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uchuanwu (康师傅), 信区: Green
标  题: 有明袁大将军--序章--广宁师溃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y 14 10:31:57 2000), 转信

序章--广宁师溃1
NAPOLEN
从天启元年底(1621年)开始,北京城里开始流传努酋(努尔哈赤)又要进兵的小道消息
。从今年3月辽沈大败之后,人们就一直在担心努酋什么时候又要内犯,现在看来是快了
。虽然辽沈的惨败刚过去不久,但人们的信心却好像比以前更多了一些似的。因为熊经略
(廷弼)正坐阵山海关
,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名臣啊。前几年他守辽东的时候,努酋根本没有一点空子可钻,就是
后来换了那个只会搞水利的书呆子袁应泰才弄得一败涂地。这次熊经略一复出就立刻提出
了"三方布置策"
,以广宁为主,重点布防,以当努酋锐势;在天津,登莱置舟师袭扰敌军侧后;经略驻节
山海关,节制三方,徐图进取。当真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皇上又特别器重,熊经略请
兵20万,皇上发兵26万,其中广宁驻军12万,"议饷千余万",光是拨往广宁的火药就有20
多万斤。好家伙,够努
酋喝一壶的了吧。另外广宁巡抚王化贞也一向在朝中以知兵闻名,据说他能弄来察哈尔40
万蒙古兵,又有李永芳为内应,正准备讨伐努酋呢。努酋嘛,到底不过是个属夷,肯定不
是对手。

序章--广宁师溃2
NAPOLEN
知道内情的官员们却不像百姓这样有自信,他们知道辽东的局势实在是危机四伏,而其中最
让人头痛的就是所谓"经抚不和".熊廷弼高高兴兴的拿着皇帝的敕书和尚方剑到山海关上
任去了,却没有想到他要对付的首先不是努酋,而是"刚愎自用""好漫语"的广宁巡抚王化贞
.熊根据辽东战事的经验
教训总结出,在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之前,明军是无法与精锐的后金军在一马平川的辽
河平原上野战的.因此,必须"以守为战".这正是"三方布置策"的精髓所在.然而王化贞却特
别的自信,宣称"不战必不可守,不过(辽)河必不可战",要以投降后金的李永芳为内应,借察
哈尔林丹汗蒙古兵40万
,自己"愿以六万兵进战,一举荡平!",与熊廷弼大唱反调.
照理说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王化贞是熊廷弼的下属,却竟敢公然和熊廷弼分庭抗礼.原
来这里面还有名堂在.熊廷弼为人刚强,自信,好骂人,从来不把那些权贵放在眼里.这回不
是,刚出国门就把大学士叶向高,兵部尚书张鹤鸣等人统统都给得罪了,更要命的是,熊廷弼
虽然不是东林名人,但其
思想与东林党人颇有相似之处,敢于跟阉党对着干.而王化贞是叶向高的门生,叶向高又是
魏忠贤的干将,后台大的很,正好阉党想整熊廷弼,王化贞就乘机跳了出来.
"经抚不和"闹得越来越不可开交,双方大唱对台戏,正好这个时候,还只是一个都司的毛文
龙率200余人奇袭了镇江,王化贞乘机大为宣传,自行其是,广宁之兵虽有12万之众,但熊廷
弼一个都指挥不了,他能够指挥的只有从北京带来的5000京营兵而已.到后来,这场纷争差
不多把整个朝廷都卷进去
了,于是天启二年正月十一日,召开了由张鹤鸣主持的紧急会议,有80余名大臣参加,最后提
出了十几种解决方案,但其中明确表示用经去抚的只有一人而已.会议最终的决策竟然是,
留王化贞,去熊廷弼.就在明朝还在为用谁去谁争吵不休的时候,天启二年正月十八日,努尔
哈赤离开了辽阳,统领大
军直向广宁而来.鉴于"临敌易将,必误军情",  廷弼的乌纱帽给保住了(却因此丢掉了脑袋
),决定仍以两臣协力共事,功罪一体.
这样的情况,能打仗吗?官员们心里打着鼓.

序章--广宁师溃3
NAPOLEN
我们的王巡抚在广宁摆了一个很奇怪的防御架式,前锋3万余人沿三岔河一线160余里驻防
,后面一点的西平堡由副将罗一贯率3000人防守,再以总兵刘渠,  秉忠等部3万人分别防
守镇武,闾阳等地为后援,自引重兵数万坐镇广宁.十几万大军就这样被他分得东一堆西一
堆,到处都是又到处都没有多少.
20日,努尔哈赤到达辽河东岸,5万大军强渡三岔河.就如许多将领早先预料到的那样,后金
兵渡河正面最多1,2里宽,沿河一字排开的3万防河兵充其量就是几百人能用上,于是3万余
人顿时崩溃.后金兵立刻直扑西平堡.
21日,两军在西平堡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明军在罗一贯的指挥下死守城池,后金兵几乎
"尸与城齐".但是这毕竟是3000人对50000人,经过一天的血战,在火药用尽之后,西平堡失
陷,罗一贯以下3000余人全部殉国,后金兵也伤亡数千.就在努尔哈赤看着西平堡城下的尸
山发愁之际,喜讯传来守镇武,闾阳的刘渠,  秉忠等部竟然傻乎乎的赶来增援,正好撞到
了努尔哈赤的枪口上.
按照熊廷弼的战略,明军应当集中各部兵力,死守几个主要城池,千万不要像辽沈之战那样
中了围城打援之计,尽量避免与后金兵野战.后金兵攻不下,自然不敢深入.(奇怪的是,熊
廷弼这次似乎特别沉不住气,从右屯也发令箭要王化贞增援西平,与其一贯的战术思想大
违,在这次广宁惨败中,他还有几次更大的败笔)但王化贞本来就不吃这一套,更要命的是
王化贞最信任不过的亲信孙得功竟然已经暗通后金!本来以劣势之兵力与刚刚获胜的后
金骑兵作战就已经是凶多吉少了,但孙得功还怕保险系数不够,自告奋勇去当前锋.于是
两军刚一接战,孙得功就大喊"兵败了",拨马就逃,明军本来士气就不高,顿时一哄而散.
后金军穷追不舍,在沙岭合围了败退明军,这时已经不是战斗了,而是不折不扣的屠杀!激
战1天,明军3万余人自总兵刘渠,  秉忠以 几乎全军覆没,沙岭成了一个巨大的坟场.直
到康熙年间,才有个和尚为了做善事,雇人去拣尸骨掩埋,一拣就是10年!
沙岭虽败,广宁仍有兵马数万,如果有良将镇守完全可以挽回败局.但是那个孙得功又开始
捣乱,带领军士 脑 哗变.22日晨,王化贞刚起床就听说哗变的消息,立刻带了2个家人逃出
了广宁.
两天之后,努尔哈赤进入广宁城.

序章--广宁师溃4

  NAPOLEN

    听到西平,沙岭惨败的信息之后,熊廷弼立即引自己的5000兵马离开右屯入援.行到
大凌河正好碰上狼狈逃回来的王化贞.这两位生死冤家之间有了一场对话:熊廷弼劈头
盖脸就说:"六万军一举荡平辽阳,现在怎么样?"王化贞羞愧不能答,过了一会儿说应该
守卫宁前(宁远,前屯).熊廷弼冷笑说:"晚了!如此兵败之际,谁肯为你死守?唯一的办法
就是尽快掩护百万生命入关,也就是了."于是熊廷弼将所部交王化贞指挥殿后,尽弃关
外数百里土地,将物资一律付之一炬,引领数十万辽民入关.至此,辽东尽失!
    其实,平心而论,熊廷弼尽弃辽东的做法还是很有问题的.当时,后金军尚未到达广
宁.只是孙得功弄了点兵痞子在那里捣乱就把王化贞给吓跑了.据王化贞自己说:他离开
广宁的时候,还有16000余守军,"守御之具甚备,即贼至城下,未必可攻而入也."此时如
果熊廷弼率5000兵马驰入广宁,以他在军中威信,又有一支可靠的兵马,不难弹压乱兵.
再收集前线溃军,兵力当有3万以上.以此兵力固守广宁,守住是完全有可能的.退一万步
讲,即使广宁确实不可守,至少也可像王化贞所说的守宁前.因为实际上后金军离宁前还
远得很,无力也无意过于深入.即使是熊廷弼放弃关外之后,后金军也只进至宁远城下就
收兵了.熊廷弼没有见到后金军一兵一卒就尽弃关外数百里,焚毁物资无数,导致援辽兵
马数万,辽民数十万"满山遍野,号哭于道",死者无算,确实是说不过去,这也成为后来阉
党杀熊廷弼的一大口实.与  崇焕当时的作为相比,熊廷弼明显是要差得多.至于熊廷弼
为什么会出此下策还很难讲,或许是受挫折太多心灰意冷?或许是为了给王化贞个好看?
还是一时判断失误?后人再无法知晓,只能扼腕叹惜.
    一封封十万火急的军情奏折从关外飞向北京,又化作无数塘报,邸抄,公文发向全国.
消息所到之处都是一片混乱,天启皇帝甚至抓着首辅的衣襟哭了起来,仿佛努酋明天就
要到北京了似的.大臣们都以"关门为死地,总兵为死官",兵部连选了两个辽东经略,他
们都不敢上任.最后几乎采取了"拉郎配"的方式,由重臣填选票,得票最多的去,不管本
人是否同意.这样才弄到了个兵部侍郎王在晋去当替死鬼.
    就在朝中上下乱成一锅粥之际,有人发现新上任的兵部职方司主事袁崇焕失踪了.
虽然职方司主事在兵部也还勉强算个重要职位,但这当口谁还管这个呀.谁也没有想到,
这个袁崇焕后来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不落的明
星!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170.17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