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核危机秘闻录2—核阴云飞渡朝鲜上空(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Nov 1 18:02:48 2002) , 转信
2.6"猫头鹰"瞻前顾后
1952年12月,新当选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12月旅行中经朝鲜返回美国
时,思考了他结束战争的选择。他的选择中包括使用原子弹,但因为有了杜鲁门的前车
之鉴,他不得不在使用核武器的问题上更加谨慎从事。他去了朝鲜,但有意避开与"联合
国军"司令克拉克讨论第8—52号作战计划,因为该计划要求,在美军向朝鲜半岛中部
推进的同时,在半岛内外使用核武器。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还会见了麦克阿瑟将军,但
同样没有同意他关于使用核武器来孤立和隔绝中朝军队的建议。有人评论说,他在处理
朝鲜战争问题时,表现得像一只瞻前顾后的"猫头鹰",而不像一只凶悍的"猎鹰"。
然而在内心深处,艾森豪威尔仍念念不忘依靠原子弹来摆脱朝鲜战场上的困境。
1953年初,驻朝鲜美军官员曾向艾森豪威尔正式建议,“联合国军”“应该考
虑使用小型原子弹和火炮屏障……新发起的攻击应该包括对中国大陆的封锁,并允许攻
击敌人的东北基地"。
从1953年2月的第2周到5月底,艾森豪威尔授意国家安全委员会讨论结束朝
鲜战争的种种可能办法,其中包括在朝鲜半岛内外使用核武器的"强制性"办法。讨论的
结果是,国家安全委员会批准了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核武器的计划。艾森豪威尔明确地警
告,如果停战谈判没有进展,战争可能升级,公开暗示有可能使用核武器攻击北京。他
说,他的选择“是让共产党当局理解,如果缺乏满意的进展,我们打算以更大的决心,
消除对核武迫使用的限制,并将不再承担对朝鲜半岛的有限攻击的承诺"。
起后,杜勒斯又试图通过美国驻印度的使馆,设法向北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如果
板门店协议使华盛顿无法接受的话,美国就可能使用核武器。杜勒斯通知印度总理尼赫
鲁说:“如果不能安排停战,美国将不再承担不使用核武器的责任。”可是,尼赫鲁拒
绝向中国传递任何核威慑的信息,美国人不得不通过板门店的停战谈判,将这一信息传
递给中国。
中国官方的新闻机构,在艾森豪威尔就职演说之后不久,就接到指示,对美国计划
"诉诸核战争"进行了严厉谴责。在板门店谈判时,中国外交部的声明也说,中国知道艾
森豪威尔的核威胁,并已侦察到"联合国军"司令关于扩大战争的提议,包括以大量地面
部队侵占朝鲜的西部狭窄地区。中国的主要观点是,面对美国的核威胁,社会主义阵营
应该保持高度警惕,但是美国人民和世界公众舆论将使核战争不可能发生,美国将为这
种威胁付出代价。
中国人没有反对谈判,但在美国的讹诈面前采取了坚定的立场。中国认为,"在这种
情况下,中国方面不能作出任何让步,因为任何让步都会被对方理解成懦弱的表现"。中
国方面断言,"要使美方返回谈判桌,唯一的做法就是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此后,
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了一场修筑前线工事的运动,其中包括"前线战场的工事,反原子屏
障……在山中央挖防空洞"。
然而,这时的国际形势又有了新变化。
1952年12月,莫斯科暗示,斯大林欢迎举行首脑会谈。
1953年3月初,斯大林去世,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便有所松动。3月30日,
中国宣布有条件地接受双方自愿遣返战俘的原则。
在美国国内,在是否需要使用核武器的问题上,意见纷纭,无法形成一致。国会山
对于怎样结束朝鲜战争,令人奇怪地保持沉默;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则拒
绝了克拉克将军提出的再次将载有原子弹的B—29轰炸机调往西太平洋的请求,也没
有答应授权给克拉克使用核武器。
在五角大楼内部,对怎样在朝鲜使用核武器有很大分歧,无法就第8—52号作战
计划取得一致意见,国防部的官员们只好将它转交给联合战略研究委员会,希望他们研
究出一个以非紧急的常规作战为基础的方案来。一个月以后,他们所提交的研究报告,
也显示出各军种之间有很大的不同意见。空军和海军官员们认为,核轰炸可以产生足够
大的压力来迫使中国作出妥协,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却不同意这种看法。在柯林斯看来,
只有陆、海、空协同作战,才能在军事上取得打到北朝鲜或鸭绿江的胜利。诸如此类的
意见分歧,使得国家安全委员会关于结束朝鲜战争之战略的讨论,不可能取得很大进展
和形成一致意见。
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许多次讨论,由于没有关键性的头面人物参加,因此无法形成决
议。该委员会在1953年2月到5月间召开的7次讨论使用核武器之可能性的会议中,
只有两次会议,艾森豪威尔总统、他的国务卿和国防部长及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都到齐
了。5月20日,当一些高层分析家坚持认为有必要作一个关于偶然使用核武器的决议
时,国务卿杜勒斯又跑到沙特阿拉伯去了。五角大楼和国务院出于各自的考虑,都只想
让国家安全委员会讨论一下使用核武器的问题,并不想让它作出什么决议来。
4月8日,布莱德雷提出,"解决朝鲜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拖延时间"。他和参谋长
联席会议之所以持这样一种态度,是因为对于究竟应当怎样使用原子弹的问题,老是争
论不休;同时,他们还认为,在军事上讨论在朝鲜部署原子弹之前,先应该有一个政治
上的决策。布莱德雷将军还推迟让国家安全委员会考虑使用核武器的方案,一直推迟到
柯林斯将军从拉丁美洲返回美国,而柯林斯将军是使用原子武器的最坚定的反对者。当
这一方案最终提交给国防部长并让国家安全委员会考虑时,柯林斯却给它附加了许多前
提条件。这样做,实际上排除了从战术上在朝鲜使用核武器的可能。
美国的盟友尤其是英国对战争升级的恐惧和反对,也对美国造成牵制。
1953年3月5日,杜勒斯告诉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爵士说,为了结束战
争,可能有必要扩大战争,如果对位于"中心地带"的中国施加压力,以迫使其放弃增援
印度支那和朝鲜的努力告吹,那么,在朝鲜中部地区挑起包括空中行动在内的"一起事件
"的可能性就不能排除。可是,杜勒斯在离开伦敦时,仍然没有得到艾登对这一提议的明
确支持。4月初,他却谈到要在不冒犯盟友的前提下,"灵巧地"解决朝鲜问题。5月初,
杜勒斯获悉,伦敦方面撤回了它早先许诺的对扩大战争的支持。
在盟友疑惑、五角大楼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艾森豪威尔也就无法成为凶悍的"猪鹰
"了。他不想让他的行政当局,在执政伊始就冒军事上的风险。因此,直到1953年3
月底,他仍在考虑削减战略空军司令部的预算,并且显然对核武库中武器数量心中无数。
4月28日,当一份关于在紧急情况下将核武器转归军方保管的初步方案提交给他时,
他的结论是还没有任何紧迫的理由要这样做,所以就将其退回给国家安全委员会特设原
子能委员会,让他们作更进一步的研究。艾森豪威尔还限定了在朝鲜进行虚张声势活动
的范围。4月28日,他见到一项关于假装在朝鲜集结一支大部队的提议,但是这项提
议没有得到批准。有一种意见是把核武器转交给军队,以"形成力量和决心之印象"。但
是艾森豪威尔把这种想法抛到了一边。他认为,这样做将给对方施加过大的压力,取得
适得其反的效果,同时还会使国内和盟国惶惶不安,以为华盛顿又要搞什么大动作了。
艾森豪威尔玩的一个新花招是,对外宣称已将核武器转交给军队看管,并制造一些
"迹象",故意表明一些核武其实际上已处在五角大楼控制之下。他得意洋洋地说,只要
"略施手腕,就肯定能获得预期效果"。5月13日,他又让代理国务卿史密斯放出风声,
承认扩大朝鲜战争将使北约出现分裂,而华盛顿又"急切"需要其欧洲盟友。艾森豪威尔
还拒绝了副总统尼克松的一项建议,这项建议的内容是,要求在苏联核力量强大片来之
前,立即采取重大行动,认为这样做对美国更为有利。
当1953年5月20日国家安全委员会考虑朝鲜紧急核计划时,艾森豪威尔虽然
批准了这个计划,但又对它的实施进行了一些限制。他意识到,由于计划包括对中国进
行核打击,杜鲁门曾遇到的棘手问题——苏联对日本进行报复——很可能又转到他手上
来。因此,他一方面承认发动一次快速而突然的核打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表示,他
有意与苏联领导人进行首脑会晤。最后他说,现在还不到派部队去执行这一紧急计划的
迫在眉睫的时候。他只是承认,"如果发生了迫使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情况",那么,需
要一年时间做准备的这一紧急核计划,将"极有可能达到我们寻求的目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美国坐下来与中朝
两国进行谈判。为了捞到在战场上和谈判桌上都无法得到的好处,美国于1953年夏
季唆使在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对中国东南沿海进行登陆骚扰。国民党军队陆、海、空及伞
兵1万余人,于7月15日晚从金门起航,16日5时许,分三路登陆东山岛,伞兵中
队则在东山岛北部后林地区着陆。守岛的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第80团,在民兵和人民群
众配合下,给来犯之敌以重大杀伤,守住了主阵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旧镇地区某步兵
团,于当日10时30分渡海入岛参战,配合守军,迅速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空降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广东黄冈地区某陆军师和驻福建晋江地区某陆军师,相继于当夜和1
7日上午抵达增援,17日上午向国民党军队展开全面反击,18日结束战斗。此次抗
登陆作战,歼灭国民党军队3000余人,击落敌机1架,击沉敌登陆舰3艘,缴获各
种枪支数百支,残敌狼狈逃窜。国民党军队的这次失败,使美国又输了一着棋,只得老
老实实在朝鲜停战协议书上签字。
在朝鲜停战协议签订的前夕,艾森豪威尔还授权将完整的核武器转交驻海外的美军
保管。然而,这一决定看上去更像是一个长崎对苏战略,与朝鲜战争没有太大的关连。
停战协议得到了交战双方的遵守。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就这样在核幽灵的几次骚扰后
结束了。
2.7美国为什么没有使用核武器?
由于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核大国美国直接插手朝鲜战争,因而朝鲜战场上空自始
至终都笼罩着核威胁的阴云。朝鲜战争虽然是一场局部战争,但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规模最大、卷入国家最多、美国最可能使用原子弹的一场局部战争。似乎没有理由认为,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不会再一次使用原子弹。然而,尽管美国在朝鲜损失惨重,伤亡巨大,
大丢面子,却始终没有使用原子弹。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个原因:受"有限战争"政策的制约
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是杜鲁门总统下的命令。在朝鲜战争中,不管他进行过多
么厉害的核威胁,最终还是拒绝使用原子弹。杜鲁门自己解释说,1945年,"我们处
于战争状态,为了拯救我们士兵的生命,我们必须结束战争"。那时使用原子弹,确实加
速了太平洋战争的进程,而且对于原子弹的实战威力进行了一次检验。然而,朝鲜战争
的情势大不相同了:在朝鲜战争中使用原子弹,不仅不能结束战争,反而会扩大战争,
陷入短时间无法脱身的泥坑。美国当局在这个问题上是比较清醒的,因此在朝鲜战争中,
奉行的是"有限战争"政策,这一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防止对中国的全面战争和
苏联的介入。
美国政府中的有识之士认为,苏联才是劲敌,保卫西欧、遏制共产主义,关系到美
国的根本利益。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说过:“我们是在同一个不该打仗的国家、次要的
对手进行战斗,真正的敌人是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削减了部分军队,主要靠核武器来平衡东西方的军事
力量。就当时美国的核力量和武装部队规模而言,虽然拥有核优势,但却无力做到:既
屯兵欧洲以威慑军事强国苏联,又大规模投入朝鲜战争。如果在亚洲陷入对中国的全面
战争,势必大大削弱美国的军事实力,使它在全球性对抗中丧失战胜对手的能力。杜鲁
门甚至认为,朝鲜战争的爆发,是"俄国人的策略,是克里姆林宫破坏自由世界团结的计
划的一部分"。考虑到这一点,美国防止朝鲜战争进一步扩大是合乎逻辑的。既要防止战
争进一步扩大,又不愿意放弃侵略,这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两难境地。因此,主张扩大
战争的叫嚣不时可以听到,使用核武器的威胁始终存在。
此外,中国是以"志愿军"的名义投入朝鲜战争的。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人是比较克
制的。如果美国扩大战争,轰炸中国东北的基地,封锁中国海岸甚至使用原子弹,不信
邪的中国人必然不惜一切代价,与美国战斗到底。这一点美国当局是认识越来越清楚了。
更危险的是,战争一旦扩大,苏联很可能主动介入,从而使战争升级为全面战争,甚至
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鹿死谁手,美国没有把握,谁也不敢保证美
国能稳操胜券。
从全球范围来权衡利弊得失,美国制定并执行"有限战争"政策,必然要限制朝鲜战
争。杜鲁门政府在朝鲜战争中没有使用原子弹,平原因之一,就是考虑到不能打破"有限
战争"的战略。
第二个原因:害怕陷入孤立无援的地位
1950年11月30日,杜鲁门声称美国正在考虑使用原子弹的讲话传开,世界
舆论哗然。
西欧对于美国旗图扩大战争的动向极为不安。英、法和美国的其他大陆盟国反对扩
大战争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它们刚遭受过战争和沦亡的惨祸,仍继续在从事复兴工作。
如果美国对中国大陆发动攻击,那么前景只能是如下两种:或者引起大规模的战争,即
使这场战争仅局限于远东,也会使美国的力量因此而转移至亚洲,使欧洲没有足够的防
御力量;或者可能由于轰炸中国东北而招致苏联的干预,那时战火不可能不波及欧洲,
而对于欧洲人来说,扩大战争的任何一种前景都是不能接受的。
杜鲁门认为,使用原子弹只能由美国来作出决定,而美国的盟国则认为,"像这类重
要事项不能随便代替联合国作出决定,必须事先和目前在朝鲜参与国际警察行动的成员
国进行最充分的商讨"。
杜鲁门那引人注目的讲话发表九十六小时之后,英国首相艾德礼就不邀自来地赶到
美国,进行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他动身之前,曾和法国总理及外交部长进行会谈。会
谈后发表的公报表明,两国政府对当前国际形势已有了普遍一致的看法。艾德礼这次来
到华盛顿的身份,不仅是美国最大的盟国领导人,而且是整个西欧的发言人。他的使命
是,确保在朝鲜问题上的一切决策都协商一致,从而防止美国过深地陷入朝鲜战争。欧
洲人不愿意在朝鲜冒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或过多地把北约组织所属的有限力量,
投入遥远的朝鲜半岛去打"消耗战"。
丘吉尔作为反对党领袖期间,也曾说过:“……虽则远东对我们的牵制很大,但毕
竟只是一个牵制而已。我们应当稳定那里的局势,越快越好。……因为决定世界命运的
地方是欧洲……致命的危险也在这里。”
英国人还认为,毛泽东政府的性质有别于其他共产党国家的政府,不能把中国看作
是苏联的卫星国。英国人的有些见解不乏卓异之处。他们认识到,中共是个土生土长的
党;他们取得政权,靠的是卓越的组织,坚强的意志,还有团结的愿望和明确的目标。
英国人深信,假如给新中国以适当的鼓励,使之与西方进行友好交往,它的政府就可能
与莫斯科断绝关系,还可以利用它抵销苏联在远东的力量。英国人断言,中国的干预,
至少部分地是由美国政府不明智造成的。西方与中国之间没有基本矛盾,假如美国不跨
过三八线,麦克阿瑟不发动"回家过圣诞节"的攻势,也不阻挠在朝鲜建立一个缓冲区,
那么,北京本来是不会出兵朝鲜的。
英国人在麦克阿瑟的狂妄自大、不负责任、急躁和轻率的危险性格中,看到的是大
洋彼岸年轻而缺少经验的"小兄弟"的典型形象,认为这个"小兄弟"希望以自己年轻充沛
的精力在世界舞台上横行霸道,而完全不考虑后果。英国人感到气恼的是,大英帝国是
政治上"成熟的"强国,长崎负责处理国际事务,具有丰富的外交经验,现在居然给刚愎
自用的美国当票配角来了。对于朝鲜战争,英国人和美国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北约
组织在朝鲜战争过程中,因意见分起而面临分崩离析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如果
违背盟国的意愿而一意孤行,必将失去盟国的支持而陷入孤立。后来杜鲁门透露说,他
最大的担心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打起来时,美国处于没有盟国的孤立无援的地位。盟国的
意见,对美国无疑起了一定的牵制作用。
杜鲁门的声明引起的反响也很强烈。印度总理尼赫鲁描述说:“原子弹是专门用来
对付亚洲的——这种感觉在迅速蔓延。"在联合国,沙特代表警告说,如果美国在朝鲜或
中国使用原子弹,那么整个亚洲大陆的人民将会认为,那是白种人反对有色人种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美国与其他国家多年发展起来的关系将起破坏作用。
美国如果对中国东北的城市进行饱和轰炸,可能会遭到批评;但若使用核武器进击
这些目标,无疑会遭到全世界的强烈谴责,并激起亚洲人强烈的反美情绪。使用原子弹
和使用常规武器,在战场上所取得的效果可能是差不多的,但世界舆论的反应却大不一
样。这种后果,美国政府不会没有估计到。
第三个原因:使用原子弹在军事上也可能得不偿失
原子弹不同于常规武器。美国政府在考虑是否选择使用原子弹时,无疑首先得权衡
军事上的利弊、使用效果和可能承担的风险。反复权衡之后,大概也看出在朝鲜战争中
使用原子弹,在军事上也难免得不偿失。
如果把战争限制在朝鲜境内,就只能攻击朝鲜境内的战术目标,例如对方的军队和
物资集结地,无疑是最适合于战术核武器攻击的目标。但这样的目标在朝鲜并不明确。
因为中朝军队都很少暴露在适合于原子弹袭击的开阔地带,而是广泛疏散和隐蔽在山林
中;即使在露天,他们也很少集中兵力于一地。况且,发现和查明这种集结地点,并不
是轻而易举的事。
1951年2月,"联合国军"司令部研究过在朝鲜使用核武器的问题。经过研究后
发现,至少有两个问题使"联合国军"感到棘手:一是难以发现中朝的集结部队,往往在
其散开后情报系统才能搞清确切的集结地点;二是在三八线附近为中朝部队最可能集结
的地区,但在这个地区使用原子弹会使美军也受到伤害和波及。
此外,朝鲜地形复杂,即使使用原子弹,其破坏作用也极为有限。一枚核弹在山谷
里爆炸,对山那边敌方的军队可能触动不大。在朝鲜战争前半期,美国原子弹还不能精
确打击战术目标,对对方的战术目标进行攻击,较大当量的原子弹,爆炸威力实在太大
了。总之,在朝鲜对中朝军队使用原子弹,在战术上并不十分有效。
原子弹也不能为地面部队提供有效的支援。炮兵的压制火力在地面战斗中起重要作
用,它能有效地阻止敌人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上。原子弹是一次性爆炸,因此其作用就无
法和炮兵的压制火力相比。有人估计,如果在紧要关头用原子弹支援地面战斗,压制敌
人火力8小时,大约需要2至3枚原子弹。这样使用原子弹,不但效果太差,而且需要
的原子弹数量太多,将大大减少美国核武库中核弹的贮量。同时中朝方面的军事目标较
分散,用原子弹对付小型分散的目标,实在是得不偿失。
在战略上使用原子弹,的确可以找到一些比较合适的袭击目标,如中国东北的基地、
供应站等。但是,这种袭击不但把战争扩大到了朝鲜之外,势必陷入与中国进行全面战
争的泥潭之中,甚至冒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而且也不能阻止中国出兵朝鲜,更
不能削弱中国人继续战斗的意志和能力。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于60年代初访问中国后,
颇有感慨地指出:“战争的禁律之一就是不能进攻中国,谁要是进攻就一定要大倒其霉,
因为中国就像一块吸水石一样,任凭你有原子弹,有大量新式的技术装备也无济于事,
必将被7亿中国人所击败。"美国当局当年不一定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但至少也感觉
到了原子弹不可能使中国屈服,况且,当时中国的军用物资主要由苏联提供,袭击中国
的基地和供应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四个原因:美国的核优势受到限制
连美国的决策者也不得不承认,当时美国的核优势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
一方面,原子弹数量有限,并担心遭到苏联的报复。据美国有关人士估计,195
0年和1953年,苏美核力量的情况大致如下表所示:
原子弹 核轰炸机
1950年
美国 292枚 250架
苏联 10-20枚 600-700架
1953年
美国 1000枚 1000架
苏联 150枚 1000架
朝鲜战争刚开始时,美国的核贮备还不足以应付如下局面:既在欧洲遏制苏联,又
用在朝鲜战争中对付朝鲜和中国。虽然在1950年4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认为美
国的核攻击能力是充足的,包括原子弹和投掷工具都是充足的,但事实上,其核力量还
不足以应付一场全面战争,只能顾此失彼:要么用于威慑苏联保卫西欧,要么用于朝鲜
战场。
战争后期,美国的核力量有大幅度增加,但苏联打击美国的核能力也不断增长。美
国如果使用原子弹,就难免遭到苏联的报复。美国人认为,1951年苏联有足够的能
力对美国本土进行核轰炸,只要苏联使用品核武库中半数的核武器,就会有12—14
枚命中目标,至少可以造成400万人的伤亡。如果苏联对美军在朝鲜和日本的目标进
行报复性攻击,其核攻击能力更是绰绰有余。
另一方面,美国当时把核武器投放到敌方目标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或者说在使用技
术上也受到了限制。尽管美国军方想在爆发一场全面战争时发动一场针对苏联的原子闪
击战,但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美国仍然没有一架装有核武器的美国飞机部署在美国本
土以外的任何地方。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决策者们估计,在缺乏前进基地和海外燃料
供应的情况下,至少需要花三个月时间的轰炸,才能使莫斯科投降。到1953年,由
于美国空军装备了喷气式轰炸机,建立了海外基地,又部署了经过改建的能携带核弹的
航空母舰,这样,美国更快、更成功地打击苏联的可能性增强了。但是,五角大楼尚未
正式掌管任何完整的原子弹,美国国务院也没有开始与外国谈判将核武器部署在它们领
土上的问题,这意味着美国在朝鲜附近并没有立即可以使用的核武器。
虽然有这些限制,但是杜鲁门总统、艾森豪威尔总统及他们的许多高级幕僚和不少
美国政客都认为,美国应当利用自己的核优势。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带着结束
朝鲜战争的诺言就任总统。他认为,美国"不能永远守着僵持的前线而毫无结果地遭受伤
亡","山丘地带的小规模的攻击不能结束朝鲜战争",必须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军事压力,
甚至准备冒更大的风险。但由于使用核武器的各种制约因素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艾森
豪威尔最大的担心是,苏联空军有可能对几乎毫无设防的日本人口中心地区进行空袭。
因此,尽管他声称"无论是什么理由,有关使用核武器的禁忌都必须去掉",但最后并没
有改变杜鲁门的"有限战略"。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美国终于没有使用核武器。拥有核优势,而无法
依靠它使富于斗争精神的民族、国家俯首称臣,想使用核武器又不敢用,这种两难情结
确实值得回味。原子弹是万能武器吗?有了核武器就能为所欲为吗?在核时代,道义、
国际舆论、国家政治等因素,对战争的胜负是否就没有影响了呢?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 修改:·ersy 於 11月09日10:07:05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8.1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77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