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itqiqi (祺祺^_^),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8个真实战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7月30日15:23:25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发信人: qingfengyyxx (清风有绪),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8个真实战例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Thu May 15 08:12:19 2003), 本站(ytht.net) 






战例1 
  西山口一邦迪拉反击战中,我某部9连副班长庞国兴,在和主力失散的情况下,和另外
3名战士自动组成战斗小组,使用2支56式冲锋枪和2支56式半自动步枪,深入印军纵深7.5
千米,多次主动向敌人优势兵力发起冲击,占领两个炮兵阵地,缴获7门87.6毫米加农榴弹
炮,后又配合主力部队缴获另外8门。 

  战例2 
  印军第7旅第9旁遮普联队的一个巡逻队遭到攻击时,乔杜里少校向他的旅长达尔维将
军请求火力支援,结果在距离1500米以外二线阵地上的达尔维拒绝开火,一个奇怪的理由
是看不清目标和事先未曾标定距离。其实,是达尔维顾虑我军迫击炮的轰击。 

  战例3 
  西山口主阵地上印军三挺重机枪火力配备很内行,中间一挺靠前,左右两挺靠后,这
样即可以互相支援,又不会被一下子全消灭。曾把我军某团前指压制在一个巨石后面(幸亏
印军没有用迫击炮打几下),该团一个平时号称“十发十中”的75炮班在1000米外对故重机
枪射击,由于测距不准(75毫米无后坐力炮在远距离射击时,准确测距非常关键,尤其是山
地,很容易误判),三发不中,最后班长爬上去用手榴弹炸掉了前面的重机枪。但是我军一
个连遭到印军另外2挺机枪的侧射,向敌冲击的三个排全部伤亡。 

  战例4 
  在多龙桥战斗中,印军马德拉斯联队第1营(欠第4连)从邦迪拉逃跑,于11月21日 10时
到过多龙桥,多龙桥东南700米有我军某营部和1个步兵班(5人)、 1个82迫击炮排 (15人,
3门炮)以及1个重机枪班(7人),其余部队在3千米外。该营发现敌人后,派指导员王文保、
副连长史洪信、班长冯长喜(携带冲锋枪1支,半自动2支)直插桥南堵截过桥的印军;另派5
人从北侧山腰迂回印军侧后;又派炮手4人沿公路由西向东侧击印军;82迫击炮和重机枪在
营指占领阵地向印军开火。10时12分战斗打响,又有炊事班等7人闻声赶来加入桥头战斗,
我军首先歼灭已过桥的印军34人,控制了多龙桥。后通过俘虏喊话,迫使其余印军投降,
此战我军56人(伤3人)共歼灭印军241人(击毙35人,俘 88人,投降 118人)。 

  战例5 
  我某营机炮连82迫击炮排(有3门炮、 64发弹),在步兵连被敌机枪拦阻的情况下,虽
然雾大看不到目标,但该排根据枪声概略确定射击诸元,以1800米距离发炮5发,压制了目
标。不久敌火力点复活,该排发现敌迫击炮阵地和其他暗火力点,于是采用2门炮交替前进
的办法,每炮前进40米~100米,射击3~4发,共进行10次射击,耗弹63发,有力的支援了
步兵占领2891高地。 

  战例6 
  我军某82迫击炮班,炮1门,38发弹,1周给养,行军6天,跟随步兵渗透到略马东。12
时,发现印军一个炮兵连乘车沿公路开来,该班立即射击,第一发得远弹,第二发命中印
军车队尾车,第三发命中首车,然后向印军车队中央炮击,我步兵向敌冲锋,歼灭了这个
炮兵连。15时30分,溃退的敌军大队开来,该班转移阵地100米,为保证测距准确,采取多
人集体目测,取平均值的办法,8发炮弹准确地落在敌群中,把敌人打散,然后又向一股逃
窜的印军拦阻射击6发,把敌人拦回,后由步兵全歼。战斗中在来不及装定表尺的情况下,
炮手灵活地摇动方向机和高低机,炮弹在敌群中左右开花。 

  战例7 
  进攻“阿印8号”据点的战斗中,骑兵某团无后坐力炮排的 2门57炮,发炮28发,命中
25发,摧毁9个地堡,自己无一伤亡。由于在海拔5000米以上作战,上级要求每排带20发弹
,该炮排带了29发,参战的很多分队都努力克服体力困难,尽量增大携弹量。 

  战例8 
  我军在攻击阿印16号据点的战斗中,由于在敌阵地前600米遇到三道雷场,拖延了突击
时间,此战仅消灭印军29人,10多名印军逃跑,我军伤亡81人。 





-- 
※ 来源:.一塌糊涂 BBS http://ytht.net [FROM: 210.72.8.98] 

--
http://lanxian.hit.edu.cn/luntan/upload/fyzw_200362421420.gif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50.2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