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奔涌的星空), 信区: Green
标  题: 1962年中国从印度撤军内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08日10:06:28 星期六), 站内信件


选自王立雄的《天葬》

                              1962年撤军内幕


  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和胜利。其击溃印军、向前推进速
度之快,有时连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都无法控制。印度人自己的书这样写:在这场速战
速决的闪电战中──实际上,战争持续了不超过十天──中国人到达东北边境特区麦克
马洪线以南两百英里的阿萨姆平原的边缘,抵达了卡门边区伏特山他们的主张线。在东
北边境特区另一端的鲁希特边区,他们向南和西南方向推进了100英里 ,强占了从基比
杜到瓦弄 和哈渝梁的大片领土,他们还到达了距迪格搏伊油田仅剩下85英里的地方...
...
据印度国会披露的官方数字,印军死伤6765人;中国方面宣布俘虏包括一名印军准将 和
16名军官在内927人。
1962年11月21日,在开战一个月後,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立刻撤军,并宣布为了表现
诚意,不仅退回到战争开始以前的实际控制线──即「麦克马洪线」,还从「麦克马洪
线」继续後撤20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
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
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还从没有过这种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
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
我在西藏期间,曾就中国为什麽自动撤军寻找答案。透过毛泽东的帝王意气、 国际政治
的万千风云,在那些浓艳色彩背後,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要归结到一个老老实实
的技术问题,当然也是实力问题──在西藏高原上保障后勤的困难。
西藏军区林芝军分区的防卫区正是当时对印作战的东线主战场,从林芝军分区原副司 令
李春的回忆中,可以看出那时中国军队的后勤系统多麽落後:反击战开始後,我们沿江
一路下推,一个连击溃了印军上千人。没有公路,印军想不通,中国军队靠什麽供给给
养?以为我们有什麽高级食品,吃一顿能管好几天。其实,我们就是靠老乡支前,靠牛
运输。那一仗,支前的牛就有三万多头。这边的所有物资,还有伤员烈士,都是靠老乡
背。一○○迫击炮弹,一人只能背一发。50人运,几分钟就敲出去了。家家户户都出人
,十二三岁的孩子也支前。当地老乡十二三岁就能背一百四五十斤,不穿鞋。德东下边
扎西家的小男孩,才四岁,跟爸爸妈妈一起,他背了四筒罐头,有八斤重,爸爸牵著他
爬山支援我们。没有老乡,我们根本没法打胜仗。
  当时战区老百姓支持中国军队,未见得是把他们当成共产党汉人军队,而是从统一西
藏的角度。那一带历史上为藏文明覆盖, 被称为「风流神王」的六世达 道 嘛仓央嘉措
,就出生在「麦克马洪线」以南印控区,老百姓对西藏保持向心力并不奇怪。
那种靠牛和老百姓的双肩维系的后勤支援,不可能长久,也只适用於最前线。战争主要
的物资供应,是靠汽车从上千公里外的中国内地运上来。西藏的冬季,道路随时可能被
大雪封住。积雪有时达几米深,人畜皆不能通行,更别说车辆。中国军队在西藏边境进
行战争,装备给养来自中国内地,而从中国内地进藏的几条干线公路全有被大雪封山可
能,从干线公路通向中印战场的支线公路,因为大都需要进入或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更
随时可能封闭。我在九十年代数次驾车在西藏长途旅行,到过当年与印度战争边境,对
那里行车艰难深有体会。30多年以前道路只会更为恶劣。
西藏纬度低,降水量相对较多,尤其是与印度接壤的喜马拉雅山脉,常常受印度洋暖流
影响,气候无常,雨雪集中。夏天的雨水常常造成山洪、泥石流、山体塌方,阻断公路
。 至今从四川进西藏的川藏公路,每年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不能通车。我曾在那里被
泥石流困过三天。我也曾在新疆进西藏的公路见过长达几公里的大塌方。公路全部被埋
在倒塌的山石下。从云南进西藏的公路有一段80多公里的塌方区,严重时可同时出现上
百处塌方。 密布在西藏高原上那些数不清的大小河流更让人提心吊胆,说不定什麽时候
就把车陷在河中间。每年从夏季一直延续到十月,西藏的雨季算才过去。
  中国军队62年之所以选择10月下旬对印度发动进攻,我想正是因为需要躲过雨季,以
使运输作战物资的道路条件更有保障。然而进入11月,西藏便开始面临大雪封山的威胁
, 加上天寒地冻,道路冰雪,行车困难又开始增加。现代战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作战物
资的大量消耗,犹如一部巨大的吞吐机器,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有序地调动、运输和分配
尽可能多的物资、给养和武器弹药。而西藏高原上的运输问题是中国军队后勤体系几乎
无法解决的瓶颈,试想中国如果不及时停止作战,即使开始阶段可以获得大胜,一旦大
雪封山,运输线中断,胜利是否还能保持住呢?
  印度当时在军事实力上不如中国,但是从保证后勤的运输条件上,却比中国有利得多
。其背後是南亚平原,有条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网,运输几乎畅通无阻。一旦战争变成久
峙,双方在运输条件方面的差距就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何况,应印度政府的要求,
美国和英国已经开始将大批军火运抵印度,尼赫鲁还向英美要求提供15个轰炸机中队,
以空中打击阻止中国军队。当时急於遏止中国及共产主义势力的西方国家正在介入 , 而
中国那时已经与苏联吵翻,得不到「社会主义阵营」支援。世界舆论异口同声指责中国
。印度国内则掀起了空前的爱国主义浪潮,朝野一致,发誓要把战争进行到底。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一向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当时的条件和形势没有给中国长久保
持胜利的把握──关键就在西藏高原对后勤的制约。从这一点上说,中国在1962年11月
21日单方面停火和撤军,可以被视为一种精确的算计。
建立边防的代价
  1996年夏天,我在布达佩斯的中欧大学访问时,斜对著我房间的那个门贴著一面「雪
山狮子旗」──那是西藏独立运动的象徵。门里主人是西藏流亡政府派到中欧大学的研
究生,她一谈话就宣讲流亡藏人的信念。我曾问了她一个问题──如果西藏实现独立,
将怎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边防是其基础之一。然而,边防完全是实力的体现和竞 。即使
是和平状态下维持基本的边防,西藏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
为我深切地知道在那片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广阔高原上,建立和维持一个边防体系是多
麽艰难和昂贵。中国在西藏的驻军,是我在多次旅行中打交道最多的群体之一。很多地
方除军队以外, 找不到任何可得到帮助的地方,甚至除了军队,根本找不到别的人。很
少有人知道中国在西藏的驻军数量是多少。根据几个数字的比较换算下来,驻藏军队19
80年时总数要超过18万人。中国军队於八十年代初裁军四分之一,如果西藏驻军也以相
同的比例裁减,应该在12万左右。
在西藏流亡政府公布的材料中,中国的西藏驻军为如下编制:
在西藏自治区有六个军分区。其中包括两个独立陆军师,六个边防团,五个独立边防 营
、三个炮兵团、三个工程兵团、一个通讯总队,二个通讯团,三个运输团,三个独立运
输营、两个雷达团、二个师又一个团的地方武装,一个独立武警师,六个武警独立团,
外加第二炮兵的十二个火箭部队。
  这些数字不能证实,只做参考。担负青藏线一条公路的军事运输,据报导就有九个汽
车运输团,平时驻在青藏公路北端的青海格尔木。格尔木是五十年代在柴达木盆地荒滩
上建起的一座军城,作用就是保证对西藏的军事供应。格尔木出城向南几十公里就是西
藏高原北缘─昆仑山脉。铁路目前只修到格尔木,那里成为供应西藏物资转运站。西藏
所需物资的80%从格尔木进藏。格尔木80%的职工直接或间接地为西藏物资供应服务。青
藏公路上随时可看到长达几十辆上百辆军车队满载物资驶往西藏。
  当年中共十八军进藏,开始只有三个步兵师三万余人。随著进军深入,运输补给线不
断延长,後方机构迅速膨胀,相继成立汽车部队、工兵部队、兵站系统、航空站和地勤
站等,全军总人数扩到七万余人。实际上真正进藏部队只有八千人, 其他人都是服务於
后勤, 相当於每进藏一个人,後方要有八个人支援。之所以要建立如此庞大的后勤,在
於西藏本地无法筹措军事物资,连基本的生活物资也相当匮乏。即便做饭取暖的燃料,
对西藏的中国驻军都是问题。士兵们经常
被派出寻找可供燃烧的牛羊粪便,大概在全世界军队中也属少见。西藏高原面积虽大,
能够种 擦甘车牡 区却极少,生产的粮食仅够本地人吃。如果中国军队就地购买粮食,
立刻会引起粮价飞涨,市场紧张,以至扩展为社会不稳。
后勤费用是天文数字
西藏没有石油,石油制品全部要从中国内地运,在用油罐车运油的年代,由於运输距离
长,每运抵西藏两车油,消耗一辆相同油罐车运的油。後来花巨资铺设了一条长1080公
里的输油管线,其中900多公里位於海拔4000米以上地 ,860公里通过长年冻土带,过1
0座大山,还有雷暴区、热溶湖塘、冰川等高原特有地形。整条管线常年由一个团军队守
卫和维护。那条输油管线只是把油从格尔木送到拉萨,其他地区和边防部队的用油还是
要靠汽车运送。
我在有的边防连队看到每晚只开两小时的电视,虽然看电视是士兵的主要消遣,但因为
没有充足的燃油供发电机,军官只好命令有计划使用。有的连队甚至为了分一支蜡烛也
要召开共产党支部会作决定,然後再开全连军人大会把决定解释明白。
  驻藏军队所有物品无一不得靠后勤供应,后勤系统出现的任何问题,也就无一不影响
到军队的生存状态。我看到过一篇报导,驻守西藏里孜某连队,1985年吃的是1962年的
大米,大米年头比全连士兵平均年龄大一岁。我的亲身经历是1996年去普兰,曾在边防
连吃过1982年的罐头。
  中国士兵应该算比较能吃苦的,需要的物资数量相对较低。但现在与过去也不可同日
而语。以营房来说,迄今已经历四代:五十年代是在地上挖个坑,上面盖上顶;六十年
代是土坯房;七十年代发展到石头和木料结构;八十年代改为钢筋水泥;现在已经开始
向楼房过渡。每一步发展,物资供应量都要成倍甚至数倍地增长。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之
交,每个边防士兵年需物资1.2吨,到1996年,每个士兵已经需要一汽车运量物资──即
四至五吨。这仅是和平时期,遇到战争
将成倍增加。美军在朝鲜战争中步兵单兵日耗物资29公斤,在越南战争中攀升为117公斤
,到海湾战争更达到200多公斤。中国军队即使仅按美军在近半个世纪前朝鲜战争标准,
单兵年需要物资也得在十吨以上,如果达到九十年代海湾战争的标准,单兵年需要物资
将达到惊人的70多吨。
  仅仅为了解决边防连队的危房改造、把煤炉取暖改成土暖气、用太阳能提供洗澡水、
照明用电和吃上蔬菜这五项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西藏阿里军分区就花了2000多万元,等
於他们所驻防的阿里地区1995年全年财政收入(2190万元人民币。导致成本如此之高的
主要原因就在运输。不算物资的价值,一车物资仅运费即为4500元,相当於八个西藏农
牧民年人均收入。西藏道路状况之差使得运输损耗高得惊人,一车玻璃从格尔木拉到拉
萨只有15%完好,一车水泥则有50%撒到公路上,更使成本大大增加。
还有不通公路的地区,运输费用就更贵。西藏墨脱县驻军一个营,需要的物资全靠雇佣
老百姓翻山越岭往里背。
只能靠美制「黑鹰」直升机?
中国军队也曾考虑过用直升机运送给养。但是青藏高海拔高,气候恶劣,一般直升机飞
不了。据说有次一架中国造直升机飞一 四 脱,落地後竟发?机身拉长一尺,飞机就此
报废。中国军队後来选购了美国制的「黑鹰」直升机专飞西藏高原,因为地形复杂,气
候恶劣,连续摔了好几架。1991年,中国七大军区之一成都军区好几位高级将领在西藏
视察防务,也因飞机失事而殉职。现在没有极特殊情况,飞机基本不敢飞。如果西藏边
防真都改用由直升飞机保证供应的话,700万美元一架「黑鹰」,加上油料和庞大地勤系
统,为此一项,西藏边防的代价又要增加多少?在西藏,维持和平时期的边防已属不易
,而若想具有 挚骨致曰 进行战争的能力,成本之高更是难以想像。举例说,维持一个
边防团日常开销和官兵工资,一年所需1000万到 2000万元人民币。而一辆能在西藏使用
的装甲车,价值200万元左右,配备一个装甲团至少要一二百辆装甲车,仅在装甲车上的
一项花费,即是几亿元。
边防离不开公路,所以边境地区需要修筑与边境线大致平行的环边境主干公路,以保证
边境地区的战略调动和物资流动,同时从环边境主干公路向边境线辐射支线公路网,保
证边境前线部队的后勤供应──这是保证边防的基本条件。中国进军西藏四十多年,凡
是西藏与其他国家的边境,基本建起了这样格局的公路体系。如果西藏独立,建立自己
的边防,除了在与印度、尼泊尔接壤
地区现在已有环边境公路,更重要的是应该在其与中国接壤地区建立环边境公路体系,
才能保证西藏对中国的边防。然而打开地图即可看出,在达赖喇嘛所认定的西藏与中国
之边界,西藏方面不存在这样的环边境公路体系。多年来,中国所建设的川藏、青藏、
滇藏等公路,全都指向西藏腹地,使中国可以随时迅速向西藏调兵。仅从这种道路条件
,西藏所处战略地位就相当不利。
  在西藏高原修造公路的困难和成本,是西藏自身是无法承受的。以中国的财力、物力
和人力,几十年时间才建起西藏现有的公路体系。举川藏公路为例,三十年代国民党政
府就开始修建从成都到康定一段。全路徵用民工不下20万,疾病或跌打死者1500人。19
40年10月勉强通车,由於路基不固,秋冬积雪难以通行,春夏苦於山洪,难以维护,又
不得不放弃使用而改道重修。中共进军西藏後,再次启用十几万士兵和民工,用四年时
间,挖掘2900多万立方米土石方(相当於挖一条15米宽,3米深,1300里长的运河),架
起430座桥梁,修筑了3781座涵洞,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甲皮拉山、色霁拉山
等14座大山,横跨大渡河、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等十多条中国著名大河,最终建成24
16公里长的川藏公路。修路过程死亡3000多人,平均不到一公里就有一个死者。中国花
在西藏道路上的钱,多年累计得有几十甚至上百亿(仅1974到1985年青藏公路整治工程
就耗资八亿多元)。可以说,西藏高原的路步步都是钞票和尸骨铺成的,钞票和尸骨若
由西藏自己承担,难以想像。
  西藏现在属於中国,由中国负责边防,需要防卫的只是西藏与其他国家接壤的边境,
中国只需在西藏建立半圈边防。如果西藏独立,西藏需要的则是自己建立一整圈边防,
可想而知得部署多少军队,建立多麽庞大的后勤体系、交通网络及通讯设施,即使西藏
能搞到那麽多钱,又从那里得到那麽多士兵?即使让所有青壮年男性藏人都当兵,对付
中国够不够?
  关於这一点,达赖喇嘛曾提出过「西藏和平区」的设想。1987年9月21日,他在华盛
顿对美国国会的演讲中提出解决西藏问题的五点和平计画。他解释说:把西藏建立成和
平地区,意味著中国在西藏的部队及军事设施的撤除;这样印度也就可以撤走驻防在喜
马拉雅山靠近西藏地区的部队及军事设施。这一切都将根据国际条约进行,以满足中国
在安全顾虑上的合理要求,并且促进西藏、印度、中国及其他同一地区内民族之间的信
心。每一个有关国家都获得利益,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因为这麽一来不但强化了他们的
安全感,并且减轻了为了维持喜马拉雅山沿线疆界的庞大军事开销。
  在过去,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从来就不紧张。一直要到中国部队进入西藏,第一次
取得了和印度接壤的地区之後,两大列强关系才紧张起来,终於造成了1962年的战争。
从那个时候开始,危险的意外事件层出不穷。如果他们像过去一样被一个广阔友好的缓
冲国家隔离,这两大超级人口大国要重修友好关系将不是一件难事。
  达赖喇嘛没有提到中国撤军後,西藏自身是否要建立边防。假如达赖喇嘛设想西藏乾
脆不要边防,完全靠中国、印度两大国自觉和国际条约约束保证不跨越西藏边界,未免
过於理想化。
  国际间固然存在著不设防边境,现代国家的主权已经在相当程度上靠国际秩序保证,
而非一定要靠武力,因此大量小国才能安全生存。但是所谓国际秩序,那是一定有威慑
在其背後的。小国可以没有实力,但它所依赖的国际秩序却不能没有实力,只不过那实
力是由其他大国或联盟提供罢了。中国和印度都是大国,有对抗国际秩序的相当实力。
也许正常时它们可以遵守条约,自觉维护西藏领土完整不受侵犯,但是如果有了变化呢
?国际政治翻云覆雨,什麽都有可能发生。治理国家的出发点应该从最坏的可能出发,
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最好 的可能上。
  对我提出的问题,那位西藏女学生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实现民主化上,她认为「民主的
中国」不会侵略西藏。这种回答不太有说服力。印度独立之後就已经是民主国家,但是
并没有妨碍它打了数场国际战争,至今还与同样是民主国家的巴基斯 菇0五笳?。即使
是美国那样的头号民主国家,凡涉及国家安全,又何曾手软?哪怕仅仅是为了在这个自
然疆界已经失效的时代,防止环绕西藏的二十多亿人口中国加印度对西藏自发的蚕食和
渗透,西藏也不能不建立边防。
  那麽,如果独立的西藏一定需要建立边防,问题就归结到由谁去付这个代价上了。西
藏对印度高度认同依靠西藏自己的人口和资源,肯定无法建立足以抵抗外部军事威胁甚
至难以有效遏止外部流民蚕食的边防,而西藏又不能不建立边防,那麽它唯一的选择就
是只有依靠一个大国。
  西方国家显然靠不上,虽然欧美有实力,对西藏独立也最为同情,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西藏在地理上夹在中国与印度两个大国之间,这决定它别无选择,不是依靠中国,就
是依靠印度。历史上西藏所以需要承认中国的宗主权,原因之一就是需要中国提供军事
保护。然而未来西藏的独立就是对中国统治的摆脱,那麽仅凭其向外的惯性,也会使它
自然倒向印度。何况达赖喇嘛及他治下的数万西藏难民,还受了印度收养几十年之恩。
不管达赖喇嘛怎麽表示独立的西藏将保持中立,最终的政治选择并不是口头允诺决定的
。只要西藏没有独立建立边防的能力,安全的需要就会使其从中立走向结盟 。
  自古以来,西藏对印度就有很高程度的精神认同。由於印度是佛教起源地,笃信佛教
的藏民族对印度始终保持一种精神上的崇拜和向往。曾在拉萨色拉寺学经十年的日本和
尚多田等观对此印象深刻:「西藏人认为印度是出圣人的国家,对印度避免进行批评,
对它表示绝对的尊敬。在这一点上自古迄今丝毫未变。」大量古代藏文史籍都把藏民族
成是印度王室之後,虽然後世学者们认为那无非是想与释   材崤是灼莸那G扛交幔?
而对藏民族的心理影响却是长远和巨大的。共产党进军西藏後,向藏人宣传西藏是中国
的一部分,有些藏人就反驳说西藏一定要属於哪的话,也是更应该属於印度。
  从地理上,印度与西藏的交通远比从中国内陆进藏方便快捷。在依靠畜力旅行的时代
,大吉岭到拉萨只需两周,而成都到拉萨则要费时三月。清末及民国时代,从中国到西
藏上任或办事的官员,不少人取道印度。即使绕一大圈,也比从中国境内走快得多。19
50年以前的西藏,绝大多数贸易与印度进行,贵族子弟到印度上学,从西藏寄往中国的
信也由印度中转。即使是今天,中国内地与西藏修通了公路,有了汽车和飞机,在西藏
仍然会感觉印度离得更近。我从成都开车进藏,耗时近半月,感觉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到
拉萨。而从拉萨只需一天,就能畅通无阻地到达边境县城亚东,再向南一点就是印度控
制下的锡金。有风险即去印度,这已经成为本世纪以来西藏上层人物的习惯动作。在许
多中国人心目中,印度是一个有许多贫民、暴力事件和古怪风俗、出产大量歌舞电影的
落後国家。很多中国人还会沾沾自喜地回顾1962年印度军队如何不堪一击。然而今非昔
比,目前印度与中国的差距,已经远非中国人以为的那样大。
印度边防今非昔比
驻守西藏边防的中国军人最清楚这一点。他们直接面对印度。中国边防至今还有一些段
落靠骡马运输甚至人背肩扛保证后勤,印军一方却已普遍使用直升飞机。印度综合国力
远不如中国,军费开支在八十年代却曾达到中国的近两倍。即使中国在九十年代大幅度
增加军费,也仍然没有赶上印度。1962年那场失败的耻辱使印军卧薪尝胆,1971年印巴
战争,印军表现就已经相当出色。据国外军事专家评价,印度目前具有全世界最优秀、
吃苦性最 强、装备最完善的山地部队,能够成功抵抗中国任何进攻。
  印度历史上长期经受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屈辱,独立後演变成一种反弹式的扩张冲动
。印度的开国总理 岷章吃凇队《 的发现》一书中写道:「印度?她现在所处的地位
,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麽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麽销声匿迹。」独
立以来的40多年中,印度几乎向所有接壤邻国提出过领土要求。在边境争夺上,它一直
采取锲而不舍的姿态。
目前,在中印两国有争议的13万平方公里土地中,印度占领四分之三,并且是地理环境
好、资源也丰富的地区。至八十年代末,印军在中印边界集结两个军部,八个师,36个
旅,以及空军、情报单位等,总兵力已达20多万人,并拥有14条公路干线、六条空中航
线、五条卫星通讯线路和16个野战机场,还有流亡西藏人组成的「印藏特种边境部队」
。《印度的军事力量和政策》断言:在印中边界,印方拥有比中国更强的山地作战部队
和火力,飞机也比中国先进。尤其在东线,步兵有18:1绝对优势。印度陆军参谋长公开
宣称:印中边境局势完全在印度的控制下。 
--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
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伊曼努尔·康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3.3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5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