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越南空战的教训2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Oct 21 08:02:54 1999), 转信


越南空战的教训Ⅱ
武器篇
就算是处于机炮时代的战机, 也不能改变一件事实:飞机需要有高速才能追上敌机、要
有优异的运动性才能咬住敌人、还要有稳定的
控制才能确保精确的瞄准。种种的因素加起来使得战机尺寸大小很难突破,所以航程也
就难以增加。尽管牺牲这麽大,能不能击落敌机还是
非常仰赖飞行员的技术与运气。如果我们能把困难的运动性要求全部丢给飞弹,让飞弹
自己想办法去追上敌机并归向目标,则战机就可以加
大、使航程增加。并使科技的优劣成为唯一决定空战胜负的因素,不受飞行员素质或运
气的影响。飞弹至上论的演变结果
F4挂载的麻雀飞弹使用全天候雷达导引,使敌机不能使用历史悠久的云雾躲藏战术,而
且不论敌机方位为何都能攻击。其射程(迎
向射程为12哩,尾追为3哩)超过目视距离,故敌机被命中时、连你的影子都没看到。空
战的过程不再惊险刺激,而只是按一个钮,就决定
了胜负。
然而麻雀飞弹的大小限制了战机的携载数目,故F4只再携载四枚较小的响尾蛇飞弹。虽
然响尾蛇飞弹和机炮一样,都必须在敌机的後方
发射,但其自动归向使飞行员只要粗略瞄准就能迅速开火,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射程大於
机炮,当敌机企图以高速逃跑时仍然可以在其离开射
程之前开火。但实际作战中完全不是这麽一回事。在滚雷行动中,麻雀飞弹总共发射了
330枚、但只击中27架米格机。麻雀飞弹的确让飞行
员在长距离就开战,但问题是敌机也仍然活得好好的。事实上,越战的外部环境完全不
同於麻雀飞弹原先的想定。在核子战争的阴影下,早
期空对空飞弹都是为了在本上击落高空高速的战略轰炸机,故其气候应是乾冷的温带大
陆而不是湿热的热带海岸,所以在本上运作正常的电
子零件,在越南却容易失效。
以核子战略的角度来看,战争应是一招见胜负的,因为双方都有过饱和的毁灭力量,如
果不能阻挡敌军的第一击,则自己也就烟消云
散,用不著再防备敌机的後续攻击,但如果挡得住对手的第一擘,那对手就算不死也是重
伤,无力发动第二击,所以不论是轰炸武器或是防
守武器的挂载设计都有这样的前提:战机第一次挂实弹的机会大概就是最後一次。然而
在传统战争中, 不交战几个回合很难有明显的成
果,故战机每次挂著飞弹出去如果没有使用的话,那还得带回来留到下次出动用。於是
在地面,飞弹长期存放在湿热的仓库中,战机一起
飞,几分锺之内其环境就变成低气压、低温度、低湿度、高震动,几乎是全世界最恶劣
的环境。长期反覆下来,当时精密电子零件的保护科
技就表现得相当勉强,所以麻雀飞弹中的电子零件很容易失效。但当飞弹还挂在飞机上
时,地动人员无法检测故障情形,而必须大费周章把
飞弹卸下来(如果核子战争一招见胜负的假定是正确的,那麽挂上去的空对空飞弹也就没
有必要卸下来,因为已经国破家亡了,所以设计时
就没有考虑如何快速地卸下飞弹),运到高阶後勤单位才有专门的仪器可以检测。所以
勤务繁重的前线单位只能定期送修,不能每次出动前
都检查一次。是故美国空军飞行员相信:「如果没有意外,每枚挂载的麻雀飞弹都是壤
的」,所以麻雀飞弹发射的战术变成一有开火机会,
就把他射光,以祈求至少有一枚命中。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空对空飞弹,用起来居然和
二次大战的连发空对空火箭差不多?”
麻雀设计者可能会抗议,因为空军这种不管结果、先射再说的打法,即便飞弹表现正常
,还是会使多枚飞弹只攻击一个目标,造成击坠
率还是相当难看。然而,同样没有列入统计的是:麻雀飞弹常常故障到连射都射不出去
。一位出动时4枚麻雀飞弹全部不肯离开挂架的飞行
员便回忆:「当你挂满飞弹, 稳稳地咬住敌机,却除了乾瞪眼以外,什麽事情都不能作
,实在是百感交集」
但是出勤前若能详细检查,则成果应该还不会那麽难看。 1967年,美国空军发动一次大
规模的「Bo10行动」战机扫荡(fighter
sweep),挂满空对空武装的56架F4采用与F一105相似的呼号、编队、高度入侵北越机场
,以诱使北越空军应战。结果因为天候问题,只出
动了32架F-4,是役发 射20枚麻雀就摧毁了4架米格机,响尾蛇则击落另外3架。虽然北
越只损失7架, 但或许是因为第一线优秀飞行员的伤
亡惨重、或者是心理上的震撼, 此後一两个月内米格机都不敢挑战美国空军。这次行动
筹备将近一个月,所有使用的飞弹都经过检测及妥
善保管,但美国空军之後再也无能力发动第二次的扫荡,因为所需的准备时间实在跟不
上繁重传统战争的要求,而越战中也再也没有任何一
段时期飞弹的命中率可以达到这次的水准。
25%的击落率虽不满意、但还可以接受(起码每架战机的4枚飞弹至少可以击落1架,而
且当时美国战机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但和
设计者在本上测试中宣称的八九成击坠率还是相差太远。然而回顾当初的测试,可以发
现使用的靶机航线都是又高又快的直线飞行。因为核
子轰炸机的运动性有限,自卫火力可以算几乎没有,所以最主要的入侵战术只有高空大
速以降低防守的反应时间,自然没有能力转弯; 防
守者最重要的也是争取反应时间,故战机除了紧急爬升外,也是高空大连地直线飞行以
节省拦截时间。但越战环境却完全不同,慢速的
MiG-17根本爬不到又高又快,其主要的防守手段也不过就是慢速但小半径的持续转弯,
即便是持续转弯性差的MIG一21如果察觉攻击, 也能
藉高瞬间转弯率改变机头指向,麻雀飞弹完全没有设计要来对付这样的目标。
空对空飞弹的困难
另外在空气稀薄的高空,低空气阻力使飞弹可以达到要求的视距外射程,但是在高大气
压力的低空,其射程会急迟降低到原本的l/3以
下。由于不了解这样的特性,故中低空缠斗的飞行员往往以为目标已经进入射程,但其
实这时飞弹根本飞不到这麽远。这现象主要发生在响
尾蛇飞弹上,因为当时响尾蛇飞弹可以自动追踪目标角度、不能获取目标距离,故飞行
员如果只凭寻标器的音量来开火,并不保证飞弹已进
入射程。加上空对空飞弹因为使用近发引信,为免引信感测到自己的机身而引爆,故设
定了1公里左右的最短射程,以确定引信启动时飞弹
已远离战机。然而在低空的某些状况下,响尾蛇飞弹的最大射程只比最小射程略长几百
公尺而已,所以飞行员为了怕在最小射程之内开火,
便矫枉过正地在最大射程之外开火。更严重的是在滚雷行动後期,空军飞行员迅速换血
,新进的飞行员没有接受适当的缠斗训练,故对充满
变数的响尾蛇飞弹射程特性缺乏了解。
麻雀飞弹的发射作业由于和火控雷达配合,故在射控时雷达可以将目标高度、速度资料
与飞机本身资料都输入电脑计算,以在显示幕上
显示飞弹的有效射界以及目标是否进入射程,加上其较大的推进段使其最大与最小射程
间的差距相当大。故後卫行动中,只有11%的麻雀飞
弹在射程之外发射、AIM-9B则有28%在射程外发射。然而当时的设计者与电脑都只假设
目标是直线飞行,但目标如果在转弯状态, 则飞弹
射出後因转弯产生的阻力会严重缩短飞弹的有效射程,而且飞弹要有足够的加速时间以
使其有足够的能量转弯,故最小射程限制反而增长。
是故飞行员即便依电脑指示的有效射程发射,实际上射程却仍不足。 AlM-9B由于射程较
短,目标以3G转弯导致的射程缩短幅度可以达到一
半,如果目标以5G转弯则最大射程将比原始诸元中的最小射程还小。除了射程缩减外,
 敌机转弯时尾部喷气朝向航道外侧,攻击机必须在
目标後方外侧切入才能攻击,则相同速度下以较大的半径转弯,使转弯率将低於敌机,
 敌机可以迅速转出飞弹视野。更不幸的是如果发射
时战机本身也在转弯,只要超过2G,飞弹一样失效。由于种种限制,设定用在视距内缠
斗的响尾蛇飞弹可说完全不适合在最容易发生的转弯
空战中发射,飞行员必须祈祷敌机停止转弯、或回复水平以改变转弯方向中不带G飞行的
一刹那间才能发射。不过神奇的是,或许是北越飞
行员的缺乏训练、或者是不了解敌方飞弹的弱点,居然还常常被美军飞行员找到这样的
机会发射。
由于发射作业和火控雷达整合,如果AN/APQ-100/109/120故障,全部麻雀飞弹都别想
导引(如果飞弹本身就算1枚故障,也还有3枚
可用)。越南的湿热气候是当时电子零件的杀手,所以F一4雷达故障也一样屡见不鲜。
某位雷达失效的空军飞行员火大,就把4枚麻雀飞弹
全部当作无导引火箭射出去!因为当时雷达扫瞄低空目标时,雷达幕上会充满地面反射
的回波,依经验归纳目标高度只要低於8000尺,F-4
的雷达就很难侦测到,即便雷达已经在高空先锁定目标,但敌机俯冲到低空时,地面杂
讯会导致雷达脱锁,响尾蛇飞弹也很容易因为地面热
背景而被吸引过去。米格机只要低空飞行,即便不转弯, 空对空飞弹也很难作用。
麻雀飞弹发射前一定要雷达锁定目标,而F4雷达锁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照准式的快
速锁定,只需要1秒就可以完成,但美军却发现
其失败率非常高,在滚雷行动的前65枚用照准锁定护射的麻雀飞弹中只有1枚命中;另一
种斎低乘〝就较为可靠,但当雷达锁定後需要4
杪锺的时间把资料输进飞弹,所以飞行员要过4杪才能扣扳机,扣扳机後还要1.25秒麻
雀飞弹才能真的发射。在美国情报人员分析出最适合
F4的水平转弯缠斗中,飞行员很难有这麽多时间准备发射。
响尾蛇飞弹的改良
飞弹命中率之低,已是不容忽视的危机。滚雷行动後的统计显示,美军75%的空战胜利
是第一击达成的,也就是说战斗中的第一击仍是
最有效的,因为此时敌机可能没有察觉你的攻击、或是手足无措地不知如何开始战斗。
但一旦敌机躲过第一击,则再差的飞行员也会尽最大
能力求生,此时要击落敌机就很难了。射程上的优势应该使美军拥有第一击的优势,当
美军可以开火时、敌机却还没得到所需的射程,但由
于飞弹的高故障率,美军只有27%的第一击可以击落敌机,由此可看出飞弹的故障率几
乎抵销所有性能上的突破。
美国海军决定先改良响尾蛇飞弹,因为其另一种空优战机:F-8,只能挂载响尾蛇飞弹。
 1966年中,海军开始换装AlM一9D型响尾蛇飞
弹,最重要的改变是:使用液态氮冷却红外线寻标器,故其不会被自己的热噪讯饱和,
增加了侦测距离;寻标器接收的频段也移到外界热杂
讯分布较少的范围;缩减寻标器的视野,使其锁定目标时不易收到其他方位的杂讯(但
如此也会缩减侦测的角度范围,而减少目标寻获机
率)。此外,海军也换装新的飞弹推进段以提供更高的推力; 流线型的弹鼻降低阻力,
使飞弹速度增加、最大射程更远;换装新的引信与
弹头则缩减了最小射程限制,一增一减下,其有效射程范围是B型的两倍。其结果相当成
功,以AlM一9D作为主要武器的F-8战机和其他战机
相比,由于飞弹可用射程范围的增加,再加上F-8飞行员的训练相当注重教导飞行员了解
响尾蛇飞弹的射程特性,使其在每次接战中的击落
机率最高。而且在滚雷行动期间, AlM一9D发射时在射程之外的机率只有13%,和射程
较长、又用雷达判断射距的麻雀飞弹差不多(11%)
,低於A1M-9B的28%。故海军高层开始改变武器思想,在Top Gun的课程中训练飞行员应
优先取得适合响尾蛇飞弹的位置,发射一枚後先观
察结果、再发射下一枚;而不像空军一样,取得战位就把4枚飞弹都射出去。
空军并不想采用AlM一9D,因为这是「海军」发展的武器。身为全球最大空军,但其主力
战机F-4、与主力空对空飞弹响尾蛇都是海军发
展出来的,已经是一件耻辱, 事实上,空军在本土防空战机还有一种更大更先进的空对
空飞弹: AlM一隼式。 1967年空军开始部署第一架
纯为空军发展的F一4D戟机(之前使用的F一4C型基本上与海军的F-4B型差别不大)与其
改良型的响尾蛇飞弹,空对空武装则加上了发射最新
型AlM-4D飞弹的能力。空军相信,这可以完全修正之前科技发展的错误。
AlM一4D果然将空对空武器的性能提升到另一个境界:烂得更彻底。 AlM一4D和AlM一9D
一样改用液态氮冷却寻标器,然而隼式的液
态氮是存在飞弹中、不像响尾蛇是存在发射架上,放容量大小、冷却时间短很多:只有
2分锺。又因液态氮输入寻标器的过程不能中断, 故
寻标器一开始冷却,飞行员就必须在两分钟内把飞弹射出,否则寻标器就不能再用了。
更严重的是其启动冷却的程序相当繁琐,所以飞行员
不是得在进入缠斗前先把飞弹冷却、并希望在2分锺之内有机会开火,不然就是必须在缠
斗中期望在射击机会出现前,可以及时完成冷却程
序。然而扣扳机前最少需要多切2个电门,整个射击程序完成至少要4.2秒(响尾蛇飞弹
则不到1秒),故在实际作战中飞行员几乎只能采用
缠斗前先开冷却的方法。而困扰各型武器的可靠性问题,在隼式上也表现得更差:一开
始的15次射击中,只有10次真的把飞弹射出去。即便
飞行员克服了以上种种问题,让飞弹成功导引,但想要命中目标还需要比使用响尾蛇飞
弹更多的运气:其弹头重仅3磅、低於响尾蛇的11
磅,且其只有直接撞击引信。有飞行员形容:「你必须射中米格机飞行员的心脏才能击
落他」。奇怪的是,既然不使用近发引信,但其最小
射程限制反而更远:5000尺(响尾蛇为3000尺)。整个滚雷作战期间,共发射了54枚、
只命中5枚,被视为表现最差的飞弹。相对于响尾蛇
及麻雀飞弹陆续改良後还继续服役数十年,隼式飞弹从此退出江湖。
失望之馀空军回头改良响尾蛇飞弹,称为AlM一9E。为了节省成本,保留原来的弹头、引
信及推进火箭,结果是其射程范围没有多大改
变、其可靠性也没有太大的改善,後卫行动中,空军发射了64枚AlM一9E、只命中5枚,
8%的命中率比滚雷行动中的AIM-9B还差。1968年空
军又发展AlM一9J,将前控制翼改成双三角翼的外形,企图提升飞弹的运动性能,并将最
小射程限制缩短为1000尺、延伸其最大射程、并可
在7G状态下翌射, 可说是真正为缠斗设计的飞弹。另外空军也了展了称为「缠斗麻雀」
的改良型AlM-7E-2,此型飞弹有两种发射模式,第
一种是旧有飞弹的正常模式;第二种缠斗模式则会启动一个电子开关,将最小射程限制
由3000尺降到1,500尺,以适应近距离缠斗。但是在
空军的指挥阶层被「轰炸空权」主义的战略空军把持之下,将眼光移到空对地攻击上、
忽视空对空武器的发展,故这两型缠斗飞弹的发展一
直断断续续,没有进行完整测试。
但AlM一9J的实战结果相当今人振奋,可以说是缠斗用飞弹的表率。1972年9月9日,4架
F一4E与多架米格机混战中,领队先连发2枚
AlM-9J击落一架MiG一19,接战第二架MiG一19时,以50度之AoT护射1枚AlM一9J,在双方
都以5G飞行的状况下,响尾蛇飞弹仍稳稳地命中敌
机。但好景不常,9月16日一组F-4护现一架低飞的MiG一21,在敌机毫不闪躲的情况下,
其中一架F4共射了8枚AlM-9J才把它击落:2枚坠地
(射程不足),2枚错过,2枚没有导引(可能是故障或飞行员失误),1枚接近目标但未
爆炸(引信问题)。空军检查发现,AlM一9J在低空
的最大射程并未达到原先要求,而作为一枚中低空缠斗飞弹,其发展过程中的实弹测试
竟只射击高空大速的靶机而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也没
有测试过热带潮湿气候对飞弹可靠性的影响。而测试中发现的弹头与引信组不能在近发
引信启动後於16尺外有效摧毁目标,竟也未持续找出
问题就贸然服役。在後卫行动期间发射过31枚AlM一9J,4枚命中、4枚射不出去、23枚没
打中,命中率只有13%,虽比E型理想,但却和滚雷
行动中的B型差不多。凄惨的战绩使前线空军单位曾要求空军尽速采用海军的AlM一9G,
但因空军长久以来的本位主义,使护射轨不肯加装液
态氮的储存能力以支援海军飞弹而放弃。 AlM-9G以已经相当成功的D型为基础继续改良
,加上海军F-4飞行员训练改以响尾蛇为主,充分教
导响尾蛇的发射限制。後卫作战期间,海军的24次击坠纪录中有23次是使用响尾蛇飞弹
; 而空军则在48次击坠中, 30次使用麻雀飞弹,比
较起来便可看出海军对响尾蛇飞弹的重视程度。而AlM一9G也不负众望,发射了50枚就命
中23枚,命中率高达46%。
当时美国空军空战教条始终是以麻雀飞弹为主,而且缺乏训练的飞行员也宁可在远距离
发射飞弹、而不贴近使用响尾蛇飞弹。然而AlM
一7E-2同样没有解决可靠性问题,尽管地勤人员尽一切可能维护飞弹,但战争期间AlM一
7E-2仍平均有70%的时间处在严重故障的状态;当
发射出去後,飞弹还会倾向在1000尺外自动引爆。後卫行动中,海空军共发射了281枚A
lM-7E-2,只有34枚命中,命中率12%。
北越只有一种空对空飞弹:AA-2,其可靠性也好不到哪里去,但逊於美国的是,其射击
的瞄准器更差。米格机座舱中没有雷达萤幕,只
有2个简单的灯号表示目标进入2.7哩(AA-2的理论最大射程,虽然实战中很少超过1.
9哩),或是进入3000尺(最小射程)。而且在雷达
锁定後,还要3一5秒才能开火。所以美军很庆幸的是, MiG-21虽然有良好的高速性能及
战术, 但没有好的飞弹来完成攻击。
越战後美国军方痛定思痛,生死搏斗用的武器发展应以可靠性为第一优先。过去的年代
因为对科学的崇拜,设计者都在追求高远快的表
面性能,而没有关心过科技的可靠性;而且测试者潜意识里都以为,如果没有意外,那
麽理论上可以成功的科技,实际上都应该是成功的,
故在实弹测试中如果失败,会优先被检讨的不是科技是否有错, 而是实验是否作错了,
如果实验结果合乎原先的构想,则实验就是成功的,
不必再作。当使用的环境不同於原先的设想,这种心态设计出的武器便是致命的错误。
於是在越战後的20年内,美国海空军宁可持续改良麻
雀飞弹及响尾蛇飞弹的可靠度以作为主要武器,不再躁急地贸然启用新武器。例如越战
後唯一的主要空对空飞弹发展计画:先进中程空对空
飞弹(AMRAAM),其测试的心态便是「鸡蛋里挑骨头」,范围涵盖各种高度、速度、机
种、电子作战、运动型态等,以找出设计的问题。当
性能达到要求、但实弹测试的可靠度有问题时,海空军宁可拖延飞弹的发展(先进中程
空对空飞弹总共测试了8年),让飞行员用老旧但是
可靠的飞弹,也不让性能优秀、可靠性存疑的新飞弹轻易服役。
美军飞行员的训练也不再只依赖任何一种武器,尽管其主力战机都拥有超视距武器,但
仍从不放弃视距内缠斗的训练,例如F一14拥有
长程的凤凰飞弹,但在大部分作战中仍是依赖较可靠的中短程武器。所以在波湾战争之
前,美国军方发展的武器几乎都被测试出一堆问题,
国会与审计单位日以继夜地公布缺失,彷佛美军武器又是烂得彻底。然而在波湾战争中
,美军武器又面临和本土不同的恶劣环境:高温、多
沙,但大部分武器的可靠性却可圈可点。美国工程界终于学到了正确的工程设计态度(
又称为莫非定律):如果你没有测试过这个地方有问
题,那麽这里一定会出问题。然而,许多国家为了追求性能的突破,盲目要求加快研制
进度,以超短的研发时间自豪,但其产品的测试到底
是否彻底、忍受环境的要求是否严苛,恐怕要前线的官兵付出宝贵的生命才能证明了。

机炮的存废
越战前,世界上所有的新型战机几乎都放弃机炮武装;但越战後,世界各国的新战机又
不约而同地,全部把机炮给装回去。战机到底应
不应该装上机炮,大概是越战中最受争议的问题。在核子战争中机炮很难有使用的机会
,因为敌机会以高空高速冲进来,而当双方以两倍音
速迎面相向进入机炮射程时, 也差不多是该转向避以免相撞的时候;而等你绕回来想从
尾部攻击时, 也很难再有机会追进有效射程内。即
便越战中的敌人不是高空大连的轰炸机、而是慢而机动的MiG一17,美国空军也没有想过
要以机炮对抗,因为MIG一17是为机炮空战设计的、
而F4不是,陷入以机炮互相缠斗的近距离空战对F一4是绝对不利的。
是故,即便空对空飞弹的可靠性出现问题,许多飞行员还是不愿采用机炮,宁可以不可
靠的空对空飞弹远远地射上几发,因为飞弹即使
没有命中,也足以逼使敌机远离或转弯躲避,若此时企图以机炮射击转弯半径极小的Mi
G-17,反而会提供对手反过来击落你的机会。但实战
发现,当北越飞行员了解到空对空飞弹的最小射程限制後,当被全飞弹武装的F一4幽灵
机咬往时,他们晓得加速逃离会使敌方飞弹可以发
射,如果保持在F4前方的3000尺内,F一4反而一点办法都没有。因此北越飞行员不再急
著俯冲逃出,而是继续转弯、减速,好让美机超越你
而制造射击机会。一份评估滚雷行动早期的29次空战的报告指出,在半数空战中米格机
利用飞弹的弱点,反而接近美军战机制造攻击机会或
逃逸,如果当时美军战机有机炮的话,即便不能命中敌机,也可以迫使米格机远离以制造
飞弹的射击机会,29次空战中23次空战美机也均有
机炮射击机会。另外,当敌机利用极低空潜逃时,不论何种空对空飞弹都因无法导引而
失效。当空军询问第366中队机炮效能的问题时,该
中队回答: 「在过去10天内,至少损失了7次击坠机会,只因为战机没有在高度2000尺
以下、距离2500尺内的空对空武器。」
当美军一再因为没有机炮而丧失击坠机会後,终于1964年决定在F一4上加装机炮,其利
用SUU一16型机炮吊舱、提供M一61 20公厘机炮
的火力,然而这并不是没有代价。机炮吊舱会增加相当多的阻力与重量,而且必须挂在
机腹与机翼内侧3个挂架的其中之一,最好是在机
腹;而机腹挂架一般用来挂600加仑副油箱,于是加装机炮吊舱的F-4不只是要增加阻力
、还得减少一个600加仑副油箱。另外机炮吊舱的机
炮轴线相当难校正,故需在航舰上操作的海军完命放弃这个构想;即使校正正常,外挂
机炮也比内载机炮要承受更多的晃动,故其炮弹弹道
不可能像内载机炮那样精确。不过有趣的是,许多F一105飞行员抱怨其内载机炮的弹道
太直,使其在快速运动的空战中的命中机率不高;相
反地,许多F4的飞行员认为机炮吊舱的晃动可以增加命中敌机的机率。于是,美国空军
的F-4四机编队中,除了在两翼外侧各挂一个375加仑
副油箱、右机翼内侧挂载对抗地面防空火力用的电战吊舱之外,两架二机领队1号与3号
机)在机腹挂机炮吊舱,而两架僚机(2号与4号机)
则在机腹挂600加仑副油箱。虽然僚机多挂了一个副油箱,不过编队飞行时僚机需要不断
改变油门以紧跟著长机,放需消耗更多的油料,经
过实验发现, 如此搭配的长机与僚机的续航距离约略相等。这种编队战术成果相当成功
,相对于空对空飞弹一出击就出错,外挂机炮的F4
在一开始的8次射击机会就击落4架。比较起空对空飞弹可靠性不佳的电子零件,炮弹完
全没有类似的故障可能, 而且一出炮口也没有任何
外界力量可以引诱它远离目标,故这种低科技的武器反而有极高的可靠性。
但机炮空战也不是完美的。当战机以高G运动时,射出去的炮弹却不受向心力控制,放在
瞄准时应该往航线内侧修正,同样地速度、重
力、角度都影响机炮射控,当时F-105上的光学瞄准器会藉由陀螺仪的校正与雷达测距来
补偿所需的前童量;但当时F一105的光学瞄准器也
同时负责俯冲轰炸时的瞄准,切换到空对空模式的作业非常复杂,使其完全不可能在飞
行中实行。既然F一105的最重要任务是对地轰炸,绝
大部分F一105的光学瞄准器便均设在对地模式而不能提供对空射控。而为飞弹设计的F-
4更是完全没有可计算前置量的机炮射控系统,故美
军飞行员的射击方法可说是完全遵循古老的空战教条:「等敌机占满座舱视野才开火。
」然而美军对滚雷行动的检讨报告指出,F-105的140
次机炮攻击中击落了20架敌机,击坠率为13%,和飞弹差不多。但若思及这是F一105无
法使用对空机炮射控系统的情况, 则其成就仍值得
欣慰;再考虑到部分不需挂炸弹的F一105战机(例如防空压制的铁手机只挂反辐射飞弹
),会将瞄准器调整在机炮射控模式以协助空优任
务,其在40次有射控的机炮攻击中,击落了10架敌机,命中率为25%,这高於任何一种
飞弹。
空军发展空军型的F-4D时也加人了机炮射控能力,而滚雷行动中F一4D、加上固定式机炮
瞄准器(fixed gunsight)的F一4C以及设定为
对空机炮瞄准模式的F一105共发动了148次机炮攻击,击落24架敌机,击坠率达16%,高
於麻雀飞弹、略等于响尾蛇飞弹。滚雷行动後,空
军总结之前的惨痛教训,改良F-4到E型,其中最大的改进便是加装内载机炮,并有整合
的机炮射控系统。而北越的MiG一17的主要武装便一
直只有1门37公厘以及2门23公厘机炮,不过其机炮也不太适合缠斗作战,虽然单发命中
的破坏力惊人、可以重创大型飞机,但其射速过低使
其在快速缠斗中的命中机率相当小,故其原始设计仍是对付战略轰炸机的核战思想,此外
更糟的是其机炮射控系统并不精确, 故综合而言仍
不是空战中可依赖的武器。例如在1972年5月10日, 一场可能是喷射机时代中最激烈的
空战,由Top Gun出身的美军飞行员Cunningham驾驶
的F-4对决北越传说中最强飞行员Tomb所驾驶的MiG-17(据传其死前击落13架敌机,为越
战最高纪录,但北越官方记录中完全没有此人资
料,因此有人推测这是因为他不是北越人)。在激烈的垂直剪形动作中,低速性能优异
的MiG-17加上Tomb的超人技艺,使其至少有三次机会
开火射击、然而却无一命中,终究反而被Cunningham以响尾蛇飞弹击落。
如此优秀飞行员的机炮命中率还如此低,则一般飞行员更不用说。但MiG一17机炮全部开
火的景象还是非常吓人,炮口火光之大甚至可
以遮住机身,而且其炮弹飞至5000尺外仍相当具有杀伤力;所以就算没有命中,心理上
的威胁还是足以迫使美军飞行员抛弃弹药逃跑。MiG
一19的武装可能较为适当,3门30公厘机炮的射速高於MiG-17(2秒钟射出90发,相对于
MiG-17的69发),而且还有空对空飞弹。 MiG一21也
有1门30公厘机炮, 不过其武装仍以空对空飞弹为主, 机炮主要用在弥补飞弹的最小射
程限制;但其机炮射控系统仍然只适合射击直线飞
行的目标,而且战机本身运动超过3G时,机炮射击造成的剧烈震动使前置量的计算完全
失常(F-8也有类似的问题)。
铝与血的教训
越战教训指出,机炮虽然性能有限,但仍是飞行员最忠实的武器。只要飞行员看得到的
目标,而且可以控制飞机接近目标到射程内,
则机炮就无视任何干扰或杂讯都能击毁它;除了攻击原先预想的空中目标外,也能攻击
看得到的地面目标。例如执行空优任务的飞行员如果
被击落,则有携带机炮的友机可以射击围捕的敌军以协助逃亡。甚至到了波湾战争中美
军也发现,机炮对地面小型目标的射击精确度不输任
何精确导引武器,故许多挂载传统炸弹的飞行员,在地面炮火轻微时常常以机炮扫射地
面,反而得到比炸弹还高的战果。
此外,这也告诉我们:只要飞弹还有最小射程限制,机炮就有存在的理由。即便现代空
战速度以音速计,但也很难持续维持目标距离在
机炮射程内;同样地,快速接近的双方也很难维持在飞弹最小射程外。故在短暂的机炮
射击机会,如果有一门高射速的机炮密集射击、把握
当时的优势,避免让敌机反败为胜。但仍要注意的是,高速空战中适合的仍是高射速的
武器,俄制现代战机的低射速以越战经验来看并非明
智之举.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8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