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gzs (帝国战士), 信区: Green
标  题: 明朝灭亡真相(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Sep 22 19:19:57 2003), 站内信件

《明朝灭亡真相》
林 洛

          1.萨尔浒大战战略

  明朝与满清的第一次大战就是萨尔浒大战。以兵力论。清兵八旗兵约六万人。而明朝
辽东经略杨镐率明军十八万,叶赫(满清的世仇)兵二万,朝鲜(中国的属国)兵二万。
共二十万左右。明朝是攻势。(一说明军共为九万兵力)明军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有火器
钢炮,军火锐利得多。
  清兵为一路。明军兵分四路,一路由山海关总兵杜松率领;一路由辽东总兵李如柏率
领;一路由开原总兵马林率领,并有叶赫援军;一路由辽阳总兵刘綎率领,并有朝鲜援军
。杨镐坐镇沈阳指挥。
  在指挥上,清兵统帅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历史上少有的天才军事家。明军的总统
帅杨镐是文官,缺乏带兵经验,没有军事常识,虽然手下每一路的将领不乏经验丰富的军
官,但是总体调度肯定有问题。
  就士兵的素质看。其时明军政事腐败,连带军政废弛,军队缺乏训练,没有必要的军
事准备。而且士兵来自各个地方,南方的士兵对北方寒冷气候不适应。清兵却是身经百战
,军纪严明,在辽东作战,熟悉地形,适应气候,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清兵采取集中主力,各个击破的战略,首先主攻明军西路。
  西路军总兵官杜松,明军勇将,率军六万,是为明军主力。史书记载明清两军列阵交
锋之时,突然天昏地暗,数尺之外就甚么也瞧不见了。杜松下令点起火把。这下明军在光
而清军在暗,整个成为清兵的箭靶子。努尔哈赤统兵六旗主攻,代善和皇太极各统一旗在
右翼侧攻。杜松的身中十八箭而死。总兵官阵亡,明军大乱,全军覆没。
  马林闻变,急守尚间崖(距萨尔浒山约二、四十里)。努尔哈赤挥军北进,大败马林
兵。马林仅以身免,逃回开原。叶赫兵见势,不战自退。既败杜松、马林之兵,努尔哈赤
即统八旗返回赫图阿拉。
  当时刘綎不知萨尔浒之败,努尔哈赤使明朝降卒持杜松令箭,假报杜松已得胜深入,
刘綎遂直进赫图阿拉,走到阿布达里岗,遭到后金兵夹击,刘綎战死于阵中,全军覆没。
(东路总兵官刘絍,明朝骁将,曾打过缅甸、倭寇,更率兵援助朝鲜对抗日本入侵,大小
数百战,威震海内)朝鲜兵大惊,不战而降。
  明经略杨镐闻知三路兵败,急令李如柏撤兵,狼狈逃回。这一次战役,双方作战五日
,后金大获全胜。萨尔浒之战的结果,辽东局势起了根本变化,从此明朝在军事上失去主
动进攻的力量,被迫处于防守地位,而后金则由防御转入进攻,萨尔浒战后不久,后金又
连下开原、铁岭,并灭掉叶赫,兵锋直指辽沈。
  这场大战是清兴亡的关键,当时明朝国力强大,统计人口数量就有六千万,当时实行
的是按人口缴税政策,所以民间隐瞒了大量的人口,专家一般认为当时明朝人口大约在一
亿左右,还有学者认为人口在1.5亿左右。其时满清人口约为50、60万,士兵为十万左右。
无论怎样计算,明朝的人口远胜满清。明朝可算是有近乎无限的补充能力,满清却是难以
承受一败。
  就战前条件权衡,未必能证明满清一定能够胜利。明军各路指挥官都还是有能力的。

  从后来的明清多次战争来看,明军问题主要在于士兵的战斗力,野战能力极差,而且
士气低落。
  明清的兵力差距很大,当时明军士兵还没有畏惧"辫子军"的心理,取胜不是没有可能
。而努尔哈赤能够以集中兵力,利用时间差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分别与三路明军交战。这种
运动战中部队的快速行动速度、持续作战的战斗力,以及统帅高超的指挥能力,的确令人
咂舌。
  明朝后期赖以克敌制胜的锐利火炮在这场战斗中派上用场。火炮固然威力大,攻击力
强。但是致命缺点的是移动力差,如果一味依靠火炮,在野战中反而会拖累部队。
  这场明清第一次大战,暴露了明军一些问题。随着以后的战略的发展,明军这些问题
越来越体现在战略决策上,从而导致明军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因为战争的原因,造成巨大
的军事开支使得明朝不断加重赋税,激化了国内的矛盾,导致明朝遭遇内忧外患的袭击,
两面作战。
  不过当时谁也不会料到满清将会取代明朝入主中原。满清无论从哪方面说,根本没有
灭亡明朝的实力,(事实上明朝也不是满清灭亡的),在军事实力上满清也缺乏统一中原
的兵力。努尔哈赤之后的皇太极,一代雄主,以战略眼光认识到自身实力的先天不足,没
奢望满清能战胜明朝,只是努力想让明朝承认满清在山海关以北的统治地位,所以战略上
一直很谨慎。
  满清根本不可能灭亡明朝。明朝招致灭亡,完全是自身的原因。满清取代明朝,是在
明朝自身、李自成以及满清的合力下造成的。

              2.明朝皇帝战略

  努尔哈赤以13幅甲胄起家,到统一北方,野心勃勃。满清努尔哈赤有军事天赋,皇太
极有政治天赋,多尔衮兼而有之。他们积极进取,都在小心翼翼地强大自己的实力,以前
所未有的器量拉拢明朝的人才,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相反明朝的皇帝,行径却是匪夷所思,以常人不可想象的作为逐步毁灭自己的王朝。

  首先得从神宗说起。神宗年号万历。坐了四十八年的皇位。当时明朝经过张居正的治
理,发展相当的不错,国家富强。可是要破坏一个国家,对皇帝来说易如反掌。
  神宗的所作所为简直不可理喻,可是明朝就是出了这么个皇帝,而且以后的几个皇帝
都分别在自己的领域毫不逊色神宗。
  神宗懒。
  万历四十二年,首辅叶向高奏称:六部尚书中,现在只剩下一部有尚书了,全国的巡
抚、巡按御史、各府州县的知事已缺了一半以上。
  万历四十三年十一月,御史翟凤羽中的奏章中说:皇上不见廷臣,已有二十五年了。

  神宗能够懒到这种地步,完全不理国是。大臣们的直言犯忌、乃至所有大臣都在骂皇
帝了,也置之不理,以神宗的懒惰而言,很有可能是懒得连罚人也不想罚了。
  难以想象天下会有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皇帝。但事实上这样的皇帝竟然存在。对神宗
而言自然谈不上什么战略了,想来再有本事的人在神宗面前也只能放弃努力。
  神宗的贪也是一绝。
  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为什么还要囤积财产呢?皇帝拿这些钱能有什么用处呢,他要
什么就有什么,钱能做什么用呢。可是神宗这个皇帝偏偏爱财如命,不过在明朝皇帝中倒
也不是绝无仅有的。神宗在贪这一点上一点都不懒,比今天的贪官污吏的热衷丝毫不逊色

  在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之时,全年岁入是四百万两左右,皇宫的费用每年有定额一百
二十万两,已几占岁入的三分之一。可是张居正死后,单在万历二十七年的五天之内,就
搜括了矿税商税二百万两。神宗其他什么奏章都不理会,但只要是和矿税有关的,呈报上
来,就立刻批准。
  神宗重用太监,让太监作为皇帝代表到处搜刮,所收上来的钱全部放进自己的私人仓
库,称为"内库"。
  可以想象,这些有极大权力的太监出去会对社会造成多大的混乱。太监本来就是心理
不正常的,现在以皇帝的名义做事,有着不受限制的权力,正是宛如出笼的猛虎。他们在
将税上缴给皇帝的同时,也要给自己积累财富,这些钱对明朝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这样一个在位四十八年的皇帝和他的政策。就是明朝溃烂的开始。
  正在神宗懒与政事、大肆搜刮的时候,满清开始崛起,并且发兵攻明,攻占辽东重镇
抚顺。明兵大败,总兵官张承荫战死,万余兵将全军覆没,举朝震骇。这时明朝发动了一
次反攻,进行了前面介绍的萨尔浒会战。
  萨尔浒会战大败,杨镐全军覆没,朝廷派熊廷弼去守辽东。
  熊廷弼刚出山海关,铁岭都已经失陷。经过几十年神宗的"勤于国事",其时军队纪律
荡然,士无斗志;骑兵故意将马匹弄死,以免出战。听到敌军来攻,满营兵卒竟然全部逃
跑。
  面对这样的局面,皇帝还是拖欠军饷。
  边界上的警报不断传来,群臣请求皇帝临朝,会商战守方略。皇帝总是派太监出来传
谕:"皇上有病。"无论如何也不肯召开国防会议。
  神宗的战略,我是迷惑不解的。
  神宗死后,儿子光宗只做了一个月皇帝,误服药物而死。光宗的儿子朱由校接位,称
熹宗,年号天启。
  熹宗最大的特长就是做木匠活,并且真是一手好手艺。到了醉心于木匠活的地步。如
果他是个木匠,倒也还称职,可是他偏偏是皇帝。
  熹宗又是另外一个匪夷所思的皇帝。他对明朝最大的"贡献"就是重用了魏忠贤来治理
国家。
  魏忠贤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监。想必任何一个王朝有了魏忠贤,就只能有亡国
的下场。
  于是魏忠贤撤掉颇有军事才能的熊廷弼,重用一大批八股文专家为统帅,导致了每每
全军覆没,已经意料之中了。
  明朝的这几个皇帝根本不在乎江山,一心一意的做自己的事情,倒也还逍遥快活。与
满清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相比,明朝的皇帝完全没有战略可言。很奇怪明朝居然
还能生存这么久,这样一个腐烂的王朝,真不如早点结束好啦。
  身为皇帝这样的不负责任、愚昧、愚蠢。究竟是谁的过错呢?明朝后期的太监掌权危
害,其患并不在太监,而在君王的放纵太监。就战略来看,仅以双方统治者比较,明朝不
亡,已经是没有天理了。

            3.明朝的军事实力

  以下是明代正规军的装备介绍。
  每一营(5000人)其用霹雳炮3600杆, 合用药9000斤,重八钱铅子90万个;步枪、大连
珠炮200杆, 合用药675 斤;盏口将军160位(盏口将军是明代对野战重型炮的称呼),另
外有1000人为骑兵。
  可见明朝军事实力很强,有重炮,有很多使用火药的攻击武器。可以看到,明军装备
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比起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弓箭刀枪的清军,差距极大。
  人数方面,明朝军队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朱元璋刚建国的时候,全国军
队达180万人,后来永乐到正统时期甚至超过200万,正统以后保持在120万的水平。
  而满清入关前最多也就十万八旗子弟。
  明朝在装备和军力有巨大的优势,为什么会作战失败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军事制度,明朝制度是"将不专兵,兵不私将"。明朝的兵和将不是在一起,而
是分开独立的,需要打战的时候才集结一起。这样能够防止大将拥兵自重造反,但是作战
起来,则是效率低下,管理混乱和训练不足。
  兵源问题。明军部队主要的来源是 "垛集军"。"垛集军"就是把大批人民划为军籍,世
代相传。明朝皇帝一般把自己的对头变成垛集军的来源。
  军户的生活相当悲惨。强制的军事屯田,世代不得脱籍,军饷微薄,战时做炮灰,平
时做苦力,逃亡则采取连坐,强制亲戚家人代替。这样的兵源先天缺乏强大战斗力和高昂
的士气。而且这种"为战而战"的"职业"士兵很容易军心涣散,厌战心理很强。
  在明朝后期,采用了募兵制的征集部队方式。一般结果是民众将军饷一抢而空,然后
四处逃命。
  养兵问题。明朝实行军事屯田制度,的确是自力更生,不花国家的钱。但是在战争时
期是行不通的,如果皇帝以可以屯田为借口克扣军饷,很容易导致兵变,军人生活已经困
苦不堪,还要克扣正常开销,只会使得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并且毫无斗志。
  战争时期军饷是极其严重的问题。神宗天性贪财,熹宗宠用的魏忠贤贪财,那些权位
极高的太监也贪财,要发达的人只能以钱来谋升官,升官后自然要千百倍的剥削回来。军
队的管理这也是这样,军官大肆贪污,虚报兵数。于是军费开销越来越大,户部这儿越来
越没钱,只有加重老百姓的赋税。就这样矛盾越来越激烈,军事问题却没有解决。
  政治上的战略直接影响着战争的战略。
  明朝重文清武,军队的统帅基本都是文人出身,比如袁崇焕,也是进士出身。文人出
真正的帅才很不容易,明朝的运气很好,明末抗清有三个名将,功勋卓著:熊廷弼是万历
二十六年的进士。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第二名(榜眼)。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
进士。做八股文考中进士的文人之中居然出现了三个军事专家。可是明朝皇帝罢斥了其中
一个,杀死了另外两个。其他的文人统帅基本上就是全军覆没。
  明朝的战略基本上是防守型。所以袁崇焕能够以几千士兵防守住满清十万大军,但在
是野战的时候,明朝优势兵力却难以击败清兵。明朝的长城是很有名的,长城就是典型的
防守型战略思维产物。
  明朝后期根本缺乏积极进取的皇帝,战略谈不上积极进取是很正常的,加上体制和实
力的约束,后期已经无法开展进攻战了。
  所谓明朝的超级装备,在某些条件下就变成了不利因素。火炮是从外国传来的,制造
这些装备需要大笔的开销,为了避免损耗和外流,一般这些装备都保存起来。可是到了战
争的时候,士兵不会使用这些火炮,经常发生击中自己人的事情,更可笑的事,府库管理
由太监把持,要使用火炮抗敌,还要向太监们行贿才行。
  于是军事技术上的进步完全被政治腐败抵消了。
  可见政治上的腐败完全能够抵消军事实力、军事装备的优势。这个时候军事上的优势
甚至变成了危害自身的劣势。从战略上看,这些战争没打之前已经胜负已分。
  如果不改变明朝腐败的制度,或者说不改变专制的制度,纵然是积累了战术层面上的
胜利,也只是苟延残喘而已。明朝的腐朽注定了他的没落。
  明朝的溃败不是靠某个英雄能够挽救的。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英雄注定了悲剧的命
运。

             4.袁崇焕战略

  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并没有必胜袁绍的把握。军力相差太多,自己粮草不够,袁
绍也不是昏庸之极的人,手下有大批谋士和猛将。曹操要战,是不得已。如果战前有求和
的机会,曹操是不会放过的,积蓄自己的实力,削弱敌人的实力,从而达到不战而胜,或
者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才是真正的战略。可是战与不战,本是曹操能够控制和选择的
,其实曹操退无可退,退兵则必败。既然大环境不是曹操可以决定的,那曹操抱怨也无济
于事,只有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袁绍的劣势,把握最佳的时机出击,如此而已。结果虽然曹
操的胜利,但并不是战前可以肯定的。即使有取胜的机会,也仍是需要双方统帅对队战机
的利用、转换、把握能力。曹操还是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战后烧掉了自己军中与袁
绍联系将领的名单,固然是收买人心的手法,但也是证明曹操清楚地看到那时的形势。

  同样,袁崇焕无力改变当是明朝政治的腐败,而且抗清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的。但是
袁崇焕不可能什么也不做,他还是有可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训练士兵,将满清控制在
北方,甚至如果皇帝信任,假以时日,消灭满清也不无可能。看皇帝的战略,需要看到政
治的高度,需要看的是吏治、政策、管理、用人。就一个将帅而言,要看的就是他在自己
能力和权力范围内的作为。尤其是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的作为。很像下象棋,你比对手少
了一匹马,埋怨和不冷静不会对你后面的棋有任何帮助,只有确认这个情况,下出着这种
劣势情况最好的对着,利用对手的弱点和软手,争取胜利或者求和。才是正确的战略。

  所谓战略,就是判断决策的过程,虽然能够对结果有直接和较大的影响,但最终结果
并不是单方面战略能够决定的。凭借结果来对一个人定性是不可取的。
  袁崇焕初到辽东的时候,局面很艰巨。明朝军事上已经是几番惨败,颇有军事才能的
熊廷弼也被无端逮捕,士气低落。背后是昏愦胡涂的皇帝、屈杀忠良的权奸、嫉功妒能的
言官;手下是一批饥饿羸弱的兵卒和马匹,将官不全,兵器残缺,领不到粮,领不到饷。

  当时明军一切守御设施,都集中在山海关。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防守京师的第一
大要塞,然而它没有外围阵地。清兵若是来攻,立刻就冲到关门之前。
  袁崇焕提出了将防线向北移的战略,不久他到达了宁远,宁远在山海关外二百余里。
袁崇焕到后,当即筑城,次年完工,城高墙厚,成为关外的重镇。这座城墙把满清重兵挡
在山海关外达二十一年之久。
  袁崇焕指挥明军打赢了两次宁远大捷,都是血战险胜。但是这两次的胜利都是属于防
守性质的,什么时候开战、什么时候撤走,都取决于满清,清兵有了这样的机动性和灵活
性,可以掌握战机,不利的时候就撤退,所以并没有给清兵造成实力上的致命一击,而且
明军野战能力极弱,防守已经是十分勉强,更不用说追击。这两次大捷,其实都是清兵的
战略撤退,而不是溃败。
  其间袁崇焕上了一道奏章,提出守辽的基本战略。其中主张:一、用辽人守辽土;二
、屯田,以辽土养军队;三、以守为主,等待机会再出击。他提出了战术的基本原则:"兵
不利野战,只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
  而且袁崇焕还提出和皇太极议和。(这时努尔哈赤已死,满清由皇太极掌权)当时议
和是对双方面有利的事情。
  满清方面,努尔哈赤新死,满洲内部人心动荡。皇太极的权位还不巩固。在经济上,
因为与明朝开战,人参、貂皮等特产失去了市场。满洲当时是奴隶制,掳掠汉人农耕,生
产力低。但军队大加扩充,这时已达十五万人,军需补给发生很大问题,偏偏又遇上严重
的天灾,辽东发生饥荒。向关内侵略,又打不破袁崇焕这一关。
  在这时候,皇太极定下了正确的战略:侵略朝鲜。朝鲜物产丰富而兵力薄弱,明清交
战时,朝鲜出兵助明,又供给明军粮食,成为满清后方的一个牵制。皇太极进攻朝鲜,可
以解决经济上、战略上的双重困难,同时凭借军事胜利树立威望,巩固权位。(不久满清
进攻朝鲜胜利,朝鲜投降,订立了对满清十分有利的和约)
  明朝方面,明方需要的是练兵、筑城、屯田。明朝需要精锐的野战军,需要建设防御
极强的城,更主要的是,朝廷向来拖欠军饷,不得已还要屯田来保障补给的供应。
  明方的议和是攻势的,最后目标是消灭满清,收复全部辽东失地。清方的议和主要是
守势,目的在巩固已得的土地,要明方承认双方的现有疆界,双方和平共处,进行贸易。

  满清所提的要求是经济性的,皇太极自知人口与兵力有限,经不起长期的消耗战,对
于缔结和平具有极大诚意。可是明朝朝廷瞧不起金国,于对方来信一概不答,只由地方官
和对方通信,而且对于议和一概不予理会。并且有大臣为此一再弹劾袁崇焕。
  谈和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袁崇焕还是利用了满清入侵朝鲜的时机大大巩固了宁远的防
御。
  不久袁崇焕在魏忠贤的压力下被迫辞职。直到崇祯杀死魏忠贤后,才重回宁远担当大
任。
  袁崇焕坚持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以守为主的战略。他第二次督师宁远
,主要战略就是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军饷问题。
  当时为了军饷问题已经发生了多次军变。宁远这样的国防第一要地,欠饷达四个月之
久。袁崇焕杀了几个为首的军官,暂时平息了局势。可是军饷迟迟不到,兵士又哗变。朝
廷一次又一次的欠饷,袁崇焕提出了发"内帑","内帑"是皇帝私家库房的钱。崇祯为此很
不高兴,不愿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最后才很不得已的拿出钱来。(看李自成攻破北京后,
府库清单所列,府库存银三千七百万两,金数千万两,而户部仅银四十万两、捐银二十万
两。可见国库之虚,而皇帝的私家库房还是很充足,崇祯很舍不得拿自己的钱出来)
  其二,议和问题。
  袁崇焕罢官时候,皇太极开始自称皇帝。
  袁崇焕回任之后,与皇太极开始和谈,用以拖延时间。皇太极对和谈极有兴趣,立即
作出有利反应。袁崇焕提出先决条件,要皇太极先除去帝号,恢复称"汗"。皇太极居然答
允。但要求明朝皇帝赐一颗印给他,表示正式承认他"汗"的地位。(皇太极一直千方百计
的求和,不但自己写信给明朝边界官员,又托朝鲜居间斡旋,要蒙古王公上书明朝劝告。
每一个战役的目标,都是"以战求和"。他清楚的认识到,满清决计不是明朝的敌手,明朝
的政治只要稍上轨道,满清就非亡国灭种不可。满族的经济力量很是薄弱,不会纺织,主
要的收入是靠抢劫。)
  再看一段史实记载。
  《天聪实录稿》六年六月,清太宗致崇祯皇帝信:"满洲国汗谨奏大明国皇帝:小国起
兵,原非自不知足,希图大位,而起此念也。只因边官作践太甚,小国恼恨,又不得上达
……今欲将恼恨备悉上闻,又恐以为小国不解旧怨,因而生疑,所以不敢详陈也。小国下
情,皇上若欲垂听,差一好人来,俾小国尽为申奏。若谓业已讲和,何必又提恼恨,惟任
皇帝之命而已。夫小国之人,和好告成时,得些财物,打猎放鹰,便是快乐处。谨奏。"

  可见皇太极有相当的自知之明,用辞十分谦卑。而崇祯毫不理会,对满清始终坚持"不
承认政策",不承认他有独立自主的资格,决不与他打任何交道。既不了解形势,又妄自尊
大,并且还激怒了皇太极。
  崇祯二年,皇太极亲自带兵,集兵十余万,避开袁崇焕防守的东路,由蒙古兵作先导
,绕道西路进攻。(可见满清之入侵,不是一个山海关可以守住的)
  清军越三河,略顺义,至通州,渡河,进军牧马厂,兵势如风,攻向北京。袁崇焕两
日两夜急行军三百余里,比驻军于北京广渠门外。两军在广渠门外大战,恶斗八小时,清
兵终于不支败退,退了十余里。
  袁崇焕知道这一仗侥幸获胜,在军事上并不可取,尤其在京城外打仗,更不能贪图侥
幸。他对部属说:"按照兵法,侥幸得胜,比打败仗还要不好。"
  袁崇焕其时因为急于救援,来的兵力较少,他想等到集结大规模兵力,再对清兵进行
彻底的反击,于是他调度部分兵力深入敌后骚扰清兵,没有将所有援兵都调来守北京。本
来这个战略是很正确的,皇太极这次孤军深入,已经犯了兵法大忌,按照袁崇焕的想法,
完全有可能将满清部队一次性的击溃。要知道,满清根本无法承受一次这样的毁灭性打击
。所以袁崇焕在等待最好的战机,等待勤王大部队的集结。
  就在这个时候,清兵溃败之后,心中不忿,在北京郊外大举烧杀出气。北京城的居民
顾着自己身家性命,说袁崇焕不肯出战,别有用心。许多人说清兵是他引来的,目的在"胁
和",使皇帝不得不接受他一向所主张的和议。有人在城头向城下的袁部骑兵抛掷石头,骂
他们是"汉奸兵"。石头砸死了几名兵士。
  崇祯看到袁崇焕迟迟不肯决战清兵,又听到北京城了谣言四起,忧虑重重。加上皇太
极恰到好处的一个"离间计"。崇祯终于把袁崇焕下狱了。
  得到袁崇焕下狱的消息,皇太极大喜,立即自良乡回军,至芦沟桥,击破明副总兵申
甫的车营,迫近北京永定门。崇祯催促满桂(袁崇焕手下大将)冒险求战,满桂不得以出
兵,全军覆没。
  祖大寿(袁崇焕手下大将)本来率军营救京城,看到袁崇焕下狱,掉头冲出山海关北
去,结果又被袁崇焕修书回兵,意图打胜战立功救出袁崇焕。和清兵接战,收复了永平、
遵化一带。切断清兵后路,逼迫清兵退回辽东。(袁崇焕死后,旧部祖大寿、何可纲率军
驻守锦州、宁远、大凌河要塞,清军始终不能越雷池一步。)
  当时各地来北京勤王的部队很多。袁崇焕下狱,导致各路兵马军心大乱,再加上欠饷
和指挥混乱,山西和陕西的两路援军都溃散回乡,成为"流寇"的骨干。从此溃兵加入流寇
,使得只会抢粮、不会打仗的饥民有了军事上的领导, "流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成长为明
朝的威胁。
  后来,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在押送处死中途中,就被民众"咬穿肚腹,直达内脏"。

  袁崇焕无罪被杀,对于明朝整个军队士气打击非常沉重。从那时开始,明朝才有整个
部队向满清投降的事。
  袁崇焕既忠且能,可惜生不逢时,最后还落得一个凌迟。经历过袁崇焕的凌迟,以为
无论谁投降满清都是可以理解的,想想以袁崇焕如此忠心耿耿,尚且是这样下场,何况其
他人。
  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父亲吴襄曾为宁远总兵,都是袁崇焕的部属。明清之
际,汉人的统兵大将十之七八是关辽一系的部队。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左
良玉、曹文诏、曹变蛟、黄得功、刘泽清等都是。这些人有的投降满清,有的为明朝战死
,都是极有将才之人,麾下都是悍卒健士。这些都是袁崇焕战略下培养出来的精兵强将。

5.凌迟
  相对于那个悲剧的时代,凌迟只是盛筵上一个不起眼的水果拼盘而已。那只是一个小
小的结束,并不是这幕悲剧的高潮。那个悲剧时代太多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凌迟看起来
也不算很不可理解。
  既然说袁崇焕在战略上根本没有过错,为什么又会导致凌迟这个最终结果呢?难道是
命运的不公平吗?命运甚至没有给过袁崇焕机会,都是袁崇焕自己在争取。相比之下,命
运给了吴三桂机会,吴三桂也及时把握住了,命运也给了史可法机会,史可法却毫不犹豫
的放弃了。
  袁崇焕能够避开凌迟的命运吗?
  袁崇焕绝非不知进退的人。在魏忠贤权倾天下的时候,袁崇焕一样在辽东给魏忠贤建
生祠,魏忠贤派太监监兵,袁崇焕也应付得很好。袁崇焕在政治上属于魏忠贤的敌对派系
。他中进士的主考官、保荐他的御史等都是东林党的巨头。可是在袁崇焕的战略中,他首
先必须要有督师这个官位,才能够开展自己的练兵、守城战略计划,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当时,魏忠贤大肆消灭东林党人,对袁崇焕还算客气,不能不说与袁崇焕的妥协战略
有关。到了今天,有些人习惯性的指责历史上说过违心话的人物,认为他们应该宁死不屈
,直言不讳,其实是太过了。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令人敬佩,有人忍辱偷生,也是为
了解决问题,付出的代价、承受的压力更大。
  要袁崇焕像史可法一样战死,像东林党人一样骂魏忠贤而死,很容易做到。袁崇焕并
不畏死,可是这样的死除了给中国历史上增添一个道德高标,给自己留下一个"有气节"的
名声,还能够怎么样呢?能够解决当时一丝一毫的问题吗?对国家有一点建设性的作用吗
?当时明朝能够没有袁崇焕这样的人才吗?
  然而,纵然是崇祯信任和重用袁崇焕,给予他完全的权利和军饷,袁崇焕如愿以偿地
在十年内彻底消灭满清,那又怎么样呢?
  他马上要面对的是李自成的百万大顺军。他还能够成功吗?
  袁崇焕就像是一个消防队员,他积极的扑火,可是外面、里面都起火了,而且火势愈
来愈大,最终他也会力不从心,他很有可能也能够平息李自成的大顺军,但是明朝腐败的
制度才是那个到处放火的,他能够平息以后显然越来越多的"反贼"吗?他又能够忍心对没
饭吃,不得不造反的农民下杀手吗?或者说,他能够觉悟而反对明朝吗?
  袁崇焕的结果是那个年代注定的悲剧,凌迟只是悲剧结局的一种而已。
            6.崇祯战略

  明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朱由校病故,其弟信王朱由检继位,次年改元,是为
崇祯。弟代兄位,承接下的是一个烂摊子,朝廷内外都被阉宦魏忠贤及其党羽所控制。崇
祯不露声色,即位未久便粉碎了阉党,臣民赞颂不已,誉为"神明自运,宗社再安"。既而
又下诏,撤罢各镇内臣,以杜绝宦官乱政之门。在位十七年,他一直勤政理事,节俭自律
,不近女色,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讲励精图治,崇祯是朱元璋以后明代16位君主中最突出、最言行一致的一个。
  崇祯继位没多久,十七岁的时候,能够以相当的老练和果断铲除魏忠贤及其党羽,十
分的不容易,丝毫不比康熙铲除鳌拜逊色。
  崇祯的勤勉是中国几千年皇帝史上罕见的。虽然皇帝不是只靠勤勉就能当好的。
  他面对局势严重时,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天下发"罪己诏",反省错误招纳贤才,哀叹
"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自杀殉国是的遗书写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
,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
勿伤百姓以一人。
  这样一个皇帝是怎样失败的呢?他对面临的问题开展怎样的战略呢?
  其时崇祯面对三大难题。

            6.1.一为内忧

  李自成、张献忠屡败屡战,总是无法剿灭。而且贼是愈剿愈多。
  要剿贼就要用兵,要用兵就要用钱,钱从哪里来?皇帝的办法就是加税。其时赋税已
经很重,加上连年的天灾人祸,老百姓负担很重,再加税就是逼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万历末年已加重了对民间的搜括,天启时再加,到崇祯手里更大加而特加,到末年时
加派辽饷九百万两,练饷七百三十余万两,一年之中单是军费就达到二千万两(万历初年
全国岁出不过四百万两左右),国家财政和全国经济在这压力下都已濒于崩溃。
  那个时候的税重到什么程度呢?据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三》中记载:"民
田一亩值银七八两者,纳饷至十两。" 当时福建的粮食亩产最多三石(不到300公斤),正
常年景不过卖一两银子。就算福建粮价疯涨,三石大米也不过卖六两银子。为什么会这样
呢?因为私派比正赋多,暗的比明的多。
  据钱泳《履园丛话》记载,崇祯末年,盗贼四起,年谷屡荒,人们都以无田为幸运。
明朝就出现了流民遍天下的现象。
  流民也要吃饭,也要活下来。
  而这个时候剿贼的官兵是怎么做的呢?
  明朝的郧阳巡按高斗枢在《守郧纪略》中记载了明末的情景和官军的表现。他说,崇
祯十四年(1641年)六月,他奉命驻守郧阳。七月初,他从长沙动身,水路到达荆州,路
经襄阳,八月初六进入郧阳。一路数百里的农田里都长满了蓬蒿,村落破败,没有人烟。
惟有靠近城市的一些田地,还有城里人耕种糊口。
  他说,在他抵达郧阳前的十几天,左良玉率领的官军路过此地,二三万官兵一涌入城
,城中没有一家没有兵的。"淫污之状不可言"。住了几天大军开拔,又将城里所有人家清
洗一空,十多天后他到了,竟然找不到米和菜。士绅和百姓见到他,无不痛哭流涕,不恨
贼而恨兵。
  李清在《三垣笔记.下.弘光》中说:左良玉的兵一半要算群盗,甚是淫污狠毒。每
入百姓家勒索,用木板将人夹住,小火烧之,胖人有的能流一地油。他们抢掠来妇女,公
然在大街上奸污。将她们拉到船上抢走时,有人望着岸上的父亲或丈夫哭泣,立刻被这些
兵砍下脑袋来。
  左良玉的部队在明朝官军中并不是最坏的。他们烧杀抢掠,但是还能打仗,比那些见
到百姓如狼似虎,见到清兵和土匪便逃跑的强多了。官军抢劫百姓,也是出于迫不得已。
官府的税费一征再征,仍然严重拖欠军饷。士兵们被迫卖命打仗,却又缺粮断饷,抢劫起
来自然理直气壮。
  明朝的官军数以百万计,便是横行天下的百万豺狼饿虎。
  与官军的表现相反,李自成的军纪越来越好。高斗枢在《守郧纪略》中说:早先,张
献忠和李自成每攻陷一城,就要大肆抢掠一场。到壬午(1642)夏秋,李自成和罗汝才每
得一城,则改为派"贼"防守,并且严禁抢掠,以笼络民心。
  到这个时候,这个战自然是打不下去了。

              6.2. 二是外患

  满清日益强大起来。
  自萨尔浒之战到努尔哈赤死,明、满清间又发生过几次战役,满清先后攻取沈阳、辽
阳、广宁等重要据点,从辽河以东扩张到辽河以西地区,明军节节败退。
  满清继续向明进攻,在皇太极时期,清军曾四次入关攻明。
  所谓入关攻明,是指清军不由山海关,而由间道越过长城,深入明之内地,大肆抢掠
骚扰,削弱和消耗明朝的实力。
  不久,清军又取得松山之战的胜利,击溃明军十余万。
  明崇祯帝即位以后,起用名将袁崇焕。皇太极见辽西方面袁崇焕坚城难攻,于是计划
绕道进袭北京。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亲自率军出动,以蒙古军为响导,从龙井关
、大安口入塞,攻破遵化,包围北京。
  袁崇焕闻讯,急率锦州总兵祖大寿等自山海关疾驰入援。不久,崇祯帝杀袁崇焕。

  这次皇太极统兵入塞,先后攻克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于次年自率大牟退还
沈阳,留阿敏等驻守关内四城。
  不久,关内四城被明军收复,阿敏率残兵败将逃归。 
  祟祯六、七年间(1633--1634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先后航海投降为满清
带来许多兵马和船只,并且带来西洋葡萄牙大炮。此炮是当时明朝最新式武器,金军有了
这种大炮以后,其攻坚和野战的能力大为提高了。
  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又命阿济格等入长城,破昌平,焚天寿山德陵(明熹宗
陵),然后绕过北京,直插保定以南,凡克城十二座,俘获人口牲畜十八万。明朝督师张
凤翼等皆按兵不敢战,听任清兵从容退去。 
  崇祯十一年(1638年),皇太极又命多尔衮、岳托等越过长城,大举深入。明朝以卢
象升为督师,宦官高起潜为监军。负责督军迎敌。而高起潜与兵部尚书杨嗣昌皆不欲战,
结果卢象升孤军奋斗,在矩鹿贾庄血战而死。
  这年冬,清兵大蹂畿辅,连下四十三城。次年,清兵南下入山东,攻破济南,俘明德
王朱由枢。然后清兵由山东回师出塞,明军皆尾随不敢击,这次出塞,清兵俘汉人四十六
万余,获白金百余万,满载而归。 
  几年后,明清之间又发生规模巨大的松山之战。先是崇祯十四年(1641年),皇太极
发大兵围攻锦州,势在必克。清兵逼城列营围困,明锦州守将祖大寿告急。明朝即遣蓟辽
总督洪承畴率吴三桂等八总兵,领兵十三万来援,集结宁远。
  洪承畴主张徐徐逼近锦州,步步立营,且战且守。但是兵部尚书陈新甲一再促战,同
时又有密敕刻期进兵。洪承畴迫不得已,即进师松山。皇太极闻知,亲率大军赴援,陈师
于松山、杏山之间,切断明军粮道。洪承畴抵松山后,因军中乏粮,诸将各怀去志,不待
军令,争相率军逃奔,返口宁远就食。清军趁势掩杀,前堵后追。明兵十数万土崩瓦解,
先后被斩杀者五万三千多人,自相践踏死者及赴海死者无计其数。最后,总督洪承畴等被
围于松山,士卒不过万余,饷援皆绝。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解
送沈阳,投降清朝。不久,锦州粮尽援绝,祖大寿也率众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
军之手。松山失陷对明朝影响极大,从此明朝在关外已不能再战,完全无力应付辽东局面

  崇祯十五年十月,皇太极又命阿巴泰等作皇太极生前最后一次入关攻明,兵分两路入
长城,共会于蓟州,直抵山东兖州而还,攻破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杀明宗室鲁王,俘获
人民三十六万余口、牲畜五十万头。
  次年(1643年)四月,阿巴泰等始率军经通州徐徐凯旋。清兵南北往返,明朝诸军皆
尾随其后,始终未敢一战。这年八月,皇太极死,庙号太宗,葬昭陵,其子福临继位,由
多尔衮辅政。这时关外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均为清朝所有,唯宁远等四城未克。

             6.3.三是用人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或副宰相),十四个兵部尚书(那
是指正式的兵部尚书,像袁崇焕这样加兵部尚书衔的不算)。他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
总督,除袁崇焕外还有十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
  他责备"臣皆亡国之臣",难道真的是手下没有忠君爱国的人才吗?
  事实上我们知道的明朝可用之才还是有很多的。军事才能极高的有袁崇焕、孙承宗、
洪承畴、乃至后期的吴三桂,这些都是难得的将才,如果能够给他们必要的信任和权力,
足以抵挡住满清的进攻。政治上更不用说,大批的明朝降臣为满清效力时,能够提出正确
的国策。尤其是洪承畴,他的政治才能很高,满清的进驻中原,稳定江山和他的战略有很
大的关系。
  只不过是崇祯缺乏用人的才能而已,这个倒不是崇祯的错。
  崇祯个性上的缺点,加上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这一堆烂摊子任谁也难以处理。崇祯
这个亡国之君有点儿冤。
  但是既然身为大明皇帝,必须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既然崇祯为自己的江山付出了自
己的代价,也没必要苛求。我们要做的就是吸取教训,至少能够做到用制度的完善来避免
因为个性、劣根性犯下大错。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1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1.09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