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MGEN (疾风之狼), 信区: Green
标  题: 老山之战(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Nov 29 16:20:34 2002) , 转信

不好意思,弄错了。
下面把它转完。



◆主峰,主峰

  “老山主攻团”的五连是老山右翼攻击营的主攻连,按照战前战术编组,由五连的一
排、二排组成突击队,五连副连长张大权担任突击队长。突击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攻击老
山主峰阵地。

  张大权,是《高山下的花环》中主人公——副连长靳开来的原型之一,贵州省毕节地
区织金县人。他1976年3月入伍,家中有父母、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孩子,还有三个未
成年的弟弟妹妹。他的家乡地处贫困山区,家道艰难,全家八口人合住在一个用土坯和茅
草盖成的房子里。房子建造年代日久,上边顶部的茅草漏雨灌风,下部的土坯腐蚀剥裂,
一家人就在这危困之中生活。

  张大权从当战士起一直到提干、成为基层军官,为了供三个弟妹上学读书,多年来省
吃俭用、从不乱花一分钱。有一次,为了探家时给孩子带一件生日礼物,他转遍了大街小
巷,左掂量右比较才恋恋不舍的花去一元七角钱;为了给父亲治病,他先是抽档次最低的
“红缨”烟,后来干脆戒掉不抽;为了翻盖家中的破草屋,他从81年起连续三年没有探
亲,硬是从牙缝里、舌尖上省下了580多块钱。

  1983年12月,正当他准备回家翻盖年久失修的房子时,“老山主攻团”接到了
作战命令……他二话不说,将家庭的困苦和个人的夙愿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一门心思投入
到了战前训练中。

  4月28日,战斗打响后,张大权率领突击队奋勇冲杀,连克越军22号、21号两
个高地,尖刀班已进至主峰山脚下,突击队准备展开攻击……根据预定的作战方案:一排
李排长带领本排担任主攻;二排曹排长带领本排担任助攻;张大权率重火器队负责掩护和
支援……

  攻击发起后,突击队运用相互掩护、交叉攻击的战术,逐步向敌老山主峰阵地逼近…


  在我凌厉的攻势下,越军开始收缩防御阵地,力图凭借坑道负隅顽抗。此时,我突击
队的先头班、组已经开始翻越第一道战壕,并以此为依托,开始向第二道战壕展开攻击,
有个别小组已经控制了部分表面阵地,战斗的进展比较顺利。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在地图上看,老山主峰只有一个山头,我
军将它编为第50号高地,但实际上老山主峰是由南北两个小山头组成,地势为北高南低
,两者中间是一片100米长的凹地——当我突击队刚刚占领南侧山头的表面阵地、先头
排刚进入中间凹地时,立即遭到北侧山头的越军轻重火器、明暗火力的疯狂射击……先头
班有7名战士当场阵亡……攻击出现了暂时的停顿。就在这时候,南侧山头的越军又从坑
道里、掩体里钻出来,轻重火器一齐开火,使我突击队腹背受敌——这突如其来的打击,
使一排又牺牲4人、重伤6人,还有20几个战士被压制在凹地里,形势非常危急……

  看到这种情况,张大权果断命令二排务必控制南侧山头,并全力掩护一排顺利撤出凹
地;同时,呼唤我军炮火压制北侧山头的越军,保证一排顺利撤出——第一次攻击失败了
。(在战斗打响前,他曾对秦连长说过:“从老山的地形和越军的防御情况看,从咱们五
连所担负的任务看,这次作战我怕是凶多吉少了。如果我能侥幸活下来,那是咱命不该绝
;如果万一我不在了,看在咱们这老乡的情分上,我有三件事相托:一件事,是我那老家
的房子太破烂、太危险,我早就答应老人要翻修一下,但总是力不从心。本来我想今年冬
天回去,春节前把房子盖好,一家人在新房子里过个团圆年,也算是对老人尽了一点孝心
,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如果我真的回不去了,请你无论如何也要替我还了这个心愿。”


  部队撤下来以后,张大权查点人数,将人员和火器重新进行了编组,并根据主峰的实
际地形重新修改了攻击方案……在我强大炮火的轰击下,在四门无坐力炮、四挺重机枪、
四具火箭筒的掩护下,张大权怀抱一挺班用轻机枪,亲自率队发动了对北侧山头的第二次
攻击……

  冲击中,他的右手腕被越军子弹射穿,鲜血顺着枪管往下流……发红的枪管“吱吱”
冒烟,右手没有力量了,他就用左手臂夹住机枪,继续带队冲击……(“……第二件事,
是我手里原有500多块钱,原打算回家修房子时用,现在已寄回家让他们过春节用了。
如果我不在了,按照政策规定我算了一下,我的抚恤金应是□□□□元左右,请你替我保
存好,先拿出374元,将我欠咱连队司务处的烟钱还掉,剩下的钱分一分,一半给老人
修房子,另一半就作为将来孩子们上学的学费吧。……”)

  在张大权的带领下,突击队的战士们勇猛奋进,连打带炸,不到20分钟,就冲进了
北侧山头的的第二道战壕,占领了表面阵地。这时候,狡猾的越军躲进了坑道和掩蔽部,
用电台呼唤其炮兵,要求对主峰阵地进行覆盖射击,支援其坚守阵地……

  正当我突击分队准备乘势扩大战果时,越军的炮弹就像雨点一样砸了下来……炮火中
巨大的气浪挟持着横飞的弹片和漫天的烟灰,搅得整个主峰阵地乌烟瘴气,什么也看不见
,什么也听不到……由于我突击队员刚冲上去,立足未稳,没有任何依托和遮护,完全暴
露在敌炮火之下,人员伤亡很大——张大权的左大腿被炮弹炸伤,小腹部被横飞的弹片削
破一个洞——肠子和着鲜血从伤口处喷射而出……他赶紧隐蔽在一个炮弹坑里,用手将掉
出来的肠子塞回小肚子,撕开三角巾缠住了伤口,指挥着突击队员撤了下来——第二次攻
击又受挫了。(“第三件事是我的婆娘,山沟里人,没有文化,两个孩子还太小,如果我
不在了,请你转告她,为了她自己今后的生活、为了两个孩子,要早早改嫁,不要考虑其
他的。但有一点要告诉孩子,以后他们不管到了谁家,都要记住,他们的亲爹爹是为国家
为民族战死在了云南。等他们长大成人后,能给我的坟头添把土、烧张纸,也算是我没白
亲他们一场,我也就心满意足了。这三件事,如果我的婆娘要是问起,你就告诉她这是我
说的。”)

  就在突击队撤下来时,越军又从坑道里、掩体里爬了出来,他们在阵地上用汉语狂呼
乱叫:“中国佬,大草包!”、“中国佬,有本事冲上来!”……边喊边骂边把我军阵亡
烈士的遗体往山下扔……

  看到越军那狂妄至极的嚣张嘴脸、令人发指的恶行,听到越军那不堪入耳的辱骂,突
击队的战士们气得双眼冒火,他们实在难以忍受这种侮辱……一边和越军对骂,一边就要
不顾一些地与越军拚命……张大权看到这种情况,赶紧把战士们喝令回来……

  突击队再次撤下来后,张大权瞪着血红的眼睛,强忍着小腹剧痛,对剩下的23名突
击队员说:“我们五连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草包!我们这一代人也决不当草包!!现
在,我张大权愿以死相拼,带着你们做最后一次冲击!活着,我们就站在主峰上!死了,
我们也要躺在主峰上!我们今天就是要和越南人较量一下,看哪个□□是草包!”

  听完队长的话,战士们群情激昂,异口同声地表示:“活着,就是为了今天!不拿下
高地,誓不为人!!”说完,大家围坐在一起,商定了集中兵力兵器,重点突破,逐步夺
取,力争将越军消灭在坑道内的战术安排。
  于是,在我强大炮火的支援下,张大权带着最后23名突击队员向主峰发起了第三次
冲锋……

  当他们再次冲击到北侧山头第二道战壕时,遇到了越军的顽强阻击……已经上天无路
、入地无门的越军预感到了他们可悲的下场……拼命顽抗,阵地上出现了僵持局面。

  一排李排长见状,灵机一动,叫三班长使用“导爆索开辟器”来震慑越军……

  导爆索开辟器——在战前,“老山主攻团”根据越军在其防御前沿密布防步兵雷的情
况而自己研制的开辟通路的器材。具体操作就是将40火箭筒的弹头与一根40米长的导
爆索连结在一起,在弹头的拉力下,引起引信的爆炸,从而引发整条导爆索的瞬间爆炸,
在爆炸地段产生高压气浪,用以压爆防步兵雷和炸伤敌方人员。

  当时,越军正集中全力拼命抗击我突击队的进攻……突然,烟尘弥漫、昏昏黄黄的空
中两条弧光骤然一亮,迅即消失,随即,就听到地动山摇般的两声巨响……正在喷射着子
弹的高射机枪和重机枪都被震的抖动着歪了方向……

  空中,那两条骤然划过、带着神秘幽蓝色的瑰丽弧光和接踵而至、猛然爆发的近似天
塌地裂般的震撼,凝聚着阵亡将士们愤怒,凝聚着全体指战员的愤怒,凝聚着一个国家的
愤怒,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愤怒——这是中华民族的愤怒咆哮!

  在越军的外军知识教材中,从没有介绍过这种新式武器……他们也无法知道这到底是
什么了。

  被这突如其来的震撼吓破胆的越军认为这是中国研制的杀伤力极强的秘密武器……反
正不管什么武器,先躲过去再说吧……于是,越军赶快撤出了阵地,都溜到坑道躲灾去了
……

  我突击队抓住敌火炮尚未开始覆盖、抓住这生死攸关、胜负转换的一瞬间,迅速进入
第二道战壕内,紧跟躲藏的越军,占据并死死封闭了三个坑道口,用无坐力炮、40火箭
筒、重机枪向洞内猛烈射击……

  狡猾的越军一方面在坑道纵深继续顽抗,一方面利用坑道的秘密出口准备突围……

  张大权吸取上次攻击失败的教训,命令一排李排长带四名战士控制山头顶部,死死封
住坑道秘密出口。同时,命令二排曹排长带二排向坑道内投掷烟幕弹,并用火焰喷射器向
洞内喷火……炽热的高温和凝固汽油点燃了支撑坑道的大木头……熊熊大火伴着滚滚浓烟
将大部分作垂死挣扎的越军烧死在里面。有两个越军刚刚爬出秘密出口,即被我突击队击
毙……

  就这样,我突击队的80名勇士,在张大权的带领下,在兄弟连队的配合下,几经反
复,终于攻占了50号高地,将胜利的五星红旗插上了老山主峰……

  张大权队长眼含着喜悦的泪花,用手捂着流出肠子的伤口,命令通信员:打一发红色
信号弹,告诉营连两级,咱们突击队已经攻占老山主峰!

  就在信号弹升空的同时,隐蔽在草丛中的一名越军向他举起了枪……张大权头部中弹
,牺牲在了主峰的阵地上。

  这就是一个普通军人的家庭生活,这就是一个普通军人的军中生活,这就是一个普通
军人的内心世界,这就是一个普通军人的所思、所想、所做。

  在战场,他们面对凶残的敌人,拼死冲杀,雄风如虎,心甘情愿的为国家、为民族、
为人民的利益流尽最后一滴血。

  在平时,他们承受着各种压力,咬紧牙关,忘我工作,勤如孺牛,从不向组织提出任
何要求。

  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轨迹向世人显示了伟人的那句话:“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
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张大权队长,就是这种勇于自我牺牲、自觉无私奉献的杰出代表。

  张大权在左腿、小腹、手腕三处受伤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带
队冲锋,为我军攻占老山主峰做出了突出贡献,根据他的英雄事迹,中央军委发布命令,
授予张大权同志“战斗英雄”称号。

◆爱情

  和平时期在逐渐延长,人们的生活环境在逐步改善,在繁荣、进步、安全、发展的背
景下,一些人对军人的认识便逐渐模糊起来。

  有人认为军人的生活枯燥简单、机械呆板,是对体现自身价值的慢性自杀;有人认为
军人性格冷酷,在生活中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可敬而不可亲;更有人认为军人就是赳赳
武夫、憨头大兵,不懂细腻的情感和罗曼蒂克的浪漫氛围……其实,这都是对军人的生活
缺乏最基本的认识,更谈不上对军人世界的了解。

  军人,首先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像所有的人一样,有自己的喜怒
哀乐、悲欢离合;像所有的人一样,渴望得到甜蜜的爱情、由衷地向往温馨的家庭。

  但是,军人毕竟是军人,军人的职责塑造了他们坚强的性格,神圣的责任感又使他们
常常将情感深深地埋在心底——每当他们在衡量大家与小家、感情与理智、奉献与索取、
得到与失去的时候,总是毫不犹豫地将自身的价值去加重国家利益的砝码。

  1983年12月15日,“老山主攻团”步兵一连的指战员们为他们的五班杨班长
举行了一个简朴而欢庆的结婚典礼。

  杨班长来自云南大理州,是个白族小伙子,人长得白白净净,十分秀气。参军前是小
学教师,热爱文学,擅长诗歌。在教书育人期间,他与一位白族女教师情投意合,两人倾
心相爱,并按照白族的风俗习惯订了婚……入伍三年中,他们鸿雁传书,感情日笃——结
婚的日期定在了84年元旦。

  双方家庭已将结婚用的一应物品准备完毕,单等喜日到来……可在12月8日,家中
接到了杨班长从部队发来的电报:“执行紧急任务,不能按时探亲。”

  这一下,家里人着了慌,经过反复商量,估计杨班长可能在部队出了什么事。

  姑娘与双方老人一合计,就和杨班长的父亲来到了部队……杨班长看到这种情况,知
道无法再隐瞒了,就直言不讳地对姑娘说:“部队要上前线打仗了,我是步兵连的班长,
牺牲的可能性比战友们大,所以我觉得结婚的事暂时放一放,等打完仗再说,希望你能理
解我。”

  姑娘听完杨班长的一番话,深情地说:“咱们白族的习俗你也知道——喝下去的茶不
能吐,决定了的婚期不能变。现在你要上战场,我们的婚期更不能变,如果不能回家结婚
,我们就在部队办婚事。你放心,结完婚我和老人就回去,决不耽误你的工作。我不图别
的,我就是要你这颗诚挚善良的心。”

  这件事一直拖了三天,男女双方各不相让、争执不下,成了老人和部队的一桩心事。
连队领导看到这种情况,经请示上级同意,决定由连队操办杨班长的婚事。

  在婚礼仪式上,按照白族的习俗,姑娘系着绣花小围腰,身穿小坎肩,头戴插花包头
。五班的战士们从山上采来了鲜艳的山茶花,插在姑娘的头上……集自然之美、端庄之美
、纯真之美于一身的新娘子就像出水的芙蓉,天生丽质,光彩照人,连那些电影里的明星
佳丽也黯然失色。

  面对着全连官兵的亲切关怀,面对着姑娘那纯真无瑕的爱情,杨班长的胸中既激荡着
勇士走上疆场的凌云壮志,又充满着对亲人、对战友的满腔情怀。激情之下,他随口念出
了一首诗:

  我希望有一天,怒发冲冠斗敌顽;我渴望有一天,横刀跃马驰边关。当祖国需要我时
,我定会拿出最闪光的奉献。我不要月下的细语,花前的缠绵,沙场作战要的是热血,战
士的搏斗是为了情满人间。面对祖国,英雄虎胆;面对先烈,感受万千;面对顽敌,鹰击
长空;面对亲人,珍重共勉;英雄史诗铺大道,光彩照人间。

  这首诗算不上名词佳句,但却道出了一个普通战士报效祖国的铮铮誓言,道出了一个
普通战士的高尚情操,那就是“战士的搏斗是为了情满人间,一家不圆但愿万家圆”。

  婚后第二天,“老山主攻团”就接到上级命令:“所有临时来队家属在三天内必须离
队。”

  姑娘深明大义,她抓紧时间把杨班长和五班全体战士的衣服、被褥全部拆洗了一遍,
把他们的鞋子洗刷干净……

  到临走的那天早上,连队的干部和五班的战士们都来送行了……姑娘依照白族的习俗
,眼含着热泪为杨班长、也为全连的战士唱了一首别离歌:

  “……
  与君短相聚,与君长相离;
  关山多险阻,别梦情依依;
  国破山河在,衷情秋风里;
  凝眸视云天,逢凶化为吉。”

  唱着唱着,姑娘已是泪流满面,唱到最后,已经泣不成声……那沙哑的声带中,寄托
着姑娘对杨班长的痴心爱意;那凄楚的腔调里,勾出了姑娘那错综复杂的心境;那闪光的
泪珠里,饱含着姑娘对出征战士深深地祝福……

  他们婚后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仅仅只有4天,他们怎能不强烈地渴望着延长这幸福的时
刻,他们怎能不思想着感情的交流,又怎能不企盼着胜利后的欢悦……

  但是,战争却残酷地将他们永远地分离了——很多人都知道《战争——让女人走开》
这部电影,杨班长的婚事就是这部电影取材的一部分。

  4月28日那天,杨班长带着全班攻击76号高地……

  由于道路泥泞,他的一只鞋子不知在什么地方跑掉了,在紧张的作战中,他顾不得这
些……光着一只脚继续冲击……

  在与越军争夺第一道战壕过程中,他连续毙敌4名,忍着脚部被木屑、杂物扎伤的疼
痛,带领战士们一口气冲到了76号高地顶部。看到大局已定、残敌已处于我军围歼之中
,就坐在地上……在拔出扎在前脚掌上的一根木刺时,被暗藏在茅草中的残敌开枪击中胸
部,当即阵亡……

  当五班的战士找到躺在血泊中的班长时,他们的心情悲愤到了极点。副班长脱下自己
的一双鞋,穿在杨班长的脚上,把杨班长的另一双鞋子缝好、洗干净,带回了部队……

  战后,噩耗传到杨班长的家乡,姑娘和杨班长的父亲昼夜兼程赶到部队。大家见面后
谁也说不出话,谁也不忍打破这剧痛前的沉默……夜深了,五班的4名战士围坐在姑娘和
老人身边,还在闷着头抽烟,心中默默的流泪……最后,当副班长将杨班长的另一只鞋子
郑重地移交给姑娘时,姑娘睹物思人,那感情的闸门再也关不住巨大的悲伤……抱着鞋子
趴在床铺上放声大哭了整整一夜……

  第三天,姑娘和老人执意要走……

  临别时,姑娘对着连队干部和五班的战士们说:“谢谢连队,谢谢五班的弟兄们。小
杨他虽然走了,但我们还在,以后不管你们谁路过大理,一定要到杨家来,我会代表小杨
招待你们的。从今以后,我会以女儿的孝心,替他侍候老人一辈子,让他在九泉之下安然
放心……”

  这就是一个普通军人的爱情,这就是一个普通军人的婚姻——没有令人陶醉的花前月
下、山盟海誓,但同样展现了爱情的真谛;没有那招摇过市的喧嚣婚礼,没有那贺客如云
、推杯换盏的热闹场面,充满着生离死别的悲壮情怀……都是爱情,都是婚姻,那么的相
同,却又那么的不同。

  在某种意义上讲,军人的爱情是对人民的奉献,军人的婚姻是对祖国的加倍付出。

◆结局

  1984年7月12日的惨烈战斗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30分……越军在拼命攻击
了17个小时之后,已是焦头烂额,精疲力竭,军心发生动摇,战斗力已基本丧失,再也
无力继续进攻了……

  在无可奈何之下,越北二军区向进攻部队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晚11时左右,就见那些越军的残兵败将——从树丛里、从茅草里、从峭壁后、从顽
石旁——他们抬着、背着、扶着受伤的同伴,三三两两地从各个高地上摇摇晃晃的溜下去
——汇集成一股冲天的晦气,消失在大青山背后……将晦气带给了越南政府,将悲哀留给
了越南人民。

  此次防御作战,我军共击毙越军2700余人,伤敌3000余人,击毁敌火炮15
0余门、坦克四辆,缴获各种枪支弹药不计其数……

  血战后的当天晚上,硝烟未散之时,中央军委、昆明军区、云南省委等向祖国的英雄
们发来贺电:向他们祝贺——祝贺我军自中印反击战以后22年来对外军作战中最辉煌的
胜利!

  参加此次作战的“老山主攻团”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艰难奋战、英勇
搏杀,为祖国争了光,为军旗添了彩。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8.7.33.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5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