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针叶林), 信区: Green
标 题: 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覆灭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ul 16 20:01:49 2002) , 转信
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覆灭
◆五大主力◆
国军之五大主力,皆蒋之嫡系王牌,依次为整编七十四师、新一军、新六军、整编十一
师(即十八军)、第五军。国军之整编师相当于军。当年重庆谈判,老蒋压毛泽东将八
路军、新四军缩编为若干个师。老毛针锋相对,说你缩编我就缩编。于是老蒋便着手将
国军整编。军整编成师,兵力不减,唬唬老毛而已。内战爆发,老蒋刚刚把黄河以南军
队编完。所以内战初期国军番号混乱,南边的师相当于北边的军。后来改回去时,整编
七十四师已经不存在了。
整编七十四师列五大主力之首,但历史上并无显赫战绩,只是号称老蒋的御林军。但又
不是象八三四一部队那种卫队,大概相当于北京卫戍区。师长张灵甫,也算不上什么名
将,可气势汹汹,牛皮不小,自称从未吃过败仗,结果轻敌冒进,全军覆没。其余四大
主力,在三年战争中都先后立过不少功劳,挺到最后(三大战役中)才被干掉。七十四
师则是一上来就给报销了,不愧五大主力之“首”,连被歼灭都要抢头名。
新一军、新六军为远征军主力,驰骋印缅战场,扬威异域,所向无敌。廖耀湘时任新二
十二师师长。后廖以战功升任新六军军长,率部出关,转战东北,攻必克、战必取,出
尽了风头。第一次四平之战,林彪之三纵与新六军遭遇,一触即溃。最具讽刺意味的是
,两年之后,就是这个三纵(四十军),担任攻锦主力。廖耀湘其时已升任兵团司令,
率军援锦。可这位廖司令却是官做得越大,胆子越小,不敢碰当年的手下败将。等到别
人打上门来,又不能从容退却,结果兵败如山倒。在东北战场上从未打过败仗的新一军
、新六军两大王牌,头一回败,就一败涂地。
当年不堪新六军一击的三纵却在锦州战役中一举成名。四十军后来转战全国,从白山黑
水,打到天涯海角,立下汗马功劳。海南岛一役,四十军乘四百艘帆船强渡琼州海峡,
与国军舰队激战整夜,突破“立体”防线,击溃薛岳兵团十万大军,席卷全岛。抗美援
朝,该军之一一八师首战两水洞,被定为中共“志愿军”入朝作战纪念日。当时的师长
邓岳将军“文革”时任笔者家乡的驻军司令。慑于将军之赫赫威名,“造反派”红卫兵
只反军区,不敢反邓司令。这都是题外的话了。
四十军回国后便一直驻守锦州,当年该军锦州战役战斗英雄之纪念碑仍矗立于城市中心
。而新一军、新六军之赫赫战功早已烟消云散,当年印缅战场、辽西平原的阵亡将士而
今尸骨何存?
五大主力的另外两支分别是第五军和整十一师。
第五军在杜聿明任内成为国军之劲旅。昆仑关一战,歼敌数千,击毙日寇少将旅团长一
名,威震海内。继而远征缅甸,再扬国威。后来归路被截,师长戴安澜将军殉国,仍奋
战不屈,弃车上山,辗转归国。
内战一起,杜聿明出任东北保安司令,率大军出关。邱清泉接长第五军,成为华东战场
国军之干城。陈、粟部几次计划围歼之,甚至共军总司令朱德也亲临华东筹划,均未成
功。淮海战役初,华东共军围攻黄百韬,邱清泉兵团以第五军为中坚,大举增援,突破
共军数道阻击线,前锋炮火已与黄兵团呼应。但陈、粟一着棋先,致使邱清泉功败垂成
。
其时国军前方尚有二十余万大军。或守徐州,或退蚌埠,均有可为。谁知徐州撤退,竟
成溃逃。与廖兵团之辽西溃散,如出一辙。华东野战军乘胜追击,将其围困于陈官庄。
可怜能攻善守之第五军,陷入饥寒交迫、弹尽援绝之境地。纵有前任军长杜聿明,现任
军长邱清泉(以兵团司令兼)同舟共济,也无力回天。只好坐以待毙。
十一师乃陈诚起家之部队。陈诚骨子里其实是个“第三党”人物,曾称邓寅达为“老师
”。蒋介石拘杀邓寅达一事,有人指责陈诚“出卖”,个中情节,也算历史上一个疑案
。不管怎么说,陈诚治军的方式,在国军中的确与众不同,倒有点象共产党。十一师在
十年内战时,以“廉洁治军”、不吃“空额”、不欠兵饷、伙食公开、人事公开闻名。
所以该师上下一心,作战勇敢,当者披靡。但在五大主力之中十一师却是唯一的曾两次
被共军歼灭的部队。
除淮海战场上被围双堆集,全军覆没,十一师第一次被歼灭是在十年内战的(第四次围
剿)中。陈诚在此次围剿中指挥中路二十万大军,以其嫡系十一师为中坚,杀奔江西而
来。其时“临时中央”已到江西,撤销了毛泽东前委书记及红军总政委之职,以周恩来
代之,另组“中革军委”,周恩来指挥红一方面军主力四万人,以一、五军团为左、右
翼军,三军团为增援,首战黄陂、再战草台岗,全歼罗卓英纵队之十一、五十二、五十
九、三个主力师,一举粉碎五十万国军之三路“围剿”,陈诚闻讯痛哭流涕。共军战史
称此战为“红军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兵团伏击歼敌的光辉范例”。
由此看来,十年内战中共军最辉煌之胜利,乃周恩来之功绩也。此公领导上海工人三次
武装起义在先,指挥八一南昌起义于后,实乃中共建军之第一功臣。中共成立中央军委
之后,周恩来一直担任书记,直到遵义会议上让位给毛泽东。三年内战时,周出任共军
总参谋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共建国后,周恩来却解甲归“政”,不问“军”事
,此乃周公之大聪明处,于中共政坛之惊涛骇浪中,几十年立于不败之地者,唯周恩来
一人而已。
史书上没有记载为何前述各军名列国军之五大主力。其实国军序列中还有其它几支王牌
。如胡宗南的“天下第一军”,前身乃赫赫有名的“黄埔学生军”,蒋介石赖以起家的
部队。更有“青年军”十个师,为抗战后期,准备反攻,大后方知识青年(主要是高中
生)响应国民政府“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投笔从戎,组建而成。士兵多为三青团
员,效忠“党国”,作战顽强勇敢,有国民党“党化部队”之称。此外还有“杂牌”中
的劲旅,如傅作义的起家部队三十五军,“桂系”的起家部队第七军等等。个个都是能
攻善守,战功卓著。三年内战之初,也都曾攻城略地,耀武扬威。谁知不到一年,就被
共军风卷残云般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说胡宗南之“天下第一军”,关中失守之后,该军
随胡兵团退往四川。当时成都附近尚有国军六个兵团,四五十万大军。共军仅以贺龙率
十八兵团(胡耀邦当时任该兵团政治部主任,兼六十一军政委)越过秦岭天险,实行正
面攻击。国军以数倍之优势兵力,却不战自溃。六个兵团中四个兵团起义,一个兵团投
降,另一个兵团溃逃。数十万大军,土崩瓦解。真是“兵败如山倒”。
现代战争史上类似的大军溃败的例子实在是屈指可数。南越的崩溃可以算一个。当时北
越军队跨过贤良江,进攻岘港,顺化,不过是试探一下南越军队的实力。广治陷落之后
,南越尚有百万大军,且装备以最先进的美式武器。杨文明将军想收缩一下防线,集中
兵力防守中部高原一线。谁知撤退令一下,却成全线崩溃之势。史书上讲淝水之战,符
坚下令退出一箭之地让晋军渡河,前秦大军竟一退不可收。不想此般场面又在南越重演
。所以孙子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也。军队士气一垮,将领信心一失,必败
无疑。前面讲的廖兵团溃散辽西,邱清泉放弃徐州,胡宗南败走成都,无不如此。论武
器装备,论以往战绩,甚至论兵力众寡(如南越对北越、川军对十八兵团),上述各军
无不占优势。但或因将领信心动摇(如廖、邱),或因军队士气大落(如南越崩溃与川
军瓦解),竟至一败涂地。
所以兵力多寡,装备好坏固然重要,但作为三军统帅,使军队保持高昂的士气,将领保
持必胜的决心,更是头等大事。
近日台海山雨欲来,但各种评论,或数飞弹,或谈航母,不得要领。不知网上哪位“总
长”,能给大家侃一侃两岸虚实、三军士气、将领所长、统帅方略等等,在下离国多年
,故土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很难说出个子无卯有了。
附一:今天看了转自《人民文学》的《败军之帅》,罗索几句。
中国女排兵败圣保罗,主教练栗晓峰引咎辞职,个中内情,不敢妄猜。《败军之帅》一
文,根据栗指导一面之辞,不可全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国家女排实乃自取其败。她
们并非实力不行,打“超霸杯”时也是威风八面。这一点很象前面提到的“五大主力”
,正如前文所引孙子之言:“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也。圣保罗一战,女排强攻南
韩不下,士气全失,将心已乱。《败军之帅》文中说她们“兵败如山倒”,维妙维肖。
赛场竞技如行军布阵,领队教练不知兵法,岂有不败之理?孙子云:“途有所不由,军
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何况国家体委体制混乱,政出
多门,训练局、排协、加之自作聪明的大小报体育记者,七嘴八舌,这种“君命”如何
受之。栗指导官拜“师座”,挂上校军衔,竟不知“君命有所不受”,听任“上级领导
”插手日常训练,队员调整,阵容编排,甚至进餐离席。致使队员离心,号令不行,兵
败圣保罗,可以说是难辞其咎。
话又说回来,遇上“昏君”,什么名将也要走麦城。若国家体委体制不变,“兵败圣保
罗”恐怕还会重演。
七十四师
整七十四师系由七十四军编成。八一三淞沪抗战时,军长为俞济时,辖五十一(师长王
耀武)及五十八(师长俞济时兼)两师。当时国军三大主力为胡宗南之第一军、罗卓英
之十八军、及汤恩伯之十三军,全部为三个师编制。可见此时七十四军尚未“登堂入室
”,新一军、新六军更是后来才组建。第五军军长张治中确是蒋之亲信。一二八抗战张
将军率部参战,与十九路军一起,浴血奋战,威名传遍全国。可惜文白为人古板,终不
为何陈等人所容。淞沪会战时,张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卫戍上海,首倡大义,再抗日
寇。陈诚却擅自将十八军调走,削其实力。三年内战时,更将其贬去新疆。排除异己,
一至如此,焉能不败?
七十四军在淞沪会战时防守左翼。退兵时五十八师之张灵甫团为后卫,得以全师而返,
可算是功劳一件。南京保卫战,桂永清之教导总队防守紫金山,孙元良之八十八师守雨
花台,都曾与日军血战。独七十四军未战先萌退意。先是军长俞济时架浮桥准备后路,
为三十六师宋希濂部阻止。后有王耀武不遵军令,从三十六师防地夺路而逃,与该师二
一二团火并。
武汉会战,七十四军归九战区指挥,沿南(南昌)浔(九江)线布防。围歼日寇一零六
师团之战,号称“铁军”的第四军主攻,七十四军任北线阻击。五十八师的一个团在庐
山地区曾有歼敌一个大队五百人之战绩。此役国军歼敌三万,铁军威风不减当年。七十
四军虽为参战部队,战绩平平,不值一述。
后来鄂西,湘西会战,七十四军配合友军击溃日军进犯,确有战功。鄂西会战,日军攻
取宜昌,直叩四川大门。鄂西不守,大后方危在旦夕。中日双方精锐尽出,拼死争夺。
胡琏率十八军死守宜昌西岸,日军伤亡惨重,锐气全失,终难越雷池一步。七十四军及
其他增援部队乘机于两翼夹击。十八军奋起反击,日军全线溃退。终于迫使日军放弃正
面攻击四川的战略意图,改从湘黔迂回包抄。湘桂会战,国军一溃千里。日军前锋进至
贵州独山,陪都震动。
由此看来,七十四军功劳,战力确在湘桂诸军之上。但远不如十八军,也不及新一军、
新六军、第五军攻城略地,扬威异域。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08.201.12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49毫秒