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paper), 信区: Green
标  题: 世界上曾有这样中国[经典]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Apr 29 09:11:29 2005),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lack_Soil 讨论区 】
发信人: aking (醉生梦死), 信区: Black_Soil
标  题: 世界上曾有这样中国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Wed Apr 27 21:51:34 2005)

 历史对民族的兴亡提出了三个严峻结论:民族是人类生存竞争的结晶体,是大浪淘沙的
结果。任何一个能够自立于世界的民族,都曾经经历了种种严酷的生存考验。无论大河民
族、山地民族、岛屿民族、草原民族,只要她能够稳定的占据一定的生存空间并持续发展
一定的时间阶段,她就获得了自立的根基。但是,纵然有了这个根基,也并非每个民族都
能够确保自己的文明不突然中断,不骤然消亡。稍微留意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我们就会
看到许多令人不胜惋惜的民族消亡案例。 
  
  在五六千年前就以法制文明规范社会生活方式的巴比仑人,可谓人类第一朵灿烂的文
明之花。可是,她如今在哪里呢?三四千年前的希腊人,在爱琴海诸岛创造了辉煌文明,
其哲学、法学、神话文学至今还都是熠熠生辉的明珠。然而,那些“希腊人”如今在哪里
呢?两千多年前的亚平宁山地人以绝对的尚武精神吞并希腊横扫欧洲而建立了罗马帝国,
可是,那些罗马人如今在哪里呢?(对历史无知而又骂口常开的新新人类们,可别将今日希
腊、今日意大利当成了古希腊与古罗马)。 在墨西哥高原留下神秘踪迹,以至于被某些颇
具想象力的“家”们说成是“外星人”的那个发达民族,如今在哪里呢?创造了金字塔与
诸多伟大文明的古埃及法老们的族群,如今在哪里呢?所谓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对
人类最大的贡献是佛教文化,可是其中间几百年的历史却是一个中断的黑洞,今日印度人
竟是忝居古印度人后裔的光荣!蒙古人曾经横扫欧亚、统一中国,建立了其广袤无与伦比
的草原帝国。可是,以国家实体为依托的古蒙古人,数百年间却国亡族破,至今仍然支离
破碎。中世纪的铁血帝国拜占庭、奥斯曼、神圣罗马,同样也是灰飞烟灭,其主体民族星
散消亡于人类海洋了。还有那些绝对尚武的强悍王国,马其顿、波斯、波希米亚、大月氏
、西夏、辽、金、楼兰等等等等,一个个都成了供人凭吊的遗址,当时的主体民族也都星散融会,
那些独有的文明也都成了漂浮于人类天宇的流星。 
  
  为什么?一个优秀的民族,必然尊重自己的历史,正视自己的历史。因为那是经过漫
长严酷考验的、能够证明自己其所以优秀的事实。那种无法撼动的事实中存在着一个民族
原生文明的强大力量,存在着百试百灵行之有效的生存大智慧、抗争大技巧与饱满激扬的
生命状态。紧要关头对历史的反思,往往能激发一个民族的智慧与勇气,从久经考验的生
存大技巧中创造出适合于本时代的生存谋略。 
  
  所以,审视自己的原生文明不是虚幻的发思古之幽情,它完全可以成为创造新的历史
的出发点。要解密中国民族在无数次生死存亡关头的求生奇迹,以开拓我们的战略视角,
就要从我们的原生文明中理清那些生存大智慧、抗争大技巧的基本方面。原生文明是一个
民族的生存根基。一个民族在她从涓涓细流发展为澎湃江河的过程中,必然有一段积淀凝
聚进而升华的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生存谋略等一系列稳定的存
在方式,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基因那样改变, 将长久的甚至永远的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命轨
迹与发展潜力。这就是一个民族的原生文明。她就是这个民族身上的“胎记”,永远不能
磨灭。一个基本的交代是:中国原生文明的生成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原生文明 形成后
的第一波惊涛骇浪便是统一的大秦帝国的建立,从而使中国文明万源归一,形成中国文明
的正源。自此以后,中国民族拓展生存空间的历史波澜便壮阔的展开。 
  
  民族生存的根本在于抵御外来族群的欺凌与侵略。也就是说,战争能力的文野强弱,
决定着这个民族的命运。战争能力低下,或迟或早都要灭亡。这是民族发展史的铁则。中
国民族其所以具有悠长的耐久力,根本之点就在于对外来危险无与伦比的抵御消解能力。
在数千年沧桑中,这种能力已经臻于化境,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总结中国历史,这种抵抗艺术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强力反弹,有限扩张。面
对强敌,坚决反击,此所谓强力反弹。反击胜利,适可而止,此所谓有限扩张。从总体上
看,中国民族在每次战胜大危机之后,都没有西方帝国或东方成吉思汗式的爆发扩张,而
总是将胜利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对于这个“度”的把握,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深邃的战
略洞察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奋起反击不难,大胜之后适时刹车却极难。历史上举凡曾
经强大而一朝覆亡的帝国民族,如古罗马、拜占庭、西夏、辽、金、元、希特勒第三帝国
等,莫不是不知进退而衰竭枯涸。否则,这种把握如何称得上艺术境界中国是世界上产生
兵书最多的国家。春秋战国的学问家流派中,兵家堪称威名赫赫。在中国,知兵而成“家
”成 “学”者,绝非浪得虚名。中国历史上的兵家有两个显著特点: 
  
  其一,全部是文职军人出身(请注意,名将才是职业军人); 其二,同时都是身居要职
的政治家。 
  
  这两个形式特点,反向的说明了中国军事思想必然不会是单纯的军事攻防研究,而一
定带有深邃的社会人文价值。假如不是历史尘埃的淹没,中国的经典兵书绝非只有《武经
七书》。 
  
  姑且只说《武经七书》的作者:《六韬》的吕尚即人人皆知的姜太公,显然是个老学
者。《孙子兵法》的孙武本是齐国名士。《吴子兵法》的吴起是鲁国名士。《司马法》的
司马穰苴是晋国的司马(文职国防部长)。《尉缭子》的作者是魏国国尉缭,同样是文职国
防部长(请注意,中国古代的司马、国尉、太尉等,都是最高国防长官,只有大将军、上将
军等各种将军才是三军实际统帅)。《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的李世民不消说是个皇帝,就是
李靖也是文士出身。另外,失传而重见天日的《孙膑兵法》的孙膑,更是文人学子。《孟
德兵法》的曹操,四言诗写得惊世骇俗。一言以蔽之,举凡中国留有军事著作的兵家,没
有一个赳赳武夫。这样的兵家们所锻铸的用兵原则,囊括了非凡的民族生存智慧。《孙子
兵法》开篇就是《始计》——即庙算,即战略运筹。第一句话就是“兵者,国之大事也,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个论断代表了中国民族对战争的最高境界的审视
。战争对军人而言,是死生之地,对国家民族而言,是存亡之道。惟其如此,战争才是国
之大事!《司马法》则开篇就提出“以战止战”、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
必危”的警世格言……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一个事实,中国民族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是冷
静清醒的,是坚决排斥盲目性的。
--
当他们封一塌糊涂时 我们默许了 
当他们砍小百合时 我们默许了 
当他们倒水木时 我们也默许了 
而今 
当他们扑向我们的丁香时 
我们突然发现没有一个人能帮助我们了  


※ 修改:·ersy 于 Apr 29 09:12:46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30.69]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7.22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