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zpzheng (新的起点,新的自我), 信区: Green
标  题: 有中印战争看西藏边防(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25日20:13:39 星期五), 站内信件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一向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当时的条件和形势没有给中国长久
保持胜利的把握──关键就在西藏高原对后勤的制约。从这一点上说,中国在1962年11
月21日单方面停火和撤军,可以被视为一种精确的算计。
  后勤费用是天文数字
  西藏没有石油,石油制品全部要从中国内地运,在用油罐车运油的年代,由于运输
距离长,每运抵西藏两车油,要消耗一辆相同油罐车运的油。后来花巨资铺设了一条长
1080公里的输油管线,其中九百多公里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八百六十公里通过长
年冻土带,过十座大山,还有雷暴区、热溶湖塘、冰川等高原特有地形。整条管线常年
由一个团军队守卫和维护。那条输油管线只是把油从格尔木送到拉萨,其它地区和边防
部队的用油还是要靠汽车运送。
  我在有的边防连队看到每晚只开两小时的电视,虽然看电视是士兵的主要消遣,但
因为没有充足的燃油供发电机,军官只好命令有计划使用。有的连队甚至为了分一支蜡
烛也要召开共产党支部会作决定,然后再开全连军人大会把决定解释明白。
  驻藏军队所有物品无一不得靠后勤供应,后勤系统出现的任何问题,也就无一不影
响到军队的生存状态。我看到过一篇报导,驻守西藏里孜某连队,1985年吃的是1962年
的大米,大米年头比全连士兵平均年龄大一岁。我的亲身经历是1996年去普兰,曾在边
防连吃过1982年的罐头。
  中国士兵应该算比较能吃苦的,需要的物资数量相对较低。但现在与过去也不可同
日而语。以营房来说,迄今已经历四代:五十年代是在地上挖个坑,上面盖上顶;六十
年代是土坯房;七十年代发展到石头和木料结构;八十年代改为钢筋水泥;现在已经开
始向楼房过渡。每一步发展,物资供应量都要成倍甚至数倍地增长。八十年代九十年代
之交,每个边防士兵年需物资1.2吨,到1996年,每个士兵已经需要一汽车运量物资──
即四至五吨。这仅是和平时期,遇到战争将成倍增加。美军在朝鲜战争中步兵单兵日耗
物资29公斤,在越南战争中攀升为117公斤,到海湾战争更达到200多公斤。中国军队即
使仅按美军在近半个世纪前朝鲜战争标准,单兵年需要物资也得在十吨以上,如果达到
九十年代海湾战争的标准,单兵年需要物资将达到惊人的七十多吨。
  仅仅为了解决边防连队的危房改造、把煤炉取暖改成土暖气、用太阳能提供洗澡水
、照明用电和吃上蔬菜这五项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西藏阿里军分区就花了2000多万元,
等于他们所驻防的阿里地区1995年全年财政收入(2190万元人民币)。导致成本如此之
高的主要原因就在运输。不算物资的价值,一车物资仅运费即为4500元,相当于八个西
藏农牧民年人均收入。西藏道路状况之差使得运输损耗高得惊人,一车玻璃从格尔木拉
到拉萨只有15%完好,一车水泥则有50%撒到公路上,更使成本大大增加。
  还有不通公路的地区,运输费用就更贵。西藏墨脱县驻军一个营,需要的物资全靠
雇佣老百姓翻山越岭往里背。
  只能靠美制“黑鹰”直升机?
  中国军队也曾考虑过用直升机运送给养。但是青藏高海拔高,气候恶劣,一般直升
机飞不了。据说有次一架中国造直升机飞一趟墨脱,落地后竟发现机身拉长一尺,飞机
就此报废。
  中国军队后来选购了美国制的“黑鹰”直升机专飞西藏高原,因为地形复杂,气候
恶劣,连续摔了好几架。1991年,中国七大军区之一成都军区好几位高级将领在西藏视
察防务,也因飞机失事而殉职。现在没有极特殊情况,飞机基本不敢飞。如果西藏边防
真都改用由直升飞机保证供应的话,七百万美元一架“黑鹰”,加上油料和庞大地勤系
统,为此一项,西藏边防的代价又要增加多少?
  在西藏,维持和平时期的边防已属不易,而若想具有抵抗侵略或进行战争的能力,
成本之高更是难以想像。举例说,维持一个边防团日常开销和官兵工资,一年所需一千
万到两千万元人民币。而一辆能在西藏使用的装甲车,价值两百万元左右,配备一个装
甲团至少要一二百辆装甲车,仅在装甲车上的一项花费,即是几亿元。
  据本站论坛 网上谈兵 提交:河殇 时间:05-24 19:59 
--
                            阿拉丁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dip.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6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