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繁华京都变废墟 东晋皇皇大夏国在战火中消失(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Nov 13 15:43:19 2002) , 转信
我是在史书中看到了统万城二道城四个城门的名称:南门“朝宋”、东门“招魏”、西门
“服凉”、北门“平朔”
我在许多关于中国环境保护、关于北方沙漠化的论文或书籍中都读到过大夏国的都城
统万城。并说如今在沙海中的都城废墟,是毛乌素沙漠向南扩张的结果。
但我站在统万城的城墙上,并没有望见成片的沙漠。
唐代诗人许棠的《夏州道中》描绘了大夏国灭亡后世事的变迁,说出了前往塞北古城
的艰辛:“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堡迥烽相见,河移浪旋生。无蝉斯折柳,有寇似防
兵。不耐饥寒迫,终谁至此行。”
城市的衰落与诗人的悲苦是真实的,但也有艺术上的夸张。
我们不能据此认为唐代赫连城在唐代已成为沙海中的荒城。在哪里谋生都不容易,边
城有边城的景致,否则诗人为何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地到夏州去讨生活呢。
一个城市的生命力,一再在黑水的奔流中表现出来。
唐贞观年间有个叫贾耽的曾从夏州北渡乌水,从“方域道里”走过鄂尔多斯高原,留
下了详细的记载。他在夏州以北地区仍看到了很多湖泊与沼泽。“无定河边暮笛声,赫连
台边旅人情”,写得极有韵味,凄苦与冷落能触发文人的诗情——不仅是陈佑的《无定河
》,我在白居易、韦庄等诗人的佳作中都一再读了这个“古帝州”。杜甫的《塞芦子》、
李益的《拂云堆》,更把夏州境内的两个地名作为诗名。可见,无定河与夏州,在当时成
了创作上的一个热门题材。既然热门,总还有热闹,还有苍老中的活力。文人们说剑谈兵
,“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想像力的瑰奇,立功报国的宏愿,只能在刀光剑影中迸
射出来么?
攻与守,秦汉以来,屯垦是边城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在反复的血战中,白城子,这个由三座城组成的城市群最终走向了最后的毁灭。
这是在萎靡的北宋的残照中。
公元994年,北宋为了防止后来崛起的“西夏”党项人“居城自雄”,实行“坚壁清野
”——这是无所为的统治者屡败屡试的“绝招”。在官军的胁迫下,二十万夏州居民被迫
南迁,流离失所,哭声遍野。
我是在史书中看到了统万城二道城四个城门的名称:南门“朝宋”、东门“招魏”、
西门“服凉”、北门“平朔”。如今城门已经坍塌,残迹难辨。地理、民俗、文化;屯垦
、战争、游牧。不同文明的每一次碰撞,每一次轮回,都付出了代价。我们已经挥霍得太
多。脆弱的生态,再也托不起一座大城的繁荣了。“朔方水北,黑水之南……”我想起《
晋书》中的这段记载。“朔方水”是指无定河的上游红柳河——这河水是无论如何引不上
高崖,流不进统万城的。那么黑水呢,是改道,还是断流?为什么从这儿神秘地消失呢?
我们只好说,气候变化。
在被废弃的耕地上,风沙一阵紧似一阵。
在城内的一座高台下,我看到了一口井,很深,有水。
风又从芦苇的叶尖上刷刷地吹来。
一个少女伫立在引水渠边——我不知道这条水渠是不是《新唐书》中记载的夏州开延化渠
我在斜阳中走下高阜,走下灌木丛生的土崖。大夏国的故城留在了身后。
听见了流水淙淙的声响。
这是鄂尔多斯高原与陕北高原间的谷地?这是无定河发源的断裂带?那条有名的大河
呢?
一个少女伫立在引水渠边——我不知道这条水渠是不是《新唐书》中记载的夏州开延
化渠,她刚把洗净的衣服装进篮子里。
姑娘,你家在哪?
她指了指河对岸的白城则村。
你一直住在这儿吗?
她说,过去住在上面。
“城里?”我惊异了。
是“二道城”,你没见城墙上挖出的窑洞,圈出的院子,那是我的家。白城子作(文物
)保护单位后,我们都迁了出来,到了对岸。
我想再问她点什么,她使劲地摇摇头,走了。她迅疾的脚步像飞。
一群肮脏的羊子,涌动着从斜斜的土路上下来了,咩咩声充斥了谷地,一团黄尘慢慢
地腾起——真正的鄂尔多斯高原,正是从这断裂和滚滚的黄尘上隆起的?
从壮丽雄伟的大城退缩回一个冷漠而宁静的小村、这就是现实,新的存在就是再生的
原初的形态。暗绿色随着黄昏的降临更加深浓了。
辉煌不可再造。潺潺的水声远去了。我强忍着心中的激荡,走出河谷,回首北方的高
崖,最后一抹夕阳把赫连勃勃的城染成了瞩目的红色。
注:作者为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副司长
统万城遗址位于靖边县东北约80公里处,建造于公元413年,是我国东晋时匈奴族赫连
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因城呈灰白色,故俗称白城子。
现在俯视统万城遗址,还可从坚如磐石的白色墙体、林立的马面、高耸的角楼、独特
的“崇高秘室”结构和挺拔雄伟的宫殿楼观遗址中体味出当年皇城的雄姿。遗址上依稀可
辨内城和二道城的痕迹。内城南北长527.1米,东西长608.9米,略成方形;二道城有506米
长的城址,南面及西北角都保存较好。在城址除发现有箭镞、花方砖、大瓦、铜镜、瓷制
品等文物外,还发现有各种砖块、瓦当和铜佛像等。(朱幼棣)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 修改:·ersy 於 11月13日16:10:18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8.1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