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针叶林), 信区: Green
标 题: 科索沃危机的历史根源及其大国背景 [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1月27日09:32:23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发信人: songjy(sashimi), 信区: US_JP_Research
标 题: 科索沃危机的历史根源及其大国背景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Wed Nov 27 08:28:37 2002)
第五章:联合国哪儿去了
● 孔寒冰
在科索沃、南联盟一步一步陷入战争的泥潭的时候,人们在焦急的同时,也期待有谁
能够出来制止。指望谁呢,首推的当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然而,让人失望的是,就在最关键的时刻,联合国丢了,联合国的安理会也丢了,联合
国的秘书长也丢了。他们都不知干什么去了?在海湾战争、波黑内战甚至北约轰炸伊拉克
的时候,联合国、安理会、秘书长之活跃,人们记忆犹新。可是现在,它们怎么都不见了
呢?
1)有辱使命的联合国
北约轰炸南联盟之后的奇怪现象之一,就是联合国若无其事地在袖手旁观。为什么说
联合国袖手旁观就令人奇怪呢?这就需要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及其使命。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10月24日。但实际上,作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一个伟
大成果,它的创建经历了一个过程。
联合国的最早酝酿可以从1941年8月13日算起,因为在这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
丘吉尔在纽芬兰阿金夏港的军舰上签署了一项后来被称为《大西洋宪章》的联合声明。这
个文件中“有关尊重主权、领土完整、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的权利,有关希望促进
一切国家的经济合作,有关重建和平以使各国俱能在其疆土内安居乐业,并使人类悉有四
大自由的保证,有关解除侵略国家的军备、必须放弃侵略和侵略威胁、必须放弃使用武力
等诸多条款,都为后来制订联合国宪章提供了思想依据。”
《大西洋宪章》公布后,当时反法西斯的另一个大国苏联也表示积极支持。在9月24日
在伦敦召开的同盟国会议上,苏联驻英大使伊·马伊斯基宣读了苏联政府同意这个宪章的
声明,同时还提出:各国人民的任务就是要迅速而坚决地击溃德国及其盟国,建立一种使
子孙后代摆脱罪恶的纳粹主义的战后和平体制。2以此基础之上,中、美、英、苏等26个反
法西斯国家1942年1月1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不过,此时的签字国家
只是一个反法西斯联盟,还不是后来的联合国。
作为联合国成立的重要步骤之一是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四大国1944年
8-10月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的会议。这次会议就成立联合国的
许多问题达成了一致,如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秘书处、国际法院、经济与社会理事
会等等,会议还决定由与会四大国和法国应是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这次会议遗留下
来的个别问题,即否决权和创始国资格问题在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也得到了圆满
的解决。
这样,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1945年4月25日到6月25日,全世界46个国家的代表团
齐聚美国的旧金山,制定出了《联合国宪章》,这标志着新的国际组织正式诞生。联合国
的最初成员国只50个,1994年有185个,到目前已有186个。
从上面介绍的联合国成立简要过程可来看出,美国和英国当属联合国的始作俑者和主
要的创始国家。还可以看出,联合国的成立是为了保卫和平、反对战争。可是50多年后,
克林顿和布莱尔将联合国抛在一边的所作所为真不知让罗斯福和丘吉尔两位先人在九泉之
下有多么地伤心。
要想真正地认识联合国,除了要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以外,还应了解它的宪章。
《联合国宪章》包括19章共110条,主要阐述的是联合国的原则和宗旨、各个机构及其
作用。
宪章的头一条便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
1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标:采取有效的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
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
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2发展国际部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
,以增强普遍和平。
3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
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4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在接下来的第二条中,宪章又为联合国及其成员国规定了7条原则:
1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
2各会员国应一秉善意,履行其依本宪章所担负之义务,以保证全体会员国由加入本组
织而发生之权益。
3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俾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
4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
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5各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本宪章规定而采取这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对于任何
国家正在采取防止或执行行动时,各会员国对该国不得给予协助。
6本组织在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必要范围内,应保证非联合国会员国遵行上述原则。
7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管辖之事件,且不要求会员
国将该事件依本宪章提请解决;但此项原则不妨碍第七章内执行办法之适用。
对照《联合国宪章》,再看联合国和北约,可以得出这样两个众所周知的结论:一是
联合国在科索沃危机爆发后,无所作为,有辱自己的使命;二是美英这两个联合国的重要
创始者违背它们亲手参与制订的《联合国宪章》,对于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大打出手。比较
起来,人们谴责北约的多,而非议联合国的少。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联合国无所作
为,才使北约大加干预成为可能。
那么,联合国怎样发挥作用呢?一方面应当强化联合国有关维护和平的法律性文件的
效力,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联合国宪章》以各次大会通过的各种决议就是联合国的最高法律,是各成员国对权
利、责任和义务的认同,也是约束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正如美国政治学家汉斯·J·摩
根索在其名著《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一书中所讲的那样,“和平与秩序
是一种针对特定解决方法的结果,而是共同契约的产物,由于这一契约,社会在共同权威
统治下,在共同道义准则支配下融为一体。于是,如何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中建
立这种共同权威,创立这样的共同道义准则,是建立国际政府的任何努力都必须解决的问
题。”5除了宪章之外,联合国大会还通过了哪些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决议呢?参见下表
6:
时 间 通过的决议
1950年11月 联合一致共策和平
1965年12月 关于不容干涉各国内政和保护各国独立与主权的宣言
1970年10月 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
1970年12月 加强国际安全宣言
1974年12月 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
1977年12月 加强和巩固国际缓和
1982年11月 关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马尼拉宣言
1987年11月, 在国际关系中不得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的原则
1992年12月 关于《和平纲领》的决议
这些决议就是各成员国都必须遵循的法律,联合国自然也就可以用它们来约束各成员
国的行为。可是在科索沃战争爆发后,特别是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的时候,联合国
并没有用包括《联合国宪章》在内的法律文件来谴责北约,很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
人”的味道。
维持和平行动是联合国更可实际操作的使命。关于什么是维持和平行动,国际上并没
有统一的说法,中国学者比较权威的看法是这样的:“它是由联合国安理会或者大会通过
决议创建的、并由秘书长指挥的、使用武装的和非武装的军事人员包括警察部队和文职人
员、从事解决国际冲突、恢复和维持国际和平的一种集体行动。”7在具体实施上,联合国
的维持和平行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秘书长的直接领导下的名副其实的联合国维持和平
行动,通常被称为传统的维和行动,主要有军事观察团和维持和平部队两种形式”;“第
地类维持和平行动与上述不同,它是由安理会批准、由联合国秘书长授权、在西方大国直
接参与下实施的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我们一般称其为多国部队。”。
在战后的半个多世纪纪中,联合国在维持和平行动上应当说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观
察团也好,蓝盔部队也好,对于停止地区的冲突、维护地区和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
,在科索沃,联合国却几乎没有任何反应,既没有派观察团,更没有派维持和平部队。如
果联合国能早此介入科索沃冲突,也许就没有北约什么事了。联合国无所作为,在很大程
度上造就了北约这颗“明星”。
当然,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实施也并不是一件易事,牵扯到方方面面,比如武力的
使用问题,经费问题。再加上维和人员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费用越来越高,国际社会对
于参与维持和平行动的积极性越来越不高。像美国这样的西方大国拖欠联合国的巨额会费
,联合国在经费上捉襟见衬,也无力支付维和开销。困难无疑是有的,可是,联合国毕竟
是联合国,维持和平是自己的使命,再难也应当做。遗憾的是,在科索沃战争中它一直没
有做。也许最终还得它来收场,正如安南在5月19日所讲的,联合国应该在寻求科索沃和平
和战后管理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固然是重要的,可对科索沃危机、科索沃战争本向就不
该管吗?
2)无所作为的安理会
安理会,全称安全理事会。《联合国宪章》第二十四条规定:“为保证联合国迅速有
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
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成员国。”9由此可见,安理事责任之重大,实
际上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的主要机构。“如果说联大只能向会员国政府提出建议,那么
安理会在履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活动时,有权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作出各个
会员国必须执行的决定。”不仅如此,“一旦国际上发生武装冲突或重大突发事件,它在
一天24小时内,随时可以开会处理。即使没有什么突发事件,按照规定,安理会也应定期
开会,两次会议的间隔按规定不得超过14天。”10
根据《联合国宪章》,安理会由15个联合国的会员国组成,其中中国、美国、英国、
法国和俄罗斯为常任理事国;其余10个为非常任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产生,任期是
两年而且不得连任。
在这次科索沃战争中,安理会同样也是无所作为的。1998年9月22日,在南联盟特种警
察军队在科索沃对解放军进行大规模地清剿的时候,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并通过了1199号
决议。在这个迄今为止的为数不多决议中,安理会要求南联盟停止军事行动并从科索沃撤
出特种警察部队、与科索沃解放军进行对话并保障难民返回家园。10月24日,安理会又在
俄罗斯和中国弃权的情况下通过了1203号决议,该决议要求南联盟全部履行联合国的所有
要求。在此之后,安理会成员国就再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并通过什么决议(截止到1999年
6月10日)。
在北约发出轰炸南联盟的威胁但还没有动手之前,南联盟先后于1999年2月1日、3月1
9日和22日呼吁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制止北约可能发动的空袭;北约轰炸开始后,南联盟多
次要求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但均遭拒绝。不过应中国、俄罗斯等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
要求,安理会倒是开过几次会,也没有取得什么结果。参见下表:
时间 内容 结果
3月24日 讨论科索沃局势
26日 就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提出的议案表决 3票赞成12票反对
5月8日 讨论北约轰炸中国驻南使馆问题
10日 讨论北约轰炸驻南使馆问题
14日 就北约轰炸中国驻南使馆通过主席声明 通过
15日 讨论巴尔干地区人道主义局势决议案 13票同意2票弃权通过
安理会之所以在科索沃战争中如此表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五个常任理事国
中间有三个是北约的主要成员,即美国、英国和法国,其它理事国中跟北约跑的也不少。
它们本身就是当事国家,所以就不难想像为什么安理会再三地拒绝南联盟召开紧急会议的
要求,即使召开也不可能通过什么有利于南联盟决议。
另外,安理会在行动机制上实行的“大国一致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否决权”。由
于五个大国之间,特别是美、英、法与俄罗斯之间、与中国之间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安理会达成一致的决议是非常难的。正因如此,有的书对这种否决权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否决权是大国为了使联合国行动有效和保护自身利益而设计出来的,对否决权的评价
,应该采取辩证的观点。一方面否权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期望五大国的合作以使安理会能
更好地履行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另一方面,否决权否定了会员国投票的平等价
值,造成安理会和联合国不能有效而及时地解决国际争端的结构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
碍了联合国的正常运转。”11所以,要科索沃战争问题上,即使中国、俄罗斯主持公道,
在常任理事国中也是少数,面对着美、英、法等国的一致否决,安理会也很难通过有利于
南联盟的决议,更不用说俄罗斯时时还权衡对自己的利弊。
北约轰炸南联盟既没有联合国的批准,也不用安理事的授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知
道中国、俄罗斯两国是根本不可能同意它这样做的。如果等联合国批准或安理会授权,那
它永远也不可能轰炸南联盟。所以,它索性就“自我授权”,把安理会扔到一边。这也是
对联合国的权威、对安理会的权威提出的一个严峻挑战。
不过,从目前看来,安理会还不可能被彻底抛开。就科索沃战争而言,北约开始轰炸
时可能不顾及联合国和安理会,但最终收场时可能又离不开它们。现在看来,这场战争的
结果很可能是南联盟无条件地接受北约的条件,允许以北约为主的维持和平部队进入科索
沃。但是,为了师出有名,北约一定会努力从联合国那里、从安理会那里得到一纸准入证
,然后打着联合国、安理会的旗号进驻科索沃。这样一来,对北约是名正言顺,对俄罗斯
甚至南联盟来说也不失保全了一些面子。
3)同样应受到谴责的秘书长
联合国最高的行政首长是秘书长。对此,一本学术著作是这样说的:“秘书长在联合
国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其职能也是非常广泛的,具体说来应包括在解决争端中进行斡旋和
调解,管理维持和平行动,同各国政府进行讨论,对世界经济趋势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人权、自然资源等问题,组织国际会议,编篡统计,搜集安理会及其他机关所作决定的执
行情况,进行条约的登记和公布,印发文件,为世界各新闻机构提供服务,编制财政预算
等。”12所有这些都是《联合国宪章》赋予的,每位秘书长都应当忠实地、公正地履行这
些职责。
联合国秘书长地位更是显赫了。另一本书这写道:“在世界上,联合国秘书长的名声
可谓大矣。在国际政要云集的显赫场合,少不了他的身影;在热点地区的危机时刻,总能
听到他的声音。他奔波于五大洲,在一些国家间穿梭,往往成为报刊和电视屏幕竞相追逐
的主角,几乎成了成了一颗永不坠落的超级‘外交明星’。”13也许对以往几任秘书长可
以这样讲,但对现在的秘书长安南却不尽然;也许对科索沃战争之前的安南可以这样讲,
但对科索沃战争以来的安南却不尽然。
从成立到现在,联合国先后一共有7任秘书长。前6位依次是:挪威人特里格夫·赖伊
、瑞典人达格·哈马舍尔德、缅甸人吴丹、奥地利人库尔特·瓦尔德海姆、秘鲁人哈维尔
·德奎利亚尔、埃及人布特罗斯·加利。现任秘书长是科菲·安南,是非洲加纳人。安南
生于1938年,1959年和1971年先后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州麦卡莱斯特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学
习,分别获得经济学学士、管理学硕士学位。1976年进入联合国工作后,安南先后在联合
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署人事厅、联合国总部工作,1992年以后出任过负责联合国维持和平
事务的秘书长助理、负责联合国维持和平事务的副秘书长、驻前南地区联合国秘书长的特
别代表和驻北约的代表。1996年12月,安南出任联合国第7任秘书长。
对于安南秘书长在科索沃战争之前的功过是非进行说短道长,不是本书的任务;但是
对它在科索沃战争期间的各种表现却是值得大书一笔。因为,他不仅让南联盟失望,而且
让全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人失望。为什么呢?
1态度暧昧,难主公道。
北约开始轰炸南联盟后,安南在2个多小时后才作出第一反应,在各国记者面前发表了
这样一个简短的声明:我是在国际社会正处于至关重要的时刻发表讲话的。外交手段的失
败确实令人惋惜,但有些时候,为了取得和平,动用武力可能是正当的。但是,作为秘书
长,我已经多次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理会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负有首要现任
。《北大西洋公约》明确地承认这一点。因此,安理会应该参与所有关于诉诸武力的决定
。
对于这样一个实际上不伦不类的声明,新华社驻联合国记者顾震球在报道中作了入木
三分的描述和分析:“声明虽然简短,但内容却令人惊讶。他的讲话似乎在支持中国和俄
罗斯等国的立场,即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事先得到安理会的批准。然而,他似乎又在为北
约的军事行动进行辩护。在场的不少记者对安南的声明感到惊讶,开玩笑说安南不像U.
N.Secretary-General(联合国秘书长),倒像U.S.Secretary-General(美国秘书
长)。甚至连他的发言人办公室中也有人对记者诙谐地表示,应该将安南当天的讲话稿作
为难得绝版珍品收藏起来。”
从这个声明中,不难得出安南赞同北约对南联盟动武的结论。他所不满意的似乎在于
下达空袭命令的人不应索拉纳,而应当是他本人。
2深居简出,无所作为。
当南联盟人民在北约狂轰滥炸下流血、流泪的时候,最能沉得住气的莫过于这位来自
于黑非洲的秘书长了。他似乎比以前更少露面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能发表不痛
不痒的谈话,在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南联盟的压力下时不时地做出一点点姿态。
面对着安南在北约轰炸南联盟后一直没有采取实际步骤,南联盟外交部长约万诺维奇
于4月5日在联合国散发了一封致安南的信,呼吁安南在其职权范围内毫不迟疑地采取紧急
行动,以结束北约的侵略和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进一步危害。他甚至非常不满地告诉安南
,如果他不作出任何努力来制止北约的侵略,就将成为参与破坏联合国的一方。在这种情
况下,安南才在安理会上宣布,他将任命一名特使“监督并报告”科索沃地区局势的发展
。154月13日,安南在国际社会压力下表示,愿意与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会晤。在轰炸了
一个多月后,安南4月28日才“含蓄地”地批评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提出“政治解决是不
可能在战场上赢得的”。16
用安南自己的话来说,他的斡旋工作到了4月16日才“刚刚开始”,26日和28日分别
出访了德国和俄罗斯。又将近过了一个月,安南才走到了离科索沃稍近一点的地方,即出
访了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但是,直到目前,安南还没有去一次南斯拉夫,更不用说去科
索沃。之所以如此,其中的原由可能也是很复杂的。但无论如何,作为以维护世界和平与
安全为已任的联合国的秘书长,在南联盟、科索沃在呻吟、在流泪、在流血的时候,难道
没有责任和义务去看看吗?
3亲疏有别,区别对待。
安南虽然来自一个小国,但不知为什么,在科索沃战争中同情的却不是弱者。与对南
联盟生灵涂炭的冷漠态度相反,安南对于西方国家人员的生命安危的关心程度同样也叫世
人瞠目结舌。第一次是在三位美国大兵被联盟军队俘获的时候,安南立即发表讲话,表示
对他们十分同情,呼吁南联盟能够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另一次是两名澳大利亚人因涉嫌
从事间谍活动被南联盟扣留,安南又马上发表讲话表示关切,结果引起南联盟的极大不满
。4月21日,南联盟外长约万诺维奇在联合国散发的一封信中对安南提出批评,认为安南在
对两名南联盟扣押的被怀疑从事间谍活动的澳大利亚救援人员表示关注的同时,却不谴责
北约的侵略行径,这“至少可以说与当前的形势和你所履行的职责是完全不相符的。”
当然,也应看到,联合国、安理会都不在北约的话下,区区一个安南对它来说又算得
了什么呢?也许安南也有自己的苦衷,不然的话,媒体上的许多文章为什么都说“无奈的
安南”呢?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真的是心清如水、公正无私,说些公平的话,做些
公平的事,先将自己的荣华富贵、生死先放在一边,也把自己的架子先放在一边,为了拯
救更多的生灵免遭涂炭,像切尔诺梅尔金那样多去几趟贝尔格莱德,也不枉当一回联合国
的秘书长。《联合国新论》中有这样一段引文,对此作为脚注是最好不过了:“秘书长可
能扮演重要的角色,如调停解人或许多政府的非正式的咨询人。在实施他的行政责任时,
无疑要求他作出可称为政治性质的决策。依据宪章第99条,他还被授予一种特别权力,这
种权力是以前任何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所没有的,即将任何事件提请安理会注意(而不仅是
冲突或局势),依他看来该事件可能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不能预料到这一条如何运用,
但是赋予秘书长的责任需要运用最高程度的政治判断、策略和忠诚。”
4)富人的衙门??国际法院
联合国还有一个专门主持公道的机构??国际法院。设在荷兰海牙的国际法院也称世界
法院,是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构,联合国的所有成员都是它规定的当然当事国,非会员国
也可以在安理会推荐并经联合国大会根据个别情形决定的条件下成为规约的当事国。《联
合国宪章》第十四章专门论述国际法院的组建、性质及相关事项作出了规定。国际法院由
15名来自不同国家的法官组成,法官则由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选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国际法院受理了许多不少诉讼案件,内容虽然比较广泛,但“属于领水和大陆架的划界及
捕鱼管辖区之类的问题最为突出”。
科索沃战争爆发后,特别是北约开始轰炸南联盟后,对峙的双方纷纷上告国际法院,
都想将对手送上被告席。
先是南联盟对北约的起诉。4月25日,南联盟政府决定向海牙国际法院控诉参加对南联
盟狂轰滥炸的北约成员国。在发表的公告中,南联盟政府指控参加对南联盟野蛮轰炸的北
约成员国违反了禁止对主权国家诉诸武力、在战争中保护平民和民用设施以及基本人权和
自由等国际法准则。29日,南联盟正式正式向海牙国际法院递交了诉状,要求国际法院制
止北约对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进行的侵略。
5月10日,国际法院正式开庭受理南联盟控诉北约案,考虑南斯拉夫提出的北约立即停
止轰炸南联盟的要求。南联盟这次指控的北约国家一共有10个,除了美国、英国之外,还
有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加拿大、葡萄牙、西班牙。按照程序,国际法院
要用两周左右的时间听取南联盟和北约国家的各自陈述,然后再用数周时间决定是否要求
北约停止对南联盟的轰炸。其实,单从这一点上看,诉诸于国际法院除了道义外也没有什
么实际意义。另外,国际法院作出的裁决虽然对当事国具有约束力,可不履行怎么办呢?
那就是被告若不服裁决的话,原告一方可能求助于联合国安理会。然而,北约的主要成员
国也美、英、法等都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安理会对此也不可能达成什么
一致的意见。说到底,国际法院不可能做出对南联盟有利的裁决,即便做出了,也不可能
执行。
与拖拖拉拉地审理南联盟控告北约不同,同在海牙的前南问题国际法庭对南联盟领导
米洛舍维奇等人的起诉进行得倒是比较迅速。这个法庭是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827号决议于
1993年5月成立的,表面上是对1991年以来前南斯拉夫地区严重违反人道主义的行为责任人
进行公诉和审判,实际上在西方大国的操纵下打击塞尔维亚人的重要工具。
1999年4月初,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披露,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已被列入设在海
牙的国际法庭的一份秘密的战争罪犯黑名单,其罪名是涉嫌在波黑内战期间策划了1995年
7月在波黑东部城镇斯雷布雷尼察的大屠杀。4月5日,美国宣布已经收集到了南联盟战争罪
和反人道主义罪行的新证据,比如塞族部队正在科索沃施暴的照片、受害者的证词等等。
5月27日,前南问题国际法庭宣布,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因犯有“违反人性罪”、“违反
战争习惯罪”已被起诉,同时被起诉的还有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卢蒂诺维奇等其他4名南
联盟高级官员。“法庭首席检查官、加拿大法官阿尔布尔(女)在海牙举行的记者招待会
上说,米洛舍维奇总统和其他4名高级官员对科索沃地区针对阿族平民的驱逐和屠杀罪行负
有责任,法庭对这5人的逮捕令已经发出。这是该法庭1993年成立以来首次对一位在任的国
家元首提出起诉。”
同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表示支持海牙国际法庭以侵犯人权罪对米洛舍维奇起诉的
决定,并且说正义一定要得到伸张,不过两天后,他又改口说,国际战犯法庭对米洛舍维
奇的指控将使和平进程复杂化。
对比一下,就不难看出,国际法院实际上富人的衙门,受制于大国,南联盟想从这里
得到公正说法恐怕很难。我并不是刻意地为米洛舍维奇辩护,前边论及科索沃民族问题起
源时对此已经谈了不少。就国际法庭审判标准来说,北约在南联盟袭击国际列车、难民车
队以及中国驻南使馆等等行为,不也是“违反人性罪”、“违反战争习惯罪”吗?国际法
庭为什么置之不理呢?
第六章: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与科索沃战争
● 孔寒冰
在这场残酷的科索沃战争中,除了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北约和英勇不屈、奋勇抵抗
的南联盟之外,还有一个十分引人注意的配角,那就是俄罗斯。在对北约的态度方面,除
了南联盟之外,大概就属俄罗斯强硬了。无论是总统,还是总理,还是议会,还是民众,
反应都十分强烈,用“拍案而起”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可是,当世人以不安的心情等待
下文的时候,俄罗斯人却又慢慢地坐了下来。再往后,俄罗斯也加入到对科索沃战争进行
不慌不忙的调停行列之中。平心而论,俄罗斯表现出的克制是对的,否则,它若真地卷入
进去,很可能引起世界性的战争;俄罗斯为结束科索沃战争所做的一切努力也是值得赞赏
的,而且对战争的结束肯定会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人们也不免产生一些疑问
,俄罗斯奉行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俄罗斯与南斯拉夫的关系到底怎样?俄罗斯与
西方的关系又如何?要想读懂科索沃战争期间的俄罗斯,必须要对1992年以来的俄罗斯的
外交政策有个大概的认识。
1)、情钟大西洋的“一边倒”
内政和外交是国家行为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它们之间是一种紧密的互动关系,有时国
内的政治、经济上发生的重大变化影响对外关系;有时对外关系上的不同走向又制约着国
内政治、经济的发展。所以,与俄罗斯政治上、经济上急速向西方靠拢相适应,外交上也
经历了类似的转轨过程,那就是俄罗斯登上国际舞台时,一头扎进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
怀抱。
对于俄罗斯的这种外交政策,不仅国内外学者有一种共识,而且就连“叶利钦们”也
“供认不讳”,那就是在1992年它实行了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即“俄罗斯以全面加
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争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来摆脱国内
危机为目的,在国际事务中盲目追随西方,外交交往基本上全部集中在西方大国的外交政
策走向。”叶利钦的外事顾问谢.卡拉加诺夫对此描述道:“在那段时期里,俄罗斯喜欢对
我们的西方新朋友点头称是,甚至在西方还没有让我们点头时就说同意。我们暂时失去了
憧憬,也失去了我们自身利益和为之采取行动的能力。”1
不过,向西方“一面倒”当时在俄罗斯并非是唯一观点。围绕着应当实行什么样的对
外政策,从俄罗斯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以后逐步形成三大派别:欧洲??大西洋
主义、现代斯拉夫主义和新欧亚主义。叶利钦和俄罗斯对外政策后来发生的变化与这些派
别的不同主张交替起作用有很大关系。为了更好地理解此时的和以后的俄罗斯对外政策,
这里不仿先将它们简单加以介绍。2
欧洲??大西洋主义是俄罗斯历史上主张全盘西化的西方派的变种。持这种观点的人认
定俄罗斯民族原本是欧洲民族,只是因中世纪蒙古人的入侵和现代发生的布尔什维克革命
,才脱离了欧洲体系和文明。所以,他们主张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应当是,在民主化、非意
识形态化、非军事化和非全球化的标志下,使俄罗斯同西方结成“伙伴”和“盟友”,以
便实现“返回欧洲”,重新成为西方“文明国家大家庭”的成员的根本目的。主张激进改
革的盖达尔等人是这一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和新俄罗斯诞生后一段时期
里,就其主张来说,叶利钦也属于这一派,正如美国人莱亚德和帕克所说:“苏联刚刚解
体,俄罗斯总统和外长就明确提出了强烈的亲西方的外交政策,要求在俄罗斯与西方之间
建立‘战略伙伴关系’”3
与欧洲??大西洋主义相对立的是现代斯拉夫主义。持这种观点的人由于认为俄罗斯的
历史和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反对全盘西化,主张走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在对外
政策上,更重视独立性和以俄罗斯为中心,主张斯拉夫的团结和统一,主张俄罗斯同白俄
罗斯、乌克兰重新联合起来构成一个强国的中心。这一派成份最为庞杂,有属于左派的俄
罗斯共产党人,也有属于极右的俄罗斯自由民主党。1974年2月曾灰溜溜地离开苏联,199
4年5月又轰轰烈烈地返回俄罗斯,20年前的阶下囚变成20年后的座上宾的著名持不同政见
者索尔仁尼琴被公认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
与上述两个派别相比较,带有折中色彩的是新欧亚主义。据说这种观点起源于20年代
被布尔什维克放逐的一批知识分子,他们认为“俄罗斯既不属于欧洲,也不属于亚洲,而
是某种特殊的欧亚现象”,因此自称为“欧亚人”。在对外政策上,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
俄罗斯应当是东西方之间的均衡因素。它不是西方的后院,而是东方的大门,应以东西方
中介人的身份而复兴,在欧亚主权国家的联盟中占中央地位。就目前而言,由于一面倒向
西方的政策带来的更多是失望,而现代斯拉夫主义又暗伏着在俄罗斯主义复活和极端民族
主义兴起的危险,居于东西两个派别之间的欧亚主义在俄罗斯似乎更得人心,对俄罗斯对
外政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尽管当时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就实际抉择而言,俄罗斯只能采取欧洲??大西洋主义
,理由很简单,当时在政治舞台上唱主角、主宰俄罗斯政局的人就是这派的主要代言人,
如叶利钦、盖达尔等。简单地说,叶利钦和俄罗斯只是从戈尔巴乔夫和苏联的手中接过了
外交"接力棒",继续朝西方跑去。不同的是,以往两分天下、同等论道的外交天秤更是
向西方倾斜,世界也由此产生一超(美国)多极(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的格局。
当时,叶利钦忘记了自己是谁,俄罗斯也忘记了自己是谁,或者说,叶利钦和俄罗斯宁肯
不要自己的姓氏而“入赘”到西方富国“大家庭”,成了“上门女婿”。
叶利钦和俄罗斯之所以如此屈尊下驾,也不是没有原由,那就是希望在按西方社会发
展模式塑造自己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西方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经济上的援助,指望美国为
首的西方再实施一次“马歇尔计划”来复兴俄罗斯的经济。
经验老道的西方更加利用叶利钦和俄罗斯有求于已的机会,迫使其不仅在国际事务中
成为自己的附庸,而且在国内发展上也能按他们的意愿操作,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过
渡”。所以,在苏联解体前夕,西方就经济援助问题上提出了许多使处于落难之中的苏联
就范的条条框框,其中最重要的是三项原则,即:苏联政治进程的民主化、经济发展上以
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化、必须将核武器统一控制起来的军事一体化。
西方的这三项原则在苏联解体后也丝毫没有改变,好在叶利钦和俄罗斯当时所追求的
也正是这“三化”。所以,一切似乎都在情理之中,双方没有什么感到不适,于是便进入
短暂的“蜜月”时期。
从俄罗斯角度说,这种“蜜月”关系的标志主要是对西方的“似水柔情”。
先是先是外交部国际研究所3月在一份报告中提出,在按圆周形构筑的世界秩序中,西
方七国是世界政治、经济的核心。俄罗斯就是要通过步入这个核心国家集团中办法重返国
际舞台。所以,总统叶利钦接不辞辛苦,连续出访英、法、美、加等国,厚着面皮挤进西
方七国首脑的政治性磋商;接着,科济列夫4月在论及俄罗斯外交重点时声称:“我们的邻
国有美国(通过白令海峡)、日本、西欧各国。我们同这类国家完全不存在任何不能克服
的分歧和利益冲突,但却存在着同他们建立友好关系和将来建立同盟关系的各种可能性。
”6叶利钦5月在回答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记者问时更是明确地宣布:“俄罗斯自古以
来就和欧洲一体,我们应该与欧洲委员会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等欧洲机构联成一体,应该加
入其政治和经济同盟。”
从西方角度说,这种“蜜月”关系的标志则主要是对俄罗斯开出了一些经济援助的“
支票”。
英国于1月许诺给俄罗斯提供2.8亿英镑的贷款;法国于2月同俄罗斯签署了一项向俄罗
斯提供50亿法郎低息贷款的协议,加拿大和俄罗斯签署了一项向俄罗斯提供2500吨粮食的
协议。最令叶利钦和俄罗斯兴奋不已的还是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的要向俄罗斯提供几乎相当
于俄罗斯一个国民生产总值一半的240亿美元资助的计划。
从西方和俄罗斯共同角度说,这种“蜜月”的标志主要是叶利钦与布什于2月在华盛顿
签署了《关于两国新关系的戴维营声明》,以后,两国又就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核武器问题
达成了框架协议;与此同时,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答应接纳并帮助俄罗斯。7月
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与俄罗斯代总理盖达尔在莫斯科会谈后签署了联合声明
,宣布双方就加强俄罗斯经济改革和稳定俄罗斯联邦政府的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
总之,“蜜月”毕竟就是“蜜月”,一切都似乎显得那么温磬、那么和谐。俄罗斯《
新时代》杂志自由记者叶.鲁萨科夫在一篇文章中用的一个小标题就非常生动地把俄罗斯与
西方之间的这种关系表现出来:“鲍里斯加比尔等于爱情”。文中还写道:叶利钦和克林
顿两位总统“的确找到了不少特殊的个人基础上的共同点。克林顿是个真诚地忠于自己的
平民根底的人,对叶利钦的‘粗线条’性格特征有好感。两人极其满意地谈论对方能经受
一切、万难不怕的政治家”。8不过,在这温馨的外表之下,也潜伏着裂痕,这种裂痕的原
因是俄罗斯对西方的不满。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从美苏之间的缓和、对话到美俄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受益
最大的无疑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它们打出的自由、平等、民主、对话、和平、人道主义
等旗号在国内外普遍赢得的好感;更重要的是,随着俄罗斯从东欧、第三世界全面后退,
沦为国际舞台上的“二等公民”,西方从1992年春开始插手波黑危机到北约、欧盟开始酝
酿的双双东扩,采取了步步向东紧逼的战略。虽然在叶利钦和俄罗斯的心目中,那道“从
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的铁幕”已不存在了,可是,西方的打算却
要在暗中将这道“铁幕”围在俄罗斯的边境上。当这种目的实现了,至少是部分地实现了
之后,西方国家对自己向俄罗斯作出的种种许诺也就不经意起来。相反,叶利钦和俄罗斯
付出如此之多、如此之大的代价,想要换取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从高高在上的克里
姆林的主人们到面图四壁的普通百姓,都在翘首以待美元和英镑。然而,他们失望了。
以布什宣布的那笔当初对叶利钦和俄罗斯不啻为“强心剂”的240亿美元援助计划为例
,随着时期的流逝,这笔款项由越来越模糊,最后竟无影无踪。其实,布什宣布提供这笔
巨款信息时,更多是出于同克林顿竞选总统的需要,而真正要掏腰包的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对此,中国学者算了一笔细帐:240亿美元中的60亿用来专门用来稳定卢布的款项出自何
方,始终没有着落。余下的180亿美元大体上分为三份。其中的56亿必须用来偿还1992年度
俄罗斯应付西方的债务,俄罗斯别指望拿到现款;另外45亿美元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
界银行和欧洲银行融资,以贷款的方式提供给俄罗斯。可是,要得到这笔贷款,俄罗斯必
须在缴纳了40亿美元左右的加入国际金融机构的法定基金之后,才能以较高的利息得到货
款;最后的80亿美元由西方七大国筹集,可是谁出多少一直争论不休。始作俑者的美国借
口国内有严重赤字只认领2亿美元,德、法、英等国也是不断后缩,至于日本更是将出钱与
俄罗斯归还北方四岛紧紧地联在一起,实际是“不见鬼子不挂弦”。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4年2月1日发布的简报,1992年俄罗斯获得的官方财政援助
一共150亿美元,其中125亿是由西方政府提供担保的出口信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10
亿,而西方政府给予的援助款只有15亿美元。10然而,这点钱对于诺大个俄罗斯,特别是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俄罗斯能起什么作用呢?
面对慢条斯理的西方“情侣”,渴望尽快得到援助的叶利钦和俄罗斯心急如火,终于
,叶利钦失望了,俄罗斯也失望了,与西方的“蜜月”关系也就要随之结束了。在这样的
背景下,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开始转向。
2)、东西兼顾的“双头鹰”
俄罗斯对“一边倒”政策进行调整的信号在1992年底就已经发出了。1992年底和1993
年初,叶利钦先后访问了韩国、中国和印度,表明俄罗斯重新重视对东方国家的外交。19
93年1月12日,叶利钦在俄罗斯联邦议会两院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俄罗斯是一个大
国,它永远都不甘心处于世界文明的边缘。”经过“入赘”的苦楚,俄罗斯开始重新寻找
适合自己的国际地位和角色。人们形象地说,叶利钦举起了民族国家的大旗,使俄罗斯国
徽上的鹰既向西方也向东方,成为地地道道的双头鹰了。
俄罗斯外交中最大的变化主要还是在独联体框架之内,其表现:一是强调俄罗斯在独
联体内部要起领导者作用。除保持联合体内唯一核大国的地位外,俄罗斯还竭力控制独联
体的各个机构,如1993年12月,独联体国家元首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举行最高级
会晤时决定设立独联体协商协调委员会主席一职,叶利钦被推选为首任主席并任职至今。
除个别机构设在明斯克以外,绝大多数独联体的机构总部都在莫斯科。
二是致力于独联体内的经济和军事一体化。如1993年初,关于建立独联体跨国银行和
经济协调委员会的决定获通过;5月,独联体9国签署了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宣言,确定了
以欧盟为标本的一体化远景目标;9月除乌克兰和土库曼斯坦以外的9国签署了《独联体经
济联盟条约》,规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并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在军事一体化方面,
为使更多的独联体国家加入集体安全条约,俄罗斯可谓软硬兼施:一方面表示将保障签约
国的安全,在军事建设、边防等方面予以支持;另一方面暗中对拒绝加入条约的国家施加
压力,如操纵这些国家内部冲突、停止提供武器和能源等,迫使其就范。结果,白俄罗斯
、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三国在1993年内先后加入条约。此外,1993年6月,俄罗斯组建三个
防空指挥部,分别负责俄罗斯西部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俄罗斯南部和中亚5国、俄罗斯高
加索地区和外高加索三国的空中防御。
在同美国及其他西方大国的关系上,俄罗斯也开始从所谓的同盟关系转变为谋求建立
“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尽管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总的框架范围内还属于一个
战线,即都坚持民主化进程和维护世界的核安全,但是,双方从1994年起在北约东扩、波
黑危机和俄罗斯在独联体中的作用等问题上,分歧日益加深。1994年,西方大国一方面利
用北约同俄罗斯及独联体、中东欧各国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来堵俄罗斯的嘴,另一方面却
不顾一切地加快了东扩进程,特别是在12月1日正式作出了接纳前苏联军事盟国波兰、匈牙
利和捷克进入北约的决定。俄罗斯认为北约东扩行动就是对俄罗斯的遏制、在欧洲制造人
为的分界线,并把北约的战略前沿推到了俄罗斯边界,是对俄罗斯安全的重大威胁。因此
,俄国外长科济列夫拒绝前往布鲁塞尔签署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文件,以示对北约东扩决定
的抗议;而叶利钦则在布达佩斯举行的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会议上暗示西方,北约东扩将
使欧洲进入“冷和平”时期。
在亚太地区,俄罗斯同日本、东盟及印度等国家或组织的政治关系、经贸合作恢复或
发展得很快。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俄罗斯改变了1991年以来只为加强同韩国关系而冷落朝
鲜的做法,希望“恢复同朝鲜的密切的经济和军事技术合作”、积极参加两朝谈判进程。
俄罗斯认为中、美、韩、朝四方谈判机制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充分考虑朝鲜半岛问题形
成的历史因素,建议成立由中、美、日、俄、韩、朝参加的“4+2”谈判机制,共同讨论
朝鲜半岛的无核化问题。
在中东这个苏联传统势力范围中,俄罗斯1994年更是出尽了风头。在这一年中,俄罗
斯以中东和平进程两主持国的身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先后派出喑熟中东事务的副外长帕
斯图霍夫作为总统特使出访中东各国,举行调停和斡旋,推动巴以和谈。巴勒斯坦民族权
力机构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相继访问莫斯科,而且双方都接受了俄罗斯
提出的继续和平进程的建议。
最后要特别提出的是,俄罗斯大国平衡外交在东方最主要的目标是中国。俄罗斯意识
到,同中国友好可以使俄罗斯同西方的关系有一个可靠的后方。这不仅由于中国能够同俄
罗斯一道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事务中保持与美国所起作用的平衡(俄罗斯最愿意看到的事
实是,中国能够作为第9个成员加入西方7国首脑会议),而且漫长的中俄边界成为俄罗斯
唯一一段平静而有活力的地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1994年1月科济列夫访问北京带来了
叶利钦致江泽民主席的亲笔信,叶利钦主动提出把中俄两国关系提升到建设性伙伴关系的
高度。9月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时,中俄双方签署了关于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和相互不把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及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攻击对方的协定。成为鲜明对照的是
,这时俄罗斯刚刚因不满北约东扩威胁而单方面宣布在军事战略上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的承诺。至于在这种背景下的中俄关系,下一章再详细论述。
由于俄罗斯确立了“恢复昔日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美国及其西方盟国不得不在地
区乃至全球性问题上寻求俄罗斯的支持和合作,而不是完全绕过它、不给它表态的机会。
比如,美国单方面取消对波黑穆斯林的武器禁运以及在伊拉克南部建立禁飞区的企图,就
因为俄罗斯没有给予足够的合作而没能顺利实现;还有从1994年起,美国开始在一系列国
际事务中向俄罗斯作出让步,接受叶利钦参加7月在那不勒斯举行的西方七国首脑第20届会
议;对部分俄罗斯产品开放美国市场;事实上承认俄罗斯在独联体事务中的垄断地位等等
。
俄罗斯外交战略转变的意义还在于,尽管无法完全阻止北约东扩的步伐,但俄罗斯通
过外交途径和军事威胁,包括同独联体国家组织新的军事同盟,最大限度阻碍了北约东扩
的进程;另外也不失时机地利用北约东扩问题进行讨价还价,为俄罗斯谋取更大的实惠,
像以特殊身份参加和平伙伴计划、建立同欧盟的伙伴合作关系等。
从此,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开始避免走极端而强调平衡。比较温和的俄罗斯学者和政治
家,既不主张因意识形态一致而必须同西方建立同盟关系,也不倾向于为对抗北约和美国
的势头而竭力拉近同中国的关系。他们强调要建立一种有层次的平衡:在经济改革和政治
民主化方面必须加强同西方的合作;在地缘政治稳定和周边安全问题上,需要建立同中国
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用一句形象的比喻,就是“靠着中国人的肩膀,把手伸进西方人的口
袋”。
3)北约东扩下的艰难守城
俄罗斯的态度强硬后,西方国家对它也在乎了。1994年1月12-1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
访问莫斯科,靠支持俄罗斯的改革、向俄罗斯提供经济援助和贷款、吸收俄罗斯加入西方
“富人俱乐部”等种种许诺,赢得了叶利钦的欢心,两人一起发表了联合宣言,声称俄美
已经进入了成熟伙伴关系的新阶段。
由于北约东扩本身的针对性,俄罗斯与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并没能消除它们之间的矛
盾和冲突。从本质上说,俄罗斯对北约东扩是反对的,因为北约东扩对俄罗斯来说意味着
传统“势力范围”和战略优势的丧失。在北约东扩的目标中,一部分是原苏联的传统“势
力范围”,如中东欧国家;另一部分则是原苏联的组成部分,如波罗的海三国、高加索和
中亚国家等。北约一旦将这些国家扩了进去,就使自己的责任区推进到波罗的海、里海和
黑海地区,进而可以将自己的军事力量直接部署在俄国人的鼻子底下;俄罗斯不仅失去多
年来在中东欧地区构筑的屏障,而且无论在核武器方面还是在常规武器方面都将处于劣势
。
所以,当北约正式启动东扩进程后,俄罗斯便奋起反抗,最初是正面抵制,后又试图
以与北约一起担保中、东欧国家安全为借口迫使北约东扩流产。当这一切都不奏效的情况
下,俄罗斯就步步为营,以守为攻。
1996年9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分别在美国和德国都宣布:1997年春
天,北约首脑将召开会议,确定首批邀请加入北约的国家名单;北约将不顾俄罗斯的反对
向东扩展。面对北约这种气势汹汹的东进态势,叶利钦于1997年元旦这天紧急召见政府总
理切尔诺梅尔金、外交部长普里马科夫、总统办公厅主任丘拜斯,经过商讨,提出了以下
对策:
1除非北约东扩包括俄罗斯,否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扩大到俄罗斯境内;
2加入北约的新成员国不应成为北约的军事基地;
3北约不应在任何新成员国境内部署核武器;
4北约在吸收第一批和第二批成员之间必须隔几年;
5北约第二阶段的扩大要让俄罗斯参加讨论;
6推进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统一;
7与中国建立反西方联盟;
8把放弃军备控制协议作为对西方具有威慑力的牌。
从在此基础之上,俄罗斯还进一步对北约东扩提出了三项前提条件:第一,北约必须
先改变其军事性质,成为一个不针对任何国家的泛欧合作与安全组织;欧洲安全的新格局
应当由改革后的北约、西欧联盟和独联体三根支柱平等联合,以欧洲安全合作组织为核心
领导,形成“四合一”的欧洲安全体系。第二,北约东扩不应对俄罗斯构成威胁。具体说
,北约新接纳的中东欧国家成员只能是在政治上的加入,而不能在军事上加入;北约不能
在新成员国的领土上部署北约部队、核武器和建立北约的军事设施与基地,不能在新成员
国领土上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第三,北约应当签署与俄罗斯关系的协议,规定出双方
都满意的有关彼此关系的行动规则,其中应当包括“北约与俄罗斯互不侵犯”的条款;俄
罗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享有与北约平等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在涉及到欧洲安全、特别是涉
及到俄罗斯安全的问题上,北约必须与俄罗斯共同协商,在达成一致的基础之上解决,北
约绝不能单方面做出决定。
从1997年1月20日到5月13日,围绕着北约东扩和俄罗斯提出的条件,俄罗斯与北约就
签署一项能够约束双方关系的文件问题进行了6轮谈判。刚开始谈判时,俄罗斯要求文件必
须具有政治约束力,北约要向俄罗斯保证不在新成员国境内部署核武器,不在与俄接壤的
新成员国建立军事设施和驻扎常备军;北约虽然一再表白它没想也没有必要在新成员国境
内部署核武器和驻扎军队,但不肯作出永久性的承诺,特别是不愿意签署一个文件来约束
自己。所以,双方对峙得十分厉害。经过前5轮谈判,俄罗斯同北约之间在上述与安全有关
的问题上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一直到5月中旬,双方在第6轮谈判中各自作出了一些让步、
私下达成谅解并且对那些仍存有岐见的问题进行了模糊处理之后,才签署了《俄罗斯联邦
和北约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基本文件》。16
归纳起来,这份长达20页、包括引言、双边关系、合作机制、合作内容和军事安排五
部分的文件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明确地规定了双方合作的目的和任务。文件提出,俄罗斯和北约以后不再把对
方视为潜在的敌人,而是要加强彼此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北约方面将重新考虑其战略构想
,并拟通过扩大其政治职能和维持和平职能来改变自己的性质,俄罗斯将进一步建设民主
社会、实施其经济和政治改革。双方确定的任务是:共同抵抗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对不扩
散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进行监督,同恐怖主义作斗争,维护人权和少数民族的权
利,防止区域性冲突的发生。
第二,明确地划定了双方合作的原则和范围。文件提出,双方相互间不使用武力,不
以武力相威胁,也不对其它国家使用武力;信守伙伴关系、民主政治、多元化、法律至上
、尊重公民的权利、自由和市场经济等原则。双方都同意在建立共同和全面的欧洲安全体
系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其范围包括保持欧洲的安全与稳定、以先发制人的手段防止发生
冲突、共同进行维持和平行动、不扩散大规模杀伤、相互交流军事学说、战略计划和国防
预算等等。
第三,明确地制定了双方今后磋商制度。文件提出,为了解决威胁双方的和平与稳定
的问题,协商和通过涉及双方利益的决定,建立一个"北约??俄罗斯联合常设理事会",
总部设在布鲁塞尔,俄罗斯的代表和北约的一个成员国代表轮流担任理事会主席。该组织
由双方外交和国防部长组成,每年至少会晤2次,双方大使至少每月会晤一次。俄罗斯向北
约派驻一名大使领导的常设联络小组。联合理事会的所有决议都必须在双方一致同意的基
础之上做出。
第四,明确地限定了北约东扩后在新成员国的领土上部署武力。文件提出,北约表示
没有计划、没有打算、也没有理由在新成员国的领土上部署或存放核武器。双方还要就继
续在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方面做工作,在双方都同意的基础上签订条约,2001年重新审
议,以后每过5年则重新修订一次。
总的看来,这份文件是俄罗斯和北约相互之间妥协的结果,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双
方的根本利益冲突,但双方还是各得其所。从俄罗斯角度说,一是由于文件在很大程度上
确保了参与欧洲事务的权利,因此欧洲安全中的地位有所提高。比如,俄罗斯在联合常设
理事会中与北约成员国享有同等的票数,有关欧洲安全的原则性问题须有俄罗斯参与才能
解决;二是北约同意不在新成员国境内部署战术核武器和修建军事设施,与此同时在修改
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方面也做出了一些让步;三是可以得到西方更多的经济实惠,比如
西方同意俄罗斯加入七国集团(但是以债务人的身份)、经济合作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
除了世界银行恢复对俄罗斯12亿美元的货款之外,美国还答应向俄罗斯提供不少于40亿美
元的援助。由于这些可观的成果,有的俄罗斯学者认为:“不管怎么说,看来可以希望,
俄罗斯当代外交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就此翻了过去。”
从北约角度说,这份文件的签订意味着从俄罗斯手中取得了东扩的“通行证”,为马
德里北约首脑会议讨论接收第一新成员和1999年3月正式吸收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铺平
的道路。北约要填补华约解散后中东欧地区出现的安全真空地带、分化独联体、削弱俄罗
斯,最终形成以美国为核心、以北约为主导的欧洲安全体系的战略构想开始得以实现。很
显然,北约是以非实质性的让步换取了东扩的实质性的进展。
4)、南斯拉夫并非俄罗斯的传统盟友
讲到这里,读者大概就可以理解俄罗斯在科索沃战争的态度了。原来它有自己的利益
和自己的考虑,有它与西方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切都决定了俄罗斯不会因为南联盟而同
西方全面决裂。
另外,还有两点也必须考虑到,一是俄罗斯与南斯拉夫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二
是南斯拉夫长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
关于前一个问题,现在国内存在着一种十分流行但并不十分准确的观点,即俄罗斯是
塞尔维亚的传统盟友,与塞族具有民族、宗教和认同感。18的确,它们都属于斯拉夫人、
都信东正教,但并不是一个民族,俄罗斯是东斯拉夫,塞尔维亚是南斯拉夫人。历史上,
俄罗斯属于“欺负别人”的大民族,而塞尔维亚则属于“被别人欺负”的小民族。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表面上是因塞尔维亚而参战,实际上是与德、奥等国争夺世界霸
权,塞尔维亚等弱小民族的命运并不是它所关注的重点。战争结束后,“南斯拉夫在建国
头二十年中和苏联并没有外交关系。面临着轴心国的威胁而建立起来的两国关系,在德意
入侵南斯拉夫的第一年就终止了。但事隔不久,在俄国同样成了德国侵略的牺牲品之后,
两国关系得到恢复。”19这大体上是1919-1939年的它们两国的关系。
在此之后的20年里,南斯拉夫共产党、南联邦国家简直就是苏共、苏联对立物,1948
年通过共产党情报局而爆发的苏南冲突、1958年由中苏两党领衔主演的批判南斯拉夫修正
主义运动,南斯拉夫与苏联实际也没有任何“认同感”。在这里,我引证两段当事人的回
忆。
关于斯大林时期的苏南关系,卡德尔写道:
如果观察一下南苏两党关系发展的全部过程,从南人解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及日丹诺
夫在耶累尼亚古拉会议上开始玩弄阴谋,直到与斯大林的冲突达高潮,可以清楚地看出,
在整个这段时间里,斯大林的脑子里有一个如何搞掉铁托的南斯拉夫的自主和独立的计划
。甚至在他让步的时候,他也决不宽恕。1941年在德拉扎·米哈伊洛维奇问题上发生过冲
突;在南人解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问题上发生过非常尖锐的冲突,这次会议是在莫斯拉不知
情的情况下召开的,莫斯科对此作出了十分尖锐的予以否定的反应;在专家和合营公司问
题上发生过冲突,说实在的,这次冲突是顺顺当当地解决的,因为斯大林认为要揭开反对
南斯拉夫之战为时尚早,因此他很快就接受了南斯拉夫的要求;最后,还发生过斯大林与
我们的其它一系列类似的冲突,因为别人是没有胆量采取这样的步骤的。所有这一切,在
斯大林看来是眼中钉,肉中剌,为发动最后的攻势,他足足做了四年的准备。
关于赫鲁晓夫时期的苏南关系,曾任南斯拉夫驻苏大使的米丘诺维奇1958年9月写的一
篇日记这样说:
从不久前开始,苏联报纸在攻击南斯拉夫的宣传中使用了新手法。现在这里越来越多
地刊登报道南斯拉夫具体事件的‘消息’,而不是刊登苏联‘博士们’谈南斯拉夫共产主
义者的‘现代修正主义’的长篇文章,苏联读者,尤其是广大人民对这些文章肯定没有多
大兴趣。《真理报》最近发表的报道萨格勒布博览会的安全措施,说铁托在那里参观时如
何不让人民去博览会,然后报道苏联馆的情况以及参观苏联馆的南斯拉夫观众在留言簿上
写下的最好的观后感。
这样一些事情比起那些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南斯拉夫修正主义的令人无法理解的、
长篇大论的教条主义文章来,给苏联公民留下的印象更为强烈。多年来这里时长时短隔一
段时间就写一些这样的文章。现在苏联攻击的目标是我们的各种权力机构;受攻击最多的
是警察、海关和国际保安处,其次是对我们的对外政策、世界等等发表不些不利的评论文
章。他们在这么做的时候总是贯穿一个想法:我们的人民是同南斯拉夫的权力机构对立的
。
读者可对这些事情发生的背景了不了解无关紧要,却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南斯拉夫与
苏联的关系。这就足够了。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可以看一看南斯拉夫人弗拉迪米尔·梅迪
耶尔的《苏南冲突经历》(三联书店1977年中文版)、兹冯科·施陶林格的《铁托的独立
道路》(新华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美国人丹尼森·拉西诺的《南斯拉夫的实验1948-
1974》(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中文版)等等,这方面的书太多了。
再说南斯拉夫的不结盟政策。
战后在与以苏联为首的其它社会主义的对峙中,南斯拉夫面临的国家环境十分险恶。
在南斯拉夫与苏东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关系全部中断后,西方国家曾想借机将
南斯拉夫拉入自己的怀抱。这种情况下,南斯拉夫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时,坚持独立自主
的政策,决不加入西方集团,但同时也决不回到社会主义阵营中。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以
后,铁托产生了不结盟的思想,次年7月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南斯拉夫的
布里俄尼岛举行会谈。他们一致认为:世界上存在着敌对的大国集团是对人类和平事业的
严重威胁。为了制止这种形势进一步发展、保卫世界和平,小国必须团结起来,以争得自
己的独立地位和对国际事务的正当发言权。正是在铁托等人的推动下,不结盟运动60年代
以后发展起来。
根据1961年不结盟国家首脑开罗筹备会议通过的五项标准,要求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
家必须:1,奉行在和平共处和不结盟基础之上的独立政策,至少应当采取符合这种政策的
态度;2,应当支持民族解放运动;3,不应当是任何会使它卷入大国冲突的集体军事联盟
的成员国;4,不应当是同某个大国缔结的双边联盟的参加国;5,国土不应当有在它同意
下建立的外国军事基地。22
应当承认,南斯拉夫所奉行的不结盟政策,对于它摆脱大国的干涉、坚持独立自主的
内外政策,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影响也不都是积极的,其
中最大的消极影响就是在这次科索沃战争中,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真刀实枪地支持,
南斯拉夫。不仅西欧国家,就连巴尔干其它国家也都成了北约轰炸南联盟的前沿阵地。俄
罗斯也只是在那儿喊,真格的一点儿也不动。这里还不得不提到一个事实,那就是1992年
5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对南斯拉夫进行经济制裁决议进行表决时,俄罗斯代表沃龙佐夫与
美、英、法等西方国家代表一样按下了表示赞成的绿色电纽。23当时,中国倒是投的弃权
票。这对南联盟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悲剧。
总之,由于长期存在着不各以及后来奉行的不结盟政策,战后的南斯拉夫实际上是游
离于苏联集团之外的。推而广之,俄罗斯人与南斯拉夫之间并没有什么牢不可破的、传统
的友谊。至于在俄罗斯(包括苏联)与南斯拉夫之间的关系上谁是谁非,则不属于本书论
述的范围,在此就不多说。
5)俄白南联盟问题
中国有一名俗语,叫作“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名话用在南联盟身上是最恰
当不过了。
最早是前往贝尔格莱德斡旋的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4月9日在匈牙利布达
佩斯国际机场宣布,南斯拉夫要求加入俄罗斯??白俄罗斯联盟。他还说,一旦成立俄白南
三国联盟,南斯拉夫将得到大规模的军事援助,俄罗斯可能向南斯拉夫派部队。2412日,
南联盟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通过了关于南斯拉夫加入俄白联盟的决议,14日,米洛舍维奇向
到访的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正式递交了申请。
但是,俄罗斯政府对此反应却比较冷淡。伊万诺夫12日说,俄罗斯同意俄白联盟吸收
南联盟,但不可能马上给予南联盟会员资格。独联体执行秘书尤里·亚罗夫说关于南斯拉
夫加入俄白联盟的问题不可能马上解决。
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也认为,只有巴尔干地区出现和平时,才能讨论南斯拉夫加入
俄白联盟的事宜。
对于出现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许杏虎烈士当时很见地地分析说:“南斯拉夫一贯奉
行不结盟的政策,此次在北约轰炸下提出入盟,目的是众所周知的。俄白两国会否在此艰
难时刻拉南一把?实际上,南能否同俄白结盟决定权掌握在俄罗斯人手中。由于俄罗斯同
西方国家的特殊合作关系,其直接卷入南斯拉夫反击北约轰炸的可能几乎是零,这就决定
了南不可能很快加入俄白联盟。俄美的暧昧关系没有因美国袭击伊拉克受影响,也很难因
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受影响。”
这种分析是正确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1997年最引人注目的国际事件中,除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
克三国之外,当属4月2日叶利钦与卢卡申科在莫斯科签署的《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盟条约
》。这就是说俄白联盟是俄罗斯对抗北约东扩的又一重大举措。
吸收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对于北约的欧洲战略和全球战略来说,不过是“万里长征的
第一步”。德国的一个重要智囊机构??汉堡大学和平与安全政策研究所1997年3月在一份报
告中提出:北约东扩如果只限于波兰、匈牙利和捷克,那么,地缘政治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必须向东发展。为了防止俄罗斯东山再起,北约还要吸收余下的中东欧国家,更要向前
苏联地区??俄罗斯的周边国家扩展,将北约的触角伸到波罗地海、黑海、里海沿岸地区,
最终也将俄罗斯纳入到北约操纵的国家体系当中,从而规定和控制俄罗斯的发展方向。
面对北约这种“路人皆知”的打算,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对策,比如上面谈到过的与
美国达成的相互妥协的协议。但是最重要的是在波罗的海和黑海地区筑起自卫的防线。
既然是防线,军事力量对比显然就是最重要的了。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加入北约
之后,北约的军事边界线向东扩展了700-900公里,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关键性军事设施都
处在北约的常规火力的射程之内。不仅如此,由于三国的加入,北约的作战能力增加了15
%-20%,常规军事力量上对俄罗斯的优势由东扩前的3比1扩大到4比1。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在重新部署西线军事力量之外,更是操起了核盾牌。俄罗斯先
是宣布放弃早在1982年做出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声称如果遭到常规武器的进攻,
它有可能用核武器进行反击;与此同时,还继续研制新式的战略导弹和其它尖端的武器,
并且进行一系列以美国为假设敌的战略导弹演习。另外,俄罗斯国家杜马还迟迟不批准俄
美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性武器条约,也严重地妨碍了核裁军工作和军备控制工作,进一步影
响第三阶段削减进攻性武器条约的谈判。所有这些,对远离欧洲大陆并且是超强大国的美
利坚来说可能无关紧要,但对于那些与俄罗斯为邻的西欧国家来说却是举足轻重、具有极
大的威慑作用。
既然是防线,就必须有一定的空间。本来中东欧国家是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缓冲带。
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约之后,这个缓冲带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这样一来,俄罗斯
与北约之间只隔着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如果这些国家再落入西方手中,那
么,北约就逼到俄罗斯的家门口了。
为此,俄罗斯采取的最积极的防御措施就建立俄白联盟。
白俄罗斯位于俄罗斯的西部,北与拉脱维亚、立陶宛接壤,西边挨着波兰,南部是乌
克兰。在地缘政治上,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同波罗的海三国具有同等重要意义,对北约来说
是东扩的重要目标,而对俄罗斯来说则是最后防线的南端。历史上,俄罗斯、白俄罗斯、
乌克兰是三个最大的东斯拉夫人国家,既是加入苏联最早的加盟共和国,也是苏联的最后
送葬者。
苏联解体之后,这兄弟三个之间的关系却很复杂,其中麻烦最大的是乌克兰与俄罗斯
的关系。影响它们之间关系的因素,一方面是两国在原苏联黑海舰队的分割和债务的分摊
、克里米亚半岛的归属、独联体一体化等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另一方面便是对北约
东扩的态度不同。独立之初,乌克兰与北约的关系并不算好,可随着同俄罗斯的矛盾产生
与发展,感到缺乏安全保障、主权受到威胁,于是就调整了同西方的关系。1994年2月,乌
克兰签署了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协议后,正式开始参加北约的多边活动;乌克
兰的高层领导人也频频放风说:北约东扩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乌克兰决不反对并且
准备在2010年之前加入北约。1995年,乌克兰向北约提交了旨在加强双边关系的“特殊伙
伴关系”单独计划。1997年7月,在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上,乌克兰与北约最终签署了《特
殊伙伴关系宪章》。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政策开始时十分强硬,叶利钦曾表示:只要黑海舰队分割问题不解
决,他决不去乌克兰访问,两国也决不签署友好合作伙伴条约,同时以中断能源供应和贸
易往来相威胁。随着与西方之间矛盾的展开,俄罗斯也不得不考虑拥有40多万军队的乌克
兰地位和作用。为了防止乌克兰倒向西方,俄罗斯在许多方面做出了重大让步。1997年5月
30日,叶利钦首次访问乌克兰,第二天与库奇马签署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友好合作伙
伴关系条约》、《俄乌宣言》、《关于塞瓦斯托波尔港和黑海舰队问题的联合声明》、《
关于两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合作的声明》等四份重要文件,从而确立了两国间的“战略伙
伴关系”。俄乌之间的矛盾暂时告一个段落,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相比之下,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之间的关系要好得多。在对付北约东扩问题上,俄罗斯
曾指望联合独联体大多数国家,可实际上只有白俄罗斯真正响应俄罗斯的号召并且坚定地
与它站在一起。更有甚者,乌克兰和中亚、外高加索的独联体国家与北约的来往更加密切
。情急之下,与白俄罗斯结盟就成了俄罗斯抵御北约东扩最现实的措施。
从实际情况看,俄白结盟对双方都有好处。俄罗斯可以将军队和武器,特别是核武器
直接部署在白俄罗斯境内,扩大它的战略防御空间,在减缓北约东扩给俄罗斯造成的军事
和心理压力的同时,可以增强在这些方面对西方的压力,有利于俄罗斯的国家安全。结盟
对白俄罗斯就更为重要了。作为一个身单力薄的小国,一方面,白俄罗斯在北约东扩后处
于西方军事力量的最前沿,自身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白俄罗斯在经贸上对俄
罗斯又有很强的依赖性,如对外贸易总额的52%以上、进口货物的61%以上是来自对俄贸
易,至于说石油和天然气供应更是靠俄罗斯。面对着这种现实,白俄罗斯似乎没有别的什
么选择。另外,还应看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之间也存在着结盟的客观基础和条件,即两
国的民族、文化、语言、宗教都是相同或相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有共同的利
益,两国的大多数居民也愿意生活在一起。
就本义而言,两国想做的不仅仅是结盟问题。叶利钦和卢卡申科早在1996年提出的是
两国的重新统一。但是,考虑到不要过分刺激西方以及独联体各国中的反对派的意见,两
国最终决定建立一个内涵模糊的“联盟”。根据《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盟条约》,两国结
盟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学、文化和其
它领域里的兄弟关系、友谊和全面合作”。由于各自都拥有自己的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
完整,所以,俄白联盟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然而,由两国领导人组织成的联盟最高委
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属于“超国家机构”,它所做出的各种决定对双方都有法定的约束力,
再加上两国还要逐步实现统一的法律、货币、预算、国籍等等,俄白联盟又具有国家的性
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目前的俄白联盟是向将来统一的“联邦制或邦联制国家”过渡的
一种形式。正如卢卡申科所讲的那样:“两国兄弟般的人民迟早要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之
中。”
如果现实地考虑,两国是否真地要重新合二为一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对抗北约咄咄
逼人的进攻态势。西方对此非常清楚,所以普遍反对俄白联盟,恼羞成怒的山姆大叔和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宣布停止对白俄罗斯的经济援助或贷款。不管怎样,俄白联盟是俄罗
斯对付北约、莫斯科对付华盛顿、叶利钦对付克林顿的一步重着。对此,外交部长普里马
科夫总结性地指出:俄联邦外交部认为,同白俄罗斯的联盟具有重大意义。由于这个联盟
,具有共同的历史和共同历史根源的两个国家比以前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更紧密地相互
协作。同时,两国通过这种接近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地缘政治方面都获得了好处。
普通的俄罗斯学者则从更宽泛的角度对此加以解释:一是反击北约东扩,建立通往欧
洲的地缘政治桥梁,对将来西方可能建立的“防役线”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二是把人们
对苏联的怀旧情绪当作当局一种有力的意识形态手段,使其成为国家给贫困居民注射的一
剂止痛针;三是有利于叶利钦保持权力平衡,既利用亲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又依靠保守的
和反自由主义。26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起源上看,或是从作用上,还是从性质上看,俄白联盟实际都不
可能吸收南斯拉夫参加。特别是在俄罗斯反复向西方保证既不会亲自参战,也不会向南联
盟提供军事援助的情况下,叶利钦为什么要自找苦吃呢!在南联盟加入俄白联盟问题上,
俄罗斯国家杜马表现得最积极,其本意实际上也并不是为了南斯拉夫,而是把它作为同叶
利钦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南联盟和米洛舍维奇也明白其中的原由,所以,后来也就不再
提加入俄白联盟这档事儿了。南斯拉夫空欢喜一场,世界则虚惊一场。
6)、“和平使者”切尔诺梅尔金
北约同南联盟的战争爆发之后,俄罗斯政府总理、前外交部长普里马科夫在外交部长
伊万诺夫和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的陪同下于30日前往贝尔格莱德,此后又有俄罗斯的其他
政要到了贝尔格莱德。但总的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于这些也没太往心里去。然而,
就在南联盟提出要加入俄白联盟、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对此也都表现出不同的热情的时候,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于4月12日大大地抬举了一下俄罗斯,她说,任何和平解决科索沃危
机的方案都必须有俄罗斯的参加。美国之所以如此,我认为,一方面是对南联盟久轰不下
,北约心里有些发急,另一方面北约对俄罗斯的军事实力还是不敢低估的。正如一位俄罗
斯朋友讲的,如果将俄罗斯最先进的地对空导弹摆在南联盟,北约什么飞机可能也不敢去
了。即便敢去,付出的代价也将更加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叶利钦随后也相应地做出了两个决定。一个是派以“河湾号”侦察舰
为首的几艘属于黑海船队的船只前前往亚得里亚海,当然不是为了、更不可是参战,另一
个就是任命前政府总理切尔诺梅尔金为特使,参与国际社会在北约和南联盟之间的调停。
派军用船只到亚得利亚海的原因,除了做出一种强硬的姿态之外,还可以搜集一些北约对
南联盟军事行动的情报,能够一举两得。至于任命切尔诺梅尔金为特使的原因,从切尔诺
梅尔金本人角度说,他从科索沃战争一开始就表示反对俄罗斯军事介入,另外与西方的关
系也比较好,斡旋的成功概率会更大一些。从叶利钦角度说,由于刚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IMF)达到了一笔40亿美元货款的协议,俄罗斯对西方还不可能过分得罪;由俄共
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杜马以及其它民族主义的政党组织又不断推动叶利钦做出激烈的反应,
同时还以弹劾总统来威胁;同样有俄共支持的普里马科夫与叶利钦之间矛盾已经显露出来
。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叶利钦只好又把政坛老将切尔诺梅尔金请了出来。
由于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在此用点笔墨介绍一下切尔诺梅尔金政治经历。
比叶利钦小7岁的切尔诺梅金,冷眼看上去,有点像戈尔巴乔夫或德国前总理科尔。6
0年代从苏联古比雪夫工学院毕业后,切尔诺梅尔金曾任过工程科学院院士、天然气工业部
副部长和部长、俄罗斯国家“天然气工业”天然气康采恩董事长、主管能源联合体的副总
理,这些经历或头衔表明切尔诺梅尔金一直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技术官僚。在与叶利钦的长
期合作中,他始终是小心翼翼,对叶利钦惟命是从、处处维护其总统尊严和地位。然而,
1998年3月23日,叶利钦签署了解除切尔诺梅尔金政府总理的职务的命令,宣布在任命新总
理之前,由他自己兼任政府总理。改组政府、更换政府的主要成员,也是叶利钦时代的俄
罗斯政坛上的一大奇观,在此之前已经有过六次了。切尔诺梅尔金就是1992年5月叶利钦第
一次改组政府时当上政府副总理的,在此后分别于1992年12月、1994年1月、1994年11月、
1996年8月和1997年3月进行的政府改组中,第一副总理和副总理、各部部长和副部长像走
马灯似地轮换,可他却稳坐政府的第一把交椅,到被解职时已经与叶利钦共事了六年多。
叶利钦为什突然把这样温顺的合作伙伴赶走?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叶利钦解散政府是
为了平息社会不满;有的说叶利钦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有的觉得是切尔诺梅尔金一改
技术官僚形象,在政治上太“抢眼”了,结果引起叶利钦的不满;有的提出叶利钦此举主
要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还有的甚至断言,这是叶利钦与其女儿塔季扬娜.季亚琴科、总统
办公厅主任瓦连京.尤马舍夫和商界巨头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一起秘密策划的“不流血的
政变”。
面对着社会上流传的种种议论和猜测,叶利钦27日在对全国发表讲话中说:“现在记
者和政治家们最关心的是解散政府一事。当然,这不是一件普通的事情”,“报刊和电视
台对切尔诺梅尔金的去职有种种说法,许多人试图从我的讲话中找出话外音,那是白费工
夫。我是怎么想就怎么说的。我想再次感谢切尔诺梅尔金,我们一起工作了六年,肩并肩
地消除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他,相信他是可靠和忠实的战友。我建议
他去准备2000年的选举,我指的是总统选举,那里需要他全部经验。我相信,他还将为俄
罗斯做许多事情。”
也的确是这样,在以后的日子里,叶利钦并没有忘记切尔诺梅尔金。1998年8月23日,
叶利钦将年轻的总理基里延科赶走,重新任命切尔诺梅尔金为政府代总理。后来由于国家
杜马的反对,叶利钦被迫提名普里马科夫出任政府总理。据说,在今年1-2月间,叶利钦
对普里马科夫不满意,曾想请切尔诺梅尔金再次出山任政府总理。切尔诺梅尔金没有出任
政府总理,但成了叶利钦的特使,在穿梭往来中、在更大的政治舞台展示了他的才能,展
现出俄罗斯作为一个在国的地位和作用。
4月15日,俄罗斯的《生意人报》刊登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切尔诺梅尔金在得到任
命之后,立刻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他立即表示,将主要同华盛顿、而不是贝尔格莱德进行
对话。他打算首先赴美国会晤老相识戈尔副总统。此行成功的机率很高。西方把他当作伙
伴,可能会作出让步,使俄罗斯保住颜面。其实,切尔诺梅尔金在华盛顿要谈的与其说是
巴尔干冲突,不如说是俄美两国未来的总统大选。切尔诺梅尔金指出,在开始谈判的问题
上,他首先要说服‘美国人,其中包括正在为2000年总统大选作准备的美国民主党领导人
’。理由很简单:如果美国陷入巴尔干战争,那么代表民主党竞选的戈尔就别指望获胜。
与此同时,‘我们的家园??俄罗斯’目前也为2000年总统大选作准备,而对于该组织的总
统候选人切尔诺梅尔金来说,巴尔干战事??随之出现的俄罗斯左倾爱国主义情绪和反西方
情绪的高涨??现在就已经挡住了他通往胜利之路。”
在以后的日子里,切尔诺梅尔金不辞辛苦,往返奔波于俄罗斯与南联盟、与西欧、与
北美之间,而且还来过一次中国。联想到中国政府处理驻南使馆遭北约轰炸事件专门小组
回国后所讲的惊心动魄经历,我更禁不住地赞叹起切尔诺梅尔金来,他在炮火纷纷的时刻
先后六次到达贝尔格莱德,也算得上为了和平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事实上,正是在
他的劝说下,米洛舍维奇和南联盟的和平方案与北约国家的和平方案越来越接近,最终可
能使停火成为现实。
第七章:科索沃战争与中国
● 孔寒冰
科索沃是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中国远在亚洲的东部,两地之间相距万里之遥。中国人
民虽然也十分关切科索沃战争的发展情况,但总感到战争离中国很远很远。5月8日,北约
的几枚导弹轰炸了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战争一下子仿佛降临到了中国人的头上。中
国震怒、世界震惊。北约轰炸中国大使馆的原由众说纷纭成为一个斯芬克斯之谜,这一事
件对中国、对世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则成为另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于是,如何认识科索
沃战争爆发以来的中国对外政策?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什么要轰炸中国大使馆?中美关系
将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这样一些极其现实的问题就摆到了中国人面前,也摆到了世界
面前。
1)为了世界,也为了自己
科索沃战争爆发以来,中国政府的态度以北约轰炸中国大使馆为界可以明显地分为两
个阶段。就前一个阶段而言,中国政府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先是希望南联盟当事各方能
够停止军事冲突,坐下来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矛盾;北约轰炸南联盟之后,当时正在
瑞士访问的江泽民主席要求北约立即停止对南斯拉夫的空袭,认为武力不能解决问题,只
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以后,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包括朱容基总统在4月访美期
间都反复重申了中国的这一基本立场。总的看来,在非当事国家中,中国的态度还是比较
温和,不像俄罗斯那样反应强烈。更为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国最高领导人还按原计划
出访了欧洲和美国。
难道真是中国外交软弱吗?不是。我认为,为了世界的和平,更是为了自己的发展,
中国必须这样做。
所谓为了世界的和平,主要是指中国的行为要有利于科索沃危机的解决,防止冲突进
一步扩大化,特别是要防止不要演变成为地区性的,甚至世界性的大战。巴尔干半岛这儿
各种矛盾本来就十分复杂,而且多源于利益不同的大国。中国、俄罗斯如果卷入科索沃战
争,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弄不好真会发生一场世界大战。同时,在谴责北约对独立主
权国家的内部事务进行干预是违反国际法、联合国宪章的强权政治的同时,中国自己也不
能插手南联盟的内部事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能在各种场合呼吁科索沃战争的当事各
方通过政治途径和平地解决冲突,尽可能地将科索沃危机简单化。能够釜底抽薪最好,至
少不能火上浇油。
当然,这样讲并不意味着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对于像科索沃战争这样重大的事
件无所做为。事实上,中国与科索沃战争各方均没有利害关系,在巴尔干半岛也没有自己
的特殊利益,所以,可以加大在各方之间斡旋的力度,为通过政治手段和平地解决做出应
有的贡献。做与不做是一回事,结果如何则是另外一回事。遗憾的是,北约轰炸了中国大
使馆后,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充当这种“好人”的机会。倒是俄罗斯、芬兰等国在那
里忙个不亦乎。
所谓更是为了自己,主要是指中国的对策须要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在这方面,我认为
,观察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不能单纯从政治角度或国际政治角度,而且必须从经济角度和
国际经济角度。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的世界的东方
。比如,1997年中国大陆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74772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比1
996年增长8·8%;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幅度是0·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8·8%,改变
了过去几年“高增长,高通胀”的局面。1998年,中国在取得抗洪救灾伟大胜利的同时,
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和平总值(GDP)增长7·8%,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到1998年年底达1450亿美元。1再比如,1997年中国大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已达516
0元,实际增长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90元,实际增长4·6%。另外,有480万下
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330多个城市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800万农村人口脱了贫。
但是,也必须看到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巨大经济压力。
第一,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不高,效益普遍不好。所谓整体素质不高,指的是经济高
速发展是建立在高投入、高能耗和低效益的基础之上,以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为主,现有的
和潜在的负面影响非常大。1997年以来,国有企业中明亏和暗亏的分别占45%和30%,曾
经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生力军的乡镇企业也日趋堪忧。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非但没有根除,反
而有卷土重来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能否保持下去、保持多长时间,令
人担忧。
第二,金融体制仍不键全。许多大中型企业效益不好,实际上靠银行货款勉强维持生
产经营,银行对企业的货款不仅收不到利息,甚至连本钱也收不回来,大量货款成了无法
收回的“烂帐”。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说:尽管十几年来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总额近7万亿元人民币,可到1994年底各类企业的资本金额才1万多亿,两者相差
5万亿。这些负债主要来自于银行。如果按3年期利率算,企业每年要还银行利息近4000亿
。
第三,失业工人增多,一部分低收入居民生活困难。兼并破产、减员增效、下岗分流
是搞活企业重要的手段之一。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大量工人失业。1995年,城镇失
业人数为700多万,到1998年3月初,全国企业下岗人数已达11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
1%。实际上,如果将所有失业人员都包括在内,失业率还要高很多。另外,隐性失业和下
岗的问题也非常严重,如拖欠职工的工资和停发或减发离退休金等等。随着改革的进一步
深化,失业人数还要大大增加。由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键全,尤其是失业保险履盖窄而且
不完备,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就没有,再加上生活必须品价格居高不下,城镇实际上出现
了贫困阶层。4
第四,涉外经济压力大。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外资和外贸拉动的
。东南亚、东亚金融危机虽然没有涉及到,但对中国也产生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是使
利用外资的形势更为严峻。1997年,利用外资的协议金额就下降了近三分之一,从外资来
源的地区看,下降的主要港澳台和亚洲其它国家;二是使外贸出口的形势更为严峻。由于
东南亚国家货币纷纷贬值,人民币则保持坚挺态势,外贸出口便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地
扩大对外开放。
对此,几年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指导教师张康琴教授在为我的一本有关利用外
资方面的著作写的序中这样说道:“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任何国家自外于这个总趋势,必将使本国经济落后,面落后是要吃亏甚至挨打的。因此,
从我国发展的长远战略利益考虑,我们应当主动、积极地参与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的
总进程中去。我国自1979年以来推行的改革开放总方针,在一定程度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
识,抓住了这一发展时机,并由此使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持续高速增长。”
对外开放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经济的直接利用外资。利用外资主要有两种
类型,一是间接利用外资,二是直接利用外资。间接利用外资就是举借外债,即向外国政
府、国际金融组织、外国银行货款,出口信贷和对外发行债券等等。一定时期的和适当数
量的外债可以促进债务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长期得不到解脱和数量过大的外债
,则使它们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反而会阻碍经济发展。直接利用外资,指的是资金持有
者(外商)前往资金引进国家和地区,以货币、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创办企
业。这种企业在中国大陆被称为涉外企业或三资企业。
这里讲的利用外资特指直接利用外资,也称作外商直接投资(FDI)。就中国大陆
而言,它实际上是泛指利用或引进大陆以外的、包括外国和港澳台地区的资金、机器设备
、技术和其它无形资产。在当今世界经济条件下,利用外资是促使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
素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西欧和中国大陆利用外资最多,1990-1995年间,西欧
吸收外资为5060亿美元,美国为2370亿美元,中国大陆为1170亿美元。美国和西欧经济最
发达,中国经济发展最快,这突出地印证了利用外资的意义。
从中国角度来看,如果把20年的改革开放比作为一首交响乐的话,那么利用外资、建
立涉外企业就是它的主旋律。吴仪在1998年初讲:“从1979年到1997年11月底,我国已累
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02464家,合同金额513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66亿美元。已经开
业投产的企业超过14·5万家,直接从业人员1750万人。1996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132
8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2年的7·09%提高到13%。外商在华投资企
业为我国增加了财政收入,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
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点,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牵动力之一。”6截止到199
9年3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28228个,合同外资额5812·45亿美元,实际利用
外资2747·93亿美元。”7
关于利用外资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我在今年出版的一本新书中把它归纳为
四个方面:首先,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说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了
先进的技术、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对外贸易。其次,它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催化剂。中国改革
开放的20年,也是经济运行体制从计划向市场转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改革开放是利用
外资的前提和条件,而大量的外资涌入和无数涉外企业的建立又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确立。再次,它是祖国统一的纽带。许多涉外企业是港澳台商人投资兴办的,它们
充分地反映出了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的经济交往。这些交往可以磨合不同的
经济运行机制,可以缩短大陆与港澳台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可以加强两岸四地之间的人
员交往,增强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最后,它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中国正是通过利用
外资和建立三资企业才使自己的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起来的。
在谈到外资以中国经济发展的直接意义的时候,外经贸部副部长刘向东在中国国际贸
易学会1999年新春座谈会上讲得更直截了当、更明确。他说:“从利用外资来讲,投入25
00人民币,牵动2·6%的百分点,我们现在利用外资去年是500多亿美元,直接投资455亿
美元,如果没有这个投入,要影响国民经济多大?”8455亿美元相当于3763多亿元人民币
,牵动近4个增长百分点。这就意味着去年中国7·8%国内生产总值的经济增长中一半(3
·9%)是由外资牵动的,没有这455亿美元的外资,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低一半。
速度降下来对中国又意味着什么?目前中国所面临的许多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
要靠高速的经济增长来解决。没有高速的经济增长,国家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保证下岗、
失业以及离退休工人的基本生活,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更没有足够的资金
来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些问题能否妥善的解决又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安
定团结。所以,保持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加强吸引外资的力度无疑就成为重中之重。近些
年来,李岚清副总理、吴仪副总理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脱颖而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对外经贸工作的重要性,因为他们都任过对外经贸部部长。
可是今年中国利用外资形势十分严峻,“一季度,我国外商投资项目数达3516个,实
际利用外资76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1·46%和13·67%,而合同外资金额90·68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增长1·01%。”所以,中国的对外政策必须为服务于经济发展,
将和平的、经济的外交作为重点,为更多、规模更大的外商直接对华投资创造条件。
中国必须要大量利用外资,可是大量的外资主要在哪儿呢?“1998年利用外资的特点
是:来自欧美和部分自由港地区的对华投资持续增长。去年,欧盟、美国和部分自由港对
华投资合同金额分别为59·1亿美元、62·1亿美元和73·5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9·8
%、25·8%和29·2%;实际对华投资金额分别为43亿美元、39·1亿美元和41·4%美元
,分别增长3·1%、20·8%和100·7%。”这充分地说明了西欧北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
要性。另外,从对外贸易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1998年,“我国的十大贸易伙伴是:日本
,双边贸易额579亿美元;美国,549·4亿美元;欧盟,488·6亿美元;香港,454·1亿美
元;东盟,234·8亿美元,韩国,212·6亿美元;台湾省,205亿美元;俄罗斯,54·8亿
美元;加拿大
,43·6亿美元。我国与十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合计为2872·2亿美元,占我国进出
口总额的88·7%。”10
经济发展所面临严峻形势与科索沃战争相比,哪个对中国更为重要呢?中国的发展、
稳定与别国的事情相比,哪个对中国更为重要呢?结论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江泽民主席要访问欧洲,朱容基总理要访问美国;所以,在他们的出访过程中
,都有外经贸石广生部长作为主要随员;所以,在科索沃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低
调处理的做法;所以,即使在北约轰炸了中国大使馆之后,中国政府在表达了强烈抗议和
愤怒的同时,仍然宣布“坚持改革开放”、“保护外国侨民和来华从事经贸、教育、文化
等活动的人员”。
当然这里还要指出,中国政府和人民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置联合
国宪章和有关的国际法与国际公约于不顾,对主权国家南联盟进行野蛮轰炸”12,同时明
确表示对南斯拉夫人民在道义上的支持。这些从中国的各种传播媒体刊载或播发的新闻就
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码事是一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总之,不能单纯地从空洞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来看待科索沃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采
取的对策,更不能以理想的冲动来使这种对外政策情绪化,而是要现实地分析这样做的深
刻的经济方面原因。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大,这句话在理想主义色彩深厚的传
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绝对是要受批判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边沁所主张的“合理的利已主义
”却是一个重要的法则。哪个国家不是如此呢?更何况科索沃危机是其内部由来已久的各
种矛盾积累而成,盲目地缠在里边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自己的发展。
2)斯芬克斯之谜
当然,上面讲的那些都是以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尊严不受任何侵害为前提条件的。如
果这个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那么采取什么政策则另当别论。对此,让我们从斯芬克斯之
谜讲起。
斯芬克斯是常见于埃及和希腊艺术与传说中的狮身人面怪物。据说,她用宙斯传授的
一个谜语刁难过路人,要是猜不出来的话就将其吃掉。谜语是这样的:今有一物,同时只
发出一种声音,但先是四足,后是两足,最后是三足,这是何物?俄狄浦斯终于猜中了这
个谜语,这是人,因为人在婴儿时期匍匐爬行,长大时两脚步行,年迈时依杖而行。斯芬
克斯听后当即自杀。
1999年5月8日,北约制造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严重地伤害了中国主权和中国人民的感
情,也大大激怒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
这个斯芬克斯之谜的载体是北约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根据新华社记者5月8日从贝尔
格莱德发回来的电文,事件是这样的:
当地时间5月7日夜11时50分,在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内,忙碌了一天的使馆工作人员
开始准备就寝。从现场采访归来的中国记者仍在赶写稿件。就在这时,3枚北约导弹接连袭
击使馆主楼和大使官邸。在巨大的爆炸声中,5层高的大使馆主楼开始倒塌,四处浓烟滚滚
,烈火熊熊。
第一枚导弹将使馆主楼顶炸了个大洞,第二枚导弹在使馆主楼和大使馆官邸之间爆炸
,第三枚导弹在大楼右侧爆炸,把整个一面外墙炸飞。
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社记者许杏虎及夫人朱颖当场以身殉职,在劫后余生的
使馆人员中,有20余人受伤,其中6人伤势严重。
接下来在中国发生的一切都是众所周知的。事发当天,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宣布
“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这一野蛮暴行表示极大愤慨和严厉谴责,并提出最强烈的抗议。以美
国为为首的北约必须对此承担全部责任。中国政府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胡锦涛
副主席9日在电视讲话中,江泽民主席10日在与俄罗斯总统通的电话中、江泽民主席和朱容
基总理11日会见俄罗斯总统特使切尔诺梅尔金的时候,朱容基总理12日会见德国总理施罗
德的时候,都重申了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外交部长唐家璇于10日代表中国政府再次就北
约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向美国,提出了正式照会。这份照会除再次强烈表达愤怒之情外,
还提出了四项严正要求:一是公开、正式向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和中国受害者家属道歉;
二是对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事件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三是迅
速公布调查详细结果;四是严惩肇事者。12日上午胡锦涛副主席等党、国家和军队领导到
机场迎接遇难烈士的骨灰和受伤人员返回到祖国,下午江泽民、李鹏、
朱容基、胡锦涛、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先后来到新华社和光明日报沉痛悼念牺牲的
烈士,实际上也把中国人民的抗议推向了最高潮。
与此同时,许多城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自发的抗议活动。胡锦涛副主席在电视讲话中
说:“从昨天开始,全国各地的广大群众,纷纷举行座谈会、集会发抗议信或抗议电等各
种活动,拥护我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强烈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野蛮行径。北京、上海
、广州、成都、沈阳等一些城市的学生和群众,还在美国驻华外交机构附近举行了示威游
行。这一切,都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暴行的极大愤慨
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中国政府坚决支持、依法保护一切符合法律的抗议活动。”
如今抗议浪潮已渐消退,悲痛之情和爱国之情都化作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动力。然
而,人们心中的一块疑团仍没有解开,那就是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什么要轰炸中国大使馆?
施暴者说这不是有意的,而是“误炸”。之所以犯了这样一个“悲剧性的错误”,是
因为误认中国使馆是南联盟的军需供应采购局或武器仓库;而之所以将中国大使馆当作军
需仓库,又是因为美国中央情报局使用的是一份旧地图,在该地图上,中国大使馆的位置
仍在贝尔格莱德老城区。
受难者说这是蓄谋以久的,是故意而为之。然而,美国为首的北约蓄谋或故意轰炸中
国大使馆到底出于什么目的,又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对中国在支持南联盟
,以及对国际危机和冲突的反应所持立场的试探;有人讲,这是因为中国新闻记者对科索
沃问题进行了如实的报道并主张谋求和平解决的方式惹恼了北约;也有人说,美国为首的
北约这样做是为了将中国也拖进科索沃危机和冲突当中,从而分散中国对“一个中心、两
个基本点”的注意力,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还有人提出,美国为首的北约这样做
是为了给中国制造动乱。如此等等,不一一枚举。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同样对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中国驻南使馆的罪恶行径万分愤怒。
我愤怒,因为北约践踏了联合国宪章、国际法等一系列公认的国际关系行为准则。联
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应忠实履行它们依宪章规定所承担的义务;各会员国应该以和平
方式解决它们的国际争端;各会员国不得对别国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151961年4月18日通
过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使馆馆舍不得侵犯。接受国官吏非
经使馆馆长许可,不得进入使馆馆舍。161973年12月14日在美国纽约通过的《关于防止和
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第二条规定:第一缔约国应将下
列罪行定为其国内法上的罪行,即故意:(A)对应受国际保护人员进行谋杀、绑架、或
其他侵害其人身或自由的行为;(B)对应受国际保护人员的公用馆舍、私人寓所或交通
工具进行暴力攻击,因而可能危及其人身或自由;(C)威胁进行任何这类攻击;(D)
进行任何这类攻击未遂;(E)参与任何这类攻击为从犯。17北约国家无疑是这些条约的
重要倡导者和签署者,可是还为什么置这些不顾而袭击中国驻南使馆呢?
我愤怒,还因为对北约国家的领导人以及北约的领导人那种无所谓、不屑一顾的傲慢
态度。如果真的是错了,那就应当诚恳地道歉,可是诸如布莱尔、科恩、索拉纳、谢伊、
克拉克等人的表情,无疑是令任何一个中国人也难以忍受的。
我也悲痛,在那几天也不知道为受难者落了多少泪。三位烈士中,我一位也不认识。
但是,由于专业的关系,我几乎看过了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女士写的所有关于南斯拉夫问题
的文章,对她的名字、对她的文风也都比较熟悉。5月8日中午从电视上看到第一个遇难者
就是她的时候,我的泪水一下子就流下来了。
在愤怒、悲痛之余,我也在想,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什么要轰炸中国驻南使馆?与许多
人一样,我也认为,北约的种种辩解的确难以自圆其说。自吹在几万米高空连坟墓里埋人
尸体是塞尔维亚人还是阿尔巴尼亚人都可分辨出来的北约,怎么会不认识高高飘扬着五星
红旗的中国大使馆呢?据说连三天之前的军事地图都不用的北约又怎么会在轰炸一个重要
目标时使用几年前的旧地图呢?
不过,另一方面,我总感到国内的种种说法似乎理由也不够充分,也不能完全令人信
服。比如,说北约这样做是试探一下中国的人反应。从北约角度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
那绝对是愚蠢透顶了。正如上面所提到过的,北约国家是《联合国宪章》、《维也纳外交
关系公约》的重要倡导者和签署者,如果说这些对它们一点约束力都没有似乎也不合乎逻
辑。事发之后,是否真心暂且不论,有关当事国家的首脑,特别是美国总统克林顿再三向
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及受害者家属表示道歉,12日这些国家驻华使领馆也下半旗对死难者
表示哀悼。难道北约轰炸中国大使馆就是为了激怒中国人民,然而再低三下四地赔不是?
这显然也不合逻辑。从中国角度说,科索沃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态度实际上是
非常明确的,尽管对北约轰炸南联盟的行为表示疑义并呼吁北约停止轰炸,通过政治途径
和平地解决问题,但是与美国、西欧国家各方面的交往并没有中断,特别是江泽民主席此
间访问了欧洲三国,朱容基总理访问了美国和加拿大。一个南联盟已经使北约
骑虎难下了,干吗再树个对手呢?这显然也不合逻辑。
又比如,说北约轰炸中国大使馆是因为中国记者如实地报道了事实真相。这更站不住
脚,因为北约轰炸的是大使馆,遇难者刚好是三名记者。就当时情况看,有人要牺牲是必
然的,但谁会牺牲则纯属偶然。如果牺牲者不是三名记者,或者说一名记者和两名其他人
,那又怎么解释呢?况且,美国为首的北约既然敢对南联盟狂轰滥炸,连联合国安理会、
俄罗斯都不放在眼里,怎么可能对中国记者如此害怕以致于用三五枚导弹来炸三名记者?
再比如,说北约轰炸中国大使馆是美国等因为害怕中国强大,阻止中国现代化化建设
。尽管国际流行着“中国威胁论”,实际在综合国力上中国与美国和西欧相差好几个极别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情报部各国报告》季刊的统计,1996年按平均汇率计算部分国家的
国内生产总值(GDP),美国是75760亿美元,日本是45983·46亿美元,德国是23593·
33亿美元,法国是15353·52亿美元,意大利是12119·25亿美元,英国是11579亿美元。1
8中国在1997年也只有74772亿元人民币。而且,要真地想阻止中国发展的话,也未必非用
此下策不可。前面讲过,去年中国实际利用的455亿美元的外资中,西欧、美国的就有83亿
美元;在2872·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中,西欧、美国的就占1038亿美元。假如它们禁止厂商
到中国来投资,不与中国搞贸易往来,那在阻止中国发展方面不是更有效吗?假如美国、
西欧不卖给中波音飞机、空中客车,不向中国转让摩托罗拉通讯技术、大众汽车技术等等
,那在阻止中国发展方面不是更有效吗?发射三五枚导弹怎么可能阻止住中国的发展呢?
更何况它们的发展也同样需要中国这个大市场。
至于说北约想通过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来引起中国国内动乱,似乎更难以说服
人。西方是否真地就想让中国在乱起来暂且不讨论,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的结果实际上是
将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起来了,激发出空前的爱国主义热潮,进一步使中国政府、中国民
众团结一心,共求发展,发誓要使中国早日强盛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北约这不正是帮
助了中国吗?
说了这么多,读者会问:那你认为北约到底为什么要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呢?坦率地
承认,我的看法不合舆论主流,更何况也是一种猜测,所以在此姑且就不讲了。但是,我
想说,我不知道各种魔术中的奥秘,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它们都是假的。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之后,过去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秘密档案公布了出来,于是就出现各种各样的揭
秘。19所以,只有美国为首的北约将全部真相如实地公布出来,这个斯芬克斯之谜才能露
底。到那时或许会有很多人写“北约轰炸中国驻南使馆揭秘”了。
但是,不管怎样,美国为首的北约在轰炸中国驻南使馆问题上永远都是有罪的,应当
永远受到谴责的。
3)要与“魔鬼”打交道
在南斯拉夫人民抵抗北约轰炸中有一个特殊标志十分引人注目,一个黑白圆道相间的
靶心,上面写着:冲我来吧!南斯拉夫将这个靶心贴在胸前,排成人墙保卫家园,伴着炸
弹声音歌唱。不是米洛舍维奇,而是这些平民百姓才是巴尔干半岛上真正的“不死鸟”。
然而,意味着“向我开火”的靶心标志固然展现了南斯拉夫人民无所畏惧的精神,但是,
除了用这种办法来抵抗外,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也是一种痛苦的无奈
吗?
北约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如果把“应不应该做”这个前提先放在一边,单纯从
情感上说,中国在军事上又可能做出什么直接的反应呢?据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使馆所
使用的飞机是可以从美国本土起飞到世界任何地方执行任务的B-2A隐型战略轰炸机,使
用的炸弹是美国最新型的第四代激光制导炸弹。单纯从价格上比较,中国的歼八与美国B
2相比,大概相差220倍,不用说飞到美国,甚至从东向西飞出国土可都有些困难。至于海
上的力量对比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航空母舰。所有这些也告诉我们,
在强权政治时代,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是维护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的基础。所以,面
对北约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和对中国主权的侵害,中国人民应当明白,除了努力寻求外交
途径政治地、和平地解决危机之外,最重要的是加快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崇
尚和平与友好的中国强大了绝不会欺负别的国家,同时也没有谁敢欺负它。
中国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从而处于世界强国之列,如今成了所有中国人的
共识。但是,还必须明白,提高综合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几代人历经十几年、
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懈奋斗。每个中国人都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在这方面不能
急功近利,也没有捷径可走。爱国主义热情应当世世代代保持下去,而不能昙花一现,过
些日子就全忘记了。
与此相关问题,就是怎样快速地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经济发展并不是靠一咬牙
、一跺脚就可以飞速上来的。怎么办,还是如前边讲的那样,一是要深化改革,二是扩大
开放。在对外开放方面,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问题,一是加大吸引外商
直接对华投资的力度,二是争取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关于利用外资的重要性前面讲不少了。这里还要谈几点对中国利用进一步利用西方发
达国家资金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累计利用外资2674亿多美元,但从资金来源看,主要是港澳
台、东南亚地区和日本。1979-1989年,中国大陆建立的三资企业数目81·1%、协议金额
的62·5%来自港澳地区;进入90年代情况有所变化,一方面台湾、韩国对中国大陆投资异
军突起,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对华投资也逐渐增多,但流入资金主要是东方的这种基本格局
没有多大改变。以1997年1-9月为例,港澳厂商的投资项目占总数的56·76%、金额占总
数的40·33%,其主体地位并没有动摇;台湾厂商的投资项目占总数的14·50%,金额占
总数的5·81%;东南亚其它国家的这两个数字分别占13·77%和15·43%。20
不管是来自何处的外资对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港澳台地区的
资金还可以起到加强两岸四地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祖国的统一。但是,从长远角度看,中
国必须改变这种利用外资的格局,重心西移,在巩固东方的同时加大开拓西方的力度。其
理由:
从来中国大陆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上看,东方弱,西方强。
在东亚和东南亚,除了日本以外,其余的都是弹丸之地,各方面的实力有限。欧美主
要发达国家却是经济强国。仍比较1996年的GDP,韩国是4805.47亿美元,印度尼西亚是
2182.32亿,马来西亚是990.48亿,新加坡只有940.43亿。台湾是74775亿新台币(按当时
汇率算约2600亿美元左右),香港是1700亿美元左右。另据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世界贸易
排名结果,前10位中除了日本(第三位)、中国香港(第7位)和中国大陆(第10位)之外
,其余的都是欧美发达国家。
中国是一个大国,今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深,范围进一步拓宽,所需外资
的数额将是巨大的。据世界银行估计,今后中国大陆每年仅在发电、公路、电信网和其它
公共工程方面就要投资750亿美元,其中的四分之一要利用外资。22即使不考虑其它因素(
如台湾限制对大陆投资的数量和规模,资金投向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等等),单从
数量说,亚洲新兴的工业和地区也是无法满足中国大陆对外资的需求。不仅如此,当将劳
动密集型行业基本上转移出去之后,港台地区和东南小国对中国大陆的实际直接投资已呈
向下的走势,明显后劲不足。参见下表:
单位:亿美元
国家或地区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1~9月
香港 196.66 200.60 206.77 154.18
台湾 33.91 31.62 34.75 24.86
日本 20.72 31.08 36.80 27.00
韩国 7.23 10.25 13.58 15.31
新加坡 11.80 18.51 22.44 15.61
马来西亚 2.01 2.59 4.60 2.14
菲律宾 1.40 1.06 0.56 0.84
印度尼西亚 1.16 1.12 0.94 0.65
1从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势上看,东方差,西方好。
如果考虑到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所造成的经济低迷和迄今尚未结束的东南亚金融危
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其它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大陆投资的前景实际更加暗淡。尤其是在
这场金融危机中,曾经创造亚洲奇迹的东南国家以及韩国一时“虎威”大失,汇市剧乱,
币值狂泻,股市猛跌,数百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付之东流,不得不向国际社会求助。在经济
不景气和外汇普遍匮乏的情况下,它们(也包括受这场风暴不同程度冲击的香港、台湾)
对外直接投资不可避免地要锐减,严重影响中国大陆利用外资的规模和速度。根据共同社
对100家日本主要企业经营者的调查,80%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对1998年日本经济形势表示悲
观,没有人认为日本经济形势会有好转;另据新华社记者报道,到1998年1月底,韩国外汇
储备只有60亿美元,而需要偿还的短期外债却高达150亿美元。24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如
何还能增大对华的投资呢?
欧美却是另一种景象。美国从1991年3月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已经持续8年多了,
出现了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为基础的“新经济”。西欧各国经济从1993年开始也逐渐走出
了衰退,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期,对外直接投资更加活跃。1991~1996年,西欧各国对外
直接投资分别是1146.90、1166.09、1062.39、1253.06、1638.22、1761.81亿美元,占同
期世界所有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7.88%、57.88%、44.43%、50%、48.36%、50.79%;美国分
别是334.56、389.78、748.37、510.07、929.29、849.29亿美元,占同期世界所有对外直
接投资的总额的16.88%、19.35%、31.30%、20.31%、27.43%、24.48%。25无论从总量上还
是从所占比重都不难看出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
2从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上说,东方低,西方高。
应当承认,由于文化相通,地缘相近,从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转移来的自然资源
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的产业,在一定时期也适合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水平,对中国大陆
经济的腾飞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国大陆的经济实力大大地增
强,经济发展水平大大地提高,对外开放的范围大大地拓宽,与此相适应,利用外资的水
平也需要大大地提高,上规模,上档次。来自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小
规模的投资,同样也是满足不了这方面的需求。
欧美发达国家对华投资多半是战略产业导向型,即着眼于全球竞争能力,比较注重技
术进步,注重开发与占领中国市场以取得长远利益的战略目标。所以,它们对华投资往往
是跨国公司以兼并或收购方式进入。欧美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首先,规模大
,资金雄厚。跨国公司都拥有很强的经济实力。世界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1995年在境外的
资产就高达17000亿美元,占世界所有国家境外资产的1/5以上,其境外分支机构销售总额
达20000亿美元,占世界所有跨国公司境外销售的1/3以上。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中
,25家大的跨国公司就占了一半。其次,水平高,技术先进。无论是在管理方面还是在技
术方面,跨国公司在各个行业或各个领域都代表着最高水准,“一般都拥有很强的研究开
发能力和技术创新优势,是当代技术发展的主角和国际技术转移的载体”。
客观地讲,只有资金技术雄厚的大的跨国公司才能满足中国大陆在更高层次上利用外
资的需求。跨国公司进入的方式或许会对中国的民族工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总地说来,
有利于我国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
的转化,有利快速形成我国自己的联结国内外市场的国际经济中心。
3我国外资来源重心已经出现西倾的迹象。
比如,近两年来,世界上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中有200多家落户中国大陆,其中名列
前100位的就有一半以上。许多著名跨国公司竞相将地区总部甚至总部迁往上海、北京和深
圳等地。这三地吸收的外资70%左右来自跨国公司。
又如,近两年来,我国主要领导人出访的足迹遍布五大洲,从内容和实际结果看,除
了促进了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和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之外,最重要的是经济方面的,发
达国家的著名跨国公司在其中又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李鹏总理
访问日本和西欧就特别突出了这个特点。
在1997年10月26日到11月2日访美期间,江主席参观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国际商用
机器公司(IBM)、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朗讯科技公司及下属的贝尔实验室、休斯
公司等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在1997年11月11~16日访日期间,李鹏总理参观了丰田汽车公
司、松下电气公司等日本著名企业,重点考察了日本高科技产业,了解日本在科技方面取
得的最新成果。在今年2月访问卢森堡、荷兰的时候,李鹏总理参观了卢森堡的钢铁公司和
荷兰的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中国领导人对大的跨国公司情有独钟在一定意义上也说明了中
国利用外资要转向欧美,转向大的跨国公司的倾向。
再如,近两年来,欧洲国家对华投资的一些大项目引起世人的关注。德国的奔驰公司
在南京投资建立的中国最大的大轿车合资公司,克虏伯蒂森公司投资14亿美元在上海建立
的不锈钢合资公司,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荷兰皇家壳牌石油集团将投资40亿美元在广东兴
建的一个石油化工合资公司。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内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会有
更多的欧美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当然,转向西方并不等于抛弃东方,而是要在巩固东方的基础之上,即努力保持亚洲
,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对华投资的基本态势。这是因为,在数量上,它们的投
资规模仍然影响着中国大陆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在质量上,它们的投资与目前中国大陆
许多地区利用外资的档次大体相当。更重要的意义是在政治上,保持港澳台地区对大陆投
资,可以加强两岸四地的经济联系,有助于祖国的最终统一;保持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其
它国家对华投资,可以加强中国同它们的经济、政治联系,有助于维护东北亚地区、亚太
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再看中国加入WTO问题。
从性质上说,WTO是一个致力于监督世界贸易和使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组织。它
的前身是1947年成立、1948年生效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在以后的40多年里
,为了制止贸易保护主义,缔约国之间举行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1994年结束的最后一轮谈
判(即乌拉圭回合)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决定建立职权范围更加宽广的世界贸易组织
取代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中国曾经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之一,1950年,当时占据
联合国地位的台湾当局宣布退出。从1986年开始,中国提出恢复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缔约国
地位并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和艰苦的谈判。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这种谈判的内容也从“复
关”变成了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今年,中国为此已经进行了13年之久的谈判似乎出现
了转机,4月10日和16日,朱容基总理先后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发表联
合声明,宣布中美、中加在中国加入WTO问题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美加明确支持中国在
年内加入WTO。日本和西欧国家也作出了同样的表示。
加入WTO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途径。“据专家测算,‘
入世’后,我国的内生产总值(GDP)会因此增加2~3个百分点,而促进劳动密集型产
品出口增长以及开放各类服务业市场,将在今后几年创造1000万个就业机会,中国可以无
条件地享受所有成员国的最惠国待遇,与美国一年一度的关于延长最惠国待遇的‘拉锯战
’将画上句号;主要贸易大国对我国的贸易歧视措施(如纺织品配额等)将不得不取消;
一旦发生国际贸易纠纷,则可交付WTO仲裁,从而使中国的出口赢得相对稳定、规范的
外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作为WTO的正式成员,将直接参与制定国际贸易的
游戏规则,摆脱被动参与的不利地位”。
在有这些好处和机遇的同时,中国的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也只有在这种
与高水平的激烈竞争中,才能激活惰性极大的中国企业。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离开了外资,不加入WTO,仍然游离于世界经济之外,中国
是很难发展起来、强大起来的。
然而,就中国对外开放的这两方面而言,美国和欧盟各国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一
来,美国和欧盟对中国而言就具有了双重的身份。作为北约的主要成员国,它们对南联盟
狂轰滥炸并侵害了中国的主权,从这个角度说,是必须加以谴责和反对的魔鬼;从对华大
量投资并促进中国加入WTO角度说,它们又是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这种复杂的客观现
实才决定着中国在科索沃危机爆发以来的对外政策的走向,决不是什么“领导人的软弱”
。也就是说,中国必须与“魔鬼”打交道,而且还要善于和它打交道。
正因如此,中国提出要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来处理与科索沃危机有关的
对外政策。所谓有理,就要对北约的作何谴责都是从国际法、联合国宪章、维也纳外交关
系公约等出发,呼吁北约停止对南联盟空袭和向中国赔礼道歉。所谓有利,一是要有利于
科索沃问题尽快地通过政治途径解决,而不是使之更加复杂化;二是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中国目前正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必须保持高速度的增长才能化解
许多方面的困难,进而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在处理与美国和欧盟国家的关系时,
尽可能地将军事政治上的冲突与经济文化上的合作分开。北约轰炸了中国大使馆后,中国
同美国和欧盟的经贸关系肯定会受到影响,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能使这种负面影响最小化
。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北约的态度,中国则应根据事态的发展灵活但又不失尊严
的对策。所谓有节,就是无论是与之斗争还是与之合作,都要保持一个限度,即针锋相对
的斗争不失灵活,加强合作也不能丧失原则,必须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4)中美关系及其走向
关于中美关系,其实上面已经讲了很多了,当然主要是从正面讲的。5月8日以来,在
中国对外关系中,受伤害最大的当属中美关系。5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就宣布:考虑到目
前的情况,中方决定推迟中美两军高层交往;推迟中美防扩散、军控和国际安全问题的磋
商;中止中美在人权领域的对话。中美两国在经贸方面的交往,特别是就中国加入WTO
进行的谈判虽然没有中断,但在这种大的对抗氛围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尤其值得注
意的是,5月25日,美国国会考克斯委员会又公布了指责中国窃取美国尖端军事情报的报告
(即考克斯报告),在美国又掀起新的反华浪潮,中美关系进一步遭到损害。
到底如何看待目前中美关系以及它们今后走向会怎样,是人们最关切的问题之一。无
论是中国角度看,还是从美角度看,还是从世界角度看,我认为,中美两国都应当继续发
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必须明确这样一个事实:一个综合国力最强的
超级大国与一个人口最多、发展最快的大国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是关系到整个世界和平
、稳定与发展的大事。目前两国关系中出现的曲折是暂时的,即便从各自的利益着想,中
美两国还是要以对话代替对抗,以交往代替交恶。对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对于各自的发
展,中美之间保持并发展良好的关系是必然的、必需的。
当然,还应当看到,美国总是有一些政客在发展中美关系上作梗,而且从来也没有断
过。且不说塞缪尔·亨廷顿1996年写成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更有理查德
·伯恩斯坦和罗斯·芒罗1997年合写的《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这本书讲中美两国已成
为全球范围的对手,中国经济的快速、国力增强,对美国在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形
成了“难以对付的挑战”。他们断言,美中两国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能发生
战争。28在蓄意恶化中美关系方面,除了美国人固有的冷战思维之外,美国国会时不时出
现的反华浪潮往往也与美国国内的政治斗争联在一起的。比如,考克斯报告在很大程度上
也是共和党议员反对克林顿政府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功效与独立检查官斯塔尔搞的莱温斯
基案件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际上,美国更多的有识之士主张发展中美关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沃格尔等一流的国际问题专家和中国事务权威人士1997年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东亚安
全、台湾、西藏、人权、经贸、军售等问题角度论述了美中关系的现状与前景,以务实的
态度强调美中之间的“和平共处”并且探讨了实现这种共处的途径。
同样,中国对待中美关系也必须采取现实的、理智的态度和做法。在这方面,政府和
人民都显得比较成熟、冷静。但是,也有一些表现似乎很激进、很爱国而实际上是误导人
、为中国的发展和稳定添乱的观点,有些人甚至也在鼓动冷战思维。比如,有一本名叫《
别惹中国》的书,通篇文字侵权姑且不论,还竟然用市井无赖骂大街的方法,将低级下流
的话语印在封底上、放在标题里。不仅如此,该书还打出“北京大学师生”的旗号,实际
是对作为全国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及师生污辱。30还有一本叫《美国阴谋??北约激怒中、
俄内幕》的书,说是内幕,其实都不过是报刊上下载的。书中有一目,标题是“在素有讲
民主与自由的北京大学,打出了这样的口号:让民主和自由见鬼去吧!”只有蠢才才会讲
出这种话,因为稍有一些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民主和自由是整个人类的富贵政治遗产,
同时也是人类所追求的目标。素有民主和自由传统的北京大学怎么会打出这种口号呢?31
说轻了,出这样书是为了趁热多赚点,获些小利;说重了,把一些错误信息
传给读者,到底是帮谁的忙呢?
中美关系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是很不容易的,经过两国政府几代领导人的共同努力。
中国方面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朱容基,美国方面从尼克松、卡特、布什到克林顿
,都为中美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两国经济、贸易、文化教育以及人民之间的
交往就更不必说了。当然,由于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美两国在各方面的交往有分歧、矛盾和冲突是不足为怪的,关键在于都能从世界大局
着眼、从未来着眼,求同存异来保持并发展相互之间的良好关系。正如研究中美关系问题
专家指出的那样:“中美之间的协调正在创造跨世纪大国协调的一种模式,即在历史传统
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的两个大国之间,在双方无法在这些基本不同点上说
服对方的情况下,如何发展战略性的共同点。”32
中美之间矛盾不会没有,冲突也可能发生,但是关系一定要发展,联系也不可能中断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有哪个中国人会将自己的留学在美国的孩子叫回来,然后再把他
们送到俄罗斯去?又有哪个中国人会将自己的美元存款取出来,然后再把它们换成卢布?
又有谁能将计算机中美国的软硬件全都抛开呢?又有谁不愿意使用摩托罗拉手机呢?麦当
劳、肯德鸡还得吃,可口可乐还得喝。当然,在中国需要美国的同时,美国也不正需要中
国吗?没有中国这么大的市场,美国的增长速度说不准也要慢下许多呢!
这就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美关系。
5)、中俄关系及其走向
与急剧冷却的中美关系相反,北约轰炸中国驻南使馆之后,除了中国之外,反应最强
烈的当属俄罗斯。叶利钦不仅亲自打热线电话给江泽民主席,而且还派特使切尔诺梅尔金
来到北京。中俄关系急剧升温。对中国人民表示同情和支持,同时对北约的暴行进行严厉
的谴责,俄罗斯的这些做法百分之百是值得赞赏的,也充分地反映出中俄两国的良好关系
。
在承认这些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越来越流行的一种观点,即为了对抗美国,中国应
当与俄罗斯联合起来,甚至可以重新结盟。历史地看,中俄关系比中美关系复杂得多,或
许读者能从下面的描述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叶利钦1997年元旦与其他政要制定的对付北约东扩的八条紧急措施中,第七条就是
同中国建立反西方的同盟。事实也是如此,自改变了向西方一面倒的外交政策以来,特别
是北约东扩进程启动之后,与中国的关系成了俄罗斯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最引人注目的
是继1996年4月叶利钦访华之后,江泽民主席于1997年4月22-26日对俄罗斯的访问,叶利
钦总统于11月中旬第三次访华。中俄两首脑的互访标志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的确立。
然而,观察中俄关系不能单单从俄罗斯角度,还要从中国的角度,更要从世界的角度
;不能单单从现在的角度,还要从过去的角度,更要从未来的角度。为了展望中俄这种“
战略伙伴关系”在二十一世纪会是什么样,我们不妨从中俄关系的过去开始。
中俄是欧亚两个毗邻的最大国家,边界线在苏联解体之前长达7300多公里,目前也有
4250多公里。在苏联解体以前几百年的交往中,两国间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689年开始到1916年,主要是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交往。中国在欧亚大
陆的东边,俄罗斯在欧亚大陆的西边,两国领土原本并不接壤。16世纪中叶伊凡四世亲政
并号称沙皇之后,俄罗斯才开始向东扩张。17世纪30-40年代,从勒拿河南下的俄国军队
到达黑龙江流域,并与中国清朝军队发生冲突。1689年,摄政的索菲娅接受了康熙提出的
"贸易谴使,和睦相处"的建议,两国代表于8月在尼布楚举行谈判并于9月签署了中俄历
史上第一个条约??《尼布楚条约》。该条约除了规定双方要和睦相处、加强贸易往来之外
,最重要的是确定了以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作为两国东段的边界。所以,许多研究者都
将这个条约看作中俄关系的开端。33后来,从1726年11月到1727年5月,两国代表又经过3
0多次的谈判,就边界、贸易往来等诸多问题达成了协议,最终签署了《布连斯奇条约》,
从东到西以额尔古纳河、恰克图和沙毕纳伊岭为界划分了两国的中段边界。至于西段边界
,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1869年以前,两国大体上是以巴尔喀什湖和塔拉河以西为线。
然而,两国和睦相处并没多久,富有侵略野心的沙皇俄国,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和获
得黑龙江出海口,便利用中国内忧外患之机,与西方列强勾结起来,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
列不平等条约,将边界线不断地向中国一侧推进。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1860年的
《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分别从中国东部和西部掠夺了100多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由于1858年以后签署的各项条约都带有趁火打劫、掠夺和不平等的性
质,两国后来争端的种子也就埋下了。
第二个时期从1917年到1948年,主要是苏联与中国北洋军伐和国民党政府之间的交往
。十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之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1922年底改称苏联)政府曾要
求外交人民委员会制订一份与中国缔结一般条约的明确纲领,同时宣布废除1896年的《中
俄密约》、1901年的《辛丑条约》以及1907-1916年间俄国与日本订立一切有关中国的秘
密协定,将沙皇单独或者伙同日本及其它国家从中国掠夺的一切归还给中国。34但是,一
方面,上述这些文件都没有提及1896年以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问题,在处理对华关系上,
苏联同样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另一方面中国北洋政府对沙皇俄国侵华心有余悸并且受制于
西方列强,两国关系发展十分缓慢。不仅如此,1927年国民党断绝了同苏联政府的往来,
1929年两国围绕着中东铁路的主权问题发生了激烈冲突,相互关系进一步恶化。“九一八
事变”和远东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之后,中苏两国才于1932年底恢复外交关系。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两国相互支持、相互依托,最终分别取得了抗日和抗德战争的胜利。但是
,苏联1945年在雅尔塔以中国的主权为代价同美英进行了肮脏的交易,不仅外蒙古永远地
从中国分离出去,而且苏联恢复沙俄时期在中国东北的特权。这些为后来的中苏关系埋下
了不和的种子。
在这个时期,除了国家关系之外,还存在着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中国革命与苏
联之间特殊的关系。原苏联学者对此特别看重:“苏联同中国的关系史不仅是两个国家间
联系的历史。它同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史是分不开的。而苏联对这一斗争的援助和支
持是这一史篇的重要方面。在中国的发展中,十月革命以后的对苏关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
用,成为根本改变中国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的确,苏联共产党、苏联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
这种关系是十分不和谐的。总的说来,苏联对华政策始终以民族利己主义为出发点,对于
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因意识形态上的共性而真正支持,对于国民党也没有因意识形态上的矛
盾而反对。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也就是反对苏联共产党、苏
联干涉和控制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没有执行苏联政府的忠告的
事实证明,两个共产党大国之间未来的冲突的种子早在此时就已经萌芽了。”
第三个时期从1949年到1991年。这个时期的中苏关系是由两党之间关系、两国之间关
系及两党、两国的领袖人物之间关系交织在一起,显得异常复杂。1947年冷战开始以后,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阵营之间的对抗日益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1950年2月,刚刚成
立的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此为标志,中苏两党、两国在政
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结成了全面的同盟关系。中苏结盟虽然是双方的共同需要、
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由于苏联根深蒂固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和中国因近代蒙受屈辱的
特殊民族心理,再加上这个条约“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强制和不利的性质”,37同盟不仅不
很牢固,而且充满着危机因素。到了五十年代后半期,随着美苏对抗有所缓和,中苏两党
在批判斯大林个人迷信、和平共处、和平过渡以及对战争的看法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
歧。于是,党际关系上的友好变成了公开的论战,外交上的同盟变成了互相拆台,经济上
的贸易往来急剧下降,军事上的合作变成了频繁的磨擦甚至刀枪相见、大动干戈。
总之,到了六十年代后期,中苏关系已由全面的同盟逆转为全面的对抗,对中国、对
苏联、对世界都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进入八十年代之后,中苏关系的紧张局面趋于缓和。从1982年到1986年,两国共举行
了九轮副外长级的国家关系谈判;中国外长黄华、副总理万里、李鹏分别于1982年11月、
1984年2月和1985年3月作为特使,前往莫斯科参加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契尔年科和安
德罗波夫葬礼;两国外长在四十届、四十一届联大上多次举行会晤;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
主席阿尔希波夫,中国副总理姚依林等两国高层领导人的互访以及一系列经贸协议的签订
,都表明两国关系的好转。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两国发表了《中苏联合公报
》。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从此正常化并且进入了一个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新时期。1990
年4月和1991年5月,李鹏总理和江泽民总书记先后访问苏联,两国关系进入了既不同于五
十年代的同盟,也不同于六、七十代的对抗的友好、合作关系。
纵观以往三百多年的中俄、中苏关系史,不难看出,各自的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是影
响相互关系走向的主导因素,单靠形式上或意识形态上一致的光环消除不了由此产生的根
本分歧、矛盾和冲突。处理好与邻国、特别是与俄罗斯(苏联)这样的大国的关系无疑是
至关重要的,但是,理想成份不易太大。
苏联解体以后的中俄关系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相互之间比较冷漠到“互视为友好
国家”,再到“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最后确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
系”,几乎可以说是每两年上一个新台阶。中俄关系的这种走向与俄罗斯对外政策从向西
方"一面倒"向全方位的外交战略基本上相吻合。
苏联解体之后,中国政府根据和平共处、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己选择的
基本原则,愿意继续履行与苏联签署的各项条约、协定和有关文件所规定的义务,同时也
希望有关国家也能履行这些义务。话虽然是这样说,中国对叶利钦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及新
俄罗斯诞生初期全面倒向西方的言行实际上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与此同时,俄罗斯更是在
政治上、经济上和外交上实行全方位倒向西方的政策,不很看重甚至有些轻视同远在东方
的中国的关系。与叶利钦接连访问西欧、北美的轰轰烈烈场面相比,与俄罗斯同西方国家
签署了一项又一项的“友好宣言”、“合作声明”相比,李鹏总理与叶利钦1992年1月底在
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首脑会议上半小时会晤实在算不了什么。两国关系一度处于冷漠甚至
停滞的状态。这种局面直到叶利钦访华才有所改观。
1992年12月17日,叶利钦以俄罗斯国家元首的身份第一次来华访问。在这次访问期间
,叶利钦总统与杨尚昆主席签署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的联合声
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它们将按照联合国宪章,
本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和
其他公认的国家法准则,发展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与此同时,两国政府官员还签署
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文件24项。中俄关系也随着叶利钦这次访华上了第一个
新台阶,1993年,中俄之间的贸易总额近78亿美元,是两国贸易史上的最高记录。
北约东扩进程启动之后,俄罗斯更加重视对华关系。1994年1月,叶利钦让来华访问的
外长科济列夫将一封亲笔信转交给江泽民主席。在这封信中,叶利钦建议中俄两国建立面
向二十一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从而将中俄关系全面地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5月,
俄罗斯政府总理切尔诺梅尔金来华正式访问;6月,钱其琛外长访问俄罗斯并向叶利钦总统
转达了江泽民主席对确立中俄之间“建设性伙伴关系”建议的积极回应。在这期间,两国
还签署了一系列经贸、科技和文化方面的协议。
正是在中俄关系不断升温的的基础之上,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正式对俄罗斯进行友
好访问。这次访问标志着中俄关系上了第二个台阶。由江泽民主席和叶利钦总统在克里姆
林宫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正式宣布两国要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为此,声明还从政治关系、经贸和科技关系、军事政治关系和国际关系等四个方面详
细地规定了中俄两国应当积极采取的步骤。在江泽民主席这次访问莫斯科期间,中俄两国
还签订其它20多项其它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有:《中俄两国首脑关于不将本国战略核武器
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西段的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船只从乌苏里江(乌苏里河)经哈巴罗夫斯克城下到黑
龙江(阿穆尔河)往返的议定书》等等。所有这些都为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全面发展奠定的
牢固的基础。
到了1996年,中俄关系又有了新发展,上了第三个台阶。
2月下旬,为了排除俄罗斯远东地区地方当局某些负责人员对中俄划界工作的干扰,叶
利钦签发了《关于采取措施结束俄中东段边界勘界工作的命令》。4月,叶利钦再次访华,
这是叶利钦当年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在广泛交换意见的基础之上,两国首脑又一次签署《
中俄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决定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与“建设性伙伴关系”相比,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起点更高并以双方
的长远战略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从而大大提高了两国合作的水平。正因如此,两国不仅决
定保持各种级别、各个渠道的经常性对话机制、建立北京与莫斯科之间的热线电话,而且
签署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合作协定,比如《关于在能源、和平利用核能和和平开发宇
宙领域合作的协定》、《关于在核安全领域合作的协定》等等。同月26日,中国、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
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11月中旬,中俄共同开发勘界后将划归对方的一些地段的第一轮
谈判在北京举行;12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对俄罗斯进行了工作访问。所有这些都标志着中
俄两国落实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步骤。
总的说,中俄关系自1992年以来是稳步地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变
化由西向东的趋向比较明显;中国则是一直接保持着全方位、等距离的对外政策,与此同
时还确立了同美国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同英国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日本的“睦邻
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同法国的“全面伙伴关系”等等。
就中俄两国关系而言,1997年是极不寻常的。除了两国总理、外长的会晤将定期磋商
机制确立下来之外,38最引人注目的两国领导人实现的互访。1997年4月江泽民主席访问莫
斯科并与叶利钦总统举行了中俄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第一次首脑峰会,取得了
以下几方面重大成果:
首先,进一步确定了中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合作方向。从大的方
面说,这种方向就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摈
弃冷战思维,促进裁军进程,树立"以裁军保障安全"的新观念;加强就联合国有关问题
保持经常性的磋商。
其次,进一步确定了通过边境裁军实现睦邻友好的新安全模式。继在上海签订了《关
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之后,中、俄、哈、塔、吉等五国元首在江泽民
访俄期间又签署了《关于边境裁军协定》。这项协定宣布:在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边境线上
,各方都把100公里以内的军事力量裁减到与睦邻友好关系相适应的最低水平,使其只具有
防御性;限制陆军、空军、防空军、航空兵、边防部队人员和主要种类武器数量的最高限
额;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各方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互相交换边境地
区军事力量的有关材料等等。
最后,成立了“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根据江泽民主席和叶利钦总统的宣
布,中俄两国跨世纪的友好组织??“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于4月23日正式成立。
这个委员会的宗旨和任务是:积极促进中俄两国实现睦邻友好、平等信任、互利合作和共
同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之间的传统友谊和了解,巩固和扩大中俄面向二
十一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总体上协调和推动两国民间交往,组织开展各
种群众性活动,就中俄友好关系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1月中旬,叶利钦来到北京对中国进行第三次正式访问,与江泽民主席举行了中俄两
国元首第五次最高级会晤并共同签署了第五个《中俄联合声明》。作为对1992年以来中俄
关系不断发展的一个总结,这个声明指出:“国与国结成针对第三国的联盟和战略联合的
时代已经过去,各国特别是各大国应该顺应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并在相互尊重、平等、有
益于各方及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关系,这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至关重要。”
俄罗斯联邦外交部第一亚洲司司长列.莫伊谢耶夫在一篇年终专稿里,对1997年的中俄
关系作了这样的总结:“过去的一年中,莫斯科和北京的关系在许多方面都是突破性的。
这一年双方头一回举行了两次最高级会晤,举行了例行国家总理定期会晤,外交部长会晤
了四次。彻底建立了定期磋商机制。在这一年里,俄中签署了17项国家间和政府间协定及
10份部门间文件。11月在北京举行了俄中友好和平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该委员会已经
成为沟通两国各界的重要渠道。俄罗斯和中国明确表示,将致力于共同建设更为公正和民
主的国际秩序。莫斯科和北京认为,这种秩序应向多极方向发展,任何国家都不应追求霸
权或垄断。两国加强了在调解世界紧张局势方面的合作。”
1997年的中俄关系的确是令人振奋的。不过,对两国之间这种红红火火、不断升温的
交往,也须有一个全面、清醒的估计,即它是中俄美、中俄日、中俄西欧等大国三角关系
的组成部分。在第一个三角关系方面,在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前夕,叶利钦3月前往赫尔
辛基会晤了美国总统克林顿;江泽民主席在访问俄罗斯半年之后前往华盛顿,对美国进行
正式友好访问。在第二个三角关系方面,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11月便装来到俄罗斯与叶利
钦进行了“私人会晤”;中国总理李鹏于同月访问了日本,后又于1998年2月访问俄罗斯。
在第三个三角关系方面,俄罗斯与欧盟国家首脑来往频繁,希拉克、普罗迪、赫尔佐克、
布莱尔相继访问俄罗斯。叶利钦不仅三次与希拉克会晤,而且在欧洲委员会首脑会议上还
提出确立俄、法、德三国首脑定期会晤、共商欧洲事务的建议。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签署
的《伙伴合作协定》也于12月正式生效;与此同时,欧盟国家的领导人也纷纷访华,中国
政协主席李瑞环5月访问了德国、希腊和葡萄牙。1998年2月主管外贸的副总理李岚清访问
比利时、丹麦和欧盟,李鹏总理访问卢森堡和荷兰。
在林林总总的这些双边会晤或交往中,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取得了“重大的”或“突破
性的”。从实际情况看,这也并不是浮夸。江泽民主席访美、中俄两国首脑互访、李鹏总
理访日的成果自不必说,美俄首脑赫尔辛基会晤在裁军问题上达成了协议,俄日首脑会晤
不仅使相互关系转暖,而且在加强两国安全合作方面也达成了一些协议,俄罗斯与西欧之
间除了经济关系更加密切之外,甚至还出现了“联合抗美”的迹向。不难看出,无论是俄
罗斯还是中国,都非常重视与各大国的等距离外交。各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调整和发展的
结果,就是各式各样的“伙伴关系”的出现,充分地说明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将对华关系放在其外交政策极为重要的位置,最重要的原因
是想改善俄罗斯由于北约东扩而处的不利的外交环境,拓宽外交空间,归根到底还是为了
加重与西欧、北美打交道的筹码。所以,我认为,中俄两国结盟是根本不可能,甚至过于
密切的联合也很难,但可以保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第八章:远远没有结束的悲剧
● 孔寒冰
本书快要写完的时候,科索沃战争还没有结束,但快要结束了。
科索沃战争快要结束了,但是在一方遭到了巨大痛苦、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实现的。
科索沃战争快要结束了,但是带来的后果是无限的,其中最重要就是在阿族与塞族之
间、在南联盟与北约之间、与巴尔干半岛的其它国家之间,在北约与中国、俄罗斯之间,
留下了广泛仇恨的种子。
两个多月的狂轰滥炸在全人类,特别是受害者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最深之处不
知需要多少年才能愈合。
1) 奇特的战争
南联盟与北约进行的是一场级别极为悬殊的战争。
说级别相着悬殊,是指无论在兵员上还是在武器的数量和质量上,南联盟与北约都不
可比的。且不说随着战争的发展北约不断增兵,而南联盟的兵员和武装不断减损,只看一
下战争爆发时双方军力的静态对比就清楚了。
据法国路透社3月24日的一篇电文披露,南联盟和北约之间的军力对比是这样的:南联
盟方面,武装部队人员总数是11·4万(新兵4·3万),预备役人员40万。在现役军人中,
陆军约有9万人(新兵有3·7万)。在武器方面,南联盟陆军拥有由俄罗斯T-72改装而成
的M-84坦克239辆,较为陈旧的T-34坦克181辆;仿造俄罗斯BMP-1的M-80装甲车
568辆,M-60P装甲车169辆,BOV-VP装甲车68辆;20、30和57毫米口径的高射炮
共1859门,萨姆-2、萨姆-3、萨姆-6等型号的地空导弹1000枚,萨姆-9、萨姆-13、
萨姆-7和萨姆-18等战术短程导弹2000枚。空军有1·97万人,其中包括3000名新兵。南
联盟可以用于作战的飞机有俄罗斯造的15架米格-29,17架米格-21U,47架米格-21F
及其其它一些杂牌飞机。其中米格-29了先进。海军有7500人,其中包括3000名新兵和90
0名潜艇人员,拥有4艘潜艇,4艘带舰空导弹和舰艇导弹的驱逐舰。
北约方面:在意大利集结的460架飞机中一半以上来自美国,包括F-16S、F-15E
、F-117、EC-130S、A-10S、EA-6B等等。此外还有法国的“美洲虎”、幻影
2000D战斗机,德国和意大利的狂风战斗机,英国的鹞式战争机。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美国
的B-52、B-1A、B-1B、B-2等远程战略轰炸机。海军方面,美国当时在地中海集
结了4艘导弹巡洋舰、4艘潜艇,第6舰队则停泊在亚得利亚海。这些舰只都可以发射巡航导
弹。在北约拥有的导弹中,最重要的是80年代后投入使用的、射程在800-2500公里的战斧
式各种巡航导弹。另外,法国、意大利、德国、荷兰、西班牙、英国、土耳其等国的军舰
也陆续集结在亚得里亚海。
除了军事力量对比相差巨大之外,这次战争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非对抗性。
北约对南联盟的打击要么是在高空,要么在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之外。正如南斯拉夫人
自己讲的,光听到爆炸性,光看到自己遭受到各方面的惨重的损失,光知道自己挨打,可
是看不到敌人,愤怒、着急可又使不上劲。北约虽然从一开始就嚷嚷要出动地面部队,甚
至还派去了配合地面部队进攻的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但始终也没有发动地面进攻(至少到
写这本书的时候),原因之一大概就是为了避免与南联盟直接交火,减少自己的伤亡。
所以,迄今为止七十多天战争,实际上就是一方面肆意施暴,而另一方面大体上只能
挨打的状态下进行了。每天看着、听着这样的新闻报道,就像大气压强很低,让人感到上
不来气。
这样的战争怎么打,可能是科索沃战争留给军事家们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甚至对
传统的战争概念、方式都提出了挑战。军事上知识我懂的极少,但我要说的是,在这种情
况下进行的战争必定要以一方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而告终,具体讲必定会直接影响到科索沃
战争的结局。
2) 各种和平方案
科索沃战争爆发,不论从阿族与南联盟角度说,还是从南联盟与北约角度说,都是由
于达不成一项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再概括一下说,导致科索沃战争爆发焦点有这样几方
面:一是阿族要求科索沃独立,南联盟最决不同意;二是科索沃解放军要以武力方式达到
目的,南联盟军警对此进行了坚决的镇压;三是北约要求南联盟军警从科索沃撤出,科索
沃解放军也应放下武器,停止暴力冲突,南联盟和科索沃解放军都不同意;四是北约提出
派维持和平部队进驻科索沃,而南联盟坚决不干。
科索沃战争的各方归根到底是为了争取实现自己目的,所以在武力冲突的同时,反应
冲突各方要求的各种和平方案也不断地提了出来。不过在4月,各方提出各自的方案。从来
源上分,这些方案大体上有这么向个方面:
南联盟方面的和平方案。
战争爆发后,米洛舍维奇和南联盟的态度十分强硬,军队和人民也利用各种方式进行
抵抗。直到复活节,米洛舍维奇才宣布南联盟单方面停止在科索沃的对军事行动。同日,
米洛舍维奇在会见希腊总统时重申南联盟两条不变的原则,一是要坚决保卫国家,二是争
取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西方则传说,南联盟有可能提出新的方案,即将科索沃分成塞尔
维亚人控制区和北约控制区,而米洛舍维奇想要控制的主要是科索沃的交通要道、进出马
其顿的要道以及普里什蒂纳西北的科索夫斯卡??米特罗维察周围的重要矿区。
在4月中下旬,阿族温和派领导人鲁戈瓦和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多次举行会晤,29日
在贝尔格莱德发表了联合声明。关于这项声明的内容,许杏虎烈士当时写道:“通过塞政
府与科政治党派之间的会谈,就实现科索沃在塞尔维亚境内的所有民族平等的高度自治而
共努力,是保证这一问题最终公正解决的基础;双方的会谈必须是直接的,双方应增加彼
此间的信任;在双方同意的前提下,国际机构代表参加会谈;组建科索沃临时执行委员会
。”
另一方面,南联盟在外国军队进入科索沃问题上的口气也有所松动。14日,正在贝尔
格莱德访问的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说:“南联盟准备接受联合国或其它国际组织的文职
观察员,但不接受参与侵略巴尔干行动的国家的人员。”可到了21日,南联盟又宣布,它
将自行解决科索沃危机,决不允许国际干预。
23日,经过艰苦的说服,俄罗斯总统特使切尔诺梅尔金与米洛舍维奇达成了解决科索
沃危机的条件:难民和移民安全返回;提供人道主义的援助;重新开始制定科索沃未来自
治的框架;尽可能地减少南联盟军队和警察部队在科索沃的存在,北约在南斯拉夫周边国
家聚集的军队同时撤离;国际社会帮助恢复南斯拉夫的经济,包括科索沃和整个地区的经
济;征得南斯拉夫的同意,在联合国的监督和俄罗斯的参与下实行国际介入。
俄罗斯方面的和平方案。
最早是叶利钦3月底提出的召开8国集团外交部长会议来共同讨论政治解决科索沃危机
问题。国际社会对此反应不一,日本、德国比较积极,英国不阴不阳,美国则十分冷淡。
不过,8国集团的外交部长倒是很快开始聚到一块进行协商了。
19日,俄罗斯外交部长伊万诺夫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推动科索沃问题解决的原则:立
即停止包括“暴力与镇压”在内的所有军事行动;与此同时,北约从南周边国家撤走进攻
性的部队,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出多余的南军队和警察部队;保证所有难民安全返回家园,
不因种族和宗教信仰而有所区别;为人道主义组织发挥职能而创造条件;在完成尊重南联
盟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条件下,恢复南领导人与科索沃阿族领导人就给予科索沃广泛自
治地位进行的政治谈判;推动包括科索沃在内的整个南联盟的经济重建工作。
西方国家的和平方案。
战争开始后,北约发言人3日提出,如果南联盟能满足以下三条,北约可以考虑停止轰
炸:1,停止在科索沃的战斗;2,从科索沃撤回军队和治安部队;3,允许受多国部队保护
的科索沃难民安全返回。
作为对南联盟单方面宣布停火的回应,德、法、英、意、美等五国7日提出的一份联合
声明。声明说,米洛舍维奇并没有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是否真准备停止所有战斗行动和屠
杀,是否准备从科索沃撤出军队部队、警察部队和准军事部队,是否准备允许所有难民无
条件返回家园,允许人道主义援助畅通无阻,是否准备参加制定以朗布依埃协议为基础的
科索沃政治框架。北约声称,只有南联盟全部接受了这些要求,才能停止轰炸。这可以看
成是第二个和平方案。
12日德国又提出了一份和平计划,其中有两点引人注意,一是由欧安组织的部队而不
是北约的部队进驻科索沃,取代那里的南联盟的部队;二是这支部队中包括俄罗斯人。14
日,德国进一步公布了实现科索沃和平的6点计划:
1,举行一次8国集团??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
部长会议,商定出一系列要求,这些应当成为联合国决议的要求包括:南斯拉夫的所有军
队、警察和准军事力量应在何时从科索沃撤出;科索沃解放军应停止战斗,解除武装并坚
守阵地;按照“强有力的”接触原则部署一支国际维和部队;援助组织尽可能快地返回科
索沃;一俟南斯拉夫部队完全撤出科索沃,难民就可以开始返回;科索沃将由联合国控制
的临时行政机构治理,直到达成一项政治解决方案为止。2,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应当研究并
作出一项决议。3,这项决议将提交贝尔格莱德政府。如果撤军开始,北约将暂停空袭24小
时。暂停空袭的时间可以延长,直到撤军完毕。倘若撤军在规定的时间框架中完成,则空
袭将彻底停止。与此同时,科索沃解放必须停火并坚守阵地,直到部署国际维和部队为止
。4,与此同时,北约在将在科索沃建立军事控制区并确定军事接触的规则。5,一俟国际
维和部队部署,救援组织就开始工作。6,一俟南斯拉夫部队的撤退完成,难民将返回家园
。初步的重建工作将开始。也是在14日,欧盟领导在布鲁塞尔通过了一项政治解决科索沃
危机的办法草案,内容是:1,建立一个国际临时性机构,欧盟可以接管这个机构;2,创
建一支主要由在科索沃占大多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组成的新的警察部队;3,举行自由、公
正的选举;4派驻国际军队,保护科索沃人民的安全。
其它国家的和平方案。
希腊总理西米蒂斯14日在欧盟特别会议上提出,科索沃问题的彻底解决必须包括以下
三方面内容:一是有联合国和欧盟的参加;二是制定巴尔干地区的稳定、经济发展与和平
的新计划;三是实施人道主义援助并协调和扩大这种援助。
乌克兰总统库奇马16日提出了一项分三个阶段解决科索沃危机的计划:在第一阶段,
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出军队和治安部队,与此同时,北约停止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在第二
个阶段,由联合国安理会委任一个政治家领导维和部队监督并保护难民返回家园,负责对
难民进行安置以及派驻欧安组织的人道主义的观察团;在第三个阶段,在一个中立国家召
开国际和平会议。
到了5月,各方的和平方案进入到了综合、接近的时期。
7日,经过长时间的讨价还价,8国集团外交部长达成了一项科索沃和平计划的框架协
议,但是具体实施方面,俄罗斯与西方7国之间的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是在两
方面:关于向科索沃派驻一支国际维和部队问题,美英等国坚持这支部队必须以北约为核
心,俄罗斯则说参与轰炸南联盟的北约盟国不能执行维和任务;关于北约停止轰炸南联盟
问题,西方国家明确地说,只有在南联盟完全满足了北约的要求,即从科索沃撤出全部军
队,俄罗斯则认为继续空袭有害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科索沃危机。
此后,国际社会的斡旋活动更是紧锣密鼓地进行。除了切尔诺梅尔金之外,17日,经
过磋商,德国总理施罗德又代表欧盟支持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出面调解科索沃危机。现年
61岁的阿赫蒂萨里,早年曾作过高中教师,1965年进入芬兰外交部,1987-1991年曾担任
过联合国负责行政事务的副秘书长。波黑内战期间,阿赫蒂萨里曾与联合国在那里的维和
工作,1994年完成维和任务之后回国参加了总统大选,成为芬兰总统。18日,南联盟政府
也暗示,它准备就8国外长提出的框架协议进行对话。但两天后,南联盟又对俄罗斯说,它
不能从科索沃撤出全部军队,而且也反对由一支国际部队来控制科索沃。21日,南联盟又
提出,北约停止轰炸是政治解决科索沃冲突的前提条件。俄罗斯与美国之间更很难协调,
不仅切尔诺梅尔金和塔尔博特之间的磋商没有进展,阿赫蒂萨里在切尔诺梅尔金和塔尔博
特之间的斡旋也不见成效。
斡旋出现突破性的进展出现在29日。俄罗斯发表的一份关于切尔诺梅尔金与米洛舍维
奇28日会谈成果的正式通报说,南联盟将接受8国集团所提出的解决科索沃危机的共同原则
,并同意联合国安理会在联合国宪章的基础上解决危机的决议。同日,南联盟军队驻科索
沃总司令也宣布:军队愿意实施米洛舍维奇总统的“和平倡议”。这就意味着南联盟同意
从科索沃撤出部队,同意国际部队进驻科索沃;这还意味着一起无声无息的联合国又将走
上前台来。
又经切尔诺梅尔金和阿赫蒂萨里的几天穿梭调解和各方的讨价还价,6月3日,米洛舍
维奇正式宣布同意国际社会提出的科索沃和平计划,并将它提交给塞尔维亚议会;同日,
塞尔维亚议会召开特别会议,对和平计划进行表决,最终以136票赞同、74票反对、3票弃
权通过了这个和平计划。据法国《解放报》的一篇文章说,南联盟之所以接受这个和平计
划,主要原因,一是北约地面进攻的威胁和压力;二是俄罗斯的斡旋,三是塞尔维亚人内
部的分裂;四是国际刑事法庭对米洛舍维奇的指控威胁。
这个由10点组成的和平计划内容是:
1立即并在可核查的情况下结束在科索沃的暴力活动;
2按照一个迅速行动的时间表,并在可核查的情况下从科索沃撤出全部军队、警察和准
军事部队;
3在联合国主持下在科索沃部署一支有效的国际文职人员和安全部队,他们将依据联合
国宪章第7款采取行动,保证共同同意的目标得以实现;
4这支国际安全部队将有大量北约部队参加,将根据统一指挥和控制的原则部署这支部
队,应该授权它为科索沃的所有居民缔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并为所有难民和流离失所人员
安全地返回他们的家园提供方便;
5为科索沃建立一个临行行政管理机构,它将是国际文职人员的一部分,将由联合国安
理会决定它的构成,在这个临时机构的管理下,科索沃人民将在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内享
有实质性的自治权;
6在所规定的人员撤出后,一批南斯拉夫和塞尔维亚人员(人数由各方同意)将被授权
返回(科索沃),以帮助完成下述任务:负责同国际文职人员机构和国际安全部队进行联
络;识别地雷区;维持现存的塞尔维亚文化传统遗址;维护现存的重要边防检查站;
7使所有难民和流离失所的人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监督下安全和自由地返回家
园,所有人道主义救援组织都能够不受阻挠地进入科索沃;
8开始为达成一个临时性政治框架协议的政治进程,以便为建立一个实质性的科索沃自
治政府作准备,充分考虑朗布依埃协议和南斯拉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并使科索沃
解放非军事化;
9全面考虑发生危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稳定问题。其中包括在大批国际机构参与的情况
下贯彻实施欧洲东南部稳定条约,以便促进民主、经济繁荣、稳定和地区合作;
10结束军事行动要求接受提到的上述原则,并遵照执行其他所要求的条件。
此时,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仍然没有停止,但是,北约与南联盟的军方代表已在就从
科索沃撤军、北约停止轰炸,俄罗斯与北约也在就国际维和部队组建问题进行磋商。又经
过反复的讨价还价,8日西方7国与俄罗斯在德国科隆就和平草案达成一致,又过了两天,
南联盟也宣布接受这个和平决议并将很快从科索沃撤军。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也宣布,一俟
南联盟撤军得到证实,北约将停止轰炸。
8国外长通过的和平决议草案的要点包括:
??在贝尔格莱德接受联合国决议并提交撤军时间表之后,北约将暂停轰炸。在可以核
查的撤军开始之后,北约将停止轰炸。
-?南斯拉夫必须从科索沃撤出所有的军事、警察和准军事部队,但是数量未定的人员
将获准返回科索沃,履行扫雷、同国际人员联络、守卫塞尔维亚人的一些世代相传的地点
和驻守边界过境点等职责。
??国际安全部队由文职和军事人员组成,在科索沃驻扎的时间初步定为12个月,但是
联合国安理会可以延长对它的授权。
??国际安全部队中将有一定数量北约的部队参加,并将在统一的指挥和控制下部署,
以帮助难民重返家园。
??阿族难民将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的监督下重返科索沃,同时人道主义
援助组织将进入科索沃。
??在科索沃的所有国际人员将根据允许国际干预的联合国宪章第七章采取行动。
??分离主义的科索沃解放军和科索沃其他阿族武装将停止一切军事行动,解除武装。
??联合国安理会将在科索沃建立过渡性的行政管理机构。在这个机构的领导下科索沃
人将享有充分的自治,并将建立他们自己的民主自治机构。
??科索沃阿族人和贝尔格莱德应就科索沃的最后政治解决办法举行谈判。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和这个地区其他国家的领土完整得到承认。
??有关各方,包括国际安全部队在内,将同已经就南斯拉夫在科索沃犯下的战争罪提
出起诉的联合国审判前南斯拉夫战争罪行法庭充分合作。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将指派一名特别代表监督文职方面的执行情况和同北约维和部队
密切配合。不管怎么说,和平的曙光终于显露了。我希望当读者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北约
对南联盟的轰炸已经成为过去。就和平协议的内容而言,基本上又回到了朗布依埃和谈协
议上面了,只是对米洛舍维奇和南联盟来说是更加不利了。
3) 科索沃战争带来了什么
科索沃战争还没有停止,所以它的各方面后果也并没有最终定格。但是,经过70多天
的狂轰滥炸,其可怕的后果大体上显现出来了。这些后果将不仅长期影响着南斯拉夫,也
将长期影响着巴尔干、东欧、欧洲乃至全世界。
科索沃战争带来了什么?它带来了大量的难民。
什么叫难民,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解释是,“难民是因为人种、宗教、社团、政党或
政见的缘故,遭受迫害或怕遭受迫害面背井离乡的人”;有的解释是,难民是“由于战火
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流离失所、生活困难人”。难民是战后的一个重要的国际政治现象,
“联合国成立的,难民问题被列入第一届大会的议事日程。1951年,大会成立联合国难民
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主要任务是给难民以国际保护,协助志愿遣返,或与当地同化。该
办事处曾帮助过数以百万计的难民。1954年和1981年它两度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科索沃的难民产生于科索沃战争,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阿族与塞族之间的战争、南
联盟与北约之间的战争。在1998年科索沃解放与南联盟军警冲突的过程中,就有20多万科
索沃阿族为了逃避战火而背井离乡,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北约开始大规模轰炸南联盟之
后,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最大的难民潮在南联盟的科索沃出现了。其人数随着北约
轰炸范围的扩大而成倍地增长。4月初的时候,国际社会估计科索沃难民已超过35万人。到
5月中旬,“约有90万科索沃难民逃离家园,前往周边国家避难。”这个数字意味着大约有
41%的科索沃居民背井离乡。
大量的难民带来问题也是巨大的。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失去任何工作、劳动等谋
生手段,衣、食、住、行全都要靠别人(主要是国际社会)的帮助,成了嗷嗷待哺的羔羊
。大量的难民来到周边国家,给这些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安定上的压力。比
如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它们本来就是欧洲最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国家,而且社会长期动
荡不安。大量的科索沃难民涌入,不仅使它们难以承受,而且会引起它们的政治骚乱。5月
中旬,北约在一份文件中说:马其已经开始在经济上显示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该国和
南斯拉夫之间的重要的贸易通道已被切断。欧洲最穷的国家阿尔巴尼亚更糟糕,因为这场
危机破坏了该国为实现政治稳定所作的努力。
科索沃战争带来了什么?它带来了满目疮痍、尸横遍野。
我没有去过南斯拉夫,但从图片上可以看得出,它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国家。人民日报
社的一位记者曾写过一本专门介绍南斯拉夫风土人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书,对解体前的
南斯拉夫作了生动的描述。其中一段给人的印象最深,“几十年来南斯拉夫的生产增长速
度在欧洲一直名列前茅。这里不妨举几个数字来说明一下。自1950年他们开始实行自治制
度到1980年这30年间,南斯拉夫整个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3%,其中工业增长率为8·
6%,农业增长率为3·8%;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从460美元增加到2500美元;就业
人数从150万增加到580万;高等学校学生从57000人增加到444000人;从平均每2700人一名
医生增加到每580人有一名医生;每人平均住房面积从8平方米增加到15平方米;从1963年
起实行每周5天(42小时)工作制。”
现在的南斯拉夫又是什么样的呢?6月1日,北约发言人对北约70多天的轰炸“成果”
进行的总结,实际上在最保守的程度上描述了南联盟的现状:
70天以来,炸毁了11条铁路和34座公路桥,通往科索沃的两条主要主要铁路线和两条
主要公路陷于瘫痪。实际上已经切断了这个省和塞尔维亚其他地方的联系。在此期间,“
有选择地”打击了电力工业设施:变电站和配电网。南斯拉夫失去了石油加工能力。据北
约的统计数字,炸毁或严重毁坏了41%的军用油库和57%的军地两用油库。39%的的广播
??电视转播站陷入瘫痪或严重毁损。
6月4日,西班牙《理性报》上刊登的一文章也写道:
正如从实力差别上考虑所预见的那样,北约迫使它的敌人退缩了,没有战斗员死亡,
物质损失也微不足道。相反,南斯拉夫损失了数千人(据北约说,有5000人死亡,1万人受
伤)。基础设施基本上已被摧毁,多少年内难以恢复。
总之,正如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说的那样:“南斯拉夫被害惨了”。
科索沃战争带来了什么?它带来了阿族人和塞族人更加深刻的仇恨。
正如前面所讲的,从科索沃问题的产生,发展到科索沃危机,再发展到科索沃战争,
主要原因就是阿族与塞族之间由来已久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历史恩怨。这些矛盾与恩
怨经过这次战争的加温,更加难以调和了。真不知以后这两个民族还怎么在一起相处。其
实,就这次战争而言,阿族人也好,塞尔族人也罢,都是北约轰炸的受难者。真希望这它
们能够正确地总结教训,能够摈弃前嫌,平等相待,共同振兴南斯拉夫。
中国新疆地区有这样一个童话,说的是在深山老林里住着一头母熊和它的两个孩子。
小熊长大后要到外面见世面,临行前熊妈妈对孩子说:我的孩子,你们到了外面,千万不
要分开,要互相友爱,要忠诚。
兄弟俩从森林到平原,走了一月又一月,终有一日它们带的干粮吃没了。弟弟饿得哭
了起来,哥哥生气地说,我比你还饿呢。好不容易又走了一段路,它们在路边拾到一块馕
,可是为了分这个干粮,又争吵并揪打起来。这时,一个狐狸走了出来问明缘由后说:让
我来替你们分均吧。狐狸将这块馕分成一半大、一半小两块。熊兄弟大叫起来:你分得不
均。狐狸说:别急,我现在就把它们分成一样大。说着,狐狸就在大的一半上大咬一口,
使它比小的那块还小。熊兄弟又叫了起来,说不平均。如此这般,这块馕全进狐狸的肚子
里了。两只小熊没有记住妈妈的话,受了狐狸的骗。
中国还有一名成语,叫作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讲的是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
被蚌壳夹住了嘴,两个方面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本来挺严肃的书,干吗要讲这些给孩子们听的话呢?
我希望阿族人和塞族人能明白这个道理,更希望所有的中国人,不论住在哪儿,也不
管属于什么民族,都应当记住这样一个道理:平等相待、共求发展、努力增强对中华民族
的认同感,更不能寄希望于外界干涉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科索沃战争带来了什么?它破坏了南联盟、巴尔干半岛乃至欧洲的生态环境。
联合国的特别小组在评估北约轰炸南联盟时指出:轰炸释放出来的毒性物质会给整个
巴尔干地区造成环境灾难。 “如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但使
南斯拉夫人民失去了亲人和家园,也失去了战后重建家园的最宝贵的生存资源??生态环境
。北约的导弹袭击使南联盟重要的石油化工城市潘切沃的化工厂、化肥厂和炼油厂遭到毁
灭性的破坏,造成大剂量有毒化学物质泄漏。5月17日和18日空袭那两天,潘切沃上空二氧
化硫、氯化物等有毒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0600倍。”
科索沃战争还带来了什么?它在世界范围引起了新一轮军事竞赛。
科索沃战争既是一场高科技的竞争,又是西方国家新武器的试验场。从价格最昂贵的
B-2远程战略轰炸机到价值几百万美元的飞行员逃生设备,更不必说那形形色色的巡航导
弹了。从这场战争中,人们似乎看到了现代化的高科技武器的威力。于是,没有打仗的国
家也纷纷开始在现代化高科技武器上作起了文章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是南亚次大陆
印巴两国较量。据报载,4月11日,印度试射了“烈火”二型中程导弹;相邻的巴基斯坦也
不甘示弱,于14日试射了“高里”二型中程弹道导弹,次日又试射了射程在600公里、可以
携带核弹头的“山鹰”式导弹。二是俄罗斯在军事发展战略上的动向。仅在4-5月份,报
纸上刊登的有关这方面的消息就有:叶利钦讲,核力量仍是国家安全的关键因素,俄罗斯
将对发展核威慑力量作重大修正;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说,由于北约已经在华盛顿首脑会
议上通过了新战备概念,俄罗斯也将修改自己的国家军事学说;空军总司令科尔努科夫说
,鉴于南斯拉夫事件,俄罗斯领导人正在研究追加国防拨款的可能性。此外,其它国家也
不不甘落后,纷纷显示自己的军事力量等等。
总之,科索沃战争带来的太多太多了。然而,它所带来的,都是人们不希望的;它所
带来的,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来说,都是属于灾难性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战
争不管结局如何,都没有胜者或赢家。美国输了,因为它在对南联盟狂轰滥炸的同时,也
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失去了道义和信誉。在满目疮痍、尸横遍野的南联盟衬托下,美国所主
张的“人权”和“人道主义”是那样的苍白、那样的虚伪和那样的无力;西欧盟国也输了
,因为北约轰炸的不仅仅是南联盟,也是它们自己的家园;俄罗斯也输了,因为它色历内
荏,以后谁还能把它作为真正的朋友呢?南联盟也输了,因为当它在北约的和平协议上签
字的时候,不仅这个新协议比朗布依埃协议更糟,而且过去那个美丽、富饶的南斯拉夫已
经不存在了;科索沃解放军更输了,因为它指望在外部势力帮助干预下实现自己的政治目
的,结果绝大多数的阿族人蒙受无限的痛苦。他们是千古罪人。所有的战争参与者都失败
了,因为这场战争是在世纪之交对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的一次沉重打击。
4) 由科索沃战争想到的
或许科索沃战争很快就能成为过去,但是留给人们思考的问题却是很多很多。
科索沃战争告诉我们,内忧往往是外患的前提。
我决不否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全球化的倾向,也不否认它的霸权主义。它违反国际法
、联合国宪章,打着各种旗号到处扩张并制造了种种灾难,绝对是应受到谴责的。但是,
在承认这个前提下,我们应当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凡是它能够插手的地方,往往都是内
部动荡不已、战争乱频仍。就南联盟的今天处境而言,归根到底还是民族矛盾长期没有得
到解决并且不断激化的结果。我们还应当注意到,凡是有外部势力干预的地方,其内部往
往也总有一部分人希望并且呼吁外部势力进行干预,就像科索沃阿族解放军那样,想借外
部强大的势力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正所谓“没有家贼引不来外鬼”。
所以,在反思科索沃战争时,强调某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具有的侵略扩张本性不能说不
必要,但最关键的还在于关注内部的团结和统一,增强对统一国家的认同感。否则的话,
内部的问题就会被忽视,得不到妥善的解决甚至不断的激化;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种盲
目的排外情绪,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因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使馆而激发出来的爱
国主义热情,绝不能光体现在对它的声讨、谴责上面,而更应集中在内部的团结和统一上
面。纵观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当然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可是内部封建专制统
治腐败,民众如同一盘散沙,没有任何凝聚力,也给了外敌入侵以可乘之机。日本帝国主
义侵占中国的东北仍至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固然与它的侵略本性有关,可是如果中国人
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对敌的话,一个小小的日本怎么可能占据了诺大个中国呢!记不起是
谁讲的这样一句话:近代中国屡屡遭列强侵略,这只是国难;而内部不团结,兄弟相残,
这才是国耻。因为国耻才有国难,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
中国是一个大国,既面临着统一的问题,也面临着民族团结的问题。其中尤以国家统
一问题最为敏感。本着邓小平提出的“一个中国,两种制度”构想,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怀
抱了,澳门也即将回归。比较麻烦的是台湾问题。两岸的统一之所以困难重重,原因是多
方面的。首先,由于国共两党的历史恩怨,几十年来,两岸一直处于敌对状态,80年代以
来虽有缓和但并没有解除。其次,台独势力作祟。在两岸关系上,他们要求与大陆平起平
坐,先后提出“两个中国”、“一国两府”、“一国两体”、“一国两治”、“一国两岸
”、“一中一台”等等,花样不断翻新。最近,那位声称自己身上流着日本人的血的“李
总统登辉先生”竟然又提出将中国分为几部分的“高论”。归根到底,台湾就是想独立成
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台湾就指望美国的干预和“保护”。所以,本来属于中国内政的
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肠梗堵”。其实,透过科索沃战
争,主张台独的人应当明白,想要指望外界干预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只能是为外界
插手中国内部事务创造条件,最终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科索沃战争告诉我们,现在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是高科技的较量。
这就要求每个中国人将爱国热情化作奋发向上的动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学习,而
工作。前面曾讲过,由于中国底子薄、基础弱,与世界上发达的国家相差甚远。所以,爱
国热情应当持久下去,而不能一阵风似的刮过就没有了,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江泽民总
书记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说:“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
值比二OOO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要想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和平的外部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不过,由于这次科索沃战争
,人们不免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产生了怀疑,甚至觉得继南联盟之后,北约下一
个轰炸的对象可能就是中国。从防人之心角度说,这种担心也无可非议,但我不认为这是
一种非常现实的威胁,而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也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时代是一个横向较宽和纵向较长的大概念,通常指依据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而划
分的历史时期。科索沃危机只能是这个历史时期中一个不幸的插曲,并不能成为主流,否
则就话,西欧北美就不会出现非常强烈的反战示威游行了。乌云毕竟是暂时的,它无法永
远遮挡住湛蓝的天空。
科索沃危机只是当今世界历史进程的暂时曲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发展的主旋律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仍有可能利用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
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集中发展生产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绝不能被科索沃战争所搅乱
,中国人应当永远记住邓小平讲留下的政治遗言:“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
道理。”
后记
● 孔寒冰
科索沃战争是今年的热点,全世界都在爆炒,我也成了其中的一员。
虽然长期从事“苏联东欧政治、经济和外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可限于自己的学术
水平、认识能力以及客观环境,我一直也没有写出一本关于东欧的书。但是,坦率地讲,
我倒是有写这方面书的想法。若干年前,我曾经计划写三本书,一曰《叶利钦执政年代》
,二曰《巴尔干半岛上的的“三国演义”??波黑内战》,三曰《返回欧洲??东欧大转轨》
。经过几年努力,我与我的同事关贵海博士合著的《叶利钦执政年代》现已脱稿,有望今
年问世;波黑内战已成往事,几位不相识的仁兄早已出版大作,自然也就没有我什么事了
;有关东欧转轨问题,我也没有研究出什么名堂来,因此也就随遇而安,不去想此事了。
然而,科索沃战争给了我一次露脸的机会。
北京大学,尤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这块风水宝地,在科索沃危机爆发以来也成了
世人比较关注的地方之一。国内外的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体的记者纷至沓
来,又是摄影,又是照像,又录音,又是采访。当知名的教授、学者们应接不暇的时候,
我也有了滥竽充数的机会,也时不时地对着镜头说上两句,在报纸的边边角角写上两笔。
当然,比起众多高手来说,我自惭形秽,着实算不了什么。
话虽这么说,在应付各种问题时,在与学生交谈中,我以往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沉淀
下的许多相关的想法都被勾了起来,现实也促使我进一步思考。遗憾的是,我尽管来到北
京大学已经10年有余了,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准北大人”,可是北大人那种“醒得早,
起得晚”的通病也染上不轻,拖拖拉拉。直到一日得知书店早已在卖科索沃方面书的时候
,我才大呼后悔晚矣。
至于写这本书,就有些偶然了。
去年年底,通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杨小凯先生结实了当时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工
作的陈建军小姐。杨兄长我十余岁,我又大建军小姐十余岁,但初次见面,论及人间冷暖
,自觉十分投缘。科索沃战争开始后,一日,建军打来电话问我是否可以写点什么,我便
将一些想法草拟了个提纲FAX给她。说句心里话,当时真有应付朋友的意思,并没太当
真。可是,没过两天,建军又在电话中告诉我,她已经以最快的速度将所有的出版事宜办
妥,余下的事便是快快地将书稿交来。天哪,这样好的消息几乎将我砸了个大跟头。本来
我只是在河边站着,她推了我一把,于是也在水里挣扎起来。
平心而论,既然答应做了,我就一定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把它做好。所以,我没有不负
责地瞎编,更没有昧着良心到处抄,而是在认认真真地写。只是时间太紧张了,书虽然出
版了,可是里面的暇疵一定很多,希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只要有可能,我一定修改。
在写作过程中,我倒也找到了一点感觉,甚至有时竟然产生一种“使命”或“责任”
感。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以为,作为一个学者,在为文的时候,应讲科学、凭良心、有良
知,因为他们所讲的、所说的都是给听众、读者听的、看的,他们制造出来的属于精神产
品,乘着“热点”的东风,会影响着成千上万的人。正所谓优秀的产品可以陶冶人,低劣
的产品则能误导人。我决不敢说自己写的东西会陶冶别人,但至少别骗读者。《政治的罪
恶》一书中译本的封面赫然印着拉贝莱的两句话:“学术无知就是灵魂的毁灭,政治无道
德就是社会的毁灭”。
具体说到围绕着科索沃问题、危机和战争所生产出来的扑天盖地的文化“成果”,主
流当然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大潮之中也难免泥沙俱下。有人毫无顾及的“盗版”、“侵
权”;有人从报刊、因特网上、别人的书上抄得昏天暗地,脸不红,心不跳;还有的人坦
胸露背,摆出一幅市井无赖的架势,大骂特骂。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所骂的是北约、
美国和克林顿。可是,别忘了,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啊!这样的“产品”要告诉读者
的是什么呢?再高级一点,有人文人架势十足,在观众、读者的不已赞叹声中像编童话似
地讲科索沃危机、讲中美关系、讲中俄关系,在这其间不仅重复“文革”时期的大批判语
言,而且常识性的错误不断。实在是误人。
所以我讲,科索沃就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美国、北约不可一世的霸权主义模样,也
照出一些国家非常明显的利己主义行为;既照出了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
,也照出了那种人云亦云、不求甚解、一轰而起的乃至为了蝇头小利,不顾民族大节的劣
根性。
我才疏学浅,所知不多,讲课、作文时说的空话、废话也不少,甚至在不懂的情况下
可能还讲过错话,但我决不明知不对还要为名、为利地去讲假话。也正因如此,对我来说
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面对着以讹传讹的现实。几年前,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国际妇女节
的起源考证了出来,在许多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可就没有人理。大官小官、平民百姓,各
种书籍报刊及宣传品,仍旧一遍一遍地重复着那种错误的说法。着实叫我领教了“谎言说
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的“真理”!
我无意去伤害谁,所讲的也都是一些个别现象,只是由于事关并不算小,才妄发这些
不知天多高,地多厚的议论。也正这些增加了我写这本书的动力。我讲了,我所知的并不
多,但是愿意将我知道的告诉给读者,至少能为他们了解、理解科索沃问题、科索沃危机
和科索沃战争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告诉读者一些相关的信息。如果真地做到了这些,那我
的累没有白挨,也就算我爱了一把国了。
当然,还必须提到,没有许多人的帮助,这本书也是不可能问世的。陈建军小姐自然
就不必提了。我虽然没与本书的责任编辑蔡济生编审谋面,但是,建军向我介绍了蔡先生
治学之严谨、工作之认真、为人之热情,蔡先生本人也给我寄来一封简直可以作书法保留
的信。从信中,我感到蔡先生真地非同不可。他在信中说:“在此我想重申:科索沃问题
是社会热点,但对此问题的理性分析显得稀少或浅薄,所以,我们期望再占一个高点。热
点加高点,应是该书的特色。如果我们共同努力,把时效性和严肃性有机地把握好,在此
类图书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何乐而不为呢?”我十分赞同蔡先生的看法,可又非常担
心凭自己的“二把刀”,“颖”也难脱出,“骚”也难独领,辜负了先生的厚望。不管如
何,在先生的严格把关下,我相信,此书不仅会减少暇疵,而且会大大地增色。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系博士生指导教师龚文庠教授为本书写了
一篇十分耐读的序言。我并不是为了提高自己或这本书的“身价”才“拉大旗做虎皮”找
名人写序的。龚教授住在我家楼下,我时常去他家闲聊,他有时也屈尊“上”驾爬到六层
,或送给我一些报刊,或从我这儿拿几本杂书。科索沃危机出现后,也固然成为我们交谈
的重点。一日,我听到了他的一段高论,十分兴奋,觉得如果将此收归已有,未免太自私
了。于是,我请他写下来放在书前,让读者与我共享。
还必须提及的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的研究生高静宇、李全
、孙瑞、王涛、王福凯、张军、张秀台同学,可是说是在我“危难”之际伸出援助之手,
帮我搜集、整理了许多方面的资料。
对于上面提及到的各位先生、朋友和同学,我深表谢意。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书中引用的资料除了个别外都注明了出处,以备读者查询。有
关最近、最新信息多半借用报纸上的,一般也都注明了出处。
这就是我写这本的书的来龙去脉。
孔寒冰
1999年6月6日于北京大学燕北园寓所
--
I play therefore I am.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FROM: 144.213.253.14]
--
一剑天山来去,风雨惯曾经。
愿待沧桑换了,并辔数寒星。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6.16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90.09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