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核危机秘闻录9—红色按钮一触即发(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Nov  9 09:36:37 2002) , 转信

    9.3为什么没有撕下核武库封条?

    中苏边境冲突虽然是零星的,局部的,即使在珍宝岛冲突中,也没有一次遭遇战持
续时间超过几小时,但是中苏冲突却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因为这是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
家进行地面作战的唯一事例。人类进入核时代以来,除中苏冲突之外,核国家之间的对
抗,要么是间接的,要么是没有发展成相互之间的地面战斗。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拥有
核优势而且咄咄逼人的"新沙皇",最终还是没有撕下核武库的封条。这其中究竟是什么
原因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有充分的准备,包括反侵略的精神准备和战争准备。196
4年10月中国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为重大的技术成就,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毅力与
决心,对于民族自信心的树立或重建,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国发展核武器,一直坚
持三个宗旨,即保证不首先使用,目的是为了防御,最终目标是彻底销毁核武器。对于
试图发动核战争的"新沙皇"来说,中国的核武器是不可忽视的反击手段。中国当时最主
要的轰炸机"轰—6",是一种亚音速中型轰炸机。它是在50年代苏联"图—16"獾式
轰炸机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虽然在1970年才首次报道进行大量生产,但在196
8年就开始服役了。珍宝岛之战期间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它可以装备一个百万吨级的
核弹,已对苏联的乌拉尔以东地区摆出了一种威慑的姿态。1972年,中国部署这种
轰炸机的数量已达到100架。从1969年开始,到1970年,部署在中国东北、
西北的中程导弹已达50枚。由于这种导弹的射程可以达到西伯利亚城,当苏联196
9年开始在中国部署重兵时,中国增加了部署的数量。如果苏联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其决策者就不能不考虑到:它所面对的对象不仅不像捷克斯洛伐克那样软弱,而且有能
力进行核报复,中国可以从中苏边境的任何一个地方向苏联领土纵深发动进攻。
    不仅如此,中国陆基导弹的分散、隐蔽和机动性,也使得中国在受到先发制人的攻
击后,仍然能够保持对对手的第二次打击能力,尽管这种能力是无法确保的。西方有的
研究者指出,中国陆基导弹力量部署形式的独特之处,早在60年代就开始形成了。这
种情况,使超级大国的国防决策者往往无法确定卫星是否探测到了中国所有的导弹基地。
80年代西方的观察家都认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在第一次打击中摧毁中国所有的陆基导
弹。
    中国有备无患的一个更引人注目的方面,是建立起了以防御为主的核战略体系。毛
泽东提出的增强国防的三条措施——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不仅全国大中小城市都
有民用的防空地道设施,而且对部分城市人口和工厂进行了疏散,因此有效地限制了侵
略者使用核武器的效果。小山内宏对70年代中国修建的民用防空地道设施的评价是:
“这是一种在地下挖通的隧道式防空洞,离地面深达4到5米或8到10米。”根据计
算,"即使在空中爆炸氢弹,只要离爆炸中心两、三公里,或一公里以上,就确实可以防
止爆压所造成的破坏"。又说:“全中国所有大中小城市,据说都已修筑了这类民用地下
掩蔽处,因此即使苏联发动全面的核攻击,恐怕也不可能一举毁灭全中国的人口。此外,
中国还在地下数十米深处修筑正规的防核设施,并且正在把生产设施转入地下。”“中
国和瑞典同是世界上拥有最大规模的一般民用地下防空设施的国家。就这些设施的结构
来说,瑞典的防原子民用防空洞,可以说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但就规模来说,中国却可
以被评价为世界第一位,7亿人口几乎都可以进入地下隐蔽。这些地下避难设施,即使
受到苏联强大的百万吨级核武器的全面攻击,也将会出现极高的'存活率'。”
    毛泽东虽然在1972年底才作出"深挖洞"的指示,但中国采取对核攻击的防御措
施却要早得多。搞"三线"建设,使许多工厂进山、进洞、分散的措施,从60年代中就
开始了。叛逃到西方的苏联克格勃高级官员谢甫琴科说,他认为苏联没有对中国进行核
袭击,"除了美国警告苏联,这样会导致美苏间严重对抗外,还在于中国有了充分的准备
"。事后,美国学者也认为,若不是中国严阵以待,"苏联甚至可能在30分钟内突袭并
摧毁中国微不足道的核力量",此外,"中国的原子弹无疑是苏联人避免使用核弹头互相
攻击的理由,而通过这一事件,中国人肯定会更加坚定地认为,他们在建立核威慑方面
投资是明智的"。
    苏联当年没有撕下核武库封条的第二个原因,是美国的警告。1962年的古巴导
弹危机之后,使苏联领导人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产生了敬畏。因此苏联"新沙皇"在把
袭击中国的计划付诸行动之前,还必须了解美国人的态度。苏联通过驶外武官对美国进
行试探。接到苏联"试探"的信息之后,美国当时的总统尼克松立即召开国家安全紧急会
议,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中央情报局简要介绍了危机背景,说明苏联正考虑对中国进
行先发制人的核攻击。尼克松和基辛格听了介绍后都认为,如果苏联"突然进攻中国",
攻击中国的核设施,那将会给美国带来危险。尼克松表情严肃地说:“我们得让苏联人
知道,我们不会容忍他们那样做。"副国务卿埃利奥特·理查森说,如果中苏这场冲突演
化成"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极大破坏",美国"将不会不深感关切"。9月底,基辛格建议
对苏联的"试探"作出更加严厉的反应,以防止苏联在核武器问题上进行冒险。美国不仅
明确回绝了苏联关于苏美共同对中国进行核攻击的主张,还通过美国驻波兰大使,把苏
联的企图通报给中国驻波兰大使。起后,基辛格又两次秘密访问中国,向中国领导人赠
送了有关苏联军事活动的、敏感性极强的情报,其中包括与中国接壤地区的苏军及其活
动情况。这些情报,都是通过窃听、高清晰度卫星拍照和其他途径得到的。美国的警告,
很难说对苏联有多大影响,但至少也使苏联在动用核武平方面增加了顾虑。使苏联更加
不安的是:如果把相当数量的核武器消耗在对中国的作战中,那么苏联在美苏核力量对
比中就会处于相对的劣势,从而显著降低苏联对美国的核遏制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假
如美国从背后对苏联发动核进攻,就可以在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的形势下,给苏联以歼
灭性打击。这种战略设想,使得莫斯科的决策者坐立不安,在考虑同中国进行全面核战
争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苏联没有撕下核武库封条的第三个原因,是苏联从对中国的核战争中得不到任何利
益。
    首先,有人做过计算,要使用核武器杀伤中国半数以上人口,彻底破坏主要军事设
施和军事力量,从而消灭其战争能力,至少需要10亿吨乃至40亿吨级的核攻击力量。
但是在短时间内使用这样多的核武器,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放射能,“死灰"也将飞扬起来。
这就使得苏联一部分地区不能不受到中国境内核爆炸的影响。这种地理和平象的后果,
不能不使苏联在对中国发动全面核战争的问题上受到制约。
    其次,假如苏联对中国进行全面核攻击,必将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和谴责。因为
如果在中国大陆进行30到40亿吨级的核爆炸,它所产生的远远超过致死量的放射性
尘埃,将悄悄地降落到包括日本在内的周围各国,使这些国家受到有害的放射能的污染。
世界人民将把苏联看成使地球上的环境蒙受巨大破坏的罪魁祸首,看成图谋大量屠杀人
类的罪犯。苏联如果被世界舆论所谴责,即使入侵能在军事上取得某些“成果",仍然是
得不偿失的。
    再次,全面的核攻击即使能给中国以沉重打击,但从地面的一切都遭到巨大破坏和
完全污染的中国那里,能得到什么利益呢?正因为核武器有惊人的威力,所以入侵者考
虑到自身的实际利益,往往也不愿大量实际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愈益明显地表
现出"纸老虎"的性质。
    有人认为,苏联既然无法大量实际使用核武器,那么它无疑可以选择另外一条途径,
即依靠有限战争和常规兵力进行闪电战,谋求在短期内取得军事胜利。苏联的决策者们
不是没有打过这种如意算盘。
    索尔兹伯里的《中苏战争》写道:“苏军的作战设想,是通过核攻击使敌人陷于瘫
痪,然后通过装甲部队的闪电式攻击,使中国在几天之内完全丧失战斗力。"与全面核战
争不同的是,核攻击只限于严格限定的目标。苏联如果对中国进行局部核战争,那么一
般地说,它将避开城市地区而集中攻击下述目标:(1)中国的中程弹道导弹和准中程
弹道导弹基地;(2)作为轰炸基地的机场;(3)强大军团集结地区;(4)在边界
上同苏军对峙的兵力;(5)生产核武器和导弹的地区,等等。在攻击中,将尽可能使
用低威力的战术核武器,即大量使用千吨级威力的核武器。
    然而一旦撕下核武库的封条,即使使用的是战术核武器,也难免遭到报复。中国只
要游击式地使用战术核武器,也会使苏联焦头烂额:一架战斗机投下一颗核炸弹,可以
摧毁拥有数十辆坦克的坦克群;一枚战术核导弹,可以使一个师的兵力在集结地区遭到
毁灭性打击;核地雷可以埋在苏军前进的路上,核炸弹可以埋设在民房地下。这样,有
限核战争向战略核战争方向发展的危险性就会逐渐增长。因此,苏联对于发动局部核战
争,也不得不三思而行。
    莫斯科在中苏边境冲突中没有撕下核武库的封条,还同中国的武力反击有理、有力、
有节密切相关。在珍宝岛之战中,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是:“我们主要是守卫住珍宝岛,
炮弹至多打到江边,不要再向纵深打,不要误伤了苏联的边民!”他还一再叮嘱:“注
意,我们打的是一场局部的边界战争,一方面要打疼,一方面不要扩大。不打疼,我们
的边防战士和老百姓不愿意,他也不老实;扩大了也不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战
略思想啊!”
    1969年9月11日,苏联总理柯西金飞抵北京机场,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会谈。
周恩来说,我们应当努力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缓和紧张局势,
进而不让帝国主义对中苏关系的紧张幸灾乐祸。他说,中心问题是边界问题……边界发
生冲突,责任不在我们,我们对此十分清楚。解决这一问题就意味着停止边界的武装冲
突。必须使双方的武装力量撤出有争议地区。我们两国之间存在政治紧张局势,美国开
动了自己全部的宣传机器,妄图使我们两国兵戎相见。苏联在远东和哈萨克集结了部队。
你们的飞机经常在那里飞行,而我们却没有部署飞机。我们没有主动在边界制造冲突,
以后也绝对不会这样做。我们试制核武器,只是为了打破对它的垄断。在此我们声明我
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柯西金听完周恩来的讲话,对边界问题在目前应成为讨论的首要问题这种看法表示
赞同。但他不承认苏联想打仗。他说,在苏联,无论是苏共,还是苏联政府,从未在任
何地方、任何文件中号召人民打仗,从未在任何地方对人民说勒紧裤带,准备打仗,相
反,却一直在谈论和平。他又说,我们理解,中国国内事情很多,打仗是一种冒险行为。
但是他指责说,没有人不相信,中国人正在准备打仗。
    周恩来严正指出,如果苏联仍然决意对中国的核设施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那么,
中国将把这视为侵略,视为战争,坚决予以抵抗。
    周恩来参加会谈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从柯西金那里查明,可能对中国核设施发动
先发制人打击的"传说"是否属实,同时表明,北京没有向苏联发动战争的意图和可能。
柯西金的保证虽然使周恩来略感放心,但"核危机"并未因此再结束。
    9月16日,即会谈后的第五天,伦敦《星期六邮报》刊登了记者维克托·路易斯
的一篇文章。该文指出,苏联正在讨论打击中国在罗布泊的核试验基地的可能性。
    9月18日,周恩来向柯西金发去一封密信,信中建议双方承担不动用武装力量,
其中包括核力量相互攻击的义务。9月26日,柯西金也给周恩来回了一封密信,建议
"实行严格监督,使中苏边界得到无条件维护"。
    1969年10月20日,中苏边界谈判在北京开始举行,边界的紧张局势开始得
到了缓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 修改:·ersy 於 11月09日09:49:25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