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美再曝秘闻:为发动海湾战争曾撒下弥天大谎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Sep  9 15:46:12 2002) , 转信

   12年前,当乔治·H·W·布什下令美军开赴海湾地区时,美国政府曾抛出一个必打的
理由——有“确切情报”显示大批伊军正囤积在沙伊边境,随时准备攻打沙特阿拉伯。但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圣彼得堡时报》(St. Petersburg Times) 却拿出了有力证据证明,当
时白宫的这条“绝密情报”很可能是为了发动战争而编造的谎言。

媒体揭穿历史谎言

    在对伊开战前夕,五角大楼官员对外界表示,根据美方得到的高度机密的卫星照片,
1990年9月中旬伊拉克已经在沙伊边境部署了25万部队和1500辆坦克,直接威胁到了美国的
主要石油供应国——沙特的安全,这个情报成了随后美国出兵海湾的重要理由之一。但是
佛罗里达州的《圣彼得堡时报》当时也得到了两张俄罗斯商业卫星拍摄的照片,与国防部
的“机密照片”几乎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拍摄的,照片上的显示令人吃惊,沙伊边境上
根本没有一个伊拉克士兵,有的只是空荡荡的沙漠。撰写这则爆炸性新闻的记者吉恩·赫
勒惊呼:“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谎言!”

    为此,《圣彼得堡时报》特地请来两位专家对照片进行检查,其中一位专家是前国防
情报局的分析人士,对沙漠战十分在行。两位专家明确指出,照片上只显示了美国的战斗
机在沙特空军基地集结,他们很吃惊根本看不到伊拉克人。赫勒说:“伊拉克在沙伊边境
集结兵力是老布什政府出兵的全部理由,可是他们所说的军队其实根本不存在。”为了弄
清事实,赫勒三次致电国防部,并表示,如果国防部能够提供相反的证据,他愿意不发表
这篇文章,结果对方的回答只有四个字:“相信我们。”当时的国防部长正是现在美国副
总统切尼,而五角大楼官员关于伊拉克集结重兵的卫星照片至今仍被列为国家保密件。

    那场战争过后,也再没有人提到关于伊拉克在开战之前集结兵力的事,在总结战争经
验教训时,当时的科林·鲍威尔将军,也就是现在的国务卿说了这样一段话:“伊拉克人
可能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强大,但是这一点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不管他们是30万人
,还是50万,我们都会安排一支能够对付他们的军队。”

历史会重演吗?

    如今,乔治·W·布什正在向国会和公众推销另一场对伊战争,下周布什将在联合国发
表讲话,陈述伊拉克对世界构成威胁的具体证据。鉴于以往经验,很多专家担心不真实的
情况会再次发生,就像前一次那样。美国前国会议员汉密尔顿说:“我所担心的是,是政
策驱动情报,而非情报驱动政策。”

    为此,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9月6日撰文指出,现在布什的领导班子和十几年前
海湾战争时几乎是同一班人马,为了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他们可能会搞到“任何情报”


    在伊拉克问题上,很多分析人士指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萨达姆·侯赛因的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的威胁已经迫近。就连一些前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的成员也都对
美国提出了批评。但布什总统说,他会根据“最好”的情报决定是否对伊发动战争。前议
员汉密尔顿指出:“为了实现对伊开战的目标,这个政府能找到理由。这也是他们不希望
联合国核查人员重返伊拉克的原因之一,因为核查人员可能向世界证实,伊拉克拥有致命
武器的可能性比美国宣称的要小得多。” 

美国式的现代战争宣传 

    据《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这种美国式的现代战争宣传其实早有先例,二战期间英国
就曾经宣称德国士兵用刺刀凶残地杀死婴儿,但美国显然是将这种宣传应用得最好的,从
越战到索马里和科索沃,再到阿富汗和如今的倒萨战,在美国流传着这样一句格言:“战
争中的第一个伤亡就是事实。” 

    尽管如此,美国的政府官员们对外还坚称他们是诚实可靠的,不会撒谎。在去年9月的
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一脸诚恳地说:“我今年69岁,我相信自己从
未对媒体说过谎,而且我也不想从现在开始(说谎)。”对于战争中的假情报,他用邱吉
尔的话解释说:“有时真实情况是那么宝贵,你必须用谎言来保护它”。 

    分析人士认为,情报只是政治的工具,有选择地使用情报的情况在每一届政府都有出
现。情报就是权力,美国整个情报系统的人都知道现在总统需要什么样的情报,而那些情
报机构的高层官员能够坐到现在的位置,也都是因为总统的提拔,因此他们会尽一切所能
用情报支持总统的政策主张。 

    历史学家指出,在战争面前,很多“事实”其实并非事实,这次美国政府会给世界一
个真实吗?(李新)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5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