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核危机秘闻录6—两次柏林危机中的核阴影(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Nov  3 09:51:14 2002) , 转信

    6.3"毁灭英国只需6颗原子弹"

    赫鲁晓夫访美后,柏林问题又回到了苏联最后通牒之前的比较缓和的状态。这时,
西方大国认为,重新举行美、英、法、苏四大国最高级会议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们希望
能在柏林问题上取得进展。后来,四国又确定于1960年5月1日在巴黎举行首脑会
议。
    可是到1960年,危机又发展到一个新的严重时刻。1960年5月1日,一架
由中央情报局雇用的年轻飞行员鲍尔斯驾驶的U—2高空侦察机在深入苏联境内125
0英里进行摄影和电子侦察时,被从斯摩棱斯克附近发射的导弹击落。鲍尔斯跳伞逃命,
被8名苏联国营农场工人抓获,并迅速被押往莫斯科。5月5日,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
埃发表演说,谴责美国的"强盗飞行"和"侵略性挑衅"。在美国进行一系列诡辩之后,赫
鲁晓夫又于5月7日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拿出一张照片,高举着给代表们看:“请看,
这就是被击落的U—2飞机拍摄的照片副本,照的是一个军用机场,战斗机在待命,两
道白色长条是飞机跑道。有趣的是,美国飞行员还带有两块金表和七个女式戒指。他想
引诱谁呢?是想飞得更高,飞到火星上引诱那里的妇女吗?"接着,赫鲁晓夫情绪高昂地
站在讲台上,精神抖擞,口若悬河,对美国政府嘻笑怒骂,讽刺挖苦。
    这样一来,美苏关系又紧张起来了。这次U—2飞机事件,导致了巴黎最高级会议
的破裂,也取消了美国总统对苏联的回访,并且使戴维营会议以来关于柏林问题的进展
烟消云散。直到1961年,美苏双方的谈判仍毫无进展。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不停地在
一次次的谈判中说"不","不",而一直忙于处理柏林问题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又因患癌
症在1961年5月24日死于华盛顿的医院之中。柏林问题就继续拖了下来。
    1961年1月,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
    当他还是参议员的时候,就曾一再强调过在柏林问题上的严重风险。他说过:“我
们必须毫不含糊地表明,我们决不容许削弱我们在柏林的地位,我们将实践保卫西柏林
人民自由的诺言,而且如果赫鲁晓夫先生决心一意孤行,我们准备承担我们应尽的义务。

    60年代初,美国又回到了垄断核武器那段时期所信奉的理论上,认为准备常规战
争的费用要比核武器高,美国打不起有限战争,而应主要依靠核武器,用大规模报复或
核打击的方式,来抵抗"局部侵略"。副总统尼克松耀武扬威地说:“我们已经采取一项
新政策。我们不会让共产党人在世界各地通过小规模战争把我们一口一口地吃掉,今后
我们要依靠大规模的机动报复力量。"在国会中最有势力的一个军种——空军也持这种论
点。在海军上将阿瑟·雷德福的控制下,连海军也改变了它以前要打有限战争的主张,
转为更加重视核战争的作用。
    1961年,西德国防部长弗朗茨·约瑟夫·斯特劳斯对肯尼迪政府的一些官员说,
他曾得到雷德福的保证:只要有一个共产党士兵越过西方边界,美国就会立即用全面核
战争对共产党集团进行报复。
    1961年,肯尼迪觉得当时美苏在军事上的力量大体是相等的。赫鲁晓夫担心西
德不久将拥有核武器,会利用未定的分界线向东德进犯;加上美国"民兵"和"北极星"导
弹计划在加紧进行,哈里曼3月初任巡回大使时又曾说过"有关柏林问题的一切讨论必须
从头开始",这一切使苏联觉得美国政策变得更加强硬,核战争的威胁更加严重。196
1年1月6日,赫鲁晓夫虽然宣称盟国在西柏林的地位"非常脆弱",并发誓"要从欧洲心
脏拔掉这根刺",但这丝毫没有使西方的核威胁有所收敛。
    1961年6月肯尼迪总统在维也纳同赫鲁晓夫会晤之前,访问过法国,同戴高乐
举行了会谈。当戴高乐说到西方不能后退,不能允许改变西柏林的现状,要使赫鲁晓夫
认识到柏林战争的结果是一场全面战争时,肯尼迪明确表示:我们必须用行动来表明我
们的政策,必须让赫鲁晓夫认识到,我们到必要时将不惜进行一次核战争。肯尼迪还指
出,保卫欧洲和保卫美国完全是一回事。美国军队驻扎在欧洲,就是为了告诉莫斯科,
对欧洲的进攻将自动构成对美国的进攻。如果苏联威胁要侵犯西欧,美国准备用核武器
来回答。肯尼迪甚至毫不忌讳地强调将首先使用核武器。他说,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一方
的优越性是如此之大,以致在俄国人还只使用常规武器的时候,美国也不会放着核武岂
不用。
    戴高乐根据自己的判断,断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把自己的原子武器交给别的国家
来支配;美国只可能在它自己的领土直接受到威胁时,才会使用核武器。他还提到,美
国已经提高了"核门槛",即把预定使用核武器的预定界线推后了。
    肯尼迪解释说,提高"核门槛"只是为了保证不让局部冲突引起核战争,它并不意味
着减少所承担的义务,而是加强控制。任何危及北约组织的进攻都会在"核门槛"以上。
他说,美国在柏林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
    然而肯尼迪总统就职70天之后,就接受了中央情报局关于将入侵和解放古巴计划
付诸实施的建议,于1961年4月入侵古巴猪湾。入侵的结果却是美军遭到惨重失败。
赫鲁晓夫根据美国在古巴作战中处理失当的事实,断定肯尼迪既无经验又很软弱。基于
这样的认识,他对肯尼迪的核威胁并不感到特别担心,反而认为只要承担少许风险,苏
联就有可能从西方手中取得对西柏林的控制。
    在1961年6月4日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维也纳会谈中,赫鲁晓夫表露了他的最
大的愤慨和激烈情绪。他用刺耳的声调阐述了苏联的观点和要求,主要内容是:(1)
德国的现状令人不能容忍。他说,战争结束到现在已经16年了,可是仍然没有签订和
约,正式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工作早该实行了。(2)他认为一个重新武装起来的西
德正在北约组织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3)他要
求使西柏林成为一个自由城市。他说,他愿意在和约问题上和西方取得协议,但如果美
国拒绝,苏联将单独签订和约。这一步骤将结束战争状态,解除现有的各种义务,包括
占领权、行政管理制度和出入权。
    肯尼迪语言温和但是态度坚决。他对赫鲁晓夫说,柏林不是老挝,它牵涉到美国的
安全,它对美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并非承蒙别人容许才进入柏林的,我们是打进
去的,我们继续留在那里是依据协议上所规定的权利;如果容许自己被驱逐,甘愿丧失
我们在柏林的权力,那么美国的一切保证和承担的义务,将从此被视为废纸,谁也不再
会相信我们所承担的义务和诺言。抛弃柏林将会使美国变得孤立。"肯尼迪说,美国是不
会接受最后通牒的,他来担任美国总统,决不是为了使他的国家陷于孤立。
    赫鲁晓夫指责说,肯尼迪拿国家作幌子,就可能意味着美国还想进驻莫斯科,因为
那样更会增强他们的战略地位。
    肯尼迪尖锐地回答,美国人哪儿也不想去,就愿意呆在他们现在所在的地方。
    赫鲁晓夫反复强调,世界上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止苏联签订和约,再拖延下去是不必
要的,也是不可能的。签订和约以后,任何对东德主权的侵犯,都将被看成是公开的侵
略。如果东德的边界——陆地、空中或海上的边界线——遭到侵犯的话,就得加以保卫。
如果美国要在德国问题上挑起一场战争,那就让它这样干吧……任何一个想要发动战争
的疯子,都应当被捆起来。
    赫鲁晓夫问道:美国为什么要呆在那里?
    肯尼迪回答说:美国在那里已经呆了15年,他就任总统不是来接受完全背离美国
利益的安排的。
    肯尼迪说,赫鲁晓夫的建议是一个极其严重的挑战。赫鲁晓夫针锋相对:苏联不能
再拖下去了,无论如何,苏联必须在1961年年底以前签订这项和约。
    强硬的言词,使争论更加充满火药味。
    赫鲁晓夫变得更加粗暴:“我要的是和平,但是,如果你要战争,那是你的问题。
苏联除了接受挑战,别无他法。战争灾难是共同分担的。12月份签订和约的决定是坚
定不移的。”
    肯尼迪冷冷地回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将是一个严寒的冬季!”
    维也纳会晤变成了唇枪舌剑的争吵,没有达成任何协议。美苏双方在军事上的试探
和备战活动紧锣密鼓地进行:
    ——苏联人开始在通向西柏林的空中走廊上投掷金属碎箔(类似大量锡箔),干扰
了导航设备,阻碍了西方从空中对西柏林的供给。
    ——北约的反应是增加运输车队,沿陆地走廊穿越东德,奔赴柏林。
    ——苏联人指示东德在东、西德交界的各检查站阻止西方车队通过。
    ——北约盟军以武装护卫部队增援运输车队,并准备在必要时从边境的卫兵哨所强
行通过。
    ——后来东德人准许了一个由武装部队护卫的运输车队通过陆上走廊,却不准进入
西柏林。最后,北约强行让其运输车队进入西柏林。
    麦克纳马拉曾问北约盟军的一名高级司令官:我们预期对方下一步将如何行动?我
们将如何应对?这一名司令官说:苏联人可能会采取a项行动,我们就作b项;他们作
c,我们则作d;他们作e,我们则作f;那时他们可能被迫作g。于是麦克纳马拉又问他:
“这时我们该怎么办?"他回答说:“我们使用核武器。"当问到预期苏联人将如何应对
时,回答是:“也使用核武器。”
    从维也纳返回华盛顿后,肯尼迪问他的助手:如果美国为了柏林而打一场核战争,
美国会死多少人。回答是7000万。肯尼迪计算了一下,算出他自己在这场战争中死
亡的概率是1/5。在莫斯科,赫鲁晓夫自信地写道:“肯尼迪还不至于蠢到不知道一
场军事冲突是毫无意义的。因此,美国及其盟国在我们开始采取单方面步骤时,除了自
吞苦果外,别无其他选择。我们决定……刺破柏林这个水疱。”
    随后,苏联公开施加大规模压力,包括6月15日的一项声明断然提出了解决问题
的新起限:必须在1961年签署一项和平条约。赫鲁晓夫表示,如果其他方面不参加
缔结条约,苏联和东德政府将单独签订一项条约,而且西方通往柏林的通道的控制权也
将属于东德。赫鲁晓夫说,他"不得不使肯尼迪确信,世界上没有一种力量可以阻止苏联
在年底签订和约"。他说:“我们将签署条约,命令我们的武装力量给任何侵略者以真正
的打击,如果它胆敢打苏联或是我们的朋友。”
    接着,东德国务委员会主席乌布利希遥相呼应地宣布,和约很快就能使他可以关闭
西柏林难民中心、广播电台以及滕珀尔霍夫飞机场。同时他宣布,为了东德的安全,将
对沿空中走廊由西德飞来的飞机实行新的限制。
    维也纳会谈之后,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和英国外交大臣道格拉斯·霍姆又与苏联外长
葛罗米柯继续进行会谈。腊斯克说,葛罗米柯"非常冷峻",他老是重复使用"战争"一词。
最后腊斯克烦了,就对他说:“如果你想要战争,我们可以在5分钟内就打起一场战争
来。"腊斯克和霍姆商定,只要葛罗米柯"战"不离口,他们也"打"不离嘴。因此,这次东
西方外长会谈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7月初,赫鲁晓夫又宣布暂停苏军的复员,并将军费增加1/3。他还"以他那种亲
切和蔼的态度"对英国大使说,毁灭英国只需6颗核弹,毁灭法国只需8颗核弹。
    西方世界对此反应强烈。肯尼迪认为,西柏林已成为考验西方勇气和意志的场所,
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如果在这种压力下,美国撒手不管,西欧对美国作为保护者的实
力的信任,以及对美国愿意履行它的职责的信心将丧失殆尽。于是,肯尼迪立即研究了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所制定的柏林军事应急计划。按照这个计划,
如果发生封锁通道的情况,在高速公路上将进行一系列军事"试探"。可是由于西方没有
在地面进行一场常规战争的打算和能力,这些小规模试探"不足以表明一种认真的意图",

而且必然迅速受到苏联人、甚至东德人单独的遏制,因此这些计划随后就提出需要使用
核武器。一份关于柏林的计划指出:“如果我们不能挪掉使全球毁灭的火线,至少我们
可以把火线拉长一点。"具体做法是:(1)发射显示力量的核武器;(2)从地图上"
抹掉"在东德、波兰和东欧其他地方的机场;(3)派几个师打通高速公路;(4)对苏
联实施反封锁。
    然而,负责制定应急军事计划的助理国务卿保罗·尼采不同意这样做。尼采说:
“非常明显,苏联人可以击败上述任何一项行动。如果我们发射了1枚显示力量的核武
器,他们就可以发射6枚。我们的那几个师根本敌不过人家40个师。而当你碰得头破
血流之后又怎么办呢?打一场核战争吗?”
    肯尼迪冥思苦想了六个星期,潜心研究这些计划。除了扩充美国武装力量外,他还
建议大力修建防核地下掩蔽部和粮食储存设施,以防核战争突然降临。美国政府还设计
了老百姓在自己院子里和地下室修建掩蔽部的图纸,而建筑商很快便做出了成品并大力
宣传。按照当时的价格,每个防核掩蔽部需花费1500—50000美元。美国政府
把民防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这还是第一次。
    7月25日,肯尼迪发表了一篇电视讲话,将柏林描述成“西方勇气与意志的伟大
实验场,我们庄严承诺的关键所在",而"苏联人的野心现在遇到了根本挑战"。他重申:
“即使面对武力威胁",美国也要保卫其在柏林的权力和义务。肯尼迪说:我们不能,也
不允许苏联通过武力把我们赶出柏林。他要求追加32.5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将三军
兵力增加21.7万人,征召部分后备役人员和国民警卫队,购置新武器,并扩大民防
计划。他用痛苦的语调说:“学习和工业将要中断;丈夫和儿子将被征集,某些方面的
收入也会减少。"最后,他表示希望能避免一场核战争:“处于热核时代,任何一方对另
一方意图的错误判断都可能在几小时之内造成比人类历史中全部战争所造成的破坏更为
严重的破坏。”
    第二天,赫鲁晓夫针锋相对地说:美国已经向苏联宣布了预备战争,肯尼迪的讲话
提出了一份最后通牒,明显地想挑起战端。赫鲁晓夫说,这更加证实了他在1月份讲话
中的论点: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失掉了用和平方法取得胜利的信心。他还补充说,美国总
统看来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年轻人,精力充沛,而且无疑想要显示他的这种精力;但是,
如果发生了战争,他就将是最后一个总统了。赫鲁晓夫说,如果西方用武力响应柏林危
机,他将不惜打一场热核战争。赫鲁晓夫还致函肯尼迪,说他认为肯尼迪的电视演说是
好战的。在这以前,赫鲁晓夫已经追加了苏联的军事预算,穿上了他的那套老军服,宣
称要"毁灭侵略者"。
    7月底,赫鲁晓夫又发出了核威慑的信号。他亲自告诉访问苏联的美国负责裁军谈
判的约翰·麦克罗伊说,他受到很大的压力,特别是他的科学家的压力,要求进行核试
验,而柏林危机加大了这种压力。他说,到目前为止,他一直拖着没有作出决定;但是
美国越是加剧战争威胁,苏联那些要求恢复核试验的人也就越加振振有词了。苏联科学
家们认为使用1亿吨级的炸弹最为经济,他们虽然已经有了发射这种炸弹的能飞到美国
本土的火箭,但炸弹本身还需要进行试验。他说,他给他的科学家们打起说,美国是会
恢复核试验的,到那时他们就可不受任何约束地试验自己的炸弹了。
    1961年8月3日至5日,华沙条约组织各国的第一书记在莫斯科开会。会议发
表声明说,如果西方国家不愿签订对德和约,华沙条约国决定单方面与德意志民主共和
国缔结和约,并给予柏林以"自由城市"的地位。
    8月11日,在莫斯科举行的一次苏联与罗马尼亚的友好会谈中,赫鲁晓夫说:
“我们当然要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签订一项和平条约",如果帝国主义者的回答是发动一
场战争,千百万人将被杀害,"他们将迫使我们为了自卫而不仅针对主要国家的领土予以
毁灭性的打击",而且也将针对那些有关的无辜者;……"不仅意大利的桔林,而且种植
桔林的和提高了意大利文化和艺术地位的人民"也将被毁灭,还有希腊的“城市、人民和
历史古迹"……"如果这样一场战争爆发,很可能在德国就没有什么人或什么东西可以统
一了"。

    6.4在柏林建"中国长城"

    柏林危机对东德产生了惊人的影响。1961年初,自东德逃往西德的人数激增,
其中大部分是从东柏林逃到西柏林的。西方声称,1961年1月,西柏林机场每天要
收容1000人左右的东德逃亡者。另据西方统计,从战后到1961年夏,约有35
0万人离开东柏林,光1961年7月一个月就有3万以上的人逃往西柏林,其中很多
是技术人员。8月份难民外流从每天几百人增加到几千人。
    据原东德领导人昂纳克在他的回忆录《我的经历》中说:从1949年到1961
年,东德与西柏林的边界是开放的(与西德的边界在不同程度上也是如此),既无安全
措施,也不进行检查,边界线就蜿蜒在街道、住宅区、树林或河道中,每天有50万人
通过边界。那时在柏林西区至少有80个间谍机构和恐怖组织,对东德大肆进行内部颠
覆活动和货币投机,并且大量招募东德劳动力。1961年7月初,波恩的"德国重新统
一问题研究会"发表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控制东德经济,搞垮统一社会党。7月10日
《科隆周报》称,西方还将对东德“采用冷战、神经战和射击战等一切手段……"。这些
事态发展引起了东德高度警惕。1961年8月3日至5日华约成员国的第一书记在莫
斯科举行会议时,东德统一社会党在同苏联共产党协商后提出,应按一般主权国家之间
的做法对东德与西柏林和西德之间的边界进行"有效控制",与会者一致表示同意。昂纳
克说,他当时任党中央书记和国防委员会书记,第一书记乌布利希责成他采取行动。于
是,8月11日由东德部长会议通过对边界实行"有效控制"的决议,下午4时乌布利希
签署准备好的命令。按照命令,8月13日(星期日)零点开始行动,在他的统一指挥
下,东德国家人民军战士和工人战斗队在短短几小时内就建起了一道"柏林墙",有人称
之为柏林的一座"中国长城"。
    一夜之间建起的柏林墙最初只是一道铁丝网,随后才用灰色水泥预制板和砖块筑成。
全长166公里,其中46公里横穿柏林市,其余为西柏林同东德波茨坦专区和(奥得
河畔的)法兰克福专区的分界线,把整个西柏林环形包围,只留有9个过境通道。柏林
墙并非只是一堵墙,而是两堵墙。靠西的那堵墙高3.5米至4米,墙头铺设有一根直
径为35厘米至40厘米的铁管,使人无法攀登翻越,靠东的墙大体差不多。两墙之间
是一条宽窄不等(平均50米宽)的狭长地带,作为控制区,其中建有一条宽6至7米
的军用车辆通道,在108公里长的地段挖有拦截汽车的坑道,有的地方深达5米。总
计有265个了望塔、137个碉堡和274个养有警犬的设施。普遍装有报警器和照
明设备,一接触铁丝网就会发出警报声。在建柏林墙的同时,东德在与西德的整个边界
上也拉起了铁丝网,并逐渐设立了严密的观察哨所和射击装置。
    从建柏林墙和其他边界设施起,根据东德刑法第213条规定,凡"非法越境"均属
"犯罪",当局指示边防军战士有权对非法越境者开枪。据统计,从1961年到198
9年的28年间,在柏林墙和两德其他边界上共有201名东德"偷越国境者"被开枪打
死。
    当时西方三国对筑墙提出了抗议。肯尼迪态度强硬,他警告赫鲁晓夫说:为了维护
西柏林的利益,美国将不惜一战。他认为,发生核交锋的可能性已达15。他的柏林问
题高级顾B问迪安·艾奇逊说:“赫鲁晓夫之所以敢于使危机激化,只不过是因为他对核
战争的恐惧已经减少。我们的问题是使他相信,他的自满情绪错了;事实上,我们宁可
进行一场核战争,也不会允许改变现状。”
    接着,肯尼迪派副总统约翰逊访问西柏林,同时还命令一支1500人的战斗部队
从西德乘装甲车沿高速公路通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检查站,开到西柏林,以表示美国不
让步的决心。同时,肯尼迪推迟了在周末去海恩尼斯港白宫换换环境的惯例,要他的军
事助理同这支部队的司令官不断保持接触。这支部队在行进中并没有遇到干涉,当第一
分队的60辆装甲车到达西柏林的时候,约翰逊副总统前去欢迎。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警告苏联,任何对西柏林交通线的干涉都构成侵略行为,苏
联政府必须对此负完全责任。8月30日,肯尼迪又将1948—1949年第一次柏
林危机时被认为是"西方保护者的伟大象征"的"空中运输英雄"、前驻德国美占区司令卢
修斯·克莱将军重新派回到西柏林。
    对于美国的这些行动,苏联发出一份愤怒的照会,指责西方利用空中走廊把"复仇主
义者、极端分子、破坏者和间谍"运入柏林。8月28日,莫斯科广播电台发出了一项要
所有飞机避开西伯利亚某指定地区上空的警告。两天后,8月30日,苏联宣布恢复一
系列大片层核试验。赫鲁晓夫的发言人说,苏联科学家已研制出了一系列超级核弹,其
当量分别达2000万、3000万、5000万和1亿吨TNT炸药,还有"能把这些
核弹打到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强有力的火箭"。9月1日,第一个这样的庞然大物爆炸
了。
    肯尼迪也不甘落后,他一方面谴责苏联增加了"热核屠杀的危机",另一方面于9月
5日在苏联进行了第三次大型核武器试验后下令进行地下核试验。肯尼迪说:“在这个
时刻,若是我们干得不像赫鲁晓夫那样坚决,那会是极端危险的。”
    3周以后,当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到他是否会因柏林
危机而使用核武器时,他回答说:“是的,我肯定会的。我们将在我们认为必要的时候
使用核武器以保卫我们的切身利益。我们的核武库比苏联的要大好几倍……”
    10月21日,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斯韦尔·吉尔帕特里克宣称,美国"拥有这样一种
致命的核报复打击力量,敌人使用核武器的每一个行动都将是他们自我毁灭的行动……
美国在遭到苏联的第一次突然打击之后剩下的毁灭性力量,和敌人能够威胁发起针对美
国的第一次打击的全部完整的力量一样大,甚至可能比它还要大。总之,我们拥有第二
次打击能力,它至少是与苏联第一次打击能力一样大"。
    吉尔帕特里克的讲话使克里姆林宫感到不安。该讲话的发表正值苏共二十二大召开
之际。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对吉尔帕特里克作了一个被华盛顿看作是"迅速但
是说服力不大"的回答,他主要从数量上夸耀了苏联弹头举世无双的当量,达到了20到
100亿万吨级。而赫鲁晓夫则宣称,苏联打算爆炸一颗5000万吨级的核弹——它
的威力比在广岛杀死10万人的那颗原子弹大2500倍,比人类历史上所有战争中曾
经使用过的烈性炸药加在一起还大5倍。10月30日,这颗巨型核弹果真爆炸了。据
美国科学家估计,如果苏联的这个超级炸弹外面包有铀壳的话,这次爆炸会具有1亿吨
的威力。从9月1日到11月4日,苏联至少进行了30次大规模试验,几乎全都是在
大片层中进行的。肯尼迪总统的特别助理施莱辛格说:“我担心赫鲁晓夫已经决定要使
苏联成为这个世界的恐怖和实力的化身,以便使所有那些害怕战争并感到苏联的政策已
无从改变的和平'爱好者',将集中精力迫使西方在柏林问题上作出让步。这是含有报复
性的战争边缘政策,它可能使我们非常接近于战争。”
    此后,两个超级大国继续围绕着柏林这个四面被包围的城市互相进行核讹诈和核威
慑,造成十分紧张的局势。肯尼迪的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邦迪回忆说,他特别记得,
1961年秋是在一种持续不断耗人精力的焦虑中度过的,"整个秋季都是关于战争的争
吵和焦躁,我们谈论着自身的毁灭"。
    苏联和美国的武装力量在柏林墙两边严重对峙,但是慑于可能引发的核战的灾难性
后果,双方都没有下定大打的决心,这从以下几个事例可以看出来。
    10月22日夜里,美国驻柏林高级行政官员艾伦·莱特勒在进入东柏林的一个驻
有美国军警的通道口被另一边的东德警察截住了。当时,莱特勒和他的妻子正驾着他们
的私人小车去东柏林看戏。东德警察要求莱特勒夫妇出示护照。由于这一通道口原本是
允许西方官员自由进出的,因此他们拒绝了,双方争执起来。美国军警目睹这一事件,
立即报告了克莱将军。克莱将军命令1个排的步兵、4辆M—48型坦克和2辆装甲运
兵车开到出事地点。由于东德警察仍旧不让莱特勒通过,2个班的美军士兵子弹上膛护
送莱特勒的车通过了检查点。东德警察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阻止。
    10月25日,2名美军军官驾车来到查里检查站,被东德军警截住了。他们拒绝
了要求他们出示护照的要求,于是东德人不让他们通过。他们折转回去,这回带来9辆
载满士兵的吉汽车。出乎意料的是,这回他们没受干扰就过去了。1个小时以后,10
辆M—48型坦克和3辆装甲运兵车开近查里检查站。10月26日,33辆苏联坦克
驰近柏林布兰登堡门。10月27日,它们中的10辆向美国坦克直驶而来,停在离美
国坦克约75码的地方,作好了战斗准备。美国坦克炮架立即装上炮弹,准备发射。在
双方极度紧张地对峙了16个小时后,10月28日一早,苏联坦克撤走了。撤走苏联
坦克的命令来自赫鲁晓夫:“我相信在二十分钟之内美国坦克也会撤走。在我们坦克的
炮口指向他们时,他们无法掉过头去,他们陷入了困境,不知如何摆脱它。我相信他们
在找台阶,我们就给他们一个吧。我们将撤走我们的坦克,而他们也会仿效。"后来,苏
联前驻波恩大使法林说:“我敢说1961年10月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第三次
世界大战。我们的坦克就在柏林,作好了战斗准备,离美国坦克只有200米……如果
美国人向柏林墙开炮的话,我们的坦克就会开火。”
    鉴于美国在核武器方面的优势和肯尼迪的强硬态度,赫鲁晓夫决定作出退让。19
61年10月10日,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讲话中说:“西方国家对局势表现了
某种理解,并倾向于谋求德国和西柏林争端的解决",如果情况真是这样,“我们将不坚
持一定要在1961年12月31日前缔结对德和约"。
    11月7日,赫鲁晓夫又取消了要美、英、法三国撤出西柏林的期限,宣布愿意推
迟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时间。西方国家认为,柏林墙并未触及西柏林的"安全",从而接受
了既成的事实。
    第二次柏林危机似乎要告结束了,但在1962年头几个月里,苏联对从西德到西
柏林的空中走廊进行了军事"试探"。但由于西方增加了战斗机作为反应,并警告东欧国
家阻碍空运将使它们的飞机不能进入北约组织国家,因此苏联的干扰终于结束了,危机
的势头再次低落下去。
    1962年以后,东、西柏林之间签署了一些协议。1971年9月,美、英、法、
苏就西柏林等问题签订了"四方协定",主要内容有:(1)四方"互相尊重各自的共同的
权利和责任",“不得单方面改变"本地区业已形成的局面;(2)苏联政府声明,西柏
林和联邦德国之间穿过民主德国境内的公路、铁路和水路"平民与货物过境交通将畅通无
阻",并享受"优惠待遇";(3)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属其管辖,
但可"维持和发展柏林西区与联邦德国的联系",联邦德国有权对在国外的西柏林人"提供
领事服务",可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中代表西柏林的利益,联邦德国签署的国际协定可
扩大应用于柏林西区;(4)西柏林居民可因人道、家庭、宗教、文化或商业理由,或
以旅行者身份去民主德国和东柏林旅行;(5)西方三国允许苏联向西柏林派驻总领事
馆。协定签订以后,有关各方对协定条文均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因此,直到冷战结
束以前,围绕柏林地位问题仍不时发生争吵。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 修改:·ersy 於 11月09日10:19:24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92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