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核危机秘闻录4—核战争幽灵出没于台湾海峡(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Nov  1 18:10:03 2002) , 转信

    4.5苏联"老大哥"隔岸观火

    在台湾海峡危机中,与其说美国当局忽略了苏联可能作出的反应,不如说艾森豪威
尔看透了苏联决策者的心理,因此在走向与中国的战争时,并不担心会遭到核报复。
    从危机一开始,美国就对苏联支持中国的立场表示怀疑。
    危机爆发不久,即1954年9月29日到10月12日,苏共中央赫鲁晓夫开始
了第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行。赫鲁晓夫说:“我们同意派遣苏联的军事专家,输送大
炮、机关枪和其他武器给中国,是为了加强中国力量,由此也就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
"台湾危机也被列入议程,在1954年10月1日中国的国庆节上,赫鲁晓夫发表了态
度强硬的讲话,在讲话中谴责了美国干涉中国事务,并表示支持中国解放台湾。然而苏
联政府并没有许诺在美国进行报复时,他们会帮助中国。因此艾森豪威尔不无根据地认
为,赫鲁晓夫是在"虚张声势"。
    美国驻苏大使查尔斯·波赫伦注意到,虽然赫鲁晓夫在北京就其他问题达成了协议,
但在对台湾问题上,莫斯科与中国仍保持着距离。美国观察家认为,中苏之间签订的协
议对中国有利,表明莫斯科正在积极推进中苏关系。例如,苏联撤走了在中国的全部驻
军,放弃了在中国领土上的特殊权益,并答应给中国提供更多的经济援助。美国国务院
远东局认为,这反映出中国在苏联眼里的地位正在提高。远东局还注意到,尽管苏联与
中国的联盟是牢固的,但中苏双方显然又有自己不同的利益。显然,苏联人对中国在台
湾海峡的战斗行动感到不安。
    当时,苏联正集中注意力于其国内问题。1954年下半年,克里姆林宫里开始了
一场权力斗争。到1955年1月底,美中央情报局长艾伦·杜勒斯向国家安全委员会
报告说,莫斯科的紧张局势是显而易见的。自从斯大林逝世以来,克里姆林宫从国外召
回了大量的外交使节,并召开了最高苏维埃特别会议。中央情报局确信,苏联当局就经
济与军事究竟谁更重要的问题有争论,克里姆林宫发生了一场"大炮对黄油"的冲突。1
955年2月8日,莫斯科宣布马林科夫被撤职,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上台出任苏联新
领导人。他们很快发出信号,苏联有意改进与西方的关系。
    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就与苏联"老大哥"打过很多交道。政治上非常成熟的毛泽东等
中国领导人,决不会幼稚到指望苏联动用核武器支持中国炮击金门、马祖的程度。《新
中国外交风云》披露,周恩来曾于1958年9月向苏联驻华使馆参赞苏达柯夫明确说
明,中国炮击金门、马祖并不是马上就要用武力解放台湾,只是要惩罚国民党部队,阻
止美国搞"两个中国";如果打出乱子,中国自己承担后果,不拖苏联下水。同时,毛泽
东也从未说过用苏联原子弹来消灭入侵美军之类的话。毛泽东并未期望苏联使用核武器
或核威慑来支持中国。
    艾森豪威尔与杜勒斯相信,苏联对中国的影响不像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那么大,中
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己在处理这场危机。在与众议院委员会就外交事务举行的秘密
听证会议上,杜勒斯说:“就表面现象而言,苏联的方针不如中国的方针强硬,而仅就
表面印象来判断,可以推断出苏联倾向于想制止中国共产党人进攻台湾。例如,苏联避
免在任何正式场合公开支持中国要解放台弯的立场。"克里姆林宫领导层的斗争还使杜勒
斯确信,他对共产党施加压力的政策是正确的。杜勒斯怀疑,苏联承担了过重的援华负
担,对中国等“卫星国家"的要求感到困难。2月10日,他向国民党"外交部长"叶公超
说,苏联所承受的压力"肯定非常巨大"。
    2月16日,在向美国外交协会所作的一次广为传播的演讲中,杜勒斯评论说,克
里姆林宫里的斗争不仅仅是一场个人权力之争。问题的关键在于苏联领导是否会牺牲自
己国家的利益、安全和人民的财富来满足"国际共产主义的扩张野心"。他又用赞赏的口
吻谈论了苏联新领导所制定的一些方针,并说"值得通过美国和新俄国之间的谈判和签订
实际协议"来支持这些方针,"然后,在我们两个国家和两国人民之间就会重新建立起历
史悠久的友谊来"。
    在向莫斯科作了这番献媚之后不久,杜勒斯马上换上一副面孔来指责北京。他说,
北京的"偏激策略与野心威胁了亚洲的和平",中国共产党是"台湾海峡暴力行动的发仆人
"。杜勒斯知道美国无法指望中国放弃台湾,但他还是装腔作势地问:“难道他们就不能
放弃用武力达到目的的努力吗?"一位美国新闻评论员马上评论道,杜勒斯似乎在"试图
引诱尼基塔·赫鲁晓夫或其他苏联高层领导人变成一个铁托,并割断与北京的联系"。
    艾森豪威尔本人也不大相信如果中美开战苏联会卷进来。他分别向英国首相丘吉尔、
北约总司令奥弗雷·格伦瑟和国家安全委员会说,他不相信苏联会参加台湾地区的战斗。
苏联人会"向中国提供大量援助",但不会冒险招惹美国去进攻自己的本土。苏联人也许
会试图通过让美国卷入一场亚洲的陆地战争来削弱美国的力量,但是他们不会对一场全
面冲突感兴趣。艾森豪威尔在给格伦瑟将军的信中说,一场真枪实弹的战争将使苏联面
临巨大的两难境地。
    艾森豪威尔作好了一切使用核武器的准备。他和杜勒斯都担心,使用核武器会在欧
洲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3月11日,国务卿杜勒斯告诉总统,在目前这个时刻,美国
的卷入,“尤其是对原子弹的使用",还应当避免,只有在形成欧洲联盟的谈判"圆满结
束"之后,美国才有更大的在亚洲行动的自由。这一天,他和总统又会见了其他几位官员,
决定尽一切努力改善国民党军队的防御能力,以避免美国的直接干预。艾森豪威尔表示,
如果美国必须参加战斗的话,应首先使用常规武器。他规定,原子武器"只能在最后使用
"。白宫当局把3月份余下的日子看成是关键性的,因为他们获悉解放军继续在福建前线
增兵,而国民党军也加强了防御工事。白宫起势汹汹地发出威胁说,要阻止解放军的行
动,给国民党军以更多的准备时间。3月21日,杜勒斯在一次演说中,指责北京"被胜
利冲昏了头脑",说北京是一个"严重的和紧迫的威胁",在短期内中国"可能被证明是比
苏联更危险和具有挑衅性的战争源泉"。杜勒斯竟卑鄙地说:“中共领导人的侵略狂热不
亚于希特勒,也可以与以前的苏联共产主义策略相比拟。"杜勒斯这些气焰嚣张的言词是
想说给苏联人听的,他把中共与希特勒相比,却把莫斯科与北京明确区分开来。杜勒斯
的策略,显然是鼓励苏联继续袖手旁观,以便孤立中国和把矛头集中指向中国。

    4.61955年3月至4月:走向核战争边缘

    3月25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罗伯特·卡尔内海军上将向报界透露说,美国已经
拟定了一个向中国发起全面进攻的计划。卡尔内说,他自己期望战争在4月15日印尼
万隆亚非国家大会召开以前爆发。艾森豪威尔对卡尔内的泄密大发雷霆,但他私下还是
同意卡尔内关于美国需要参战的看法。他颠倒是非地说:“……这是因为红色中国显得
完全不顾后果,傲慢自信,又毫不在乎人生命的丧失。”
    正如卡尔内所透露的,美国军方正在制定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核攻击的计划。3月1
1日,战略空军司令勒梅将军给空军司令纳森·特温宁将军发了一份海底电报。勒梅个
人对中国很熟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曾指挥空军从中国大陆轰炸日本。勒梅在电报中说:
    “已经制定了计划。准备用驻在关岛的B—36型飞机立即执行任务,以应付任何
可能发生的与共产党中国的冲突。一架正在关岛待命,另外两架在美国,也处于警戒状
态以准备执行这次任务。这两架中的一架可以立即飞往关岛。关岛有容纳60架B—3
6型飞机的能力。这将马上使我们具备作战能力……已与其他部队协调选定了轰炸目标,
并告知了B—36机组。”
    第二天,18架美军飞机以四个不同波次侵入中国北部和南部领空。中国严厉谴责
了美帝国主义的这一军事挑衅行动。4月11日,印度航空公司的飞机"克什米尔公主号
"从香港启德机场起飞,飞向印度尼西亚。可是,刚刚飞到公海上空,飞机突然在空中爆
炸起火。中国参加万隆亚非会议的工作人员和中外记者11人,连同机组成员,都不幸
落难。原来,这是蒋介石特务的阴谋破坏。他们事先在飞机里安了定时炸弹,企图暗害
去参加亚非会议的中国总理周恩来。由于周总理先去缅甸访问,没乘这架飞机,他们的
罪恶目的没有得逞。这一事件引起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愤怒,中国再次严厉谴责了美蒋
反动派的这一破坏阴谋。
    艾森豪威尔在揭开盖在原子弹上的遮羞布后,企图阻止美国人民对战争日益增长的
恐惧。3月31日,他狡诈地对一群参议员说,他不知道,也不可能提前知道如果共产
党向那些沿海岛屿进攻的话,美国会不会进行军事干预。他说,他的决定将基于共军的
进攻目标是否真的不局限于那些沿海岛屿,而实际上是指向台湾。
    然而,在幕后,白宫当局正在考虑采取"极端措施"来应付这场危机。3月28日,
杜勒斯与他的国务院高级顾问以及那个担任中央情报局长的哥哥艾伦·杜勒斯聚到一起
商量该怎么办。他们先讨论了求助于联合国的可能性,但毫无结果,然后又讨论了军事
方法。国务卿杜勒斯提议封锁整个中国沿海,以减轻对金门和马祖的压力。然后,他又
提出,只要中国对金门和马祖发动攻势,那美国就以常规武器和核武器对中国进行"全面
进攻,以毁灭中国的能源、交通及"纵横交错的铁路线"。他说,如果中国知道这就是美
国的反应的话,他们就不会发动进攻。被认为是白宫中对中国持较温和立场的政策规划
办公室主任罗伯特·鲍伊则提议,如果金门和马祖落入共军之手,美国就宣布它将"不时
"向这两个岛屿投掷核弹。杜勒斯认为这不现实,因为这是对宝贵的核武器的"巨大浪费
",美国"挥霍"不其它的核武库,况且这样干最终只能杀害无辜的渔民。杜勒斯和他的同
事们最终都未能想出办法来。
    几天以后,艾森豪威尔决定耍另外一套花招。他想,美国是否可以说服蒋介石自动
撤出金门和马祖,然后固守台湾。艾森豪威尔认为,国民党军队在金门有5.8万人,
在马祖有1.5万人,"对这两个小岛来说,这些兵力实在太多了"。而如果蒋介石削弱
他对这些岛屿的影响力,那么美国就可以逐渐将其承诺转移到台湾和澎湖列岛上。在这
种情况下,即使丢失了金门和马祖,蒋军军心也不至于有太大的动摇。4月5日,艾森
豪威尔将这些想法写在一份10页长的备忘录上交给杜勒斯,并催他立即制定一份详细
的行动方案。艾森豪威尔写道,美国不能再"坐等在下面这两个无法接受的选择中作出抉
择":或是为了金门和马祖发动一场不得人心、制造分裂、于美国不利的战争,或是在中
国进攻以前就撤退而导致"整个亚洲反共联盟"分化瓦解并最终失去整个亚洲。但是,他
又写道,美国对保卫金门、马祖的任何成功的直接干预将必然要求对中国大陆进行反击,
而这将在国内造成不和,在国外大失人心。而且,如果"我们感到要被迫使用原子武器",
就会加重这些麻烦。艾森豪威尔写道:“如果这个地区的冲突蔓延到全世界范围,我们
将在非常不利的条件下进行生死搏斗……我们将在世界舆论中处于孤立地位。”
    在其后的几天里,白宫继续受到要在台湾海峡采取决定性行动的压力。美驻台湾"大
使"卡尔·兰金和美驻台军事援助顾问团团长威廉·蔡斯将军,催促华盛顿授权国民党轰
炸解放军机场并封锁中国沿海水上通道。美驻太平洋军区司令斯唐普海军上将也支持国
民党根据蒋介石的秘密指示而请求美国批准国民党军对大陆目标进行空袭。美国国务院
里则传来了相反的意见。罗伯特·鲍伊正在催促白宫宣布美国将不保护金门和马祖,以
迫使蒋介石把金门和马祖看成"可放起的前进基地",这样或许他就会从这些岛屿上全部
撤军。
    最后,杜勒斯于4月17日飞往佐治亚州的奥古斯塔,与艾森豪威尔举行两小时的
私人会谈。杜勒斯讲述了他自己、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安德森、霍德福将军、副国务
卿小赫伯特·胡佛、助理国务卿罗伯特森和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对总统4月5
日备忘录的想法。艾森豪威尔在备忘录中曾要求降低金门和马祖的重要性,使之成为"前
进基地"。但是杜勒斯和他的智囊团认为,这样做是违背美国利益的。如果美国不准备去
阻止岸上的共军进攻金门和马祖的话,那么还不如干脆放弃这些岛屿。即使作为"前进基
地",它们的失陷对于国民党来说也是一个可怕的毁灭性打击。杜勒斯说,对于美国来说,

最好是来一个"决裂"——撤出这些岛屿——然后沿着整个台湾海峡封锁约500英里长
的中国沿海区域。杜勒斯向艾森豪威尔递交的意见书中说,"除非中共真心实意地声明放
其他们公开宣布的用武力夺取台湾的目标,美国和中国国民党将为了自卫而将对中国沿
海实施南起汕头、北至温州的海上封锁",这一封锁旨在制止共军在海上集结装备和设施
进攻台湾。该意见书认为,由于陆上地形复杂,共军难以在陆上完成这种集结。杜勒斯
还提出应在台湾岛上安置核武器以"显示美国的决心"。这样,他的计划就是先从金门和
马祖撤退,再进行一次疯狂的反扑,并最终实现其以台湾海峡分出"两个中国"的美梦。
    然而,艾森豪威尔也有自己的忧虑。尽管这一先撤军再封锁的方案可能会使美国摆
脱在金门和马祖问题上的困境,但它会使美国在公海上活受罪。他知道,中国决不会声
明放弃把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也不会放弃用武力解放台湾的可能选择。进行海上封
锁,固然比呆在孤岛上被动防御挨打要好,但美国将不得不无限平地维持一场耗资巨大
的战争行动,中国也决不会对这一公开侮辱毫无反应。
    因此,艾森豪威尔在犹豫再三之后,对杜勒斯的这一计划作了一些修改才予以批准。
艾森豪威尔强调,美国绝对不能逼蒋介石干他所不愿意干的事情,应当由国民党人自己
去决定他们坚守还是放弃金门和马祖。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自信其计划"将在最大程度上
使世界舆论对美国有利"。3天后,即4月20日,雷德福将军和助理国务卿罗伯特森飞
往台北向蒋介石当面说明杜勒斯—艾森豪威尔计划。
    在会见蒋介石以前,雷德福和罗伯特森与兰金"大使"商议,要向蒋介石交代计划的
详情:如果国民党军从金门和马祖撤走,美国将拦截所有"违反战时禁运和有作战嫌疑的
"海上交通工具,并将"布设水雷迫使沿岸船只离开那些美军控制不到的区域"。而且,这
一计划从后勤上是"可行的",因为美第7舰队和空军第5航空队都在这一地区,而驻在
冲绳群岛和菲律布的海军舰只在24小时内就可赶到现场。一直主张对大陆实行侵略政
策和支持国民党封锁沿海的兰金一听就惊呆了,他告诉雷德福和罗伯特森说:这意味着
战争,中共怎么可能接受对其沿海进行封锁或在其领水布雷呢?雷德福同意兰金的看法,
他补充说,要这样干的话,那么共军飞机攻击美军舰只就只是时间问题了。雷德福说,
他向艾森豪威尔详细通报了这一可能的结局。
    杜勒斯—艾森豪威尔计划最终没能付诸实施。尽管这几名美国官员与蒋介石进行了
几天的会谈,蒋介石还是拒绝考虑从金门和马祖减少驻军的建议,更不用说把它们拱手
让给共产党了。雷德福和罗伯特森不得已,只得告诉蒋介石,美国已秘密取消其1月3
1日许下的对金门和马祖提供保护的诺言,尽管蒋介石还可依靠美国的后勤支援。雷德
福和罗伯特森企图以此来压蒋介石屈服,但蒋介石仍不肯让步。兰金事后猜测,蒋介石
之所以拒绝这一计划,是因为他不信任美国人。自从大陈岛一事美国欺骗了蒋介石之后,
很难期望蒋介石再接受一项完全依赖美国的计划。艾森豪威尔对蒋介石的这一反应感到
沮丧,他悲哀地说:“我们仍然是进退两难。”
    最终结束这一危机的倡议,并不是来自华盛顿,而是来自中国共产党。
    为了消除一些亚非国家对中国的疑虑,为了真诚地表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并争取一
个对中国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4月23日,就在雷德福和罗伯特森与蒋介石会谈之前,
中国总理周恩来在万隆亚非会议上发表了一个历史性的声明:
    “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是友好的。”
    “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和远
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
    人们评论说,周恩来的表现,证明他是杜勒斯的强劲对手。
    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艾森豪威尔不得不对周恩来的建议作出积极的响应。他说:
“如果看来有使我们进一步缓和紧张局势的机会,则我准备谈判。"4月26日,杜勒斯
表示,美国将与北京就停火举行会谈。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立即减少了,
到5月中旬,炮击完全停止,台湾海峡平静下来。
    这次金门—马祖危机,促使毛泽东在1956年初决定研制自己的核武器。毛泽东
说:“我们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
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的决定,既是出于国家安全所受到的直接威
胁,也是基于根本的民族利益。中国必须永远摆脱几代人受列强迫侮的命运,这一直是
毛泽东革命生涯中的一个坚定信念。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 修改:·ersy 於 11月09日10:13:43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6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