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浅析北宋初期对辽军事失败的原因(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3月04日12:40:41 星期二),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glees 所发表 】
浅析北宋初期对辽军事失败的原因

张志杰

  学习宋辽关系史,首先碰到的是幽云十六州问题,这是五代时期形成的历史遗留问
题。围绕着它,北宋和契丹政权展开了收复与反收复的激烈争夺,并影响着双方社会政
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变化。北宋初期,宋太宗曾进行两次大规模的军事收复行动,一
次是在太平兴国年间:979年,宋太宗挟消灭北汉之余威,乘胜北进伐辽,企图一举收复
幽云失地。宋军兵多将广,一路势如破竹。契丹的易、涿、顺、蓟等四州皆为宋军克复
。在幽州城南,宋太宗亲自指挥军队大败辽军,又命令宋军分兵四面包围幽州城。可是
,正在紧要关头,契丹援军及时赶到,在今北京西直门的高梁河大败宋军。宋军清退。
第二次在雍熙年间:经过几年的军事准备,986年,宋太宗再次北进伐辽。图谋收复幽云
。宋军兵分三路,进展神速,屡屡获胜。辽朝调兵遣将,组织反击,在涿州西南四十里
的歧沟关,辽军大败北宋东路主力军。宋太宗得悉东路主力军惨败消息,急令全线撤军
。在撤退过程中,宋军又惨败于飞狐口和狼牙村,先前收复之地得而复失。史称“雍熙
北伐”的收复行动,又以宋军的溃败而告终。这是宋辽之间规模最大的也是北宋最后的
一次伐辽复地军事行动。
  北宋开国与汉、唐王朝不同。它是通过兵不血刃的兵变而立,社会未经大的动乱,
因而未经过一番艰苦奋斗的重建过程。后周世宗富国强兵、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得北宋
王朝在统治初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岁入财赋,两倍于唐室”(宋太宗语)。加
上宋太祖以和平方式剥夺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军权,加强了皇权,政治日趋稳定。
北宋周围的南北各国,总的衡量是南弱北强,即使“北强”的契丹,也是“睡王”穆宗
(951——969年在位)统治,荒淫无度,不问政事。辽景宗(969——982年在位)时代
进行的改革,收效也不大。宋辽比较,北宋明显占据优势。那么,北宋统治者成功地结
束十国割据局面,为何却在伐辽中一败再败,难圆一统天下、恢复汉唐旧境的宏愿?简
要分析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北宋实行“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错过了趁辽穆宗昏庸取辽之机。
  早在959年,后周世宗“乘其胜威”,选中辽穆宗统治腐败衰弱的“不可失之机”,
进行收复幽云的军事行动。周军进展神速,很快就收复了被辽国占据的瀛、莫、易三州
及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取瀛、莫、定三关,兵不血刃”。很可惜周世宗身染重病
,中途班师回朝。周世宗未竟事业就落到后来王朝身上。北宋建立后,在如何统一天下
大业的问题上,宋太祖兄弟基本上沿袭后周世宗“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但是在平定
南方割据政权、移师北方后,北宋却改周世宗“先契丹后北汉”方针为“先北汉后契丹
”的战略方针,避重就轻,颠倒主次,从而失掉了伐辽复地的极好良机。等到宋太宗消
灭北汉再伐契丹,辽朝内部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江景宗的改革活动,虽成
效不大,但它是辽朝“中兴”的转机。辽圣宗年幼即位(983-1O30年在位),在母后承
天后和汉官等巨僚的辅佐下,进一步实行了全面的封建化改革,使辽朝逐渐达到了它的
鼎盛时期。因此,如果北宋没有充分的准备和严密的军事部署是很难达到复地目的的。
979年,宋太宗在消灭北汉后,不顾诸将异议,仓卒发动对辽战争,结果是惨败而还。
  二、有宋以来,统治者对辽朝的力量估计有过高的倾向,因而产生了一种“畏辽”
心理。
  “先南后北”及“先北汉后契丹”统一策略,就是这种思想情绪的反映。宋太祖在
位时,曾三次举兵伐汉,都因契丹出兵极力援助,宋军兵败而还。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
北宋王朝统一决策的失误;另一方面更加重了北宋统治者业已存在的“畏辽”心理。在
如何收复幽云十六州问题上,宋太祖的考虑也是“和议”为先,“用兵”在后,即收复
失地方式存有上下两策。“上策”指“赎取”方法,即用一些金帛贿赂契丹贵族,达到
收复目的。为此,宋太祖专门设置“封桩库”,贮积金帛,“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
,即遣使与契丹约(和),苟能归我土地人庶,则当尽此库金帛充其直。”如果契丹拒
绝,那么,“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此乃“下策”。这一打算表明北来
统治者对幽云地位的重要性以及收复活动的艰巨性认识不足,又是惧怕与辽朝交恶的心
理体现。再如,雍熙北伐时,当战争形势对北宋不利,尤其当宋太宗得悉东路主力军惨
败消息后,不是及时调整部署,巩固阵地,组织有效反击,而是不顾一切,匆忙下令全
线撤军,结果给辽军有机可乘,宋军一泻千里,先前收复之地得而复失。正是这种“畏
辽”心理情绪,影响着宋朝收复失地的进程,也是收复活动失败的重要思想根源。
  三、雍熙北伐是在宋太宗经过几年的充分准备、周密部署及亲自指挥下进行的。
  按照军事部署,宋军分三路出兵:东路由曹彬等率领为宋军主力,采取缓慢行军战
术,虚张声势,向幽州进发,以牵制辽军的主力;中、西路军分别由田重进和潘美率领
,同时出击,速战速决,吃掉辽军右翼,然后中、西路军会合东进,与东路主力合势攻
取幽州。
  北伐开始后不久,西路军收复了云、应、寰、朔等四州;中路军也攻下了飞狐、灵
丘、蔚州。与此同时,东路军私自冒进,接连攻占了新城、固安、琢州等地。中、西两
路宋军频频进攻,屡战屡捷,实属意料之中,而东路军的过早出击却在意料之外,以致
东路军进展神速,一路奏捷,连宋太宗也颇为惊讶。由于东路军打的是胜仗,固属嘉奖
之列。因此,即使曹彬的行动与事先部署相悖,宋太宗也没有加以制止。北伐部署就这
样开始走调。曹彬占领涿州后,又退兵索粮,再次攻取涿州后不能坚守,最后在契丹军
队反击下,惨败于歧沟关。至此,宋太宗亲自制定的“北伐”方略完全被破坏。
  可见,由于东路军曹彬等将领贪图功名,擅自进攻,打乱了“北伐”的整体部署,
而作为“北伐”的总指挥的宋太宗被暂时胜利冲昏头脑,不加制止,在遭挫后又匆忙撤
军,致使“北伐”行动功亏一篑。这就是北宋伐辽复地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雍熙北伐的溃败使得北宋元气大伤,也严重挫伤了宋太宗收复失地的决心。在过高
估计契丹力量情绪的支配下,宋朝放弃了武力收复幽云的打算,对辽方针,由战略进攻
改为战略防御。需要指出的是,宋朝对辽战略方针的改变,除北伐失败因素外,还由于
当时内外形势使然:一是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大规模的王小波
、李顺起义就是发生在宋太宗末年(993年);二是民族关系愈趋复杂,除契丹政权外,
西北党项族的李继迁势力,也威胁北宋边境。986年,李继迁降服于辽朝,结辽抗宋。宋
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扰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好邪无状,若为
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于是,“守内虚外”成了后来北宋历代治国
的指导思想。

--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
,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
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
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 汉书 陈汤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6.162]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1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