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jq (sdp), 信区: Green
标  题: [军史]115师征战记实 第一章 转折3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Nov 28 13:52:07 1999), 转信

                   "七七事变"为国共合作推波助澜

    1937年1月,蒋介石下令停止"剿共",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进
    入运作阶段。从那时开始,国共两党开始谈判有关合作事项和红军的改
    编问题。1月31日,蒋介石指示拨给红军每月军费20到30万元,
    红军番号不变。
    2月8日,蒋介石又指出,如要统一军队,中共不能再宣传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表示如国民党政府坚持原谈判条件,则中共停止武装暴动,
    改苏维埃为中华民国特区。
    这是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特区"这一概念,这比提出香港
    可以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区早了整整47年,这也可以算是一国两制的最
    初形式。现在邓小平著作中提到的"陕甘宁特区"就是指这一件事。
    中国共产党还提出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受中央政府领导,并停止没收
    地主土地。
    但蒋介石还是没有完全放弃反对共产党。2月15日,南京国民党五届
    三中全会通过《根绝赤祸案》,其重点内容为,根绝赤化宣传;根绝阶
    级斗争。同时认为红军要向国民党中央政府投诚,而不是统一改编。
    从根本上讲,蒋介石对中共的态度仍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在策略上作了
    调整。他在2月5日的日记中就说:"对内避免内战。然一遇内乱,则
    不放弃戡乱安内之责任。"
    蒋介石之所以调整"剿共"的策略,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他确实感到
    了日本人的威胁,二是中国共产党也答应放弃武装斗争的政策。
    3月6日,蒋介石又对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说:
    "我国对共产党政策并未有何变更。此点可于前次三中全会之宣言及决
     议案证明之。"
    看来,蒋介石虽然在口头上答应与共产党合作,但其内心是极不情愿的。
    他的想法是,合作可以,但共产党必须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协议已经有了,但国共两党能否成功地进行合作还是一个未知数。
    可就在这时,"七七事变"爆发了。
    自1933年以后,因为国民党当局的一再妥协,使得北平、天津成为
    日本人的势力范围。自山海关到丰台,铁路沿线均有日军驻扎。通县已
    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纯系日本人的傀儡。北平北面则驻有日伪
    重兵,西北面是李守信、王英伪军。只有卢沟桥仍为中国军队宋哲元部
    把守。如果把卢沟桥再划到日本人的势力范围内,那么北平就尽入日本
    人手里。因此,日军又制造事端,进攻卢沟桥,从而挑起了"七七事变"。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蒋介石正在庐山。事变的第二天,他才接到当时的
    北平市长秦得纯的报告。接到这个报告后,蒋介石对是否立即进行全面
    抗日仍未下定决心。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倭寇在卢沟桥挑衅矣。彼将乘我准备未完之时,使我屈服乎?或故与
     宋哲元为难,使华北独立乎?"
    随后又写道:"倭已挑战,决心应战,此其时乎?"
    当时,天皇裕仁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蒋介石还未搞清楚,他根本未下
    定抗日的决心,难怪他在日记中自问自疑。
    但蒋介石也感到应准备在日方扩大事态时,与之抗争,不可麻痹大意。所
    以他在7月8日接到日军进攻卢沟桥报告后,当天就指示宋哲元:
    "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需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经过一夜的考虑和思想斗争后,蒋介石于7月9日定下了准备进行全面抗
    战的决心,并立即召何应钦自四川返回南京,着手编组部队,同时又电令
    宋哲元严阵以待:
    "守土应具必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相应付。至谈判,尤需防其
     奸狡之惯伎,务须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
    蒋介石也吃够了日本人狡猾的苦头。
    在当天,蒋介石还派孙连仲第26路军北上保定、石家庄地区,准备同日军作战。
    10日,蒋介石又采取了三项紧急措施:
    一:是编组作战部队。第一线为100个师,预备军为80个师,并要求于
    7月底前组建好大本营和各集团军、军团等。
    二:是将供6个月用的弹药围置长江以北三分之二,长江以南三分之一。如
     果兵工厂一旦被摧毁,则从法国、比利时购买军火,经香港、越南运回国内。
    三:是准备后备兵员100万人,军马50万匹和6个月的军粮。
    老蒋这次是真的要干了,并且态度还十分坚决。
    当被中国一直视为抗日英雄的宋哲元也被迫向日军妥协时,蒋介石也没有改变
    他要抗击日本人侵略的立场。
    7月10日,宋哲元派出代表张自忠,与日方代表松井太郎进行谈判,并于
    11日下午达成屈辱协议:
    同意向日方道歉,并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宛平城和龙王庄不驻中国军队;
    彻底取缔抗日团体等。
    但是这一协议未经蒋介石批准,它只是宋哲元对日的妥协,因此蒋介石对此
    屈辱和约不予批准,并命外交部长王宠惠以备忘录的形式通知日本驻华使馆:
    "任何谅解,未经中央核准者,无效。"
    13日,蒋介石又向宋哲元发出电报,表示其抗战的决心,指出:"中央已
    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
    蒋介石不但已定下了抗战的决心,并且也意识到,只有抗战,才能维护国家
    的尊严。
    宋哲元仍抱着局部解决的幻想。当时日本代表香月清司于14日派参谋向宋
    哲元提出七项苛刻的、完全控制华北的条件,最主要的是撤退中国军队,撤
    走中央机关,取缔"排日"活动。而宋哲元居然派张自忠于19日签署了该
    协定及其7项条款,并报请中央批准。
    蒋介石对宋哲元擅自签署的协议不予批准。在此之前,蒋介石就多次电示宋
    哲元切勿对日军抱有任何幻想。其中18日的电文中说:
    "倭寇不重信义,一切条约皆不足为凭。上海'一·二八'之战,本于开战
     之前已签和约,乃于签字后8小时仍向我沪军进攻。此为实际之经验,特供
     参考,勿受其欺。"
    看来,这时蒋介石是真的看透了日本人的野心和一贯使用的花招,日本人的
    最终目的就是吞并整个中国,或者是让中国臣服于它。蒋介石是万万不会答
    应的。
    再说,蒋介石也不想成为日本人的傀儡,不想任别人摆布,他想一直当中国
    的老大,不想有其他人来管他。
    17日,蒋介石在庐山再次表达了他的决心。他说;
    "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
      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讲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完全
     投降、整个灭亡之条件。全国民众要认清'最后关头'的意义。……"
    "和平已非轻易可求得,眼前如果要求平安无事,只有让人家(日本)军队
     无限制地出入于我们国土,而我们本国军队反要忍受限制,不能在本国土地
     内自由驻在;或是人家向中国军队开枪,而我们不能还枪。……"
    "我们东四省失陷,已有6年之久;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
     如果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么我们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中心与军
     事重镇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
    "今日的北平如果变为昔日的沈阳;今日的冀察(河北和察哈尔省)将变成为
      昔日的东四省。"
    "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变成北平!"
    最后他表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
    皆有守土抗战的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这些是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和维护国民党政治统治的根本大计。
    蒋介石的抗战决心能如此迅速地坚定起来,其根本原因是日本侵略者要灭亡整
    个中国。蒋介石已经意识到,如果再不抗战,就要亡国;北平就要成为沈阳第
    二,南京就要成为北平第二;国民党政府就要倒台或充当日本的傀儡,对此,
    蒋介石无论从个人的角度,还是从民族观念考虑,均无法接受。就蒋本人来说,
    他从来都不愿受人管束,况且他现在已为一国之尊,要他对日本人称臣纳贡,
    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虽然蒋介石到日本留过学,但他对中华民族的古
     老文化却非常崇拜。在蒋介石看来,泱泱文化古国,怎么能受制于倭寇。他曾
     对斯诺说:
    "我国固然是一个弱国,但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负起祖宗先民
    所留给我们的历史上的责任。"
    蒋介石之所以能坚定其抗战的决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已与共产党
    达成谅解,统一战线不久也将建立起来,对共产党会坚决抗日这一点,他是没
    有任何怀疑的。也有可能,蒋介石觉得共产党当时已对他构不成太大的威胁,
    建立统一战线后共产党也会受他的左右。
    当然,蒋介石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的力量发展得如此
     之快,以致于在抗日战争结束时,八路军的力量已经能与国民党军队分庭抗礼。
    共产党与国民党虽然已经达成了妥协,但开始时,蒋介石还是准备在谈判中同
    共产党讨价还价,从而进一步削弱共产党的实力,限制共产党的活动。但是,
    由于日本人挑起了卢沟桥事变,使得蒋介石没有更多的精力来顾及与共产党的
    斗争。此时,蒋介石政策的重点已不是"安内",而是把"攘外"放在优先的
    位置上。蒋介石重点考虑与日本人作战,在与共产党的谈判中多付出一点代价
    已算不了什么。"七七事变"的爆发,无疑加快了国民党与共产党达成最后协
    议的速度。
    可以这样说,卢沟桥事变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催化剂。
    国共两党达成了协议。共产党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得到了确立。虽然国共两党内
    心的想法是不大相同的,但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两个对立的政治
    集团又走到一起来了。
    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终于成为现实。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yanjc.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