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oodmorning (goodmorning), 信区: Green
标 题: 东溪镇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Dec 3 19:02:47 2002) , 转信
六十华里山路,我们整整走了十个小时,于十九日下午两点三十分进入我军占领的第一座
县城(高平省石安县)——东溪镇。这是个丘陵环抱的椭圆形谷地,一条筒子街两厢,除
了政府、公安等办公机关之外,几乎全是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时有芭蕉树掺杂其间。居
民们走得实在太匆忙了,许多人家房门也没关,檐下晾着衣服,母鸡在窝里孵蛋。有几户
,把半袋粮食歪在防空洞的口上,大约是准备藏起来的,刚搬到洞口就撂下走了。这不打
紧。整个县城,除了那条沙石马路被我强大坦克编队碾得尘土仆仆,显出大军经过的痕迹
之外,一切都安然如故。
忽然有人叫道:“快看!老百姓!……”哦,真的,前头有几位老人站在廊下,笑眯眯
地注视着我们,还招手呢。我们也都笑着向他们点头致意。开战以来,这还是第一次看见
敌国的居民呢。在路上,当我听见空空如也的山村传来雄鸡的啼鸣,当我看见被战士们解
开缰绳的水牛在安闲地吃草和散步,看见路边的桔子树上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的时候,我
就想:假如躲在山上的越南群众肯回来看上一眼,他们对我军传单上申明的一切就容易理
解了。现在,你看这几位老人的笑容象无云的天空一样晴朗,完全没有恐惧、疑虑或是屈
从、陷媚的影子,乍一看,就象我们国内的老大爷在路边迎接野营拉练的队伍似的。他们
的笑容是一面镜子,它能反射出中国军队两天来留下的印象。
第二天一早,大家草草吃了一点干粮,就各忙各的去了。我们跟上做群众工作的一路,
回头来访问这座在地图上盯过无数次的小镇。我们了解到,这条街总共有二百多户人家,
除了少数农户和官员家属外,大部分以经营手工业和小买卖为生。其中有四十多户华侨,
凡留下的,都在近两年加入越南籍了。县医院旁边有一间“中华会馆”,墙壁已斑驳残旧
,里面堆放着一些积满灰尘的条桌和长凳,其冷落凋零的局面,正与当局迫害、歧视侨民
们的处境相似。但它与侨民们同样是无辜的,门旁那一副被青苔剥蚀的对子:“越都过国
来此地共叙乡情,隆梓兴桑登斯堂必恭敬主。”表示了我国侨民安分守法的态度。
在百货商店旁边的一幢房子里,我们访问了一位六十八岁的华侨老人。他祖籍广西,过
来已经五代了。早年以伐木为生,识得一些草药,略通医道,晚年便成了他糊口的生业。
老人一边整理他的药材,一边告诉我们,他老伴和三个孩子都上山了,公安逼着走,不走
不行,他自己腿脚不好,偷偷躲在防空洞里了。他说他不懂也不敢过问国家的事,但是他
说,一九七四年以前和中国友好,这里什么东西都有,每月口粮是十六公斤。现在不和中
国好了,每月口粮是十公斤,其中一半是玉米。烟、酒等日用品也没有了,只有干部才能
得到。一架单车,卖给干部是二百多元(越币),他们一倒手,上了黑市,卖给老百姓就
得七百多元。政府总说苏联好,肯帮助我们,可是除了门口贴的苏联纸旗和商店里的黄头
发塑料娃娃,什么东西也没看见。现在家里的用具都还是七四年以前的。他一提醒,我们
才留心这小小厅堂的摆设。只见一套茶具,是景德镇的瓷器;铁壳热水瓶是“西湖”牌的
;倒扣在空酒壶上的玻璃酒杯虽然没有中国标记,但我认出,它和我家里用的是一模一样
。这些小小物件虽然微不足道,可它证明,我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情谊,已通过无数的毛
细血管渗透到越南人民的生活中,黎笋集团纵有造谣的天才,想抹掉它也是不容易的。
我军给越南村民分发粮食
离开老人的家,但见街上又有一些部队和支前民工开上来了,纷纷坐在路旁喝水、休息
。政治部的同志办事利落而又周到,已在街口立了两块大黑板,一边写着:“同志们,辛
苦了,保卫祖国边疆立功劳!”一边写着:“部队和民工同志们,遵守纪律,勿入民房。
”为了防止后来的部队分不清机关和民房,他们在所有民房的门上都贴了写着“禁入民宅
”字样的封条。商店和仓库都派了岗哨,等候统一清点和处理。
政治部的杨管理员也展开了他的工作,正提着缴获的半口袋硬币,四处张罗着买点青菜
为大家“改善”一下。可是他困难很大:小小县城既无菜店,也无菜园。居民们门前虽然
种了一些,可是主人不在,提着钱袋寻不见卖主。最后经请示,决定用粮食换一点。就这
样,他请翻译写了张条子,压在二三十斤大米下面,然后割了十几斤青菜提走了。
中午,我们回到驻地,看见门前有一群人围着什么吵着骂着。近前一看,原来是一袋从敌
人仓库里缴获的大米,那麻袋是翻过来用的,打开一看,里面印着四个大字:中国大米!
不一会儿,清查敌人军火仓库的同志也回来了,在这里共缴获重机枪四十四挺,步枪、
冲锋枪三百余支,地雷五百个,六0炮弹七十三箱等一大批弹药。其中不少是我国当年援助
的!
中午这顿带菜叶子的大米稀饭本来十分难得,可还是压不住大家肚子里的火气,边吃边
骂着越南当局背信弃义。和这样的敌人打仗,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回头再想想我们的战士
,忍着一路战斗跋涉的劳苦,宁愿顶着太阳坐在路边,披着露水宿在草坪,也一动不动民
房,能做到这一点真不容易。
离开东溪以后,我们又到过省会高平和几个县城,但总是忘不了东溪的一切。那里后来
成了我军的临时战勤基地,前运的大批弹药、给养和后送的俘虏、伤员,都从那里经过。
我们的工兵战士还修好了几台打米机,把从当地国库缴获的稻谷加工成米,直接运往前线
。撤退之前,有几位记者又到东溪去了一趟,他们带回的消息说:那里虽然有大批人马经
过,但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秩序。驻东溪的部队、医院和俘转站撤退之前,又对全城进行了
一次大扫除。考虑到群众回来后缺粮吃,他们在每家都留了一些大米和盐巴,后来觉得米
太少,又给每家添了一些稻谷。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7.7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