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核危机秘闻录9—红色按钮一触即发(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Nov  9 09:36:12 2002) , 转信

    1969年,中共"九大"召开前夕,枪声在中国遥远的东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
畔打响了。在苏联和中国的漫长的边界上,爆发了两个核国家之间的对抗。这一对抗持
续的时间之长,仅次于1958—1963年的柏林危机。对抗包括地面部队的作战和
真正的核威胁,尤其是期间的珍宝岛之战危机丛生,险些导致一场核灾难。

    9.1中苏在核武器问题上的争论

    中苏冲突中的核危机,与两国在核武器问题上的深刻分歧和矛盾有密切关系。核危
机发生之前,两国领导人围绕核武器问题进行过多方面的长期争论,其中包括:原子弹
是不是纸老虎,中国要不要发展自己的核武器,是否应参加"部分禁止核试验"谈判,中
国是否应依靠苏联的核保护伞,等等。
    早在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不久,毛泽东就发表了惊世骇俗之论。他断言:
“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
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
"毛泽东对核武器和美国能力的看法,曾使赫鲁晓夫特别震惊。用苏联人的观点来看,美
国不可能是“纸老虎",而是"事实上非常危险的食肉动物"。1954年,赫鲁晓夫访问
中国期间,毛泽东向赫鲁晓夫大谈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观点,轻蔑地对待美国的威胁。
这使赫鲁晓夫非常吃惊。他进行的反驳是那样苍白无力,他所能重复的论据是:一两枚
导弹就能使所有的中国部队化为灰土。
    这场谈话并没有促使赫鲁晓夫对原子弹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反而使他觉得毛泽东把
他看成了一个胆小鬼。几个月后,赫鲁晓夫便暗示西德的阿登纳总理:中国也许会成为
一个“令西方担忧的问题"。有人认为,在北京的争论是中苏分裂的先声。这话未免言过
其实,但不可否认的是,中苏在核武器、核战争问题上的分歧,是深刻和难以调和的。
    毛泽东关于原子弹是纸老虎的论断,包含着深刻的思考,深邃的哲理,而且不断被
核时代以来的实践所证实。他的论断至少包括如下无法驳倒的论据:(1)核弹虽然具
有巨大的杀伤力,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民,没有人民的斗争,核弹是空的。(2)
使用核武器不能取得什么有价值的成果,因为帝国主义政策的目的是剥削,剥削的对象
是人,如果人被杀死,占领了土地又有什么用?所以毛泽东说:“我看不到扔原子弹的
理由。常规武器仍然有用。"(3)只有对害怕核武器的人,核弹才能起威慑作用,如果
你不怕,威慑物就没有威慑力了。
    由此可见,毛泽东对核武器的了解,不仅仅是了解它本身的破坏力,而且更重视分
析它与各种具体的人的关系。
    毛泽东正是根据他对核武器的深刻了解,才敢于在1955年1月,即中国还没有
掌握核武器的时候,发表如下藐视美国的言论:“美国无法用它的那一小颗原子弹消灭
整个中华民族。”“即使美国的原子弹拥有如此强大的威力,当它落到中国时能把地球
上打穿个洞,甚至把它炸烂,这对太阳系来说是一个重大事件,但对整个宇宙而言却没
有任何意义。”
    在依靠苏联的核保护伞还是发展中国自己的核武器的问题上,不仅赫鲁晓夫等苏共
领导人想通过提供核保护伞使中国在外交上跟着它的指挥棒转,而且中国也有人曾经产
生过一种天真的想法:将来爆发战争,中国应该出军队,苏联出原子弹。然而毛泽东对
这一问题的考虑要深远得多。他早就认识到,苏联的核保护伞,同时又是悬在中国人头
上的利剑!中国不能依靠别国的核保护伞,而必须发展自己的核武器。毛泽东对于中国
的原子弹事业具有极大的热情,不仅亲自鼓励钱学森和其他科学家,而且以罕见的激情
告诉外国来宾,哪怕勒紧裤腰带,中国也一定要造出原子弹来。
    中国决定发展核武器,不仅取决于国家安全受到的直接威胁,而且取决于国家、民
族的基本利益,取决于打破别国“核垄断"的理性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平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战役中,即
1950年的10月25日到11月5日,中、朝两国军队打败了美军的大规模进攻。
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气急败坏地对中国进行恐吓,扬言要使用原子弹。从这年11
月25日期,中、朝军队发动第二次战役,12月6日解放弃壤,并将战线推进到三八
线。这时,杜鲁门又威胁性地宣称,使用原子弹的问题"一直在积极考虑"之中。
    1955年,当南北朝鲜已达成停战协议,但战斗仍未停止时,艾森豪威尔政府威
胁说,朝鲜战争中的无休止的军事僵持是不能容忍的,使用核武器可作为一种合理的选
择。
    面对美国政府的核讹诈,中国领导人深感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
就不能没有核武器这个东西。世界核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强了中国政府发展核技术的
紧迫感。英国继美国、苏联之后,于1952、1957年,先后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
原子弹和氢弹;苏联于1954年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为人类和平
利用原子能开辟了新纪元。
    中国必须永远摆脱几代人以来受强国旗侮的命运,这一直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的一
个坚定信念。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他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
上,作出了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
    1957年年中,中国首次受到战术核武器的威胁。当时美国在台湾部署了"斗牛士
"导弹,同时也向韩国派遣了装备有核武器的部队。1958年夏末台湾海峡危机爆发时,
美国向金门提供了能发射核弹头的8英寸榴弹炮。70年代初期,当中美开始恢复邦交
时,苏联又开始在蒙古部署战术核武器。
    1958年,毛泽东在谈到核武器对中国的潜在意义时,告诉他的高级同事们:没
有原子弹和氢弹,"其他人不会认为我们说话有份量"。
    经过艰难探索和试验,中国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成功地爆炸
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清晨,又在新疆罗布泊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
弹,获得百万吨级梯恩梯当量的核聚变能量。
    50年代初期,中国为了发展核武器,请求苏联给予援助。
    在中苏关系正常化时期,苏联给予了中国某些技术援助,对中国核工业建设的起步
起了重要作用。但苏联的援助是有保留的,所提供的并不是军事方面的援助。而且,赫
鲁晓夫提供援助的目的,就是要控制中国,让中国跟着他的指挥棒转。到50年代末,
赫鲁晓夫这一企图失败后,便背信弃义,撕毁合同。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
致信中共中央,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1960年7月
16日,苏联政府又照会中国政府,决定自1960年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
部在华苏联专家。赫鲁晓夫扬言,要把已经向中国提供的设备,变成一堆废铜烂铁。他
还恶狠狠地说:有些人不愿意参加核保护伞,要自己搞,我看不仅得不到原子弹,到头
来连裤子都穿不上。
    中苏不仅在对核战争的态度方面存在着巨大分歧,而且在是否参加"部分禁止核试验
条约"方面,存在着利益冲突。1957年秋末毛泽东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世界共产党领
袖的最高级会议时,就劝过赫鲁晓夫,敦促他不要参加西方具有欺骗性的裁军会议。中
国的观点和做法是从维护世界和平和广大人民利益着眼的,一方面,认为社会主义国家
拥有核武器,并不是用来称霸,而是用来反对核讹诈和核战争;另一方面,中国坚决反
对两、三个国家任意挥舞自己的核武器,自封为霸王,在世界上发号施令,而绝大多数
国家则被要求屈膝和软弱地遵守条约,仿佛成了核奴隶。这种观点和做法,正好触到了
霸权主义的痛处。

    9.2苏联考虑动用核武器彻底干

    苏联领导人的大国沙文主义、扩张主义、霸权主义,遭到中国的坚决抵制和反抗,
两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苏联不仅在中苏边境制造了一系列局部冲突,精心策划入
侵珍宝岛,而且考虑动用核武器彻底干,对中国"为数不多的核设施"进行一次"外科手术
式"的突袭。
    《纽约时报》记者哈利逊·E·索尔兹伯里在他的著作《中苏战争》中写道:“一
位最优秀的苏联科学家,在1969年春曾同他的美国朋友谈到,苏联已经非常讨厌中
国,有可能爆发战争。他说:'假如发生战争,我们就不会像你们美国人那样,只是小打
几下,我们是要彻底干的。'”
    日本著名军事评论家小山内宏在他所著的《中苏战争》中也说:“苏联正在策划的
对中国的战争,将是一场世界上从未经历过的战争,也就是说不但使用原子弹,而且将
使用氢弹。……苏联远东战略的核心,就在于使用核导弹。1969年,苏联战略导弹
部队副司令弗拉基米尔·叶·托卢勃科中将被任命为苏联远东军司令一事,完全证实了
这种看法的正确性。”
    苏联试图对中国发动核战争进行惩罚性打击,与它所制定的核战略是一致的。19
62年之前,苏联核战略强调进攻性,强调打全面核战争。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虽然对
火箭核战略进行了调整,提出核战争和常规战争双轨并行,将核威慑分为全面战争和有
限战争威慑两个等级,并且重点放在有限战争上,但调整后的核战略,仍然坚持三个目
标:一是苏联准备实施第一次核打击,二是首先打击敌方的硬目标,三是要打赢核战争。
1969年珍宝岛战争前后,苏联所奉行的正是这样一种核战略。一直到80年代初,
苏联才重新对核战略进行了调整;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一步否定了核战争
的可能性,强调核战争意味着人类的毁灭,认为在核军备竞赛漫长而昏黑阴暗的隧道中
看不到胜利的尽头。但是在60年代的时候,苏共领导人在核战略问题上的腔调和执行
的政策,比戈尔巴乔夫更具有侵略性和进攻性。
    从1960年开始,苏联方面多次对中国境内进行骚扰,使中苏边界问题尖锐化。
虽然中国政府本着互谅精神,于1960年8月和9月两次主动提出就边界问题进行谈
判,但苏联政府矢口否认存在中苏边界问题,拒绝进行谈判。直到1964年2月25
日,苏联才同意双方在北京举行边境会谈。可是在会谈中又拒不承认沙皇政府签订的条
约是不平等条约,致使谈判破裂。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不但继续推行赫鲁晓夫的政策,而且使中苏关系进
一步恶化和紧张。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在中苏边界驻军只有10个师,到了列勃日涅
夫时期,苏联将中苏边界驻军增加到54个师,达100多万人。与此同时,苏联在中
苏边界进行的挑衅事件明显增加了。据统计,从
    1964年10月到1969年3月,苏联挑起的边界事件达到4189起,比1
960年到1964年期间增加了1.5倍。1966年1月,苏联同蒙古签订了带有
军事同盟性质的《苏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同时,还在中苏边界进行针对中国的多次
军事演习。1960年以前,苏联在远东布置的中程和准中程弹道导弹只有70枚左右,
但是6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在远东的导弹武器不断加强。
    1966年3月,苏联在蒙古配置导弹。
    1967年1月,苏联在外贝加尔军区建立了针对中国的核导弹基地。
    1968年1月,配备有坦克和导弹的苏军进驻蒙古。同时,苏联海军也加紧向印
度洋扩张,企图在军事上形成对中国进行南北夹击的态势。
    1968年10月,苏联在蒙古建立了许多针对中国的导弹基地。
    1969年5月,进驻蒙古的苏军兵力达到20万,并配备了能够进攻中国核基地
兰州和包头的导弹。
    除上述核导弹之外,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空军,还配备了远程空军所具有的大型远程
轰炸机50余架和中型轰炸机400余架,这些轰炸机都可以携带氢弹进行战略核攻击。
    1968年春天,莫斯科把坦克开入布拉格,结束了杜布切克的"自由化"实验。毛
泽东对此十分敏锐,恰如其分地把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称为"新沙皇"。
    为了实现扩张野心,1969年初夏,列勃日涅夫召开国际共产主义会议,并且提
出一个莫斯科制定的东南亚条约组织计划,其形式为亚洲集体防卫条约。对此,毛泽东
讽刺说,“新沙皇"的做法是既要当票子,又想立贞节牌坊。
    毛泽东审时度势,预计勃列日涅夫会向中国施加军事压力,重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的事件。对此,毛泽东无所畏惧,毫不妥协,向全中国人民发出号召:“要准备打仗"。
毛泽东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不会被更强大的敌人的军事威胁所吓倒。中国人虽然在19
64年10月爆炸了自己的原子弹,后来又发射了可携带核弹头的导弹,但是也意识到,
从苏联人的角度看,遏制中国的最可靠的武器就是核武器,所以要准备打核战争。
    1969年3月,苏联在中国黑龙江的珍宝岛挑起武装冲突。入侵者遭到中国军队
的坚决反击。在几个星期的战斗中,双方死亡人数达1000人。莫斯科调动了重点部
队,勃列日涅夫的昔日战友尼·格·利亚申科大将在阿拉木图担任了新设立的中亚军区
司令。
    珍宝岛位于中国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不足1
平方公里,历来是中国领土。小岛四周丛林环绕,中部为沼泽地;岛东为主航道,江宽
300多米;岛西为江汊,不通航,宽100多米。这里冬季气温一般在零下30度左
右,昼夜温差达20多度;降雪季节长达5个多月,冻土层和结冰层厚约1.7米;封
冻期间,江面可通行各种坦克和战斗车辆。
    早在1968年,勃列日涅夫就曾召集苏共中央全会,研究中苏战争的可能性。珍
宝岛事件发生后,克里姆林宫不仅采取步骤调动坦克、飞机,还调动了导弹,妄图对中
国发动“预防性战争",或对中国"为数不多的核设施"进行一次“外科手术式"的突袭。
甚至设想过联合美国,共同对中国的核设施实施核攻击,破坏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
的新疆罗布泊、兰州及其他地区的设施。
    珍宝岛事件之后,苏联虽然于1969年6月13日提议“两三个月之后",即不晚
于9月13日开始边界谈判,并且又于7月26日在一封秘密信件中建议中国人通过两
国总理会晤来解决冲突,但苏联领导人并没有放弃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企图。苏联领导
人认为,中国人只有实际感到最可怕的威胁——苏联对中国核设施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
之后,才会坐到谈判桌前。
    8月27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赫尔姆斯秘密地向少数记者透露,苏联代表向其
东欧盟国通报了可能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的情况。
    8月底,美国情报机构透露,苏联驻远东空军已进入一级战备状态,这种情况将一
直持续到9月底。种种迹象表明,苏联指挥部正在从"战略上"设想、研究和准备对中国
进行一场核战争。中国则严阵以待,遵照毛泽东同年4月28日发出的"要准备打仗"的
号召,不仅准备打常规战争,而且准备打核战争。10月,中国政府严正声明:“一小
撮战争狂,胆敢袭击中国的战略基地……那就是战争,那就是侵略,7亿中国人民将奋
起抗击,将用革命战争消灭侵略战争。”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 修改:·ersy 於 11月09日09:47:46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4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