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眼镜蛇), 信区: Green
标  题: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四) p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Mar  6 08:55:46 1999), 转信

1953年12月,周总理接见中印两国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次原则。
他说:发展两国友好关系,商谈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谋求解决那些如正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应该按照这些原则进行。印度代表团对这五项原
则表示完全赞同。1959年3月22日尼赫鲁给周恩来写信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1959年9月8日周恩来在给尼赫鲁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中印边
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双方应根据“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周恩来在信中指出:中国绝不承认所谓“麦克马洪
线”,但是为了维持边境的和睦,中国军队从未越过这条线,最近中印边境出现紧张局势,都是由于印军越境挑衅造成的,应该由印度方面负完全责任,希
望印度政府立即采取措施,撤回越境印军和行政官员,恢复两国边界久已存在的状况。 周恩来在接到尼赫鲁1959年9月26日的来信后,又于11月
7日给尼回信。信中指出:如果两国政府不想出一个十分妥善的解决办法,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边境冲突今后还可能出现;为了有效地维持两国边界的现
状,确保边境的安谧,并且为边界问题的友好解决创造良好气氛,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 周恩来接到尼
赫鲁1959年11月16日的来信后,于12月17日又给尼回信。信中再次提出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具体步骤,建议两国总理举行会谈。经过一段交涉
和安排,到1960年4月,周恩来新赴新德里,与尼赫鲁举行会谈。然而,中方为争取公平合理地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真诚努力,仍然没有得到印方
的响应。双方除同意由两国官员共同审查、核对和研究有关边界问题的事实材料并向两国总理提出报告外,未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 尽管如此,周恩来本
著求同存异的方针,并为推动中印双方沿著和平谈判的道路走下去,他在离开新德里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讲话,指出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可以找
到六个共同点或接近点。他建议把共同点或接近点肯定下来,以便于两国政府继结商谈。他提出的六点完全是对等的,没有任何一方强加于另一方的要求,
但印方仍拒绝了中方这一建议。  1960年6月到12月,中印两国官员举行会晤,分别提出和审查对方
提出的边界主张的论据。我方用大量确凿的材料论证中国所指的传统习惯的中印边界线是有历史和事实根据的。但印方主要根据英国旅行家、昌险家的显然
不足为凭的材料,硬说“麦线”是中心边界东段的传统习惯线,硬说历来在我国管辖下的阿克赛钦属于印度。由于印方坚持其狂妄主张,毫无解决问题的诚
意,使两国官员的会晤也没有取得结果。 为避免边界局势进一步恶化,从1962年8月至10月,中国曾反复建议中印双方在官员报告的基础上讨论中
印边界问题,但印度却坚持要中国从西段自己的大片领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国东段撤出位于“麦线”以北的扯冬地区,以北作为同意谈判的先决条件,这就
断然关闭了和平谈判之门。 二、印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被迫作出反击的决定 印度政府策动和支持的西藏农奴主判乱遭到失败,对中国西藏执行扩张
主义的幻梦破灭后,尼赫鲁公然抛弃中印友好的旗帜,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欺,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进
逼。尼赫鲁扩张主义的逻辑是:“我已经侵占的地方是我的,我想要侵占的地方也是我的。昨天我可以侵占你一寸,今天我就可以侵占你一尺。”对尼赫鲁
来说,中国要还不撤出他要侵占的土地,他就施行前进政策”,直到采用战争手段。这样,从1961年开始,尤其是从1962年4月起,印军在中印边
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印度政府侵占我国领土后部署对华战争的规模和程度,都超过了过去的英帝国主义。当时印度立场:在东段已
将中国军队“赶回两英里”,在西段全线向前推进,欢呼并祝贺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见1962年7月7日
印度《闪电》报。在此情况下,尼赫鲁得意忘形,一再悍然拒绝中国政府多次提出的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决心而走险,诉诸武力。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www-post@bbs.hi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2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