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gzs (帝国战士), 信区: Green
标  题: 明朝灭亡真相(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Sep 22 19:20:23 2003), 站内信件

7.皇太极战略

  满清入关前,从用人就可以看出满清君王的器量和战略。
  祖大寿,在明末清初,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是袁手下最
得力的大将,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辽东将士中,他
是唯一亲见自己主帅在殿前被捕下狱,一怒之下领兵反叛,毁山海关东走。可是袁崇焕在
狱中的一纸书信又把他招了回来,他的母亲及孙承宗劝他奋勇杀敌以赎出袁督师。在辽东
将领中,他是营救袁崇焕最力一员,曾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的官阶赠荫换取袁督师性命
。但袁崇焕最终还是被他奋勇保卫的人千刀万剐了。之后祖大寿率领袁崇焕旧部,这支大
明最精锐的部队,驻守宁远、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
  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守大凌河城,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以倾国之
师,把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祖大寿突围不得,援军又被击退,只能闭城坚守。皇太极不
断地送信劝他投降,他都不予理睬。坚守了三个月,城里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
完了,开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吃
光了,接下去就该是健壮将士的互相残杀了。无论如何,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将
领,除了副将何可纲,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
  于是祖大寿长叹一声:"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三者并重。今既尽忠报
国,惟惜此身命。"于是杀了誓死不从的何可纲,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正式投降
了。然后他向皇太极献策,他愿意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皇太极满心欢喜。
但祖大寿进锦州城后就抵抗清军。皇太极恼羞成怒,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都无
功而返。
  祖大寿又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而来包围锦州城
。这一次整整围了一年,洪承畴的十四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
绝,城中又开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
  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仍没有杀他。只是没给他部队,没再重用他了。史书中记载他
投降以后的唯一事迹,是曾经写信劝他的外甥吴三桂投降。吴三桂当时还没有"冲冠一怒为
红颜",这种劝降信自然毫无作用。祖大寿平平安安地活到了顺治十三年,老死。
  可以说征战天下的战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战略。
  皇太极对祖大寿这种强敌,有杀害无数清兵、背信弃义的事实,还能够容忍下来,接
纳下来,并且让他一直平平安安活到老。这样的器量,也难怪满清能够使无数的人才死心
塌地为之效忠。试问汉人皇帝之中,上千年来几个君王能有这样的器量呢?这样的君王能
够做到人尽其才,善待人才,又怎能使人才不趋之若鹜。明朝的皇帝实在是差得太远了。

  皇太极总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但是在他那个形势下看来,几乎是完全没有指望的。明
朝的实力,包括土地、生产力、人口、人才、兵力、军事力量,是满清的百倍。
  《天聪实录稿》元年三月初二日,"秀才岳起鸾曰:我国宜与明朝讲和。若不讲和,则
我国人民死散殆尽。"
  《明清史料》甲编,天聪二年八月"事局未定"奏疏:"南朝虽师老财匮,然以天下之全
力,毕注于一隅之间,盖犹裕如也。"
  《太宗实录稿》:天聪七年十月,皇太极责骂主张出兵南攻之人:"天予我有数之兵,
若稍亏损,何以前图?"
  皇太极对明朝及其客气,甚至给袁崇焕的信中称呼"汗致书袁老先生大人"。皇太极所
求者,只是明朝对满清在辽东地位的承认,和给予一定的钱粮。当然满清有乘机占明朝便
宜的心理,但是顾忌也很多,一个袁崇焕的几千兵力就可以几次击败满清,逼迫满清绕道
而走。
  满清就这样,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三代人的小心经营下渐渐壮大起来,把握
住了明朝内溃的战机,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战略:统一中国。

            8.明朝最后战略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改元,旋即渡河东征,一路势如破竹。这时,明
朝的精兵良将已经丧失殆尽,吴三桂手下的三万关宁铁骑成了最后一张王牌。正月十九日
,崇祯帝在德政殿召集大臣,正式商讨调吴三桂入关事宜。这其实是饮鸠止渴的一步棋,
吴三桂入关,就意味着撤去了满洲人面前最后一道屏障。面对这个难以决断的问题,大明
朝的官僚系统最后一次典型地表现了它的低效性。先是,满朝的文武大员面面相觑,怕承
担责任,都不敢发言。内阁首辅、大学士陈寅,首先打出"一寸山河一寸金"的旗号,坚决
反对弃地,同时又认为调兵势在必行。这位老丞相慷慨激昂了半天,却等于什么也没说,
可是满朝文武却大受启发,纷纷按这个调子发言,结果调兵之事一议再议,迁延了一月有
余仍然没个结果。 
  李自成却不必等待廷议的结果。这一个月之中,他的大军已逼近畿辅。北京的陷落看
来只是时间问题了,只有到这个时候,朝廷才下了最后决心。三月初,崇祯帝诏封吴三桂
为平西伯,命其入关勤王。
  可是吴三桂还没来得及赶到,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城。
  其实明朝本来有最后一次战略的机会。他可以选择与满清求和,来集中精力对付李自
成,甚至可以通过割地赔款等方式借清兵的力量来打击起义军。
  可是明朝是一个什么局面呢?
  崇祯十五年,明朝局势已糜烂不可收拾。洪承畴于所统大军全军覆没后投降满清。松
山、锦州失守。崇祯便想和满清议和,以便专心对付李自成、张献忠军。兵部尚书陈新甲
更明白无力两线作战,暗中与皇帝筹划对满清讲和。崇祯和陈新甲不断商议,朝中其他大
臣听到了风声,便纷纷上奏,反对和议。崇祯矢口不认,说根本没有议和的事,你们反对
甚么?崇祯每次亲笔写手诏给陈新甲,总是郑重警诫:这是天大机密,千万不可泄漏而让
群臣知道了。
  该年八月,崇祯派亲信又送一道亲笔诏书去给陈新甲,催他尽快设法和满清议和。陈
新甲出外办事去了,不在家,那人便将皇帝的密诏留在他书房中的几上而去。陈新甲的家
童误以为是普通的《塘报》(各省派员在京所抄录的一般性上谕与奏章,称为《塘报》)
,拿出去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这样一来,皇帝暗中在主持和议的事就公开了出来,
群臣拿到了证据,登时哗然,立刻上奏章反对。
  皇帝再也无法抵赖,恼怒之极,下诏要陈新甲解释,责问他为甚么主张议和,罪大恶
极之至。陈新甲的声辩书中引述了不少皇帝手诏中的句子,证明这是出于皇上的圣意。崇
祯更失面子,老羞成怒,下旨:陈新甲着即斩决。理由是流寇破城,害死皇帝的亲藩,兵
部尚书应负全责。
  那时距明朝之亡已不过一年半,局面的恶劣可想而知,但群臣还是坚决反对议和,连
皇帝也不得不偷偷和国防部长暗中商量,表面上坚决不肯承认,最后消息泄漏,便杀了国
防部长以卸自己责任。从这件事中,可以见到当时对"议和"是如何的忌讳,舆论压力是如
何沉重。连崇祯这样狠辣的皇帝,也不敢对群臣承认有议和之意。
  中国读书人的传统思想认为谈和就是投降、就是汉奸、就是秦桧。那是一个非此即彼
、决不容忍异见的时代,明末,更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道德价值最受重视的时期。
  想死还不容易吗,可是最后为明朝而死的又有几个人呢?
  于是,这个对于明朝可行的最后一个战略也被放弃了。

           9.吴三桂的三个选择               

  吴三桂驻守山海关的时候,局面之艰难、承受的压力只有比袁崇焕更大。
  满清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已经没有后患和牵制,并且可以不经山海关进攻北京城。洪
承畴失败投降,松山、锦州的占领,满清战略位置极佳,实力也是空前强大。并且自己也
有了大炮等装备。
  宁远方面,袁崇焕被杀影响深远,明朝军心早已涣散,军饷问题达到最严重的地步。
而且自己一方的战略防守位置已经不成形了,只是独立支撑。
  明朝局势已糜烂不可收拾,李自成大军直逼北京城。
  这个时候崇祯要吴三桂放弃山海关,全力救北京城。
  此时,大明朝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李自成的军队连战连捷,士气正旺。吴三桂的三万
关宁铁骑能挡得住李自成的百万大顺军吗?
  吴三桂应该与大明朝共存亡。并且就算是送死,也该兴冲冲地赶着去吗?
  吴三桂很犹豫,但是圣旨不可不停,于是他带兵慢慢的走向北京城。然而,李自成出
乎意料地很快攻下了北京城(多少也是吴三桂期待的)。崇祯自杀,国都易主。
  这个时候,吴三桂该向谁效忠呢?吴三桂的军力,不过数万而已。
  当时他可以有三个选择。
  一、领兵杀回北京,争取夺回明朝皇帝后裔,然后以他的军事才能,保住一方领土,
然后手握重兵,权倾一时,达到个人政治的最高峰。可是首先的问题是:他打得过李自成
吗?军力相差太多了。而且,满清在关外虎视眈眈,他吴三桂腹背受敌,可能吗?要想活
下来,则必须连大顺抗清,或连清抗大顺。否则必死无疑。
  二、投降满清。马上开关,与满清合兵攻打李自成。吴三桂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这
也是显而易见的,吴三桂背不起汉奸之名,何况明朝溃烂,吴三桂早已知晓,李自成军纪
严明,而且有招降之意。
  三、投降李自成。说实话,要作到这点很不容易。吴三桂是大明提督,而且大明刚刚
被灭亡,不思报国犹自可,马上投奔"反贼",只怕招致很多人非议。可是从战略眼光看,
不可能选择腹背受敌的做法,也不可能面对国内这样大的变化不做反应,既然排除了投降
满清的选择,自然倒向李自成。毕竟大家都是汉人,这样能保证国家不受到外敌的入侵,
对自己和士兵的北京家属问题也是一个交待。
  吴三桂是个一代名将,他看到这样的局势下,投诚李自成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吴三桂
把山海关交给了大顺军,带领部队到北京来见李自成。
  然而李自成却令吴三桂失望了。
  在回京路上,吴三桂听到了李自成手下冲进他的私宅、查封他的家产、抓走他的家人
、抢走他的爱妾陈园园的消息。
  吴三桂勃然大怒。就这个消息看,吴三桂可以理解为李自成对吴三桂的示好置若罔闻
,这种不友好的态度令吴三桂无法信任李自成了。试想自己身为边防将士,在前方浴血奋
战,后面的统治者却玩花样,抢走财产、打击家人、甚至把老婆也夺去,简直是对吴三桂
及其辽东军队的奇耻大辱,而且连吴三桂都保不住自己的家人,那些边防士兵的家属想必
更不用说。
  一下子,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吴三桂当即退回山海关,并且开始联络满清多尔衮,意
图借兵复国。
  不久,李自成大军进攻山海关,满清奇袭李自成,并且击溃了李自成,清兵顺理成章
的进驻北京,建立了大清王朝。
  借清兵打击李自成这个战略在当时是认为正确的。
  政治上,南明朝廷为这个举动很是夸奖了吴三桂,并且认为满清是友军,希望能够联
合清兵征讨李自成。
  在军事上,既然已经和李自成撕破脸皮,当然要考虑下一步的李自成大军进攻山海关
问题。山海关固然可以防守清兵,但是这次李自成是从关内来的,对内的防御肯定不足。
此之为不借兵不行。
  至于引清兵入关,其实明朝崩溃,对清兵的防御早已实行同虚设,只有山海关的吴三
桂有战斗力。满清数次进攻北京都是绕道过来,不存在需要吴三桂开关引清兵。此之为不
开关清兵也能入关。
  崇祯也有过要吴三桂放弃山海关破"贼"的旨意。
  谓之吴三桂"汉奸""卖国",实在太苛。其时,吴三桂已经没有选择。何况明朝亡于李
自成,而非满清。中国又岂是吴三桂一人可以卖得了的?也太抬高吴三桂了。

             10.李自成兵败

  在事实上,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军纪相当的严明。
  大顺军在北京一共经历了四十二天。大顺政权当时占领的范围,包括了整个西北、华
北、山东、河南两省、湖北、江苏的部分地区。
  大顺政权的主要政策包括:一、接管政权,稳定人心。二、向南方地区派兵占据要地
、委派地方官稳定地方。三、调军南下,准备南征南明朝廷。四、准备即位有关事宜。五
、清点府库,没收皇宫、宗室、勋戚、太监的财产,打击官僚。
  就这些政策来看,李自成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也不存在急剧腐化,政策并没有任
何错误。经历山海关兵败后才出现军纪问题,但总的来说,李自成的失败并不是因为腐化
问题。
  那么李自成失败在哪儿呢?
  一、人才的录用。
  李自成文官除牛金星、顾君恩外,其他多是明朝降官。大顺政权后期缺少的是了解情
况、统筹全局、能够制定战略方针的人才。投降大顺政权的明朝官员中,并不缺少有才能
的人,其中有的后来被清廷选拔为六部首脑甚至大学士。可是大顺政权规定的是文官受武
将节制制度,要求的是起义将领居于支配地位,对降官不能重用,这就是战略上的最大错
误。
  李自成过于迷信军事上的胜利,在政治上没有作为。这与他缺乏政治上的远见和不能
够重视政治治理人才有关。他的军饷主要来自追赃助饷,这样能够做到不扰民而补给充足
,但是毕竟不是长远之计,军队庞大需要大笔的开销,树敌多,没有开展农业生产,缺乏
合适的政策在占领地上实行,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看上去占领大片领土,其实并没有良
好的治理,而这些政治上的政策不是武将能够了解的。一旦兵败,马上就不可收拾,号称
百万大军的大顺军之所以到后期毫无抵抗力,一败涂地,也就是这个原因。
  满清在入关以前就网罗了范文程、洪承畴等人,在决定战略方针时能够征求他们的意
见;入关以后,对明、顺两个政权的官员一概收揽,还多次命令已经投降的汉族官员推荐
人才,动员他们写信招降。对曾经对仗的敌人也以前所未有的器量容纳。
  可见人才只有在能够重用他们的君王手下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二、追赃助饷。

  大顺政权坚持"三年免征"赋税政策,通过没收明内帑、宗室、勋戚、太监的家产和对
明朝官员实行追赃助饷的办法,来解决财政问题。攻克北京后,缴获属于皇帝的私财(即
内帑),可信的说法大概是白银三千七百万两,黄金一百五十万两,数量相当庞大。
  就战略而言,大顺军在进入北京以后,大规模地实行追赃助饷是不合时宜的。当时仅
没收的明廷内帑,就足够大顺政权两年以上的全部支出,不存在财政上的紧迫性。并且,
李自成没有考虑到进入北京后客观形势的变化,政策上没有作出相应调整。在大顺政权统
治地区地区内普遍地推行追赃助饷,使各地官绅人人自危,造成树敌过多的局面。
  当然,其间最大的失误就是造成了吴三桂的倒戈。
  之前李自成让吴三桂之父安抚吴三桂,并且顺利交接了山海关。但是在京城里,没收
吴三桂的大笔财产、将吴三桂的家人下狱、甚至刘宗敏抢走吴三桂的爱妾陈园园,使得本
来对李自成不太信任的吴三桂失去了对李自成的信心。
  直接导致了吴三桂的夺回山海关、交好满清,以国破家亡的哀兵抗击大顺军。
  李自成进攻山海关失败,在于低估了吴三桂的实力和当前的形势。吴三桂的辽东兵力
其时只有三万,却是整个明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与满清的搏斗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而且据关而守,有火炮相助,再加上满清上十万铁骑的出其不意。
  李自成的大顺军实力也是相当的强,并且有兵力上数倍于敌人的优势,山海关险要,
可毕竟此时此刻不比吴三桂有整个大明作为后援的抗击满清,说吴三桂是负隅顽抗也不为
过。李自成首先将山海关团团围住,还意图劝降。这样延误了战机。攻击山海关的时候,
面对的是明军中的最强军力,抵抗之强是李自成没有料想到的。
  即使是这样,如果没有清兵出现,山海关还是可以攻下来的。
  可是多尔衮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战机。在吴三桂兵力接近崩溃的时候杀了出来。突然
出现这个效果是吴三桂和多尔衮刻意隐瞒造成。李自成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看到突
然出现的庞大数目辫子军,知道这一战必败无疑,所以选择了主动离开战场,不久杀害吴
三桂的全家,放弃北京城。
  在军事指挥上,李自成的能力极高,并不存在大的失误。是政治上的失误导致了李自
成的失败。
  之后李自成经不起屡战屡败的打击,又渐渐刚愎自用,重用牛金星,杀害大将李岩,
自溃长城。尽管手上有几十万的军力,但是在天才将领吴三桂及其辽东精兵、多尔衮的满
清铁骑,还有南明的部队合力攻击下,迅速的兵败了。

11.满清战略

  满清进入北京后,多尔衮在范文程、洪承畴等的建议下,提出了"经纶方始,治理需人
。凡归顺官员,既经推用,不必苛求。此后官吏犯赃,审实立行处斩,鞭责似觉过宽。自
后问刑,准依明律"的用人政策。也就是说,以前的贪官污吏行为一概不计较,只要有利于
大清朝的就用,只要以后不再犯法就既往不咎。
  这样,满清征战方面有多尔衮及其八旗子弟兵,有吴三桂的辽东精兵,战略方面有范
文程、洪承畴等运筹帷幄,政治制定合适的政策,大量启用明朝的降臣治理国家,巩固占
领的领土,为出击李自成和南明,(其实军事上满清仍然没有优势,只是李自成和南明本
身存在重大问题,自我溃败而已。)以及未来的一统天下做好了准备。
  同样是明朝这些降臣,在崇祯手下成了空谈、亡国之臣。在李自成手上成了阿谀奉承
之辈,成了李自成军饷的来源。而到了满清手下,却变成了中兴之臣,真是令人惊异。

  在人治的制度下,人才的应用直接决定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以尽管有满汉之分,
尽管有"扬州十日",尽管有读书人"怀念前明",尽管有以后吴三桂的 "大周天下",尽管有
台湾郑氏的"反清复明",尽管有"文字狱",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仍是安安稳稳的过自己的
日子,能够让人活下来就心满意足。
  清朝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基本上都是实行的"轻
赋税"政策,顺利地完成了大乱到大治的过程。什么民族矛盾,民族仇恨,很快就被人淡忘
了。
  治理天下,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用人治国的道理,都懂,这些都是汉人总结出来的
道理。明朝皇帝明白,李自成也明白;亡国的经验教训大家都听说过,明朝皇帝听说过,
李自成也听说过。可是那个时候真正做到的确是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
大的讽刺。不能不让人反省,中国的制度和道德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更不要说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提及过的民主和科学了。我们的目光又局限在中国大陆这
一片土地上,那个时候,没有人能够有远见的看到世界战略的形成,或者说,那时的中国
没有培养有世界战略远见人才的土壤吧。

           12.南明小朝廷战略

  南明小朝廷更是将明朝的弱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甲申年(1644)四月,李自成率军攻克北京,崇祯吊死煤山,南京明朝大臣们面临解
决王朝继统问题,崇祯的三个儿子都没有逃出北京,只有从藩王中挑选,而当时藩王中尚
存的神宗直系子孙,有福王、惠王、瑞王、桂王四人,后面三者分别在广西、四川,地处
僻远,离南京近的只有从河南逃来的福王朱由崧和旁系的侄儿路王朱常芳。(在鹿鼎记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为自己拥护的皇位继承正统,这些爱国志士内斗不断)
  阉党阮大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密谋此事,阮大铖建议立福王朱由崧。其时福王有昏庸
之名,但是阮大铖、马士英认为这样的皇帝容易控制,于是就联络总兵黄得功、刘良佐、
高杰、刘泽清等实力派,宣布拥立福王。 
  兵部尚书史可法认为立福王有"七不可",即贪、淫、酗酒、不孝、虞下、不读书、干
预有司,这种五毒俱全的人作了皇帝定会误国误民。
  然而,福王朱由崧被马士英等人早早迎入南京,史可法与高弘图无奈,也只得加入了
奉迎的行列。
  南明控制的区域,东自黄河下游以南,西迄武昌长江以南,其物力、财赋、人力也比
清廷所控制地区雄厚。 
  当时南明设江北四镇,共拥兵三十万。武昌的宁甫侯左良玉,拥兵二十万。 
  福王继位后,组成了东林党和阉党混合的内阁,阉党因为拥戴有功,掌握朝廷权力,
竭力排挤,打击东林党人,史可法受排挤,离开南京,督师扬州,高弘图被迫辞职。 
  阮大铖入朝后,任兵部尚书,借作"顺案"之名,恢复了特务机构东厂,处死了东林党
和复社人士。史可法曾上书要求给士兵加饷,然而马士英却将奏折扣下,将史可法的士兵
的薪水全扣了下来。当时众将怂恿史可法反南京,以"清君侧"为名,将马士英杀掉,但史
可法以大局着想,没有同意。
  朱由崧在政治上毫无作为,生活上荒淫透顶,政事全委托给马士英处理。 
  皇帝如此,大臣们也不逊色。将领们一样只知道吃喝玩乐,对目前的现状毫无了解。

  江北四镇中,二刘之兵皆"虚夸不中用",惟高杰兵战斗力强。高杰凶悍桀骜,却毅然
拒绝清肃王"大者王,小者侯,世世茅土"的诱降,疏请以己重兵驻归德,冒大雪,沿黄河
筑墙,专力防御清兵,并联络河南睢州总兵许定国"以奠中原"。不料许定国暗通清兵,设
计于酒后谋害了高杰,渡河降清,并引清兵至仪封。
  就在清兵迅速南下,形势危急之际,拥有数十万重兵、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发兵南下
,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却公然提出:"宁可君臣皆死于大清,不可死于左良玉之
手"。当时有人抗言:"淮扬最急,应亟防御。"马士英命令"有议守淮者斩",朝议之后,竟
诏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
  史可法扼守扬州,以身殉国。他的顽强抵抗招致满清的"扬州十日"大屠杀。
  孙可望后期的飞扬跋扈,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卖身投靠。
  郑成功有大志、有军事才能,却私心自用,断送华南抗清大业。之后退守台湾,一心
守护自己郑家的地盘。
  明清之际优秀军事家李定国也是悲剧,出滇抗清前期遭孙可望妒恨,无法在两湖、江
西战场上施展雄才大略;中期寄厚望于郑成功连兵粤、闽,会师北上,得到的却是郑的虚
应,结果导致丧师失地,南明中兴从此无望,最后只好死而后已。
  整个南明前期是建立在错误估计形势上的,朝廷加上继承了昏庸腐朽的传统,导致了
这样的结果。后期南明团结了几十万大顺军、张献忠的战败部队,提出反清复明的口号,
共同对付清兵。但是大势已去,各个将领各自为政,没有任何政改吏治,既不得民心,又
没有军心,被吴三桂各个击破。
  南明前期的战略很重要,当时满清刚进入北京,政权不稳,而且准备也不足,南明有
足够的实力收复北京。但是南明面临满清这样的强敌无动于衷,认知上出现方向性错误。
一直以李自成为敌人,认为吴三桂携清兵入关是救了明朝的江山,以满清为友,打如意算
盘,想和满清共同讨贼,图谋划江而治的天真战略。后来清兵兵临城下,满清早已稳定北
方,只要不出现战略的重大错误,南明的灭亡已经是无可避免,更何况南明一直应对失策
,回天乏术。此长彼消之下,南明之亡毫无悬念了。
  为什么南明前期会出现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呢?当时亡明者,李自成也。明朝的国都是
李自成攻克下来,皇帝也是被李自成逼死的,明朝的天敌是李自成,而没有把满清当成敌
人。

            13.史可法战略

  史可法是典型的文人出身,缺乏军事才能,却身居兵部尚书之职,后来更是担负起扬
州督师。
  扬州城破后,清兵开始大规模的屠杀,大约有八十万人左右被杀死,史称"扬州十日"
,那是一段极为惨烈的历史。
  史可法扬州守卫已经是大势已去。
  他所效力之南明弘光朝腐败已达极致,同时还受马士英阮大铖牵制。他的对马阮之流
退让,放弃了特殊时期的中央集权,尤其是对兵权的控制。
  他不顾实力(这点和袁崇焕大相径庭),只顾报君父之仇。在当时情况下,自顾南保
半壁尚不足,却还要欲图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先讨伐李自成军,使得北岸清兵赢得时间
和精力。
  他前期战略失误,最后要作困兽斗,固守一城而不知不应计较一城一池之失的兵家常
识。
  史可法到底是怎样考虑战略的呢?
  读史可法的"复多尔衮书",这是当时史可法死守扬州,多尔衮劝降时候, 史可法的答
复,应该说是真实地反映了史可法的想法和思路,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他的战略观来。

  先看史可法对当前形势的判断。
  "越数日,遂命法视师北上,刻日西征。忽传我大将军吴叁桂借兵贵国,破走逆贼,为
我先皇帝后发丧成礼,扫清宫殿,抚辑群黎,且罢剃发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举动,振
古铄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跽北向,顶礼加额,岂但如明谕所云"感恩图报"已乎!谨
於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师;兼欲请命鸿裁,连兵西讨。是以王师既发,复次江淮。
  这一段是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最佳辩辞。
  言下之意很清楚,如果我史可法是吴三桂,我也会这么做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做
的对。史可法的态度是和南明一致的,也就是说,明朝的继承人包括朝廷、大臣都理解并
且赞同吴三桂的引清兵入关。
  这一点从战略上讲并没有错误。如果吴三桂不引清兵入关,死守山海关,则必死于李
自成的大顺军之手,一旦李自成部队把守住山海关,挡住满清入侵,甚至是和满清谈和,
休养生息,积蓄实力,南明更是岌岌可危。
  再看史可法对未来战略的观点。
  "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
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
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火召)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
  史可法原来是打算用"同仇之谊"来感动满清,幻想连同清兵一起消灭李自成而已。之
后想必是贯彻南明那一套划江而治的政策。
  由此可见,史可法的战略是大错特错了,史可法和南明一样缺乏战略的远见。
  在扬州之战中,史可法本身就是缺兵少粮,明明知道既无外援,敌军强大不可胜,城
破是迟早的事情,还要作近乎自杀的抵抗。读《银河英雄传说》,这样对自己的士兵和老
百姓不负责任的将军,我想来是深恶痛绝的。
  固然八十万老百姓的死守先该归咎于杀人者。但是史可法的心中,可曾把这八十万个
老百姓当成一回事,考虑过他们的生死呢?
在我看来,史可法选择自杀殉国,让手下人献城,并且要求清兵善待百姓比较好一点。

  这当然是题外话了,在满清的战略来讲,大规模的屠杀是让顽强反抗者害怕,杀一儆
百。在史可法看来,全城的百姓都能够死得有气节,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史可法的行为已经是不能够用战略来衡量,当时又不能够全城人投票决定是否要无谓
的死守招致报复。
  如果我是扬州城里的一员,我会怎么想呢。也许我会被史可法的精神感动,我能够无
畏于生死与满清搏杀。可是我只是一个小老百姓啊,我每天交税就是为国家作贡献,国家
也没有对我很好过,赋税很重,自己经常是吃不饱穿不暖,那些明朝的士兵,烧杀劫掠,
和强盗没什么分别,我和我的家人生命算是早不保夕,听说北方的老百姓过得还不错,清
朝的税很轻,只是要留辫子而已,但是起码能活下来,我敬重史可法,可是也没必要一定
要自己死啊。
  难道老百姓连活着的权利都没有了吗?史可法有权利要求全城的人都像他一样殉国吗

  崇祯还知道自杀,还知道要李自成"勿伤百姓以一人"呢。这八十万人的死难道没有史
可法的一点责任吗?
  不过与其说这八十万人死在史可法手上,不如说这八十万人和史可法都是死在封建遗
毒的手上,历史就是满纸的"吃人",死在封建思想下的中国人还多得多呢。
  史可法爱国,自己也不怕死。可是打战不是爱国和不怕死就可以打赢的,军事统帅必
须要有军事才能,否则就是对国家和士兵不负责任。战败的过错不是爱国和殉国可以抵消
的,今天我们不会去指责他的行为,但是如果还要去表扬他的行为,就难以苟同。毕竟战
争的成败决定于实力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不懂军事的人,没有自知之明,却指挥部队,就
是失败。
  史可法的行为不值得提倡,它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死,可以为自己的理想牺牲,但是不
能够以自己的标准要求任何人。
  我对史可法,一个字,"敬"。一是敬重,二是敬畏。

14.历史的战略

  相对于神宗、熹宗,他们身为君王有那样不可思议的行为,这样的不称职和瞎胡闹的
事情来说,这还不是最不可理解的,他们行为的原因很复杂,但是至少还能在生活中看到
类似的现象。但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传统理念,竟然是要求老百姓和文臣武将们
无条件的向这样完全失德的皇帝效忠,并且不可以有质疑,有反抗,有抛弃的权力,背叛
者谓之"汉奸"、谓之"奸贼",只要战死就能冠以忠臣之名名垂千古。
  "百姓"是中国的特色叫法,现在我们可以叫做公民了。老百姓包含了封建时代制度、
皇权下的臣民或者奴才,弱者以及无权利救济的这些概念。中国家国特征是血缘关系为单
位的聚合体,"百姓"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家族为单位,所谓"百",表示多,用"百"
字囊括各种家族。
  封建时代下,所有的公道、利益均以家族利益为依归,个人在家族中是没有地位,所
谓中国人强调集体利益在本质上是强调小集体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以及家族外的利益与家
族利益冲突时,后者就变得至高无上。当皇族利益与民众家族利益冲突时,皇族利益当然
高踞一切。封建时代的特征,就是一切行为不以公平正义理念为基准,而是以家族利益为
判断标准。
  当家族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由于没有统一的超越性正义标准,只好用武力来决定该
保留谁的利益--此所谓成王败寇。历代的皇帝只不过是成王家族的代表而已,《二十四史
》也不过是二十四家姓史而已。不过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却不考虑利益的代表人--皇帝
不称职或者干脆渎职的情况,道德根本对皇帝没有约束,只是简单粗暴的要求所有人无条
件的忠诚,直到事情恶化到无可救药。这样永远导致的是暴政取代暴政,是王朝一代代的
衰弱。
  所以看待历史,我们根本不可能有立场。没有谁是真正为了老百姓,强权都是打着为
民的招牌谋自己利益,自我标榜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如斯而已。所以中国几千年来,
换了这么多王朝,不过都是"逐鹿中原",那只"鹿"就是老百姓,所谓"兴,百姓苦,亡,百
姓苦"。
  到今天我们能够提出公民的概念,能够从宪法保证公民的权利,并且从宪法引申出整
个国家的法制,就是走向了制度化的进步。可以说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虽然到今天,
还有不少人无法用现代公民的观念来思考问题,看待历史,但是进步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相信历史会有还原本来面目的一天。
  看历史,不能够强求古人有今天的思维方式,但是对于他们的行为,需要表示理解。
那个时代,根本是无法以对错来衡量,他们都在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了活命,为
了过得好一点,为了生存下来,在不公道的命运作弄下苦苦挣扎。
  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地看待,没有什么可以责怪和非议的。他们的选择都是一种自己
的追求。我想是要了解当时的大环境,了解历史人物的战略观,并且从中体味到他们的选
择都是不得已的悲剧。他们的确这么做了,并且或多或少的改写了历史,我们需要的是真
实的了解过去,那个时代如此的具有代表性,其间反映出中国的特点和劣势,将会一直影
响到中国落后,影响到中国近代那段最惨烈的历史,甚至影响到今天,或者还能够影响到
中国的以后。
  到今天我们的思维方式并不会比古代人高明什么,如果对历史不能正确看待,对教训
不能够汲取,我们岂不是连古人都不如了?难道需要后人来消化我们连古人都不如吗?不
过这样也很正常,我们一直引以自豪的《孙子兵法》,上千年来人人都读,可是总是有大
量不懂军事常识统帅犯下简单的错误,即使是现在,因为我们对军事的思维一定高过孙子
兵法的范畴吗?未必。
  到今天,很多贫困者的生活也不会比千年以前贫困者的生活好,到今天有些冤案也和
古代冤案一样冤。那么今天我们的进步表现在了什么地方呢?我以为主要是教育,教育主
要是常识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常识是我们判断的基本条件,思维方式应该是启发式的、独
立的、开拓的,不受定式影响的。如果是教育只是将常识学习变为在考卷上淘汰所谓"差"
的学生,将思维方式变为只能唯一的思维方式。那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与历史上的教育
并没有任何的进步。学生只是从一种奴隶变成另外一种奴隶,但是被奴役的事实并没有改
变。
  如果不能用战略的眼光看历史,我们就不能够明白自己的过去,不了解自己,还谈得
上什么"知己",另一方面,我们对西方和西方文化、政治、思想了解同样不多,一点点见
识全来自于仇恨的历史,又怎么谈得上"知彼"。
  知己知彼都做不到的话,我们凭什么在世界格局的战略中判断形势,制定良好的应对
之策,从而强大自己呢?
  难道凭的是像明朝皇帝一般的固执、狂妄和无知的自信吗?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1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7.5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