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uxi (钦差灌水大臣¥¥¥奉旨骂人), 信区: Green
标  题: 石达开应该取洪秀全代之吗?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Nov  8 10:11:54 2002) , 转信



近年来认为石达开应该“委屈求全”的说法渐渐不得人心,而认为应该取洪秀全而代之的
说法越来越盛。大抵以为,以石达开的威望实力才干,取代洪秀全是轻而易举的,他完全
可以自立为王,建立一个更出色的天平天国。但是他太重个人名节和义气,不愿意担篡位
的名声,选择了远征,结果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也削弱了自己。

石达开远征的是非得失,已经另文专述。现在只看看石达开是否应该取洪秀全而代之。

本人当年也曾持此念,但如今却只觉当年想法太激进,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

石达开取代洪秀全,真的那么轻而易举吗?

且看洪秀全在天京事变中的手段!大拳在握的杨秀清,一朝授首,毫无还手之地,连部署
也死了两万。石达开全家被杀,仅以身免。而当石达开举兵靖难之时,洪秀全又轻而易举
地干掉了韦昌辉,且说他“无诏擅杀”让他承担了所有罪名。(后来石达开走后,又先后出
现“诛杨密议”“逼封万岁”的谣言)。这一连串阴谋,玩得丝丝入扣,唯一“遗憾”的是
差一点点,没能借韦昌辉杀掉石达开,而且广大军民同心拥戴石达开,连悬赏捉拿的圣旨
都不理会,要不然,可以在石达开死后,再把所有罪名都推给韦昌辉。这样一个老谋深算
的洪秀全,是那么轻易能被干掉的吗?论文韬武略,石达开远超过洪秀全,可是论阴谋诡
计,弄权手段,他还差得远呢,要不然以他的才干,怎么会在起义核心排名最后一名,连
个“军师”都没混上?怎么会天真到带几个随从就回到血雨腥风的天京城,差点丢了性命


再看太平天国的人,是否都会支持石达开取洪自立呢?未必!第一,太平天国以宗教力国
,纵然发生天京事变,不过洪秀全既然把所有责任都推给韦昌辉,也就在相当程度上还维
持着他的“救世主”地位,军民纵然将信将疑,但要推翻他,还是会受到这方面的很大阻
力。第二,石达开的确被尊为“义王”,那是他在内讧中的一系列表现,特别是当他全家
被杀,准备讨伐韦昌辉时,得知前方告急时,所采取的先抗清军,再讨国贼的举措,在这
人心惶惶的局势中,赢得了举国上下的尊重。还有他内讧后回京主政,处处以公义为先,
绝不报私仇的行为......这些使他的声望上升到了最高点。可是,假如有一天,这位“仁
义之王”为了自己当天王,把刀头指向草莽结义的洪秀全,天国军民会做何感想?即使到
了今天,这么多号称“唯物主义”的史学家,只因为石达开被迫远征,还扣一顶“野心家
’的帽子在他头上,你能要求天国军民都理解“干掉洪秀全窃位自居这是为了大局着想”
吗?也许有一部分会,但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宗教上,都难免有很多人无法接受。而这些人
的无法接受造成的后果就是,如果杀洪秀全,他们也决不会拥戴石达开,天国只能陷入内
战,如果不杀洪秀全,他们必然以勤王为旗帜,与拥戴石达开的人展开对决。

以上两点加起来,石达开取代洪秀全虽非不可能,但是绝非轻而易举,即便能够成功,也
极可能以发动第二次天京之变为代价,甚至可能造成比天京之变更为严峻的后果,即整个
天国分裂成两部分相互厮杀,甚至分裂成多种势力。而第一次天京事变后,天国已经经历
了巨大的军事政治人心危机,还经得起这么折腾吗?

当然或许我们不能说,一定会爆发第二次天京事变,但是可能性是非常高的。以整个国家
的命运作为赌注,取代洪秀全,是明智的吗?毕竟当时取代洪秀全并不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孤注一掷未必是明智之举。

第二种说法认为,既然石达开不打算取代洪秀全,又在天京呆不下去,那就应该干脆自立
为王,不要再有名无实的奉天国旗号了。这一点也要分为两个阶段,石达开出走前两年,
活动范围仍在天国范围,他也仍然在行使“通军主将”的职权,他的作战仍然是江南太平
军战场的一部分,所以上面那个说法并不合适。

第二个阶段,是石达开1859年2月,决定远征四川以后。这之后他和江南太平军的确已经各
自为战,不再有直接的联系。有人说石达开此时仍不肯易帜是缺乏信心和勇气,又过份顾
及个人名誉。旗帜还是洪秀全,他就没有足够的凝聚力召集人心,顺利时,他们还可以跟
随,不顺利时,很自然地就想脱离---既然你石达开打的是太平天国的旗号,就没有理由阻
止别人离开你回洪秀全那儿去。杨辅清和后来的20万军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离开的。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有两个问题。

第一,不说名义上,石达开在实际上是否反对他的部队继续效忠太平天国政权?虽然67将
领的奏章中有提及石达开镇压回京军士,不过那都是不实之词,另文分析。事实是,当20
万大军离开石达开的时候,没有发生任何流血事件,石达开并没有采取杀起首脑而留大军
的方式。也有人指正因如此石达开才无法成功。但是,在下认为,这只是指责石达开的人
和石达开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些人替石达开做打算时,判断的标志是是否有利于石达开
所部,而石达开判断的标志却很可能仅仅是是否有利于整个太平天国起义。或言,即使无
利,此消彼长,只要对大局无害,他就可以接受。早在他离开天京的《五言告示》中就把
“依然守本分,照旧建功名”放在“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前面,明确诏告军民,无
论在哪支队伍,都一样是为太平天国出力。石达开是这样看自己的队伍的,他把自己当成
太平天国的一部分,自己远征也是为了天国开辟疆土的,石达开也是这样看留在江南,或
是想回江南的队伍的。所以他当然不会阻止他们回天京。如果阻止,就等于违背了《五言
告示》所剖的‘血陈”,就证明他当初说的是假话!

当然,石达开这样任自己的队伍来去,是否有利于大局,这是见仁见智的事,谁都不能做
结论“有”或“没有”。但是,石达开是因为“不愿为”,而不是“没勇气”“没信心”
,这点却应该澄清。

第二,如果另立旗帜,就和太平天国彻底成了两个阵营。即使攻下四川又如何?失去了江
南太平军的配合,也就无法对荆楚之地的清军形成合围夹击之势(洪秀全决不会为了“抗清
大局”和一支摆明了和自己争江山的队伍合作),甚至石达开的军队和太平军还成了敌军,
战场相见会刺刀见血(这并非不可能,要知道,当时太平军的所谓“友军”,如捻军等,名
义上可都是奉太平军为正朔)那么石达开的军队就算战略了蜀地,最多也只能做个土皇帝,
称王一隅。以他一支孤军的力量想一统天下是很困难的。但,称王一方又并不是石达开的
理想,他的理想是“推期妖灭尽,予志复归林”,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是不可能选择另立
旗帜的。打着太平军的旗号,一旦攻下蜀地,就可以与江南太平军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合围两湖,传檄燕京。既然他仍然奉洪秀全为王,洪天王也不会拒绝这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的合作---洪秀全虽然不断取消石达开的各种封号头衔,却始终承认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翼
王”,没把他当叛徒看,不正是存着万一石达开得势,又肯奉自己为王,自己也乐得接受
的想法吗?

至于统一了天下后如何,那是后话,也许依然被洪秀全闹到亡国,也许又是一个封建王朝
,又或许早已相互仰慕的石达开和洪仁矸相互扶助,加上李秀成陈玉成等人的文治武功,
太平天国会有机会以《资政新篇》实现变法,走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中国的
近代化是必然的,可是,由谁来完成,走哪条路完成,花多少时间完成,没人能未卜先知
,任何在历史的偶然性面前下唯一结论的人,都是武断的。。。

总之,是否另立旗帜,关系到石达开军队与江南太平军是合作取天下还是敌对的问题,就
全局而言,另立旗帜也未必明智。

有人说,如果石达开肯以强力制止20万人回天京,后来的作战就不会那么艰苦了。的确,
但如果那样,他也就不是那个军民心目中的“仁义之王”了。天京事变,石达开只身逃出
,洪秀全下圣旨悬赏捉拿石达开,但举国军民却都拥戴石达开,无奉命;石达开被洪氏私
党所逼,离京而走,身边仅几千人,两年多就陆续有十数万人投奔而至;在广西,67将领
率20万大军东归,仅剩一两万人,局势艰难,但仅仅过了一年多时间,就又迅速聚焦起近
十万人的队伍。翼王旗无论到哪里,都不愁没人投奔,甚至石达开死后多年,还不断有队
伍打着他的旗号斗争。连辛亥革命党人也以石达开为榜样“激发民气”,号召仁人志士,
这是为什么?

区区浅见,这是比20万兵马,更重要,更珍贵的东西。

石达开并不是沽名之人,如果是,他会一直留在天京,就算离开天京,也不会率军远征四
川。如果他是沽名之人,他至少会一直留在太平天国属区,即使已经无可作为。走到率军
远征的地步,他就算打太平天国的旗号,也并不能让人多说一句“忠心”,可见这并非症
结所在。

综上所述,石达开不取代洪秀全,不另立旗帜,自有其道理,“非不敢为,实不愿为也”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4.3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62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