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眼镜蛇), 信区: Green
标 题: 机动灵活 克敌制胜(一)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May 21 14:04:14 1999), 转信
机动灵活 克敌制胜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交战双方经过近一年
的殊死较量,势均力敌,作战力量趋于均势均,于1951年
7月下旬开始,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形战略相持态势。对
峙中,中朝军队同美伪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阵地攻防“拉
锯战”。我志愿军坦克部队奉命于1951年3月入朝参战,在
长达两年多的阵地攻防作战中,我坦克部队主要配属给第一
梯队步兵军,用以加强主要防御方向步兵师(配属的坦克
部队规模为1个坦克连至1个坦克团不等)的防御作战力量,
特别是增强其反坦克能力。我坦克兵英勇善战,机动灵活,
打出了我军威风,有力地支援了步兵部队的作战行动。
在防御作战中,配属给步兵部队的坦克,主要用于担
任发射点,以直瞄射击方式歼灭敌坦克,摧毁其工事,杀
伤其有生力量;或用于设伏,诱敌上钩,以突然猛烈的火
力打掉敌坦克。在作战中,我坦克部队不断总结经验,改
进战法,先后实施直瞄射击94次,伏击40次,取得显赫战
果。
一. 能打能藏 机动歼敌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尽管我军装备有了较大改善,但
敌优我劣的总态势仍未改变---敌军握有绝对制空权,飞机
可以到处狂轰滥炸;炮兵拥有明显优势,炮弹可以向我阵地
任意倾泻。这种不利态势严重制约着我军坦克的自由机动,
亦给坦克在防御作战中发扬火力带来极大困难。但我坦克
部队克服困难,排除万难,利用阵地巧妙地打击敌人,并
在实战中不断改进战法,其坦克发挥了“活碉堡”的作用。
防御作战初期,我坦克部队根据敌机昼间活动频繁的
特点,决定采取白天待机、黄昏开火、乘夜退出的战法,
在判明敌坦克配备位置和活动地域后,在我防御阵地前沿
选好发射位置,并构筑阵地,尔后,坦克利用夜幕秘密进
入阵地,隐蔽到次日黄昏,在夜幕即将降临时,突然开火,
痛击敌坦克,随后乘夜色撤出阵地,防敌报复。155.7高
地直瞄射击战斗就是成功的一例。
1951年10月中旬,我坦克第1团坦克第3连奉命支援步
兵第64军某团作战。该连发现山里店西南敌军阵地上,经
常有5--7辆坦克在掩体内向我射击,袭扰我军,为此决定
以2辆坦克将其歼灭。经现地勘察,坦克第3连将发射阵地
构筑在我方纵深内的155.7高地上(距敌坦克1700M)。15
日黄昏,我2辆坦克从待机地域冒雨向发射阵地前出。由于
路滑道险,仅1辆坦克开到发射阵地。此时,夜色即将降临,
我坦克抓住这短暂战机,连发15炮,击毁敌坦克3辆,摧毁
掩蔽工事5个。随后,坦克乘夜幕迅速安全撤出了阵地。
155.7高地直瞄射击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我坦克部
队的斗志,加强给其他步兵部队的坦克分队纷纷效仿这一
打法。经过一段时间实践,这种射击方法也暴露出有利射
击时机短暂,不利于扩大战果,由纵深待机地域前出时间
较长,容易丧失战机,以及增加了车辆磨损和工程保障量
大的弱点。于是,我坦克部队又积极探索新战法。
为解决藏打结合的问题,坦克兵把发射阵地移入坑道,
坦克在坑道内长时间持机,发现目标即占领坑道口射击。
如我坦克第2团于1952年2月在朔宁东南的196.0高地上构筑
了一条贯穿山腰的坑道式发射阵地(距敌前沿约300--1000M),
并以1辆坦克进入坑道之中待机。3月8日,发现250高地和
138高地上有敌11辆坦克,我坦克立即向其开火。发射2发
炮弹后,敌坦克立即以烟幕弹迷盲了坦克坑道口,使我无法
瞄准。继之,敌人又以炮火炸塌了坑道口,使之完全丧失射
击能力,196.0高地坑道口战斗未获战果。
坑道内射击,表面上看是藏打合一了,但由于坑道口朝
向敌方,很容易被敌人封锁,而且射界窄小,发扬火力受限,
所以对敌打击是很脆弱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军又摸
索出坑道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射击方法,即在山后构筑坑道,
坑道口朝向我我方,将坦克藏进去待机,在山前有利地形上,
构筑2--3个掘开式野战发射工事,以及观察所和由山后机动
到山前的道路。一旦发现有利战机,坦克迅速由坑道开到山
前,打完就撤入坑道。如我坦克第2团于1952年4月在朔宁以
东我方238.4高地的后山腰处构筑一条长25M、高宽各为3.5M、
顶厚8--15M的坑道,在山前构筑了2个发射工事及通向阵地的
1.5KM盘山路。该团以1辆坦克于4月14日进入坑道,待机83昼
夜,先后摧毁敌坚固工事20余个,并以火力支援步兵进攻3次,
取得较好战果。这期间,坦克坑道遭敌炮击数次(落弹2000发)
未被摧毁,直至7月15日,敌机反复轰炸,投弹30余枚,才将坑道
口炸塌。
这种射击方法藏打自如,昼夜均可行动,机动距离短,占
领阵地速度快,可以不失战机、突然开火,因此,在我坦克部
队中广泛运用,直至朝鲜战争停止。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