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paper), 信区: Green
标  题: 世界上曾有这样中国[经典]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Apr 29 09:12:02 2005),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lack_Soil 讨论区 】
发信人: aking (醉生梦死), 信区: Black_Soil
标  题: 世界上曾有这样中国[经典]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Wed Apr 27 21:53:10 2005)

 短短五十年的大腐败,使北方胡人再次卷土重来。远遁无踪的匈奴、东胡突然变成了鲜
卑、丁令等等胡族,从西伯利亚的丛林草原冒出。这次他们竟大张旗鼓的假托自己是华夏
五帝之后裔,堂而皇之的大规模南下来夺中华河山。西晋贵族阶层本来已经腐烂透顶,加
之内乱纷争不休,便一溃千里的逃到江南去了。占当时中国三分之二领土的整个北方全部
被胡人占领,而且先后建立了诸多政权。
  
  [upload=jpg]http://bbs.hnol.net/bbsimg/2005-3-26/0/2005326055371049.jpg
  [/upload]
  
  这是四千多年来华夏民族被外敌入侵最深、历时最长的一次。不要因为这些胡人后来
也化入华夏民族而讳言痛苦的历史,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大败之后的晋贵族阶层,毕竟过滤出了些许精英人物,依靠他们激励民众支撑危局,
但始终也没有北伐成功。危机的解除还是隋朝的事了。跻身于胡人政权 的隋文帝杨坚,夺
取北周政权,整军经武,驱赶胡人,统一了中国。隋的大反击,不但恢复了西汉版图,而
且将胡人鲜卑的生存根据地又夺取了很大一部分,这包括夺取青海地区,将河西走廊的细
细咽喉扩展为数千里宽阔的纵深国土。但也丢失了西汉西域都护府的西部地区与北部、东
部的一些地区。 
  
  
  
  真正消除这场百年危机,对外来势力进行又一次大反击的,还是煌煌大唐。
  
  
  
  唐与隋接踵,是一个南征北战夺取天下的强悍政权。唐初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西面的吐
蕃、西北的回纥、北面的突厥三股强敌。历经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代不断反击,中
国领土有了很大伸展。西北到达咸海,直接于今日伊朗接壤,称陇右道;北边到达贝加尔
湖与今日俄罗斯的赤塔地区,称关内道;南部包括全部越南,称岭南道;东北远达今日俄
罗斯的朱格朱尔山脉(包括库页岛),称河北道。
  
  
  
  随着国力消长,唐代的领土也有盈缩变化。我所说的是全盛时期的生存空间。 
  
  第四次危机是宋明时期。这次是中国民族先处于守势而后大反击的一个时期, 
  也是在富裕状态下屈辱亡国而后东山再起的时期。按照宋朝的经济实力,完全应当振
作。但是宋朝却偏偏背离中国优秀的军事传统,实行“将兵分离制”,过分崇尚文职而压
抑尚武精神,以致面对辽、金、西夏三个强大的军事小帝国和一个大理国,宋代一直处于
防守状态。割地赔款,汉奸辈出,先丢了北方,又在江南最后被元军消灭,中华国土终于
第一次被外敌完整占领八十余年。宋朝政权也以屈膝卖国、残害主战派将领而被永远的钉
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长久积蓄之后的大反击,始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族入侵的民
族大起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政府无能,人民自救!中国民族以这种遍地开花的红
巾大起义,吹响了强力反弹的号角。但是,最终完成大反击的,依然是有组织的国家政权
与军队。这就是明朝初期的强力反弹。 
  
  
  
  明初是中国历史上“将星如云,谋臣似雨”的时期之一。高涨的民气、英明的君主、
善战的军队、高超的谋略、出色的统帅,这时都奇妙的凝聚在一起,终于恢复了中国民族
的固有领土。这次反击虽然最终扩张不大,但却能在八十多年后夺回唐代五分之四的领土
(没有夺回新疆,没有夺回蒙古草原),也可谓一次成功的大胜利。明朝之后,清王朝的出
现是个特殊问题。满族原于女真部族,其所居住东北地区至少在隋唐时期已经是中国本土
,明代也是确定不移的中国领土 (称为努尔干都司),相当于一个军事特区。满族虽不是中
国主体民族,但确定无疑的是中国人。满族强大而夺取全国政权,本质上是中国人的统一
形式问题。只是由于中国主体汉族第一次成了B角甚至C角,再加上满族初期入关的报复
心理,将自己的外形特征(剃头留辫子)强加于汉族等高压政策,汉族才有了亡国感觉。但
是,随着满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与汉族进入中央政权人数的的不断增多,以及满族皇室的
争气(请注意,满族皇室的勤奋明智与八旗部族的腐败是大不相同的。清朝的十个皇帝个个
都有危机忧患意识),以汉族文明为主体的中国文明终于认同了这个成功脱离了落后母体的
少数民族的中央统治权。所以,满族主政与中国历史上的外敌入侵有着本质不同。一个最
起码的比较是与蒙古入侵后的政策比较。满族主政,在维护国家民族的生存空间方面,同样出色
的体现了“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大智慧。四面边患在清朝中期几乎完全肃清,西藏、
台湾、蒙古、新疆, 全数回归中国!清朝全盛时期的中国,比现在的中国大了大约一倍还
有余。
  
  
  
  ………综上所述,“强力反弹,有限扩张”,这是中国民族在长期生存竞争中的第一
个大智慧——对付外敌的超级智慧。有人说中国文明其所以能够以国家形式完整保留,原
因在于中国西南部环山、东部临海、北部草原荒漠,远离西方冲击力的原因。这是不了解
中国历史。诚实的说,在冷兵器时代,中国经历的巨大冲击比任何一个民族都多都惨烈!
而实践证明,任何军事力量(当然包括西方) 都不足以摧毁华夏民族,尚且不说匈奴人的许
多部族本身就是白种人。如果以近代以来的历史说话,西方力量与东洋力量难道没有企图
灭亡中国的事实?当这些火器民族无情“冲击”我们的时候,恰恰是中国尚未脱胎换骨最
为贫弱落后的时候,中国没有灭亡,难道是他们可怜我们?中国虽然暂时落后,但中国正
在积聚强力反弹的力量。从历史的角度看,二三百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不要说当代技术日
新月异,再有五十年到一百年,我们重新伸展的余地无穷之大。然则即或到了那个时候我
们也应当牢牢记住民族生存历史所沉淀凝聚的智慧,只是有限扩张,而不是向全世界疯狂
报复。一个经常处于神经质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内乱分裂,是民族生存的另一个根本性威胁。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民族之林的残酷
竞争中,内乱分裂必然导致强敌入侵与外来势力的各种不正当进入,从而最终灭亡这个民
族的文明生存方式。民族的灭亡,虽然不是全部个体生命的毁灭,然则却是个体赖以存在
的文明 根基彻底瓦解星散,使灭亡后残存的个体生命丧失精神创造力与传统生活方式,沦
为精神乞丐,沦为行尸走肉。惟其如此,民族的内乱分裂,绝不仅仅是国家民族的灾难,
从根本上说,更是每一个体的灾难。 
  
  某个民族如果发展到以国家形式生存的程度,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文明已经成熟。从
此,国家就成为这个民族的生命形式,成为这个民族的外壳与灵魂,国家的兴衰荣辱就成
为这个民族的生命轨迹。从本质上说,民族的分裂内乱所侵害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国家形式
,通过对国家形式的破坏而消解浸蚀民族生存能力,从而对整个民族带来毁灭性灾难。
  
  
  
  我们已经无法确切的知道远古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过的民族一朝覆亡的具体原因了。
但是,进入我们视野的历史舞台上,依然在不断上演着相同或相近结果的民族悲剧。回溯
上游,基本原因也大体无二。前苏联作为一个多民族的一等强国,数年之间轰然崩塌,虽
然每个民族依然存在,但曾经使他们共同辉煌过的国家形式却无可挽回的消逝了。踽踽独
行的俄罗斯举步唯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其他获得独立的小民族国家,更是全部沦为第三世界(虽然他们原来的生活状况也是
第三世界,但那时他们的民族地位却是第一流的)。尽管这不是民族灭亡的悲剧,但是,
当全面内乱摧毁了历史选择的最适合于他们的国家形式(联邦制统一国家)时,每个民族
的结果都是灾难性的。南斯拉夫的解体是另一个案。倏忽之间,一个二战期间的英雄的多
民族国家竟然弄得几乎只剩下塞尔维亚一个光杆主体,遍体鳞伤,谁都可以对他指手划脚
。分裂内乱,对一个民族的伤害是根本的致命的。 
  
  令人诧异的是,中国民族的先天禀赋中似乎就蕴涵了强烈的群体精神,其反对分裂维
护统一的悠久与坚定,在整个人类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民族能够以大民族大国
家形式数千年岿然屹立的根本原因之一。从现实原因讲,中国人也许在远古时代从部族团
结联盟抵御严酷大自然与“非我族类”的侵害中,就痛切体会到了族群统一的至关重要。
至少大禹联合各部族共同治水的历史是不能忘记的。那时侯,只有棍棒木耒与极少数天然
金属工具的几乎是赤手空拳的人们,一旦联合行动,竟然在几十年中疏通了横贯数千里的
滔滔大河,使遍地洪水东流入海!此等“喝令三山五岳开道”的伟大功业,没有任何一个
大河流域的民族曾经拥有?尼罗河?多瑙河?密西西比河?恒河?伏尔加河?如此独步寰
宇的伟业,没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统一,大约连做梦也不敢想。某些清醒的西方人
也看到了这一点,说大河流域民族的治水斗争,是统一专制的东方帝国的起源(见汤因比
的《历史研究》与魏特曼的《东方专制主义》)。 

--
当他们封一塌糊涂时 我们默许了 
当他们砍小百合时 我们默许了 
当他们倒水木时 我们也默许了 
而今 
当他们扑向我们的丁香时 
我们突然发现没有一个人能帮助我们了  


※ 修改:·ersy 于 Apr 29 09:14:17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30.69]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7.22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5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