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padeAce (寒山寺钟声), 信区: Green
标  题: 军史评论:明朝灭亡的真相(下) (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7月24日18:15:58 星期三), 站内信件


  
  8.明朝最后战略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改元,旋即渡河东征,一路势如破竹。这时,
明朝的精兵良将已经丧失殆尽,吴叁桂手下的叁万关宁铁骑成了最后一张王牌。正月十
九日,崇祯帝在德政殿召集大臣,正式商讨调吴叁桂入关事宜。这其实是饮鸠止渴的一
步棋,吴叁桂入关,就意味着撤去了满洲人面前最后一道屏障。面对这个难以决断的问
题,大明朝的官僚系统最后一次典型地表现了它的低效性。先是,满朝的文武大员面面
相觑,怕承担责任,都不敢发言。内阁首辅、大学士陈寅,首先打出“一寸山河一寸金
”的旗号,坚决反对弃地,同时又认为调兵势在必行。这位老丞相慷慨激昂了半天,却
等于什么也没说,可是满朝文武却大受启发,纷纷按这个调子发言,结果调兵之事一议
再议,迁延了一月有余仍然没个结果。李自成却不必等待廷议的结果。这一个月之中,
他的大军已逼近畿辅。北京的陷落看来只是时间问题了,只有到这个时候,朝廷才下了
最后决心。叁月初,崇祯帝诏封吴叁桂为平西伯,命其入关勤王。可是吴叁桂还没来得
及赶到,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城。
  其实明朝本来有最后一次战略的机会。他可以选择与满清求和,来集中精力对付李
自成,甚至可以通过割地赔款等方式借清兵的力量来打击起义军。可是明朝是一个什么
局面呢?
  崇祯十五年,明朝局势已糜烂不可收拾。洪承畴于所统大军全军覆没后投降满清。
松山、锦州失守。崇祯便想和满清议和,以便专心对付李自成、张献忠军。兵部尚书陈
新甲更明白无力两线作战,暗中与皇帝筹划对满清讲和。崇祯和陈新甲不断商议,朝中
其他大臣听到了风声,便纷纷上奏,反对和议。崇祯矢口不认,说根本没有议和的事,
你们反对甚么?崇祯每次亲笔写手诏给陈新甲,总是郑重警诫:这是天大机密,千万不
可泄漏而让群臣知道了。该年八月,崇祯派亲信又送一道亲笔诏书去给陈新甲,催他尽
快设法和满清议和。陈新甲出外办事去了,不在家,那人便将皇帝的密诏留在他书房中
的几上而去。陈新甲的家童误以为是普通的《塘报》(各省派员在京所抄录的一般性上谕
与奏章,称为《塘报》),拿出去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这样一来,皇帝暗中在主持
和议的事就公开了出来,群臣拿到了证据,登时哗然,立刻上奏章反对。皇帝再也无法
抵赖,恼怒之极,下诏要陈新甲解释,责问他为甚么主张议和,罪大恶极之至。陈新甲
的声辩书中引述了不少皇帝手诏中的句子,证明这是出于皇上的圣意。崇祯更失面子,
老羞成怒,下旨:陈新甲着即斩决。理由是流寇破城,害死皇帝的亲藩,兵部尚书应负
全责。那时距明朝之亡已不过一年半,局面的恶劣可想而知,但群臣还是坚决反对议和
,连皇帝也不得不偷偷和国防部长暗中商量,表面上坚决不肯承认,最后消息泄漏,便
杀了国防部长以卸自己责任。从这件事中,可以见到当时对“议和”是如何的忌讳,舆
论压力是如何沉重。连崇祯这样狠辣的皇帝,也不敢对群臣承认有议和之意。中国读书
人的传统思想认为谈和就是投降、就是汉奸、就是秦桧。那是一个非此即彼、决不容忍
异见的时代,明末,更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道德价值最受重视的时期。想死还不容易吗
,可是最后为明朝而死的又有几个人呢?

--
                             等你
                             等你梳起云鬓
                             春光泛着相思的青波
                             几乎把我浮起来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59.226.42.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5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