。至10月中旬,人民军一直撤到北部中朝边境地区。他们从苏联得到
的坦克、大炮、冲锋枪、机枪、机械装备和高射武器,几乎都落到了李承晚手里。
战争打响之前,朝鲜人民军的师团里都有苏联顾问,作为咨询人员,帮助金日成建
设军队。战争打响之后,斯大林就召回了所有苏联顾问。赫鲁晓夫后来回忆说,关于这
件事,他曾问过斯大林"为什么"。斯大林不耐烦地回答说:“我们的顾问呆在那儿太危
险了,他们可能会被俘,我们不想留下证据被人家指控我们参加了这一事件,这是金日
成的事情。”
苏联驻朝鲜大使拉佐瓦耶夫,过去曾担任列宁格勒省党委第二书记。在战时他虽然
得了陆军中将的军衔,其实他并不是一个职业军人,甚至从来没有受过基本的军事训练。
因此,他在战争中发表的见解,往往不如一个称职的在战斗中培养起来的军人。赫鲁晓
夫曾建议斯大林派远东军区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去朝鲜,在幕后有效地帮助金日成进行战
争,但是没有被采纳。
美军仁川登陆以后,战局逆转,朝鲜人民军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一场大灾难
威胁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2深谋远虑毅然出兵
美军仁川登陆之后,得意忘形,狂妄地宣称,要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
全朝鲜,饮马鸭绿江。
在处境十分危险的情况下,金日成首相派朝鲜人民军的次帅、内务相片一禹到中国
丹东(今安东),向中国介绍朝鲜战场的情况和人民军的困难处境,他代表朝鲜党和政
府,恳切请求中国出兵,支援他们的抗美救国斗争。当时,敌军沿着铁路线和公路线急
速北进,飞机狂轰滥炸,使人民军北撤的公路、铁路全被敌机破坏,人民军只好沿着山
区的小道往北撤。很多主力部队滞留在南方,联系不上。
美国是世界进入核时代以来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科技先进,军队装备精良,
而且拥有原子弹。它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是打的"联合国军"旗号,而且有英国等十来
个国家参加。当时的美军不仅具有现代化的装备,机动性强,而且陆军地面火力很强,
海空军占绝对优势。
我军装备处于明显的劣势,步兵就那么几门迫击炮,其他重一点的火炮都是缴获国
民党的,用骡马牵引,运动、隐蔽都很困难,打仗主要是靠步枪和手榴弹发挥作用。不
仅如此,而且,我国新区的土改刚刚开始,百孔千疮的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国内残匪尚
未肃清,新的政权有待巩固。刚诞生的年轻共和国要同号称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较量,
胜负难卜,风险确实很大。
不过,我军并非没有任何优势。我军的优势是:正义之师,出师有名,士气高昂,
政治上、道义上占绝对优势;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善于近战、夜战、山地战、白刃战;
战术上机动灵活,善于从侧面迂回包抄,又善于分散、隐蔽;英勇善战,能吃苦耐劳,
不怕流血牺牲。美军不仅吃苦耐劳精神差,而且后勤供应困难大,连喝的水都是从日本
运来的。我军背靠祖国作战,离后方近,组织供应比较方便。然而不能不考虑美国手中
的原子弹,这些核弹可以在刹那间把北京、上海变成第二个广岛或长崎。
经历了二十二年战争生涯的毛泽东,面对着一个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命运的
大难题,也不得不闭门谢客,左思右想,瞻前顾后,权衡利弊,考虑对策,一连度过了
三个不眠之夜。毛泽东考虑的问题,不仅包括是否应该出兵,还包括令谁为将,领兵出
战,才能打败这个号称世界第一强国而又从来没有与之直接较量过的敌人?
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三天,即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
员会第八次会议上讲话,严厉斥责美国的侵略行径,指出:“各国的事情应该由各国人
民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全中国人民的同情都应站在被侵略方面"。同一天,周恩
来总理兼外长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政府侵略朝鲜、台湾和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
1950年10月4日下午4点多,在北京中南海,中央政治局在讨论援助朝鲜出
兵问题时,毛泽东首先让大家谈了出兵不利的情况,然后慎重地指出:“你们说的都有
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彭德怀也主张出兵,他认为,美国占领朝鲜与我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我
台湾,威胁我上海、华东。他说:“老虎总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
向它让步是不行的。"他还认为,我们有全国政权,有苏联援助,比抗日战争时期要有利
得多。
但在10月4日政治局会议上,还有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出兵抗美援朝要慎重。
理由是:中国军队能否在朝鲜境内歼灭美国军队,有效地解决朝鲜问题,对此没有把握。
其次,既然中国军队在朝鲜同美军打起来,就要准备美国宣布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就
要准备美国至少可能使用空军轰炸中国的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使用品海军攻击沿海
地带,这将使中国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遭到破坏。我国的空军尚未成立,美军掌握
着制空权,因此,出兵朝鲜要取得苏联的支援和帮助,要听取斯大林的看法。
这一建议实际上已被采纳。因此,政治局会议还未结束,毛泽东就派周恩来秘密访
苏。
1950年10月8日,周恩来带了他的机要秘书康一民和翻译师哲,从北京出发
飞抵莫斯科。林彪当时正在莫斯科养病。10月9日,他与周恩来等人一起,飞抵黑海
边的阿布哈兹区,随后到了斯大林的休养所阿德列尔。午后即开始会谈,中方是周恩来、
林彪,师哲任翻译。苏方是以斯大林为首的政治局委员。
周恩来开门见山,说中国考虑和研究了国内实际情况及主观因素,认为以不出兵为
宜。斯大林也了解朝鲜战场的情况,他估计到,朝鲜如果没有外援,至多只能维持一个
礼拜的时间。但斯大林的基本态度很坚决,即避免同美国直接对抗。斯大林认为,朝鲜
人民军与其进行无望的抵抗,最终被敌人消灭掉,不如早点撤退。
周恩来保持沉默。斯大林笑了笑又说,无论是自己撤退还是被敌人消灭,都意味着
让敌人占领整个朝鲜,美军和南朝鲜军将陈兵鸭绿江、图们江(朝苏边界)。估计那时
候,苏联,特别是中国的东北,恐怕就不会有安宁的日子了。中国内地情况自然不同一
些,但东北的经济恢复工作恐怕谈不上了。敌人那时候随时可以进行骚扰,从空中、陆
地、海上都可以来。
当时斯大林脑子里考虑的主要问题,已不是如何抗击美国侵略者,而是金日成如何
撤退。斯大林已考虑好朝鲜有组织、有计划的撤退方案。他认为,应答应金日成把主要
力量、武器、物资和部分工作人员撤到中国东北,为的是以后重新进入朝鲜比较方便,
他认为这比从苏联进入要容易得多。他提出,朝鲜的老弱病残和伤员,大部分都可以撤
往苏联境内。斯大林建议,中苏两家承担起这个重担,把商谈情况,即撤退的意见,立
即电告金日成,不能再拖延时间。
随后,斯大林又提出了撤退之后抗美援朝的设想。基本想法还是避免同美国发生直
接冲突。他说,苏联军队已全部撤出朝鲜,再出兵朝鲜有困难,因为这等于苏联同美国
直接交战。他认为,中国可以出动一定数量的兵力,苏联供应武起装备;在作战时,苏
联可以出动一定数量的空军作掩护,但苏联空军只限于在后方和前沿活动。总之,斯大
林的基本思路是让中国人与美国打仗,苏联则提供武器和有限的空军支援。根据这个总
的设想,斯大林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如装备多少师团,援助多少坦克、大炮、飞
机,以及装备机械化部队和特种部队等。他认为,中国设想改装部队,使各兵种规范化、
整一化、现代化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合理的。苏联的经验是,在战时完成这样的计划,
要比平时完成得更快、更好、更有成效。
毛泽东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来就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而不是以
莫斯科的指令、态度为根据。
周恩来一行与斯大林会谈后,在布尔加宁陪同下飞返莫斯科。到达住处不久,就收
到毛泽东的电报。电文内容是:你们走后,我们继续开会,政治局同志多数人主张出兵。
周恩来接到电报是10月9日晚。他在同莫洛托夫会面时,首先提到电报内容,希
望对方把来电转告给斯大林,并与对方商谈了苏联供给坦克和火炮的具体数量。
早在朝鲜战争打响之前,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就作出重大战略决策,调13兵团紧急
开赴东北,加强东北防务力量。1950年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于北京签署了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
委员的命令。早在10月5日下午,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开会时,毛泽东就征求过彭德
怀的意见。毛泽东还说:“原来是想让林彪去的,他对四野熟悉,可是他说病了,去苏
联治病去了,所以想让你去。"彭德怀临危受命,没有推诿。当他急如星火地走马上任时,
还不无幽默地说,他不算志愿军,"是毛主席点将点来的"。
1950年10月19日黄昏,鸭绿江上空冷雨霏霏,细密如麻,浓云低低地笼罩
着江水两岸的大地。在这迷蒙而充满寒意的秋雨中,我军第40、39、42、38军
和3个炮兵师,分别同时开始在安东、长甸河口、揖安三个鸭绿江渡口,浩浩荡荡地跨
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为严守秘密,渡河部队每日黄昏开始渡江,至翌日晨4时停止,5时以前隐蔽完毕。
这时候,朝鲜形势更加严峻。到10月20日,侵朝敌军和李承晚军的兵力已达4
2万人,拥有飞机1100余架,各种军舰300多艘。地面部队拥有5个军15个师
零两个旅,23万余人。其中,美军3个军6个师,12万余人,每师装备有坦克15
4辆,57—155毫米口径的火炮352门;另有其他国家军队1.2万余人。当时
金日成仅有3个多师在手上,其中一个师在德川、宁边以北,一个师在肃川,一个坦克
师在博川;还有一个工人团和一个坦克团在长津附近。隔在南边的部队正在逐渐地往北
撤。
朝鲜人民军次帅朴一禹听到中国出兵的日子定下来了,非常激动,眼含热泪说:
“这就好了!这就好了!你们要是再不出兵,问题就严重了!”
斯大林在美军仁川登陆以后,虽然也看到了金日成的危险处境,但由于担心苏军支
援朝鲜与美军对抗,将会把战火引向欧洲和世界各地,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破坏第二
次世界大战形成的世界格局,因此不愿出兵。中苏两党经过反复协商,最后达成协议,
由中国出兵援助朝鲜,由苏联派空军支持、掩护我军。
可是,后来中国真的决定要出兵,而且美国准备宣布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时,斯大
林就犹豫了。他突然通知中国说,他们的空军还没有准备好,要暂缓出动。
斯大林觉得,中国的军队虽然在国内战争中胜利了,但国力很弱,武器装备很差,
到底能不能打败美军,没有底。他认为,如果苏联出动空军掩护中国军队,一旦中国人
被打败,就有把苏联卷进与美军直接对抗的危险,甚至可能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他觉
得与美国开战是危险之路,所以无论中国方面讲多少理由,提什么条件,他绝不同意派
苏联空军去掩护中国军队入朝抗美。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和其他政治局领导经过商量,毅然作出了历史性的决策:不
管有没有苏联空军支援,仍按原定计划出兵援助朝鲜。直到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道,
将敌军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初步稳定了朝鲜的战局,斯大林才于1950年
11月初决定投入一些空军部队。苏联空军中将格奥尔吉·阿格耶维奇·洛博夫和他的
303师的部分部队从苏联远东调到中国东北丹东附近的一个机场。洛博夫不仅"直接受
命于莫斯科",而且行动严格保密。飞机上的苏联标记抹掉了,被涂上了中国的标记。飞
行员不许戴身份证明牌而且还要签署保证书,保证不透露他们是从哪里来的。第一批部
队穿的是中国军装,即卡其布上衣、蓝裤子和桔黄色长筒靴,后来一些部队装扮成朝鲜
人。他们没有戴军衔,只戴着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像章。为了保守秘密,不使任何苏联飞
行员被俘,甚至不使人认出他们,于是禁止他们飞到海上,因为怕他们迫降到海面上,
被美国人俘获;也不许他们靠近距战线60公里以内的地方。
这些限制,意味着苏联人根本不能对地面作战行动提供空中支援,也不能对朝鲜半
岛两边海岸附近强大的联合国海军(包括航空母舰)进行袭击;他们也不能追击被击坏
或缺乏燃料的飞机,因为这些飞机都朝南或向海上飞去。实际上,斯大林从未允许足够
的飞机投入战斗。一开始只有32架飞机,而且都是米格—15。后来在洛博夫一再要
求下,飞机数目才增加到150架左右,其中包括经过改进的米格—15。洛博夫说,
他发现所面临的任务几乎无法完成。敌人比我们强大8倍到10倍。我们只有战斗机,
没有轰炸机。我们甚至没有一枚火箭。
美国说,在朝鲜战争中,美国人损失3350架飞机,相当于战争开始时投入前线
飞机总数的1/4到1/3之间。其中只有147架是出于空战原因损失的,其余飞机
是遭到地面炮火损失的。3个共产党国家所损失的1000架飞机中,则有850架是
在空战中被摧毁的。洛博夫说,苏联损失了数百架飞机。苏联飞行员死亡大约是200
多人。
事实说明,中国承担了朝鲜战争的全部风险,其中包括遭到核袭击的最大风险。倘
若中国不派部队去朝鲜,一时冲动的麦克阿瑟从此打进了中国,斯大林会保卫中国吗?
这确实是值得怀疑的。毛泽东关于出兵朝鲜、抗美援朝的决策,是非常英明的。
2.3麦克阿瑟黔驴技穷
1950年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命令成立一个统一的朝鲜指挥部。第二天,杜
鲁门总统提名麦克阿瑟为总司令。《纽约时报》专门为此发表了一篇社论,其中很大的
篇幅都是夸奖和赞扬麦克阿瑟将军的。社论说:
“命运之神再也挑选不出另一个人比他更有资格赢得本国人民的毫无保留的信任。
这是一个第一流的战略家和富有灵感的领袖,他是一个在逆境的压力下有着无限耐心和
冷静沉着的人,同样又是一个能采取大胆而果断行动的人。他在东方所获得的多年的经
验,他对组织和供应的基本法则的全面掌握,他不仅在本国而且在整个太平洋地区所享
有的崇高威望,这一切都是无价之宝。
“今天,美国的每个家庭都坚决相信,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地执行杜鲁门和联合
国安全理事会所交给的任务,而且在光荣地有效地执行这个任务时毫不浪费人力物力,
那么这个人就是在东京的那个优秀军人,这个军人已被充分地证明有能力为他的国家服
务得很出色。”
麦克阿瑟资格很老,主观、倔强、傲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很多名将,都是他的
部下。他当上将时,后来的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当过他的参谋长。巴顿那样骄狂,
不服别人,但对麦克阿瑟却很服气。他战功赫赫,太平洋群岛之战是他的作战艺术杰作。
仁川登陆成功,更使他增加了骄傲的资本,使他更是傲慢得目空一切。
仁川港位于朝鲜半岛中部,不但有狭窄的飞鱼峡作掩护,而且潮水变化大,落潮后
近岸淤泥滩长达十余里,历来被视为登陆禁区。然而在9月月亮最圆的那一天,由于月
亮和太阳引力的作用,短时间内潮水会比平时高出数米。碰到这种时候,险要的飞鱼峡
和长长的淤泥滩,就会变成登陆人员上岸的坦途。麦克阿瑟让他2.5万名士兵在离敌
人战线200英里以外的仁川作为登陆点,确实收到了"出奇制胜"之效。
他的决策犯了许多禁忌,打破了一切两栖作战的规则,如登陆点没有沙滩,只有海
堤;登陆点就在市中心,通道在敌军一座碉堡的控制之下;登陆艇需小心翼翼地通过容
易埋雷的水道及那些礁岩和防波堤;水位低时,32英尺高的海浪留下一片平坦的淤泥
地。实际上,每个月适合于登陆的时间只有两天。美军的登陆成功地利用了潮汐规律,
正好把日期选在1950年9月15日,即那两天中的一天。
在1950年8月中旬的一次高级将领的会议上,麦克阿瑟发表演讲说:“我几乎
都能听见命运的时针的嘀嗒声了,我们现在就必须采取行动,否则我们就将灭亡。仁川
登陆将获得成功,它将拯救10万人的生命。"麦克阿瑟本人称这次军事行动是"五千次
中只有一次成功的机会"。实行这一计划的唯一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突然性。
这次被称为"铬铁矿"的行动,以闪电式的袭击扭转了战局,给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
共和国以出乎意料的打击。美军迅速重新占领了韩国的首都汉城,美国军队已到了边界,
随时准备向北推进。
美国当时的国务卿艾奇逊,在仁川登陆后对哈里曼说:“现在已经无法阻止麦克阿
瑟了。"参议员诺兰警告说:现在停下来将是对"共产主义的绥靖"。
不仅右翼参议员,而且《纽约时报》都呼吁全面推进,“统一朝鲜"。
麦克阿瑟极为蔑视中国的士兵和工业能力,早就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威胁中国如
果不立即投降,就将全部被歼灭。
正当麦克阿瑟扩大朝鲜战争时,毛泽东通过印度驻北京大使潘尼迦向美国传递了如
下信息:中国并不是好战的,但是倘若麦克阿瑟把战火烧到或烧过中国边境,中国将不
得不进行干预。10月3日晨5点35分,美国务卿艾奇逊就知道了中国所发出的警告。
英国人对潘尼迦传递的信息感到非常担心,建议艾奇逊不要掉以轻心。但是艾奇逊
对此不予重视。他反而批评印度大使是共产党的走狗,认为这"只不过是惊慌失措的潘尼
迦的愚蠢想法"。他对英国人说:“这很可能是中国共产党的恐吓,我们不应该过分紧张
。”
麦克阿瑟也向杜鲁门保证,中国不会参加进来,战争到感恩节就可以结束。
麦克阿瑟认为:“那时我们国家在军事上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强大。”
1950年10月15日上午,麦克阿瑟在威克岛与美国总统杜鲁门会见时,对于
中国是否会出兵干涉的问题回答说,由于美国的基本上无敌的空军具有随时可以摧毁鸭
绿江南北的进攻基地和补给线的潜在威力,所以"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指挥官会冒这样的风
险,把大量的兵力投入已被破坏殆尽的朝鲜半岛"。他说:“总统先生,可能性(指中国
介入的可能性——引者)很少,中国在满洲有30万部队,其中可能不超过10万到1
2.5万人部署在鸭绿江边,只有5万到6万人能够渡江作战。我认为中共无意参加这
场战争。当今是我们强大而中共孱弱的时代,倘若中共部队渡过鸭绿江,我就要使他们
遭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
他还很有把握地保证:“到感恩节,正规抵抗在整个南北朝鲜就会停止。我本人希
望到圣诞节能把第8集团军撤到日本。”
在10月20日第8集团军进攻平壤时,麦克阿瑟认为这是北朝鲜彻底失败的象征。
在他看来,"实际上一切有组织的抵抗已全部停止,只剩下一些游击战来代替它"。
当志愿军已经入朝抗美,并于10月25日到11月5日取得了第一次战役的胜利,
歼敌1.5万余人时,美国政界、军界开始感到不安和提出种种猜测。但坐镇日本东京
进行遥控指挥的美军司令麦克阿瑟仍不相信中国军队的主力已过鸭绿江。亲临战场指挥
的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曾几次向麦克阿瑟报告,说中共的主力部队已经参战。
可是麦克阿瑟全听不进去。
以布莱德雷为首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出于对麦克阿瑟的盲目崇拜,也同意他关
于中国不会介入的看法。他们估计,中国人面临着三种可能:(1)为了边境的安全而
控制接近边境的缓冲地带;(2)为了从战略上牵制美国的力量,打一场有限规模的持
久战争;(3)为了彻底驱逐"联合国军"出朝鲜半岛而参战。
他们认为,在这三种可能的选择中,中国选择第一种方案的可能性最大。他们的理
由是:第一,中国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不敢也没有能力与美国较量;第二,在美军退
守釜山滩头阵地的有利时机和从仁川登陆的关键时刻,中国均未出兵参战,迟至美军旗
近中朝边境才出兵,说明中国只是为了自己而无意于同美国较量;第三,第一次战役后
中国并未进行大规模的进击。这一情况更增强了美国的错误判断。
麦克阿瑟并没有把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放在眼里。这些中国人肩扛老式日本步枪,脚
穿布鞋。麦克阿瑟在给华盛顿的电报中称他们"毫不令人惊恐"。只有战地指挥官的报告
含有几分真实。他们说,中国人装备虽差,但纪律性强。
然而事情不仅仅是如此。
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仅是正义之师,有自己的优势,而且被毛泽东派往朝鲜指挥作战
的是能征善战的彭德怀。
彭德怀是湖南湘潭人,大革命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1928年4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11月,
率领红5军主力上井岗山,与毛泽东一起坚持井岗山的斗争,为粉碎蒋介石的四次大"围
剿"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不仅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陕北后,又参加了东征。在第二
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师长、军团长,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
职。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进行了延安保卫战。
接着,又指挥了陕北的"三战三捷",指挥了沙家店战役和宜瓦战役,解放了大西北。建
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
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早在陕北,毛泽东就写过一首诗,对彭德怀的军事指挥才能大加赞扬:
山高路险沟深,骑兵任你纵横。
谁敢横枪勒马,惟我彭大将军。
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把统领志愿军抗美援朝的重任交给彭德怀,这是出兵朝鲜之
前毛泽东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之一。
我军入朝后,与朝鲜人民军一道,连续作战两个多月,胜利地进行了三大战役。
第一次战役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歼敌1。5万余人,初步稳
定了朝鲜战局。
第二次战役从11月25日至12月24日,共歼敌3.6万余人,不仅于12月
6日收复了平壤,而且基本上把敌人赶回到三八线以南,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
第三次战役从1950年12月底至1951年1月8日,歼敌1.9万余人,不
仅于1951年1月4日晚解放了汉城,1月8日攻占仁川,而且向前推进了80至1
10公里,将敌人驱至三七线附近。
直到第二次战役之后,麦克阿瑟已经连吃败仗,才如梦初醒,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
不是少数部队,而是主力出击。于是惊慌失措,急令美军全线撤退,以至美第8集团军
司令沃克中将也在败逃的路上发生车祸身亡。
志愿军的英勇善战,迫使敌人从恣肆骄狂变为惶恐不安,由疯狂进攻转入了防御。
美国报纸也开始变调,把美军这次失败说成是"继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最惨重的军事败绩";
不少人认为麦克阿瑟的"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是"历史上最大的愚蠢事件"。
在第三次战役中,由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取得了一连串胜利,于是有人
产生了轻敌速胜思想,主张乘胜追击,一鼓作品,把美国侵略军从朝鲜半岛赶下海去。
彭德怀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实际的。要把那么多装备精良的敌人一下子赶下海是不可能
的,敌人不会让我们把他们赶下海去。于是,他毅然下令停止追击,果断地结束了第三
次战役。
苏联驻朝鲜大使拉佐瓦耶夫指名道姓地指责彭德怀,说什么"哪有打了胜仗不追击敌
人的?哪有这样的司令呢?"他还把这事反映到斯大林那里去了。彭德怀则给毛泽东发电
报,阐明了不宜追击的理由,其中包括:我军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作战,极度疲劳,减
员极大,急需补充休整;在第三次战役中,敌军虽然连遭失败,但是主力未被消灭。毛
泽东把彭德怀的意思转告给斯大林。斯大林回了封电报说,彭德怀以那样劣势装备打败
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帝,是当代天才的军事家。他认为彭的意见是对的,另外还批评了
拉佐瓦耶夫,不准他再乱发言,以后还把他调回国去了。
第三次战役之后,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又胜利地进行了第四次第五次战
役。到1951年6月为止,共歼灭敌人23万余人,其中美军占11.5万人。总的
说来,已将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到三八线附近。
美国在一年的侵朝战争中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在这段时间内,美国的兵员和物质消
耗比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一年消耗多一倍,其物质的消耗平均每月为85万吨,几
乎相当于当时美国援助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年半的数量。在侵朝战争中,美国动员了全
部陆军的1/3、空军的1/5、海军的1/2,还动员了英、法等国一部分军队,总
兵力由中国军队入朝时的42万增至69万。即便如此,仍感兵力不足。美国的战略预
备队,只剩下在日本的美军两个师和李承晚军3个师以及在美国国内的6个师,再往朝
鲜增兵已十分困难。美国所付出的代价如此巨大,取胜却毫无希望,不得不于1951
年7月10日开始进行停战谈判。在谈判过程中,虽然发动过多次攻势,但每次攻势均
被粉碎;虽然进行过细菌战,但细菌战计划很快破产。
在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顺利解决了四个问题:最初是能不能打,后来是能
不能守,再后来是能不能保证给养,最后是能不能打破细菌战。这四个问题,一个接着
一个解决了,中国军队是越战越强。
1953年7月27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美国侵朝总司令克拉克上将后来回忆说:“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
的第一个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
美国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五星上将布莱德雷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朝鲜战争是"在
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武器与战争的演变》一书的作者、美国人T·N·杜普伊在谈到美军在朝鲜战争
中的失败时说:“从朝鲜战争的失败中,得出一条最重要的教训是:美军应当重新学习
步兵如何运用火力和机动作战的基本知识。作战中,开始美军就离不开道路,而且自身
也过于依靠坦克、火炮和飞机的火力支援。而装备轻便的中国军队,却是采用机动作战
和奇袭、潜伏等战术,活跃在朝鲜的北部和中部崎岖不平的山区,以弥补其火力不足的
弱点。他们在黑夜活动,发起攻击;在白天进行伪装、隐蔽。攻击战遵循相同的作战样
式——渗透、合围、伏击。正面突击往往采用小部队进行进攻,作纵深穿插。每次交战
开始都是利用小分队机动作战,往往是以一个排的规模进行作战。这样,使得美国部队
的火力优势,得不到最有利的发挥。”
洪学智同志在《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中叙述了他1951年1月上旬在朝鲜志愿军
司令部和被俘美军的五个连长,通过翻译进行的一次谈话。
一个连长伸出两个大姆指说:“你们是打仗专家!"并说:“打仗没你们这样打法的
呀!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也参加了,我们的打法是把火炮排好,火炮先轰,飞机轰炸完了,
步兵就上去。可是你们打仗怎么跑到我们屁股后面来了呢?我们从来也没有打过这样的
仗呀!”
洪学智:“你们打仗是平推,我们打仗是穿插、迂回,包抄。”
那位连长说:“我很讨厌这种打法。”
洪学智:“那说明我军的战术有效。”
另一位连长说:“你们的士兵勇敢。我们的士兵都是成群的,一个连、一个营的,
你们怎么三五个人就干起来了?”
别的连长也认为,中共的士兵能独立作战。有个连长说:“我们打仗讲集体,训练
就那么训练的,单兵作战的能力不如你们。"还有一个连长说:“打仗都是白天打,晚上
休息呀!你们怎么晚上也打,闹得我们坐卧不安,防都不知道你们是从哪里出来的!”
毛泽东及时总结了朝鲜战争的经验,指出我军的打法是:集中优势兵力和火力,采
取突然动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成排成连成营的敌军,给以全部或大部歼灭的打
击;然后在敌人向我军反击的时候,又在反复作战中给敌人以大量杀伤;然后依情况,
对于被我攻克的据点,凡可以守住者固守之,不能守住者放弃之,保持自己的主动,准
备以后的反击。
1951年3月1日,毛泽东指示:朝鲜战争有长崎化的可能,敌人品图与志愿军
进行消耗战。为坚持长崎作战,达到逐步歼灭敌人之目的,毛泽东指示志愿军拟采取轮
换作战的方针,即"以几年时间,消耗美国几十万人,使其知难而退,才能解决朝鲜问题
"。
斯大林对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劣势装备打败世界上最强大的美
帝国主义十分赞赏。他说,中国的抗美援朝,站在反帝斗争的第一线,打得非常好。苏
联供给军火装备是应该的,不要钱。
当时有人对彭德怀有意见,说彭叫志愿军轮换入朝作战,几个师打一段时间,一调
换,换上了苏联的武器装备;打一段,又调换,这不是故意换苏联的武器装备吗?
斯大林听了,反而拍手叫好。他说:“好,好!彭德怀真有办法!这样一轮换,锻
炼了部队,改善了装备,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又便于长崎坚持,妙!真妙!”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 修改:·ersy 於 11月09日10:02:29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8.1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00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