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ore (天马), 信区: Green
标  题: 尼赫鲁最大的失策——中印边界风云(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12月11日11:44:10 星期一), 站内信件

相逢一笑泯恩仇
    1962年11月21日零时,中国政府宣布,从11月22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在全线停
火,撤到1959年实际控制线以北。具体地说,就是在东线退回到麦克马洪线以北,并
从此再后撤20公里;在中段和西段,中国边防部队将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中国
政府希望印度政府对中国的和平诚意能作出响应,如果印度政府一意孤行,中国保留
进行自卫还击的权利。随后,周恩来又致信尼赫鲁,希望两国首脑能重开谈判,谋求
和平解决。如果印度政府不能及时作出积极响应,中国也将执行上述决定。中国政府
的声明像一枚重磅炸弹,震动了新德里,震动了整个世界。
    几乎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这个消息实在太令人难以相信了。从古到今,没
有一个胜利者不利用自己在战场上的优势向战败者漫天开价,人们以为中国这次也会
如此,更何况在这场争端中,中国本来就是受害的一方。如果中国提出恢复原有的边
界,甚至更进一步,都不会让人觉得惊奇。但是,中国政府的行为出乎意料之外。 4
年之后,英国外交部原常务次官卡西亚如此评论道:“中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之后撤
回原线,一个大国不利用军事胜利索取更多的东西,有史以来还是第一次。”
    但中国并不认为它的措施如何难以理解。中国进军的原因不是为了攻城略地,不
是为了和印度达成强制性的和平。中国只不过教训了一下印度,打破它的前进计划,
让它回到谈判桌上来,为和平解决边界纠纷创造条件。现在这个目的实现了,中国军
队自然要鸣金收兵了。
    印度的反应十分复杂。尼赫鲁本人是从睡梦中被叫醒后听到这个消息的。他说,
在接到中国政府的正式照会前,他对此问题不予评论,但对于是否同中国政府谈判,
他仍然顽固地说:“我们的立场……仍然是……必须恢复1962年9月8日以前存在的位
置。”他以前一直攻击中国在进行领土扩张,但中国提出的却是恢复到1959年前的状
态,仅从此也可以看出,到底是谁在侵略。
    尼赫鲁虽然嘴硬,但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却由不得他。新任陆军参谋长乔杜里将军
说,除了遵循中国的方案,印度没有选择。议员们则喋喋不休,继续反对谈判,说什
么“为了体面,为了尊严,为了自尊,只有把那些野蛮人赶出去后,我们才能谈判”。
印度经过英国殖民者上百年的调教,已经出落得一个文明人似的,因此,他们有理由
认为自己比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要高出一个档次,进而认为比推翻殖民统治的新中国也
要文明些,殖民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印度已经在战场上失败,再拒绝中国的立场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美国大使加尔
布雷思力劝尼赫鲁不要明确拒绝中国的建议,只是采取拖延的态度,尼赫鲁言听计从,
再次玩起辞藻的游戏。获悉北京停火声明的当天,印度外交部就召见中国大使馆人员,
问“实际控制线”的确切意思是什么?中国所说9月8日前的位置的精确含义是什么?这
个问题实际上在过去多次外交换文中都涉及过,印度政府是假装糊涂。但耐心的中国
使馆人员还是作了详细的解释。两天后,印度外交部再次质询,中国从实际控制线后
撤是否仅仅适用于西段,如果中国军队从麦克马洪线后撤20公里,那究竟是什么地方?
这些在停火声明中已经讲得明明白白的问题被再三提起,一个耐心再好的人也会发怒。
印度政府竟然提出,中国仅仅撤出军队是不够的,应该把所有的中国人都撤走,而印
度军队则尾随其后回到1962年9月8日前的位置。这不是一个战败者向战胜者提出的条
件,而是战胜者强加给战败者的勒索。此外,尼赫鲁还一再要求周恩来接受印度的建
议。
    中国被激怒了。如此顽固不化,实在少见。12月 8日,中国政府发出一份措辞严
厉的照会,指责印度政府故意纠缠,逃避对实质问题的答复。“印度政府究竟同意不
同意停火。……印度政府究竟同意不同意双方武装部队脱离接触,并且从1959年11月
7日的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尼赫鲁仍然认为,对中国的斗争将继续下去,
对中国的建议必须拒绝,对中国不准印度进军到麦克马洪线的警告应置之不理;但印
军得到的指示却是,遵守停火,避免中国军队的挑衅。尼赫鲁甚至通过锡兰总理班达
拉奈克夫人转告周恩来,说印度不打算把军队开到麦克马洪线前沿。但拒绝谈判仍然
是尼赫鲁政府的立场,只是它仍然要把阻碍解决争端的责任推到中国政府身上,对印
度人民则采取欺骗手段。尼赫鲁说,中国之所以宣布停火,是因为中国“不敢面对觉
醒了的印度人民的意想不到的愤慨”,于是就拔腿逃跑了。不知道尼赫鲁在作这番表
示时是如何想的,也许他的心中十分苦涩,因为印度在这场战争中伤亡了6000余人。
    对印度的军政要员们来说,对华战争是他们的滑铁卢之役。前进政策的始作俑者、
对华作战的总指挥、尼赫鲁的军事顾问考尔中将原想一战成名,洗刷自己不会打仗、
光会拍马的名声,但他彻底地失败了。战后不久他就主动辞去了参谋局长的职务,对
此尼赫鲁表示惋惜,曾致信挽留,并准备让他再担任一个无足轻重的职务,但终因尼
赫鲁担心议会的反对而未果。考尔最后到一个金融资本家那里打工去了。第七旅旅长
达尔维准将在战争中成为中国的俘虏,后来回到了印度,当时似乎对他并没有什么影
响,他还在军中服役,并两次得到提拔。但是,4 年之后,政府在提拔少将的名单上
把他漏掉了,达尔维于是自己请辞。至于原国防部长梅农,他早在第一次反击后就被
撤掉了国防部长的职务,此后他连续参加大选,指望成为一名议员,但遭到选民们的
拒绝。作为军队最高文职首脑,他对提出那种不负责任的前进政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
任。
    悲剧的主人公尼赫鲁从他声望的顶峰中一头栽了下来,在他70余年的人生长河中,
他实际上只干了两件事,一是领导印度从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中独立出来,并且在国
际事务中通过不结盟运动赢得了一定声望,另一件事就是领导印度对外进行扩张,这
方面有得有失,同巴基斯坦、锡金的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对中国的蚕食,却遭到了毁
灭性的打击。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如果他知道这种蚕食会让他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他
还会推行前进政策吗?不得而知。不管怎么说,尼赫鲁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的影
响都是一落千丈。在印度国内,人们开始批评尼赫鲁,并公开谈论“谁是尼赫鲁的继
承者”这个问题,而在这之前,是根本不可能想象的。在国外,尼赫鲁因为在战争中
接受了美援,也不再能以独立的不结盟运动的领导人自居。印度的行为本身已经说明,
它已不具备充当国际争端仲裁人的资格。
    中印边界问题并不因这次战争而解决。此后20余年,中印边界始终处于一种不战
不和的状态。中国政府的诚意并没有换取印度政府对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合作。这种
局面一直维持到尼赫鲁的外孙、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执政时才有所改观。1988年12
月19日,拉吉夫·甘地抵达中国,重修旧好。双方都同意,边界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先在别的方面进行合作。访问结束,拉吉夫·甘地称“这是一次难忘的访问”,中国
也有同感。
    1991年12月11日,李鹏总理应印度总理拉奥的邀请,对印度进行了为期 5天的正
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31年来对印度的首次访问,中印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iri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3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