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itqiqi (祺祺^_^), 信区: Green
标  题: 关于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几个问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8月06日17:11:50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发信人: ambitioner (谢廖沙),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关于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几个问题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Tue Aug  5 13:04:56 2003), 本站(ytht.net) 


一、被占领土的现状如何? 

  世界上除了阿拉伯人有一块被犹太人占领的“被占领土”有些名气外,人们不知道在
喜马拉雅山南坡还有一块中国的“被占领土”,这就是被印度占领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地
区近9万平方公里土地。旧西藏曾设立七个行政于此,进入上世纪中叶以后,非法入侵的印
度已经牢固地占领了此地。1987年印度议会正式立法成立阿鲁纳恰尔邦,分设11个行政区
进行管辖。 

  阿鲁纳恰尔邦,首府伊塔娜噶,2001人口统计90余万人。用亚洲开发银行人士的话来
说,这里乃是亚洲唯一待开发的处女地。用西方旅游界人士的话,这里是另一个类似亚马
逊河上游那样的动植物天堂。中国农业部门通过比对卫星照片,发现这里是中国版图上森
林蓄积最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水利资源极其丰富,印度政府已经规划在雅鲁藏布江和苏班
西里河上建设装机2000千瓦以上的巨型水利枢纽。 

  军事防务方面,负责此地防务的印度东部军区,辖5个军,240-300架战斗飞机,仅在
阿鲁纳恰尔邦接近区域就部署了两个军五个山地步兵师,一个机械化师,作战实力远超边
界对面的中国成都军区。 

  令人遗憾的是,根据国际法不咎既往,尊重现状,尊重实际管辖的原则,世界上绝大
多数国家已经把那条本来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视为国际边界线了,中国已经在事实上失去
了夺回此地的可能。 


  二、1962年战争中,解放军是因为后勤原因才撤出西藏固有的领土吗? 

  解放军的后勤并无问题,起码不比当时的印军更困难,当时做好了作战三个月以上的
准备,而实际上只打了一星期。 

  网上还流传一个问题:解放军和印度作战时,后勤物资要靠人背马驮吗?我明白告诉
大家,这也是误解。 

  1962年战争,分为两个阶段,只是在第一阶段作战时,由于东线公路未修通,在克节
朗河部分作战地域需要动员当地人搬运物资,以及在第二阶段瓦弄战区部分地段需要人工
搬运外。在战争的主要阶段,主要方向上,解放军均修通了公路,实现了机械化运输。甚
至把重炮运到了达旺。 

  还有一些道听途说的人说什么“解放差点打到新德里”,我在这里顺便也解释一下: 

  西线解放军部队追歼印军前出到喀喇昆仑山口,兵临印军战略枢纽楚舒勒,这是解放
军在西线前进最远的地方。与印度首都新德里直线距离350公里。 


  三、1962年战争带来了中印边界的和平了吗? 

  坊间流传说毛泽东在1962年中印交战前曾经讲过“这一仗不打则已,打就要保证和平1
0年(也有说和平30年的)”。 

  事实如下,1962年战争中,印军遭到重创,但是当中国军队撤军后印军既开始在东段
继续向麦克马洪线挺进,到1963年开春后中印两军重新在麦线附近形成对峙。 

  印度占领麦线以南的争议领土,又完全不理睬中国提出的谈判要求,印军又重新开始
了对中国的蚕食行动。据中国总参谋部统计,仅在1963年上半年,沿边境对峙的中印两军
就互相提出抗议照会总数达到60余次。可见,战后的边境地区根本未实现和平,印军也未
曾老实过。 

  印军的这种蚕食行为愈演愈烈,1965年当印巴发生战争时,毛泽东亲自决策要和印度
打一仗,既策应同盟的巴基斯坦,又反击印度的蚕食。中国外交部向印度大使馆代办提出
了正式的最后通牒,两国战争一触即发。可是,由于苏联介入印巴冲突,印巴两国在苏联
的调停下,很快在塔什干实现停火,印军在中国和锡金边境上撤除部分工事,中印战争并
未爆发,最后通牒几成一纸空文。 

  1967年中印两军在中锡边境发生两场冲突,双方互有伤亡。按第三者的评价来说,这
两仗中印两军打成了平手。这是由于印军在1962年战后已得到更好的训练,而中国此时正
陷入一踏糊涂的文革内乱之中,解放军的状况已大不如前。 

  由此可见,1962年战后中印边界地区的形势仍然是紧张的,印度并未改变其蚕食中国
领土的政策,也未停止对西段中国新疆的阿克塞钦提出领土要求,印度继续在全线对中国
保持高压。 

  1985年在中印边界东段,由于解放军建设直升飞机的起降场,引起两军严重对峙。这
次印军反应迅速,立刻出动部队和中方形成面对面,胸对胸的对抗。这次中国妥协了,起
降场工程被迫停止。1987年由于印军在全线开展的“铜钉”大规模演习,中国军队被迫向
西藏和新疆大举增兵,造成边界局势剧烈动荡,两军几乎开战。 

  综上所述,印度在1962年战后,继续占有双方争议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并继续蚕食中
国领土。对于中国而言,1962年一战就如同中法陆战是一场胜而无利的战争。相比之下,
印度却从战败中吸取教训,整军备武,终于在今日在中印边界全线形成压倒优势。 


  四、1962年战争中中国军队之所以放弃国土不守是因为毛泽东害怕美国,苏联联合支
援印度吗? 

  当时美国的战略对手是苏联(美苏两强正在古巴导弹危机的严重对峙中,双方查点爆
发核大战),在亚洲美国的战略重点在越南,绝不至于为一个印度搭上老本。 

  中印战争是毛泽东一手指挥的,撤军的命令也是毛泽东下达的,虽然部队觉得意外,
觉得不可思议,但还是执行了毛泽东这一命令。倒是善解人意的周恩来对毛泽东撤军的决
策作出了迄今为止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公开解释。他的解释见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
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十个问题》一文。 


  五、所谓麦克马洪线究竟是怎么回事? 

  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
的连接线作为界线。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
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什么此事,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
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
不予承认。 

  当20多年后,英国政府正式把麦克马洪线标入地图和政府文书后,也遭到南京国民政
府的反对。1947年,当刚独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馆时,国民政府也对印度代办明确表
示了不承认麦线的态度。 

  由此可见,麦克马洪线从来未经过双方实地勘测,也没有经过中国历届政府承认,是
一条屁价值也没有的“屁线”,完全无法律意义和任何价值。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继续不承认麦线。但是由于政府当时执行的是反
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外交,一切以反美为重,因此新中国政府不得不慎重对待印度这样的
国家,在领土问题上取克制和忍耐的态度。 

  当时中共的政策是:内部打招呼不承认麦线,但这个态度不公开,尤其不对印度公开
,也不向印度提出这一问题。 

  新成立的印度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比中国人表现的成熟和狡猾,他们充分利用了中国
人对自己的依重,完成了当年英国人也未能实现的领土扩张。 

  英印统治期间,虽然公布了麦克马洪线为边界,但是英国人也仅仅在极个别地区,试
探性地侵入门隅和下察隅地区,不敢放胆占领。1950年初,印度军队则大胆越过西山口进
军达旺,到1954年印军完全控制麦线以南原西藏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印度政府为此
成立了东北边境特区进行管辖。 

  对于印度人所干的这一切,中国政府按照既定方针始终保持沉默。印度虽然感到心虚
,但是他也不挑明这一问题,在50年代初两国政府进行的历次交涉磋商中,印度也不提出
这一巨大的领土问题,双方似乎有默契,好像麦克马洪线并不存在。甚至在1954年两国签
署关于西藏问题的政府协议时也未谈及此问题。中国总理两次访印,印度总理一次访华,
除了周恩来含含糊糊地提过一次两国的国界尚未划定以外,中国方面没有任何人对印度的
非法入侵提出过异议,抗议和交涉。这也构成国际交往史上一大奇观。 

  尼赫鲁抓住了中国的把柄,后来当中国提出谈判领土问题时,他坚决给予拒绝。他说
(大意)“当你有机会提出异议和要求而未提出时,就意味着你已经放弃了要求”。周恩
来对此辩解说(大意)“我们虽然没有提出口头和书面的异议,但是我们出版的地图始终
把这一地区画在中国一侧”。 

  比较而言,尼赫鲁的说法更为符合外交惯例。一个政府可以通过公开声明,抗议,外
交照会,会谈等等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地图只能是补充和非正式的方式,其作用和效力
非常有限。当印军占领门隅-洛隅-下察隅近10年后,中国政府才正式提出了不承认麦克马
洪线,这使中国在领土交涉中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可以说中国是实实在在地吃了一个哑
巴亏。 

  占了便宜的印度,野心得到鼓励,越发轻视中国,印度政府又继续对中国新疆的阿克
赛钦提出领土要求,甚至越过麦克马洪线继续蚕食中国领土。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城里的
毛泽东终于忍无可忍,打了一仗,大军获胜的有利形势下,毛自我感觉已经充分教训了印
度,因此又单方面把军队撤到麦线北面去了。这一撤意味着中国人将永远失去门达旺,失
去大片土地,意味着麦线将要发挥效力啦。 

  由此可见,50年代政治外交上的失策,60年代军事战略上的错误,印度对麦克马洪线
以南的占领在某种程度得到强化。中国在两次重要关口出现错误,可以说已经没有机会再
夺回失地,甚至再进行交涉的理由都不再充足啦。 

  进入90年代后,麦线已经成为双方的实际控制线,1992年双方军队交换了实际控制地
区地图,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双方首次对麦线的勘定和确认。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眼里,
麦克马洪线已经是一条国际边界线。 


  六、阿克赛钦的约翰逊线及一揽子解决边界问题的“现实主义”方案是怎么回事? 

  阿克赛钦是一块被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及阿里高原环绕的盆地,自古以来就是从新疆
到达西藏的重要孔道,元后准葛尔的大军及蒙古熬茶礼佛的行旅都是从此进藏,清雍正时
设立拓置局管辖,1951年西北解放军也是从阿克赛钦到达阿里的。对于这样一块土地,中
国人从来就没有怀疑过其属于中国,直到印度人抗议中国通过阿克赛钦修建新藏公路以前
,中国政府并不知道印度对这里有领土要求。 

  印度的依据是所谓约翰逊线。1860年英国测绘军官约翰逊曾作探险旅行,他从拉达克
进入阿克赛钦最后到达新疆的和田。此人把阿克赛钦视为无主地,因此将3万平方公里的土
地标画进英印的属地,将中印分界线画在了昆仑山一侧。 

  对于这条约翰逊线,英国政府并未知会大清国,历代中国政府包括新中国并不知道此
事,更谈不上承认了。因此从这条线被炮制出来那天起,它就和麦可马洪线一样,是一条
一文不值的“屁线”。 

  和东段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自1954年被印军占领不同,印军从来没有进入过西段的
阿克赛钦一步。1956年印军首次派巡逻队进入该地区,也被解放军逮捕并驱逐。中国人对
阿克赛钦地区早已形成了实际控制,约翰逊线连一天也未曾派上用场。 

  在中印部队屡次发生冲突后,中国政府为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提出了一揽子外交解
决的方案,在两国总理最后一次谈判中由周恩来向印度方面提出。 

  这个中国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中国认为边界问题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虽然中
国受到损害很大,但这并非是印度人民的错,不应该由独立后的印度负责。对于边界现状
,中国政府准备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待它。 

  但是尼赫鲁早在中印总理会见前,就从缅甸得到了消息:中国已经接受了麦克马洪线
作为中缅两国的西段边界,加上中国政府对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一向表现出的漠然态度
,所以此时尼赫鲁对中国这一“现实主义态度”并不感兴趣了。他的要价更高了。尼赫鲁
明确对周恩来表示,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是印度领土,而领土问题是不容谈判的,要谈
就谈中国把阿克赛钦归还印度。 

  1962年战争以后,印度把中国视为仇敌,在边境全线增加兵力,印军的战略简单说叫
作“东顶西攻”,既在东段固守麦克马洪线,在西段谋求切断新藏公路夺取阿克赛钦。 

  印军在阿克赛钦的对面就部署了辖有三个山地步兵师的第14军,在列城机场优先部署S
U-30战斗轰炸机。从中国几万公里边防线看,由神仙湾到空喀山口这一段阿克赛钦边界实
在全军最紧张的“热线”。 



-- 
█◤☆◥◤☆◥█ 
█☆☆☆☆☆☆█ 
█◣☆☆☆☆◢█ 
██◣☆☆◢██ 
※ 来源:.一塌糊涂 BBS http://ytht.net [FROM: 61.55.134.161] 

--
http://lanxian.hit.edu.cn/luntan/upload/fyzw_200362421420.gif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50.2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