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朝鲜战争与中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6月28日09:16:01 星期三), 站内信件
朝鲜战争与中国
50年的中国正是满目创痍,百废待兴的时候。大陆部分的蒋介石军队尚有残余,百万土
匪凶焰正炽,新疆西藏尚未完全平定。台湾还没有解放。我们东方的邻国----朝鲜的内
战形势却发生了突变,对我友好的北方政权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一贯支持蒋介石的美
国又在伙同蒋介石的老朋友李承晚积极地向我国边境推进。炮弹,炸弹已经偶尔落在我
国的国土上了。
本来答应与我们共同对敌的苏联突然变卦,原本一起入朝的空军没有了,后来援华的苏
联空军也只负责我国本土防空以及朝鲜上空有限的区域。出国作战的志愿军只好冒着敌
军的空袭,用手中的轻武器向完全机械化的美军等强敌发起进攻。我们的炮兵装甲兵只
能用“零星”来形容。后方的补给线无法保证畅通。武器弹药,粮食全靠自己背,战士
的肚子经常是空的。美军嘲笑我们只能搞“星期攻势”,“人海战术”。
正是如此劣势的一支军队,由一个立足未稳的年轻国家供养;竟然打败了世界霸主的傲
世名将----麦克阿瑟指挥的精锐部队。让骄傲的美军接受立国以来第一次“没有胜利的
停战”。这是一个奇迹!从此,中国军队的实力无人敢小觑,在国际上的威慑力量也是
从此而来。此战之胜使我国得益良多,大国的地位从此确立,一扫百年的颓气振奋民心
,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以后的岁月里,我国几经磨难历处危地,但是魍魉之徒终不敢
轻举妄动。
曾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卷入朝鲜战争是不明智的举动,这一战耽误了解放台湾,大大恶化
了与美国改善关系的条件,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国内建设。这种意见很不全面。在朝鲜问
题上,中国有必打的理由。
从安全环境角度考虑,中国无法容忍美军越过三八线。
从国际关系史上看:朝鲜,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的邻居。我国的封建王朝征服过他,
统治过他;同样也有友好往来的历史。自明朝“十五不征”出台后,两国一直友好相处
。中国还两次派兵入朝帮助朝鲜政府:一次是明军协助朝鲜粉碎日本的入侵,日本刚被
丰臣秀吉统一,就急不可耐地以朝鲜为跳板想入侵中国“建立两百州的新地盘”。 第二
次是清政府入朝镇压人民起义。日军趁机挑起战端点燃甲午战火,把中国彻底的抛入半
殖民地的深渊。日军又是先取朝鲜再入中国。朝鲜军(日本的殖民军)在“九一八”事
变中是第一支直接支援关东军的日军。朝鲜----跳板,深深地刻进了中国历史。
虽然美国一再安抚中国不要入朝。但是,美军驻扎在新中国家门口的确是一种威胁。一
个大国总是要保持一定的势力范围(或是说与另一个大国夹有一个缓冲地带)。决心“
一边倒”的新中国领导人即使从最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也不得不认为盟友的敌人全副
武装的来到家门口是不怀什么好意的。如果美军突然发起攻击,新中国的工业基地立即
将沦入敌手。我们的军队机动力不足,届时很难在第一时间内御敌于国门之外,否则只
好在东北布置庞大的兵力作为弥补。如此一来,我们的国民经济将背上沉重的包袱。(
七十年代的中苏对峙就是例证)
保住北朝鲜,就保住了一个缓冲地带,我们可以得到珍贵的战略预警时间。一个友好国
家为我们守住家门。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入朝参战是有远见的。
古往今来,世界上各大国的地位都是通过战争来确立的。战争作为一个政治势力达到目
的的最后手段,最能显示他的势力和决心。一个国家如果无法通过战争来解决其他手段
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无论他的幅员,人口,科技等条件如何,他都无法成为大国。因
为,他缺乏自己意志的贯彻力,其结果必然是不被其他国家重视,就无法发挥足够的影
响力。
晚清的中国,幅员和人口居世界前列,一支北洋水师位列世界第六。甲午一战,竟让日
本横行。晚清的腐败暴露无遗,这场失败彻底葬送了清政府“中兴”的美梦,让帝国主
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进京)。
反观日本,一战成名。“帝国”的势力开始抬头,在随后的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正式确
立“东亚霸主”的地位。老牌帝国----英国也另眼相看,结成了日英同盟。日本从此走
上了不归路......
美国也是通过美墨战争建立美洲霸主地位,美西战争使其在世界上成为大国,一战使美
国的势力进一步增强,二战让其成为世界霸主。
一个真正的大国必须在国际关系框架中发挥比一般国家更大的作用,军事力量往往最为
直接有效。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理解,日本为什么急于让自卫队走出国门。急于争当大
国,完整意义上的大国必须发挥足够的军事影响。
从战略地位的角度考虑,中国入朝参战有利。
新中国刚建立,世界各国对我国尚不了解。朝鲜一战,使各国都认识到了新中国的实力
和决心。
角逐朝鲜的结果是一个新生的中国力战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虽然没有让他们彻底的失
败,至少也是一个平手。这个结果大大鼓舞了正在争取解放的亚非拉人民,为日后中国
在第三世界的领袖地位奠定基础。我国重返联合国也是凭借于在第三世界的威信和跟西
方国家关系的改善。美国这个对手将在以后的日子里对华采取不友好态度(中国“一边
倒”,美国在跟苏联冷战),让他早日认识中国实力对巩固我国的国际地位有极大好处
。中国可以在亚洲挑战美国,有实力坐到谈判桌边。美国对华的态度开始转为现实,中
美大使级会谈的开始成为可能。以后,“中美苏大三角”的建立,就是因为美国认识到
中国的实力。(当然中国的牌中还包括“核大国”)而这种关系的建立对我国的国家安
全至为重要,使我国从“两个拳头打人”的被动境地解脱。
志愿军虽然在战争结束后全部回国,但是我国与朝鲜的传统关系进一步加深。在以后,
美国要与朝鲜进行解决一些问题必须重视中国对朝发挥传统影响;韩国也同样必须重视
对华关系。这为我国在外交斗争中取得了一个有利的地位。当然我国争得大国地位并不
是为了推行霸权主义,但是要想发挥足够的影响必须有适当的地位。
当然了,中国也为这场战争付出了代价。最令我们心痛的是台湾的解放没能完成,本以
开始集结的渡海军队北调。为了迎接解放军登陆而开展积极活动的地下党大批暴露,组
织严重受损;这极大损害了以后的对台工作。当时台湾一片惊慌,高级军政要员竟有人
逃至菲律宾当上中文教师了,老蒋也在马尼拉买好了墓地。只是看到美国援助和保护来
了,才惊魂稍定,有气焰复炽起来,叫嚷“反攻大陆”。
关于美国对华关系方面,问题比较复杂。美国原本打算抛弃国民党(宋美玲赴美乞援碰
了一鼻子灰,境遇大不如抗战时。),在看到中国的实力后,把中国列入对手,于是开
始再次大力援蒋,企图加紧钳制中国。但是,美国已经必须重视中国在东亚地区的作用
。
不久以后,日内瓦会议上两国面对面地坐在谈判桌上。尽管以爱伦.杜勒斯为代表的保守
势力竭力反对与中国打交道,但是他本人却不得不面对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美国
国内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从此开始注意到对华政策应该调整。时任副总统的尼克松虽然
是出名的右翼人士,但正是他开启了对华关系之门。朝鲜战争的影响起了不可忽视的作
用!(当然,越战也起了很大作用。不过这进一步说明此种战争对我国的有用的一方面
。)
日本当时被美国占领,内政外交均受制于人。朝鲜一战却立即让日本人感到新中国对亚
洲的影响力正在复苏中,中国人不再是任他们宰割的“东亚病夫”了,要想过安生日子
必须改善对华关系。在当时的条件下,中日两国不可能立即进入“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不过,廖承志与高崎签定的中日关系史著名的“LT协定”(该协定虽然是“民间协定
”,但是由半官方组织出面。中方的背后是外经贸部,日方的背后是通产省。)为以后
的中日关系正常化开启了一道门缝。
苏联的本意是把朝鲜作为一块向美国发起挑战的阵地。但是出于客观因素,苏联并不敢
正面直接跟美国发生冲突。中国出兵参战,避免了美苏的直接冲突的可能。苏联也认识
到:中国能够在日后的美苏对峙中成为一个有实力的盟友,一个友好的中国对美国在东
亚地区的存在构成有力的挑战。所以“中苏蜜月“的开始阶段苏联对华援助的力度比较
大。即便以后,中苏关系恶化的时期里面,苏联虽然百万大军压境,可趁之机并非没有
但却始终留有余地。如果不让苏联认识到中国的实力,后果如何......
中国军队在朝鲜作战中,牺牲很大,挫折也并非没有。志愿军数十万人的伤亡也是一个
沉重的数字。面对几乎占有全面优势的敌人,志愿军能依靠为胜的只有指挥员的卓越技
巧,战士的英勇无畏贯彻命令坚决。也正是这两点,更突出的表现出我军的实力。
对于总体利益来说,这些代价还是相对值得。我军借这一仗锻炼了部队。首先,我军开
始从单一步兵作战向多兵种合成作战演化;其次,由单一陆军作战向陆空配合作战发展
;再次,我军从游击战,运动战正式转化为阵地战,机动作战(水平比较初级)。我军
的空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主要都是在朝鲜战争中成长起来。一支强大的“国防军”
在世界范围内也无人敢轻视了。
朝鲜战争中中国保卫了世界和平。保卫世界和平不是喊喊口号和游行示威就能解决,只
有被强大的军队有效地动用武力保卫的和平才是可靠的。虽然不能偏执的认为大炮比照
会有用,机枪赛过签字笔,但是南斯拉夫的悲剧明白的告诉我们:软弱的正义会被强权
碾得粉碎!
那一场战争过去五十年,我们先辈的鲜血铺就了五十年的和平。世纪末的科索沃战争提
醒我们,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一味的沉迷于先辈开创的和平环境中,整天相信自
己身处什么“千年盛世”中下场决不会很好。鉴古知今,“开元盛世”中弛废军备的后
果是吃尽“安史之乱”的苦;“康乾盛世”之后八旗骄逸绿营朽败,百年血泪史也正是
从那时起翻开第一页。今天的我们要做的是:居安思危,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向把鲜血撒在异国土地上的先辈们致敬!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24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